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宏观经济管理通论》复习题20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管理通论》复习题
一、简答题
1、政府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①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并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②必须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③宏观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④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有哪些?
答:①维护产权制度②维护市场秩序③保证公共产品供给④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⑤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3、简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答: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4、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国市场体系?
答:①以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为重
点,逐步健全市场体系②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③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维护市场的统一性和竞争性④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健全市场体系的组织结构⑤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
5、简述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特征。
答:①经济增长率呈现出频繁而大幅度的波动②经济波动总体上看都是短周期波动,但若干短周期又组成中周期③既有增长周期,也有绝对周期④波动中出现少有的“宽带现象”⑤体制转轨与经济运行周期密切相关。
6、政府治理经济周期波动有哪些局限性?
答:局限性:第一,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经济决策的差异性。
第二,经济周期治理的政策选择受到可选择空间的限制,其实施效果也受到客观约束,它必须服从经济内在的运动规律。
第三,经济周期波动治理措施的确立、实施、以及效果的产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具有事后调节的特点。
第四,经济政策调节的内在制约。
7、简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
答:①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快速、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的前提条件②社会总供求平衡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③社会总供求平衡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④社会总供求平衡有利于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普遍提高。
8、影响长期总供求平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124
答:①资源因素②技术水平③管理水平④产业结构⑤制度因素
9、产业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答:第一,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
第三,促进市场结构的完善。
第四,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10、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①分工协作原则②集中与分散原则③非均衡协调原则④可持续发展原则
11、财政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答:第一,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
12、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第一,政府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还不够科学、规范。
第二,尚未形成规范、完整的政府收入体系。
第三,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比重仍然偏低。
第四,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尚待规范。
第五,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科学。
第六,地方税收体系不够规范。
第七,省以下分税制度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13、什么是紧缩性财政政策,宏观经济运行处于何种状态时使用此政策?
答: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的总需求。
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就会使总需求不足;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14、投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投资领域的广阔性和复杂性。
第二,投资周期的长期性。
第三,投资实施的连续性和波动性。
第四,投资收益的风险性。
15、什么是经济金融化?
答: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信贷等广义的金融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对该经济体的经济、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16、收入分配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有利于形成适当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第二,有淋雨形成有效的要素投入和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第三有利于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四,有利于收入公平化。
17、失业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危害?
答:①失业影响拉动力要素的充分利用②失业造成国内生产总值的损失③失业加重市场疲软的态势④失业制约劳动力的再生产
18、哪些就业政策能有效缓解我国就业压力?
答:①控制劳动力供给的政策②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政策③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加强就业服务的政策④推动劳动力与外资结合的政策⑤转移和吸收农村劳动力的政策
19、资本国际流动对资本输出国有何影响?
答:有利方面,通过资本输出,可以为对于国内来说已经成为过剩资本的资金找到出路,获得利息和利润。
还可以通过采取出口信贷、约束性贷款的方式,带动本国商品的输出,扩大出口贸易,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
消极影响来看,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承担政治上的、经济上的风险。
二是可能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培育出强劲的竞争对手。
三是可能导致过度输出。
过度输出会使国内投资偏低,就业困难,税收减少,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20、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对本国的宏观经济有何影响?
答:第一,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
第二,影响人们对该国宏观经济的信心。
第三,损害该国经济的国际信誉。
21、试述美国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答:①宏观管理的微观基础,自由度大,国有经济比重小②政府干预的范围小③宏观调控侧重总量控制、需求管理④传统上重视运用财政政策。
二、辨析题
1、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管理来消除一切市场弊端。
要点:宏观管理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能对市场经济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促进促用,但作为政府的主动行为,不可能解决市场经济中的所有问题,而是本身具有局限性,会出现失效,如政府过多、过渡干预引起市场关系紊乱和扭曲,或者管理方法失当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还来不良后果等。
错。
2、经济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阻抗作用。
要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人”,趋利避害是经济人的本能,为此,他们会精心研究和分析政府政策的动态和政策变化的规律性,形成理性预期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或对策。
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种客观经济现象,经济人的“合理预期”常使政府的宏观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对。
3、政府的市场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与一般的购买和消费行为并无二致。
要点: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政府通过市场实现购买或消费,并不是以其公权力机构的身份实现的,而是属于与一般消费者并无不同的一般购买、消费行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政府的市场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与一般的购买和消费行为并无二致,但从行为目的和结果的结合上考察,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政府的购买和消费行为,具有主动地或有计划地影响经济运行过程的主观意图和客观作用,而
一般的购买和消费行为是非主动或事先计划的。
错。
4、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率为零。
要点: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在较合理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状态。
该定义允许如自愿失业或摩擦性失业现象存在,因此,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失业率为0,而是存在一个不为0的“自然失业率”。
错。
5、物价稳定意味着物价固定不变。
要点:所谓物价稳定,从范围上,是指市场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并不排斥许多个别商品有升有降甚至较大幅度的变动,从性质上讲,它只是相对于物价总水平的较大波动而言,允许物价水平稳定地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
因此,物价稳定并不等于物价固定不变。
错。
6、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经济高涨与衰退、繁荣与萧条的交替都根源于货币。
要点:从货币因素角度解释,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当以货币表示的商品需求增加时,商业即趋于活跃,生产增加,价格上升,反之,是商业趋于呆滞,生产减缩,价格下跌。
货币供应量足,经济繁荣价格上涨,反之,经济衰退价格下跌。
错。
7、只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发展中发生周期性波动是可以避免的。
要点: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运行中内在矛盾的产物,因此经济发展中发生周期性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绝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此放任不管,西方各国的经济实践证明,政府对经济周期波动治理的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治理也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
错。
8、一般来说,意愿总供给会小于潜在总供给。
要点:意愿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国民经济各部门愿意产能够向市场提供的社会产品总量,供给能力取决于潜在总供给,供给意愿受经济政策、价格水平、价格体系的合理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意愿总供给会小于潜在总供给,两者之差为“没有供给意愿的生产能力”。
对。
9、在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进行总量管理主要是供给管理。
要点:在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进行总量管理主要是需求管理,在这些国家中,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较完善,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都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对各种市场信号反应灵敏,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可使社会资源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进行分配,供给会自动适应需求,而短期内影响总供求平衡的主要是需求因素,因此,政府只要通过适当的需求管理,就可以实现总量平衡。
错。
10、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既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也具有目标矛盾性。
要点:一致性,物价稳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物价稳定的结果是投资环境和消费环境的稳定,也就是经济增长的稳定。
矛盾性,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在某些特定时期会出现矛盾,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为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要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往往造成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引起物价上涨。
对。
11、货币改革是消除恶性通货膨胀的最终措施。
要点:当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恶性通货膨胀时,就应该通过货币改革加以制止。
普遍认为,物价上涨率每月达到50%以上,每年达到600%以上,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才称为恶性通货膨胀。
在此情况下,原来的货币已经失去了信用基础,通过货币改革废弃旧币,发行新币,制定保证新币币值稳定措施,是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对。
12、通货膨胀的态势下,要采用扩张型的财政政策
要点: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需求过度膨胀,因此需要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控制社会总需求,如减少财政支出,压缩公共开支、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等。
错。
13、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于供给效应
要点: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二重效应,即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
供给效应上,产出是固定资产、人力以及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投入就没有投资的增长,经济就不可能增长。
需求效应上,投资本身会产生需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错。
14、投资增长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所以投资越多越好。
若投资增长率高,经济增长率也越高,即投资增长率比较高,则经济一定日趋繁荣,但投资的高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的高增长,投资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错。
15、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两极分化的阶级对立。
要点:“两极分化”既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
它的完全含义是在贫富悬殊基础上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一极是财富的不断积累,一极是贫困的不断积累,形成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社会格局。
我国收入差距拉大是事实,但并没有形成两个对立的阶级,所以不能说我国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
错。
16、一国就业压力的大小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和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无关。
要点:就业压力不仅与劳动力供求关系有关,也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关,当人们普遍有了相当的财富积累或生活水平提高到超过维持生存的水平时,要求就业的人就相对减少,就业压力减少,反之则增加。
错。
17、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在减少一些就业岗位的同时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要点:一方面技术进步会导致“机器排挤工人”现象,
减少一些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有利于产业细化,导致一些新产业出现,从而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对。
18、增加外贸出口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外汇收入,所以出口越多越好。
要点:进出口需要保持平衡状态,出口过多,会形成货币升值的压力。
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过高,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高额的贸易顺差容易造成贸易摩擦等问题。
错。
19、宏观管理决策受到信息的约束。
要点:这种约束来自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两方面。
一方面,信息越充分,宏观决策正确性越高,但在实际中,决策者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
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技术和体制原因,会形成许多非真信息,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对。
20、适当的安全的通货膨胀有利于提升就业水平
要点:根据西方经济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通货膨胀率上升时,经济也处于扩张期,就业机会增加,从而失业率趋于下降。
对。
21、经济周期性波动就是经济总量增加或减少交替出现的现象
要点:在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中都可以发现,经济总量呈现出波浪式上升或波动式增长是客观的经济现象,是经济增长的常态。
经济波动中的扩张与收缩就是实际总供给趋向于高于或低于潜在总供给。
对。
三、论述题(或案例题、计算题)
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的两面性(必然性和局限性)。
答:必然性
定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运行形式,即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形式。
市场经济特征:①资源配置市场化②经济主体独立化③市场体系完善化④交易过程规范化⑤宏观调控间接化⑥保障制度社会化⑦市场管理法制化⑧经济交流开放化。
宏观调控的目的: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所进行的调控。
市场调控有局限性:①竞争导致垄断②不能平衡外部效应③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④交易信息不对称⑤不能保证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政府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本身运行所必备的构件,主要目标有:①经济增长②物价稳定③充分就业④国际收支平衡。
结合实际,①对宏观经济走势要预判准确,确保调控方向正确②调控力度要适宜,确保调控目标到位③调控政策及使用工具要协调,以经济手段为主④要适时评估调控效果,及时修正。
2、针对我国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应如何以适度投资规模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答:适度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又为国力所能承受的投资规模。
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的重要保证。
(一)投资规模决策。
投资规模的科学决策,除决定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外,主要是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根据国力的可能量力而行。
同时,处理好以下关系:(1)年投资规模与在建投资规模的关系;(2)在建投资规模中,大、中、小型项目的比例;(3)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力投资
的关系。
(二)投资规模的调控。
为确保实现适度的投资规模,就必须对投资规模进行适时调控:(1)应重新确立编制投资计划的方法。
一是投资规模应由静态控制数变为动态控制数;二是投资规模的制定应更加注重行业和地区发展规模。
(2)投资规模在投资管理中的作用应是监控的指示器,而不是调控的焦点。
(3)投资管理方式应由宏观的粗放式管理转为微观的谨慎管理。
3、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收入差距拉大问题?
答:造成收入分配差距差拉大的主要原因有:(1)现行分配体制下,合理合法收入也会拉大收入差距。
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各主体的市场参与能力不同,所得的收入必然有差距;(2)分配体制外的灰色收入和非法收入的客观存在会拉大收入差距;(3)政府的收入调节法律法规体系不键全及调控措施不到位也会拉大收入差距。
有效调节措施主要有:(1)建立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2)制定和强化收入调节政策;(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4)加强个人收入分配管理的法制化。
4、现阶段我国就业一方面出现招工难,另一方面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化解这种就业的结构性
矛盾。
答:(一)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判断:(1)现阶段我国步入金融危机过后的强劲的经济复苏与高涨时期,整体上就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2)招工难最早从沿海出现逐步向内陆推进,主要是缺蓝领熟练工和技工;(3)大学生就业难也是现在就业市场的一个事实,而且与招工难同时并存,形成现阶段所特有结构性矛盾。
(4)但长期看,充分就业始终会是我国政府要面对的民生难题。
(二)出现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原因:(1)内陆在金融危机过后快速发展,创造出很多就业岗位,内陆打工者不出省就可找到工作,加剧了沿海地区招工难;(2)我国人口就业已出现刘易斯拐点,从农村流入城市就业的人口增速快速下降,加剧了招工难;(3)适龄劳动力进入大学及各类成人学校学习,后向延缓了就业时间,减少蓝领熟练工及技工的供给;(4)大学连续很多年扩招,增加了大学生的供给,而同时培养的质量没有同步提升,专业老套适应不了就业市场的用工需求;(5)大学生就业观念仍未转变,加剧了其找工作难。
(三)如何化解这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1)沿海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换档升级,逐步向内陆转移或淘汰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发展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2)调动各方积极性,根据市场需要加大
对职业、技工培训的投入,培训大批熟练产业蓝领和技工;(3)对大学扩招进行反思,由重数量规摸扩招办学转向重质量及满足市场需求的办学,压缩部分没有市场需求的老专业招生,扩大市场供不应求的新兴专业的招生;(4)以大学生为主的就业群体要适应市场需要,转变专业学习及就业的老观念,树立满足市场需要就是专业学习及就业的价值所在的新观点。
(5)政府及中介要加大对就业市场变化趋势预测的及信息发布。
(四)联系本省本市本县(区)实际讲一个观点即可。
5、央行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流通量?
答: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调节货币总量的工具,因而也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它们的运用能够影响金融全局。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指以法定的方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所拥有的各类存款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率。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促使商业银行紧缩信贷,减少货币供应量;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会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二)再贴现。
它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短缺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相当于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回笼基础货币。
(四)再贷款。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
它不仅影响货款规模,也影响货币供应量,是目前中央银行运用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最主要渠道。
再贷款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调控手段。
6、什么是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答: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
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经济新常态主要特点:①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
速。
与中国改革开放前32年年均增长9.9%的高速增长阶段相比较,年均增长速度大概回落2—3个百分点。
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
②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
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正在让位于以转型升级、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③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为此,①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②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③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