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课程标准总目标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二)课程标准阶段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诗歌,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诗歌的学习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部分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但是,受年龄、阅历以及诗歌年代的影响,学生对诗歌意境及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积累很少。
教材分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是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所作。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瞭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望岳》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
-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对于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通过图片、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渡荆门送别》中的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学生需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深沉,如《春望》中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入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五首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被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看得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上还存在困难。比如在讲解《春望》时,他们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表达感到困惑。这时,我通过对比现代的景象,帮助他们理解诗人在国难时期的心情。这种对比教学似乎对他们理解有所帮助。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包括《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望岳》、《登高》和诗歌背景: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内容:详细解读五首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唐诗五首》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立德树人”的人文素养与阅读与鉴赏、表达、策略与方法等语文素养是这次部编语文新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主义以情怀,这是教学本课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崔颢等诗人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方法等是教学本课的语文素养。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教学。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体裁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奏、押韵、对仗、平仄等所体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诗歌特点,领略不同诗歌风格的艺术之美。
这五首诗歌,作者不同,作者的生平际遇、思想情感、创作背影、个性风格、艺术追求、面对所处景物引发的情感不同,创作出的诗歌,其风格迥异,有着不同的特有的艺术魅力。
如王绩平静的写景中抒写自己的归隐之情,自然宁静,以动衬静,李白于豪迈奔放、神奇瑰丽的想象中抒写青春勃发之情、思念家乡之意。
4.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本课教学。
本课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整个单元的古代诗文,都是歌咏祖国山水的优美篇章。
因此,教学本课,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接触学习古代诗歌,现在他们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要特别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学情起点。
7.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学习:《野望》《黄鹤楼》(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王绩、崔颢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2篇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通过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和解读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给学生展示唐代人物画,并请学生谈谈对唐代文化的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唐诗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唐诗《静夜思》(10分钟)1.教师朗读《静夜思》。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三、学习唐诗《登鹳雀楼》(15分钟)1.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2.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请学生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和解读。
四、学习唐诗《望庐山瀑布》(15分钟)1.教师朗读《望庐山瀑布》。
2.学生们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通过对比不同组的解读,进一步理解诗意。
3.学生们自主完成诗的欣赏和解读。
五、学习唐诗《饮湖上初晴后雨》(15分钟)1.教师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2.请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生们绘制与诗中意象相关的图画,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诗句。
六、学习唐诗《白日依山尽》(15分钟)1.教师朗读《白日依山尽》。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七、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请学生讨论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和评价这五首唐诗。
3.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唐诗,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4.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读和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2 唐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12唐诗五首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唐诗五首》《野望》◆教材分析《野望》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讲授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假想,感受墨客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言语的美;积聚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会诗中乐趣,培养学生观赏本领,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课前准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2、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1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112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教学过程教学课时 5课时第一课时野望(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野望》。
(二)如何欣赏诗歌1.通过多诵读,感知诗歌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象,体味意境美。
(三)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四)背景探寻王绩入唐之后,仕途失意,渡河还家,游于北山东皋。
这首诗可能是他唐初弃官隐居故乡之时所作。
(五)问题思考1.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诗描写了作者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苦闷。
全诗流露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抑郁的心境。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总写秋色,写的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写的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12《唐诗五首》
12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 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
2.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4.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3.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 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都.护()荆.门()征蓬.()萧.关()沙堤.()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徙倚..欲何依(2)晴川..历历汉阳树(3)征蓬..出汉塞(4)来从.楚国游(5)几处早莺争暖树..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树树/皆/秋色B. 大漠/孤烟/直C. 山/随/平野尽D. 绿杨/阴里白沙/堤[答案]1. ɡāo xǐdúdūjīnɡpénɡxiāo dī2.(1)徘徊。
(2)晴日里的原野。
(3)飘飞的蓬草, 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往。
(5)向阳的树。
3.D二、学习新课1.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唐诗五首》。
2. 自主学习(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大意, 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
(2)熟读古诗, 划分节奏。
(朗读时要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学生划分节奏, 总结归纳律诗节奏划分的方法。
明确: 根据句意划分。
五言一般为二一二拍或二三拍;七言一般为二二三拍。
(3)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 分析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
示例:《野望》:全诗于萧瑟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个性唱诵的方式,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感受五首诗歌不同的风格。
2.抓住写景诗句,设计画面,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3.通过首颔颈尾关联分析,尤其抓住颈联、颔联中景色呈现不同的方法,感受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
第1课时一、唐诗导入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诗句重组,感韵律美教师幻灯出示打乱后的《野望》的诗句,请学生结合注释给诗句排序,填入下图,并说明理由。
示例:牧人驱犊返长歌怀采薇树树皆秋色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山山唯落晖猎马带禽归注释:①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唐代人。
②[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③[薄暮]傍晚。
薄,接近。
④[徙倚] 徘徊⑤[犊(dú)]小牛。
这里指牛群。
⑥[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⑦[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预设:1.律诗全诗通押一个韵。
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依”“晖”“归”“薇”押“i”的韵。
2.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偶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启(1)抓住题目“野望”,诗歌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承(2)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转(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合(3)尾联由景和人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优质教案与反思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的背景、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典诗歌欣赏和解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欣赏和解读古典诗歌”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诗歌表达技巧:分析诗中对仗、夸张、用典等手法,如“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夸张手法,以及“黄鹤楼”背后的历史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2.教学难点
-诗歌深层情感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诗人因登高望远而产生的怀古之情和离愁别绪。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蕴含的思乡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黄鹤楼》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兴趣相当浓厚。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了他们对古建筑的思考,这为后续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概念,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能够跟上我的讲解节奏,这也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能够围绕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感觉自己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们的思考更加深入,我需要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挖掘诗歌的内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南木四中刘艺贤知识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德育目标1、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2、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学会赏析诗句。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法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二)合作探究1、分组合作探究,赏析诗的颔联、颈联、尾联。
2、小组交流颔联: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案
13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3.借助资料,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简介唐诗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
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板书:唐诗五首)【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课件出示: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出示: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举例: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李白的豪放洒脱。
(3)唐诗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唐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理解其现实意义。
举例:通过《春望》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ຫໍສະໝຸດ 唐诗的基本概念、韵律美和意境。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唐诗艺术魅力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唐诗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唐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探讨其意境和艺术特色。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唐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举例:如何理解杜甫在《春望》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4)文学价值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唐诗的文学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举例:如何使学生认识到唐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诗句中的美好景色或情感体验?”比如,看到美丽的夕阳,是否会想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唐诗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收录了五首经典唐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篇代表了唐诗的不同风格和主题,既有写景咏物的,也有抒发怀古之情的。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的基本风格和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和欣赏诗歌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意、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意,感受唐诗的魅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欣赏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美。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朗读感悟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五首唐诗的课件,包括诗文、译文、诗人简介、图片等资料。
2.教学素材:准备与唐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熟悉五首唐诗的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五首唐诗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活动进行得相当热烈,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我观察到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对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还不够自信,这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和肯定他们。
-意象的运用: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描绘边塞风光。
2.教学难点
-情感分析与体验: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教师通过具体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人的情感。
-诗歌韵律与格式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五言律诗的韵律和格式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教师用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演示来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韵律、意象与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五言诗,运用课堂所学的意象和韵律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使至塞上》是王维以边塞为题材的五言律诗。它反映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悟,以及边塞风光的描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细读《使至塞上》,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具体诗句,理解王维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壮阔的边塞景色相结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唐诗的文学背景和特点进行认识,重点解析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解决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其他诗作,让学生具体感受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明确等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给予明确的指导,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离别之情。
6.增强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新教材教学要求下的学科育人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与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其次,在分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应用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开始认识到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然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对比、实例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手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
12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导入一(复习导入)中国自古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作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回顾一下,有没有学过下面几类诗,如果有,试试背背。
1.边塞诗;2.写景诗;3.送别诗;4.游记诗;5.思乡诗。
导入二(由黄鹤楼导入)同学们知道三大名楼吗?能否说出与之相关的诗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
事后对崔颢的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欣赏。
导入三(由思乡导入)老师背诵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再背“红豆生南国,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同学们猜猜这两首诗是谁写的。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回答是王维的诗。
唐太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再走近王维的诗,看看在他的这首诗中要表达他怎样的情怀。
1.作者简介(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导入一(复习导入)中国自古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作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回顾一下,有没有学过下面几类诗,如果有,试试背背。
1.边塞诗;2.写景诗;3.送别诗;4.游记诗;5.思乡诗。
导入二(由黄鹤楼导入)同学们知道三大名楼吗?能否说出与之相关的诗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
事后对崔颢的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欣赏。
导入三(由思乡导入)老师背诵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再背“红豆生南国,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同学们猜猜这两首诗是谁写的。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回答是王维的诗。
唐太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再走近王维的诗,看看在他的这首诗中要表达他怎样的情怀。
1.作者简介(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2)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年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3)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
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2.交流背景(1)《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
(2)《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3)《使至塞上》唐代自开国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成为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3.知识链接唐诗的格律到了唐代,格律诗兴盛起。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在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比如律诗要求中间两联都必须对仗(对偶)。
对仗的特征是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关等。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4.积累字词(1)注音(ǐyǐ) 驱犊.(dú)东皋.(gāo) 徙倚..芳草萋萋(qīqī) 萧.关(iāo) 燕.然(yān)..(2)解释词语①薄暮傍晚。
②落晖落日。
③徙倚徘徊。
④昔人指传说中乘鹤飞去的仙人。
⑤历历分明的样子。
⑥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⑦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学习《野望》(一)整体感知(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思考下列问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地点,时间,事情。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用到山对树、对, 对。
4.颈联描写眺望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点拨】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东皋薄暮望3.皆唯色晖4.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二)深层探究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3.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交流点拨】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3.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动了起。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三)品析语言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学习《黄鹤楼》(一)整体感知(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1.教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2.指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二)深层探究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思考1.这首诗歌读后给你怎样的感受?2.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3.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交流点拨】1.这首诗是览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2.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3.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三)品析语言1.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1.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汉阳一带的林木郁郁葱葱,格外显眼。
鹦鹉洲上长满茂盛的芳草,清风徐徐而过,空气中淡淡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诗的第一作品。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
学习《使至塞上》(一)整体感知(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每一联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
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二)深层探究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讨论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4.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交流点拨】1.问边。
2.孤寂、激愤、抑郁。
3.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慕。
(三)品析语言试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进行简单的赏析。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