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P 8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P 12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对人进行管理的思想是一直发展的。

但是从科学管理到 X、Y理论,都受着19世纪哲学上决定论思想的支配,其出发点都认为处理管理问题,可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

在人力资源学派成长的过程中,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认为,遵循权变理论,并不等于没有理论,而是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

3、案例分析的方法 P19案例分析是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

第二章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1、了解社会知觉的定义 P29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特征:①、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②、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③、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④、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⑤、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

2、知觉错误的五种类型(PPT)找不到。

3、归因的定义 P 30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就叫做归因。

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知识

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知识

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知识推荐于 2017.10.13组织行为学》归纳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及应用: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

相反,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

2、投射现象:把别人假想成和自己一样,认为自己有的特制别人也有。

3、晕轮效应:当某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得到好的(或坏的)评价后,他的其他方面也得到好的(或坏的)评价。

4、社会刻板印象:类别化的产物,是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玻璃天花板)5、制约现象:是我们常常会根据某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去推论与之相近的其他人也存在这种品质和个性特征。

6、对比效应: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

应用:企业形象设计;招聘面试;绩效期望;绩效评价;成就归因;印象管理及其识别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讨好技巧、做恰当的自我表露二、态度改变的理论:1、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依从、认同、内化)2、认知不协调理论(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改变或否定一方、同时改变双方的强度、引进新的认知因素)3、平衡理论(人际关系的平衡因素、费力最小原则)影响因素:1、态度改变情境模型(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周围情境)2、态度改变的具体影响因素(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沟通背景)改变方法:1、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2、参照群体引导(目标管理)3、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过度理论)4、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5、逆反心理的避免与利用(禁果逆反=潘格拉效应希望)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三、内容型与过程性激励理论内容型:1、Maslow需求理论:1、生理、2安全、3、友爱、4、尊重、5、自我实现2、 Mcclelland成就激励理论:1、权力、2、成就、3、亲和3、Weiner归因理论:可控因素:能力、努力;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机遇4、 Alderfer的ERG理论:1、生存需要(物质安全和基本生理需要)2、归属需要(社会和人际安全需要)3、发展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5、 Herzberg双因素论:保健因素(外因);激励因素(内因)过程型:Vroom期望理论; Adams公平理论; Skinner强化理论四、人际吸引的条件1、距离2、熟悉3、个人特征(才能、外貌吸引力、个性品质)4、相似与互补综合性人际关系改善技术:PAC技术、敏感性训练、角色扮演五、领导理论:1、特质:1、天资2、主动性3、洞察力、4、自信心5、与下级关系6、决断能力7、成熟度8、性别9、职业成就的需要10、自我实现的需要11、指挥他人的需要12、金钱的需要13、工作稳定性的需要2、行为风格:1、领导方式:专制、民主、放任2、参与式与指令式领导民主与专制的对比3、双维理论:结构与关怀、员工导向与生产导向、关心人与关心生产3、权变:1、费德勒模型:领导和被领导、任务明确程序化、领导全力与各方面参与度2、情境领导理论:领导与职工的关系行为、工作行为,低、高3、路径----目标理论:指令型、参与型、支持型、成就型。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是个体行为;第三章是激励,这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都涉及的问题,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章来重点讲授;第四章是群体行为;第五章是领导行为;第六章是组织行为;第七章是组织发展与变革;最后第八章,我们收集了一些综合案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2、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5、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6、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时,目前常用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五种。

7、什么是X理论?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假设认为:(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因此,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2)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3)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4)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定义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群体动力场理论(公式)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场”理论(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B=f(P,E)式中:B:表示个体行为(Behavior)f:表示函数(function)P:表示个体的各种特征(personality)E:表示环境(environment)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分类:1、依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又可分为公开性参与观察和隐蔽性参与观察。

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非参与观察。

(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

问卷的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五等分法等,如图所示: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

组织行为学 章节重点

组织行为学 章节重点

1.组织行为概念:(1)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有序地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的社会共同体。

(2)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3)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概念:①个体行为②群体行为③领导行为④组织行为与组织效率⑤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激励问题是微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组织变革问题是宏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3.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个性倾向性是指心理过程的倾向性,即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它是个性的潜在力量,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力;个性非倾向心理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特征,即在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经常的、稳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4.能力的概念:指人们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性因素。

5.感觉与知觉的偏差:6.首因效应: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认知上的惰性,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7.情绪与情感影响因素:情绪是指那些与某种机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是指那些与人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可见,情绪是态度体验的低级形式,而情感则是态度体验的高级形式。

但两者经常交织在一起。

8.价值:9.态度的概念:是指个体自身对某一客体所持有的评价与心理倾向,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由认知。

情感和意向三个部分组成。

10.激励的概念:激励,从字面上理解,是激发、鼓励的意思;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讲,激励指的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组织行为学重点内容整理

组织行为学重点内容整理

组织行为学重点内容整理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组织行为学:组织中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

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1、心理资本是通常意义上作为积极性的一个核心心理因素,尤其强调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是超越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能够通过有针对性地发展和培训来获得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本what you know?(你知道什么?)具有的教育背景及技能;☐社会资本who you know?(你认识谁)?关系网络的人脉;☐心理资本who you are?(你是谁?),强调个人的力量和积极性;通过学习可以增强。

2、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目标律;动机律;强化律;遗传律;环境律;发展律;差异律;本我律☐本我律:本质上个体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标。

本我:人们的本能冲动,以无意识的非理性冲动为特征,按照快乐原则操作。

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操作,为了在以后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超我:受父母的教化和道德准则影响所形成的良心和理想自我,对自我进行监视和统制。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掌握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4、行为的一般概念☐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内部经验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5、知觉的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是理解世界的过程。

是个体通过选择、组织(编排)和解释刺激,形成一种有意义的与外部世界相一致的心理画面的过程。

☐知觉与人的经验是分不开的。

知觉世界——行为世界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观察一个结构形式——完形。

(知觉的整体性)四种知觉倾向:接近原理;相似原理;闭合原理(连续性);图形-场地原理(选择)6、归因理论:内在归因;外在归因;自利偏好归因。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控制方位论的分类:内因控制论和外因控制论。

7、影响知觉的因素1、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方式2、个体因素(1)兴趣(2)需要与动机(3)个性特征(4)经验(5)环境与文化8、人格的概念☐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概念及类型1、概念: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而组成的社会集团,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人群。

任何组织都涉及如下基本要素:(1)目标:目标的作用是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大家协作一致,运用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完成组织的使命与任务;(2)主体: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其主体是个人或群体行为;(3)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4)结构:虽然每个组织人数的多寡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组织成员的分工协作,需要科学的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利与权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即形成一定的结构;(5)环境: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综上,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1)工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2)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3)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4)公有组织、私有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属于:服务型组织,大型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公有组织。

二、组织行为含义及分类:1、概念: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2、分类:(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将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前者是指组织内的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如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人际行为——沟通、领导、谈判,群际行为——冲突、权利、政治活动,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工作团队;后者是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以把组织行为区分为正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是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的影响,并运用这些知识对组织进行调整控制,从而实现组织行为有效性的科学。

2、霍桑实验:研究结果否定了古典管理学理论对人的假设,实验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止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人际关系。

第二章1、气质、性格、能力三者的概念:气质概念: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相关的神经系统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概念:个体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能力概念: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2、气质和性格的区别:气质: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反映个性的自然属性;性格:稳定、独特的心理特征,反映个性的社会属性。

气质形成于(先天)遗传更有关;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意义上,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却有好坏区别。

气质和性格的联系:●气质影响性栺表现方式;●气质影响性栺形成的难易和速度;●性格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改造气质。

3、工作价值观的分类:内在工作价值观和外在工作价值观。

4、伦理价值观的概念:伦理价值观(ethical values),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个人信念。

第三章1、感觉的概念: 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反映现实最简单的过程。

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信息的整体加工。

2、社会知觉的概念: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知觉。

3、社会知觉偏见的表现:选择性知觉、知觉防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参照框架、虚同感效应、期望效应。

4、归因的概念:就是解释我们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5、归因偏差:包括自利性偏差、基本归因偏差。

6、情绪的概念: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7、情绪智力的概念:指感受、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研究员工在组织内部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强调个体、团队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幸福感。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理解组织行为学的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员工,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的要素:个体行为组织行为学关注个体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个体行为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动机与激励:人的行为通常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或获得某种奖励。

了解员工的动机和如何激励他们,可以帮助组织达到更好的绩效。

2. 人格特质与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了解和评估员工的人格特质,有助于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工作和工作环境。

3. 情绪与情感:情绪在工作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满意度。

有效管理员工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幸福感。

二、团队的要素:团队协作组织行为学还关注团队如何协作和取得共同目标。

团队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团队动力与激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矛盾会直接影响团队的绩效。

了解如何激励团队成员,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性,对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团队决策与沟通:团队决策和沟通是团队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决策和沟通,可以提高团队的决策质量和工作效率。

3. 领导与权力:领导风格和权力对于团队的发展和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不同的领导风格和权力分配方式,有助于提高团队的效能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三、组织的要素:组织结构与文化组织的结构与文化是组织行为学的关键领域,它们对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行为有深远影响。

1. 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内部的权力和职责分配,以及信息流动和决策制定的方式。

了解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设计方式,可以优化组织的运作和效能。

2.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持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组织中人员的行为、态度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组织行为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些重点内容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与管理、决策与沟通等。

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的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是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及其职能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模式。

组织结构对于组织的运作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包括功能型结构、分工型结构、分部型结构、矩阵型结构等。

不同的组织结构对于组织内部的沟通、协作和决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是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工作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和工作方式等。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提升组织绩效。

接下来是领导与管理。

领导与管理是组织中的重要职能,它们在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是指通过影响和激励他人,引导他人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则是指组织资源和人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可以提高团队士气,优化组织绩效。

最后是决策与沟通。

决策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系到组织的发展与变革。

决策过程的合理性和决策结果的准确性对组织绩效具有直接的影响。

而沟通是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有效的沟通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组织的协调和发展。

在实际的组织管理中,这些组织行为学的重点内容相互关联,对于组织的发展和个体的绩效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管理者需要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应用相关知识和理论,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总之,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涉及组织内部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指导组织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与管理以及决策与沟通是组织行为学的重点内容。

组织行为学 重点

组织行为学 重点
①超常者是智力高度发展。
②智能不足表现为智商在70分以下。
优越的自然素质是超常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理想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
表现早晚;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C、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遗传的影响2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3产前环境的影响4早期经验的作用5学校教育的作用6实践活动的影响
管理思想:任何一个组织绩效低,都是人的本性所致;
如果人的工作效率低,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
“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
集权管理;强调“组织要求”重于“个人需要”。
管理特点:严格、规范;工作现场管理
领导角色:监工
2.社会人
霍桑试验
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
三、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关注的是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1.两个基本问题:
a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b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目的: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2.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正在变小,组织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a简单化,分力化组织结构组织的管理层次减少,更趋扁平化,横向、纵向分离及决策分散化。
b弹性化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更富有弹性,临时工增加,固定工减少,人员更加一专多能。
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导致产量的增加;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既有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二收集资料的客观性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六对未来的预见性3.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对该事物的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4.自我知觉也社会知觉的关系: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5.造成错误知觉的几种思想方法:一知觉防御法。

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这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二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三: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方式。

四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6.组织认同感的概念:一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二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三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7.管理人员怎样提高员工的族人认同感?一表面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二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三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四寻找机会即使奖励员工五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8.个性由个性倾向性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组成。

个性心理倾向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

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征9.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一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二善于发现问题三勤于思考四富于灵活性五善于应用六怀有好奇心七充满自信八坚持独立思考九勇于坚持到底10.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意义:一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

二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三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拨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四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五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地制定培训和开发计划六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11.群体规范的重要性:一能促进群体的生存二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三能够减少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四允许群体成员表达群体的中心价值观1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课程学习重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的定义与特征一、组织与组织行为所谓组织就是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行为学探讨的是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组织、行政组织、教育组织、医院组织、志愿者组织等。

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

2、明确的目标。

3、一定的权责结构。

(二)组织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有目的的活动。

行为具有目的性、意识的调节性、适应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二、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的预测、解释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1、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

虽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但是也离不开对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根据,而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

因此,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2、研究范围。

3、研究方法。

4、研究目的。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即组织行为学,则兴起于20 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组织行为学的探索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组织行为学的初创期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标志为以“霍桑实验”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创立。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梅奥(E.Mayo)根据霍桑实验结果,于1933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影响人的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期为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标志为系统化的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组织行为学学科的确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期为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术语(一)变量1、自变量。

2、因变量。

3、中介变量。

(二)因果关系(三)相关性与相关系数相关性是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在量变上是否有稳定的关系,表示为相关系数r。

组织行为学重点(自考必备)

组织行为学重点(自考必备)

组织行为学重点(自考必备)第一篇:组织行为学重点(自考必备)名词解释:1.管理:是协调、控制和只会共同劳动的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的过程。

2.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3.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4.阻止: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5.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重要性和社会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观点。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看法和评价。

6.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

传达的工具不仅局限于语言、文字、符号,也包括姿态和行为。

7.群体: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8.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9.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即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10.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集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11.人格: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12.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主要标志,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反映职工意愿并能激发其干劲的一种意识活力。

13.经营性企业文化:就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员工所应具有的价值理念,有人把经营型企业文化说成是企业界定和处理自己与外部的关系的价值理念。

14.谈判:指双方或多方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协商的过程。

15.组织战略: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制定的涉及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等内容的总体行动计划。

16.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为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在职责、职权等方面的分工、协作体系。

组织行为学所有重点

组织行为学所有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

2、行为主体对客观环境做出的反映。

3、组织行为组织对其所处的环境做出的反映。

4、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5、需要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6、动机指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7、优势动机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对人的行为起支配作用。

8、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9、目标行为指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即实现目标、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过程。

10、激励指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11、激励机制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12、价值观人或事物对个人来说的有用性、有效性、重要性的看法、认识和评价。

13、价值观体系如果根据强度排列一个人的价值观,将各个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根据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相对重要性排列次序,形成层级。

14、感觉指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15、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16、社会知觉指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17、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18、自我知觉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19、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20、感受性指人的感觉灵敏度,人对外界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1、首因效应是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22、近因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6组织行为学重点第一章、组中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1、组织的概念: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组织的概念逐步从物的组织到人的组织;从静态的组织到动态的组织;从封闭的组织到开放的组织;从单个的组织到系统的组织;2、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他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他是一个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也可以说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和兴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3、组织行为学的涵义:(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

(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

(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

(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4、行为的概念:行为时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题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做的反应。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生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道德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是指:除了上述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还包括内因的心理活动。

因此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4、人的行为的特点:(1)具有适应性。

(2)具有多样性。

(3)具有动态性。

(4)具有可控性。

(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5、个人行为指个体的行为。

行为的主体是班组、科室、部门,那就是群体的行为。

行为的主体是企业、学校、医院、机关等,就是组织行为。

6、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人的因素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7、为了更深刻的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精神实质,必须进一步的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这四个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重点内容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

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

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

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

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

管理者所扮演的信息角色分别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

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井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

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扰对付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3、组织行为学模型中的三种分析水平是什么(它们相互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系)答:(1)组织行为学模型中的三种分析水平是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①个体水平指个人的或传记的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人格特征、内在情绪框架、价值观与态度和基本的能力水平。

②群体水平指群体受别人期望的影响程度、群体可接受的行为标准、群体受政治以及冲突水平的影响程度等。

③组织系统水平指组织选到复杂性和成熟性的水平。

(2)这三种基本的分析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同建筑上用的砖块,每一种水平都建立在前一种水平之上。

个体-群体-组织系统第一章组织的多元化【自己来】1、明确主要的人口特征并描述它们如何与组织行为学相关答:(1)年龄。

劳动力市场正在走向老龄化。

许多雇主认识到年长员工代表了一个高素质求职者的巨大潜在群体;年龄与离职率有关。

(一方面,当组织在积极寻求可以接纳和认可变革的个体时,与年龄有关的一些消极信息明显阻碍了年长员工的受聘计划,并且被裁员的机会大;另一方面,员工年龄越大,可供选择的其他工作机会就会越少,其任职时间长因而加薪的可能性越多。

);年龄与生产率有关(研究表明,在速度、力量、敏捷性和协调性方面会随时间推移不断增长);年龄与工作满意度有关,但结论不统一。

(2)性别。

女性和男性之间在工作生产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男性领域表现出色的女性不受欢迎;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存在差异,女性倾向于工作于生活平衡的工作;离职率和缺勤率方面,女性比男性高出许多;(3)种族和族群。

在雇佣环境中,面临绩效、晋升、加薪等问题时,员工倾向于帮助同种族的同事;不同种族对待平权行动不同;在雇佣决策上,总体上美国黑人的状况不如美国白人;(4)残疾。

影响其就业能力的认知;2、描述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多元化答:(1)能力,这一因素会之间影响员工的绩效水平。

首先,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员工和工作要求之间的匹配性;其次,组织中影响现有员工的晋升和调职决策要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水平;最后,管理者可以对工作进行微调,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从而改善这种适应性;(2)个人特征。

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或其他管理者可能有的隐含偏见;(3)多元化管理。

我们可以设计团队管理、招聘、雇佣、保留和发展实践活动,以充分利用多元化,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

针对多层级的多元化环境而设计的全面性项目,比一次性的多元化培训更有效;第二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1、态度实在决定行为吗为什么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答:(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态度的三个组成成分是:认知、情感和意向。

但态度并不实在决定行为。

(2)认知失调的效用,即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他们将会寻求一种能把失调降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行为决定态度;(3)调节变量,(人们发现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是: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重要的态度是基本价值观、自我利益的反映,或是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己看重的个体或群体的认同。

那些被个体认为很重要的态度,倾向于与行为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具体的态度易于预测具体的行为,然而,一般的态度倾向于最好地预示一般的行为。

当社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强大时,态度与行为之间更可能出现差异。

2、哪些因素会带来工作满意度对大多数人来说,薪酬和工作本身哪个更重要答:如下因素会带来工作满意度:工作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薪酬等。

对于贫穷的人或者生活在贫穷国家的人来说,薪酬更重要,但是,一旦到了富裕的生活水平,工作本身以及工作满意度更重要。

3、工作满意度是独特的美国概念吗工作满意度是否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答:工作满意度不是独特的美国概念。

工作满意度会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其他文化的人们可能且确实形成了对工作满意度的判断。

有证据表明,西方文化中的员工与东方文化中的员工相比其工作满意度更高。

西方文化中的个体往往强调正面情绪和个人快乐,与他们相比,东方文化中的个体对负面情绪的厌恶感更少。

第三章情绪与心境1、情绪和心境对不同的组织行为问题有什么影响你打算如何改善员工的心境答:情绪,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直接指向某个人或某个物。

心境,则是一种比情绪更弱并且经常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

情绪和心境被证明几乎与所有的组织行为学主题相关。

组织越来越多地选择它们认为具有高情绪智力的员工。

情绪和积极心境能够促进有效的决策和提高创造力。

最近的研究表明,心境与动机有关,特别是通过反馈,领导者依靠情绪提升他们的管理效率。

情绪展示对谈判和客户服务都很重要,而且情绪体验和工作态度以及与工作态度相关的行为有紧密的关系。

从实践和道德的角度来说,当然是有限制的。

情绪和心境是构成个体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

如果管理者了解情绪和心境的作用,则会增强对于个体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2、道德困境:在工作中管理情绪近十年来,人们对于工作当中情绪的理解飞速地增长。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现在我们可以或者近乎可以管理员工的情绪了。

例如,所有希望建开放和友爱工作环境的公司,都在运用人员选拔过程“筛选掉”那些不够外向和热情的求职者。

并且为员工提供培训,指导他们如何表现出微笑和愉快。

一些组织走得更远,它们试图建立一种“在情绪方面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它们不断唤起员工与顾客进行交流的日常情绪;它们选聘那些高情绪智力的求职者来控制工作团队和工作小组的情绪氛围,以及从事他一些类似的情绪管理活动。

格罗格·马克斯(Groucho Marx)曾经开玩笑地说“在演艺界成功的秘诀是诚实和真诚。

一旦你学会伪装出这些特点,那你就无往而不胜了。

”今天,在很多服务性组织中,格罗格的名言正在应用于实践。

例如,大量保险公司的电话推销员们,接受训练以唤起顾客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更容易说“行”。

员工们被指导避免使用带有负面意思的词汇,而代之以令人振奋的、建立自信的词汇,如“当然如此”、“绝对保证”、“立刻”和“非常棒”等等。

另外,他们还被指导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来传递“脚本”中的内容。

为了确保这些“人工的”积极情感始终被唤起,公司常常监控这些推销人员的的电话。

麦当劳、迪士尼和星巴克这样的组织会选择积极向上和热情友好的员工,并为他们设计表现出这些特点的行为程序。

他们让员工毫无选择余地。

另外,这些组织向它们遍布世界各地的员工表达公司的情绪期望。

当汉堡包和奶香咖啡(1atte)走进一座城市时,无论是阴沉:的莫斯科人还是害羞的芬兰人,所接受的微笑培训都来自同门同派。

3、如果要求员工伪装出与工作有关的某种具体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与员工的基本人格相冲突,这种做法是否道德向别的国家输出标准化的“情绪规则手册”是否道德你的想法是什么答:要求员工伪装出与工作有关的某种具体情绪,而这种情绪与员工的基本人格相冲突,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是对员工人格的不尊重;同理,向别的国家输出标准化的“情绪”规则手册”的做法也是不道德的,并且它没有考虑到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情绪。

工作中情绪的管理不是简单的控制与改变,情绪管理体现的是关怀。

员工积极的情绪可以有效的提高效率,消极的情绪会产生一些恶性循环。

但是,对于情绪的管理应着重体现在了解员工不良情绪的来源,通过一些方法消除这些情绪。

因此,对于员工情绪的管理方法有:(1)要善于发现员工的情绪状态。

员工的性格不同,学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管理人员要结合这些方面,善于观察员工的思想情绪,特别对于实习生、新员工,管理人员更应当主动地去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以便对症下药,帮助员工调节情绪。

(2)组织员工多参加集体活动,员工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同时,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公开赞赏,私下批评,员工今天做得好,或者这件事情是刚刚学的,应该多鼓励,肯定,如果发现员工违规违纪、有错误的地方,就要悄悄地提醒,这样员工会感动。

第四章人格与价值观【2~】1、大五人格特质如何预测工作行为答:(1)大五模型中的各项因素分别为:①倾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