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及厥阴病详解
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刘英锋
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刘英锋我们按照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把厥阴病进行阐述,重点从三个方面:一个是厥阴主证病机特点,这个我们要深挖其内涵,就像李老用四逆汤治疗三阴证一样,他对格阳证有独到认识;第二个是厥阴病主方用药的特点;第三个是寒温杂证类证对比,它有衍化,我们怎么来驾驭。
这里我们想从乌梅丸慢慢衍生出乌梅类方。
厥阴病病机特点为“阴阳往复、动荡生风”,从运气论则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阴进阳退则寒生,整个趋势在寒化;反过来,阳进阴退则热长,整个趋势在热化。
那么这跟肝风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阴阳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肝风便产生了,就像我们扇扇子时左右摆动则风生一样,这个既是生理也是病理。
生理上的肝风是阴阳协调,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一种摩荡之势,就像晨风习习,微风拂面,传统文化称之为阴阳摩荡,就是擦肩而过的时候可蹭到,但是不阻碍你,这种状态机体充满生机。
病理上的肝风是阴阳出入不顺了,卡住了,二者不能和合交往,形成动荡、冲击、碰撞之势,这种碰撞就会形成病理状态下的肝风,这个风中医称之为贼风,有害之风,这种肝风在体内狂风乱作,肆虐无忌,会对五脏六腑形成种种冲击破坏。
所以厥阴病的主线就是肝风内动,这种肝风既不是单纯的寒风,也不是单纯的热风,而是寒-热错杂之风。
厥阴病的核心离不开肝,为什么厥阴病会出现寒-热错杂之象?这个和风木自身特点有关系,因为水生木,木生火,它下连肾水,上联心火,一旦产生变化很容易连带引起水、火的异常,因此就会出现寒-热错杂的现象,这是形成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生理基础。
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其体易虚,其用易亢。
肝阴容易消耗,肝阳容易浮动。
“寒热错杂+ 肝风内动”是厥阴病的核心病机。
太阴病也有寒-热错杂,就是后世的连理汤,而厥阴病的寒热错杂则是在寒热错杂之中夹有肝风。
因此“寒热错杂+肝风内动”是厥阴病主证中的主证,特色中的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寒热错杂证。
厥阴病的临证特点是厥阴病的提纲条文,六经提纲条文深刻反映了本经病证的主要特点。
厥阴病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
厥阴病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厥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名,是指由于心、肝、肾三脏阳虚及肝阳上亢,形成的一种特殊病证。
乌梅丸是中医药方中的一种名方,常用于治疗厥阴病证。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际经验,探讨乌梅丸在厥阴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一、乌梅丸的组成与功效
乌梅丸是由乌梅、黄柏、防风、木香等药物组成的。
乌梅具有滋阴润肺、健脾和胃的功效;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防风可祛风散寒,宣肺平喘;木香具有理气止痛、行气化湿的功效。
这些药物共同作用,具有清热润肺、健脾开胃的功效,适用于厥阴病证的治疗。
二、厥阴病的临床表现
厥阴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头晕、头痛、眩晕、耳鸣、畏寒、腰膝酸软、口干、口渴、尿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为辨证特点。
三、乌梅丸在治疗厥阴病中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乌梅丸常用于治疗厥阴病证。
患者服用乌梅丸后,常能有效改善症状,如头晕、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改善,食欲增加,睡眠质量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舌质变红、苔少、脉弦有力等症状明显好转。
四、注意事项
在使用乌梅丸治疗厥阴病时,应遵循医嘱,按照剂量服用,避免过
量或过频使用;同时要避免饮食上的刺激,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
过度疲劳。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乌梅丸在治疗厥阴病中具有显著疗效,但应用时需谨慎,遵医嘱用药,注意调理饮食、情绪、作息等方面,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的经验体会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厥阴病及肾气丸、乌梅丸方解
厥阴病及肾气丸、乌梅丸方解厥阴病病理分析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条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由此条文我们可以看出厥阴病就是阴阳不相接。
那这里的阴阳指代的什么呢?从内经条文开始:“五藏者参天地。
”人体的五藏有类似天地一样的运作规律。
而天地的运作规律是:“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在万物上与下。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阳升阴降“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天为阳,地为阴,同时天气化为雨下降,地气化气上升。
看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人体五藏的升降之一是:气从上化阴液下降,液从下化气上升。
所以厥阴病之一就是气不化液液不化气。
肾气丸金匮条文:1、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尿也。
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2、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4、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热在上焦而不得下所以消渴,下焦液不化气所以小便多。
或者下焦化热不藏肾小便不利。
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生阴补肾。
泽泻(三两)茯苓使阴液下行牡丹皮,清热凉血附子,大热,回阳,使液化气。
桂枝,助阳化气,使气上升。
茯苓,运脾气,使脾行津液。
看看这个方子,从生阴液,到阴液下行,再化气,使气上升。
中下焦“液”运动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乌梅丸。
此方所治厥阴病原理和上面完全相同,都是阴阳不相接但所指代的阴阳不一样,这里的阴阳是指脾升胃降的阴阳,我们依然从内经找到根据:“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
厥阴病,乌梅丸你会用吗?
厥阴病,乌梅丸你会用吗?胃病伴有烦躁案周某某,2012年8月21日初诊,男性,58岁,莘县,胃病伴烦躁反复发作两年。
病人消瘦,精神抑郁以手按腹部,述说两年来,纳差,胃脘痛,经治疗后好转。
现在是纳差,胃脘部难以诉说的不舒服,夜间加重。
乏力,烦躁,夜间早醒,醒后胃中极其难受,起来走走,吃点东西,稍微好些,至天明,再睡一会,这种情况有两个月了,吃中药,纳差好转,余证时轻时重。
舌淡质暗苔薄白,胃脘部轻压痛,稍腹胀。
脉沉细弦。
乌梅丸:乌梅30g黄连5g黄柏10g干姜10g 细辛6g桂枝15g附子12g党参15g川椒10g生龙牡各30g 海螵蛸12g吴茱萸6g当归12g大枣12枚(切开)水煎服,三剂。
当晚胃脘部,难受就减轻。
三剂后诸症状大减,乏力加党参至30克,服用了十剂,症状消失。
【按】难以诉说的不舒服按烦躁来解释,夜间早醒,烦躁。
当属于厥阴病发病时间,处于厥阴病乌梅丸。
脚气并发皮疹李某某,2012年7月13日初诊,女性,66岁,阳谷人,左脚脚气感染并发皮疹。
病人两个月前左脚脚气感染,涂药膏后好转,在左脚踝外侧,4×5c㎡皮疹色红,触之热,皮硬,高起皮肤,无糜烂渗出,伴有严重瘙痒,下午重,瘙痒从脚踝处,慢慢往上发展至膝关节处,伴心烦,舌淡苔薄白,脉虚弱重按无力。
通过仔细询问病人,在发病前,少腹部有气往上顶,顶至胃脘部,则烧心,至咽部,则咽干,至项后到头顶则头痛。
半夜三时醒,乏力四肢凉。
病人说,心烦,气往上顶,手脚凉,一个上来,另一个消失【即症状交替出现】。
得了脚气后,这些症状比以前减轻了好多。
乌梅丸:乌梅30g 黄连5g 黄柏12g 当归12g 附子12g 干姜10g 细辛5g 党参15g川椒10g 桂枝15g 生龙牡各30g 白鲜皮12g 大枣12个(切开),五服,煎两次,三次的洗脚。
喝完后皮疹瘙痒消失。
【按】气上冲,烦躁,四肢逆冷,属于乌梅丸方证,方证俱全,加龙牡治疗烦躁,白鲜皮是对症治疗。
▲▲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主方之方解
▲▲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主方之方解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
我在前面多次说过了。
所谓厥阴病----实际上是三焦膜系的寒性疾病。
因此治疗厥阴病少不了温阳的药物。
乌梅丸:方源--《伤寒论》组方--乌梅;花椒,细辛,附子,干姜,细辛;人参,当归;功能--为驱虫剂;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效;主治:用于治疗蛔虫,久痢,厥阴头痛;证见--腹痛下利,巅顶头痛时发时止,燥烦呕吐,手足厥冷;方解--乌梅:酸温安蛔,涩肠止痢,为君药;花椒、细辛:性味辛温,辛伏蛔温祛寒并用,共为臣药;附子、干姜、桂枝:温脏祛寒;人参、当归:养气养血,共为佐药;全方共凑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
禁忌--肾脏病患者、孕妇新生儿禁用。
评述:乌梅丸作为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含有炮附子、桂枝、干姜、细辛、蜀椒五味温阳药,也就是老先生们常说的“温阳五虎”。
一张方子里有五味温阳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一点也不累赘。
五味温阳药作用各不相同,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地恰到好处。
厥阴病是三焦膜系的寒性疾病,乌梅丸中的炮附子、干姜、桂枝----分别为温下、中、上三焦而设:炮附子温下焦肾阳,干姜温中焦脾阳,桂枝温上焦心阳。
这三味药大家比较熟悉,没有必要细说。
细辛和蜀椒----是专门温三焦膜系的药物,可能大家不太了解,我重点说一下。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到细辛的方子很多---- 比如治疗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等,都用到了细辛。
小青龙汤----治疗“心下有水气”,实际上是治疗膈膜中有水气,用了细辛就可以把膈膜里的水气散掉排出。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寒邪深入少阴,体内的阳气被郁遏,所以用附子温里,用麻黄解表闭,而用细辛通达表里之间。
三焦是“元气之别使”,细辛通达阳气正是作用于三焦膜系。
细辛通达表里之间,实际上是改善三焦膜系的通透性,让下焦肾阳能够到达体表,温煦体表。
大黄附子汤----是治疗寒实腹痛的方子。
实际上很多寒性便秘是不疼的,大黄附子汤证之所以疼痛,不是因为实,而且因为寒,是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
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乌梅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它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乌梅丸主要由君臣佐使药物组成,药性归经药味各不相同,其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也因此而有所差异。
下面将详细阐述乌梅丸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及其作用。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乌梅丸方剂的组成。
乌梅丸的君药是乌梅,它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作用。
乌梅的酸涩性能够收敛肠道,起到止泻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凝血止血,对于一些出血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乌梅丸的臣药是黄连,它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黄连寒凉性能,可以清热燥湿,对于一些湿热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乌梅丸的佐药是薄荷和大黄,薄荷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宣肺的作用,而大黄则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
根据药性归经药味,乌梅丸方剂在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方面有所不同。
乌梅的涩肠止泻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脾虚泄泻等病症时有良好的效果。
黄连的清热燥湿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湿热病症如痢疾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薄荷的疏风解表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风寒感冒等病症时有一定的疗效。
大黄的泻下通便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便秘等病症时有显著的效果。
乌梅丸方剂的重要性在于其中的君臣佐使药的合理配伍。
君臣佐使药的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们之间相互协同,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君药乌梅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而臣药黄连则能够清热燥湿,佐药薄荷和大黄则能够辅助乌梅和黄连的功效。
这种配伍方式使得乌梅丸方剂在治疗相关病症时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结来说,乌梅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其君臣佐使药物的合理配伍使得其具有涩肠止泻、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等多种功能作用。
乌梅丸在治疗脾虚泄泻、湿热病症、风寒感冒、便秘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君臣佐使药的配伍对于中药方剂的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
因此,研究和理解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悬解》厥阴病——乌梅丸
《伤寒悬解》厥阴病——乌梅丸伤寒悬解卷十二厥阴经全篇五十章厥阴脏病厥阴以风木主令,胎于癸水,而孕丁火,协子气则上热,秉母气则下寒。
子胜则热,母胜则厥,热为人关,厥为鬼门。
胜负往来之间,中气存亡,于此攸判。
热胜则火旺而土生,厥胜则水旺而土死,人鬼之分,由是定矣。
然土之所恃者,火也,土虚则君火不能胜水,土之所克者,水也,火衰而寒水遂得侮土。
少阴之病,趺阳操其胜势,而多负于寒水,厥阴之病,趺阳处其败地,而水木合邪,凌侮弱土,焉有不负之理乎。
是以厥逆吐利之条,较之少阴更甚,是皆趺阳之败也。
其利多于吐者,缘五行之相克,各从其类。
胆胃皆阳也,阳主下降,以胆木而克胃土,气逆而不降,故少阳、阳明之病,则呕多而利少,肝脾皆阴也,阴主上升,以肝木而克脾土,气陷而不升,故厥阴、太阴之病,则呕少而利多。
土主受盛,而木主疏泄,胃本不呕,有胆木以克之,则上呕,脾本不利,有肝木以泻之,则下利,呕利者,虽脾胃之病,而实肝胆之邪也。
故厥阴阴极之脏,阴极则阳生,挟母气之寒以贼土者,厥阴也,孕子气之热以生土者,亦厥阴也。
水木侵凌,土崩阳败,忽而一线萤光,温存中气,中气一苏,煦濡长养,渐而阳和四布,上下升沉,手足温生,呕利皆止。
出寒谷而登春台,亦厥阴之功也。
厥阴之于趺阳,或为罪魁,或为功首,以其阴阳胜负之无常也。
《素问·本病论》: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其厥阴之谓与!1厥阴经,阴极之脏,阴极而阳生。
阳从少阳生。
2厥阴病,阴阳不交,厥阴厥阳,阴阳厥逆,厥热往复也。
3厥阴者,阴之极也,阳伤阴极,则病厥逆。
(厥阴之病,即阴厥之义)太阳之阳伤,阴极则病厥,阳明之阳伤,诸阴失制,则阴极而病厥。
卒然厥仆之病,即是阴极而病厥也。
厥阴者,阴极之脏,阴极阳生,阳生则愈,阳不生则死。
重复一遍,太阳与阳明,阴极而病厥。
太阳伤寒,阴实外束,内热不泄,则阴极而发厥,表为阴闭,阳不能出,阴阳易位也。
(太阳三十七,脉滑而厥即是,师解,燥热内侵,阴气浮散;即是表闭阴束,经阳内侵,阴阳易位之义。
认识厥阴病与乌梅丸
认识厥阴病与乌梅丸1厥阴病特征是:在寒-热错杂中夹有肝风内动。
2金匮肾气丸冬天吃效果比较好,越往三阴深层走的补药,趁天冷吃就越易顺气血补进去。
3吃补药补不进去的人,用乌梅丸。
4(肝风冲胃)(抓独!)饥而不欲食,肚子很饿却吃不下饭或吃得很少。
用乌梅丸。
5(肝风内动上冲)(抓独!)发作性突发性出现胸口一股热感,痛烫灼烧难忍。
用乌梅丸。
6(肝风肆虐)突发的阴部剧痛;或突发的睾丸肿痛;或突发的癫顶头痛;+ 寒-热错杂表现。
用乌梅丸。
7湿气重的人,舌头又厚又腻(黄、白均可)。
用乌梅丸。
8(丑时定时发病)凌晨1点到3点发作、加重或明显减轻的病症。
用乌梅丸。
9(肝风冲逆)严重失眠(以早醒为特征)、严重脱发。
用乌梅丸。
10乌梅丸只现于厥阴病篇,绝非寻常之方,它是厥阴病的主方。
11厥阴病=“肝风内动 + 寒-热错杂”。
故乌梅丸的结构是:1调整寒热;2平息肝风。
12乌梅丸证(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肝风内动!),此为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又呕、又烦(肝风内动!),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13临床上,有些病人在外感病之后,会出现寒热失调,胃肠功能失调,这种病人,看到饮食后由于条件反射过亢,肝风内动,冲击于胃,故见到美食会感到心里难受,心烦,胃中灼热,过一会儿症状消失,可以正常饮食(这就是一种肝风内动的表现!),用乌梅丸。
14乌梅丸可以治疗久利不已,慢性腹泻。
这种腹泻往往夹杂有“肝风内动冲肠”的表现:即一生气就要拉肚子(肝风冲击肠腑的表现,乌梅治疗的便是这种腹泻,它不是直接止泻,而是通过敛肝息风,截断肝风犯肠,来达到止泻目的)。
可以在应证方中加乌梅白芍五味子,收敛肝风。
乌梅,用时用醋浸泡一宿,酸敛息风的力量更加强劲。
15实际上,许多慢性腹泻都有一种过敏的因素,这个“过敏”就是“肝风”。
乌梅丸与厥症
乌梅丸与厥症
乌梅丸与厥症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
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
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
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
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
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
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
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
故用之则显其效,经方之二。
经典名方:《伤寒论》厥阴病代表方——乌梅...
经典名方:《伤寒论》厥阴病代表方——乌梅...
经典名方:《伤寒论》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
【组成】乌梅肉、黄连、黄柏、附子(炙)、干姜、桂枝、细辛、青椒(去目)、人参、当归
【方歌】乌梅丸中细辛桂,参附椒柏姜连归;蛔厥久痢皆可治,安蛔止痛次方珍。
【功效】缓肝调中,清上温下
【主治】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
经方大家刘渡舟云:乌梅丸是治疗很多奇难杂症的钥匙。
为什么说是很多奇难杂症的钥匙?因为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发病易阴阳错杂、寒热异位。
不少以上热下寒、虚不受补、怕热畏寒等为主要表现的“奇难杂症”,患者苦恼不堪,医者无从下手,其实,这个时候可以从仲景名方乌梅丸寻找答案。
医案分享:
莫某,男49岁,患者半年来自感头顶疼痛,伴有视物模糊,劳累后加重,手足心发热,烦躁易怒。
有慢性肝炎史,近月来肝功已转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乌梅15克,黄柏3克,黄连8克,干姜4克,党参3克,桂枝3克,川椒2克,细辛3克,附子3克,当归2克。
水煎分2次服,3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自感头痛减轻,但视物仍模糊,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仍用上方,再服3剂。
三诊:患者服上药后巅顶已不痛,视力也大为好转,自感头脑较前清爽,继用上方再3剂,以善其后。
第二节 厥阴病证
❖ 寒格更逆吐下――医复吐下之,脾胃更
❖
伤,寒格更甚
❖ 食入口即吐――上热胃逆尤甚
❖ 机:胃热脾寒,寒热相格。
❖ 治:苦寒降泄,辛温通阳。
❖ 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 芩连――苦寒泄热 寒温并用 ❖ 干姜――辛温通阳 辛开苦降 ❖ 人参――益气补中
攻补兼施
❖ 2 比较
❖ 半夏泻心汤: 姜3 夏半升 芩3 连1 参3 草3 枣12
❖ 2 麻黄升麻汤证,当属肺热郁闭发痈之证。 其性质属肺热郁闭,脾气虚寒,为寒热夹杂 之证。
❖ 二 厥阴寒证
❖
(一)当归四逆汤证
❖
[原文]
❖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351)
❖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
湯。(352)
❖
當歸四逆湯方
❖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
❖ 白头翁汤:下利腹痛,便脓血,以赤冻为 主,发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清解厥阴(肝热)
❖
[原文]
❖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 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 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357)
❖ 麻黃升麻湯方
❖ 麻黃二兩半(去節) 升麻一兩一分 當 歸一兩一分 知母十八株 黃芩十八株 萎 蕤十八銖(一作菖蒲) 芍藥六銖 天門冬 六銖(去心) 桂枝六銖(去皮) 茯苓六 銖 甘草六銖(炙) 石膏六銖(碎,綿裹) 白術六銖 幹薑六銖
❖ (3)吐涎沫
❖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温温欲吐, 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 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 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厥阴病代表方
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在傷寒論中,厥陰病的病機算是比較複雜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厥陰方更是為人少用。
但如果我們結合氣化學說對其作一觀察,就會有一個非常清析的認識,也會發現厥陰證是許多疑難雜證的眼目所在。
六經的關係是相互伏承的,即陰陽表裏兩經是緊密關聯的。
就厥陰經而言,它與少陽經就是一對伏承關係。
少陽本氣是火,標氣為陽,中見厥陰風木;厥陰本氣是風,標氣為陰,中見少陽相火。
如此一來,寒與熱在風氣的鼓蕩下,便爭鬥不休了。
在五行上,兩經皆屬木,有風動之相。
這種動相,在少陽就是寒熱往來,在厥陰則是寒熱勝負、氣上沖心。
陰陽互爭于少陽之界,則有寒熱往來,這是寒熱二者的拉鋸戰,少陽經就是病邪由陽入陰、由熱轉寒的機樞所在。
厥陰經與少陽經有著驚人的相似,那就是在經歷了太陰、少陰病的陽氣虛耗後,正氣漸漸來復,病機由陰轉陽、由寒變熱。
這種寒熱是實實在在的,不是少陰的寒熱真假之證。
厥陰病非常像春天,所謂乍暖還寒。
它比少陰病病勢來得緩,但邪氣內伏更深,在表面看來病情似乎不如少陰證嚴重,但治起來往往比少陰病要慢得多。
由於久病正虛,多有鬱滯,這種“鬱”雖不如“瘀”證表現明顯,但因正虛推動無力,所以更難一戰而平之。
這樣,在整體陽虛的基礎之上,由於氣機鬱滯,風氣不得暢達,陽氣來復之時,就表現出局部的熱象,嚴重時積熱上沖,則可見氣上沖心之征。
基於這樣的病機,仲景的烏梅丸就應運而生了。
烏梅酸平,《本經》言其“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正對其氣上沖心而設,重用300枚,以為君藥;廣集辛熱之味,姜、辛、椒、附、桂,五品同用,俾深達三陰經深處,以祛久積之沉寒;黃柏、黃連,清上沖之鬱熱;更佐當歸、人參,以補正氣之不足。
針對厥陰病寒熱錯雜、虛實並呈的局面,烏梅丸可以說是正中其的。
於臨證中,凡見內裏有虛寒,外圍有伏火之證侯,往往令醫家分不清寒熱虛實,此時若能審時度勢,投烏梅丸可收捷效。
這樣看來,烏梅丸實在是效用廣大了,豈止為蛔之一證所設呢?在於有心者自己細心發現吧,為醫者盍多用之。
乌梅丸”的主治,与方解
乌梅丸”的主治,与方解引言厥阴病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病,很多医生面对该病时束手无策,不知如果下手。
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病邪内陷,气血素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
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情,治宜清上温下。
乌梅丸是治厥阴病的主方:一、乌梅丸,脏寒之剂,补肝之方。
1、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辅料为蜂蜜。
2、方解(1)、乌梅:《神农本草经》:“梅实,味酸平。
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
生川谷。
”,乌梅主要针对“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中的气而言,这个气就是肝气,肝气不能透土而出,反从胁下逆升,至心包之火不能下降,这就是心中疼和热的原因,不能透土而出有肝气不足、木不疏土的因素,也有脾土寒,土气不足的因素。
《灵枢·本神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因此,乌梅丸症病人可能会有一些情绪上的问题,它可能有肝气虚的症状即容易紧张、抑郁之类的,又可能出现肝气实的症状如容易发怒动火,关键是要看究竟是肝气自身不足还是脾太寒。
肝气无法升发,一个是肝气自郁,一个是肝被脾郁。
(2)、人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补脾肺之气,木从土出的道理大家都清楚,用人参的目的就是补脾土之气,使“土质”松软,适宜“草木”生长。
3、桂枝、干姜、蜀椒、细辛、附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
乌梅丸用了如此多的辛味药,目的是升补肝气,弥补自身不足的问题,促进“草木”生长,我们知道,桂、姜、椒、细辛、附子都是辛热的(桂枝温肝、蜀椒温心、干姜暖脾、细辛温肺、附子暖肾。
从厥阴病论乌梅丸
2019年6月第26卷第11期从厥阴病论乌梅丸陈怡茹清静1 关于厥阴病的认识1.1 厥阴病脉证提纲《伤寒论》中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历代医家对此的解释并不统一。
尤在泾[1]认为邪愈深者,热愈甚,此为厥阴肝经热证,风木之气生阳火,铄津液,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肝气通心,心中疼热;木虚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也;下之伤胃,则利不止。
钱天来[2]认为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
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阴寒之邪逼越阳气于上,阳气郁于上而化火,则心中疼热,消渴,究厥阴之根源,则厥阴实属于寒证。
胡希恕[3]认为此属虚寒为本,虚热为标的上热下寒之证,因下寒往上冲逆,上热不得下布,所以心中感觉气上撞心之痛,也感觉热;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病不在胃,则觉饥,寒从下往上冲,则不能食。
刘渡舟[4]认为厥阴病的证候是阴阳消长的表现,厥阴为两阴交尽也,病至厥阴是阴寒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的地步,厥阴病在阴寒之极时开始走向衰退,阳气则相反地由衰转复,“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就是一种“郁极乃发”的阳复现象,但此时的厥阴之寒,未从人体完全消除,所以同时有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等的寒证出现。
综上,各位医家对于厥阴病的病机阐述不同,但其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及吐利冲逆的特点得到多数医家的认可。
1.2厥阴病欲解时《伤寒论》云:“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三阴经欲解时不同于三阳经欲解时可相互接续、有时间重叠的特点。
如何把握三阴经的时间重叠问题?顾植山发现,每经欲解时的第一个时辰意义更大,即太阴病欲解时以亥时为要、少阴病欲解以子时为要、厥阴病欲解时以丑时为要[5]。
因在六经传变中,厥阴为病程演进的最后阶段,此为两阴交尽,阴尽阳生,阴阳转化之时,而厥阴病欲解时起于丑,把握住厥阴的时间节点,助推气化由阴出阳,则疾病得愈。
胡希恕医案:六、厥阴病 (一)乌梅丸
胡希恕医案:六、厥阴病 (⼀)乌梅丸
(⼀)乌梅丸
索某,男性,57岁,1965年7⽉16⽇初诊。
胃脘痛,⼼下痞满,腹痛腹泻2年余,西医诊断爲过敏性结肠炎,长期服中西药物皆罔效,近服⾹砂六君⼦汤加减,诸症更加重。
近1周来每⽇⼤便2~3次,质溏,伴见肠鸣、头痛、⼝苦、咽⼲、思钦、四肢逆冷,⾆苔⽩腻,脉沉弦细。
脉沉弦细,⾆苔匂腻,⼤便质溏,肠鸣,四肢逆冷,下寒。
脉弦细,⼝苦,咽斡,思饮,半表
半⾥上热。
头痛,表证。
综合分析:证属半表半⾥虚寒证,寒热交错,爲乌梅丸的适应证,给于汤剂。
处⽅:
乌梅15g,细⾟6g,⼲姜6g,黄连6g,当归6g,制附⽚(先煎) 10g,川椒10g,桂枝10g,党参10g,黄柏6g。
结果:上药服6剂,⼝苦减,四肢觉温,⼤便⽇1 —2⾏。
上药继服14剂,胃腹痛消除。
(学习笔记)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刘英锋
(学习笔记)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
刘英锋我们按照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把厥阴病进行阐述,重点从三个方面:一个是厥阴主证病机特点,这个我们要深挖其内涵,就像李老用四逆汤治疗三阴证一样,他对格阳证有独到认识;第二个是厥阴病主方用药的特点;第三个是寒温杂证类证对比,它有衍化,我们怎么来驾驭。
这里我们想从乌梅丸慢慢衍生出乌梅类方。
厥阴病病机特点为“阴阳往复、动荡生风”,从运气论则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阴进阳退则寒生,整个趋势在寒化;反过来,阳进阴退则热长,整个趋势在热化。
那么这跟肝风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阴阳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肝风便产生了,就像我们扇扇子时左右摆动则风生一样,这个既是生理也是病理。
生理上的肝风是阴阳协调,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一种摩荡之势,就像晨风习习,微风拂面,传统文化称之为阴阳摩荡,就是擦肩而过的时候可蹭到,但是不阻碍你,这种状态机体充满生机。
病理上的肝风是阴阳出入不顺了,卡住了,二者不能和合交往,形成动荡、冲击、碰撞之势,这种碰撞就会形成病理状态下的肝风,这个风中医称之为贼风,有害之风,这种肝风在体内狂风乱作,肆虐无忌,会对五脏六腑形成种种冲击破坏。
所以厥阴病的主线就是肝风内动,这种肝风既不是单纯的寒风,也不是单纯的热风,而是寒-热错杂之风。
厥阴病的核心离不开肝,为什么厥阴病会出现寒-热错杂之象?这个和风木自身特点有关系,因为水生木,木生火,它下连肾水,上联心火,一旦产生变化很容易连带引起水、火的异常,因此就会出现寒-热错杂的现象,这是形成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生理基础。
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其体易虚,其用易亢。
肝阴容易消耗,肝阳容易浮动。
“寒热错杂 + 肝风内动”是厥阴病的核心病机。
太阴病也有寒-热错杂,就是后世的连理汤,而厥阴病的寒热错杂则是在寒热错杂之中夹有肝风。
因此“寒热错杂+肝风内动”是厥阴病主证中的主证,特色中的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寒热错杂证。
厥阴病的临证特点是厥阴病的提纲条文,六经提纲条文深刻反映了本经病证的主要特点。
乌梅与厥阴病和乌梅丸
乌梅与厥阴病和乌梅丸乌梅:梅之花苞盛于冬秉冬令之水精,花开于先春得温升之木气而入肝,梅实孕于初春,成于初夏敛火气于中。
得春气最全味酸而生津止烦渴,故梅之用于肾肝肺,木得津养而畅茂条达壅塞可除,升之于肺金而降敛则咳、泻能止,下吸寒水至上而相火熄而风火自平。
仲圣用治厥阴病乌梅丸主药调和于大寒、热药之间。
后世单味治梅核气用条达之功除壅塞之结,古方二陈汤用之助半苓而消痰。
得川连治赤痢肠痈,配干姜治休息之痢。
入补脾药止久泄肠脱。
升厥阴降肺气生津液治木叩金呜、木火刑金之咽干痒呛咳。
合川椒之辛麻而能治虫,外去黑痣蚀恶肉死肌而治息肉增生。
过敏煎用之巧在于疏风而敛肝,但过敏二字已落下成,有附会西医名字之显。
总之,药在用乎性、味真对病机,方在配伍以全性味而不再是单味作用。
诸物性味形已定,能否放于合适之处而扬长避短,配以何物以成器材,用之在人,悟之干心,成乎于理也!梅花《本草纲目拾遗》:“《百花镜》: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
《饮片新参》:“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
”《医理真传》按厥阴一经,以风为本(厥阴之上,风气主之,故也),少阳为中气(胆与肝为表里),厥阴为标(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
有经症,有纯阳症,有纯阴症,有寒热错杂症,不可不知也。
(以下承接少阴经)少阴之客邪未罢,势必传于厥阴,则治厥阴,必兼治少阴;若全不见少阴经症,而独见厥阴,则专治厥阴,方为合法。
经症者何?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也。
夫厥阴之木气,从下起而上合于手厥阴包络,包络主火,风火相合为病。
风火相煽,故能消;火盛津枯故见渴,包络为心之外垣,心包火动,故热气撞心而疼;木气太盛,上凌脾土,土畏木克,故饥而不欲食;蛔虫禀厥阴风木所化,故吐蛔;木既克土,土气大虚,若更下之,故利不止(是促其生化之机也)。
主以当归四逆汤、乌梅丸两方(当归〔四逆汤〕是经症之主方,乌梅丸是厥阴之总方)。
第二节厥阴病本证(精)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一)乌梅丸证(蛔厥、上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寒 证)
•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 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 食而呕,又烦者, 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38)
359:寒热相拒致呕利的证治
原发病:伤寒本自寒下——虚寒下利,复感外邪 误治:医复吐下之——脾胃更伤,邪热内陷 病机:寒格——上热下寒,相互格拒
伤寒
证候
更逆吐下——下寒格拒上热,吐逆更甚; 下寒益甚,则下利愈剧 食入即吐——膈上热则食入即吐,胃中 寒则不纳谷物
治疗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清上温下,辛 开苦降,补泻兼施
脉微
脏厥 厥、肤冷 躁无暂安时 补治疗:温复其阳——四逆加人参汤 伤 寒 蛔厥 吐蛔——蛔虫扰动,胃气上逆 阳气衰竭,阴寒极盛
心烦、腹痛、呕吐——蛔虫扰动,气机阻滞
脉微、肢冷——蛔虫扰动,气血受阻 呈发作性——蛔虫内伏,时动时静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扰动 治疗:乌梅丸——寒温并用,安蛔止痛
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
表现
脏厥
脉微而厥,肤冷(重) 躁无暂安时
病机:阳衰阴盛,真阳将绝 预后:差
蛔厥
表现
发则心烦、腹痛、呕、厥(轻)
烦而不躁,时烦时静,时发时止
有吐蛔病史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伏
预后:尚好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 [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 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苓黄连 人参汤主之。(359)
咽喉不利
邪陷于里,痰热郁滞, 阳郁不升
细解乌梅丸
细解乌梅丸余秋平养生正道 2020-09-26 11:00 发表于北京导读:乌梅丸是《伤寒论》中厥阴病篇重点介绍的方剂,它最为大家熟知的功效是治疗蛔虫引起的“蛔厥”。
随着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现在蛔虫病已经越来越少见,但乌梅丸并没有失去用武之地,若是活用得当,高血压、慢性肠胃炎、三叉神经痛、前列腺炎等疾病都可以用它治疗。
//////////乌梅丸作者/余秋平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当归四两,黄连十六两,黄柏六两,细辛六两,桂枝六两(去皮),附子六两(炮,去皮),干姜十两,人参六两,蜀椒四两(出汗)。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后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一方解方名叫乌梅丸,乌梅是主药,性平,味极其酸,入肝经,养肝阴,最善敛降肝经的虚风虚火,以养为泄。
用苦酒(醋)浸泡乌梅取肉,醋味之酸,有加强乌梅养肝息风、敛降风火的作用。
乌梅放在米下蒸熟,能吸收米气以养胃。
蜂蜜为丸,既能养脾胃,还能缓肝之急。
乌梅丸中辛燥之药太多了,容易伤脾胃,易燥伤肝的阴血,味道苦辣酸太过,用蜜丸就能避免以上诸多弊端。
肝经风火上冲,症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上热较重,故重用黄连以泻上焦之火。
肝经的风火,为外邪激发后,常挟下焦的相火上冲,故加黄柏以泻上冲之相火,引火而归原,使其安于下焦。
黄芩专泻肝胆之实火,且太过苦寒,一不利于脾肾虚寒者,二也不适于肝经的虚火之证。
所以对于厥阴病的虚火证,不宜用黄芩。
黄连和黄柏虽然也苦寒,清热燥湿止泻,却不像黄芩那样大苦大寒,故可与附子干姜等配合,用于脾肾阳虚兼肝经风火之证者。
外感厥阴病,因为还有脾肾虚寒之证,故用人参配干姜、蜀椒温补脾胃;用附子温补肾阳;用蜀椒温中散寒之外,还能杀蛔虫。
如此合而温补脾肾之阳。
厥阴经风火内郁,一是因肝阴亏虚,虚风虚火易于妄动,故重用乌梅、醋、当归,滋阴养血,敛降风火;二是因有风寒之邪郁遏肝气所致,故用桂枝、细辛,辛温透散风寒之邪,“火郁发之”,故有疏肝解郁的作用。
肖老师讲乌梅丸
肖老师讲乌梅丸乌梅丸之消渴是饮而不止渴,与火无关,乃是水不归正化,与五苓散之渴一样。
换句话说,就是喝多少水,水也不参与代谢化成津液,缺津液则渴。
这是邪气入厥阴,使肝气逆乱,影响脾生化与输布津液。
人之所以感觉渴,是津液不及,无法滋润,津液需先气化,才能运行不断。
五苓之渴,是水湿郁停,阻碍气化通路。
肝肾同源,提升肾气。
厥阴消渴是下焦本寒,无力气化,上焦之火虚浮,下焦生源不及,上焦火之灼烧,中焦无力运化。
此乃消渴之根源。
卸虚火,运中焦,温下焦。
厥阴之寒,并非下焦肾虚寒。
如果是下焦肾虚寒则为少阴之寒。
脾阳虚为太阴之寒。
这就是陆渊雷提出的千古疑问,厥阴之寒从何而来?厥阴之寒,是肝闭脾阳,一时之寒。
肝闭脾阳则下利,肝挟胃气上逆则气上撞心。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全身寒是少阴病,肠胃寒是太阴病。
厥阴寒则没地方了。
故陆渊雷首次发出厥阴寒之问!火虚浮,上热下寒,这是少阴病。
现在不存在厥阴寒之疑问了,已经解决,陆渊雷在九泉之下放心了,乃是肝闭脾阳。
厥阴病,既然是下焦寒,厥阴病怎么会有厥热胜复,当热复时下焦自己会突然不寒了?!只有认为厥阴之寒是“肝闭脾阳”才能解释通厥热胜复正与邪斗,当正胜邪时,肝不闭脾阳,热复。
当正不胜邪时,厥冷。
如此,则将伤寒论之厥阴篇一线贯穿而拿下!脾阳来自于肾阳,肝气乱则不疏泄肾阳,这叫肝闭脾阳。
脾阳靠两阳温,象烤烧鸡一样,一题心阳,二是肾阳。
心衰之人都无食欲,或饮食废。
厥阴病表面形式也呈上热下寒。
但是上热下寒不都是厥阴病。
是不是厥阴病,要看病机。
上热下寒且脉弦,一定是厥阴病。
肝因寒而闭,疏泻升发之功不得施展,肝胆脾胃同属消化系统,他两之间功能相互协调。
一但寒凝厥阴,少阳之阳不得温煦脾。
用温热之药解寒之闭,得以升展,温煦煦,脾暖暖。
此脾非本脾,比如小肠,十二指肠等等得温,气化正常,津液亏虚严重的情况下,厥阴病本证为里虚寒证,那么为什么张仲景把“厥热胜复”和寒热错杂都归为厥阴病呢?因为它们有共同点,都是在津液亏虚至极情况下感受邪气(外邪或内在病理因素)而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梅丸及厥阴病详解作者/李士懋(火郁发之)乌梅丸(伤寒论)(一)对乌梅丸的理解这是一首阳虚而火郁的方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二见。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蚘上扰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金匮·趺蹶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组成、制法及服法: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从上述经文中,可提出一系列问题。
1、脏厥与蚘厥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脏厥与蚘厥是病机不同的两个并立的病名。
脏厥是独阴无阳的脏寒证,而蚘厥是寒热错杂证。
其理由是脏厥的临床表现为“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此显系但寒无热之阳衰证。
蚘厥是寒热错杂证,理由是蚘厥者烦,烦从火、从热,故蚘厥属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是寒热并用之方,故乌梅丸治蚘厥,而不治脏厥。
所以后世将乌梅丸局限于治蚘厥及久利,而把“乌梅丸为厥阴篇之主方”这一重要论断湮没了。
我认为脏厥与蚘厥,虽病名不同,然病机一也。
脏厥是独阴无阳,本质为脏寒无疑;蚘厥,仲景亦言“此为脏寒”。
二者既然皆为脏寒,病机是相同的,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别。
脏厥言其病名,脏寒乃其病机。
脏厥与蚘厥的不同,就在于是否吐蚘。
在脏寒的基础上,有吐蚘一症者,曰蚘厥;无吐蚘者,曰脏厥。
2、寒热错杂形成的机理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心包亦有相火。
相火者,辅君火以行事,随君火以游行全身。
当肝寒时,阳气馁弱,肝失升发、舒达之性,则肝气郁。
当然,这种肝郁,是因阳气馁弱而郁,自不同于情志不遂而肝气郁结者,此为实,彼为虚。
既然阳气虚馁而肝郁,则肝中相火也不能随君游行于周身,亦为郁,相火郁则化热。
这就是在阳气虚馁的脏寒基础上,又有相火内郁化热,因而形成了寒热错杂证,正如尤在泾所云:“积阴之下,必有伏阳。
”治疗这种寒热错杂证,因其前提是厥阴脏寒,所以乌梅丸中以五味热药温肝阳,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体;连柏清其相火内郁之热,形成补肝且调理寒热之方。
蚘厥可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脏厥就不能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吗?当然亦可,故亦应以乌梅丸主之。
前云脏寒是独阴无阳证,不应有热。
独阴无阳,是言厥阴脏寒的病机。
厥阴之脏寒,自不同于少阴之脏寒。
肾为人身阳气之根,而其他脏腑的阳气,乃阳气之枝杈。
若独阴无阳,必肾阳已亡,根本已离,此为亡阳证,当用四逆汤回阳。
若肾阳未亡,仅某一脏腑的阳气衰,犹枝杈阳衰,根本未竭,未至亡阳。
所以肝的脏寒,与肾亡阳的脏寒是不同的,不应混淆。
既然阳未亡,则馁弱之阳必郁而化热,同样形成寒热错杂。
所以,蚘厥有寒热错杂,而脏厥同样寒热错杂。
故二者本质相同,皆当以乌梅丸主之。
据此可知,乌梅丸不仅治吐蚘之蚘厥,亦治脏厥,故称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
厥阴病,为何易出现阳气馁弱之脏寒证?这是由厥阴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肝主春,肝为阴尽阳生之脏,寒乍尽,阳始生,犹春之寒乍尽,阳始萌,阳气虽萌而未盛,乃少阳、弱阳。
若春寒料峭,则春之阳气被戕而不升,生机萧索;若人将养失宜,或寒凉克伐,或药物损伤,皆可戕伤肝始萌之阳而形成肝寒。
肝寒,则相火内郁,于是形成寒热错杂。
3、厥阴篇的实质俗皆谓厥阴篇驳杂,实则井然有序。
厥阴病的本质是肝阳虚,导致寒热错杂。
肝中之阳,乃春生少阳之气,始萌未盛,故易受戕伐而肝阳馁弱,形成脏寒。
然又内寄相火,相火郁而化热,于是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厥阴篇提纲证,即明确指出厥阴病寒热错杂的本质。
曰“厥阴之为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此提纲证,即是寒热错杂。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三症,乃相火内郁而上冲所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则为脏寒之征,此即寒热错杂。
既为寒热错杂,则有寒化与热化两途,所以,厥阴篇中通篇皆是围绕寒热进退之演变而展开阐述。
如何判断其寒热进退?仲景提出四点主要指征:一是厥热之胜复,厥阴篇从326~381条,共56条。
326~329条论厥阴提纲证及欲愈的脉、时、证。
330~357条以手足厥几日及热几日,判断寒热之进退、转化。
若但厥不热,则为独阴绝阳之死证。
若但热不厥,乃病从热化。
其中,瓜蒂散、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等,乃厥阴篇肢厥之鉴别条文。
二是下利,358~375条为以下利为指征,判断厥阴病之寒热胜复。
热化者便脓血,主以白头翁汤;热入阳明下利谵语者,大承气汤;寒化者,阳虚下利清谷,主以通脉四逆汤。
三是呕哕,376~381条以呕哕判断寒热之进退。
359条为寒热错杂之呕,主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寒化而呕者四逆汤、吴茱萸汤;阳复而脏病移腑者,小柴胡汤主之。
四是以脉之阴阳,判断寒热之进退,散见于全篇。
其他如咽痛、饮食、烦躁、汗出等,亦皆用以判断寒热之进退。
由此可见,厥阴篇的实质是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
既然寒热错杂,就有寒化热化两途,因而厥阴病全篇,皆是以不同指征,从不同角度,判断寒热之进退,井然有序。
4、乌梅丸的方义俗皆以乌梅丸仅治蚘厥,所以在解释乌梅丸方义时,皆奔蚘虫而来,曰蚘“得酸而安,得辛则伏,得苦而下。
”此解失去了乌梅丸的真谛。
厥阴篇的本质是因肝阳虚而形成寒热错杂证,治之亦应在温肝的基础上调其寒热,寒热并用,燮理阴阳。
所以乌梅丸中以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细辛五味热药以温阳,益肝之用;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之体;连柏泻其相火内郁之热,遂形成在补肝为主的基础上,寒热并调之方。
乌梅丸实由数方组成。
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故方含四逆,母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
若囿于驱蚘、下利,乃小视其用耳。
因厥阴病的实质是寒热错杂,其演变有寒化热化两途,所以厥阴全篇都是讨论寒热转化问题。
寒热错杂者,有寒热多少之别,故有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化者,有轻重之殊,方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热化有白虎、承气、白头翁汤,栀子豉汤等。
(二)我对乌梅丸的应用厥阴病的实质是肝阳馁弱,形成寒热错杂之证,肝阳馁弱,则肝用不及,失其升发、疏泄、调达之性,因而产生广泛的病证。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人的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过程,皆赖肝之春生少阳之气的升发疏泄。
犹自然界,只有春之阳气升发,才有夏长、秋收、冬藏。
无此阳,则生机萧索,生命过程必将停止、终结。
2、调畅全身之气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气立孤绝;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周身气机之调畅,皆赖肝之升发疏泄。
百病皆生于郁,实由肝郁而发。
肝阳虚,肝即郁,木郁而导致五郁。
当然,五郁有虚实之分。
3、人身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代谢,精的排泄,月经来潮,浊物排泄等,皆赖肝的升发疏泄。
4、木能疏土,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胆汁的生成与排泄。
5、调畅情志。
肝藏魂,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与人之情志紧密相关。
6、肝藏血,调节周身之血量及血的循行。
7、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筋、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8、肝经所循行及络属各部位的病变。
9、奇经八脉皆附隶肝肾,故奇经病多与肝相关。
10、肝为罢极之本。
肝具广泛功能,故肝失舒启、敷和之性,则必然影响上述各项功能,产生广泛病变。
而厥阴篇中只限于肝阳馁弱而产生的寒热错杂之病变,实为肝病的一小部分,并非肝病之全部。
如肝热生风,内窜心包,下汲肾水,入营入血及真阴耗竭等,皆未论及。
温病补其不足,实为仲景之功臣。
凡肝阳馁弱寒热错杂而产生的上述各项功能失常,皆可用乌梅丸为主治之,因而大大扩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
(三)乌梅丸的应用指征1、脉弦按之减,此即肝馁弱之脉。
弦脉亦可兼濡、缓、滑、数、细等,只要弦而按之无力,统为肝之阳气馁弱之脉。
2、症见由肝阳虚所引发的症状,只要有一二症即可。
两条具备,即可用乌梅丸加减治之。
(四)乌梅丸应用医案举例:1、肝阳虚馁甄某,女,37岁。
2007年8月20日初诊:头痛三载,服西药可缓解,停药又痛,近一月病重。
伴心烦、恶心,困倦嗜睡,每日睡9~10小时仍困,情绪消沉。
脉弦按之减。
舌淡暗,苔白。
证属:肝阳虚馁,清阳不升。
法宜:益肝升清。
方宗:乌梅丸主之。
乌梅7g 炮附子15g 干姜7g桂枝10g 细辛6g 川椒5g党参12g 当归12g 川芎8g黄连9g 巴戟天12g 肉苁蓉12g柴胡10g 生芪12g 防风8g2007年9月17日:上方共服28剂,头痛已十余日未作,精力增,精神振,他症亦除,脉转弦缓。
继服7剂,停药。
〔按〕肝主春生少阳之气,主升发条达疏泄。
肝虚,清阳不升,头失清阳奉养,致头痛。
阳气者,精则养神,肝虚春生阳气馁弱,故神情委顿。
肝为罢极之本,肝虚而懈怠嗜睡。
然肝又内寄相火,肝虚阳不升布,相火郁而化热,致心烦;木不疏土,胃气升降悖逆而恶心。
乌梅丸,温肝阳,补肝体,益肝气,调寒热,恰合本案之病机。
加巴戟天、肉苁蓉者,温阳益精血,乙癸同源,且母子相生,补肾即益肝;加黄芪益肝气;加防风、柴胡助肝用,令清阳得升。
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何不用吴茱萸汤而用乌梅丸?吴茱萸汤长于散寒破阴凝,《本经》云:“吴茱萸除湿、逐风邪,开腠理”,更加重用生姜,故吴茱萸散寒破阴凝之力更胜,对寒邪直中厥阴者更佳。
乌梅丸长于温肝阳、益肝用、补肝体,且调寒热错杂,故本案选乌梅丸,而不用吴茱萸汤。
2、寒热错杂冀某,女,54岁,工人。
1993年9月17日初诊:寒热往来五年余,昼则如冰水浸,自心中冷,寒慄不能禁;夜则周身如焚,虽隆冬亦必裸卧,盗汗如洗。
情志稍有不遂,则心下起包块如球,痞塞不通,胸中憋闷,头痛,左胁下及背痛。
能食,便可。
年初经绝。
脉沉弦寸滑。
曾住院11次,或诊为绝经期综合征,或诊为内分泌失调,或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等。
曾服中药数百付,罔效。
此寒热错杂,厥气上冲,乃乌梅丸证。
方予:乌梅丸乌梅6g 细辛4g 干姜5g川椒5g 桂枝10g 黄连10g黄柏6g 党参12g 当归12g炮附子15g(先煎)2剂寒热除,汗顿止,心下痞结大减,4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