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消渴
消渴从肝论治六法
炙甘草 ) 治疗 消渴早期 和隐匿期有肝郁脾虚见症者。 吕仁
和教授应用加味 四逆散 ( 药物组 成 : 柴胡 、 枳实 、 枳壳 、 赤 芍
燥热 、 气 阴两虚学说 , 从脾 论治 、 从 肝论 治 、 从 毒论 治 的观
点 也开始被大家接受并 应用 。笔 者结 合临床 总结 出消渴 从 肝论 治六法 , 体会 如下。
河北 中医 2 0 1 3 年9 月 3 s鲞第
旦 ! 虫』 ! : 兰 巳 ! 塑 Q
箜 :
1 3 2 3
消 渴 从 肝 论 治 六 法
宁 沛
( 河 北省 曲周 县 中 医院 内科 , 河 北 曲周
【 关键词 】 消渴 ; Z Z h l - -  ̄; - e
甚至饮食不安 , 彻夜不 寐或寐 则梦 扰。情 志所伤 , 肝 失疏
泄, 郁 而化 火。肝与肺 由经 脉相 连 , 肝经 上行贯 隔 而注 于 肺 。木火刑金 , 肺 阴被耗 , 肺 失治 节 , 故 出现 口干咽燥 、 大 渴引饮 、 尿多等上消见 症 ; 木 易克 土 , 肝火 犯 胃 , 则 胃火 炽 盛, 津液 大伤 , 故有消谷善饥 、 大便秘结 、 体瘦等 中消 见症 ; 肝 肾同源 , 木火亢 旺 , 子病及母 , 消灼 肾阴 , 肾阴受损 , 则封
可致血瘀 , 而血瘀 又可作 为新 的致 病 因素 , 使消 渴加重 或
直接 导致多种消渴变证 的产生 。瘀 血阻于脑络 , 则 出现 中 风偏瘫 、 口眼 喁斜 、 健忘 痴呆等 ; 瘀 血阻 于心 脉 , 则 出现 胸 痹心痛 、 心悸 、 怔 忡等 ; 瘀血 阻于 肾络 , 则 出现腰 痛 、 水肿 、 尿浊或 尿血 、 癃闭等 ; 瘀 血阻 于 目窍 , 目络瘀 阻 , 精 血不 能 上承于 目, 则 出现视物模糊 、 两 目干涩 、 视力减退或 内障 目
消渴病之辩证论治
消渴病之辩证论治消渴中医内科学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本节之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临床表现消渴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本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证候特征.但患者“三多”症状的显着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消渴病的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有的患者是因夜尿增多而发现本病.与多尿同时出现的是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但患者常感疲乏无力,日久则形体消瘦.但现代的消渴病患者,有的则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形体肥胖.诊断1.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为消渴病.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以及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之人.若有青少年期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着,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3.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鉴别诊断1.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2.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瘿肿则与消渴病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并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3.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治疗原则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分证论治『上消』·肺热津伤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的作用.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加以选用.中消·胃热炽盛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药:玉女煎.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可加黄连、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梗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对于病程较久,以及过用寒凉而致脾胃气虚,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于,脉弱者,治宜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可用七味白术散.方中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医宗金鉴等书将本方列为治消渴病的常用方之一.『下消』·肾阴亏虚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脉细数.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方药:六味地黄丸.方中以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药;山萸肉固肾益精,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该二药在治疗时用量可稍大;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肝肾火热,共奏滋阴补肾,补而不腻之效.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等益肾缩泉.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阴阳两虚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法:温阳滋阴,补肾固摄.方药:金匮肾气丸.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本方以温阳药和滋阴药并用,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长,而泉源不竭.”而医贯·消渴论更对本方在消渴病中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人膀胱,正谓饮一升溲一升,饮一斗溲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稿禾得雨,生意维新.”对消渴而症见阳虚畏寒的患者,可酌加鹿茸粉0.5g,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气化.本证见阴阳气血俱虚者,则可选用鹿茸丸以温肾滋阴,补益气血.上述两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瘀血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药.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木香行气导滞,葛根生津止渴.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转归预后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蒙蔽心窍,则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综观消渴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常以阴虚燥热为始,病程日久,可导致阴损及阳,血行瘀滞,而形成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并伴血脉瘀阻的重证,且常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消渴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甚高的一种疾病,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的患者,其预后较好.儿童患本病者,大多病情较重.并发症是影响病情、损伤患者劳动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应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预防与调摄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其中,尤其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人,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保持情志平和,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结语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内伤疾病.前三个症状,也是作为上消、中消、下消临床分类的侧重症状.其病位主要与肺、胃脾、肾有关,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但上中下三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病机性质是—致的,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所说:“原其本贝卜,推其标有三.”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及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文献摘要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景岳全书·三消干渴:“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渐清败,益以困矣.”医学心悟·三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法,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胃是也.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补三阴,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矣.”现代研究·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1.病因病机的研究近年来,对糖尿病发病原因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主要有过食肥甘、五志过极、房室不节、热病火燥及先天禀赋不足几个方面.对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阴虚燥热学说:认为其本在阴虚,燥热为标;②气虚学说:认为关键在于肺脾气虚,重点在于脾气虚;③气阴两虚学说:目前最具有代表性,认为本病发病机理为燥热伤阴,阴损气耗,致气阴两虚;④瘀血学说:此说经祝氏提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许多人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后认为,瘀血为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⑤肝郁肝火学说.以卜几种学说,在糖尿病发病中均可存在,分之各有局限,合之则较为完善.西苑医院程氏等认为,糖尿病患者常因情绪紧张而加重病情,患者发生酸中毒和昏迷常与情绪障碍有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凋畅,水津输布正常;如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水津输布失常,如在此基础上,或五志过极,或肝郁化火,则上损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水,可发为消渴.故认为,肝气郁结是消渴的主要病机之一,治当重视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江苏中医1997;9:35L黄氏等认为,肾主蒸腾,肾阳在人体水津代谢中起主导作用,肾阳虚可见于消渴病的任何阶段,肾阳虚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临床治疗时应随时注意保护肾阳,即使阴虚热盛明显,在滋阴清热时,也应稍佐以温补肾阳之晶中医研究1997;5:8.雷氏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不是以肾虚为本,而是以胃热为本;不是燥热为标,而是以气虚和阴伤为标.胃热是因,气虚和阴伤是果,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消渴病,必经过胃热这个关键环节,胃热是消渴病的根本所在,治疗消渴病,不外清胃热、益脾气、养阴津三者,其中清胃热是关键环节Ij匕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6:10.2.辨证分型的研究有根据气血阴阳辨证分型者,有根据寒热虚实分型者,也有根据脏腑及三焦辨证分型者.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虽然种类较多,但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制定的分型标准,即分为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和血瘀气滞证四型.3.糖尿病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在研究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时,不少单位研究了“证”与客观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糖尿病不同证型与病程、血糖、胰岛素、胰升血糖素、环核苷酸、血浆皮质醇、性激素水平、血脂、血小板、糖化血红蛋白、尿17羟、尿17酮、尿3-甲羟基苦杏仁酸VMA、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凝血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着重研究了糖尿病血瘀证的证候实质.对血瘀证实质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①某些器官的大体观察;②有关凝血机制指标的观察;③血液流变学变化;④微循环改变.以上研究初步显示,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医对糖尿病的不同辨证分型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的.·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1.辨证治疗糖尿病祝氏等通过上千例病人的观察,将糖尿病总结为七型进行治疗:①阴虚型:滋阴生津兼活血,用沙参、麦冬、栀子、当归、生熟地、丹参等;②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兼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黄柏、黄芩等;③气阴两虚型:益气养阴活血,用黄芪、玄参、丹参、山药、党参、麦冬、生熟地、五味子、茯苓等;④气阴两虚火旺型:益气养阴降火,兼以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黄柏、黄芩、龙胆草等;⑤阴阳两虚型:温阳育阴,配以活血,用桂枝、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生熟地、制附片、茯苓、葛根等;⑥阴阳两虚火旺型:温阳育阴降火,兼以活血,用上方加知母、黄柏;⑦瘀血型:活血行气为主,兼以治本.用木香、当归、川芎、益母草、丹参、赤芍、葛根、生熟地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6:5L蓝氏主张以脾虚为主根据不同情况辨证分型,治疗亦以健脾为主,用治消六味汤加减进行治疗陕西中医1987;10:454.程氏将本病分为:①脾虚肺胃蕴热型,治以清热泻火,健脾运津;②脾虚气虚型,治以健脾培本,益气生津;③脾肾两虚型,治以健脾补肾;④脾虚瘀滞型,治以活血化瘀,健脾除滞江苏中医1981;2:5L潘氏将糖尿病分为胃热伤阴、肾气虚损两大类型,分别用麦门冬汤和八味肾气丸加减治疗中医杂志1986;6:10.蒋氏将本病分为7个证型进行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芪汤,湿热气阻型用甘露消毒丹,阳虚不固型用肾气丸,阴虚失敛型用六味地黄丸合五子衍宗丸,肝郁阴虚型用丹栀逍遥散,燥热阴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合白虎承气汤,阴亏三消用甘露饮合白虎汤加减中西医结合研究资料1981;20:28L李氏认为本病以阴亏热灼为主,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新中医1981;11:24.高氏以生津润燥清热为治则,均获较满意的近期疗效天津医药1978;5:233L师氏等运用自拟基本方黄芪、丹参、葛根、山药、天花粉、知母、麦冬、北沙参、石韦、牡蛎、玉竹加味治疗糖尿病170例,按辨证分型为阴虚燥热,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燥热加生石膏、·生熟地、元参;肝肾阴虚加山萸肉、熟地炒白芍;阴阳两虚加红参、生熟地、肉苁蓉.治疗后有90例53%近期治愈,有效72例42%,无效8例4.5%甘肃中医1996~2:15.邹氏等以参丽降糖口服液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治疗糖尿病64例,显效36例56.25%,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94%四川中医1999;9:2q.杨氏等以益气养阴活血法黄芪、五味子、知母、黄连、玉竹、白术、麦冬、枸杞、山药、丹参、葛根辨证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35例,显效11例31.4%,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5.7%四川中医1999;8:40L陈氏以疏肝滋阴煎柴胡、白芍、山药、熟地、生地、玄参、丹皮、山萸肉、葛根、黄芪、龙骨、牡蛎、苍术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64例,结果临床缓解18例28.13%,显效27例42.19%,有效9例14.06%,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38%四川中医1999;3:16信姬氏以降糖丹生地、熟地、麦冬、石斛、天花粉、鬼箭羽、丹参、黄芪、山药、苍术、知母、黄柏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50例,总有效率为94%四川中医1999;3:25.游氏等以疏肝活血方柴胡、白芍、川栋子、蒺藜、淮山、茯苓、玄参、葛根、麦芽、丹参、益母草、地龙治疗Ⅱ型糖尿病72例,显效46例63.89%,有效20例27,78%,总有效率为91.67%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4:16L丁氏以花芪参汤天花粉、红花、银花、黄芪、丹参、太子参、沙参、玄参、知母、石斛、仙灵脾、玉米须、益母草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36例,总有效率为97.2%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4:28.李氏等以降糖康复方黄芪、黄精、丹参、山药、玄参、生山楂、花粉、鸡内金、黄连、大黄辨证加味治疗糖尿病51例,总有效率为94.1%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0:82.专方治疗糖尿病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寻求既符合中医理论,又具有较好降糖作用的专方专药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从肝论治消渴不寐的临床体会
不寐 。肝 主藏 血 ,是指肝脏 具有贮 藏血液 、防止 出血 和
调节血量 的功 能 ,故有 肝 为 血海 之称 。肝 以 阴血 为用 ,
一
则肝血充足 ,可 以濡养神魂 ,若肝 血亏虚 ,魂不得藏 ,
Hale Waihona Puke 阴损及 阳,心 阳浮 越 ;胃失 和 降 ,睡 不 安 卧 ;痰 热 内 扰 ,心神不安 ;水 火 失 济 ,阴虚 火 旺 共 六 种 ,并 且 运 用经方 进行辨 治 ,取得 良好 的疗 效 。笔 者 结 合 消 渴不
神失养 ,甚则 阴虚甚 而阳偏 亢 ,阴不制 阳 ,则 阴阳不交
烦躁 易怒 ,心 中懊 恼 ,头晕 乏力 ,记 忆力 减 退等 症 状 ,
严重影响消渴患者的身心健康 。
《 临证指南医案 ・ 三 消》日:“ 心境愁郁 ,内火 自燃 ,
乃消证大病” 。可见 消渴 的主要病因之一与情志不遂而致 肝气郁 结 、肝郁 化火 关 系密 切 。 《 普 济本 事方 ・卷一 》 日:“ 平人 肝不受邪 ,故卧则魂归于肝 ,神静而得寐 。今 肝有邪 ,魂不得归 ,是 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表 明人得 以睡眠与心境平 和 、肝气条 畅有着 密切关 系 ,并 且在 临 证过程 中,肝功能失 调引起 的不寐屡 见不鲜 ,称 肝性不 寐 ,经肝论 治 效果 良好 。另外 ,消渴 病机 以阴虚 为本 ,
而发不寐 。此外 ,消渴 的病 因病机 常见 的还 有脾 胃不和
与脾 肾阳虚 。消渴 者常伴有 不寐 的发 生 ,其 病机 主要为
肝气郁结和肝 血亏虚 两个方面 :一则 肝郁不舒 ,气 机逆 乱 ,气血失调 ,甚则 郁久化 火 ,邪 火扰 神 ;二则肝 血不
燥热 为标 ,而 肝藏 阴血 ,以滋 养神 魂 。肝 之 阴血 不 足 ,
消渴病历代学术考
消渴病历代学术考1病名考证中医学理论范畴内并无糖尿病之名,但就其症状表现与病理特点与中医消渴病比较类似。
消渴病的相关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变》、《素问·通评虚实论》将其称为“消瘅”,并按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之不同,而有“消渴”“膈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仓公淳于意“诊籍”中,有“肺消瘅”的医案记载,可看作是对本病最早的病案记录。
至东汉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首以“消渴”作为篇名,篇中对消渴病的记载,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理论及实践体系较为完整,对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影响颇深。
至此以后,众医家在论述本病时,多以“消渴”命名。
由此可见,消渴病最早以“消瘅”命名,并因其病变特点不同有不同的称谓,亦有相关医案记载,自东汉以后逐渐统称为“消渴”。
2病因病机考证《黄帝内经》中关于消渴病的记载,散见于多篇之中,不仅是病名,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预后等均有论述。
《内经》中将消渴病称“消瘅”,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将“消”译为“尽也,从水”,将“瘅”释为“劳病也,从疒”,意为水液消耗性疾病。
在《素问·奇病论篇》中有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又《灵枢·五变》所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指出消渴病的致病因素多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高粱厚味、情志不调气机失常及先天禀赋、脏腑功能不足有密切关联。
在病机方面,《素问·阴阳别论篇》云:“二阳结谓之消”;《素问·气厥论篇》中说:“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灵枢·师传》谓之:“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书中不仅明确指出热结胃肠、津液耗伤是消渴病发病的主要机制,对于消渴病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典型症状亦有记载。
中医治疗消渴症
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症,在中国历代的医籍中都有论述,其内容十分丰富。
如:《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藏柔弱者,善病消瘅”即消渴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有关,又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指明此病因与嗜食肥甘有关。
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另有高士宗语:按平脉篇云: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上入胸膈,盖精血少,则气逆往上奔,故曰柔弱者必有刚强,谓五脏之精质柔弱而气反刚强,就是柔者愈弱,而刚者愈刚强,刚柔之不与也。
朱永年也说过:有五脏之消瘅,有肌肉之消瘅。
五脏之消瘅,津液内消而消渴也。
肌肉之消瘅也,肌肉外消而消瘦也,盖因内者必及于外,因于外者必及于内也,形体为五脏外内之相合也。
以上所举沧海一粟,但已经为消渴症奠定的完整的理论基础,而在治疗上常用的中药就有百味之多。
以上简述只就是为了说明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只就是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糖尿病不就是消渴症,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实际上这种认识就是错误的,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在此不做论述。
辨证论治就是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精髓,远至宋代,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即已形成,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
即“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有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三消”分治大体如下:一,上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用:黄连、生地黄、花粉、天冬、麦冬、藕汁、姜汁、知母、甘草、人参。
二,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用:石膏、知母、元参或玄参、麦门冬、大黄、芒硝、生地、熟地、牛膝。
三,下消:治宜滋阴固肾。
方药用:山药、山萸肉、生地、仙灵脾、黄芪、地骨皮、人参、鹿茸、肉苁蓉、鸡内金、五味子、黄柏、泽泻、栀子、茯苓。
消渴论治观概览
有 了以一 脏为 主 、 涉及 它脏 的诸种 观点 。
11 从 肝论 治 : 于肝 之 为 病 的 主动 性 、 泛 性 性 与 . 鉴 广
复杂性 , 多学 者认 为肝在 消渴 的发病 中有 重要作 用 。 许
刘 志龙 …认为 肝郁火 旺 , 阴伤成 消 。在此基 础 上 , 过 通
肺津 被灼 、 津液 干涸 , 引动 心 火 、 灼 阴液 , 逆 犯 脾 、 燔 横 脾 失健运 , 郁火犯 胃 、 胃火 炽盛 , 火伤 肾 、 气不 围等 郁 精
13 从 肾论治 : . 传统 理论 认为 , 肾虚 , 其是 肾阴伤肝 , 肝气 不畅 , 久郁 化火 , 伤津 耗气 , 涉它脏 。藉 此 立 清疏 肝 火 、 旁 围本 涵 木之 大 法 。 并 自拟疏肝 、 肝 、 肝三 降 糖 汤 , 清 滋 取效 于 临床 。程 汉 桥 b曾统 计 33例糖 尿病 发现 , 志 不 调 而 致 者 19 3 情 1 例 , 3 . %: 占 57 4 饮食 不 节 7 8例 , 2 .4 劳逸 失 度 占 31 %;
病证 , 但发 病过 程 中 , 变 脏腑 则 有 轻 重 主次 。 而 就 病 进
健脾 益气之 品 。邵爱 荣等 [认为 脾虚 下脱 贯穿 于 消渴 9
的全过程 , 因而治疗 的关 键在 于升 阳健 脾 , 升 阳健脾 拟 降糖汤 为 基 本 方 , 治 各 型 消 渴 。 王 东 等¨。 讨 了 通 。探 “ 虚失 运 ” 消渴 发 生 的关 系 。钱 秋 海n 主 健 脾 脾 与 ”力 为 治本之 道 。 以脾虚 为基 础分 五型 论治 , 拟健 脾 降糖 饮 加减 治疗 。刘松 林 等¨ 健 脾 益气 着 手 , 复 方 降糖 从 拟
消渴 是临床 常见 、 多发 病 证 , 床 以 “ 多一 少 ” 临 三 。
糖尿病从肝胆论治成功经验处方 糖尿病能治好吗
糖尿病从肝胆论治成功经验处方消渴,传统中医认为多属阴阳两虚,所用药物多为黄芪、山药、天花粉、生石膏、熟地黄、山茱萸等。
然以之治疗伴有口苦胁痛、烦躁便干、舌红苔黄脉弦等湿热证之消渴,往往效果不佳。
作者通过多年观察发现,此类患者乃因肝胆郁热,湿热熏蒸而成。
故而拟方茵陈蒿汤加味治之。
消渴虽与黄疸症状不同,然其病因、病机相通。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糖尿病,不但取得了较好的降糖效果,而且因具有较强的调脂作用,同时起到了很好地降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提示茵陈蒿汤是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一个有效的方剂。
由肝失舒畅导致机体“气化”不能行,该升不升,人体血糖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气机升降输布周身,却郁滞于血中,而出现高血糖;或不该降者反降,使精微下泻,而出现尿糖,久之又可导致脂肪、蛋白质等其他精微物质的输布紊乱,进而使诸多并发症产生。
因此,疏肝理气之法应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之法贯穿始终。
据此,作者拟定柴疏地黄饮为主进行治疗。
消渴,通常认为病机为阴虚,但作者发现80%以上患者在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忧郁悲哀,思虑过度。
故而认为肝郁气滞亦是基本病机之一,治疗上宜滋阴与疏肝并举。
以加味柴胡疏肝散治之,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处方一:茵陈蒿汤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组成】茵陈20~30g,炒栀子5~10g,制大黄3~9g,薏苡仁30g,姜黄15g,丹参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利胆通腑,清热止渴。
【临床运用】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临床治疗40例,显效16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
【经验心得】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传统中医认为多因肺胃阴虚热盛而致,继则脾胃气阴两伤,终则肝肾阴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治疗多以清肺胃热、健运中焦、益气养阴、阴阳双补为主;所用药物多为黄芪、山药、天花粉、生石膏、熟地黄、山茱萸等。
然以之治疗伴有口苦胁痛、烦躁便干、舌红苔黄脉弦等湿热证之消渴,往往效果不佳。
徐远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临证经验
徐远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临证经验发布时间:2021-09-08T09:10:34.8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晏铭洋徐远[导读]晏铭洋1 徐远2(1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2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科;北京100029)【摘要】在跟师过程中,徐远老师擅用中西医优势互补诊治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尤其中医诊治糖尿病方面,重视肝脾的脏腑辩证和气血津液论治。
强调肝常旺、脾常虚,调肝健脾,调肝和胃,重视顾护肝阴、肝血,柔肝疏肝,而且全程注重理气活血通络。
【关键词】糖尿病,从肝论治,调肝健脾,调肝和胃,柔肝,通络。
恩师徐远为国医名师印会河的学术传承人,中日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临证经验丰富,广受患者、同行和学生的好评,而本人借由“双百工程”之机,有了跟随徐师学习的机会。
跟师学习三载期间,以糖尿病患者及其相关并发症为多,因此在诊治这类患者方面也跟老师学到了一些她的思想经验。
糖尿病在中医辨病范畴可归为“消渴”,提及“消渴”,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主张从肺、胃、肾“三消”论治[1]。
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工作、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肝气郁结、郁热内生、肝郁脾虚、肝气犯胃等是临床多见证型,跟随徐师门诊也常见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失调史,或是发病后因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血糖难以控制。
故徐师在诊治糖尿病时,一大特色是从肝论治糖尿病,注重调肝,而且,徐师的调肝并非简单的堆积一些舒肝理气之品,而是根据中医学中肝脏自身的生理特点及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辩证而调肝。
1.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理论源流。
从肝论治糖尿病(消渴)源远流长。
最早可追溯至《灵枢·本藏》中:“肝脆善病消瘅易伤”,这里的“肝脆”后世有很多解释,个人则觉得体现了肝血、肝阴易伤的特点;仲景师在《金匮要略》消渴病篇的首条即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此条置于消渴篇之首,消渴病之纲领,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注解中有“夫厥阴风木之气,能生阳火而烁阴津,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即肝气郁结、化火伤津,而成消渴之病机;至明清及以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有“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并在《素问微蕴·消渴解》提出:“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的论治,强调肝主疏泄、肝气条达,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中进一步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2],也是主张肝失疏泄,肝火内生,火热伤津,而生消渴。
消渴
消渴一、从辩治抓要点消渴是指因饮食不节和情致失调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燥热。
根据病证的不同特点,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其中以口渴多饮为主者,称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主者,称为中消;小溲多而频,或浑浊为特点者,称为下消。
但三者也可并见。
二、从经典找思维1、消渴病名,始于《内经》。
消渴在《内经》称“消瘅”,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又“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中,云:“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消”按《素问·阴阳别论》的解释是:“二阳结,谓之消”。
消有3个含义:一指善消水谷而善饥多饮,二指消灼津液而致津液失养,阴不胜阳,火热内生,三指肌肤消瘦。
病因方面,认为过食肥甘、情致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饮食不节,如《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情志失调,如《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五脏柔弱,如《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灵枢·本脏》:“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苦病消瘅易伤”、“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等有五脏脆弱之说。
在病机方面,指出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发病的主要机理。
如《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
”冰注日:“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并认为“胃病深久,传人于脾,故为风热以消削”。
此风为内之肝风,喻相火妄动,消烁津液雨发为消渴之谓也。
《黄帝内经》关于消渴病的认识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14
·中医中药·
《黄帝内经》关于消渴病的认识
刘忠1,董重阳 2 △
(1. 驻京老干部服务管理局海淀十九离休所门诊部,北京 100083;2. 内蒙古自治区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3 病因病机
消渴病的病因较为复杂,总结整理发现《黄帝内经》认为 外 感 六 淫,内 伤 积 损,五 脏 虚 弱、过 食 肥 甘、情 志 失 调 是 引 起 消渴的病因。 3.1 外感六淫
1 病名认识
内 经 中 对 消 渴 病 的 命 名 不 一,以 病 位 命 名 称 为“脾 瘅”“肺消”“鬲消”“消中”等。其中“脾瘅”“消渴”均首见 于《 素 问·奇 病 论 》。 帝 曰 :“ 有 病 口 甘 者 ,病 名 为 何 ? 何 以 得 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肥者令人内热, 甘 者 令 人 中 满 ,故 其 气 上 溢 ,转 为 消 渴 ”。 另 外 ,《 素 问·气 厥 论》云:“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又 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瘅成 为消中”。
摘要: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多处记载了关于消渴病的认识,但多散在分布于诸篇章中。本文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消渴 病的论述中加以总结归纳,从病名、脏腑定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等方面加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病位来看消渴病的发 生与五脏皆相关,其病因有外感六淫、内伤积损(禀赋不足、积热内蕴、情志失调)、其他原因(房劳过度、药食不当)的不同,正 虚邪实为其基本病机,为今后消渴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消渴病;糖尿病;《黄帝内经》;消渴病;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14.116 本文引用格式 :刘忠 , 董重阳 .《黄帝内经》关于消渴病的认识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14):170,172.
从肝论治消渴述略
摘
要 :消渴在其 发 生发 展过 程 中皆与肝 有 着 密切 的关 系,从 肝 论 涪消渴 具有其 生理病理 基础 ,消渴的
主证与兼证均与肝有关。现代研究也逐步证实消渴从肝论治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 键词 :消渴 ;清金 制木 ;滋永 涵木 ;从肝 论治 中 图分 类号 :R 5 . 文 献标识 码 :A 254 文 章编号 :10 —59 (02 3—00 — 2 03 69 2O )0 0 1 0
热 内生 ,导致消 羯 。故 消 渴发 病 与 肝 的关 系也 极 为
密切 ,消渴 复发也 与肝有 关 2 从肝 辨证消 渴病 的主证与 兼证
2 I 肝 主疏泄 .
肝气 郁结 横逆 犯脾 ,脾 失 健运 ,脾
不 济 ,水 火不 平 ,燥 热 内生 而发消渴 。
2 5 肝气 亏虚 . 肝主 疏泄 ,主升 发 。肝气 亏虚 、元 气布散无 力 ,则 诸脏 禀气 不 足 低下 ,阴血 津 液生 化 不足 ,疏 布失 常 ,发 为 消 渴 。脾 胃禀 气 不 足 ,不 能腐熟水 谷 ,水 谷 之气 不 能 熏 蒸上 润 于 肺 ,……故 渴 ;肺无所 禀 ,不能 四布 水津 ,则 水饮 直人 膀胱 。 “ 一升 ,溲 一 升 ;饮 一斗 ,溲一 斗 ” 饮 l ;肝气 亏虚 , 3
维普资讯
吉棘 中 医药
・
2O O2年 5月 第 2 第 3 2卷 期
学术探讨 ・
从肝论治消渴述略
陈 良 ,王敏 杰
(. 1 山东中医药大 学 91 2 0级硕 士研 究生 ,山东 济 南 20 112 山东省 立 医院 ,山 东 济 南 20 1} .3 O 504 504
一
不 能运 化水谷 精微 ,机 体 得 不 到 营 养 ,则 导致 脏 腑
从肝论治消渴病
系 。前人 关 于情 志 变 化 对 消 渴 病 的影 响 早 有 诸 多 论 述, 但 从 肝论述 者 并不 多见 。
气郁 型 。
1 肝 阴 不 足 型
绝 对不 足 而引起 的糖 、 脂肪 , 蛋 白质 代谢 紊乱 和 内分泌
失 调所 致 。主要 特 征 是 高血 糖 及 尿 糖 。 临床 以多 饮 、 多食 、 多尿 、 消瘦 、 乏力 为特 征 。笔者 在 临床工 作 中 , 发
现许 多糖尿 病患 者 在发 病 前 有 不 同程 度 的精 神 紧 张 ,
3 肝 寒 气 郁 型
以后 唐 ・ 王焘所著 《 外 台秘要》 中记 载 消渴病 人 “ 悲哀 憔 悴, 伤也 ” 。金 ・ 刘完素在 《 三消 论》 中说 : “ 夫消 渴 者 , 或
因饮 食服饵失宜 ……或 因耗乱 精神 、 边违其 度 ……之所 成也 。 ” 以后 的医书也 曾反 复说 明 : “ 消渴 病人 … …不节 喜怒, 病 虽愈而 可以复作 。 ” 由此 可见 , 情 志失调 , 五志过 极, 郁 热伤津是 发生消渴病 的重要 因素 。 中 医学 认 为肝 为 厥 阴之 脏 , 以血 为本 , 以气 为用 。
型即肝 阴不足 型, 胆火灼津型 , 肝寒 气郁型。 关键词 : 消渴病 ; 肝 阴不足 ; 胆火灼津 ; 肝寒 气郁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1 0 . 1 0 4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1 4( 2 01 3) 一 1 0 — 2 1 8 8 — 0 2
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理论探讨
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理论探讨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理论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4期第5卷作者:王智明魏子孝单位:王智明(湖北省襄樊市中医院襄樊441000);魏子孝指导(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关键词:消渴病;肝;理论探讨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多因子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中医现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及以肾为中心脏腑的论治框架,提出了许多新论。
笔者认为从肝论治消渴更能提高疗效,经研究而提出“以肝为中心调控脏腑气血津液”辨治消渴之论,以供同道参考。
1 以肝为中心辨治消渴的生理病理基础1.1 肝的生理与脏腑气血的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脏腑气化,疏泄情志,藏血,调节气血津液的代谢。
肝在结构上与他脏相连,肝脉上肺,挟胃连心,在功能上还具有他脏的部分功能。
《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
”说明肝具有脾胃的部分功能。
《内经》中“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绝”,说明肝具有肾的部分功能,此外肝肾同源,助肺主治节等都说明肝与其他脏腑组织关系密切。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说:“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
”可见肝为气化之本。
1.2 肝的病理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肝病广泛,古人云:“肝为万病之贼。
”如肝火、肝风、肝阳等。
肝病极易影响他脏:如肝郁伤脾,肝火刑金,肝郁血瘀等。
反之,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及肝。
如戴元礼《证治要决.伤食门》说:“人之饮食由咽而入肝,由肝而入脾,由脾而入胃,过食伤肝……。
”综上所述,肝在生理功能及组织结构上与其他脏腑组织气血津液密切相联;肝为气化之本,在病理上对其他脏腑组织气血津液有广泛的影响;“肝为万病之贼”,而消渴病就是一个涉及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疾病。
因此,“以肝为中心调控脏腑气血津液”论治消渴,有其病理生理基础。
2 以肝为中心辨治消渴病因病机研究2.1 从肝论治消渴病源流2.1.1 源出于《内经》《灵枢.本脏》说:“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即言消渴与肝相关。
伍炳彩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
伍炳彩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
梅漫雪;朱伟;郑绍琴;伍建光;宋健平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2(28)12
【摘要】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国医大师伍炳彩主张从厥阴肝对消
渴进行辨证论治,立足于“肝体阴用阳”的特点,认为消渴的病机为肝阴亏虚、阳郁
化火、木郁乘脾,临床表现除“三多一少”外,可见厥阴肝经循行部位、肝所络属的
器官和肢体关节的症状,如口苦和四肢末端麻痹等,还可见以“消瘦、妇女月经中断”为症状特点的木郁乘脾之“风消”证,脉象多弦;治疗上紧守病机,治以清肝滋阴、酸甘养肝、肝脾同调等法,方选连梅汤加味(黄连、乌梅、麦冬、玄参、生地、阿胶、苍术、山药、黄芪),使肝体得养、肝阳得用、脾气得运,为2型糖尿病轻症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总页数】3页(P2040-2042)
【作者】梅漫雪;朱伟;郑绍琴;伍建光;宋健平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医院;江西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
【相关文献】
1.伍炳彩从肝论治泄泻经验
2.伍炳彩从肝论治泄泻经验
3.伍炳彩从肝论治不寐病
4.伍炳彩从肝论治不寐病
5.国医大师伍炳彩从肝论治失眠的思路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肝心论治消渴之体会
从肝心论治消渴之体会摘要】消渴是因禀赋不足、五脏虚弱、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廋、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
其病理变化主要为阴虚燥热。
历代医家乃至迄今,大多从肺,胃、肾及上、中、下三焦辨证,多以肺燥、胃热为消渴之标,肾虚为其之本。
如清陈士铎在《石室密录·内伤门》中曰:"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
"上述理论业以成为共识。
当代医家在继承前说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肝郁热为消渴病之始因,热郁化燥伤津为消渴病的主要病理变化,累及肺、胃、肾等脏腑为消渴病演变的必然结局。
【关键词】心肝郁热;消渴病【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1-0104-021消渴的病症及消渴产生的原因消渴是因禀赋不足、五脏虚弱、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廋、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
其病理变化主要为阴虚燥热。
历代医家乃至迄今,大多从肺,胃、肾及上、中、下三焦辨证,多以肺燥、胃热为消渴之标,肾虚为其之本。
如清陈士铎在《石室密录·内伤门》中曰:“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
”上述理论业以成为共识。
当代医家在继承前说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肝郁热为消渴病之始因,热郁化燥伤津为消渴病的主要病理变化,累及肺、胃、肾等脏腑为消渴病演变的必然结局。
消渴在《内经》中称" 消瘅",依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而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之异。
在发病机制方面,强调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积热伤津;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为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灵枢·五变》中明确地指出了"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并进一步指出" 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肝脆、脾脆、肾脆,则俱善病消渴易伤。
消渴中医治疗概述
瘀论治, 临床 疗效 明确 。针 灸 治疗具 有双 向 良性调 节作 用 , 艾 灸是 非 常重要 的“ 补” 的 手段 , 按摩 法刺 激 腧 穴, 激发 经 气 , 可 以调 节机 体 阴 阳平衡 , 耳 穴贴压 影 响糖 的代谢 , 可降低 血糖 。 临床 中应根 据 患者病 情
及 体质 特 点 , 选取一 种 或 多种 适 宜的 中 医治 疗方 法可取 得 良好 的治 疗效 果。
0 . 0 5 ) 。对 中 医症 状 积 分 改 善 情 况 , 治 疗 组 患 者 总 有
灸治疗 、 耳穴贴压、 按摩治疗等。
1 中药 治疗 1 . 1 古 方加 减 焦 氏¨ 运 用 金 匮 肾气 丸 改 汤 治 疗 消
效率 8 6 . 6 7 %,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 5 6 . 6 7 %, 治疗 组 对 症状 的改 善 更 好 。李 氏_ 3 等 用 玉泉 丸 联 合 二 甲 双
消 渴 中 医治疗概 述
李永华 , 韩裕 璧 , 崔淑玫 , 马建
( 黑 龙 江 中医药 大学 附属 第一 医院 , 黑 龙江
摘
哈尔滨
1 5 0 0 4 0 )
要: 消渴 病 的辨证 论 治 以 阴虚 燥热 、 气 阴两虚 理 论为基 础 , 发展 至从 脾论 治 、 从 肝论 治 、 从 痰论 治、 从
世治 疗 消渴提 供 了 良好 的思 路 , 仍 为 现 代 治 疗 消 渴 的
常用方剂 。《 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 中记 载了世界最早 的消渴病灸治案。早 在《 针灸 甲乙经》 、 《 备急千金要 方》 上 就有 关 于消 渴 针灸 治 疗 及 选 穴 的介 绍 。中 医治
疗 消渴 方法 多 种多样 , 临床 常用 的有 中医辨证 施治 、 针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原则消渴病,又称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气阴两虚,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应遵循“益气养阴,健脾疏肝”的基本原则。
一、辨证论治中医治疗消渴病的首要原则是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等症状,结合脉象、舌质等信息,综合分析患者的证候类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益气养阴消渴病的患者往往存在气阴两虚的情况。
气阴两虚表现为患者的精神倦怠、乏力、自汗等症状。
在治疗上应注重益气养阴,即补充人体的气和阴液。
常用的药物有生黄芪、太子参、生地、玄参等。
这些药物既能益气又能养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抵抗力。
三、健脾疏肝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充足,脾胃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不足,从而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在治疗上应注重健脾疏肝,即调理脾胃和疏解肝气。
常用的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柴胡等。
这些药物既能健脾又能疏肝,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和肝气疏泄功能,从而改善消渴病的症状。
四、控制饮食和生活方式除了药物治疗外,控制饮食和生活方式对于治疗消渴病也非常重要。
饮食应以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为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生活方式应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改善代谢状态。
五、防治并发症在治疗消渴病的过程中,应注重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等指标,同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并发症。
消渴病从肝论治的理论探讨
消渴病从肝论治的理论探讨
谭曦然;傅延龄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08(028)006
【摘要】传统中医学认为,消渴病宜从三消立论,认为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目前关于消渴病的研究有很多新论,突破了三消分治,提出消渴病当注重从肝论治的观点,回顾了这一观点的理论源流,分析了消渴病从肝论治的生理病理基础,并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
【总页数】2页(P403-404)
【作者】谭曦然;傅延龄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4
【相关文献】
1.从肝论治消渴病 [J], 王冰梅
2.消渴病从肝论治探要 [J], 孙燕
3.肝与消渴病关系的理论探讨 [J], 胡建平;李瑛
4.浅述消渴病从肝论治 [J], 刘严明
5.叶天士从肝论治消渴病初探 [J], 董妍妍;储全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83.12司维柯,罗朝学,陈庆海.流式细胞术分析苦参碱诱导人肝癌细胞He pG2凋亡[J].肿瘤,2001,21(3):213-214.13Kim D K,Bae k J H,Kang C M,et al.Apoptot ic activity of ur solic acid may correla t e wi th th e in hibit ion of ini tia tion of DN A re pli-cat ion[J].Int J C an cer,2000,87(5):629-636.14厉红元,车艺,汤为学.姜黄素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6):449-451.15刘术娟,张乃鑫,杨海贤,等.绿茶儿茶素对于人肝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2000,27(12):902-905.16陈洪,秦叔逵,潘麒声,等.三氧化二砷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1):27-29.17刘琳,秦叔逵,陈惠英,等.三氧化二砷选择性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 367-369.18马靖,符乃阳,李玉梅,等.甘草提取物体外选择性诱导几种人肿瘤细胞凋亡[J].癌症,2001,20(8):806-811.[收稿日期]2004-05-31[本文编辑]白玉金从肝论治消渴赵莉(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医科,上海200433)[关键词]消渴;肝;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77(2004)04-0303-03①消渴,又称“消瘅”、“消中”,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症的疾患。
前人依其“三多”故又称为“三消’。
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基本吻合,是中西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客观事实。
糖尿病早期可无症状,到了症状期就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烦渴、易饥、消瘦、乏力等症状,这与消渴在临床上别无二致。
对于消渴病的病机,历代各家论述颇多,较一致的任识认为“阴虚燥热”,即多基于肺燥、胃热、肾虚,治疗多从润肺、清胃、滋肾着手。
近年来,从肝论治的报道时有见之,笔者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予以阐述。
1从肝论治消渴的理论探讨消渴的发生发展与肝脏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肝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
”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中进一步说:“消生于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
”1.1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机体各脏腑、器官、经络功能的活动,全赖于气的运动,而肝的疏泄功能又是保障气机升降出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肺气之宣肃,心气之运血,脾气之运化,肾气之封藏,全赖于肝之疏泄正常。
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是保证全身气血调和,经络通利,各脏腑功能正常协调的重要条件。
若肝失疏泄,不仅使人气机紊乱,还会犯肺、伐胃、耗肾、伤津、损血和夹痰。
从而使人体气血津液疏布失调,发生消渴。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病机是脏腑气化失调而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
阴血津液产生于气化运动中,气化运动又以元气为动力。
元气根源于肾,借三焦经脉循行于全身,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实现新陈代谢,维系阴血津液的正常代谢活动。
元气的运行依赖于肝的生理活动,肝属木,通春令,性调达,主升发,主疏泄,具有布散元气,调畅气机的作用。
《研经言》云:“元阳者,升于春,应于肝。
”《医学衷中参西录》又云:“元气根于肾,而萌发于肝。
”肝之疏泄正常,气机通畅而不滞,元气布疏有序,气化正常。
亦如《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握气机升降之枢”;“肝和而三焦气化理矣。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1]若肝气亏虚,元气布散无力,则诸脏禀气不足,气化低下,阴血津液生化不足和疏布失常,发为消渴。
1.2促进脾胃的运化脾主运化水谷及水湿,而脾之升清与胃之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的疏泄正常,则脾胃升降功能正常,肝失疏泄,则脾之运化功能受阻,致水湿内停,进而产生痰浊;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四布,从而出现倦怠、消瘦症状。
肝郁化火,郁火犯胃,胃阴被伤,胃热炽盛,消谷善饥。
正如汪昂《素问灵枢类篡约注・病机第三》曰:“胃与大肠热结则消谷善饥,所谓瘅成为消中。
”1.3调畅情志肝的疏泄功能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实际上也是调畅气机功能所派生的。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或心情易于急躁,稍受刺激,即易于发怒。
消渴患者多有长期的情志抑郁或卒然暴怒之病因,郁怒伤肝,疏泄失职,气机郁结进而化火,伤津耗液,而引发为消渴。
如《灵枢・五变》篇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亦如《临证指南医[作者简介]赵莉(197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案・三消》曰:“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说明五志过极,肝气不疏,情志失调亦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2]。
2从肝论治消渴的治则治法2.1疏肝法遵循“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经旨,疏理肝气为消渴的主要治法之一,常用于消渴初期,患者有忧郁不乐,或烦躁易怒,胸胁作胀等症,三消症状并不明显。
胡素敏等[3]以疏理肝气为主,具体细分为:(1)舒肝解郁法:用逍遥散加黄芪、玉竹、山药、五味子、黄精等。
(2)清肝泻火法:用青黛散加龙胆草、夏枯草、生地、天花粉、石斛等。
(3)调肝化瘀法:用四逆散加丹参、桃仁、红花、当归等。
(4)抑肝敛阴法:用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熟地、玄参、麦冬、山药、黄芪等。
(5)养血濡肝法:用生地、熟地、沙苑蒺藜、何首乌、五味子、乌梅、白芍等。
倪海祥等[4]认为消渴的发展和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许多患者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充分认识到治疗精神症状对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对31例消渴患者在常规降糖药物的基础上,采用疏肝解郁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基本药物为:柴胡、白芍、炒白术、丹皮、焦山栀、佛手片、绿萼梅、玫瑰花、郁金、生地、麦冬、石斛。
同时随机设立对照组20例进行观察。
治疗组显效率达54.85%,总有效率96.8%,优于对照组。
元鲁光[5]以疏肝为主,配合健脾。
证属肝郁气滞夹痰者,治以疏肝解郁,健脾祛痰。
方用四逆散和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证属肝郁脾虚者,治以疏肝健脾。
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化裁。
赵紫霞等[6]以疏肝解郁法治疗糖尿病100例,重用柴胡、白芍,辅以五味子、黄芪,结合辨证进行加减,偏上消者加天花粉、天冬、麦冬、玄参、黄芩、生地;偏中消者加石膏、知母、石斛;偏下消者加山萸肉、山药、黄精、熟地等。
总有效率为96%。
王钢柱[7]以疏肝调气为法,运用中药制剂胰岛生系列,以佛手、柴胡、荔枝核调气机为主,葛根、荷叶升清,白芍、枸杞子、山茱萸等养血柔肝,并根据兼症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1024例。
总有效率达90.72%。
邹如政等[8]运用健脾疏肝法治疗消渴之肝脾不和证,方选逍遥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2养肝法消渴病人素体阴虚,肝阴血不足则疏泄无力,易致情志内伤而成郁,反之郁久化热又必耗伤气血阴津,使肝阴更亏,二者互为因果。
肝郁化火,消灼肾阴;肝阴不足,子病及母,肾阴被耗,则肾气不固,封藏失职,约束无权,故见尿频腰酸;津亏不能上承,故咽干口燥;阴血亏虚,不能养筋,则见肢体麻木。
在临床治疗中当从疏肝郁、补肝阴入手。
该法多用于消渴中后期合并变症者。
陈刚等[9]自拟“疏肝滋阴煎”治疗2型糖尿病64例。
药用:醋柴胡、醋白芍、山药、熟地、生地、玄参、丹皮、山萸肉、葛根、黄芪、生龙骨、生牡蛎、苍术,所有病例均辅以饮食治疗,空腹血糖≥13.9mmol/L时,加服西药降糖;空腹血糖≤13.9mmol/L时,单以中药治疗。
总有效率达84.38%。
吴虹斌[10]认为,消渴患者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化燥伤阴,上刑肺金,中伤胃液,下灼肾水。
因此在治疗上应以疏肝养阴为法,自拟疏肝养阴汤治疗2型糖尿病36例。
药用醋柴胡、赤芍、白芍、葛根、乌梅、全当归、知母等。
同时设立对照组31例,口服消渴丸。
治疗2个月,总有效率达61.11%,高于对照组的38.71%。
魏军平[11]认为肝血不足,肝失所养,阴液亦亏,可致消渴,治宜养血柔肝,方用《医宗金鉴》之补肝汤。
药用:熟地、白芍、当归、天冬、麦冬、木瓜、川芎、枣仁、炙甘草。
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则肝失濡养,治宜“滋水涵木”,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味。
药用:生地、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萸肉、泽泻、丹皮、沙参、玄参、麦冬、白芍。
2.3清肝法肝郁化火,中犯于胃,胃火内炽,津液耗伤,则烦渴多饮,多食善饥。
临床治疗中当从清肝火、除湿热入手,该法多用于消渴病人出现明显的三消症状者。
郝金凤等[12]认为消渴湿热型与肝的关系密切,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影响脾之运化而湿聚,日久湿聚化热,湿热互蒸,阻遏气机,或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阻中焦。
故拟清肝除湿之法,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陈进[13]应用清肝泻热汤治疗46例2型糖尿病。
药物组成:黄连、栀子、葛根、黄芩、天花粉、麦冬、大黄、生地、丹皮、知母等,并设立对照组32例,服用金芪降糖片。
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9.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魏军平[11]认为肝为刚脏,内郁风火,郁怒伤肝或肝郁日久化火,火性炎上,反侮肺金,消灼肺阴,扰乱中宫,胃燥津亏,亢阳耗液,下损肾阴,发为消渴。
故治疗应清肝泻火,方用《沈氏尊生书》的清肝汤加减。
药用:丹皮、山栀子、当归、菊花、密蒙花、黄精、何首乌、柴胡、生龙骨、生牡蛎。
邹如政等[8]用清热疏肝法治疗糖尿病肝郁化热证,方选疏肝清热汤。
药用:醋柴胡、赤芍、白芍、枳壳、枳实、厚朴、天花粉、玄参、生大黄。
2.4活血法消渴患者肝气易郁,气滞或气郁化火灼津均可致血瘀,而血瘀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使消渴加重或导致其变证的发生发展。
因此,在调肝之余,活血化瘀亦应贯穿消渴治疗的始终。
在从肝论治的同时,结合活血,可取得良好效果。
游柏稳等[14]临床采用疏肝活血方治疗2型糖尿病72例,并与达美康治疗的36例进行对比观察。
处方为:柴胡、白芍、川楝子、蒺藜、淮山药、苍术、玄参、葛根、麦芽、丹参、益母草、地龙。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组亦有明显改善。
李瑾等[15]以调肝活血法为主要方法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的疗效。
药物为:丹参、郁金、川芎、玫瑰花、桃仁、三七、水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