青海省气候状况

合集下载

青海地理高考知识点

青海地理高考知识点

青海地理高考知识点青海,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资源。

对于学习地理的学生来说,了解青海的地理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介绍青海的地理高考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地理位置和边界青海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东临甘肃、西接新疆、南接西藏、北毗内蒙古和宁夏。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青海成为了中心和连接不同地区的枢纽。

同时,青海还是中国唯一一个不与海洋接壤的省份。

二、地形地貌青海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呈现出高原、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类型。

其中,青海高原是中国的第三大高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就在青海境内,拥有大量的高山、峡谷和湖泊等自然景观,如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等。

三、气候条件青海气候条件较为复杂,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

大部分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变化较大。

由于地处高原,青海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寒冷和多风。

同时,青海还是中国的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呈现出昼夜温差大、降雨少等特点。

四、水系青海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是青海的地理标志之一。

除了青海湖之外,大气现象决定了青海的气候湿度,导致大部分流入的水分蒸发,使得青海的河流较少。

主要的河流有黄河、黑河和杂多河等。

五、资源状况青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铝土矿等。

同时,青海还是中国的能源基地之一,拥有大量的风电和太阳能资源。

此外,青海还是重要的草原畜牧业基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总结:通过对青海地理高考知识点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青海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系以及资源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青海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丰富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使其在国家的战略地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习青海地理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地区,还有助于我们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希望本文对大家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激发大家对青海地理知识的兴趣。

关于青海的知识

关于青海的知识

关于青海的知识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青海省是中国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下面将从地理、民族、文化和旅游四个方面来介绍青海的知识。

地理方面,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中国的第四大省份,总面积约为72.3万平方公里。

青海省地势高原,平均海拔3000多米,是中国的高原省份之一。

青海省境内有三大山脉:祁连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其中祁连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此外,青海省还有中国第三大湖泊——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青海省的气候多样,有高寒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等不同类型的气候。

民族方面,青海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青海省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主体,其他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

藏族是青海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

青海省的民族文化多元,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文化方面,青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青海省的传统文化以藏传佛教为主导,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佛教文化遗址,如塔尔寺、青海湖南岸的贡嘎寺等。

此外,青海省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藏族的唐卡画、蒙古族的马头琴等。

青海省的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旅游方面,青海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青海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青海湖是青海省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青海湖周围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此外,青海省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景点,如茶卡盐湖、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敦煌莫高窟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青海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青海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它的地理环境、多元民族和丰富文化使其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省级行政区和旅游目的地。

西宁气候类型及特征介绍

西宁气候类型及特征介绍

西宁气候类型及特征介绍西宁,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海省的省会城市,被誉为“青藏高原的门户”。

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闻名。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带领读者领略这座高原城市的气候风采。

一、气候类型西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且由于地处高原,气压低,氧气稀薄,使得西宁的气候具有其独特性。

二、气候特征1. 温差显著:西宁的昼夜温差非常大,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和冬季。

白天阳光充足,气温相对较高;而到了夜晚,由于缺乏云层的保温作用,地面散热快,气温会迅速下降。

这种显著的温差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

2. 四季分明:西宁的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

春季(3-5月)气温逐渐回升,但波动较大,时常出现“倒春寒”现象;夏季(6-8月)相对较短,气温适中,是西宁最宜人的季节;秋季(9-11月)天高气爽,气温逐渐下降;冬季(12-2月)漫长且寒冷,降雪稀少。

3. 气压低、氧气稀薄:由于西宁地处高原,海拔较高,因此气压低、氧气稀薄是这里气候的又一显著特征。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初到西宁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高原反应,如头晕、乏力、失眠等症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会逐渐适应这种高原气候。

4. 日照充足:西宁的日照时间相对较长,尤其是夏季和秋季。

充足的日照为西宁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这里的农作物生长旺盛,品质优良。

同时,长时间的日照也为西宁的旅游业增添了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高原阳光的独特魅力。

5. 降水集中:西宁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这两个季节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其中,7月和8月是西宁的雨季,降水量较大,但多以阵性降水为主,持续时间不长。

这种降水特点对于西宁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6. 风力较大:由于西宁地处高原,地形复杂,加之气压差异较大,使得这里的风力较大。

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西宁时常出现大风天气。

青海高原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点

青海高原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点

青海高原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点青海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部分。

它的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点,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青海高原的气候特点展开论述,并分析其对该地区的影响。

青海高原的气候属于寒冷气候和寒温湿润气候的过渡带,它的干燥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分配不均和蒸发量大,降水量少。

首先,青海高原地处内陆,受到大部分水汽来源的限制,降水相对稀少。

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仅为200-400毫米左右,远低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

其次,青海高原的降水分布不均匀,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和春季却较为干燥。

根据气象数据,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

因此,在夏季季风的影响下,青海高原会出现短暂的潮湿和湿润气候。

青海高原干燥的气候特点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及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青海高原的土地水分供应不足,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在这里,草原是主要的植被类型,却难以形成茂密的植被覆盖。

其次,干燥的气候导致水资源的匮乏。

青海高原很多地区的水资源主要依赖于雪水和冰川融水,夏季的降雨无法有效满足农业和人类生活的需求。

此外,干燥的气候条件还带来了土壤水分流失和土壤退化的问题。

在青海高原,土壤容易被风蚀和水蚀,导致土壤贫瘠,生态脆弱。

然而,青海高原的干燥气候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干燥的气候使得青海高原成为优质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这里的草原植被丰富,适宜牧草生长,提供了优质的饲草资源。

许多牧民在这里放牧,养殖牲畜,发展畜牧业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其次,干燥的气候条件还有利于青海高原的旅游业发展。

针对高原气候的特点,青海高原的旅游业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如探险登山、草原游览和休闲养生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高原的独特魅力。

为了应对青海高原干燥气候的挑战,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条件。

首先,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青海省东北部气候

青海省东北部气候

青海省东北部气候1、青海省的大致水文土文以及气候资料境内除黄河湟水谷地及柴达木盆地等部分地区外,其余地区都在海拔米以上,是世界屋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省地形差异显著。

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

位于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主要的农业区。

西北部的柴达木,是一个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盆地,海拔600至3000米,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 200至300公里,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为湖泊、沼泽、并以盐湖为主。

“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之意。

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现已对外开放的阿尼玛卿峰(即玛积雪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峰高6282米。

河流山川:境内江河有流量在每秒0.5立方米以上的干支流217条,总长1.9万公里。

较大的河流有黄河、通天河(长江上游)、扎曲(澜沧江上游)、湟水、大通河。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

全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力蕴藏量为210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电站单机在500 千瓦以上有172座,总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770亿千瓦小时,省内有湖泊 230多个,总面积约 7136平方公里,其中咸水湖50多个,淡水湖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2个。

我国第一大内陆湖——青海湖,海拔3200米,是本省重要的渔业基地。

察尔汉、茶卡、柯柯等盐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盐化资源。

民族与人口: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4个民族,全省总人口为51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8%。

全省辖西宁市、海东地区,以及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8个市、地、州,共计47个县、民族自治县和县级市。

青海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青海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青海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是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重要区域。

为进一步研究近30a来青海省特别是不同区域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差异,通过对1970年至2000年左右的12个地面气象测站的逐月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制成不同区域的温度距平变化、降水距平变化曲线,结合降水的距平变化,年代际变化等项目,采用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法对气候突变年份进行分析,结合并分析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与文献,得出如下结论:(1)、青海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均呈现出升高趋势,其中柴达木盆地增暖表现明显,三江源地区和环青海湖地区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增暖,而东部地区的增暖趋势较为舒缓;另一方面柴达木盆地的年降水量呈现比较明显的增多趋势,环青海湖地区与三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呈微弱的增加趋势,而东部地区则呈现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而在1985年左右出现的气候突变现象前后各地区的降水、温度变化均比较大。

(2)全球变暖的大趋势、青海上空各种温室气体浓度如CO2、CH4的显著增加,总云量的减少和低云量增加,高空水汽输送作用的增强以及下垫面状况差异等因素是造成近30a来青海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是我国生物物种形成、演化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脆弱区。

可以说,青海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青海省本地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一系列经济建设,还对全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平衡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距离现在最近的IPCC 第五次气候评价报告指出:气候系统的暖化是毋庸置疑的,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1880年到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2003年到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年到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

青海旅游景点天气

青海旅游景点天气

青海旅游景点天气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独特民俗文化的省份。

以下是青海旅游景点的天气情况:
1. 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夏季天气凉爽,气温在15℃左右,冬季非常寒冷,气温在-15℃左右。

2. 茶卡盐湖:茶卡盐湖是一个盐碱湖,气候干燥,夏季气温较高,达到30℃左右,冬季寒冷,气温为-10℃左右。

3. 塔尔寺: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活佛宫庙,位于青海省西宁市。

夏季气温在20℃左右,冬季非常寒冷,气温在-10℃左右。

4. 三江源:三江源是中国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气候寒冷,夏季气温在10℃左右,冬季气温在-20℃左右。

5. 祁连山:祁连山是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夏季气温在15℃左右,冬季非常寒冷,气温在-20℃左右。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天气情况,具体天气情况还需根据具体时间和年份进行查询。

另外,青海省较大,不同地区的天气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计划旅游时,最好提前查询天气预报,以做好准备。

青海环境气候

青海环境气候

青海环境气候1、青海高原的环境青海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

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海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2、青海属于什么气候?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

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

全省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祁连山区在410~520毫米之间,东南部的久治、班玛一带超过600毫米,其中久治为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745毫米;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间,盆地西北部少于50毫米,其中冷湖为降水最少的地区。

(2)青海环境气候扩展资料:青海的地理环境:1、位置境域青海位于中国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2、地形地貌青海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各大山脉构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

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省内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为1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5.9%;海拔高度3000到5000米地区面积为5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3%。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海3、青海这个城市环境气候怎么样?会不会很干?很多土?青海是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并不是一个城市。

青海海拔是最高的省份。

气候相对比较干旱环境。

比较优美。

气候资源的特点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1

气候资源的特点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1

)气候资源的特点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资源有以下特(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

青海境内大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于每平方厘米605千焦,柴达木高于每平方厘米700千焦。

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柴达木盆达到3,500小时以上。

是中国日照时总辐射量大的省份。

(2)平均气温低,但不特别严寒。

青海境内年平均气温在-5.7℃~8.5℃之间,年平均气温在O℃以祁连山区、青南高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较暖的东部湟水、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在6℃~8℃全省各地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7℃~5℃之间。

全省大部分地区全年虽较长,但冬天不太寒冷。

(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

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OO毫米以下。

东部达坂山和拉脊山两侧以南部的久治、班玛、囊谦一带超过60O毫米,其中久治最多,为772.8毫米。

柴达木盆地少于1OO毫米,盆北部少于20毫米,其中冷湖只有16.9毫米。

(4)雨热同期。

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其固有的特点之一就是雨热同期。

青海大部分地区5月中旬以后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持续4个月左右。

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续时期。

年内气温较期,也是雨水相对丰沛时期,这无疑对农作物及牧草的生长发育有利。

(5)气象灾害多,危害较大。

青海境内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其中:干繁且严重,受害面积大,尤其是春旱,不管农区或牧区出现频率均较高,有“十年九旱”之说;降雹次数多续时间长,对农牧业生产危害较重;霜冻、尤其是山区早霜冻,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广大牧区的和大风雪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生产。

(二)气候资源的分布气候资源与国民经济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农牧业生产的关系密切,它直接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成败。

一个地区气候条件的好坏、不仅要看光、热、水资源的数量是否更重要还要看光、热、水三者的组合、分布是否协调。

青海气候以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

青海气候以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

青海气候以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青海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高原的一部分,因此其气候受到高原大陆性气候的主要影响。

在青海,干旱是其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本文中,将介绍青海气候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

一、青海气候特点青海气候受到高原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干燥:由于地处内陆高原,缺乏海洋影响,青海气候极其干燥。

年降水量相对较低,且年降水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这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干燥,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农业和人类生活发展。

2. 寒冷:由于高原地理条件,青海冬季长、夏季短,气温较低。

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且海拔较高的山区寒冷程度更甚。

这对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提出了挑战。

3. 昼夜温差大:青海气候昼夜温差大是由于高原的地形和地理位置造成的。

白天阳光辐射强烈,气温较高,而夜晚由于高原地形的影响,热量散失较快,导致气温骤降。

昼夜温差大不仅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也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产生影响。

二、影响因素青海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海拔高度、云量、气流等。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因素:1. 地理位置: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处于亚洲腹地,远离海洋。

这使得青海在季风和连续水汽输送方面受到限制,导致其干旱气候的形成。

2. 地形:青海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脉、盆地等。

其中,高原地形是青海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原地貌导致气温变化快、昼夜温差大,同时也妨碍了水汽的输送,加剧了干旱程度。

3. 海拔高度:青海地势较高,平均海拔约2800米。

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和寒冷。

高山地区还经常出现大风、雨雪和冰雹等极端天气现象。

三、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青海干旱气候对该地区的生态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生态影响:干旱气候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导致植被稀疏,草原退化和沙漠化现象普遍。

这对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挑战,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维持和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青海高原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征

青海高原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征

青海高原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征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内陆高原地带,是我国面积第四大的省级行政区域。

青海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生态景观而闻名,而其气候也是这个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

青海高原的气候主要以干燥为主要特征,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青海高原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干燥的气候条件青海高原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辐射和对流助长了干燥的气候条件。

首先,高原上的地形和地势使其受到了来自冷、干大陆的影响,导致空气湿度相对较低。

其次,周围环境的遮挡和冷空气下沉使得青海高原受到了降水的限制,年降水量较为有限。

大部分山区平均年降水量仅在400-500毫米之间,西部地区更少,仅有100-200毫米左右的降水。

二、干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青海高原干燥的气候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干燥的气候给植被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由于降水稀少,土地的湿度不足,导致植被的生长受到限制。

青海高原主要以低矮的草原和荒漠为主,树木稀少。

同时,干燥的气候也限制了农作物的种植,农业发展相对较为困难。

三、干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干燥的气候不仅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干燥的气候使得水资源相对匮乏。

青海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水源来自于昆仑山融雪和降水,其中雪水对于草原和农田的灌溉至关重要。

由于降水量有限,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难题。

其次,干燥的气候还会导致空气的干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在干燥季节,人们常常会感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等不适症状。

尽管干燥的气候对青海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青海高原仍然以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同时,当地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青海高原的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征。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气候特征,赋予了青海高原一种独特的魅力和风貌。

青海省环境生态现状

青海省环境生态现状

青海省环境生态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面积第四大的省份,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然而,近年来,青海省的环境生态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其生态环境特别脆弱,因此,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大。

青海省的环境现状一、水资源青海省水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青海省的地下水资源严重衰竭,面临着供需矛盾和水量减少的问题。

此外,青海省存在大量的湖泊和河流,但由于过度放牧、污染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等原因,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严重下降,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二、空气质量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的西北风带的主要过境区域,因此,青海省的空气质量直接受到周边区域的影响,是我国大气环境非常脆弱的一个地区。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交通工具的增多,青海省的排放物越来越多,空气污染严重。

特别是在冬季,煤炭的燃烧使得PM2.5浓度呈现爆发式增长,空气质量下降得非常严重。

三、生态破坏青海省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高原生态、湖泊生态、河流生态等等。

但是,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原因,青海省生态破坏严重。

特别是在采煤、采矿、养殖等领域,大量的资源被破坏和消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四、野生动物在野生动物方面,青海省拥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过度的狩猎和动物被盗猎等原因,许多野生动物的数量已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绝灭。

当然,青海省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若是不加以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的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五、气候变化青海省的气候属于高寒气候,极为严寒。

最近的气温变化明显,连年的旱涝灾害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省内局部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活,加重了青海省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结青海省的环境生态现状呈现出严峻的形势,青海省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生态保护。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青海省政府多措并举,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青海省的生态环境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应对其环境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共同致力于将青海省打造成一个美丽的“生态高地”。

青海气候特点

青海气候特点


大雨预报方法

对青海来讲,500hpa水汽输送带有两条:一 条是来自孟加拉湾,随西南气流到达我省; 另一条来自东南部洋面,随副高南部的偏东 南气流从四川经甘肃到达我省。
大雨预报方法

700hpa水汽来源也有两条:一条是来自东南方,从四川经 甘肃到我省东部有一股东南气流向我省东南部地区输送水汽, 由于高原热低压与高原季风的迭加作用使这股气流沿黄河、 湟水河谷到达青海的海东、黄南、海北、青海湖以及柴达木 盆地的东部边沿等地,这是一股暖湿气流(高值区),我省 境内比湿可达7~10 g/kg;另一条来自西北方,自新疆经柴 达木盆地进入我省的西北气流,有时含有一定的水汽,从新 疆过来的这股气流大部分属冷性气团(低值区,比湿3~5 g/kg,如1977年8月1日德令哈暴雨),与东南气流相比, 湿度差别不大,仅是厚度较薄,它对我省海西地区的降水有 一定贡献。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 2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 量大的省份。
温度
冬季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 平均气温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 5.7℃~8.5℃之间,比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和 华北平原低8℃~12℃。年平均气温在0 ℃以 下的地区占全省面积的2/3。日平均气温≤0℃ 的日数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为 4-6个 月,4000米以上的地区则要超过6个月。

大雨、洪涝
时间分布特征 青海省大雨出现在每年的4~10月,出现大 雨的时段还是比较集中,7、8两个月出现的 次数占总次数的69.9%;具有高度集中的特 点。

大雨、洪涝

青海省全年日降水量≥25mm的降水日数自东南和东 北向西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大雨、洪涝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doc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doc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doc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一、干旱现象干旱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农作物和牧草体内水分亏缺,影响农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影响农作物和牧草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农牧业减产以及河流干涸、人畜饮水困难的一种气象灾害。

青海省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青海干旱的频发性和普遍性。

二、干旱特征(一)降水特征青海省深居内陆腹地,暖湿气团不易入侵,导致降水量少,是北半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且时空分布不均,属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境内降水的地区分布:全省各地平均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从776.1毫米(果洛州久治县)逐渐减至16.7毫米(海西州冷湖镇),青南地区东南部是青海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河南—玛沁—清水河—杂多一线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祁连山东段的门源、大通、互助北部、湟中、化隆一带是降水量次多地区,年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黄河、湟水谷地年降水量较少,在260—4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腹地降水量是青海降水最少的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盆地边缘地带年降水量在160—180毫米左右;省内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

上述降水地区分布表明:青南高寒牧业区年降水量较多,干旱发生频率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柴达木盆地降水稀少,只能发展灌溉农业;而东部农业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降水量相对较多,是青海的粮仓。

但由于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地区降水的差异性,干旱频频发生。

降水的时间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

青海降水的时间分布呈典型的内陆高原降水特征,表现在:一是降水时间集中,雨季开始一般在5月上旬,结束于9月下旬,持续约5个月时间,而10月至次年4月长达7个月的时间为旱季。

二是降水量集中,5—9月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9%—94%,全省平均占85%;而关系到农田底墒和春播季节的降水量(即10月至次年4月)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

这就是青海“春旱年年有”的重要原因。

青海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气候

青海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气候

青海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气候青海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气候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青海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青海的气候特点青海冬天平均最低温度可达到-20℃,最高温度也只有-7℃,十分寒冷,不过在西宁和格尔木等大城市的室内一般都有暖气。

去青海最佳季节为夏季,也就是5-10月;7月的青海湖边盛开有大片的油菜花,黄色的花海和一望无际的蓝色湖水,景色绝佳,湖边也是游人最好的扎营地,那时的气温不超过18℃,气候凉爽宜人。

青海是高原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有来自戈壁的沙尘会形成扬尘天气,污染严重。

特别是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在春秋两个季盛行大风,更糟糕的是这里还常有飓风,不仅能吹起小石子,而且能将鸡蛋大小的鹅卵石吹离地面。

因受到西部昆仑山脉的阻挡,狂风在这里改变风向,同时风速也降了下来,于是在这块带状地域沉积了很多的卵石和沙粒。

青海的地理环境位置境域青海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

本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青海四周相邻的省、区,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

地形地貌全省地形差异显著。

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

位于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主要的农业区。

2022年青海省省情介绍总结

2022年青海省省情介绍总结

2022年青海省省情介绍总结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

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高海拔6860米,最低海拔1600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势复杂,全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以日月山为界,以东是农业区,以西是牧业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和96%。

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6—8.6摄氏度。

青海省辖西宁市、海东市、海西、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六州二市,总人口约为58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74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地区。

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东部和北部与甘肃接壤,东南部同四川搭界,西南毗邻西藏自治区,西北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连,是西藏、新疆连接内地的重要纽带之一。

青海省境内的公路、铁路网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印记,连接着甘肃、新疆、西藏、四川,是陆上丝绸之路在我国西部的枢纽,是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乃至南亚的大多数国家更便捷的通道。

由高速、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构成四通八达公路网。

已建成运营的青藏铁路、兰青铁路、兰新高铁第二双线等干线铁路,建设中的格尔木至敦煌铁路、即将开工建设的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规划中的西宁至成都、格尔木至成都铁路,将形成东连陇海、北接兰新、西通南疆、西南连接拉萨、东南通达成都的铁路网。

“一主八辅”的机场格局在建设中,西宁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达400万人次,成为青藏高原最大的民用机场,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建成开通。

格尔木、玉树、德令哈机场的通航,花土沟、果洛、祁连等机场的建设,使青海不再遥远。

地下的输气输油管道、光缆,空中的输电线路不断延伸。

这些不但为已经掀起大发展热潮的青海注入了提速发展的新动力,而且将有力地支撑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繁荣。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每年向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青海湿地面积达5.1万平方公里,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被称之“中华水塔”,青海自然条件多样,有森林、灌木、草原、荒漠、草甸以及水生植物等多种植被类型,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270多种,各种鸟类294种及各类野生动物约为2000多种,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是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的中心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地和世界高原种质基因库,也是生态系统较为敏感的地区,青海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原生态、多样性和独一无二的自然美,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和探险活动场所。

1986—2024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1986—2024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青海省是我国的一个高原省份,位于中国西北地区,西临新疆,南接西藏,北界内蒙古和甘肃,东部与四川和陕西接壤。

青海省的气候类型主要为高原气候和第三纪冰川遗迹气候,在这种气候类型下,有很多的暴雪天气出现。

本文将对1986年到2024年间青海省的暴雪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看到青海省的暴雪主要发生在冬季,尤其是12月至次年2月。

这一时期的平均降雪量较高,而其他季节的降雪量则相对较低。

这与青海省的高原气候特点密切相关,高原地区的冬季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是造成暴雪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青海省暴雪频率较高,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

高海拔地区积雪深度较大,容易形成暴雪。

而且,青海省境内存在大片的草原和冰川地貌,这些地形特征容易储存积雪,并有利于暴雪的形成。

此外,青海省的暴雪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根据统计数据,大部分暴雪天气持续时间在3天以上,甚至有的持续时间长达一周以上。

这也是高原气候的特点之一,冷空气停留时间长,为暴雪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另外,青海省的暴雪降雪量较大,每年平均降雪量在50毫米以上。

高海拔地区的降雪量一般更大,有时会达到200毫米以上。

降雪量较大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还给道路交通、农业生产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青海省暴雪天气对当地经济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暴雪天气会导致交通不便,道路封闭,甚至造成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

同时,暴雪还会对农牧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农作物的生长和牲畜的饲养等。

因此,青海省政府和居民对暴雪天气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如加强气象预警和建设防雪设施等。

综上所述,青海省的暴雪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发生频率较高,高海拔地区集中,持续时间较长,降雪量较大,并对当地经济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在今后的发展中,青海省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暴雪天气的监测和预警,以减少暴雪天气给当地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青海气候干燥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

青海气候干燥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

青海气候干燥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青海位于中国西部,是我国面积第四大的省份。

青海的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量都不足400毫米。

这种干燥的气候给青海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青海气候的特点、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海气候的特点青海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干燥。

青海位于内陆高原,地形复杂,多山丘和高原湖泊。

这种地形使青海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特色。

首先,青海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属于干旱气候。

其次,青海气候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

第三,青海气候呈现出高原气候特征,日照时间长、气温变化大、年温差大。

二、青海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资源缺乏:由于青海气候干燥,且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导致水资源相对匮乏。

尤其是在高原地区,水资源更为紧缺。

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 生物多样性减少:干旱气候下,土壤贫瘠,植被生长受限,这导致青海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植物种类有限,动物种群数量稀少。

3. 土壤侵蚀加剧: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低,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这对青海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三、应对青海气候干燥的措施1. 水资源利用:青海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和开展水资源的集约利用来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此外,可以建设水利工程,如引水渠道、蓄水池等,来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2. 植被保护:加强对青海的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增加植被覆盖率。

通过植被的保护,可以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改善生态环境。

3. 探索适应性农业:针对青海气候干燥的特点,开展适应性农业研究,探索适合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

通过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增强农业生产的抵御灾害能力。

4. 气候调节措施: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增加绿色植被面积,改善当地的气候环境。

简述青海湖流域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简述青海湖流域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简述青海湖流域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

其主要自然环境特征如下:
1. 地形地貌:青海湖流域地势高大,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地形复杂,山峦起伏,高原湖泊、河流、草原等多样地貌构成。

2. 气候:青海湖流域属于高寒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温差大,年均降水量100-400毫米左右,冬季长,夏季短,气候干燥。

3. 植被:青海湖流域植被类型丰富,主要有高山草甸、高山沼泽、高山裸岩和河谷林带等。

其中,草甸面积广阔,是青海牛羊等畜牧业的重要牧区。

4. 动物:青海湖流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珍稀物种,也有狐狸、黄鼠狼、鸟类等常见动物。

5. 水文地质:青海湖流域地层构成复杂,由寒武系至第四纪地层构成,富含矿产资源,如铁、铜、铅、锌等。

同时,青海湖水资源丰富,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

- 1 -。

青海

青海
青海省
简介
青海省,简称“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是 西宁。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相接,西北 部与新疆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毗连,东南部与四川接壤。
青海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 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 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青海省地貌复杂多样,五 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东部多山,西部为高原和盆地,兼 具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地貌,属高原 大陆性气候,地跨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4大水系。
青海省总面积72万平方千米,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截至 2018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603.2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865.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7689元。
行政区域
1 .西宁市 2 .海东市 3 .黄南藏族自治州 4 .玉树藏族自治州 5 .果洛藏族自治州 6 .海南藏族自治州 7 .海北藏族自治州 8 . 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
气候特征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 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 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 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
多元化的青海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 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其中土族、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
饮食文化
青海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因此菜肴、小吃面点品种多样,风味 各不相同。青海菜特点是醇香、软酥、脆 嫩、酸辣,兼有北 方菜的清醇,川菜的麻、辣,南菜的味鲜、香甜。少数民族的 菜具有一种粗犷的美,主料以牛羊肉为多。
熬茶,是青海人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 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煮茯茶与其他的茶不同,其他茶先 烧开水,水开后放入干净的茶叶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气候状况青海冬天平均最低温度可达到-20℃,最高温度也只有-7℃,十分寒冷,不过在西宁和格尔木等大城市的室内一般都有暖气。

去青海旅游最佳季节为夏季,也就是5-10月;7月的青海湖边盛开有大片的油菜花,黄色的花海和一望无际的蓝色湖水,景色绝佳,湖边也是游人最好的扎营地,那时的气温不超过18℃,气候凉爽宜人。

青海是高原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有来自戈壁的沙尘会形成扬尘天气,污染严重。

特别是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在春秋两个雨季盛行大风,更糟糕的是这里还常有飓风,不仅能吹起小石子,而且能将鸡蛋大小的鹅卵石吹离地面。

因受到西部昆仑山脉的阻挡,狂风在这里改变风向,同时风速也降了下来,于是在这块带状地域沉积了很多的卵石和沙粒。

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比邻。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

全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四位。

其中草地3160万公顷,耕地58.99万公顷,森林25万公顷,其余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形青海处在我国地形三大阶梯的第一级上,绝大部分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境内呈现出高山、峡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区占全省总面积54%,最低点1650米,最高点6860米。

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岭谷地,南部为青南高原,东部为河湟谷地,间有小块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达木盆地。

由于地形多样,适宜于多种动物和植物生长,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气候由于受海拔、地形、纬度、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青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冬季较长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气温地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降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季节集中。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5.6℃——8.7℃左右,东南部年降水量为450毫升到600毫升。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青海是一个资源型富省,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5种,探明储量的矿种105种,其中,50种居中国前10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种居中国首位。

在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45种矿产中,青海有21种列全国前10位。

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富含石油天然气资源。

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

青海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石棉、电石用石灰石、蛇纹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储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石棉储量居全国第1位。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盆地内共发现油田16处、气田6处。

据全国第二次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盆地总的石油资源有12.44亿吨,已探明2亿吨;天然气资源已探明472亿立方米。

水能: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有178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166多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

拟建的中型水电站有尼那、直岗拉卡共7座。

总装机可达1,10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68亿千瓦时,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

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是国内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畜牧草场: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达3160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5%,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

在辽阔肥美的草原上,生长着天然牧草940多种,其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良牧草约190多种,具有含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特点。

饲养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牦牛、马、骆驼、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饲。

尤其牦牛是青藏高原优势畜种,数量居全国第1位,占全世界牦牛总饲养量的1/3。

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植物群中已发现经济作物1000种,药用植物就有大黄、甘草、贝母、雪莲、黄芪、党参、藏茵陈、羌活、虫草、柴胡等百余种、尤其冬虫夏草是驰名中外的贵重药材。

全省有鸟类290多种,哺乳兽类109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

有22种珍稀动物被列入《濒临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I和附录II中。

旅游资源:青海省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

全省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0多处。

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

“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境状况和问题2003年,全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广受关注。

到年底,环境保护系统人员数为620人,各类环境检测站共计18个;拥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2个;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2060.83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5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2052.25万公顷。

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0个,项目总投资1389.50万元;煤改气工程在西宁地区进展加快,烟尘控制区、环境噪声达标区的面积扩大。

进一步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

人口人口统计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3年末,全省总人口533.8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203.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率)达38.18%;乡村人口330.0万人,乡村人口比重为61.82%。

城乡男性人口272.33万人,女性人口261.4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02%和48.98%。

0—14岁人口131.53万人、15—64岁人口370.88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31.3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4.64%、69.48%、5.88%。

全年出生人口9.0万人,出生率为16.94‰,下降1.1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24万人,死亡率为6.09‰,下降0.26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5.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5‰,下降0.85个千分点,是降幅比较大的一个年份。

人口增长率200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5‰。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个民族成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共235.06万多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

在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

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别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

文化程度2003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训单位6个,招生数172人,在校研究生387人,毕业生45人;普通高校9所,招生数0.91万人,比上年增加0.20万人,在校生2.61万人,毕业生0.57万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毕业生保持一定规模;职业中学19所,招生数0.19万人,在校生0.50万人,毕业生0.14万人;普通高中148所,招生数3.28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在校生8.03万人,毕业生1.76万人;初中学校356所,招生数7.75万人,比上年增加0.33万人,在校生21.4万人;普通小学2998所,招生数9.46万人,在校生50.69万人,毕业生8.1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数240人,在校生0.24万人。

幼儿园在园幼儿7.40万人,比上年增加0.46万人。

成人技术学校在校生25.95万人,比上年增加0.96万人。

“两基”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0%,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14%。

贫困生资助面不断扩大,受益学生增加。

经济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全省GDP390.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

人均GDP7276元,增长11.0%。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3年GDP三次产业的构成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4.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8.9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16.4%、9.7%。

一、二、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分别为12.1%、47.2%、40.7%。

财政收入2003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4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02亿元,增长13.8%。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3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2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53亿元,增长15.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84.55亿元,增长14.5%。

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3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4.8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2.9%,总产量86.80万吨,减产4.9%,亩产量由上年的213.8公斤提高到233.3公斤,增产9.1%。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作物种植面积之比由上年的58:36:6转变为53:39:8。

外贸状况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2.4%。

外资利用状况2003年,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招商引资活动,中信国安、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投资青海。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4个;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2.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

支柱产业农业、水电业、盐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电讯现有电讯2003年,电信业务总量19.84亿元,增长28.5%。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6.16万户,其中本年新增18.29万户。

城市固定电话用户达64.69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51.72万户;乡村固定电话用户为11.47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0.96万户。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0.3万户(含CDMA),其中本年移动电话新增用户23.1万户。

全省电话普及率上升,互联网用户和网民增多。

交通铁路兰青、青藏铁路干线及4条支线、59条专线贯通全省东西,总铺轨里程1100余公里。

2003年全年交通运输业共完成货物周转量133.7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铁路81.43亿吨公里,增长17.3%。

全年完成货运量6189.65万吨,比上年增长9.5%。

其中,铁路1092.50万吨,增长9.2%。

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40.7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9%。

其中,铁路16.40亿人公里,增长1.0%。

全年客运量4323.80万人,比上年增长7.9%。

其中,铁路408万人,减少6.4%。

公路2003年底,全省通车公路总里程243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18公里。

2003年,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43.30亿吨公里,增长8.9%;完成货运量4890万吨,增长9.9%;完成旅客周转量22.00亿人公里,增长9.6%;全年客运量3900万人,增长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