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厥阴病本证
厥阴病诊断标准
![厥阴病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e65db5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1.png)
厥阴病诊断标准
厥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属于肝、脾、胃三脏的疾病范畴。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寒热错杂,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腹痛泻痢等。
对于厥阴病的诊断,中医学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标准。
1. 主要症状
厥阴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胸胁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肢体麻木等。
其中,胸胁痛是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常伴有胀满感,难以深呼吸或咳嗽。
2. 舌象
患者的舌象多呈暗红色,苔黄腻,尤其是舌根部更为明显。
舌苔厚腻,常伴有口臭、口干等症状。
3. 脉象
患者的脉象多数为弦脉,尤其在胸胁部位更为明显。
此外,还可能出现脉细数或脉带。
综上所述,厥阴病的诊断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只依靠某一方面症状来确定。
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 1 -。
1厥阴病概论、提纲证
![1厥阴病概论、提纲证](https://img.taocdn.com/s3/m/e376e746227916888586d70a.png)
谷松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概
论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第五节 呕哕下利辨
第三节
厥热胜复辨
第六节
厥阴病预后
第四节
四肢厥逆辨
第七节
厥阴病欲解时
概
论
手、足厥阴二经和肝、心包
病位
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主疏泄。既能调畅情志,调畅 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心包之火以 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 肝脏。
上热下寒之证
厥阴病提纲证 (326)
消渴— 气郁化火,灼伤津液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厥阴之脉挟胃,上贯隔,胃热循经上扰 主 证 饥而不欲食— 胃热消谷,则嘈杂善饥
土被木伐,脾气虚寒,失于运化
食则吐蛔— 脾虚肠寒,蛔虫上窜
治宜清上温下 误用苦寒攻下
更伤脾阳
下利不止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治法 温法、清法或温清并用
转归
若厥阴正复邪祛,可有向愈之机; 若厥阴阳复太过,可发生痈脓、便血或喉疫等热证; 若阳亡阴竭,则预后不良
伤寒论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飢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26)
厥阴病提纲证 (326)
பைடு நூலகம்
邪入厥阴
气郁化火犯胃 肝气横逆伐脾
上热 下寒
生理情况下,肝胆条达,气机和畅,纳运 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 保持人体健康。
概
论
病因
本经自病 由他经传来
基本病机
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 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 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六经重要条文
![六经重要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233ef7f90f76c661371aff.png)
一、太阳经一、太阳病提纲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1)太阳病分类——中风,伤寒及温病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2)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3)一、中风表虚证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12)桂枝汤禁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16)桂枝汤兼证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14)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0)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62)二、伤寒表实证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5)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46)麻黄汤证兼证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1)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2)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38)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39)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0)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41)三、太阳病变证(一)辩证治则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16)(二)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经典】厥阴病
![【经典】厥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07086de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7.png)
【经典】厥阴病厥阴病,病名。
六经病之一。
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情。
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剂。
厥阴病发厥者,当辨析其寒热以决定治法。
厥阴病之厥,由阴阳气不相承接所致。
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脉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
证候描述详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多为上热下寒)的证情。
《伤寒指掌》指出:“此皆厥阴自病之热证,并非伤寒传经之热邪。
盖厥阴内藏相火,其消渴,火盛水亏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乘心也;饥不欲食,食即吐蚘,风木克土,胃中空虚也;下之即利,土受木贼,不禁再利也。
”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剂。
厥阴病发厥者,当辨析其寒热以决定治法。
见《伤寒贯珠集》:“伤寒脉微而厥,寒邪中于阴也。
”属阳虚寒厥,症见厥逆、恶寒、下利、脉微,治宜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等方以回阳救逆。
血虚寒厥,症见手足逆冷,脉细欲绝,则宜养血散寒为大法,用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方。
从厥阴病的寒热胜复情况,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张仲景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微,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阴病之厥,由阴阳气不相承接所致。
故吴仪洛谓:“邪传厥阴,其热深矣。
热深多发厥,证皆属阳,因阳与阴不相承接,故致厥也。
厥阴后发热,阳邪出表则易愈,厥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厥少则病退”(《伤寒分经》卷四)。
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脉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见《伤寒括要》卷上)。
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4c9f59eb0975f46527d3e117.png)
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六经辨证:厥阴病】
![【六经辨证:厥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43a3417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2.png)
【六经辨证:厥阴病】厥阴病厥阴病证是外感热病的最后阶段。
病至厥阴阶段,邪正斗争的形势十分复杂,既可以是邪盛正衰,也可能是正胜邪退,病邪寒热夹杂,错综复杂,病变部位以肝肾为主,临床表现以寒热错杂、厥热胜复为特征。
厥阴病主要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厥热胜复证本证是外感热病后期阴阳胜复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既可以先出现手足厥冷,然后再出现发热,也可以先见发热,然后再见手足厥冷,同时伴有烦躁、脉沉等症状。
病机分析:本证以阴阳胜复邪正斗争为特征。
阳气虚阴邪盛则手足厥冷,阳气恢复抗邪则发热,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反映了邪正斗争的形势。
若先手足厥冷后发热,为邪退正胜,预后好;若先发热后手足逆冷,为邪盛正虚,预后差。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寒厥证相辨别。
寒厥证为阳虚阴盛,表现为一派阴寒之象,一般无热性症状。
本证为厥热交替出现,有发热等临床表现。
辨证注意点:抓住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的特征。
少阴寒化证本证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无热恶寒,蜷卧,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脉微细,舌淡,苔白。
病机分析:本证以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
阳气虚衰,阴寒之邪内盛,心神不振,则精神萎靡,蜷卧;阳气虚,温煦功能减弱,不能温养四肢肌肤,则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脾肾阳虚,不能蒸腾水谷,肠道传化失司,则下利清谷;不能固摄水液,则小便清长;阳气虚无力抗邪,故无热恶寒;阴阳两虚,则脉微细无力;舌淡,苔白为虚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太阴病证相辨别,两者均为里虚寒证,都有下利,畏寒等里虚寒症状,但太阴病为局部性里虚寒证,病位以脾胃为主,以虚寒性下利为主症,一般无精神萎靡,四肢厥冷,脉微细等严重阳虚阴盛的表现。
本证为全身性严重的里虚寒证,阳虚阴盛见症尤为突出。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严重的里虚寒证,以脉微细,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阴寒内盛症状为主。
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179466e26c85ec3a86c2c590.png)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讲析] 1、蛔厥的证候表现、病机及与脏厥的比较
1、有吐蛔病史 2、腹部、胃脘疼痛为主,且时作时止 3、手足厥冷常在痛剧时产生,痛减或痛止时消失 4、进食后随即发生疼痛与呕吐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讲析] 1、蛔厥的证候表现、病机及与脏厥的比较
2、蛔厥的治疗
二、厥阴病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
三、厥阴病热证(白头翁汤证)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脏蛔厥:指因肾蛔脏虫真内阳扰极,虚疼而痛致剧四烈, [原文338条] 伤寒脉脏微肢气寒而厥机:厥冷逆此,。乱指而脾至致脏七四虚八肢寒日逆,肤冷实冷。为肠,其 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中藏虚厥寒,。非蛔厥也。蛔厥者, 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 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提要] 水厥的证治
治法:温化水饮
[讲析] 1、本证方的药证:候茯表苓现甘及草病汤机
2、本证的治疗
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 虚家:身体素虚之人
[原文330条]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
亦然。
腹濡:腹部按之柔软
[原文347]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 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原文349]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辨呕哕:哕而腹满证
[原文381条]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 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提要] 哕逆实证的辨证思路与治疗原则
[讲析] 1、“哕而腹满”的特点及病机
2、“哕而腹满”的治疗
辨下利:下利辨证
[原文358条]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 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第二节厥阴病本证(精)
![第二节厥阴病本证(精)](https://img.taocdn.com/s3/m/3248070814791711cc79177d.png)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一)乌梅丸证(蛔厥、上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寒 证)
•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 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 食而呕,又烦者, 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38)
359:寒热相拒致呕利的证治
原发病:伤寒本自寒下——虚寒下利,复感外邪 误治:医复吐下之——脾胃更伤,邪热内陷 病机:寒格——上热下寒,相互格拒
伤寒
证候
更逆吐下——下寒格拒上热,吐逆更甚; 下寒益甚,则下利愈剧 食入即吐——膈上热则食入即吐,胃中 寒则不纳谷物
治疗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清上温下,辛 开苦降,补泻兼施
脉微
脏厥 厥、肤冷 躁无暂安时 补治疗:温复其阳——四逆加人参汤 伤 寒 蛔厥 吐蛔——蛔虫扰动,胃气上逆 阳气衰竭,阴寒极盛
心烦、腹痛、呕吐——蛔虫扰动,气机阻滞
脉微、肢冷——蛔虫扰动,气血受阻 呈发作性——蛔虫内伏,时动时静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扰动 治疗:乌梅丸——寒温并用,安蛔止痛
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
表现
脏厥
脉微而厥,肤冷(重) 躁无暂安时
病机:阳衰阴盛,真阳将绝 预后:差
蛔厥
表现
发则心烦、腹痛、呕、厥(轻)
烦而不躁,时烦时静,时发时止
有吐蛔病史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伏
预后:尚好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 [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 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苓黄连 人参汤主之。(359)
咽喉不利
邪陷于里,痰热郁滞, 阳郁不升
《伤寒论》之厥阴病
![《伤寒论》之厥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066d571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5.png)
《伤寒论》之厥阴病厥阴病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和特点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一经病。
厥者,极也,尽也。
病至厥阴,或阳气衰至极,于是就有阳气竭绝而亡的可能;或阴寒盛至极,被郁的厥阴相火郁极乃发,于是就有了“阴尽阳生”的转化。
因此,厥阴病既有阴盛阳衰的寒证、阴阳离绝的危证、死证,又有阴尽阳生的自愈证、阳复太过的热证、阴阳进退的厥热胜复证和寒热错杂证等,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外寒侵袭厥阴经脏,而出现的厥阴经寒、脏寒和经脏两寒证。
总的来看厥阴病或寒或热、或死或愈、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其临床表现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
二、厥阴病的病位按照其他五经病证名称和病变部位之间关系的规律,厥阴病病变部位应当涉及到足厥阴肝经和肝、手厥阴心包经和心包。
在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篇目下,有“厥利呕哕附”5字,从而提示,整理《伤寒论》者在“厥阴病篇”附入了“厥利呕哕”原本是单独成篇的内容。
是何人将“厥利呕哕”的内容附入了“厥阴病篇”,为什么要附入这样的内容,目前尚无定论。
遗憾的是,在“厥阴病篇”原文中,并没有标明哪些原文属于“厥阴病原篇”的内容,哪些原文属于“厥利呕哕病篇”的内容,这就为学习本篇带来一些困惑,这也是关于厥阴病实质的争议由来已久的原因之一。
三、厥阴的生理经: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手巅顶。
手厥阴之脉,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内侧的正中线。
脏:足厥阴肝主藏血,寄相火,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与胆为表里,肝的功能正常,对脾胃的受纳、运化和全身气机的条畅起促进和推动作用。
由于肝所藏的血,是人体阴液中最精华的部分,其量和太阴脾所主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和少阴所主的水液相比较,量是最少的,所以《黄帝内经》用厥阴来命名肝,也就是一阴。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用事,心包内藏相火。
四、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和预后转归厥阴病的不同成因,往往能决定其病证的发展趋势和预后,因此我在这里将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以及预后转归,合并在一起讨论。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之厥阴经辨证!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之厥阴经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da2e4d7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64.png)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之厥阴经辨证!厥阴病证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
临床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
厥阴病为六经之末,多由他经传变而成,其中尤以少阳病为主。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1.厥阴病本证寒热错杂证:病机是蛔虫内扰。
证候是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方药为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炮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
2.厥阴病寒证当归四逆汤证:病机是血虚寒厥;证候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或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痛腰痛,或月经后期,经期腹痛,经血量少色暗,或脘腹冷痛。
方药:当归四逆汤(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
吴茱萸汤证:病机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证候是干呕,吐清涎冷沫,头痛(以颠顶为甚)。
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
白头翁汤证:病机是湿热内蕴肝经,秽浊下迫大肠。
证候是泄泻下痢,腹中急迫欲下,而肛门重坠难出,便中夹有红白黏液或脓血。
或身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等。
方药: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
我们现在来简要回顾一下六经的传变经过。
一般而言,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我们称之为“传经”。
其中若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之顺序规律的,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如太阳病传少阴病等。
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径直入于三阴经者,称为“直中”。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
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称为“并病”,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
六经辨证当然不仅仅只有这些,这些只是提纲掣领地介绍了六经辨证,为以后学习伤寒学提供一个阶梯。
厥阴病寒证
![厥阴病寒证](https://img.taocdn.com/s3/m/27e03fa0f7ec4afe05a1df14.png)
第三节 厥热胜复辨
寒厥 厥热胜复:厥:阳气衰微而四末失温
热:阳气恢复而手足转温 厥热胜复是指寒厥过程中,阳气恢复与阴寒相争, 时进时退,即厥、热交替出现的证候:
阳气恢复占优势则发热 阳气衰退,阴寒内盛则厥冷、下利
以下条文即是根据手足厥冷与发热的时间长短、程 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本条论血虚寒凝兼“内有久寒”的证 主症治:血内虚 有寒 久凝 寒: :手肝足胃厥沉寒寒,胃脉痛细、欲呕绝吐、痛经、少腹冷痛
既有血虚寒凝经脉,又有寒邪在脏腑,故为厥阴的
经脏两寒证。 病机:血虚寒凝,兼有肝胃沉寒
治法:养血温经,暖肝温胃
方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清酒煎药: 温通经脉
温经养血
暖肝温胃
(三)吴茱萸汤证
厥阴病辨证论治
概论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第三节 厥热胜复辨 第四节 四肢厥逆辨 第五节 呕哕下利辨 第六节 厥阴病预后 第七节 厥阴病欲解时
概论
病位: 肝经、肝与心包
成因: 1、外邪直接侵犯厥阴 2、邪由他经传来 生理: 肝经:从足走腹,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
上连目系,与督脉会于巅顶。 肝脏: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参
【原文】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 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 便脓血。 (341)
【原文】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 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42)
第三节 厥热胜复辨
【原文】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 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 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來出而复去 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 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 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 必发痈脓也。 (332) 【原文】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 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3)
第二节 厥阴病证
![第二节 厥阴病证](https://img.taocdn.com/s3/m/a6e99d07b52acfc789ebc930.png)
❖ 寒格更逆吐下――医复吐下之,脾胃更
❖
伤,寒格更甚
❖ 食入口即吐――上热胃逆尤甚
❖ 机:胃热脾寒,寒热相格。
❖ 治:苦寒降泄,辛温通阳。
❖ 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 芩连――苦寒泄热 寒温并用 ❖ 干姜――辛温通阳 辛开苦降 ❖ 人参――益气补中
攻补兼施
❖ 2 比较
❖ 半夏泻心汤: 姜3 夏半升 芩3 连1 参3 草3 枣12
❖ 2 麻黄升麻汤证,当属肺热郁闭发痈之证。 其性质属肺热郁闭,脾气虚寒,为寒热夹杂 之证。
❖ 二 厥阴寒证
❖
(一)当归四逆汤证
❖
[原文]
❖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351)
❖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
湯。(352)
❖
當歸四逆湯方
❖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
❖ 白头翁汤:下利腹痛,便脓血,以赤冻为 主,发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清解厥阴(肝热)
❖
[原文]
❖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 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 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357)
❖ 麻黃升麻湯方
❖ 麻黃二兩半(去節) 升麻一兩一分 當 歸一兩一分 知母十八株 黃芩十八株 萎 蕤十八銖(一作菖蒲) 芍藥六銖 天門冬 六銖(去心) 桂枝六銖(去皮) 茯苓六 銖 甘草六銖(炙) 石膏六銖(碎,綿裹) 白術六銖 幹薑六銖
❖ (3)吐涎沫
❖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温温欲吐, 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 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 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https://img.taocdn.com/s3/m/6a3296e249649b6648d747ec.png)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两阶段,
在休克的早期,由于细菌内毒素的作用, 使微循环痉挛,临床表现是感染和休克并 见,即厥与热并见,这一阶段中医辨证是 热厥,西医的诊断是感染性休克的微循环 痉挛期,这个阶段微循环的障碍是可逆的, 中医的治疗是“下之”,西医的治疗是抗 感染。
这一阶段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时期,
并不是所有的厥都是厥阴病。如肝热胃
寒、寒热错杂之蛔厥,肝血不足、血虚寒 滞之厥与肝有关,少阴篇中之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阳郁于内之气厥,肝胃虚寒、 寒浊上逆之厥,亦与肝有关,当属厥阴病 的范围。藏厥则为寒厥之类,亦属厥阴病 的范围。至于冷结膀胱关元之厥,痰阻胸 中之厥,水停心下之厥,寒热错杂,下寒 上热之厥,则为了与厥阴病相鉴别而列入 厥阴篇。
《伤寒论》中,厥、逆冷、厥冷、厥逆、 厥寒的意思是相同的。
手足冷(或手足寒),仅仅是手足的寒冷, 寒冷没有向肘膝关节方向逆向发展。这是手 足冷和厥的临床区别。
在病机上,手足冷是阳虚不能温煦四肢, 厥则阴阳气不相顺接。阳虚只是阳气量的减 少,阴阳气不相顺是,阳气的虚衰不断加重,由
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 逆汤主之”。
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 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霍乱病篇
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 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 汤主之”。
少阴病篇的323条和324条,用四逆汤的意 义和太阴病相同,是为了治未病。而315条、 317条则已经由少阴病的肾阳虚衰演变成厥 阴病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寒厥了,应该属于
伤寒论原文2
![伤寒论原文2](https://img.taocdn.com/s3/m/9cfe6294ec3a87c24128c401.png)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太阳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辨病发阴阳)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辨寒热真假)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中风证)(1.桂枝汤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2.桂枝汤禁例)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二、太阳伤寒证)(1.麻黄汤证治)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三、太阳病轻症)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62372b5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7.png)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23页
注意:消渴不等于糖尿病。 区分:本证消渴与太阳蓄水证消渴?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24页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上热下寒证证治
【原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
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
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
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9页
(二)厥阴病
1.含义 是机体抗病能力减弱,感受外邪后,引发厥
阴所属脏腑、经络生理功效紊乱所致较为复杂一 类病证。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10页
2.厥阴病病因
(1)从少阳传来:互为表里,病变可相互转化。 若病人素体阳虚,病入少阳热伤肾阴,水不涵 木、水不络火而病入厥阴。
“入则厥阴,出则少阳。”少阳失治误治, 病邪内陷,成厥阴病(由表传里)。
木香; 大便滑利可加赤石脂、诃子。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8页
小结
蛔厥发生病理基础是上热下寒证。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方药: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9页
临床应用
临床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蛔虫性肠 梗阻、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痢疾、慢性 肠炎、顽固性湿疹、慢性附件炎、子宫脱 垂等,而有上述证机者。
厥阴病脉证并治
死证
第26页
蛔厥(上热下寒证)
吐蛔—有蛔虫内扰。 脏寒—脾脏虚寒,实为肠中虚寒。 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时作时止,蛔虫内伏
不扰,则疼痛、烦躁消失。 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若病人进食,可引发蛔虫扰动,不但疼痛,又 生烦躁,且可致胃失和降而发生呕吐,蛔虫有可 能随之吐出。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9c123daaea998fcc220e5a.png)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
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厥,口烂,咽痛,喉痹,痈脓,便血等阳证见矣;若其人素偏于寒,则邪从阴化,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肤冷,藏厥,下利,除中等阴证见矣。
所以少阳不解,传变厥阴而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阴阳消长,大伏危机。
兹以阴阳从化,厥热胜复之微旨,详发于篇中,俾临证者,诊治有要道焉。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此条总言厥阴为病之大纲也。
厥阴者,为阴尽阳生之藏,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乃厥阴热化而耗水也。
厥阴之脉,起足大指,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
其注肺热邪,循经上逆膈中,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也。
饥而不欲食者,非不食也,因食则动蛔而吐,故虽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也。
夫消渴多饮,饥不能食,则胃中所有者,但水与热耳!若更以厥阴热气,挟蛔撞疼,误认为转属阳明之实痛而下之,则胃愈虚,必下利不止矣。
【集注】成无己曰: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至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则成消渴者,以势甚能消水故也。
又张卿子云;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能救,盖厥阴消渴,皆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可比也。
魏荔彤曰:此申解厥阴传经热邪为患,历举其证,以禁误下也。
伤寒之邪,传入少阴,为里中之里,乃自少阴传厥阴,又为三阴之极尽处矣。
阴尽处受邪,无所复传,却同少阳为升降之出路。
少阳无下法。
厥阴阴邪亦无下法,下之为误可知矣。
首标「消渴」二字,凡热必渴,而寒湿隔阻正气,亦有渴者,然其渴虽欲饮水,必不能多,未有渴而饮,饮而仍渴,随饮随消随渴。
若是者消渴为传经之热邪,传入厥阴无疑也。
疑难重点条文串讲 厥阴病
![疑难重点条文串讲 厥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0f372231011ca300a6c3905b.png)
4、病机:血虚寒凝
5、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6、方药: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 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服
一升,日三服。 当归、芍药-补血养血以行血
方解
桂枝、细辛-温经散寒以通阳 甘草、大枣-补中益气以生血
[释义与导读]
1、本条论脏厥与蛔厥的辨证要点及蛔厥的证治要点。 脏厥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蛔厥预后较好。二者须 明确区分论治。
2、脏厥厥冷程度严重,不但肢冷,且周身皮肤皆冷; 再是躁而不烦,无一刻休止,是真阳将绝之象。蛔 厥仅是肢厥而无肤冷,且以烦为主,特点是时烦时 静,得食而呕又烦,为蛔虫窜扰所致。
3、病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厥阴肝寒;厥 阴肝热。
4、证类:
乌梅丸证
寒热错杂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本证
厥阴病寒证
麻黄升麻汤证 当归四逆汤证
厥证
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证
吴茱萸汤证 厥阴病热证- 白头翁汤证
呕哕下利
5、治疗:清上温下;温法;清法。
第一节 厥阴病提纲
[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释义与导读]
1、伤寒,泛指外感病。本自寒下,指素体患有虚寒 下利,很关键,意在告诫此时治伤寒必须考虑到 这一因素。否则,反复误吐下,易使表邪入里化 热,与下寒相格。若食入口即吐,强调本证上热 下寒,但以上热为主。
2、病机:上热下寒,寒热格拒。 3、治法: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4、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二、厥阴病寒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一)乌梅丸证(蛔厥、上热下寒证)
脉微 脏厥 厥、肤冷
阳气衰竭,阴寒极盛
躁无暂安时
补治疗:温复其阳——四逆加人参汤
伤
吐蛔——蛔虫扰动,胃气上逆
寒
心烦、腹痛、呕吐——蛔虫扰动,气机阻滞
蛔厥 脉微、肢冷——蛔虫扰动,气血受阻
呈发作性——蛔虫内伏,时动时静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扰动
痰热熏蒸,肉腐络伤
泄利不止——脾虚气陷
治疗;为难治——正虚邪实,寒热错杂,难于治疗
用方:麻黄升麻汤,宣肺化痰,清热养阴,兼温脾阳
戴某某,男,46岁,马来西亚商人。
99年7月23日初诊:患者诉胸热咳嗽,肢麻足冷,尿浊 三年余。其太太系中医学院学生,曾先后取方“麻杏甘石
汤”、“理中汤”、“金匮肾气丸”等不效,且诸症逐渐 加重,体弱至不能驾车和正常工作。刻诊:双下肢麻痹发 凉,膝关节酸软,腰部抽痛,胸部觉干燥疼痛,口干咳嗽, 痰中带血,胃纳可,小便起泡,沉淀后有白膜,大便完谷 不化,日三、四行。
究其病机:患者久婚未育,思虑有余,肝火内郁;加 之多耗肾精,脾肾不足;至久则肝火上冲,木火刑金,炼 蕴痰热,损伤血络,而成斯证。其太太不识寒热错杂,虚 实相兼之机,或单用清化,或独与温补,清热伤阳,补虚 碍实,故诸症不减,反见加重。正如尤在泾所言:“阴阳 上下并受其病,虚实寒热混淆不清,欲治其阴,必伤其阳, 欲补其虚,必碍其实”,仲景日“难治”,理在其中矣。 疏原方,清上温中,健脾益气,养阴润肺,清热化痰,活 血排脓;佐用北芪、丹参意在加强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温阳清热,各行其道;俾肝木得疏,脾气得升,肺气清灵, 肾精得滋,故能获效。
兼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
姜汤——温散久寒,涤饮降逆
(三)吴茱萸汤证
378: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厥阴病
证候
干呕——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吐涎沫(清口水)——浊阴上逆 头痛(巅顶痛)——寒浊循厥阴经脉上冲
治疗: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化浊
《伤寒论》吴茱萸汤证凡三条,分载三篇: 一为阳明病“食谷欲呕”(243) 一为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 一为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378)
查:舌淡暗苔薄体胖,脉弦,面白身瘦体弱。虑其病久, 证情复杂,辨证:上热(肺胃)、下寒(脾肾)夹瘀,与 麻黄升麻汤。疏方:白术12克、茯苓15克、干姜12克、炙 甘草6克、知母12克、生石膏30克(先煎)、玉竹15克、黄 芩12克、升麻12克、天冬12克、丹参15克、北芪30克、当 归10克、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二剂后,其太太满面喜 悦,代诉:足麻痹减轻,大便转佳,小便泡沫减少。继进 三剂。
同点:病机均是寒邪犯胃,浊阴上逆 表现以呕吐为主(胃寒,寒浊不化)
异点:寒邪来路不同
243——阳明胃寒 309——脾肾阳虚 378——肝寒犯胃
三、厥阴病热证
白头翁汤证
371、373:厥阴热利的证治
病人
证候
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 痛、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确诊:以有热故也——肝热下迫,阴络受损 治疗: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治疗:乌梅丸——寒温并用,安蛔止痛
案例录像
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
(三)麻黄升麻汤证
357:伤寒误治,上热下寒、痰热壅肺的证治
病程:六七日,邪尚在表
误治:大下后,正虚邪陷,上热下寒,痰热壅肺
伤 寒
脉证
寸脉沉而迟 下部脉不至
邪陷于里,痰热郁滞, 阳郁不升
手足厥逆——痰热阻肺,阳郁不达
咽喉不利 唾脓血
白头翁汤证
厥阴肝热下迫大肠,必伴里急后重、口渴、舌红 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黄芩汤证 少阳胆热下干大肠,伴腹痛、口苦、舌红苔薄黄、 脉弦,治以清解少阳。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阳明肠热,伴喘而汗出、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以清热止利
7月28日二诊:诉胸中已不觉热,稍干燥,咳血消失, 但仍有黄稠痰。双下肢麻痹继续减轻,有温暖感。大便 正常,小便转佳,稍有腥味。查舌淡苔白,脉沉。继守 原方五剂。
8月3日,患者特驱车前往致谢送行,诸症大减,精 神大振。嘱以六味地黄汤加减调理善后。
按语:
该病例为本人在马来西亚讲学期间临床带教时所遇。 正值上午授完《伤寒论》厥阴病篇,下午所见与经文描述 不谋而合:“….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见习同学一片惊叹!
二、厥阴病寒证
(一)当归四逆汤证 (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6、血虚寒厥
351、352:血虚寒凝致厥的辨治
手足厥寒——血虚寒凝,四肢失于温煦
主证
脉细欲绝——血虚寒凝,血脉运行受阻
患
兼证 内有久寒——胃素寒,有积饮停痰
者
伴腹中冷痛,呕吐清涎
病机:血虚寒凝(经脉)
治疗: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复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