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总复习语文基础训练:第二册第四单元(附详细教师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训练十第四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狂吠.(fèi)玉笏.(hù)清沁.(qìn)肺腑

B.笨坯.(pī)涅.(lì)槃惴.(zhuì)惴不安

C.丰腴.(yú) 岑.(cén)寂咬文嚼.(jué)字

D。迥.(jiǒnɡ)然付梓.(xīn)机智隽.(juàn)永

答案:A

解析:B项“涅”读音为“niè”;C项“嚼”读音为“jiáo”;D项“梓”读音为“zǐ"。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磋商急于事功销魂钩魄详悉B。耸身脑羞成怒倒人味口疏证

C.吮血一览无遗驰骋想象雕像

D.安详旁证博引矫揉造作爆裂

答案:C

解析:A项“钩”为“勾";B项“脑”为“恼",“味”为“胃”;D项“证”为“征”。

3。下列句子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的飞跃。

A.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

....

之说。

B.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精美绝伦

....

了。

C.看着维纳斯的雕像,我们真的出神入化

....

D。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

有道理的。

....

答案:A

解析:B项“精美绝伦”是指精致巧妙没有能比的,不能修饰“说法";C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不能形容人;D项“顺理成章”中的“理”与“有道理”重复.

4.下列一组句子的顺序,经过调整,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②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③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能用的理由

④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

⑤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⑥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

A.①⑤④③②⑥

B.③①②④⑥⑤C。①②④③⑤⑥D.③②④⑥①⑤

答案:B

解析:解题的最佳方法乃抓特征法.而本题的特征锁定在句①与句②上——句①提出问题,句②解说问题,可见两句衔接得紧密。以此来审视各项,发觉只有B、C两项与此特征吻合。而A、D项应首先排除。再审视各句,发觉句⑤应作为语段的结束语。据此,即可排

除C项。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5。“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一句中,“这几个例子"指的是()

A。狐狸和葡萄的故事、驴跟狼的故事。

B。天文学家的故事和乌鸦的故事。

C.蝙蝠、蚂蚁和促织、狗和它自己的影子的故事。

D。A、B、C三项所列的故事。

答案:D

解析:要联系全文来分析那几则故事,“这几个例子”显然承接上文。

6.文中“我认为寓言要不得……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

A。作者认为寓言把孩子教育愚蠢了。

B。寓言是读得的,只是现代社会太复杂,如果头脑简单,容易上当。C。作者同意卢梭的观点,认为寓言是坏心术。

D.作者不同意卢梭的观点,认为寓言不仅仅是坏心术。

答案:B

解析:“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是强调社会太复杂.

7.结尾一句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是什么意思?结合上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相信人是进步的,寓言也有作用.

B。作者讽刺那些对历史进步毫无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的人。

C。作者充分肯定了寓言强大的力量。

D.作者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寓言力量巨大。

答案:B

解析:作者顺手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归功于自己.

8.对本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梭是复古的原始主义者,因此,反对孩子们读寓言.

B。作者认为孩子们是纯洁的,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成年人给他们造成了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

C.作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读寓言对孩子们有好处。

D.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是为了证明卢梭的观点。

答案:A

解析:因为“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孩子教得复杂了,愈幼稚”,所以他反对.A项分析不全面。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9—10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

....

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