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
(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概论
(INTRODUCTION)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至于厥、呕、哕、利诸证的治疗,当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来进行。
厥阴病的预后及转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厥阴正复邪祛,可有向愈之机;厥阴阳复太过,可发生痈脓、便血或喉痹等热证;若阳亡阴竭,则预后不良。
第一节厥阴病辨证纲要
(Outlin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jueyin disease)
【学习要求】
掌握厥阴病辨证提纲。
【原文】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①,心中疼熱②,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326)【词语解释】
①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②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原文析义】
厥阴属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参与脾胃运化机能。若邪入厥阴,一方面气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一方面肝气横逆伐脾而为下寒,形成上热下寒之证。因气郁化火,灼伤津液,故而消渴;厥阴之脉挟胃,上贯膈,胃热循经上扰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胃热消谷,则嘈杂善饥;土被木伐,脾气虚寒,失于运化,则不欲饮食;脾虚肠寒,蛔虫上窜,故食则吐蛔。本证属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法。若医见上热而误用苦寒攻下,则更伤脾阳,使下寒更甚,而下利不止。
本条消渴与太阳篇蓄水消渴不同。厥阴消渴乃胃热津伤所致,当伴有舌红苔黄,心中疼热等症,治宜清上温下。太阳篇蓄水之消渴,为膀胱气化失常,不能布津上承所致,伴见小便不利、或发热、脉浮等症,治宜化气行水。
本条概括了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发病易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特点,故可作为厥阴病的提纲。但厥阴篇病变庞杂,本条难以涵盖全面,故有注家提出以本条作为全篇提纲不够周全的意见,可供参考。
【复习思考】
1、如何理解厥阴病提纲?
2、如何区别上热下寒证、蓄水证、阳明热证口渴?
第二节厥阴病本证
(Major syndrome of jueyin disease)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Jueyin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cold-syndrome and
heat-syndrome)
【学习要求】
掌握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熟悉麻黄升麻汤证。
(一)乌梅丸证(Syndrome suitable for Mume Pill)
【原文】
傷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①,非蚘厥②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③,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④)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蘖六兩
上十味,異擣篩⑤,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擣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⑥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词语解释】
①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厥冷。
②蛔厥:因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③脏寒:此指脾脏虚寒,实为肠中虚寒。
④出汗:指用微火炒蜀椒至油质渗出。
⑤异捣筛:即药物分别捣碎,筛出细末。
⑥先食:即先于食,指进食之前。
【原文析义】
从“伤寒,脉微而厥”至“非蛔厥”也,论述了脏厥的脉证,并提出应与蛔厥相鉴别。伤寒脉微而手足逆冷,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象。迁延日久,则阳愈虚而寒益甚,不仅病患四肢厥逆,且周身肌肤皆冷,加之病人躁扰无片刻安宁之时,乃真阳将绝,脏气衰败的表现,其病凶险,预后不良。此证与蛔厥的病机及临床表现均有较大差异,故云“非蛔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