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落刺激因子研究进展

集落刺激因子研究进展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是在进行造血细胞体外研究中发现的一类细胞因子,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

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从广义上,凡是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都可以统称为CSF随着

研究的深入,发现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动员骨髓中中性粒细胞迁移至外周血中;促进骨髓中中

性粒细胞前体分化和增殖;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主要包括IL-3、IL-7、Flt3L、GM-CSF

M-CSF G-CSF SCF EPO和TPO 等。

白介素IL-3可刺激皮肤上皮细胞、CD4-CD8-TC a B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

增殖,阻值肥大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

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又称肥大细胞因子,是c-kit的配体,主要以跨膜型、分泌型形式存在。SCF主要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SCF促进IL-3依赖的早期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肥大细胞增殖,促进黑色素母细胞的增殖。

Flt3配体存在形式分为跨膜型、分泌型,主要来自基质细胞。Flt3配体刺激原始造血干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 EPO是一种刺激红细胞产生的糖蛋白,主要源自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EPO促进骨髓红细胞前体分化成为成熟红细胞。EPO特异的作用于红细胞

样前体,对其它细胞系几乎没有作用。EPO刺激骨髓中红细胞样前体细胞产生红细胞样集落形成单位和红细胞样爆发形成单位。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 , TPO),主要来自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TPO刺激骨

髓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为血小板。

表:集落刺激因子基本概述

名称分子量细胞来源靶细胞主要功能

T细胞未成熟祖细胞诱导多能和定向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IL-320-26诱导中性粒、嗜碱性粒、单核细胞活化、

增殖、分化

纤维母细胞,骨髓基质未成熟祖细胞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IL-725

细胞

T细胞,内皮细胞,单未成熟祖细胞,刺激骨髓各系前体细胞生长分化,刺激

核吞噬细胞,纤维母细定向祖细胞,单骨髓前体细胞向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

GM-CSF22胞核吞噬细胞化,促进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分化,

促进肿瘤细胞生长

M-CSF40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定向祖细胞刺激骨髓单核吞噬细胞分化成熟

胞,纤维母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定向祖细胞促进粒细胞分化

G-CSF19

胞,纤维母细胞

EPO肾细胞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分化成熟

SCF24

骨髓基质细胞激活多能干细胞,诱导肥大细胞分化

TPO60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rcrophage CSF, M-CSF),又称为CSF-1最初发现其存在于血清、尿或其它体液中,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

细胞等产生。M-CSF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增殖分化,延长其存活时间并增强其功能。M-CSF 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的形成。M-CSF还可以促进破骨细胞的存活、增殖和活化。

M-CSF是炎症反应中的介质,并提高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和微生物的能力。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marcrophage CSF,GM-CSF,又称为CSF2 细胞来源主要有活化的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GM-CSF主要刺激骨髓各系前体细胞生长和分化,刺激骨髓前体细胞向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化,促进造血,嗜酸细胞增多。GM-CSF还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功能,可以用来治疗髓样细胞增殖综合症。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树突状细胞(DC)的发育和成熟以及T细胞

的增殖和活化中起关键作用,连接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在小鼠中,处理黑色素瘤细胞,

表达GM-CSF,可以在淋巴结中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

的增加,导致持续的抗肿瘤反应。GM-CSF有利于DC1群体的扩增,并增加DC介导的对肿瘤细胞的反应。在人类骨髓性白血病细胞的体外研究中,GM-CS F除了促进抗原呈递外,还

会将细胞导向DC表型。GM-CSF用于改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老年患者诱导化疗后的中性粒

细胞减少。

Myeloid cd

I运服

Neutruphii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SF,G-CSF又称为CSF-3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

活化的T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生成。 G-CSF 刺激粒细胞前体细胞

分化成熟,增强成熟粒细胞的吞噬杀伤功能并延长其存活时间。 人和小鼠G-CSF 在氨基酸水

平上有73%同源性,并具有相互交叉的生物学活性。 G-CSF 在体外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的中性

粒前体,使之分化增殖为成熟的粒细胞集落, 也能作用于完全成熟的终末粒细胞,

延长成熟

中性粒细胞的存活时间,

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 促进超氧化物的产生和碱性磷酸酶的

合成。G-CSF 作为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可以将细胞从骨髓移动到外周血,有助于改善人类心 肌灌注、损伤心肌的新生血管形成和再生。

G-CSF 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放疗或化疗

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预防白细胞减少可

能潜在的感染并发症以及使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加快。

研究证明。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刺激巨噬细胞中的中性蛋白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GM-CSF 和M-CSF 可被视为促炎细胞因子。CSF 可能在炎症状态下形成重要的

“CSF 网络”的

一部分,与脑脊液和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TNF )和白细胞介素-1 (IL-1)的表达和作

用之间存在联系。还有更多的证据表明IL-23-IL-17途径与GM-CSF 和 G-CSF 两者之间的联系。 由于这些其他细胞因子介导的炎性反应与某些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肥胖症和癌症) 之间的联系,因此 CSF 也可能与几种疾病和病症的发病机理相关。 和自身免疫部位较高高水平表达,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滑液。

附图:集落刺激因子主要表达细胞、靶细胞及主要功能示意图

: Fibroblasts,念:Neutrophils,小:Megakaryocytes, Q : T Cells, 出:Epithelial Cells,給

Endothelial Cells, Q : Eosinophils, ■.予:Basophils, ■: Osteoblasts, O : B Cells, O : Red blood Cells, :

Melanocytes,予:Dendritic Cells,盒;八Keratinocytes ;主要功能示意图,:调节免疫反应, :诱导

GM-CSF 和 M-CSF 在炎症

84

CSF1

3^-45

CAFi"

I«r32

匸血

i 卜「jJIE*盘IkK F L KI E 2

oe

o

CSFIR

iso

172

I

》曲

EPO

TPO

tfynxopeenn

rhr-QfnbcpDi»1ln

々Kd $

*

o

o 亠

-

G-CEFS

5B

IU3

IS

o&C

oo

IL-SRa

SCF

c#" rxiG

IL 7

:Astrocytes, tS : Macrophages, O : Monocytes,

Myeloid Cells, 紜:Mast Cells, C : NK Cells,

: Kupffer Cells,

19

注释:集落刺激因子主要表达或靶细胞示意图,

: Smooth muscle Cells,

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造血或神经系统和心脏的发育,:调节细胞因子分泌,

<-:信号转导相关,: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在癌症或肿瘤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抗感染或抗肿瘤,:在精卵母细胞成熟及胚胎发育中起作用,:与骨或软骨形成有关;更多内容请关

注我们近期在官网分享的纟田胞因子海报( Post of human cytokine and chemokine-Cell sources, cell targets and major funcetions )。

集落刺激因子研究进展

集落刺激因子研究进展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是在进行造血细胞体外研究中发现的一类细胞因子,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 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从广义上,凡是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都可以统称为CSF随着 研究的深入,发现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动员骨髓中中性粒细胞迁移至外周血中;促进骨髓中中 性粒细胞前体分化和增殖;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主要包括IL-3、IL-7、Flt3L、GM-CSF M-CSF G-CSF SCF EPO和TPO 等。 白介素IL-3可刺激皮肤上皮细胞、CD4-CD8-TC a B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 增殖,阻值肥大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 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又称肥大细胞因子,是c-kit的配体,主要以跨膜型、分泌型形式存在。SCF主要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SCF促进IL-3依赖的早期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肥大细胞增殖,促进黑色素母细胞的增殖。 Flt3配体存在形式分为跨膜型、分泌型,主要来自基质细胞。Flt3配体刺激原始造血干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 EPO是一种刺激红细胞产生的糖蛋白,主要源自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EPO促进骨髓红细胞前体分化成为成熟红细胞。EPO特异的作用于红细胞 样前体,对其它细胞系几乎没有作用。EPO刺激骨髓中红细胞样前体细胞产生红细胞样集落形成单位和红细胞样爆发形成单位。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 , TPO),主要来自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TPO刺激骨 髓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为血小板。 表:集落刺激因子基本概述 名称分子量细胞来源靶细胞主要功能 T细胞未成熟祖细胞诱导多能和定向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IL-320-26诱导中性粒、嗜碱性粒、单核细胞活化、 增殖、分化 纤维母细胞,骨髓基质未成熟祖细胞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IL-725 细胞 T细胞,内皮细胞,单未成熟祖细胞,刺激骨髓各系前体细胞生长分化,刺激 核吞噬细胞,纤维母细定向祖细胞,单骨髓前体细胞向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 GM-CSF22胞核吞噬细胞化,促进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分化,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于抗白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一)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于抗白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一) 摘要: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密切关注的具有抗白念珠菌感染作用的细胞因子,它能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分化发育成单核巨噬细胞,并增强巨噬细胞粘附吞噬白念珠菌的能力。实验室及临床Ⅰ/Ⅱ期研究表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临床抗白念珠菌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白念珠菌是念珠菌属中一种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在正常机体内一般不易致病,但对免疫功能低下或严重衰弱的个体,则是致病力强、能造成危及生命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且一般的抗真菌药物对重型感染者难于控制。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能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向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发育,并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生存、增殖及成熟后功能,特别是能增强巨噬细胞粘附吞噬白念珠菌的能力,成为近年来国外学者热切关注的具有抗白念珠菌感染作用的一种细胞因子1]。现就其在抗白念珠菌方面的作用机理、实验室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临床白念珠菌感染现状 据统计,在癌症放疗化疗、骨髓移植(BMT)后及艾滋病的患者等,医院内真菌感染率达10%左右,病死率超过80%。化疗后接受两性霉素B治疗的患者仍有33%死于医院内白念珠菌感染。对于深部真菌感染,即使有足够的抗真菌治疗,患者的情况仍得不到改善。真菌血症造成的死亡率高达39%。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严重

性也与高发的真菌感染密切相关1]。因此,对于免疫功能受损、恶性肿瘤及严重衰弱的患者,白念珠菌特别是深部脏器的真菌感染已成为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M-CSF应用于抗白念珠菌感染的作用机理研究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免疫保护作用:吞噬细胞被认为是机体抗白念珠菌感染的主要防线,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均可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激活的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所激活,而成为效应细胞。 Blasi等2]研究鼠克隆巨噬细胞系对酵母相(Y相)及菌丝相(H相)白念珠菌的应答时发现,巨噬细胞能分辨Y相及H相菌并给予不同应答。对Y相菌仅是吞噬作用而不引起巨噬细胞自身分泌功能的变化,而H 相菌可作为刺激信号引起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分泌增加及溶菌酶分泌减少。尽管TNF不导致H相菌的死亡,但可通过自分泌及旁分泌的机制调节巨噬细胞及其它效应细胞的抗白念珠菌活性。在非单一细胞系里,由于不同细胞类型间的配合,鼠脾巨噬细胞体外在Y相白念珠菌的刺激下也应答而分泌TNF。 Hashimoto3]研究了体外无血清介质中,通过直接接触,预先经激活的具有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能有效杀死Y相白念珠菌和不能被吞噬的H相白念珠菌。其研究第1次明确指出巨噬细胞杀H相白念珠菌的重要作用。所以,巨噬细胞主要通过两方面发挥抗真菌作用:一是吞噬作用,并通过吞噬后与胞浆内吞噬小体融合而杀死酵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生殖和复发性流产领域中的应用(特选借鉴)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生殖和复发性流产领域中的应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最初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生殖和复发性流产领域中的应用主要用于白细胞减少相关的血液疾病,现G-CSF的应用扩展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等领域。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先后证实G-CSF在生殖医学中,对子宫内膜损伤后的增殖修复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并能改善部分复发性流产和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 一、G-CSF概述 G-CSF是常见的内源性造血生长因子,广泛作用在骨髓微环境,促进骨髓中性粒细胞前体的增殖和分化,动员骨髓中性粒细胞移行到外周血中,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刺激分叶核粒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抗感染及参与免疫调控。G-CSF体内来源广泛,最早发现其主要来源于造血细胞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后发现非造血细胞中也存在G-CSF及其G-CSF受体的表达,包括血管内皮细胞、间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小板等。G-CSF受体也存在于胎盘细胞、滋养细胞和颗粒黄体细胞。有研究发现某些恶性肿瘤也可以分泌G-CSF。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血清中G-CSF的含量很低,但应激情况下可显著增高。 二、G-CSF促进子宫内膜生长修复 子宫内膜表面细胞广布G-CSF受体,而子宫内膜的基质细胞有多种类型。高明霞研究发现,子宫内膜G-CSF可以激发G-CSF受体的表达,

促进白介素一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等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白介素-2的表达,从而促进内膜修复,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Salmassi等发现子宫内膜本身就可以分泌少量的G-CSF及表达G-CSF受体;另一方面,G-CSF还可能诱导子宫内膜细胞的抗细胞凋亡蛋白生成,抑制细胞凋亡过程,促进血管重生和修复。 三、G-CSF在生殖及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 国外Cavalcante M,Elkin L等对G-CSF的研究表明,G-CSF可促进胚胎的生长及植入,优化胚胎,促进胎盘的生长,增加反复移植失败患者胚胎着床率;调节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活化数目,促进人卵泡颗粒细胞、胎盘及子宫内膜细胞生长发育,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促进滋养层细胞生长,加快胎盘的代谢;增强孕早期调节性T细胞免疫耐受的发生;体外受精的胚胎培养基中加入G-CSF可增加种植胚胎的存活率;降低35岁以上不孕妇女生化妊娠的发生率,提高大龄女性胚胎着床能力;是子宫内膜重塑过程中子宫环境与胚胎生长同步进行的调节因子;并可抑制化学因素引起的胎儿异常。 四、CSF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 G-CSF并未在临床大规模常规使用可能在于其与肿瘤的相关性。已有报道G-CSF导致不同器官的恶性肿瘤,并且临床预后不佳。但G-CSF 如何导致恶性肿瘤的精确机制仍然未明。 五、G-CSF可以降低孕妇血清CA125

康弘药业KH901最新研究进展

康弘药业溶瘤腺病毒KH901最新研究进展 一、康弘药业溶瘤腺病毒KH901简介 KH901是一种选择复制型溶瘤腺病毒,基因组嵌合了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启动子基因,使病毒在肿瘤细胞中可以选择性复制。另外KH901表达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细胞功能,增强机体的系统性免疫反应。 二、病毒基因设计 KH901基于Ad5,其中内源性E1a启动子和E3 gp19KD编码区分别被修饰人类hTERT启动子和人类GM-CSF的cDNA编码区。 三、KH901治疗头颈部肿瘤的Ⅰ期临床研究结果 KH901在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复制、裂解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表达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Ⅰ期临床研究目的是探讨选择性复制的溶瘤腺病毒KH901治疗复发性头颈癌(HNC)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生物学活性。 结果:治疗耐受性良好,主要毒性为1/2级流感样症状。单剂量组或多剂量组未达到剂量限制性毒性。KH901在尿液中被检测到,但在粪便中几乎没有发现。有趣的是,在治疗后2到4天的大多数患者的血液循环中发现了可检测到的KH901基因组的第二个高峰。所有单剂量患者在注射后12h内均检测到高水平的GM-CSF,并在注射后15d内检测不到GM-CSF。治疗的23例患者均显示腺病毒中和抗体升高。 材料与方法:23例复发性HNC患者分两部分进行瘤内注射治疗。在单次剂量递增组,4组13名患者分别接受病毒颗粒3×10(11)(vp)、1×10(12)vp、3×10(12)vp和1×10(13)vp的单次注射,在多剂量组中,6名患者每周接受两次共6次注射,剂量为1×10(12)vp或3×10(12)vp。 结论:KH901瘤内给药是可行的,耐受性好,与生物活性相关,值得进一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机理 -回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机理-回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能够促进骨髓中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加外周血中粒细胞的数量。粒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对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主要包括对干细胞的作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方面。下面将逐步回答有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机理的问题。 第一步: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与骨髓中的脉络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基因位于人体染色体 17q11-21区域,编码一个含有20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这个蛋白质通过与特定的受体G-CSFR(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eceptor)结合,激活细胞内的多个信号转导途径。在G-CSFR激活的信号通路中,主要包括JAK/STAT(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通路、Ras/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和PI3K/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等。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进一步促进了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其向粒细胞系列发展。 第二步:粒细胞增殖和成熟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刺激粒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和成熟,增加了外周血中粒细胞的数量。粒细胞前体细胞是骨髓中的一类早期干细胞,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成熟的粒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于粒细胞前体细胞表面的G-CSFR,通过上述提及的信号通路激活一系列的转录因子和细

胞周期调节蛋白。这些蛋白质的表达和活性的变化,调节了粒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同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增加了粒细胞前体细胞成熟所需的细胞存活因子和增殖因子的表达,进一步促进了粒细胞的生成和成熟。 第三步:信号转导途径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还涉及信号转导途径的调节。在前两步中我们提到了G-CSFR激活的信号通路,其中JAK/STAT通路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了JAK激酶的活化,进而导致STAT蛋白的磷酸化和核转位。磷酸化的STAT蛋白进入细胞核后,与DNA结合激活特定的基因表达。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一步调节了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粒细胞的发育和功能。 第四步:免疫功能的调节 粒细胞是机体防御感染的重要细胞,参与了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发生和进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增加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促进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仅影响了粒细胞的生成和成熟,还影响了粒细胞在感染和炎症等条件下的迁移、黏附和趋化功能。此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还能够影响粒细胞的杀菌能力、吞噬作用和氧自由基产生等,增强了机体对微生物的清除能力。 总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对干细胞的作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方面发挥了其在机体免疫调节中的重要作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免疫调节的分子机

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名词解释

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名词解释 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通常简称为rILs,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子, 它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ILs主要由淋巴细胞、单核 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产生,并且在免疫应答、细胞增殖和分化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它们被认为是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信号分子,对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rILs通常被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rIL-2、rIL-4、rIL-6等,它们分别 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其中,rIL-2被认为是T细胞的增殖因子,它能够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强免疫应答的效果。而rIL-4则被认为是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因子,它在体内能够促进抗体的产 生和免疫记忆的形成。另外,rIL-6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它能够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对于机体的免疫调节具 有重要的作用。 rILs还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rIL-2 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而rIL-6则被认为与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它能够促进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进展。 对于rILs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还为疾病的

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随着对rILs功能的深入了解,人们有望利用其在免疫治疗、肿瘤治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等 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rILs作为免疫调节的重要分子,在免疫应答、疾病发生和发展等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对其功能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 机制,还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 的研究能够深入探讨rILs的作用机制,为免疫治疗、肿瘤治疗和自身 免疫性疾病治疗等领域提供更多的有益信息。 在此,我个人认为rILs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推动免 疫学领域的发展,还有望为医学领域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希望未来能 够有更多的研究能够深入探讨rILs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为其在临床应 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ILs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备受关注。由于其在 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利用rILs来增强免疫应答,从而更有效地对抗疾病。目前,rILs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感 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在肿瘤治疗中,rILs被用来加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通过给予患 者rIL-2等蛋白质分子,可以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rIL-2还可以促进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增强它们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这些治疗策略在一些肿瘤患者身上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 项目概述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糖蛋白,含有17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0000。主要由内毒素、TNF-α和IFN-γ可活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G-CSF基因全长2.5kb,包括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G-CSF有5个半胱氨酸,Cys 36与Cys42,Cys74与Cys64之间形成两对二硫键,Cys17为不配对半胱氨酸,二硫键对于维持G-CSF生物学功能是必须的因素。人和小鼠G-CSF在氨基酸水平上有73%同源性,并具有相互交叉的生物学活性。 G-CSF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系(lineage)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噬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 G-CSF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防白细胞减少可能潜在的感染并发症、以及使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加快。 国内外进展 国外进展:1)美国 1991年2月,安进公司的产品--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Neupogen(G-CSF)获得美国FDA批准,其适应症为自身骨髓移植、化疗导致的粒细胞减少症、AIDS等。此药作用非同凡响,1996年其销售额达9.36亿美元,按世界药品销售额排名名列第24位。1998年Amgen公司和roche公司共销售13.44亿美元。1999年销售额达12.2亿美元,2000年达12.6亿美元,增长13%。 Amgen公司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Neupogen)于1991年2月被美国FDA批准上市1997年全球G-CSF,GM-CSF销售额分别为8.7亿和3.l亿美元 Neulasta为安进公司开发的Neupogen的长效剂型,即通过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聚乙二醇(PEG)修饰,延长其在体内的代谢时间,因此疗效更好。Neulasta在2002年获得 FDA的上市批准,并于2002年第二季度上市。 Neulasta一上市就十分抢眼,2003年全年的销售额为13亿美元,其霸气直逼EPO。 附:1.美国Amgen/Roche公司研制的rDNA G—CSF(南格司亭中文商品名:优保津), 2.Schering-Plough/Sandoz公司研制的rDNA G—CSF(莫拉司亭,Molggramostim), 2)日本 1994年,日本中外制药株式会社研制成功并上市rhG-CSF(来格司亭,lenograstim;商品名:Neutrogin,中文商品名:诺以托或罗津),其后日本麒麟公司的rhG-CSF(商品名:中文商品名:惠尔血),紧接着日本麒麟啤酒公司的rhG-CSF进入中国市场,年销售额约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中对骨髓造血细胞的作用。方法:每天200ug/m2皮下注射,直至连续两次复查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超过1.5×109/L后停药,平均用药时间5.8天。结果:与未采用G-CSF治疗的对照组10.8天ANC超过1.5×109/L相比,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G-CSF 能够明显增加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的恢复,缩短白细胞减少症的恢复时间。结论:G-CSF 对化疗后骨髓的恢复作用明显。 标签: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急性;化学疗法;骨髓检查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能刺激粒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促使成熟粒细胞自骨髓释放,并增强粒细胞功能,可以缩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并相应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治疗相关性病死率,提高完全缓解率(CR)。目前常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及实体瘤的治疗,但G-CSF 对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后伴感染、发热的疗效报道不多。为了解G-CSF 对AML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我们搜集了我科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份的病例,对G-CSF治疗AML患者的效果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根据FAB标准,收集同期初治为AML的患者99例,治疗组:50例,年龄18~56岁;男27例,女23例。对照组:49例,年龄20~59 岁;男25 例,女2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FAB 亚型、诱导方案方面完全匹配。患者纳入标准为:完成诱导缓解化疗1d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05)。说明G-CSF 不影响AML 患者的病死率及完全缓解率,安全性良好。 2.3 毒副作用 G-CSF治疗过程中仅1例轻微腰骶部骨痛,停药后第2天疼痛即消失,所有患者的ECG、肝肾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目前化疗仍是AML 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大剂量化疗大量杀灭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严重抑制了骨髓造血功能,使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减少,增加了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极易引起发热、感染,甚至死亡。或因粒细胞减少而不得不减少化疗的剂量、延缓疗程进行,影响疗效。G-CSF是应用于临床的细胞生长因子,它能促进G0期细胞进入S期并缩短细胞周期时间,促进粒细胞发育为中性粒细胞,并增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伤和趋化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化疗

集落刺激因子名词解释

集落刺激因子名词解释 集落刺激因子是指影响集落内部组织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它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于集落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对集落刺激因子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首先,经济因素是影响集落刺激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活动的性质、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了集落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集落可能会因为资源的限制而发展缓慢,而经济发达的地区集落则可能会因为资源的丰富而有利于发展。此外,经济因素还包括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这些因素对于集落居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社会因素也是影响集落刺激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卫生状况等。人口结构是指集落内部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的人口分布情况。人口结构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集落的社会和经济状况,例如老龄化问题会导致养老压力加大。教育水平和卫生状况则影响到集落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身体健康状况。 再次,政治因素也是影响集落刺激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因素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这些因素对于集落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可以为集落提供保护和支持,促进集落的发展。同时,政治因素还包括政府的权力分配、行政效能等,这些因素对于集落内部权力结构和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运行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影响集落刺激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因素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差异不仅反映了集落内部的文化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集落之间的文化冲突和交流。文化因素对于集落的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社会凝聚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集落刺激因素是指影响集落内部组织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研究集落刺激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集落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为集落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机理 -回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机理-回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由人体产生的蛋白质,主要通过促进粒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来增加其数量和功能。在免疫系统中,G-CSF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治疗白血病、放疗和化疗后的免疫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细胞信号转导、增殖和分化调节以及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等方面,逐步解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细胞信号转导:G-CSF通过结合到粒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即G-CSF 受体,启动一系列细胞信号转导过程。G-CSF受体属于细胞膜上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家族。G-CSF与其受体的结合会激活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导致磷酸化反应和激活配体结合位点上的多个信号通路分子,如STAT3、JAK2和PI3K等。这些信号通路激活后,将促进下游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功能的改变。 2. 增殖和分化调节:G-CSF通过信号转导通路,对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在细胞增殖方面,G-CSF通过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周期的过渡,例如促进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增强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等。在细胞分化方面,G-CSF通过促进特定调控因子的表达,导致粒细胞前体细胞向中性粒细胞的分化转变。这些调控因子包括G-CSF

的下游靶基因,如C/EBPα、PU.1和Gfi-1等。 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G-CSF能够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中性粒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能够通过吞噬和杀伤来清除病原体。其次,G-CSF对其他免疫细胞也有调节作用,如可以调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的功能,并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激活。此外,G-CSF还能够增加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 总结起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主要通过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以及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等方面来实现。深入了解和研究G-CSF的作用机理,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免疫系统的理解,还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脑内炎症的影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脑内炎症的影响李健;米永杰;石钊;聂政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15(0)24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on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in the brain of ra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AD).Methods 60 Wistar male rats(3 to 4 months of age)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normal group (n=21),the remaining 39 were established AD rat model to as treatment group and model group (18 each group);the three AD rats and 3 normal rats were observed on cerebral tissue using HE staining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G- GCS(0.3 ml・ kg-1・ d-1),control and nor-mal group were given equal volume of PBS injection ,the index were detected on the 7th,14th and 21st day.Results The brain cortical cells of IL-1 beta staining optical density values in normal group in 7,14,21 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model group ,those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model group (P<0.05).TNF alpha staining color density values of normal group in 7,14,21 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model group (P<0.05),those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model group (P<0.05).Conclusions The effect on the cerebral inflammatory reaction in AD rat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G-CSF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ofAD rats presenting protection on brain cortical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长效制剂的相关讨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 S F)与长效制剂的 相关讨论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 对于Ⅲ-Ⅳ度骨髓抑制,或发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短效还是长效升白药的起效时间更快,持续时间更长? 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显示皮下注射的半衰期为2.5-5.8小时,而长效制剂的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显示其平均半衰期依据剂量不同而波动于27-47小时之间。且资料显示,常规剂量给予短效制剂1天后嗜中性细胞成熟(不给药状态下一般需要5-7天),从骨髓进入血液,这样似乎短效制剂起效相对迅速。 短效制剂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而长效制剂由于其独特的PEG链上的环氧乙烷单元高度水合形成的环状结构能够避免其蛋白成分被相关酶水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避免其被肾小球滤过,所以其进入人体后主要由中性粒细胞表面的RHG-CSF受体介导清除,随着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的升高,血浆中的长效制剂浓度呈现与ANC负相关表现。这样既可以达到持续有效改善白细胞缺乏,同时也能减少ANC过高风险。 在石远凯教授组织的关于聚乙二醇化长效制剂的临床Ⅰ期临床耐受性实验,以及徐兵河教授组织的关于聚乙二醇化长效制剂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Ⅱ期临床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上述观点的相关结论(分别发表于2006年《癌症》及2016年《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影响G-CSF疗效的原因有哪些?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药物副反应(包括罕见但严重的副反应如脾破裂/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等),患者一般体力状态/既往化疗方案及次数/年龄因素(间接反映患者的骨髓储备功能水平)。 对于短效制剂还应当考虑到作为大肠埃希菌的表达产物,其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导致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导致药效减退的因素。 3放疗状态下出现的粒细胞减少,G-CSF如何使用? 参考ASCO建议,对于致死剂量全身放射治疗或意外全身照射的患者应考虑在终止放射暴露后G-CSF应用治疗(该推荐基于美国放射事故登记中心的辐射急症救援中心的病例观察资料而提出)。 2012年美国放疗协会推荐在大剂量放疗后24-48小时应用长效聚乙二醇化制剂。 而2016年发表的由CSCO联合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及淋巴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共同做出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建议对暴露于≥2GY和/或总粒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或预期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且持续时间≥7天的患者考虑细胞因子治疗,并推荐开始治疗时间为治疗暴露后24小时。 4长效集落细胞刺激因子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国内外的背景有何不同?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 展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主要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在肿瘤中浸润,是构成肿瘤微环境(TME)的重要免疫细胞,参与调控肿瘤的多种复杂免疫反应,其数量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1],所以靶向作用TAM很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新策略。 1 TAM的来源与募集 TAM有两个主要来源,大部分TAM来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MDMS),这些细胞作为未成熟的单核细胞前体从骨髓中释放出来,在血液中循环,并迁移到不同的组织中分化[2];还有很少一部分TAM来源于卵黄囊,并在特定组织定植的巨噬细胞(TRM),不同来源的TAM在功能和作用上的差别尚未明确[3]。 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些因子可将巨噬细胞募集到肿瘤细胞周围。巨噬细胞具有高度异 质性,当其被招募迁移至肿瘤间充质中后,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 表型,来适应它们所处的微环境。现已明确起募集作用的主要因 子有CC・趋化因子配体-2(CC1-2)、CC1-3、CC14CC1-5、CC1・7、Ce1-8、CC1-9、CC13、CC1-14、CC1-18、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1-4)、I1/O、I1-13、

脂多糖、干扰素Y(IFN-γ)、转录生长因子B(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等。Hamnton[4]的研究说明,起募集作用的M-CSF,又称集落刺激因子1(CSF-1),是将巨噬细胞募集并极化成TAM的主要因子。李颜君等[5]认为,M-CSF 与其受体(M-CSFR)结合,继而启动RAS、MAPK.PI3K、SATA、JAK等信号通路,发挥募集巨噬细胞的作用。已有研究证实,在多种肿瘤模型中使用针对M-CSF的阻断剂单克隆抗体(MAb)阻断M-CSF/M-CSFR向TAM的信号传递时,TAM 数量显著减少[6]。此外,在许多实体恶性肿瘤中,细胞外基质分泌的透明质酸(HA)[7]、凝血因子X(FX)[8]、内皮缺氧诱导因子1。(HIF-Ia)[9],也可以起到募集TAM的作用。 2 TAM的分型和极化 TAM的极化不是一个确定的过程,由于TME复杂性和巨噬细胞的高度可塑性,根据癌症类型和肿瘤分期,TAM可以表现出巨大的功能和表型的多样性。TAM可以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及其功能表型来识别。 TAM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10]。M1型巨噬细胞(又称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在体外被IFN-Y,脂多糖和GM-CSF(也称为CSF-2)激活,分泌促炎介质,

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相关性粒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的预防效果

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相关性粒细 胞减少骨髓抑制的预防效果 周弦 【摘要】目的:通过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比,探究新瑞白(PEG-rhG-CSF)对化疗相关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研究方法,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两个周期化疗,方案相同.实验周期给予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每周期1次,对照周期给予rhG-CSF 5 μg/kg 皮下注射,每日1次.于2次化疗周期的第3、5、7、9、11、13、17、21 d检测外周血象,记录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 <1.5×109/L和ANC<0.5×109/L发生率,ANC<0.5× 109/L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率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各化疗周期和总化疗中期中,PEG-rhG-CSF组与rhG-CSF组患者 ANC<1.5×109/L发生率、ANC<0.5×109/L发生率、ANC<0.5×109/L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rhG-CSF组与rhG-CSF 组治疗过程中ANC最低值均出现在化疗第7 d,分别为(6.8+2.4) ×109/L和(7.3+3.5)×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2,P=0.109);PEG-rhG-CSF组与rhG-CSF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病率分别为26.0%和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289).结论:预防性用药时,新瑞白1剂给药与rhG-CSF连续给药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少,与rhG-CSF相比半衰期长,血药浓度稳定,是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新选择,值得临床推广.%Objective:With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on contrast,white Shinri (PEG-rhG-CSF) prevention effect and safety to reduce chemotherapy-induced granulocyte.Methods:100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were treated with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 with the same

认知障碍患者血浆集落刺激因子、炎性因子分析

认知障碍患者血浆集落刺激因子、炎性因子分析 张曦濛;蔡晓莹;方燕南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阿兹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血浆中粒细胞集 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及部分炎性因子、β样淀粉 蛋白(Aβ)浓度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探讨这些因子在AD和VaD的发病中的作用,并为二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收集AD患者24例,VaD患者17例,健康对照32例.收集受试者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用芯片法测定血浆G-CSF、M-CSF、白细胞介素(IL)-4、IL-5、IL-6、IL-12p40、IL-12p70、IL-15、IL-16、IL-17,Aβ40,Aβ42浓度.对比各组间各个因子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D组血浆 G-CSF,M-CSF,IL-4,IL-5,IL-6,IL-12p40,IL-12p70,IL-15,IL-16浓度低于对照组 (P<0.05).VaD组M-CSF,IL-4低于对照组(P<0.05).AD组及VaD组患者血浆 Aβ4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β40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因子在AD和Va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衰老可能为AD的发病机制,血管性因素在VaD的发病中至关重要.G-CSF可作为AD和VaD鉴别的标识,也可作为治疗AD 的潜在靶点.%Objective Det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M-CSF)、some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β-amyloid (Aβ)in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D)and vascular dementia (VaD).Analyze their relationship,explore the role of these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D and VaD,and provide a new target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oth.Methods 24 AD patients,17 VaD patients and 32 healthy controls were included.Basic information of them were collected.The concentration of plasma G-CSF,M-CSF,IL-4,IL-5,IL-6,IL-12p40,IL-12p70,IL-15,IL-16,IL-

2021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进展(全文)

2021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进展(全文) 摘要 化疗在晚期肺癌的治疗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高,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会影响化疗方案的正常进行,降低缓解率。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用于预防及治疗粒细胞减少症,它是由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单甲氧聚乙二醇共价结合后生成,其使用便利性、不良事件均优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但是存在应用时间短、应用经验不足、应用指征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文系统阐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肺癌是目前我国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短短30年,肺癌由我国癌症死因回顾调查第5位跃居首位,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肿瘤之一。据相关研究统计,大约75%~80%的患者在诊断明确时已发展为晚期肺癌[1,2],失去手术治疗机会,而化疗在晚期肺癌的治疗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高达50%~91.3%,Ⅲ、Ⅳ度骨髓抑制相关性死亡率最高达12%。其中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反应,90年代以前化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主要靠输血及口服一些升白细胞的中西药,如:利可君、鲨肝醇、地榆升白片、维生素B4等,但疗效不佳;所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应运而生,1991年上市成为首个可治疗粒细胞减少的药物,但其半衰期短、需反复注射,后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出可用于预防粒细胞减少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本文主要对 PEG-rhG-CSF合成、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发现及作用机制 人体内本身存在内源性G-CSF,它是一种大小为19 600的酸性糖蛋白,由人体的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产生[3]。G-CSF 属于Ⅱ类造血生长因子,有细胞系特异性,无种族特异性,仅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及其祖细胞[4]。而且是控制髓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为中性粒细胞的主要生长因子[5]。科学家们从基础到临床,从动物到人类,历经50余年才得以让世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后来应用重组技术批量生产,为人类解决了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大问题。 1935年Pluzniek和Sachs[6]报道,在琼质培养基上进行小鼠骨髓干细胞培养时,底层放入肾细胞和胎儿细胞,可见到粒细胞集落和巨噬细胞集落的形成。由此推测,底层细胞可能分泌一种特异的活性物质,刺激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集落的形成。1966年Ichikawa等[7]分别在小鼠骨髓细胞和脾细胞集落培养过程中发现,粒细胞、巨噬细胞只有在含有"滋养"细胞或组织的条件培养基中才能分裂、增殖,形成集落。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表达纯化及表征

毕业论文 题目: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表达纯化及表征 201 年月日

摘要 本文选取大肠杆菌作为基因工程菌,它表达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在细胞中呈现包涵体的形态。通过破菌、洗涤得到包涵体,再经历溶解、凝胶过滤、复性、疏水以及离子交换柱层析得到了所需要的产物,该产物经过液相和SDS-PAGE电泳测定得到的纯度都很高。本文分为三部分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生物学方面的活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在高效疏水色谱(HPlC)条件下优化分离纯化rhG-CSF的洗脱梯度以及流动相流速,实现了复性和同时纯化。经过1次色谱,rhG-CSF的纯度可达97.5%,rhG-CSF的质量回收率达到25.0%。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分离纯化;高效液相色谱;基因工程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elect escherichia coli as a genetic engineering bacterium, it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M-CSF) presented as inclusion body in enginneered E.coil cells. Through the broken bacteria, washing get inclusion body, to go through dissolution, gel filtering, resilience, hydrophobic and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column got need product, the product after liquid and sds-page electrophoresis measured are very high purit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measurgin method about the biology activity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in the paper as the initial research. In high efficient hydrophobic chromatography (HPLC) conditions optimization purification rhG both g-csf-treated patients with the gradient and mobile phase velocity, realize the resilience and and purification. Each time through chromatography, the purity of rhG-CSF reach up to 97.5%, the quality of rhG-CSF recovery rate reached 25.0%. Keyword: rhG-CSF; purification; HPLC; genetic engineering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