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

合集下载

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

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

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
《伤寒论》的六经病,最难的是厥阴病,有人说,中医真正的高手在厥阴病这里,确实如此。

今天我们聊一聊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

学经方的人都很熟悉乌梅丸,它寒热并用,清上温下,还能驱虫。

貌似遇到寒热错杂的疾病,都可以用乌梅丸加减治疗。

但我在临床上也用过,效果却都不怎么好。

前些天碰到一个吃过乌梅丸的汤剂的病人,她形容乌梅丸汤吃下去就浑身难受,并且非常难以下咽。

今天我在听倪海厦老师的《伤寒论》时,他说,丸剂力缓但专一,乌梅丸之所以要做成丸剂,就是因为它的味道太难吃了,喝都喝不下去。

因为乌梅丸是攻虫用的,用的药都是最辣、最苦、最酸的,丸剂的话刚好到肠道才释放,被虫吃到,才能打到虫。

但是确实有些中医大家擅长使用乌梅丸汤,这不否认,只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辩证准确,不能盲目地为追求“中医的水平”而使用并不适合做汤剂的乌梅丸。

肝疏不及(乌梅丸)厥阴方

肝疏不及(乌梅丸)厥阴方

肝疏不及(乌梅丸)厥阴方乌梅丸:①ロ苦咽干而下腹部、下肢畏冷;②饮食欲冷,但食后不舒;③脉浮弦按之无力或细弱无力。

肝疏不及(乌梅丸)肝疏不及是由于阳气虚衰,寒湿内盛,心包失于温通,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不能为胃行气津液,致使阳明水湿内停,聚湿生热,湿热生虫,加之阳虚太阴寒盛,致使蛔虫上扰及胸膈,形成蛔厥。

由于此病机是由于阳气虚衰引起的,与肝的疏泄有关,所以在辩证时不能离开肝的作用。

心肾阳虚而脉微,寒湿内盛而腹痛,心包失于温通而心烦,肝失疏泄而肢厥,脾虚失运而下利,湿热内生而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以及舌苔黄腻等症。

乌梅丸: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

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肝的疏泄不及是由于肝的升发作用减弱,导致脾运不及,血行不畅,但是引起肝失疏泄的原因是由于心肾的阳气不足。

所以在治疗时,首先治疗的当是补益肾的阳气。

在此方剂中,用附子与人参来补益肾之阳气,为治疗此病的根本,中用乌梅来疏肝,配以细辛来促进肝的疏泄,二味合用来疏肝,乌梅来收敛肝脉,使阴血得以上升,而细辛运行肝气,能促进肝脉的输运,这样二味合用是肝的疏泄增强,有利于阴血的升发,不仅能有助于心包的搏动,还有利于脾的运化。

此四味为治疗下焦的主要药物,为治疗此病的关键。

(下)其次,在此方剂中还有一组药物是治疗心包的桂枝与当归,主要是通行心阳之血,能助心包搏动,有利于心阳之血的外出,不仅能减轻心阳停留于上引起的心烦,还能通阳以温达四末,缓解手足厥逆。

(上)再其次,就是治疗脾胃的四味药了,脾虚寒盛,张仲景用干姜与蜀椒来温中散寒,不仅能有助于脾运以止利,还能温中以促进心阳下温于太阴,(引血下行),并且蜀椒还能止疼痛。

▲▲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主方之方解

▲▲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主方之方解

▲▲乌梅丸:治疗厥阴病主方之方解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

我在前面多次说过了。

所谓厥阴病----实际上是三焦膜系的寒性疾病。

因此治疗厥阴病少不了温阳的药物。

乌梅丸:方源--《伤寒论》组方--乌梅;花椒,细辛,附子,干姜,细辛;人参,当归;功能--为驱虫剂;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效;主治:用于治疗蛔虫,久痢,厥阴头痛;证见--腹痛下利,巅顶头痛时发时止,燥烦呕吐,手足厥冷;方解--乌梅:酸温安蛔,涩肠止痢,为君药;花椒、细辛:性味辛温,辛伏蛔温祛寒并用,共为臣药;附子、干姜、桂枝:温脏祛寒;人参、当归:养气养血,共为佐药;全方共凑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

禁忌--肾脏病患者、孕妇新生儿禁用。

评述:乌梅丸作为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含有炮附子、桂枝、干姜、细辛、蜀椒五味温阳药,也就是老先生们常说的“温阳五虎”。

一张方子里有五味温阳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一点也不累赘。

五味温阳药作用各不相同,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地恰到好处。

厥阴病是三焦膜系的寒性疾病,乌梅丸中的炮附子、干姜、桂枝----分别为温下、中、上三焦而设:炮附子温下焦肾阳,干姜温中焦脾阳,桂枝温上焦心阳。

这三味药大家比较熟悉,没有必要细说。

细辛和蜀椒----是专门温三焦膜系的药物,可能大家不太了解,我重点说一下。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到细辛的方子很多---- 比如治疗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等,都用到了细辛。

小青龙汤----治疗“心下有水气”,实际上是治疗膈膜中有水气,用了细辛就可以把膈膜里的水气散掉排出。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寒邪深入少阴,体内的阳气被郁遏,所以用附子温里,用麻黄解表闭,而用细辛通达表里之间。

三焦是“元气之别使”,细辛通达阳气正是作用于三焦膜系。

细辛通达表里之间,实际上是改善三焦膜系的通透性,让下焦肾阳能够到达体表,温煦体表。

大黄附子汤----是治疗寒实腹痛的方子。

实际上很多寒性便秘是不疼的,大黄附子汤证之所以疼痛,不是因为实,而且因为寒,是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乌梅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乌梅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乌梅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乌梅丸【正宗配方组成剂量】乌梅480克,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480克,当归120克,附子180克,蜀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

【用法用量】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日1~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速记歌诀】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藏安蛔寒厥剂。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

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人吐蛔,手足厥冷,腹痛;又治久痢、久泻。

【加减】无热者,去黄连、黄柏;无寒证者,去十姜、附子;无虚者,去人参、当归;吐蛔者,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脾胃气虚者,加山药、芡实、莲米、谷芽;肝胃阴虚者,加生地、白芍、麦冬、牡蛎。

【方论】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胃热肠寒的蛔厥证。

蛔虫寄生肠内,因胃热肠寒,亦即所谓上热下寒而致扰动不安,故见烦闷,呕吐,甚则食人吐蛔。

腹痛与烦呕时发时止,是因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多起伏不定。

腹痛加剧时,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乃致手足厥冷。

本方以寒热并用、温脏安蛔为法,方中重用乌梅酸收,养肝敛阳,安蛔止痛;黄连、黄柏苦寒清热燥湿;川椒、干姜、附子、细辛止痛驱蛔;人参甘温补脾益胃;当归甘辛温,养血柔肝止痛;桂枝辛甘温,走窜十二经,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方中酸收,苦泄,辛开,甘补,大温大寒各味溶于一炉,为酸苦辛热并施,既有调和肝胃,安蛔止痛之法,又有补气和血,酸涩固脱之功。

是故,既可治蝈杀虫,又可治寒热错杂之久痢是也。

【医论】《医宗金鉴》吴谦曰:“伤寒脉微而厥,厥阴脉证也。

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躁无暂安之时者,均为厥阴阳虚阴盛之脏厥,非阴阳错杂之蛔厥也。

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不似脏厥之躁无暂安时,知蛔上膈之上也,故其烦须曳复止也。

得食而吐又烦者,是蛔阐臭而出,故又烦也。

厥阴病的方剂及应用总结

厥阴病的方剂及应用总结

厥阴病的方剂及应用总结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

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1.方剂:乌梅丸证2.药物: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

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3.作用:把这个分裂的阴阳,寒热错杂,能够再统合起来的效果。

4.疾病:可以治疗久利哦,慢性的肠炎,可以是赤白,有带红,带白,带血,带脓的,都可以。

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

1.方剂: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2.药物: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木通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劈)人参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作用:人参也好,炮附子,都是补药,补气补津液跟补阳气的药。

4.疾病:手脚会掣痛,不动不痛,动的时候会掣痛。

1.方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2.药物: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木通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劈)右十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作用:内有久寒,生姜是破水毒的阴实,吴茱萸是破肝脏的阴实。

4.疾病:比如说各类的下腹腔发炎,拉肚子便脓血,就是肠道发炎的,皮肤病啦,什么起疹子啦,水肿啦,过敏啦,或者是免疫类的病,治梅毒,淋巴的结坨。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复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乌梅丸#《伤寒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

#乌梅丸#《伤寒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

#乌梅丸#《伤寒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
#乌梅丸#
《伤寒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为何用了黄连、黄柏,却没用黄芩呢?
先看看乌梅丸的组成:
乌梅、细辛、桂枝、当归
黄连、黄柏
人参、附子、花椒、干姜
分析:
黄连主少阴心火,黄芩主少阳相火,黄柏主少阴肾火。

简单的比喻:
把人比作一盏油灯,少阴肾是灯油,少阳肝胆是灯芯,少阴心是火苗。

如果用黄芩截断了少阳相火,就等于剪断了灯芯,则少阴心火无以生。

故乌梅丸用黄连、黄柏清上、下之火,不用黄芩清中间少阳之火,而用乌梅收敛少阳之火。

感谢阅读-我是@三好中医如果您喜欢中医,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及话题#三好中医专辑#每天分享最实用的中医治病及防病知识!
往期头条、文章也很精彩,如果您有心学习中医,有空可以常回翻,都是纯干货,足不出户学中医,我相信会让您大有所获!
#中医养生的真相#@头条健康@快问中医@中医汇。

乌梅丸

乌梅丸

医案
(十)症犯厥阴案
大市桥孙妇,亦脘痛,气冲胸膈,则肢厥神昏, 呕吐额汗。余以乌梅丸煎化服之,气冲厥逆渐平, 后服仲景黄连汤加吴萸,三剂即痊。 此二症皆春天少阳风热之邪,误服破气消导寒 凉等品而入厥阴者,所以病入于里,徒事发表消 导无益也。 按:有报道应用乌梅丸(加棕桐炭、阿胶、仙鹤 草)治疗崩漏(呈现寒热错杂之证者)35例,每能收 到满意效果。
医案
(八)痛经案
治宜调肝和脾,兼理气血,拟乌梅汤加 味。处方:乌梅10克,花椒6克,干姜6克, 马尾连9克,细辛3克,黄柏6克,制附片4 克,当归9克,党参9克,吴茱萸5克,红糖 为引,水煎服。 服2剂,阴道少腹牵拉疼痛减轻,服5剂 而消失,续服7剂,月经来潮时疼痛已微, 嗳气、便溏有好转,继服乌梅丸调治而愈。 (蒲辅周医案)
医案
(四)消渴案
方药:乌梅丸全方一帖,水煎服。 翌日复诊,口渴大减,但肢冷仍存,守 方重用参附,益气温阳,2剂而愈。 按语:乌梅丸有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 之能。用之,体上热得清,津液不耗;下寒 得温,阳气乃复,使津液蒸腾以上润。且 方中乌梅酸甘化阴、能生津止渴,配人参 则益气津生,故治厥阴消渴能迅速奏效。
医案
(一)蛔厥(胆道蛔虫)案
位,尿淀粉酶384单位,B型超声肝胆未见异常图象,故 胆石、胰腺炎之诊断可除外。痛发剧时诊脉乍大乍小,手 足冷,冷汗出,舌质淡,黄薄润苔,诊为“蛔厥”(胆道 蛔虫病)。拟温脏安蛔法,方用乌梅汤: 乌梅1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炒川椒5克,黄连10 克,黄柏10克,干姜10克,党参12克,当归10克,制附 片12克(先煎一小时),川楝12克,槟榔片12克,使君 肉9克,急煎,日2剂,分4次温服。 服药后第二日疼痛已缓,仍日2剂,服依前法。第三日 上午,大便解出死虫一条,疼痛完全缓解。投以疏肝理气, 健脾和胃之剂善后。

经方名家荟萃之乌梅丸方

经方名家荟萃之乌梅丸方

经方名家荟萃之乌梅丸方方剂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檗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九。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条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医案(胡希恕医案)索某,男,57 岁,某军参谋长。

初诊日期 1965 年 7 月 16 日:腹泻、腹痛 3 年,三年前患肺炎,经住院治疗,肺炎愈,但遗长期腹痛、腹泻,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用各种药皆无效。

曾找数名中医治疗,但经年无效,其方多为香砂六君子、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近症:腹痛、腹泻,日2~3 行,每吃油腻则加重,常胃脘疼、痞满、肠鸣,头痛,口苦、咽干思饮,四肢逆冷,舌苔白腻,脉沉弦细,左寸浮,体质肥胖。

此寒热错杂证,为厥阴太阴合病,与乌梅丸,给予汤剂:乌梅五钱细辛二钱干姜二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当归二钱制附片三钱川椒三钱桂枝三钱党参三钱结果:上药服六剂,口苦减,四肢觉温,大便日1~2行,上方继服 14 剂,胃脘痛已,大便日一行。

(谢巨荪医案)甲午四月,电灯局周某之子,腹痛便溏,间有虫从大便出,消渴,不欲食,形容枯槁,善怒,遍请儿科,月余不效,且增出时时厥热之症,予断为厥阴风木为病。

拟乌梅丸、逍遥散互服,五日全愈。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的厥阴病篇,附原文338 条之下,主治蛔厥,又主久利。

后世医家尊崇仲景,奉乌梅丸为治蛔之主方,如成无己、尤在泾。

乌梅丸与厥症

乌梅丸与厥症

乌梅丸与厥症
乌梅丸与厥症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

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

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

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

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

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

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

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

故用之则显其效,经方之二。

经典名方:《伤寒论》厥阴病代表方——乌梅...

经典名方:《伤寒论》厥阴病代表方——乌梅...

经典名方:《伤寒论》厥阴病代表方——乌梅...
经典名方:《伤寒论》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
【组成】乌梅肉、黄连、黄柏、附子(炙)、干姜、桂枝、细辛、青椒(去目)、人参、当归
【方歌】乌梅丸中细辛桂,参附椒柏姜连归;蛔厥久痢皆可治,安蛔止痛次方珍。

【功效】缓肝调中,清上温下
【主治】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
经方大家刘渡舟云:乌梅丸是治疗很多奇难杂症的钥匙。

为什么说是很多奇难杂症的钥匙?因为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发病易阴阳错杂、寒热异位。

不少以上热下寒、虚不受补、怕热畏寒等为主要表现的“奇难杂症”,患者苦恼不堪,医者无从下手,其实,这个时候可以从仲景名方乌梅丸寻找答案。

医案分享:
莫某,男49岁,患者半年来自感头顶疼痛,伴有视物模糊,劳累后加重,手足心发热,烦躁易怒。

有慢性肝炎史,近月来肝功已转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乌梅15克,黄柏3克,黄连8克,干姜4克,党参3克,桂枝3克,川椒2克,细辛3克,附子3克,当归2克。

水煎分2次服,3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自感头痛减轻,但视物仍模糊,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仍用上方,再服3剂。

三诊:患者服上药后巅顶已不痛,视力也大为好转,自感头脑较前清爽,继用上方再3剂,以善其后。

乌梅丸医方

乌梅丸医方

乌梅丸医方功能:蜕厥组成:乌梅、黄连、黄柏、干姜、细辛、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

主治:(1)治伤寒厥阴证,寒厥吐蜕。

(伤寒论,厥阴篇)(2)亦治胃腑发软,款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3)亦主久痢。

制服法:苦酒⑵浸乌梅一宿,去核,蒸熟和药蜜丸。

方义:足阳明厥阴药(1)蜕得酸则伏,故以乌梅之酸伏之。

(2)蜕得苦则安,故以连薨之苦安之。

(3)蜕因寒而动,故以桂、附、姜、椒温其中脏。

(4)以细辛、当归:润其肾肝。

(5)人参:用以助脾。

(6)乌梅:兼以敛肺[3]。

口诀:(1)乌梅丸一一梅柏连桂附姜椒人当辛(2)妩媚一一媒婆联贵妇将叫人当心注:(1)伤寒脏厥者死。

脏厥者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发躁,无暂安时也o蜕厥者,蜕上入膈则烦,须臾复止,得食则呕而又烦,蜕闻食臭复出也。

此为脏寒,当自吐蜕,与乌梅丸温脏安蜕。

⑵醋也。

(3)吐蜕为胃寒之故,则成蜕厥,宜理中汤,加炒川椒五粒,槟榔五分,吞乌梅丸。

程郊倩日:「乌梅丸于辛酸入肝药中,微加苦寒,纳上逆之阳邪而顺之使下也。

名日安蜕,实是安胃,故并主久痢。

见阴阳不相顺接,而下利之证皆可以此方括之也。

」经日:「凡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

」方时行日:「经日:『手之三阴,从腹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是三阴三阳俱相接手足者也。

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故手足逆冷也。

」1何谓阴阳不相顺接?治以何方?。

《医学三字经》(伤寒厥阴方)

《医学三字经》(伤寒厥阴方)

《医学三字经》(伤寒厥阴方)
《医学三字经》为清代医学家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福建长乐人)所著,以《内经》、仲景之书为宗旨,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以下为《医学三字经》的伤寒厥阴方:
1.乌梅丸
乌梅(九十三枚)、细辛(六钱)、干姜(一两)、当归(四钱)、黄连(一两六钱)、附子(六钱,炮)、蜀椒(四钱,炒)、桂枝、人参、黄柏(各六钱),各另研末,合筛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捣成泥,入炼蜜共捣千下,丸如梧子大。

先饮食白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至二十丸。

2.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白芍(各三钱)、甘草(炙)、木通、细辛(各二钱)、大枣(八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擘),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寒气盛者,加吴茱萸二钱半,生姜八钱,以水二杯,清酒二杯,煮取一杯半,温分二服。

3.白头翁汤
白头翁(一钱)、黄连、黄柏、秦皮(各一钱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余详于《时方妙用•附录伤寒门》。

厥阴经类方

厥阴经类方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 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 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
侯氏黑散
辨证要点:血虚水盛,四肢沉重、上热下寒者。
黄土汤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 黄土汤把远血医,草地术胶芩附子。寒热交错失血 (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 证,温敛凉补和解宜.辨证要点:大便溏而下血黑 中黄土半斤 紫,兼见四肢冷痹、反心烦热者
甘草(炙)四两,人参三两,黄芩 辨证要点: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泻 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 、前后阴溃疡者。常遇久久不愈的顽固重证,以本方加生石 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膏,或更加生地黄而多取捷效 。 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
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 (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 枚。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
六物黄芩汤
麻黄芩用人参,半夏干姜大枣桂。干呕下利心下 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一两, 痞,上热下寒病厥阴.辨证要点:干呕下利而心下 半夏半升。 痞硬、四肢不温者 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 辨证要点:伤寒表不解,陷于厥阴病,上热下寒, 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 症见咽喉不利,腹泻者。本方证常见于上呼吸道感 蕤(一作菖蒲)十八珠,芍药六铢,天冬 (去心)六株,桂枝六株,茯苓十六铢,甘 染、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结核性胸膜炎、肠炎
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十分,蒴藋细叶 (七月七日采)十分,桑东南根白皮(三月 三日采)十分,甘草十分,川椒(除目及闭 口,去汗)三分,黄芩二分,干姜二分,
王不留行散
辨证要点:金疮痈肿见寒热错杂者。 温经吴萸芍归芎,参丹夏胶姜麦冬。桂枝甘草驱胃 寒,养血祛瘀为调经。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厥阴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厥阴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厥阴病类方
厥阴病类方
主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辅纲:厥阴病,渴欲饮水,少少与之愈。

1.乌梅丸方证: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利。

(厥阴)
2.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心下微结者。

(厥阴)
3.黄连汤方证: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厥阴)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证: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厥阴)
5.半夏泻心汤方证: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厥阴)
6.甘草泻心汤方证: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泻,前后阴溃烂者(厥阴)
7.生姜泻心汤方证: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

(厥阴)
8.六物黄芩汤方证:干呕下利而心下痞硬,四肢不温者。

(厥阴)
9.麻黄升麻汤方证:伤寒表不解陷于厥阴,上热下寒证见咽喉不利,腹泻者(厥阴)
10.候氏黑散方证:血虚水盛,四肢沉重,上热下寒者(厥阴)
11.黄土汤方证: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见四肢冷痹,反心烦者。

(厥阴)
12.王不留行散方证:金疮痈肿见寒热错杂者(厥阴)
13.温经汤方证: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桂枝茯苓丸,麦门冬汤诸方证合并者。

(厥阴)
14.薯蕷丸方证:各种慢性虚劳病,气血俱不足者。

(厥阴太阴)
15.六味(肾气)丸方证:淤血水毒互患,而陷于半表半里证,以至于下焦瘘痹,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失禁或腰酸软或痹痛或虚热烦
者(厥阴)。

厥阴病代表方

厥阴病代表方

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在傷寒論中,厥陰病的病機算是比較複雜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厥陰方更是為人少用。

但如果我們結合氣化學說對其作一觀察,就會有一個非常清析的認識,也會發現厥陰證是許多疑難雜證的眼目所在。

六經的關係是相互伏承的,即陰陽表裏兩經是緊密關聯的。

就厥陰經而言,它與少陽經就是一對伏承關係。

少陽本氣是火,標氣為陽,中見厥陰風木;厥陰本氣是風,標氣為陰,中見少陽相火。

如此一來,寒與熱在風氣的鼓蕩下,便爭鬥不休了。

在五行上,兩經皆屬木,有風動之相。

這種動相,在少陽就是寒熱往來,在厥陰則是寒熱勝負、氣上沖心。

陰陽互爭于少陽之界,則有寒熱往來,這是寒熱二者的拉鋸戰,少陽經就是病邪由陽入陰、由熱轉寒的機樞所在。

厥陰經與少陽經有著驚人的相似,那就是在經歷了太陰、少陰病的陽氣虛耗後,正氣漸漸來復,病機由陰轉陽、由寒變熱。

這種寒熱是實實在在的,不是少陰的寒熱真假之證。

厥陰病非常像春天,所謂乍暖還寒。

它比少陰病病勢來得緩,但邪氣內伏更深,在表面看來病情似乎不如少陰證嚴重,但治起來往往比少陰病要慢得多。

由於久病正虛,多有鬱滯,這種“鬱”雖不如“瘀”證表現明顯,但因正虛推動無力,所以更難一戰而平之。

這樣,在整體陽虛的基礎之上,由於氣機鬱滯,風氣不得暢達,陽氣來復之時,就表現出局部的熱象,嚴重時積熱上沖,則可見氣上沖心之征。

基於這樣的病機,仲景的烏梅丸就應運而生了。

烏梅酸平,《本經》言其“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正對其氣上沖心而設,重用300枚,以為君藥;廣集辛熱之味,姜、辛、椒、附、桂,五品同用,俾深達三陰經深處,以祛久積之沉寒;黃柏、黃連,清上沖之鬱熱;更佐當歸、人參,以補正氣之不足。

針對厥陰病寒熱錯雜、虛實並呈的局面,烏梅丸可以說是正中其的。

於臨證中,凡見內裏有虛寒,外圍有伏火之證侯,往往令醫家分不清寒熱虛實,此時若能審時度勢,投烏梅丸可收捷效。

這樣看來,烏梅丸實在是效用廣大了,豈止為蛔之一證所設呢?在於有心者自己細心發現吧,為醫者盍多用之。

乌梅丸”的主治,与方解

乌梅丸”的主治,与方解

乌梅丸”的主治,与方解引言厥阴病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病,很多医生面对该病时束手无策,不知如果下手。

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病邪内陷,气血素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

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情,治宜清上温下。

乌梅丸是治厥阴病的主方:一、乌梅丸,脏寒之剂,补肝之方。

1、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辅料为蜂蜜。

2、方解(1)、乌梅:《神农本草经》:“梅实,味酸平。

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

生川谷。

”,乌梅主要针对“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中的气而言,这个气就是肝气,肝气不能透土而出,反从胁下逆升,至心包之火不能下降,这就是心中疼和热的原因,不能透土而出有肝气不足、木不疏土的因素,也有脾土寒,土气不足的因素。

《灵枢·本神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因此,乌梅丸症病人可能会有一些情绪上的问题,它可能有肝气虚的症状即容易紧张、抑郁之类的,又可能出现肝气实的症状如容易发怒动火,关键是要看究竟是肝气自身不足还是脾太寒。

肝气无法升发,一个是肝气自郁,一个是肝被脾郁。

(2)、人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补脾肺之气,木从土出的道理大家都清楚,用人参的目的就是补脾土之气,使“土质”松软,适宜“草木”生长。

3、桂枝、干姜、蜀椒、细辛、附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

乌梅丸用了如此多的辛味药,目的是升补肝气,弥补自身不足的问题,促进“草木”生长,我们知道,桂、姜、椒、细辛、附子都是辛热的(桂枝温肝、蜀椒温心、干姜暖脾、细辛温肺、附子暖肾。

【张仲景:乌梅丸-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治疑难杂症】

【张仲景:乌梅丸-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治疑难杂症】

【张仲景:乌梅丸-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治疑难杂症】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言其主治蛔厥,又主久利,就是慢性腹泻现在教科书《方剂学》上把它列入杀虫剂,实在是小看了它,也因此埋没了它。

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就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

在《伤寒论》中,厥阴病的病机算是比较复杂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厥阴方更是为人少用,但其实厥阴证是许多疑难杂症的根本所在。

厥阴病的特点是寒热往来,非常像春天,所谓乍暖还寒。

所以该方用药也是有寒有热,我们不能机械的把寒热往来理解成就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临床更多的情况是寒热共存、上热下寒、下热上寒、外寒里热、里寒外热等,大多是生理机能不足引起的寒热不调,杂病中此类情况甚多,如癔病、牛皮癣、眩晕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妇科病等等,且大多是慢性病、疑难杂症。

乌梅丸这个方剂的奇妙之处在于,有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之能梅丸在《伤寒论》中的剂型是丸剂,也可作汤剂,组方:乌梅30克,细辛6g,干姜10g,黄连6g,当归10g,制附子10g,花椒10g,桂枝10g,人参10g,黄柏10g。

乌梅丸证,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兼见。

本方以乌梅为君,乌梅味酸涩。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吃到酸味较重的东西时,会不自主地把脖子缩起来,五官也会揪在一起。

这种生理的反应也提示出味酸之物具有“收敛”的功效,而且有一种能够糅合能量的特性。

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不同于西医,不是太关注一味药含有什么化学成分,更多是从一个形而上的,或者说是能量的层面来认识事物,故有“医者意也”一说。

乌梅为平性药物,寒证、热证均可应用,能够平调阴阳。

乌梅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作用,就是将体内不相顺接的阴阳糅合到一起。

如前所言,乌梅的酸味能够让人的五官、身体等缩成一团,从中可以推测出乌梅具有一种糅合的能量。

再来看乌梅丸的组方,辛热与苦寒的药物并用,比如,黄连、黄柏清泄上热;附子、干姜、细辛、花椒温暖下寒;再加人参补气,当归补血,桂枝通调表里寒热阴阳,以针对体内出现的寒热错杂的情况,可以说是治其本。

从厥阴病论乌梅丸

从厥阴病论乌梅丸

2019年6月第26卷第11期从厥阴病论乌梅丸陈怡茹清静1 关于厥阴病的认识1.1 厥阴病脉证提纲《伤寒论》中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历代医家对此的解释并不统一。

尤在泾[1]认为邪愈深者,热愈甚,此为厥阴肝经热证,风木之气生阳火,铄津液,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肝气通心,心中疼热;木虚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也;下之伤胃,则利不止。

钱天来[2]认为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

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阴寒之邪逼越阳气于上,阳气郁于上而化火,则心中疼热,消渴,究厥阴之根源,则厥阴实属于寒证。

胡希恕[3]认为此属虚寒为本,虚热为标的上热下寒之证,因下寒往上冲逆,上热不得下布,所以心中感觉气上撞心之痛,也感觉热;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病不在胃,则觉饥,寒从下往上冲,则不能食。

刘渡舟[4]认为厥阴病的证候是阴阳消长的表现,厥阴为两阴交尽也,病至厥阴是阴寒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的地步,厥阴病在阴寒之极时开始走向衰退,阳气则相反地由衰转复,“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就是一种“郁极乃发”的阳复现象,但此时的厥阴之寒,未从人体完全消除,所以同时有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等的寒证出现。

综上,各位医家对于厥阴病的病机阐述不同,但其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及吐利冲逆的特点得到多数医家的认可。

1.2厥阴病欲解时《伤寒论》云:“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三阴经欲解时不同于三阳经欲解时可相互接续、有时间重叠的特点。

如何把握三阴经的时间重叠问题?顾植山发现,每经欲解时的第一个时辰意义更大,即太阴病欲解时以亥时为要、少阴病欲解以子时为要、厥阴病欲解时以丑时为要[5]。

因在六经传变中,厥阴为病程演进的最后阶段,此为两阴交尽,阴尽阳生,阴阳转化之时,而厥阴病欲解时起于丑,把握住厥阴的时间节点,助推气化由阴出阳,则疾病得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
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
乌梅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它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乌梅丸主要由君臣佐使药物组成,药性归经药味各不相同,其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也因此而有所差异。

下面将详细阐述乌梅丸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及其作用。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乌梅丸方剂的组成。

乌梅丸的君药是乌梅,它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作用。

乌梅的酸涩性能够收敛肠道,起到止泻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凝血止血,对于一些出血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乌梅丸的臣药是黄连,它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黄连寒凉性能,可以清热燥湿,对于一些湿热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乌梅丸的佐药是薄荷和大黄,薄荷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宣肺的作用,而大黄则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

根据药性归经药味,乌梅丸方剂在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方面有所不同。

乌梅的涩肠止泻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脾虚泄泻等病症时有良好的效果。

黄连的清热燥湿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湿热病症如痢疾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薄荷的疏风解表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风寒感冒等病症时有一定的疗效。

大黄的泻下通便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便秘等病症时有显著的效果。

乌梅丸方剂的重要性在于其中的君臣佐使药的合理配伍。

君臣佐使药的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们之间相互协同,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君药乌梅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而臣药黄连则能够清热燥湿,佐药薄荷和大黄则能够辅助乌梅和黄连的功效。

这种配伍方式使得乌梅丸方剂在治疗相关病症时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结来说,乌梅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其君臣佐使药物的合理配伍使得其具有涩肠止泻、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等多种功能作用。

乌梅丸在治疗脾虚泄泻、湿热病症、风寒感冒、便秘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君臣佐使药的配伍对于中药方剂的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

因此,研究和理解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