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系列学术报告会

合集下载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献身农业;治学态度严谨,作风扎实,有探索创新精神;服从国家需要,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服务社会。

2、掌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工作和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动物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2、动物繁殖生理与胚胎工程三、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制一般为3年。

因客观原因,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研究生处审核,校长批准,可适当缩短(但不得少于两年半)或延长(全脱产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原则上不超过3年半,在职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1、思想政治工作硕士生除了学习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还必须参加政治学习,形势与任务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

要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课程学习为了使硕士生掌握动物遗传育种繁殖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较好的实验技能,硕士生必须学好必修课,积极参加研究班活动。

此外,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硕士生的基础,选修几门课程。

硕士生课程的学习可以随班听课,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完成。

无论哪种方式。

都必须通过考试并成绩合格者方能获得学分。

3、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研究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农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锻炼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要参加三周社会实践。

研究生要写出社会实践报告,系或导师要进行考核,对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或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

畜牧学博士 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畜牧学博士 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畜牧学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畜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和高级综合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研究生阶段,核心课程的设置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素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畜牧学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指南:一、基础课程1.动物遗传学:该课程主要介绍动物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遗传学基础知识、遗传变异、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等内容。

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遗传异质性和进行遗传改良的能力。

2.动物生理学:该课程主要涵盖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包括动物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新陈代谢、能量平衡、内分泌调节等内容。

培养学生具备深入了解动物生理过程和应对生理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核心课程1.动物营养学:该课程主要介绍动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包括营养需求、饲料成分与质量评价、饲养管理和饲料添加剂等内容。

培养学生掌握合理饲养与营养方案设计的能力。

2.畜禽疾病学:该课程主要讲授畜禽主要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技术,包括常见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培养学生具备动物疾病防控的能力。

3.动物育种学:该课程主要介绍动物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包括育种目标与方法、遗传进展与评价、品种改良与产业化等内容。

培养学生掌握优良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的能力。

4.动物生产与管理:该课程主要介绍动物生产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动物繁殖技术、生长发育调控、饲养与管理技术等。

培养学生具备动物生产与管理的能力。

三、实践与课程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畜牧学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还应包含实践与课程设计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包括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科学论文写作、学术报告等,以帮助学生培养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学术交流能力。

四、其他相关课程除了核心课程之外,还应提供其他相关课程,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动物行为学、畜禽养殖环境与设备、动物健康与养护等内容,以便为学生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基础。

国外生猪育种体系简析及对我国生猪育种的几点思考

国外生猪育种体系简析及对我国生猪育种的几点思考

国外生猪育种体系简析及对我国生猪育种的几点思考周磊,王晔,毛瑞涵,李佳芮,刘剑锋*(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摘 要:选择是生猪育种的核心,而准确地选择和选种依赖于完善和成熟的育种体系。

国际养猪发达国家(国际育种企业)对育种体系不断完善,长期进行生长、繁殖和肉品质等各类性状的表型测定,运用多场联合评估和基因组选择等方法不断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不断挖掘新的育种性状,并进行测定、评估和选育,实现了种猪群体持续的遗传改良和综合性能的不断提升。

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国际育种企业)的生猪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的生猪育种工作提供参考,并促进我国生猪种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生猪;育种体系;基因组选择;遗传评估中图分类号:S828.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1130-07遗传评估用来评定个体作为种畜的种用价值,可以反映个体的遗传潜能,是猪育种的一项核心工作。

影响遗传评估准确性的因素首先是表型数据的数量和质量。

大量且高质量的表型数据可显著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因而种猪联合育种(多组团育种)的概念在1992年即被提出[1]。

联合育种实现了更加准确的遗传评估和更快的遗传进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主流的育种模式。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组选择逐渐从理论变为现实。

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不同性状上得到的育种值准确性均高于传统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模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BLUP)技术[2-3]。

近年来,欧美等养猪发达国家的种猪质量、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完善的育种体系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本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欧美发达国家(及国际育种企业)的生猪遗传评估体系和最新育种进展进行简介,并结合我国生猪遗传评估体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生猪遗传评估体系优化升级和生猪种业的可持续性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考研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考研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考研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第一批在国内本专业领域被批准设有博士点的国家重点学科,并被批准为全国首批“211”工程项目建设学科。

本学科设有国家家禽测定中心、农业部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动物胚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建设项目、分子及生化遗传实验室、计算机室、细胞遗传实验室、果蝇与赤拟谷稻实验室、动物繁殖实验室。

农业部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值人民币约1000万元,其中包括dna自动测序仪、显微操作仪、脉冲场电泳系统、图像分析系统、工作站计算机等大中型设备。

动物胚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低温生物学实验室、显微操作实验室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拥有显微操作仪系统、pcr仪、自动冷冻仪、荧光显微镜、腹腔内窥镜、体视镜、co2培养箱和超净工作台、低温离心机、超低温离心机、milli-q超纯水仪等大型进口仪器设备。

具备从事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和生化遗传学、家畜繁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实验条件。

可承担所有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有:动物分子数量遗传学;畜禽育种的理论与技术;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和技术;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本系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0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其中1人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副教授10人。

在国际学术团体任职者4人,在国内一级学会任副理事长以上者2人,在国内二级学会任副理事长以上者7人。

近5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973”、“863”、“跨越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总经费达4100余万元。

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共15项、国际专利1项、国家专利2项。

培养博士45人,硕士50人。

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培养博士后7名。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04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应用
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效率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通过基因筛选和技术手段 ,能够显著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效率 。
通过遗传育种研究,可以定向改良动物的遗 传特性,提高其生长速度和生产效率,从而
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动物的抗病性和耐受性
动物的抗病性和耐受性是影响其生 长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技术方面,新兴的生 物技术如基因组编辑、 细胞工程、生物信息学 等将为动物遗传育种研 究提供更多的手段和方 法,推动研究的深入发 展。
在政策方面,各国政府 和国际组织将更加重视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增 加投入,加强监管和规 范,促进这一领域的可 持续发展。
06
研究案例展示
利用基因组学技术进行奶牛选育的案例
02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概述
动物遗传育种定义
动物遗传育种是通过改良和选择动物品种来提高生产性能、改善品质和抗逆性的 技术手段。
它包括了对动物基因组、遗传变异、遗传规律和选择方法的研究,以及通过杂交 、诱变、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进行品种改良。
遗传育种研究的目的
1
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繁殖效率 ,以增加动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2
改善动物的品质和适应性,以满足市场需求和 消费者需求。
3
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动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以减少疾病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育种研究的方法
群体遗传学方法
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 包括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杂合 度等参数。
数量遗传学方法
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参 数,包括遗传力、环境方差、重复 力等。
VS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可以通过基因筛 选和技术手段,增强动物的抗病性 和耐受性,从而提高其成活率和适 应性。

外膜蛋白的结构_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_张丽芳

外膜蛋白的结构_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_张丽芳

外膜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张丽芳,罗薇(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外膜蛋白是原核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维持细菌正常形态结构及细菌在机体内的生存和繁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将对其结构、功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基础研究、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方面提供有力的理论及研究基础。

关键词:外膜蛋白;形态结构;功能;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Q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36(2014)10-0055-07 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仅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在细胞膜表面或镶嵌其中,除有常规蛋白功能外还有抗原性等多种功能,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同时与其他物质发生协同作用增强细菌的致病性。

随着对外膜蛋白分子免疫学和基因的分析,它在临床诊断和疾病预防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对其产生兴趣并进行研究。

现将外膜蛋白的结构、功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基础研究、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及研究基础。

1 外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早期,人们对外膜蛋白的认识仅局限于其是镶收稿日期:2014-04-14作者简介:张丽芳(1990-),女,青海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动物传染病防治。

通信作者:罗薇(1962-),女,四川人,硕士生导师,从事动物传染病诊断和防治研究。

E-mail:13678006660@163.com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2013JY0045)。

嵌于脂质双分子层结构中的多种蛋白,分为微孔蛋白、脂蛋白、外膜A蛋白(OmpA)等主要蛋白和微量蛋白等几种常见类型。

微孔蛋白由3个序列不同但分子质量相同的亚单位组成,在细胞膜上形成一条管道通道,通常以非共价键形式紧密的连接肽聚糖和脂多糖,一些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孔道蛋白在脂质体膨胀过程中发挥渗透作用(Tokunaga等,2012),因此此蛋白具有渗透特性。

黑斑蛙核型、C-带及Ag-NORs 研究

黑斑蛙核型、C-带及Ag-NORs 研究

带技术 (? !? !!> A + 选取 #!)2 片 龄 的 染 色 体 标 本 在 & Q M !C . : 室 温" $ 蒸 馏 水 漂 洗 后$ 再将标 5! O > :溶液中处 理 ( 本浸于 # 注 ! &a 的 #b \ 7 H O" &C 8 9! !( ! 溶液 中 # 意密闭 "$ 蒸 馏 水 漂 洗 后 放 入 !c+ + > 溶液! ’ &a " 中处理 (5 自来水漂洗后 $ 再经蒸馏水漂洗 $ 干燥后 $ $ 冲 洗$ 自然干燥后镜 #b S 8 1 C J 7液染色$ &C 8 9 % & ) 检 ( (? !? $!F A 6 H I J技术 G 在其上 培养 皿 底 部 放 一 用 蒸 馏 水 湿 润 的 滤 纸 $
!" # $ % (# ) *+ , ’ # *$ / 0 1 , ( % 2 ( ( % & . &’ & 3, ! 0 4 5 6 72 (6 , ( ,( 2 ’ 8 , 9 $ : , # , 3 3
$ $ $ $ $ $ + O PO 1 9 A Q 8 7 9 R O F 6 S> 5 , 9 TU V 7 . Q PW 1 8 A L 8 9 X H 6 SY , A T 1 8 W F 6 SY . 9 A O . 9 G G G G G $ $ $ Q P UO , 7 9 A V 8 9 < F 6 SZ 8 9 A @ 7 9 S F H[ 8 7 9 A S , . R O U\ 8 A > 7 8 G G
(! 材料和方法
(? (! 实验材料 黑斑蛙 ! 编号为 (! # ; ;+ 9 1 : ; / 6 2 ; ? ;" ( &只$ . 雌雄各 # 只 ! 雌# 雄# $ 于! ( &$ &" & & #年* (!#$ ’!( 月! 日捕捉自徐州市铜山新区 ( ) (? !! 实验方法 (? !? (! 染色体标本制备法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

农业部特种经济动物遗传育种与系列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特种经济动物遗传育种与系列重点实验室
杨福合所长 ( 主 任) 2 0 0 2 年 9 尾 在 韩国釜山 太学 做学术 报告 物 资源 保护 生 物 学

数量性 状 分子 标记
辅 助 育种 、优质 高效新 品种选 育 、优 质特 种经济 动物 新 品种 ( 系) 选育 及配套 系开 发 、特 种 经济 动物 良种快 速繁 育为研 究领域 。发展 成为 国 际一流 的特 种经 济动物 自主创 新基 地和 国际 交流合 作平 台 ,培 养一 支具有 国 际竞 争 力的创 新 团队 ,全 面提升 我国特种 经济 动物领 域 的 自
青年 专家 、吉林 省省 管优秀 专家 。中 国农 学会 特产 学会理 事长 、吉林省 特产 学会理 事长 、 国 家畜 禽遗传 资 源委员会 委 员、全 国参茸标 准化 委员会 副主 任委 员 ,享 受国务 院政府 特殊 津贴
专家 。主 要从 事特种 经济 动物遗传 资源 保护 利用及 遗传 育种 工作 。1 9 8 6 — 1 9 8 8 年 曾在 美 国 、
黩蟹羁勰
嗽 避 归

பைடு நூலகம்固
爨{


流 氏细 胞 仪 、 实
液相 色谱/ 质谱
躁 魏 醣鹾翘 簧 僻
D NA 测 序 仪
实 时 定 量 PCR仪
液 相 色 谱
原 子 吸 收 光 谱
主创 新能 力 ,为提高资源利 用率、增加农 民收入 和发展新兴产 业提 供可靠 的科 学技术支撑。
实验室主 任杨福 合 ( 1 9 5 7 一),男 ,研 究员 ,博 士 生导师 ,中国农 业科 学院特产 研究 所 所长 ,兼农 业部 特种经 济动 植物及产 品质 量监 督检验 测试 中心主 任 。农 业部 有突 出贡献 的 中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硕士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硕士研究生:1.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具有集体主义观念,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负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动物遗传育种学方向(2)动物繁殖学方向三、培养年限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1~2年以论文工作为主。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

2、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的作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

要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优势,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硕士生获得学位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3学分,培养环节学分7学分(实践教育2学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学分,学术交流2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

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

硕士入学前三年内通过外语六级者可免修免考硕士研究生外语,成绩按六级成绩登记,并取得相应学分。

畜牧兽医学术报告范文

畜牧兽医学术报告范文

畜牧兽医学术报告范文以下是畜牧兽医学术报告范文:题目:猪瘟病毒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及防控摘要:引言:猪瘟病毒(Porcine circ化膜炎 Virus,Pocv)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是引起猪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Pocv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及防控,分析Pocv的影响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正文:一、Pocv的来源及传播途径Pocv是一种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与细小病毒科的冠状病毒相类似。

Pocv主要通过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尤其是在猪与猪之间传播,猪瘟病毒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黏膜等多种途径感染动物。

二、Pocv的症状及感染方式Pocv感染后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打喷嚏、腹泻、肌肉疼痛等。

猪感染后的病情较为复杂,可分为温和型、严重型、暴发型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猪瘟病毒感染后,其传播方式和症状也有所不同。

三、Pocv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Pocv在畜牧兽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仅对猪的生产性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在猪的生产中,Pocv 引起的猪瘟是毁灭性的打击,导致猪的生产力大降,生产成本增加。

同时,Pocv也会导致人类感染流感等疾病。

因此,Pocv的防控是畜牧兽医的重要任务。

四、Pocv的防控措施针对Pocv的防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兽医人员的病毒检测能力,降低误诊率;2. 采取免疫接种措施,提高猪的免疫力;3. 加强饲养管理,控制猪与猪之间的接触;4. 采取物理防控措施,如保持环境卫生、加强通风等。

总结:Pocv是畜牧兽医中的重要问题,其防控对猪的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详细介绍了Pocv的来源及传播途径、症状及感染方式、应用及防控措施。

希望本文能对畜牧兽医行业的防控工作有所帮助。

孙寰研究员开创杂交大豆研究

孙寰研究员开创杂交大豆研究
定1 6 7 含有 不 育 细胞 质 。 以 0 3 5 为轮 回亲本 ,经 多
合的选育 ,昆虫传粉试验 ,高异交率不育系选育 ,
制 种 环 境 的 选 择 与控 制 ,制种 时父 母 本 比例 的配 置 ,种子质 量控 制等 多个 环节 。孙寰 带领 课题 组一

次 回交 核置换 ,1 9 9 3 年育 成 了具有野 生大豆 表现 型
大学 ( I o w a 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 ) 进修 ,在 P a l m e r 教授的
实 验室 从事 细胞 遗传 学研究 ,这 为他 回 国后 从事 杂 交 大 豆研究 打下 了基 础 。同期在 该校 作访 问学 者 的
还有盖钧镒院士 ,他在 F e h r 教授的大豆遗传育种实 硅 大豆 ,在全 国布置 6 个试验点 ,与相应熟期的栽
会抽时间继续学习英语 ,所以他英语水平较高,改
革 开放 以后 是最早 派 出的访 问学者 ,到衣 阿华州 立

带有随体 的一小部分染色体发生了重复和易位 ,或
2 条 带随体 的染色体 发生重 复 ,同时又丢失 了 2 条染 色体 ,整 个染 色体数 仍保 持 4 O ,而在栽 培大 豆 中尚 未见 到 4 个 随体 的报道 。 孙寰 和他 的课 题组 利用 l 4 省1 7 6 份 野生 、半 野
■ 人

孙 寰研 究 员开创 杂 交大 豆研 究
文/ 常 汝镇
( 也 是 种 植 大 豆 的农 场 主 ) 座谈 ,组 织 此 次 座 谈 的 K a u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 f ma n 教 授请 孙寰介 绍 中国大豆 生产 晴况 ,他能
流利地用 英语进行介 绍与 回答 问题 。

医学学术会议总结报告书范文(2)

医学学术会议总结报告书范文(2)

医学学术会议总结报告书范文(2)本届大会第三项议程——学术讲座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常务副校长、《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郭永松教授主讲有关医学论文写作和科研课题申报。

郭永松教授深入浅出地通过对医学研究方法论中如何确定选题、两种研究途径、科研设计要素原则、调查研究与方法、临床科研程序等方面及怎样写好研究项目申请书的讲解,让在场人员受益匪浅。

本届学术大会在市医学会、市中医药学会全体会员和各医疗卫生单位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圆满结束,整个过程学术氛围深厚,达到了预期效果。

本届学术大会是一个起点,是一个尊重学术、专于学术乃至敬仰学术的起点,一个中西医完美结合、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的起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必将为我市医学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市卫生进修学校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三日3医学学术会议总结范文篇三2010 年研究生学术年会动科动医学院分论坛活动总结为营造浓厚的研究生学术氛围,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启迪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共同努力,由校研工部(处) 、校团委、校科协、动科动医学院党委主办的,动科动医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2010 年研究生学术年会动科动医学院分论坛顺利落下帷幕,一、分论坛总体概况动科动医学院本次研究生分论坛主题为“两型社会建设与畜牧兽医科技创新” ,时间为 11 月至 12 月,共分为专家特邀报告、研究生学术报告交流、企业特邀报告三个部分。

1.专家特邀报告:报告人陈焕春(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书红(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报告题目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与诊断试剂研究现状 (1)猪产肉性状相关基因及 microRNA 鉴定与功能研究 (2)研究生道德修养与业务素质时间 2010 年 12 月 6 日 9:00—10:00 2010 年 12 月 6 日 10:30—11:30 地点动科楼 A205动科楼 A205陈焕春院士作此次学术年会第一场专家特邀报告,他提到学科的交叉往往会激发创新,从而产生新的知识,而这个过程需要广大研究生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畜牧学--硕士-培养方案

畜牧学--硕士-培养方案

畜牧学☆(09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畜牧学是以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为理论基础,研究各种畜禽及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与繁殖、饲料营养、饲料生产、饲养管理、健康养殖与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环境控制与生态安全、动物福利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主要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统计学、家畜生态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家畜环境卫生与工程等相关学科。

四川农业大学畜牧学科前身是原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63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199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成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00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已建成“动物抗病营养”、“畜禽品种资源发掘与利用”等教育部、农业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在动物抗病营养、动物营养代谢与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母猪系统营养、畜禽新品种培育、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现代畜禽产业技术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近100人,其中,国家杰出高级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人。

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有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8篇博士论文获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重用。

二、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身心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畜牧生产的工作环境,能在畜牧学领域的应用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具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畜牧学科和畜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一定的了解;3、掌握动物试验和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畜牧学的原理和技术解决畜牧生产中的问题;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理解畜牧学研究领域内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外文写作与交流能力。

低血清培养PK-15细胞系对TGEV增殖规律的研究

低血清培养PK-15细胞系对TGEV增殖规律的研究

中国兽医科学 2021,51(01 ):98-104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网络首发时间:2020-12-09 D O I:10.16656/j.issn. 1673-4696.2021.0023 中图分类号:S852.659.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696(2021)01-0098-07低血清培养PK-15细胞系对TGEV增殖规律的研究杨雁婷、杨定勇3,龚双燕\李小璟\朱玲(1.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成都611130;2.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3.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为降低疫苗生产综合成本,本研究探讨了以低血清培养基(M08011)替代常规细胞培养基(DMEM)的可行性。

本研究依次采用含100、80、50、30、20、10、〇11117匕血清的低血清培养基(1^08011)驯化?1<-15细 胞,并考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在低血清培养的PK-15细胞系中的增殖规律。

结果显示,驯化后的 PK-15细胞在含100、80、50、30、20mL/L的低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状态良好,与常规培养基所培养的PK-15 细胞无差异。

低血清培养体系培养PK-15细胞时,血清最低添加量为20 mL/L。

用该体系培养的PK-15细胞 接种TG EV后,T G E V的TClDgo为1〇-497/100 m L,与常规条件培养的T G EV的TCIDso为lO^VlOO p L相比,差别不明显。

TG EV接种PK-15细胞,低血清培养基中血清浓度降低至20 mL/L,毒价未受到影响。

结果 表明,本研究建立的PK-15细胞及T G EV低血清培养体系可初步应用于T G E V的增殖培养,为相关疫苗研 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PK-15细胞;低血清培养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tudy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TGEV by low serum culturedPK-15 cell lineY A N G Y a n-tin g',Y A N G Ding-yong3,GO NG Shuang-yan1,LI Xiao-jing1 ,Z H U Ling1-2*(1.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2. Sichu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A nimal Diseases and H u man Health, Chengdu 611130, China;3. College of A 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an, Chengdu A griculthral College , Chengdu 611130,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overall cost of vaccine production in low serum medium(M08011), the fe a s ib ility to replace the conventional containing 100 m L/L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D M E M m edium was observed.The resu 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status of PK-15 ce ll lines in the low serum m edium con­taining 100,80,50,30 and 20 m L/L respectively was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PK-15 c e lls cultured in the conventional m edium.Therefore,the lowest serum concentration of PK-15 c e lls was20 m L/L when cul­tured with the low serum culture system.After inoculated the PK-15 c e lls with this system for TGEV,the TGEV(T C ID5〇)in the low serum culture was 10~497/100,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obvious between the normal conditions and the TGEV(T C ID5〇)as 10_488/100 ^L.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PK~15 c e lls inocu­lated with T G E V was reduced to20 m L/L in low serum medium,and the to xicity was not affected.Therefore, the PK-15 c e lls and T G E V low serum culture system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can be in itia lly applied to the proliferation and culture of TGEV,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related vaccine research.收稿日期:2020-10-10;修回日期:2020-12-01基金项目:畜禽重要疫病免疫防控新产品开发项目(2018NZDZX0006);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兽药创新团队专项(CARS- SVDIP)作者简介:杨雁婷(1998-),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病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E-mail :928802873@qq.com;杨定勇(1967-),男,四川盐源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的研究,E-m a i M98127617@q q.c o m。

我国PED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我国PED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S 病毒抗体,但PRRS 病毒仍能在血液中存活几周的事实,充分证明免疫不能很好的阻止PRRS 病毒的感染,由此可见,我国采用的ELISA 检测GP5 总蛋白(免疫抗体)的方法,其检测出的免疫抗体效价(总的抗体效价)不能很好地反应机体的免疫抵抗力。

就目前的疫情形势来看,虽然免疫不能完全地控制本病,但这是防止由同源病毒攻击引起发病的比较有效的措施之一,近两年我国蓝耳病疫情总体稳定就是很好的证明。

3.5 严格控制外引种猪,是控制本病的关键PRRS 病毒具有高度的感染性,即,猪只要吸入数粒病毒颗粒就可以感染,病毒除了通过接触传播以外,还可以经空气传播,但美洲株蓝耳病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Goldbe rg 等人在2000 年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解释了区域性传播的问题,他们对采集于伊利诺斯州和艾奥瓦州东地区的55 个野毒分离株进行基因序列分析评估,他们发现,分离株间的基因相似性与它们的地理距离无关联,由此可推断,PRRS 病毒最有可能是通过引进动物或精液而被引入猪群的。

如果一个猪群引进了PRRS 病毒,该病毒的高度感染性又会使PRRS 病毒在这个猪群中快速传播开来。

在此之前,美国已进行了多年猪蓝耳病的净化,收效有限。

目前,美国的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以前采取的净化措施存在着缺陷,新的净化技术和措施正在用于猪蓝耳病净化工作中,其中,包括闭门繁育技术,即在一段时间内不引入新猪(包括精液)、本场的猪也不输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大约200 天)蓝耳病病毒在猪群中会被清除;另一项新技术是空气净化设施的使用,结合其它净化技术,效果明显;再有就是区域净化措施,美国的经验表明:对于蓝耳病的净化来说,单个猪场的净化没有多大意义,暂时的净化成功效果并不能很好地保持,所以要对蓝耳病进行净化,需采取区域性的净化措施才能获得成功,这样即使引进新猪也是从清净地区引入的,不会传播PRRSV。

4 结语猪蓝耳病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一种重要疫病,也是全球养猪业最具有经济意义的一种主要疫病。

哺乳动物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研究进展

哺乳动物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4,51(3):1171-1182C h i n aA n i m a lH u s b a n dr y &V e t e r i n a r y Me d i c i n e 哺乳动物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研究进展李有为1,程亚倬2,商继勇2,张廷龙1,孙铭菊2(1.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莱阳265200;2.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青岛266109)摘 要:体外成熟是哺乳动物胚胎工程获得成熟卵母细胞的主要途径,卵母细胞质量直接影响早期胚胎发育,妊娠的建立及维持,胎儿的发育等㊂哺乳动物卵巢表面数量众多的小卵泡可以作为胚胎工程卵母细胞的来源,但从哺乳动物卵巢获取的卵母细胞成熟差异较大,存在处于发育各个时期的卵母细胞,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差,发育能力不足㊂如何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发育能力以充分挖掘优良母畜的遗传资源,提高胚胎工程效率成为研究热点㊂基于此,文章概述哺乳动物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研究进展,比较大㊁小卵泡卵母细胞物质积累差异㊁卵泡的卵泡液成分及含量差异以及卵泡颗粒细胞和卵丘细胞的差异,分析哺乳动物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差的原因,分析总结提高哺乳动物小卵泡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措施,包括抑制核成熟㊁成熟前培养㊁颗粒细胞及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共培养,期望能够为小卵泡卵母细胞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及发育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㊂关键词:哺乳动物;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中图分类号:S 814.6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6431/j .c n k i .1671-7236.2024.03.02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收稿日期:2023-08-12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 R 2020Q C 193);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开放课题(2020K F K T 005);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663/1120012)联系方式:李有为,E -m a i l :l i yo u w e i 008@163.c o m ㊂通信作者孙铭菊,E -m a i l :s u n 8911@163.c o m R e s e a r c hP r o gr e s s o n i n v i t r o M a t u r a t i o no f S m a l l F o l l i c l e -d e r i v e dO o c yt e s i n M a m m a l i a n L IY o u w e i 1,C H E N G Y a z h u o2,S H A N GJ i y o n g 2,Z H A N G T i n g l o n g 1,S U N M i n g ju 2(1.H a i d uC o l l e g e ,Q i n g d a o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L a i y a n g 265200,C h i n a ;2.C o l l e g e o f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 ,Q i n g d a o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Q i n g d a o 26610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v i t r o m a t u r a t i o ni st h e m a i n w a y f o r m a m m a l i a ne m b r y oe n g i n e e r i n g too b t a i n m a t u r e o o c y t e s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o o c y t e s d i r e c t l y a f f e c t s e a r l y e m b r y o n i c d e v e l o pm e n t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a n dm a i n t e n a n c eo f p r e g n a n c y ,a n df 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l a r gen u m b e ro f s m a l l f o l l i c l e so n t h e s u r f a c e o f m a m m a l i a n o v a r i e s c a n p r o v i d e o o c y t e s t h a t a p p l y t o e m b r y o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u t t h eo o c y t e so b t a i nf r o mt h eo v a r y a r ea t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t h a ts h o w sd i f f e r e n t m a t u r e c a p a c i t y ,a n d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i n v i t r o m a t u r a t i o n o f o o c yt e s f r o ms m a l l f o l l i c l e s a r e p o o r a n d d e f i c i e n t i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a b i l i t y .H o wt o i m p r o v e t h e i n v i t r o m a t u r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 f s m a l l f o l l i c l e o o c y t e s t of u l l y t a p i n t ot h e g e n e t i cr e s o u r c e so fe x c e l l e n tf e m a l ea n i m a l sa n di m pr o v et h e e f f i c i e n c y o fe m b r y o e n g i n e e r i n g h a s b e c o m e ar e s e a r c h h o t s p o t .B a s e d o n t h i s ,t h er e v i e w 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o f i n v i t r o m a t u r a t i o no f s m a l l f o l l i c l eo o c yt e s i n m a m m a l i a n ,c o m p a r e s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o f o o c y t em a t e r i a l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t h e c o m po s i t i o n a n d c o n t e n t o f f o l l i c u l a r f l u i d ,a n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f o l l i c u l a r g r a n u l o s a c e l l s a n d c u m u l u s c e l l si n l a r g e a n d s m a l l f o l l i c l e s ,a n a l y z e s t h e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p o o r q u a l i t y ofm a m m a l i a ns m a l l f o l l i c l e中国畜牧兽医51卷o o c y t e s i n v i t r o m a t u r a t i o n,a n a l y z e s a n d 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m e a s u r e s t o i m p r o v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a b i l i t y o f m a m m a l i a ns m a l l f o l l i c l eo o c y t e s i nv i t r o m a t u r a t i o n,i n c l u d i n g i n h i b i t i o no fn u c l e a r m a t u r a t i o n,p r e-m a t u r a t i o n c u l t u r e o f o o c y t e a n d c o-c u l t u r e o f o o c y t e s w i t h g r a n u l o s a a n d c u m u l u s c e l l s,w h i c ha i m e s a t p r o v i d i n g t h e o r e t i c a l g u i d a n c e f o r t h e r e s e a r c h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g u l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 s m a l l f o l l i c l e o o c y t e s a n d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c a p a c i t y. K e y w o r d s:m a m m a l s;s m a l l f o l l i c l e s;o o c y t e s;i n v i t r o m a t u r a t i o n家畜卵母细胞随着卵泡长大而生长成熟,获得发育能力,卵母细胞良好的生长成熟是决定雌性生产及繁殖能力的重要指征㊂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I VM)是利用体外培养体系模拟体内卵母细胞成熟环境,将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培养至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的过程㊂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是研究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的基础,是辅助生殖的关键,是保护和扩繁优良家畜的重要前提㊂进行体外成熟培养的卵母细胞取自卵巢表面卵泡,但卵巢表面大腔卵泡数量非常有限,不能满足科研和临床需求,数量众多的小卵泡作为卵母细胞来源受到更多学者关注㊂但小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质量差,发育能力显著低于大卵泡卵母细胞[1-3]㊂研究者们试图探究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差的原因及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的措施,但这些问题仍未被完全阐明,也未见系统的论述㊂因此,作者系统论述哺乳动物小卵泡卵母细胞的利用现状及研究意义,从卵母细胞生长的卵泡微环境方面分析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及发育能力差的原因,概述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的措施,为改善哺乳动物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系统提供新思路,继而提升优良家畜繁殖利用效率,促进胚胎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㊂1哺乳动物小卵泡卵母细胞的利用现状及研究意义哺乳动物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及发育能力显著低于大卵泡卵母细胞㊂研究表明,直径2.5~4.0m m的猪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及发育能力低于4.5~6.0m m卵泡卵母细胞[1];山羊卵巢上直径<3m m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及发育能力低于直径>3m m卵泡卵母细胞[2],且只有来自直径1.5m m以上山羊卵泡的卵母细胞才具有完成减数分裂的能力[4];在牛的研究中发现卵巢上直径<3m m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及发育能力低于直径>8m m卵泡卵母细胞[3,5]㊂人小卵泡(直径<10m m)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发育能力显著低于大卵泡卵母细胞[6]㊂因此,哺乳动物胚胎工程利用的卵母细胞大都取自大卵泡进行体外成熟培养,如在猪上选取卵巢表面卵泡直径3~6m m的卵母细胞[7]㊂哺乳动物卵泡的生长经历原始卵泡㊁初级卵泡㊁次级卵泡㊁三级卵泡和成熟卵泡阶段,随着卵泡生长,卵母细胞生长成熟㊂胎儿期哺乳动物卵巢中存在数百万卵泡,但仅有少数卵泡能够发育成熟并排出成熟卵母细胞,其余大部分小卵泡在不同生长时期发生闭锁或退化㊂胚胎工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需要大量廉价和高质量的卵母细胞,卵巢表面大卵泡数量有限,因此需要高效利用数量众多的小卵泡㊂探究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差的原因,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发育能力和利用率,能够充分挖掘优良母畜的繁殖潜能,为动物繁育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畜牧业健康㊁稳定㊁持续发展;改良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体系,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大量廉价的试验材料,促进胚胎工程技术的发展;同时在指导人类辅助生殖小卵泡的利用,减少激素刺激的副作用,提高辅助生殖成功率方面有重要意义㊂2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差的原因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生长成熟依赖卵泡形成的微环境,卵泡外包卵泡膜,生长至有腔卵泡阶段,卵泡内形成卵泡腔,卵泡腔内含卵泡液,卵母细胞外包卵丘细胞位于卵泡腔中,卵丘细胞连接卵泡腔周围的颗粒细胞,卵泡内的卵泡液㊁卵丘细胞和颗粒细胞维持卵母细胞的生长成熟㊂因此,下文从卵母细胞自身生长程度㊁卵泡液成分和含量㊁卵丘及颗粒细胞功能三方面比较大小卵泡的差异,探究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差的原因㊂2.1大、小卵泡的卵母细胞物质积累差异卵母细胞随着卵泡长大而生长,染色质逐渐凝集,转录活性逐渐减低,完成胞质物质的积累以获得成熟和发育能力,小鼠染色质凝集型卵母细胞无转录活性[8],直径>3m m猪卵泡中的卵母细胞转录27113期李有为等:哺乳动物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研究进展逐渐沉默[9-10]㊂转录逐渐沉默过程中,卵母细胞完成转录物的积累,支持后期的成熟和胚胎发育,这是大㊁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发育能力差异的重要因素㊂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卵母细胞生长成熟机制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不同大小卵泡的牛卵母细胞,发现在卵泡发生过程中重要差异表达基因,如调节转录的转录因子2(T A F2)㊁染色质重塑相关的蛋白磷酸酶1的催化亚基-β同工酶(P P P1C B)㊁能量代谢相关的溶质载体家族25-腺嘌呤核苷酸转运子成员31(S L C25A31),细胞内分子运输相关的N-乙酰葡糖胺-1-磷酸二酯酶(N A G P A)㊁半胱氨酸/组氨酸富含1(C Y H R1)和溶质载体家族39-锌转运子成员12(S L C3A12)[3]㊂来自人类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的卵母细胞在参与调节卵母细胞休眠和激活途径的基因表达上存在差异[11]㊂在小鼠中,染色质凝集的卵母细胞与弥散性染色质构型卵母细胞相比有380个差异表达基因,且大多数基因下调[12]㊂猪卵母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显示,与小卵泡组相比,大卵泡卵母细胞中有60个基因上调,262个基因下调[13]㊂因此,大小卵泡卵母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与卵母细胞成熟和发育能力的获得密切相关,但具体关系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仍需要进一步探究㊂卵母细胞内成熟及发育相关因子的研究尚不充分,仅局限于特定因子的比较和分析㊂卵母细胞成熟促进因子(M P F)介导多种信号调控卵母细胞成熟㊂在猪小卵泡中M P F活性以及参与卵母细胞成熟的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1(C D K1)㊁增殖细胞核抗原(P C N A)㊁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E R K2)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大卵泡卵母细胞[14]㊂卵母细胞中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激酶(c-MO S)参与维持减数分裂阻滞并具有调节M P F活性的作用[15-16],猪小卵泡生发泡(G V)期卵母细胞中c-M O S基因转录水平低[17]㊂猪小卵泡卵母细胞中调控卵丘扩展的基因(如骨形态发生蛋白(B M P15)㊁生长分化因子9 (G D F9)㊁透明质酸合成酶2(H A S2)㊁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T N F I P6)等)表达量低,使卵丘扩展能力不足,同时引起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 G F R)信号通路下调,卵母细胞发育能力低[18]㊂环磷酸腺苷(c AM P)是哺乳动物中保守且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在卵泡发育及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阻滞和恢复依赖于c AM P㊂小卵泡卵母细胞c AM P含量低于大卵泡卵母细胞[19],小卵泡卵母细胞对c AM P的感应不如大卵泡,在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添加c AM P 的类似物d i b u t y r y l c AM P(d b-c AM P),培养11h 时大卵泡c AM P含量是小卵泡卵母细胞的3倍[20]㊂卵母细胞旁分泌因子G D F9和B M P15具有调控卵泡生长[21],促进卵丘细胞和颗粒细胞的生长㊁分化,阻止卵丘细胞凋亡,促进卵母细胞成熟㊁排卵㊁受精和胚胎发育的作用[22-23]㊂G D F9和B M P15的表达模式在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差异,绵羊㊁牛㊁负鼠和仓鼠在原始卵泡卵母细胞中开始表达,而大鼠㊁小鼠和人类在初级卵泡开始表达,发育至次级卵泡开始激增[24-25]㊂猪小卵泡卵母细胞中G D F9水平低于大卵泡卵母细胞,在经过体外成熟培养后大卵泡卵母细胞G D F9表达量仍显著高于小卵泡卵母细胞[26]㊂G D F9基因敲除后,卵泡生长阻滞在初级卵泡阶段,小鼠雌性不育[27],B MP15基因敲除(B MP15-/-)的小鼠生殖能力降低,排卵减少, G D F9+/-和B MP15-/-的小鼠卵泡发生㊁卵丘细胞和受精能力均出现异常[28-29]㊂另外,细胞内谷胱甘肽(G S H)是预测猪卵母细胞细胞质成熟的分子标志物,猪大卵泡卵母细胞内G S H含量显著高于小卵泡卵母细胞[30]㊂卵母细胞内脂滴等代谢物含量㊁表观遗传修饰的差异等都是导致大㊁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发育能力差异的可能原因,需要更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㊂以上研究揭示了大㊁小卵泡卵母细胞转录物㊁活性因子及调控成熟信号等的差异,表明卵母细胞内物质积累对卵泡卵母细胞生长㊁卵母细胞成熟及发育能力的获得㊁生殖的重要性,小卵泡卵母细胞物质积累不足是导致发育能力低的重要原因㊂2.2大、小卵泡的卵泡液成分及含量差异卵泡液是血清的超滤液,是穿过血滤泡屏障的血浆成分转移以及颗粒和卵母细胞分泌活动的产物,卵泡液成分包括激素㊁生长因子㊁活性氧㊁蛋白质㊁肽和氨基酸等㊂卵泡液中含有多种激素,在卵泡及卵母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大㊁小卵泡内激素含量不同,卵泡对激素水平的感应不同是导致卵母细胞发育能力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㊂研究比较不同物种发现小卵泡内促卵泡激素(F S H)含量高[8,19,31],同时小卵泡颗粒细胞高表达促卵泡激素受体(F S H R),促进小卵泡进一步生长[32]㊂F S H能够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叉头转录因子O亚族1(P I3K/A k t/F O X O1)信号通路,引起固醇元件结合转录因子2(S R E B P2)上调,促进3-羟3711中国畜牧兽医51卷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 C R)表达调控卵泡内颗粒细胞合成胆固醇[33-35],F S H还具有增强表皮生长因子(E G F)诱导E G F R酪氨酸磷酸化的作用[36],F S H-E G F R能激活S MA D2/3信号通路,调控卵丘扩展和类固醇生成[37]㊂因此,F S H 在小卵泡中含量高,可促进小卵泡的进一步生长,在大卵泡内F S H主要是促进卵母细胞核成熟㊂抗缪勒氏激素(AMH)的表达仅局限于腔前和小腔卵泡颗粒细胞,通常在小腔前卵泡中出现表达高峰,伴随着腔前卵泡直径的增加,颗粒细胞和卵泡液中AMH水平降低,优势卵泡不再产生AMH[38-39]㊂AMH在调控卵母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是增加腔前卵泡中雄烯二酮的含量,抑制颗粒细胞增殖[40-41],另外通过抑制F S H诱导的芳香酶活性共同抑制雌二醇(E2)合成[42],表明AMH对优势卵泡的选择是必需的㊂大卵泡孕酮(P4)和E2含量均高于小卵泡,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 H R)和雌激素,及类固醇合成酶,主要是细胞色素P450酶(芳香化酶和17α羟化酶)表达量高,其作用是为激素应答做准备[30,43]㊂E2可与卵母细胞分泌因子共同作用,通过调控钠肽通路促进卵丘细胞环磷酸鸟苷(c GM P)产生[44-45],高水平c GM P维持减数分裂的阻滞,促进卵母细胞胞质充分成熟㊂卵泡液中重要成分还包括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分泌的重要生物活性因子,B i j t t e b i e r等[46]利用蛋白组学鉴定猪卵泡液和血清中与卵丘细胞扩展相关的蛋白因子,但因技术的限制仅鉴定了13种差异表达蛋白,精确度也较低㊂因此,仍需利用转录组及蛋白组学等技术系统研究猪卵泡液关键因子及相互作用,揭示卵泡因子之间的互作以及揭示卵母细胞成熟分子调控机制㊂2.3大、小卵泡颗粒细胞和卵丘细胞的差异卵泡生长过程的重要变化包括颗粒细胞数量的增加以及颗粒细胞和卵丘细胞的分化,猪小腔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细胞数量显著低于中等卵泡卵母细胞[47],小卵泡内颗粒细胞和卵丘细胞数量不足,发挥功能受限,必定会影响卵母细胞发育能力㊂卵丘细胞分泌因子包括过氧化氢酶㊁超氧化物歧化酶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㊁G S H㊁特异性转录因子和环核苷酸(c AM P㊁c GM P)等,分泌因子在维持氧化稳态,抑制凋亡,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以及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中发挥关键作用,能够促进卵母细胞成熟发育[48]㊂常见的颗粒细胞分泌因子包括利钠肽(N P s)㊁类表皮生长因子(E G F-l i k ef a c t o r s)㊁前列腺素(P G E)等[49]㊂其中利钠肽家族成员C-型利钠肽(C N P)由卵泡壁粒细胞分泌,结合卵丘细胞表面的利钠肽受体2(N P R2)[50],诱导c GM P的表达,具有维持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阻滞的作用[51],利钠肽受体系统对卵巢生长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有序发生起重要作用,决定雌性生殖能力[52-53]㊂直径1~2m m 猪卵泡卵丘细胞内N p r2m R N A水平显著低于直径3~6m m卵泡卵丘细胞[19]㊂促黄体生成素(L H)和F S H作用的重要通路是通过转活化E G F信号通路在调控卵丘细胞增殖分化中发挥作用㊂已经在啮齿类动物[54-56]㊁人[57]㊁灵长类[58]㊁牛[59]和猪[60]颗粒细胞中证实类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如双调蛋白(A R E G)㊁上皮调节蛋白(E R E G)和β-细胞素(B T C)㊂这些类E G F生长因子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通过E G F R作用于壁颗粒细胞和卵丘颗粒细胞[55-56,60-61],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中发挥关键作用㊂E G F及类表皮生长因子能够提高体外成熟卵母细胞成熟率㊁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能力[8,62]㊂直径<3m m的山羊卵泡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 O C s)中E G Fm R N A水平低于直径>3m m的卵泡[63],而缺少E G F类生长因子C O C s不会发生扩展[64-65],猪小腔卵泡卵母细胞对E G F类生长因子的反应能力及结合能力低[18,65]㊂P G E2水平的升高是调控卵丘扩展和卵母细胞成熟及排卵的关键㊂抑制P G E2的合成,卵丘细胞扩展㊁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率降低,缺少P G E2或P G E2受体表达的小鼠不能排卵[66-68]㊂利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也能阻断兔㊁奶牛和灵长类动物的排卵,将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直接注射到猕猴的优势卵泡中,卵泡则不能应答L H的刺激进而不能排卵,注射抑制剂的同时注射P G E2会恢复排卵[69]㊂综上,大㊁小卵泡卵母细胞㊁卵泡液㊁颗粒与卵丘细胞存在显著差异(图1):①小卵泡内卵母细胞转录活性强;基因表达与大卵泡卵母细胞有差异;c AM P含量低;c-MO S㊁M P F活性低;旁分泌因子G D F9/B M P15少;G S H含量少;②小卵泡卵泡腔内卵泡液含量及成分与大卵泡卵泡液差异显著;F S H㊁AMH含量高;P4㊁E2含量低;③小卵泡内颗粒细胞和卵丘细胞数量少;N P㊁PG E2㊁E G F家族生长因子少;N P R2表达少㊂此外,大㊁小卵泡颗粒细胞㊁卵丘细胞㊁卵泡液以及卵母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支持卵泡和卵母细胞的生长成熟,它们之间47113期李有为等:哺乳动物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研究进展的相互联系及结合程度不同都可能造成卵母细胞发育能力差异㊂卵泡和卵母细胞生长成熟极其复杂,人们对其认识极其有限,卵泡内生命活动及其调控机制仍需要进一步阐明㊂与大卵泡相比,ʏ表示小卵泡内物质含量多;ˌ表示小卵泡内相应物质含量少C o m p a r e dw i t hl a r g ef o l l i c l e s ,ʏi n d i c a t e da h i gh e rc o n t e n to fs u b s t a n c e si ns m a l lf o l l i c l e s ;ˌi n d i c a t e dl o w c o n t e n to f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s u b s t a n c e s i n s m a l l f o l l i c l e s 图1 哺乳动物大、小卵泡内物质差异F i g .1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s u b s t a n c e s b e t w e e n l a r ge a n d s m a l lf o l l i c l e s i nm a m m a l s 3 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发育能力的措施在体内卵泡环境,卵母细胞长时间停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一旦置于体外成熟培养环境,卵母细胞很快自发恢复减数分裂,完成核成熟㊂哺乳动物卵泡长至大腔卵泡时期卵母细胞才生长完全,胞质完全成熟,体外成熟培养导致小卵泡卵母细胞在胞质未成熟之前提前恢复减数分裂,使得卵母细胞发育能力低㊂基于上述小腔卵泡卵母细胞发育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提高小腔卵泡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举措主要是在支持生长的培养基中进行前培养或者抑制卵母细胞的核成熟,保证卵母细胞足够的胞质成熟时间,以及卵母细胞与卵丘细胞或颗粒细胞共培养,弥补小腔卵泡卵母细胞生长的不足,以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质量㊂3.1 抑制核成熟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发育能力很多研究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的早期阶段利用抑制剂抑制生发泡破裂(G V B D )的发生,以提高猪卵母细胞胞质的成熟,但对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提高非常有限㊂抑制核成熟研究最多的是卵母细胞内c AM P -蛋白激酶A (P K A )-M P F 通路的调控,在猪和小鼠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使用d b -c AM P ㊁利用抑制剂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 B M X )㊁西洛酰胺抑制磷酸二酯酶(P D E )进而抑制c AM P 的降解,添加毛喉素(F S K )激活腺苷酸活化酶,这些都能够维持卵母细胞内高水平的c AM P ,抑制细胞核过早发生成熟,提高猪小卵泡(1~2m m )卵母细胞发育能力[70-71]㊂添加C D K 抑制剂r o s c o v i t i n e 抑制M P F 的活化,能显著提高猪[72]㊁山羊[73]㊁水牛[74]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发育能力㊂相似的,添加b u t yr o l a c t o n eⅠ抑制C D K 1也能够提高牛卵母细胞成熟[75]㊂颗粒细胞产生的C N P 被用作天然的卵母细胞核成熟抑制剂㊂在小鼠㊁山羊㊁猪和牛的研究中证实5711中国畜牧兽医51卷C N P能够抑制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恢复,体外成熟培养过程添加C N P可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发育能力[76-78]㊂添加C N P能够维持卵丘细胞间的通讯;诱导卵母细胞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增加卵母细胞直径㊁线粒体D N A拷贝数㊁线粒体活性和活性氧水平;降低G S H水平;增加卵丘细胞功能[44,79]㊂另外,在体外延迟减数分裂自发恢复的安全有效方法是培养体系中加入卵泡液或添加卵泡液因子,利用卵泡液成分抑制核成熟,同时支持卵母细胞胞质成熟和核成熟,猪的体外成熟培养体系大都添加卵泡液㊂添加卵泡液因子也是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的重要方法,体外培养直径2~4m m猪卵泡卵母细胞添加c AM P㊁B M P15和G D F9的同时添加A R E G可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发育能力[18], B M P15㊁G D F9及E G F㊁胶质细胞衍生神经营养因子(G D N F)的组合均能提高卵母细胞发育能力[64,80-81]㊂除此,在培养恒河猴小卵泡(直径0.5㊁0.5~2.0m m)卵母细胞过程中发现添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 G)[82]㊁A R E G[83]能够提高核成熟㊂3.2成熟前培养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发育能力成熟前培养是利用支持生长的培养基促进卵母细胞进一步生长,包括卵泡的培养和卵母细胞的前培养㊂卵泡培养能够实现早期初级卵泡甚至原始卵泡的生长,进一步完成体外卵母细胞的成熟培养,但成熟率不能达到要求㊁培养体系复杂㊁时间长㊁成本较高,并不适合于服务胚胎工程生产,在这里不做赘述㊂卵母细胞的成熟前培养常用的方法是低浓度的激素,如猪小卵泡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的1/250浓度的F S H和L H的生长培养基中培养24h,随后在成熟培养基中培养20h可提高猪卵母细胞发育能力[84]㊂与抑制核成熟相似的是成熟前培养也是给予胞质充分的时间以促进其成熟,所以在前培养过程中一般在调控激素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使用抑制核成熟因子㊂如在培养的前10h添加F S H㊁E2和I B M X,后10h添加P4㊁F S H㊁E2和I B M X,在随后的22h 培养过程中更换为L H㊁E G F和P4可提高猪小卵泡(3~5m m)卵母细胞发育能力[60]㊂前培养过程添加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 A C A P)刺激细胞产生c AM P,能够提高1~3m m猪卵泡卵母细胞发育能力[85]㊂绵羊小卵泡(2~4m m)卵母细胞添加C N P的培养基进行6h前培养,在添加A R E G和P G E2的培养基培养18h,能够提高卵裂率和囊胚率[49]㊂在临床上,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小卵泡(直径<6m m)添加C N P进行前培养,然后再利用体外成熟培养系统能够显著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成熟率和发育能力[77,86-87],同时避免了激素对患者的副作用㊂在此培养系统基础上添加A R E G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小卵泡卵母细胞发育能力[88]㊂3.3颗粒细胞及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共培养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发育能力为弥补小卵泡内颗粒及卵丘细胞数量及所分泌因子不足导致的卵母细胞发育能力降低㊂研究者通过共培养及添加相应分泌因子的方式或者改善培养方式来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发育能力㊂用3~6m m卵泡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团与1~ 2m m卵泡卵母细胞共培养,能够提高猪小卵泡卵母细胞直径,同时促进卵母细胞的成熟[47]㊂在绵羊中研究发现,如果将来自小卵泡(0.5~1.0m m)的卵母细胞与直径3.0~4.0m m卵泡卵母细胞卵丘细胞共培养,则近48%的小卵泡卵母细胞能够恢复减数分裂并能够发育到MⅡ阶段[89]㊂山羊小卵泡(直径<3m m)卵母细胞与裸卵共培养也能够提高卵裂率和囊胚率[90]㊂这些研究表明,卵泡颗粒细胞㊁卵丘细胞以及卵母细胞自身对卵母细胞成熟和发育能力的获得都是有利的,同时,在共培养的基础上再添加其他因子也能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发育能力㊂除上述措施外,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发育能力的措施还有很多,包括添加抗氧化㊁抗凋亡㊁增强线粒体功能㊁增强表观遗传修饰㊁促进卵丘扩展㊁自噬等作用的物质㊂褪黑素[91]㊁辅酶Q10[92]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93]能够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发育能力,特别是质量差的小卵泡卵母细胞㊂亚麻酸能够提高山羊小卵泡(<2m m)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能力和发育至囊胚的能力[94]㊂培养猪小卵泡(1~3m m)卵母细胞时添加烟酸或烟酰胺,可改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发育能力[95]㊂促进胞质成熟,弥补小卵泡的不足能够部分提高小卵泡卵母细胞发育能力,但并不能达到大卵泡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的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㊂4总结与展望卵母细胞生长成熟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生物过程,需要卵母细胞与邻近的颗粒细胞㊁卵丘细胞及卵6711。

动物医学论文题目畜牧兽医学题目选题大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动物医学论文题目畜牧兽医学题目选题大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基于出题优软件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兽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合理引进人才促进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在动物病理学教学实施的初探 基于长江学者团队的动物医学创新人才接力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传统中兽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探究 开放式创新创业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探究与实践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InCites数据库的高校科研态势比较与学科分析——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概况 教学动物医院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 动物医学核心技术课程“理实一体、一能四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动物普 通病”为例 动科动医专业校内实践基地的探索与研究——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 动医动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运行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 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改革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学动物医学藏汉双 语班《兽医药理学》为例 动物医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少数民族学生学好动物医学专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探讨LAMP技术在畜牧与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形势 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转型期动物医学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浅谈传统畜牧兽医与现代畜牧兽医的区别 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兽医的基础理论初步认识 动物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教学团队的建立与实践 虚拟仿真技术在动物医学实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动物医学专业3+1培养方案中“1”的初探——以宠物疾病诊疗方向为例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 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我国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常见问题分析 “2111”双语教学模式在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动物医学形态学与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分析 “抛锚式”教学在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估 动物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论文服务TB交易验货过后付款三W点SOSLW点COM/V信EDiTORKiNG 从期刊论文发表看学校的科研水平及学科建设——以《塔里木大学学报》为例 基于高职动物医学专业“222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动物医学专业微课程的选题 动物医学实验室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研究 LBL-PBL-CLB-TBL多元教学法在兽医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现代中兽医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动物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地方性综合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禽病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建设,促进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五维融合路径的研究 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活动与教师人格魅力推进策略研究 浅议新时代兽医人才培养 大动物在兽医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作用与思考 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

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围产期奶牛健康中的作用

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围产期奶牛健康中的作用

畜牧兽医学报 2023,54(7):2751-2760A c t a V e t e r i n a r i a e t Z o o t e c h n i c a S i n i c ad o i :10.11843/j.i s s n .0366-6964.2023.07.00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围产期奶牛健康中的作用赵婉莉,曹棋棋,杨 悦,邓昭举*,徐 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193)摘 要:胃肠道菌群的变化在动物健康和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将机体的免疫系统与胃肠道菌群联系了起来㊂其主要机制可能是菌群紊乱导致菌群-免疫互作失调,营养代谢与能量调控失衡,免疫系统受损,最后诱发疾病㊂围产期奶牛面临维持机体正常生理代谢的严峻挑战,奶牛在围产期容易感染多种疾病,给牧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㊂最近的研究表明,围产期奶牛瘤胃菌群紊乱是导致生产性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胃肠道菌群与宿主黏膜免疫系统之间的互作在维持胃肠道动态平衡和抑制炎症中起着关键作用㊂本文综述了围产期奶牛胃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组成,并讨论了菌群与黏膜免疫互作机制在维持奶牛健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了菌群紊乱与免疫失衡介导的奶牛生产性疾病,旨在为探索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控提供新思路㊂关键词:围产期奶牛;胃肠道菌群;黏膜免疫;菌群失调中图分类号:S 85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366-6964(2023)07-2751-10收稿日期:2022-11-30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2125038)作者简介:赵婉莉(2000-),女,河南虞城人,硕士,主要从事奶牛营养代谢病研究,E -m a i l :155********@163.c o m*通信作者:徐 闯,主要从事奶牛营养代谢病研究,E -m a i l :x u c h u a n g7175@163.c o m ;邓昭举,主要从事奶牛营养代谢病研究,E -m a i l :z h a o -j u _d e n g@c a u .e d u .c n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M i c r o b i o t a a n d M u c o s a l I m m u n i t yi n H e a l t h o f P e r i n a t a l D a i r y Co w s Z H A O W a n l i ,C A O Q i q i ,Y A N G Y u e ,D E N G Z h a o j u *,X U C h u a n g*(C o l l e g e o f 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 ,C h i n a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19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f l o r a p l a y a n i m po r t a n t r o l e i n a n i m a l h e a l t h a n d d i s -e a s e ,a n d m o r e a n d m o r e r e s e a r c h e v i d e n c e h a s l i n k e d t h e i mm u n e s ys t e m w i t h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f l o r a .T h e m a i n m e c h a n i s m m a y be t h a t t h e d i s t u r b a n c e of f l o r a l e a d s t o t h e i m b a l a n c e o f f l o r a -i mm u n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e i m b a l a n c e o f n u t r i t i o n a l m e t a b o l i s m a n d e n e rg y r e g u l a t i o n ,th e d a m a ge of i mm u n e s y s t e m ,a n d f i n a l l y i n d u c e s d i s e a s e .P e r i n a t a l d a i r y c o w s f a c e t h e s e v e r e c h a l l e ng e o f m a i n t a i n i n g n o r m a l ph y si o l o g i c a l m e t a b o l i s m.D a i r y c o w s a r e e a s y t o b e i n f e c t e d w i t h a v a r i e t y of d i s e a s e s d u r i ng th e p e ri n a t a l p e r i o d ,w h i c h b r i n gs s e r i o u s e c o n o m i c l o s s e s t o t h e p a s t u r e .R e c e n t s t u d i e s h a v e s h o w n t h a t t h e d i s t u r b a n c e o f r u m e n f l o r a i n p e r i n a t a l d a i r y c o w s i s a n i m po r t a n t c a u s e o f p r o d u c t i v e d i s e a s e s ,a n d t h e d y n a m i c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f l o r a a n d h o s t m u c o s a l i mm u n e s y s t e m p l a y s a k e y r o l e i n m a i n t a i n i n g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d yn a m i c b a l a n c e a n d i n -h i b i t i n g 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m i c r o f l o r a a n d t h e c o m po s i -t i o n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m u c o s a l i mm u n e s y s t e m i n p e r i n a t a l d a i r y co w s w e r e r e v i e w e d ,a n d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o f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m i c r o f l o r a a n d m u c o s a l i mm u n i t y i n m a i n t a i n i n gt h e h e a l t h o f d a i r y c o w s w a s d i s c u s s e d .F i n a l l y ,t h e p r o d u c t i v e d i s e a s e s o f d a i r y co w s m e d i a t e d畜牧兽医学报54卷b y f l o r a d i s o r d e r a n d i mm u n e i m b a l a n c e 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n e w i d e a s f o r p e r i n a-t a l c o w f e e d i n g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d i s e a s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K e y w o r d s:p e r i n a t a l d a i r y c o w s;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m i c r o b i o t a;m u c o s a l i mm u n i t y;d y s b a c t e r i o s i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s:X U C h u a n g,E-m a i l:x u c h u a n g7175@163.c o m;D E N G Z h a o j u, E-m a i l:z h a o j u_d e n g@c a u.e d u.c n不同于单胃动物,反刍动物有一套独特的进化优势,使它们能够消化和利用单胃动物无法消化的植物纤维,这些优势来自于瘤胃中栖息着的大量微生物㊂奶牛围产期主要指奶牛产前3周至产后3周,这一时期奶牛会经历从怀孕到分娩和泌乳的过程,动物正常营养代谢和能量平衡的维持面临严峻挑战[1]㊂为适应产后泌乳需要,围产期奶牛从产前的高纤维饮食转变为产后的高精料饮食,这种转变往往导致瘤胃菌群的剧烈变化[2]㊂寄生在胃肠道上的微生物和宿主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本质上主要是互惠互利的㊂宿主-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黏膜表面,这创造了一个生态位,促进了细菌的定居和建立,也发展了对病原微生物识别和反应的机制㊂同时,微生物群产生的代谢产物在宿主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宿主的免疫系统保持动态平衡[3]㊂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胃肠道菌群通过参与竞争有限营养物质㊁防御病原体和调节免疫系统发育等机制在非肠组织炎症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㊂黏膜免疫作为机体抵抗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在宿主免疫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㊂因此,清楚地了解围产期奶牛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健康和疾病中的相互作用,对于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㊂1奶牛胃肠道菌群1.1围产期奶牛胃肠道菌群特征瘤胃约占奶牛胃肠道总体积的80%,是胃肠道中85%以上短链脂肪酸(S C F A s)产生的部位,也是奶牛胃肠道菌群研究最多的部位㊂瘤胃生态系统的进化按如下精确顺序发生:瘤胃乳头生长[5],发酵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增加[6],提升酶活性[7]和调节微生物定植[8]㊂瘤胃中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㊁原生动物㊁真菌㊁古生菌和噬菌体等,它们能降解植物纤维,并产生可用于维持宿主动物生长的代谢物[9]㊂瘤胃微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瘤胃液㊁瘤胃内容物及瘤胃壁,相互协同作用,在这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中,细菌种群构成了主导群落[10]㊂存在于瘤胃液内的细菌称为液相细菌,属严格厌氧菌㊂瘤胃壁上皮附着的细菌又称瘤胃壁黏附菌㊂瘤胃内容物细菌附着在固态饲料颗粒上,称为固相细菌,包含着大量纤维降解菌,是降解纤维素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11]㊂成熟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较稳定,围产期奶牛瘤胃活跃的菌群由20个细菌门组成,按照功能不同又可划分为纤维素与半纤维素降解菌㊁淀粉降解菌,产甲烷菌㊁乳酸产生菌,糖类㊁脂肪㊁蛋白分解菌等[11]㊂其中丰度最高的几个细菌门主要是厚壁菌门(F i r m i c u t e s)㊁拟杆菌门(B a c t e-r o i d e t e s)㊁变形菌门(P r o t e o b a c t e r i a)[12]㊂最大优势科主要是厚壁菌门的瘤胃球菌科(R u m i n o c o c c a c e-a e)㊁拟杆菌门的普雷沃菌科(P r e v o t e l l a c e a e)㊁变形菌门的琥珀酸弧菌科(S u c c i n i v i b r i o n a c e a e)[13]㊂1.2围产期奶牛胃肠道菌群组成变化奶牛瘤胃菌群丰度与稳定性对瘤胃健康至关重要㊂围产期瘤胃菌群种类及丰度在不同阶段会发生相应变化㊂随着奶牛从干奶期过渡到泌乳期,从饲喂高纤维饲料转变到高精料,瘤胃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随之下降[14-15]㊂对干奶期及泌乳早期瘤胃菌群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精料增加,产前软壁菌门㊁绿弯菌门和疣微菌门所占比例较高,产后放线菌门所占比例较高[16]㊂而作为瘤胃液中丰度最高的2个菌门,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细菌丰度及种类在围产期变化尤为明显,最显著的变化是拟杆菌门比例的增加和厚壁菌门的减少,与产前相比,产后拟杆菌与厚壁菌的比值几乎翻了一番(从6ʒ1到12ʒ1)[2]㊂其中产前厚壁菌门的瘤胃球菌属与丁酸弧菌属在瘤胃生态系统中富集,产后拟杆菌门中的拟杆菌属和普雷沃菌的丰度却显著增加[16]㊂这也与产后日粮更换密切相关㊂瘤胃球菌㊁产琥珀酸丝状杆菌作为瘤胃内主要的纤维降解菌,在纤维的降解过程中最为重要,在产前高纤维日粮饲喂条件中富集㊂当产后转变高精料日粮饲喂时,需要大量的淀粉降解菌,这时诸如普雷沃菌㊁牛链球菌等的丰度将会显著增加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降低可以看作肠道菌群紊乱的生物标志,与某些疾病的发生㊁宿主的新陈代谢25727期赵婉莉等: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围产期奶牛健康中的作用及生理健康密切相关[17]㊂产后瘤胃菌群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链球菌属和乳杆菌属的过度表达,作为瘤胃内重要的淀粉利用者及乳酸产生者,该类细菌随着产后高精料饲喂逐渐占据优势[18],它们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代谢的主要产物是短链脂肪酸(S C F A s),指碳数少于6的脂肪酸,主要包括醋酸盐㊁丙酸和丁酸㊂而围产期奶牛丙酸的主要产生菌埃氏巨球型菌(M e g a s p h a e r a e l s d e n i i)和反刍兽月形单胞菌(S e l e n o m o n a s r u m i n a n t i u m)的数量有所减少,乳酸因无法被及时代谢而导致机体内乳酸积聚,伴随乳酸吸收入血,同时丙酸作为糖异生的重要底物,会导致围产期奶牛挥发性脂肪酸(V F A)和葡萄糖浓度降低,易诱发奶牛生产性疾病[19]㊂2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为90%以上的潜在病原体提供第一道免疫防御屏障,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㊂它不仅需要保持对入侵抗原的耐受性,同时还要防止对共生细菌的有害炎症反应,专门负责监测和协调诱导抑制免疫反应㊂微生物区系和胃肠道上皮表面之间的密切串扰对黏膜免疫系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㊂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由物理屏障(如黏液㊁上皮)㊁化学屏障(如抗菌肽㊁分泌型I g A)和免疫屏障(如上皮内淋巴细胞㊁巨噬细胞㊁树突状细胞㊁T和B 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组成,它们共同识别和作用于病原体[20]㊂2.1黏液屏障上皮细胞表面的黏液层是机体物理屏障的第一道防线㊂黏液屏障主要由黏液和黏蛋白㊁抗菌肽和分泌型I g A(s I g A)组成㊂黏膜中的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和黏蛋白,构成屏障的主要部分[21]㊂肠道中黏液的产生似乎受到共生菌的刺激㊂在无菌小鼠和常规饲养的小鼠之间的比较表明,缺乏肠道细菌会导致黏液产生减少,但在无菌小鼠的结肠黏膜表面注射脂多糖和肽聚糖可刺激黏液产生,表明细菌或细菌产物促进了肠道黏液的产生[22]㊂此外,无菌小鼠的上皮细胞生成率低于常规饲养的小鼠[23]㊂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对于维持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确保损伤后黏膜屏障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㊂肠上皮细胞与纤毛上皮细胞产生广谱抗菌肽(比如防御素㊁抗菌肽㊁S100蛋白㊁肽聚糖识别蛋白1),这些肽类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㊁真菌㊁病毒㊁原生动物都有活性[24-25]㊂分泌型I g A是由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分泌二聚体I g A并转运到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而产生的,可与共生微生物区系的脂多糖㊁D N A和鞭毛抗原结合,防止它们跨上皮移位,在肠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帮助免疫系统调节有益细菌和致病细菌之间的关系㊂如果这种免疫球蛋白从胃肠道中去除,细菌可能会无法控制地大量增加,同时免疫系统会上调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26]㊂s I g A是小牛体内产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大量分泌于肠道黏膜上皮[27]㊂当s I g A到达肠腔时,它与细菌结合,然后s I g A-细菌复合体通过蠕动的方式在肠道内移动,最终随粪便排出[28]㊂从小牛粪便中回收的共生菌中50%~70%包被s I g A[29]㊂缺少I g A可导致细菌扩张,引发炎症反应,I g A恢复产生时伴随机体正常菌群组成的恢复,同时消除局部和全身炎症[30-31]㊂2.2免疫屏障上皮细胞是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第二道物理屏障,直接参与胃肠道的免疫监视㊂上皮细胞不仅参与微生物的直接防御,还通过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向黏膜免疫系统发送信号,在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刺激下,可以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维持肠道微生物和宿主免疫系统的良好平衡[32]㊂单层上皮细胞通过称为紧密连接的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相互粘连,紧密连接结构由封闭蛋白(o c c l u d i n)㊁水闸蛋白(c l a u d i n)㊁间隙连接蛋白(j u n c t i o n a l a d h e s i o n m o l e-c u l e)等多种蛋白质构成,可选择性地促进营养物质㊁离子和水的细胞旁运输,但阻止微生物和微生物衍生的肽的扩散[33]㊂黏膜表面与黏膜细菌(如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或细菌代谢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上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来促进肠道屏障的完整性[34-35]㊂紧密连接蛋白还受到饮食成分的调节,哺乳期犊牛补饲开食料会增加肠道黏膜屏障的通透性,这与紧密连接中的封闭蛋白与水闸蛋白的表达下调有关[36]㊂当紧密连接破裂时,这会使上皮细胞发生渗漏,肠道细菌及其产物可能会逃离肠道,发生炎症反应并导致组织损伤,与之相关的炎症综合征称为 肠道渗漏 ㊂多种特殊免疫细胞群,如巨噬细胞㊁树突状细胞㊁先天淋巴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 r e g),可与肠道上皮细胞或肠道微生物区系双向通讯[37]㊂如树突状细胞可以打开肠道上皮之间的紧密连接,直接进入肠腔,吞噬沙门菌和大肠杆菌[38]㊂上皮细胞对微生物代谢产物产生反应,如短链脂肪酸(丁酸)和许多正常的共生微生物成分(脆弱类杆菌荚膜多3572畜牧兽医学报54卷糖),它们可以通过促进杯状细胞产生黏液和增加上皮细胞分泌抗菌肽来影响黏液屏障[39-40]㊂这些代谢产物和共生微生物成分刺激上皮细胞产生转化因子β(T G F-β),这对产生抗炎细胞因子I L-10的T r e g的发育是必不可少的㊂这些微生物代谢产物还直接刺激自然杀伤样细胞3型先天淋巴细胞产生I L-22,从而诱导肠上皮细胞产生更多防御素[41]㊂对反刍动物进行的研究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41 (G p r41)作为短链脂肪酸(S C F A s)的受体在反刍动物的日粮和免疫反应之间提供了潜在的分子联系, S C F A s增强了G p r41介导的多形核白细胞募集和上皮屏障功能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从而介导了瘤胃上皮细胞的保护性免疫[42]㊂丁酸还可以调节小肠上皮细胞的的生长和分化,是诱导血乳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重要营养物质[43]㊂此外,上皮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A P C s)也表达各种模式识别受体(P R R s)识别抗原,T o l l样受体(T L R s)是P R R s家族重要的一员,能够识别存在于微生物中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 AM P s),并触发促炎或抗炎途径[44]㊂哺乳期犊牛饲喂开食料会增加T L R2和T L R6的表达,这表明日粮能够改变小牛肠道的通透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黏膜屏障接触,导致P R R s表达增强[45]㊂还发现除了T L R1和T L R3外,新生牛犊T L R s表达水平高于日龄较大的奶牛,同时两组间T L R10都在回肠区域高表达[46]㊂无菌动物的结肠中T L R s的表达低于常规饲养的动物,表明微生物与T L R s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维持肠道内稳态和天然免疫反应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47]㊂与先天免疫细胞不同,先天免疫细胞是促炎细胞,也是第一反应细胞,上皮细胞主要是抗炎反应㊂在犊牛出生的第一周内,促炎细胞因子I L-8和抗炎细胞因子I L-10在小肠中的表达上调[48]㊂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定植在新生儿肠道中可以刺激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分泌I L-10,可以减轻对共生细菌的促炎反应[49]㊂在出生头几周的奶牛中,双歧杆菌是小牛肠道的优势菌种,这可能表明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在小牛肠道的定植促进了免疫反应的调节,避免炎症反应加剧[50]㊂固有层(L P)位于肠上皮细胞的下层,由B细胞和T细胞组成㊂黏液屏障与免疫屏障紧密互作,阻止主要的抗炎反应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刺激B细胞产生S I g A影响L P的免疫反应,同时维持产生T r e g的抗炎环境,增加T r e g数量(T r e g是维持机体抗炎和免疫调节的重要因素)[39]㊂T细胞对肠道管腔发出的信号迅速作出反应,并启动抗炎反应㊂类杆菌属可以刺激调节性T细胞,促进上皮修复,增强对微生物的耐受性,并开始抑制对自身和细菌抗原的免疫反应㊂肠道微生物群促进初始C D8+T 细胞向C D4+T细胞分化,刺激C D4+T细胞分泌I L-17和I L-22,参与调节肠道炎症㊂3胃肠道菌群免疫互作失调介导奶牛疾病发生菌群失调不仅仅是微生物群的丧失,它还会削弱黏膜屏障㊂机体中S I g A和AM P s的数量下降,使黏液层变薄,病原体与黏膜相互作用易导致疾病发生㊂同时帮助刺激黏膜产生抗炎作用的共生菌群不再可用,紧密连接变弱,肠漏发生,并发生促炎反应,进一步削弱肠道上皮,奶牛生产性疾病发病率升高[51]㊂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失调在宿主的代谢和免疫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52]㊂了解胃肠微生物群的动态平衡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潜在作用,对于确定奶牛生产性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㊂3.1瘤胃酸中毒发生在反刍动物身上的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和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 A R A),与瘤胃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紊乱有关[53]㊂瘤胃微生物对奶牛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进行发酵,产生乳酸和大量挥发性脂肪酸(V F A)㊂V F A主要包括乙酸㊁丙酸㊁丁酸㊁戊酸和异戊酸等,是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内发酵的终产物,也是反刍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及生产所需的主要能量来源[54]㊂健康奶牛体内V F A 部分被瘤胃壁吸收,部分被分泌的唾液中和,使瘤胃p H保持在一定范围内㊂而当奶牛摄入过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饲料时,V F A积聚继而导致瘤胃p H长时间间歇性下降,诱发奶牛S A R A㊂瘤胃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在瘤胃酸中毒中发挥作用㊂在高谷物饲料饲养的奶牛中发现,瘤胃纤维分解细菌的数量减少,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的比例下降,变形杆菌㊁牛链球菌㊁瘤胃单胞菌和普雷沃菌的比例增加,其中链球菌和乳杆菌的生长比其他细菌的生长速度更快[55]㊂在S A R A中发现的最常见的细菌分类群是乳杆菌㊁链球菌㊁琥珀酸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56]㊂瘤胃中革兰阳性产乳酸菌,如链球菌与乳杆菌大量增殖,可能导致乳酸积聚,p H降低,诱45727期赵婉莉等: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在围产期奶牛健康中的作用发S A R A㊂还有研究发现,p H的急剧下降造成胃肠道黏膜上皮受损(溃疡和黏膜炎症),同时伴有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向瘤胃中释放过量的脂多糖(L P S)[57]㊂L P S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致炎因子㊂由于瘤胃内生存着大量的革兰阴性菌,细菌的死亡或者过度生长都会释放L P S,因此瘤胃被认为是L P S的主要储存场所[58]㊂过多的L P S将会破坏胃肠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肝功能障碍和其他器官(如肺部㊁子宫㊁乳腺等)相关疾病,也可能导致死亡[59-60]㊂3.2酮病奶牛酮病与瘤胃菌群组成及瘤胃发酵所产生的不同V F A含量及比例密切相关㊂牛奶中β-羟基丁酸和丙酮浓度,可能是筛选对酮病易感性较低的奶牛的有用指标,普雷沃菌科和瘤胃球菌科细菌数量与酮病发生呈现显著负相关性,唯一呈现正相关性的微生物是古生菌中的甲烷短杆菌属[52]㊂另有研究发现,围产期奶牛和酮病奶牛组的乳酸浓度高于对照组,而V F A浓度低于对照组[61]㊂在反刍动物中,大约90%的葡萄糖是由糖异生作用提供的,其中50%~60%来自丙酸[62]㊂丙酸是糖异生最重要的底物,主要是被转移到肝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通过这种方式,动物很快就能获得血糖㊂在奶牛体内,70%以上的乳酸是由埃氏巨球型菌通过丙烯酸酯途径发酵的,丙酸是最终产物㊂反刍兽月形单胞菌利用琥珀酸-丙酸途径将乳酸转化为丙酸㊂拟杆菌门主要通过琥珀酸途径或丙烯酸酯途径产生丙酸㊂另外,瘤胃球菌也可以通过丙二醇途径产生丙酸[63]㊂然而随着产后产乳酸菌数量增加,但丙酸生成菌,包括反刍兽月形单胞菌和埃氏巨球型菌的数量显著减少,瘤胃中生成的过量乳酸不能及时分解,导致生糖先质及能量供应不足,造成酮病发病率升高㊂研究指出围产期和酮病奶牛的血糖浓度低于非围产期奶牛,这是能量负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61]㊂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瘤胃中埃氏巨球型菌和反刍兽月形单胞菌的不足有关,导致丙酸的生成减少,这可能促进能量负平衡或酮病的发展㊂同时也有研究发现,酮病奶牛体内的反刍兽月形单胞菌和埃氏巨球型菌低于健康组奶牛[61]㊂因此,作者推测,可以通过调节微生物发酵,特别是增加瘤胃中埃氏巨球型菌和反刍月单胞菌的数量来减轻或避免能量负平衡和酮病的发生㊂3.3乳房炎奶牛乳房炎始终是制约全球乳品行业发展最重要的疾病之一㊂因乳房炎造成的牛奶产量及乳品质下降㊁奶牛繁殖力减退㊁死淘率升高及治疗成本增加等一系列损失更是对奶牛养殖业的惨重打击㊂胃肠道微生物区系和宿主免疫系统动态平衡的任何破坏被称为 胃肠道生物失调 ,这与动物的乳房炎密切相关[64-65]㊂奶牛瘤胃菌群紊乱释放的脂多糖(L P S)可能与乳房炎的发生有关㊂高精料诱导的奶牛瘤胃菌群紊乱会促使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和繁殖,破坏瘤胃㊁肠道和血乳屏障的保护性㊂瘤胃内的病原体和有毒代谢物L P S,穿过破损的肠道上皮屏障侵入血液循环,进入乳腺,开始定植,导致乳房生态失调和组织损伤,并破坏免疫反应,最终导致乳腺炎[66-67]㊂有研究指出乳房炎奶牛乳静脉和乳动脉血液中L P S 含量显著升高[68]㊂目前有研究证明,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中的单核吞噬细胞(具有向树突状细胞分化的能力)可以捕获肠道菌群,通过内源性细胞途径(肠-乳途径)将微生物成分运到乳腺[55,69]㊂在通过对奶牛饲喂高精料诱导的S A R A这一典型的奶牛瘤胃菌群紊乱动物模型中发现,寡养单胞菌在S A R A奶牛瘤胃液㊁乳汁和粪便中富集,然后通过给小鼠灌服麦芽寡养单胞菌(寡养单胞菌中唯一的菌种),发现小鼠乳腺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70]㊂表明奶牛S A R A导致瘤胃内寡养单胞菌大量升高是其诱发乳腺炎的内源性途径之一㊂肠道菌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血乳屏障的通透性来实现的,而这种调控作用的关键可能与S C F A s有关[71]㊂醋酸盐㊁丁酸盐和丙酸是存在于宿主肠道和牛奶中的重要短链脂肪酸,具有跨越细菌细胞膜扩散的能力,并发挥积极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72-73]㊂丙酸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屏障来预防脂多糖诱导的乳房炎[74]㊂丁酸是诱导血乳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重要的营养物质[43]㊂S C F A s通过与T r e g的G蛋白偶联受体(G P R)结合,调节适应性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的功能[75],并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为T r e g或效应性T淋巴细胞[76]㊂醋酸盐通过H D A C和m T O R调节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上调I L-10的产生[76]㊂此外,丁酸盐减少淋巴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2(C X C R-2)的表达,并调节T细胞向炎症部位的募集[77]㊂短链脂肪酸还可以刺激B细胞的分化,促进抗入侵病5572畜牧兽医学报54卷原菌的I g A产生[78]㊂这些研究表明,S C F A s介导的免疫调节在调节免疫平衡和防止组织损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㊂一方面,短链脂肪酸通过支持肠上皮细胞来保护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短链脂肪酸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显著调节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㊂3.4蹄叶炎蹄叶炎是发生在足部或者是蹄类动物四肢的皮肤层区域的弥漫性无败性炎症,是引起奶牛跛行主要的疾病㊂奶牛蹄叶炎是由于全身性代谢损伤引起的,是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是主要的致病因素[79]㊂在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情况下,全身p H降低,瘤胃菌群紊乱,导致脂多糖大量释放,破坏胃肠屏障,过多的脂多糖进入血液循环,同时,瘤胃内产生的大量组胺会抑制上皮细胞的自我修复,导致瘤胃壁通透性升高而造成损伤,使更多的有害物质进入循环系统[80]㊂在此过程中,血管活性物质激活,蹄部血流增加,内毒素和组胺释放,造成血管收缩和舒张,导致蹄部血管微循环血压升高,血管壁损伤渗出,导致水肿出血,形成血栓㊂最终,在机械性和代谢性共同作用下致使蹄叶炎的发生㊂3.5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膜炎是病原菌侵入子宫内引起子宫内膜层发生的炎症,多发于分娩后[81]㊂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P R R s)特异性识别病原菌的分子结构,体内免疫反应被激活,当子宫内免疫屏障无法完全消灭病原菌时,病原菌定植于子宫腔中并大量繁殖,释放外毒素,引起子宫内膜的炎症反应㊂由于奶牛生殖系统的特殊结构,产后外源性细菌感染被认为是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㊂但近些年来,菌群失调被认为是患病奶牛的重要内源性诱因㊂产后奶牛由于产犊泌乳及日粮改变带来的生产应激,造成胃肠菌群结构失衡,引起大量的L P S 释放和黏膜屏障受损㊂来自消化道的L P S进入子宫,激活T L R4信号通路,引起子宫内膜炎[82]㊂同时致病菌还可通过血液从肠道迁移到子宫,引起奶牛子宫炎[70]㊂3.6炎性肝损伤外源性和内源性L P S均可诱导炎性肝损伤[83]㊂瘤胃菌群紊乱疾病模型(即患有S A R A的奶牛)的门静脉和肝静脉中可以观察到高浓度的L P S,随后,超过肝代谢能力的过量L P S会引起肝的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并导致炎症的发生[84-85]㊂瘤胃酸中毒也会致使瘤胃上皮受损,导致坏死梭杆菌和化脓性放线菌穿透瘤胃壁,进入门脉循环,最终进入门脉毛细血管系统,造成肝脓肿及肝损伤[57]㊂4小结与展望胃肠道微生物在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已经成为许多研究的焦点㊂围产期对奶牛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葡萄糖供应不足㊁体内脂肪动员可能会导致能量负平衡㊁酮病或脂肪肝等生产性疾病㊂同时为适应奶牛大量泌乳的需要,产后饲喂高精料日粮也会造成瘤胃菌群紊乱,拟杆菌门比例显著增加而厚壁菌门比例减少,乳酸生成菌(链球菌属和乳杆菌属)的过度表达和丙酸生成菌(埃氏巨球型菌和反刍兽月形单胞菌)的不足,都会造成机体内挥发性脂肪酸与葡萄糖浓度降低,而乳酸浓度升高㊂微生物区系和胃肠道上皮表面之间的紧密互作对黏膜免疫系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㊂围产期奶牛体内挥发性脂肪酸与葡萄糖浓度的不足,削弱了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刺激机体炎症反应的发生㊂乳酸的积聚又引起瘤胃内p H下降,损伤胃肠道上皮屏障,同时又造成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大量脂多糖㊂病原体及有害细菌产物(脂多糖),穿过受损的黏膜屏障,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定植在乳腺㊁肝㊁肺等器官,造成全身性的炎症反应,造成围产期奶牛生产性疾病高发㊂胃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的互作在维持奶牛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目前关于奶牛方面的相关文章还比较少,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围产期奶牛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黏膜免疫的互作机制,探究通过添加益生菌或其他营养调控的方式来改善奶牛瘤胃及肠道内环境是否有助于维持奶牛机体健康水平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 F I L I P E J,I N G L E S I A,AMA D O R I M,e t a l.P r e l i m i n a r y e v i d e n c e o f e n d o t o x i n t o l e r a n c e i n d a i r yc o w sd u r i n g t he t r a n s i t i o n p e r i o d[J].G e n e s(B a s e l),2021,12(11):1801.[2] P I T T A D W,K UMA R S,V E C C H I A R E L L I B,e ta l.T e m p o r a l d y n a m i c s i n t h e r u m i n a l m i c r ob i o m e o fd a i r y c o w s d u r i n g t he t r a n s i t i o n p e r i o d[J].J A n i mS c i,2014,92(9):4014-4022.[3] S H I N,L I N,D U A N X W,e t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 g u t m ic r o b i o m e a nd m u c o s a l i mm u n es y s t e m[J].M i l M e d R e s,2017,4:14. [4] K AMA D A N,S E O S U,C H E N G Y,e t a l.R o l e o f6572。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2.培养内容2.1理论学习主要包括动物遗传学、动物繁殖生理学、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技术、动物资源与保护等课程。

学生将学习动物的遗传规律、繁殖生理过程、遗传育种原理和技术、动物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等知识。

2.2实践训练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和课程设计等。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将学习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实践技能。

实习环节将安排学生到动物繁殖场、动物园等实地实习,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课程设计将要求学生针对其中一具体问题,进行实际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2.3科研实践学生将参与科研项目,并进行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践训练,学生将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3.培养要求3.1课程学习学生需修满规定学分,并达到相应的课程考核要求。

3.2实践训练学生需完成指定的实验教学、实习和课程设计任务,并通过相应的实践训练考核。

3.3科研实践学生需参与科研项目,并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最终撰写并成功提交硕士论文。

4.师资队伍学校将组建由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5.毕业要求学生须完成培养计划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并完成硕士论文答辩。

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将获得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学位。

6.培养过程管理学校将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和科研中的问题和困难。

学生也需定期进行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表达能力。

7.培养成果评估学校将通过课程考核、实践训练考核、科研成果、学术论文质量和答辩等评估学生的培养成果。

通过以上的培养方案,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将具备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报告人及报告名称
5月15日14:00-18:15
猪抗病及肉质相关基因的研究(姜运良山东农业大学)
Toll样受体基因在仔猪泻痢中的作用(谢新民湖南农业大学)
猪CFL2基因及荷包猪肉质相关基因发育表达的研究(苏玉虹辽宁医学院)
Lit1/KCNQ1OT1基因与克隆猪异常表型的相关性研究(李长春华中农业大学)
IGF-Ⅰ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鹅肌肉组织中表达规律的研究(郝哲吉林农业大学)
转录因子TEAD1正调控Mrpl21基因的转录活性(王凤丽华中农业大学)
高通量测序筛选F18大肠杆菌抵抗和敏感型仔猪十二指肠差异miRNA(叶兰扬州大学)
FABP在鸡脂类代谢中的功能研究(王启贵东北农业大学)
用δ差异显示法筛选鹅脂肪沉积性状阳性EST的研究(曲湘勇湖南农业大学)
001215肌肉生长抑制素mst滩因敲除猪的研究进展潘登科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犊牛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的研究北京奶牛中心慢病毒载体在畜禽转基因中的应用研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眼外肌卫星细胞的肌肉再生优越性研究沈清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转基因动物简便快速可视化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华中农业大学从全基因组表达水平挖掘与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炎相关的基因何阳花中国农业大学精原干细胞体内介导制备抗病转基因鸡的研究扬州大学lxra激活剂影响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鸡foxola因5?调控区rs13973515位点的pgl3promoter载体构建及其定点突变王思兵华南农业大学使用手工克隆技术制备侏儒症转基因猪模型杜玉涛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山羊pthrp基因干扰重组腺的制备与鉴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曲海猪内源性反车寻病毒的相关研究猪脂肪组织发育相关mirna定及表达分析李国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枇猪前体脂肪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及诱导分化的研究胡艳霞山东农业大primir1031重组腺的构建及山羊原代乳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piggybac转座子在绒山羊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及其特征分析白丁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猪osbpl基因在骨骼肌中的印记鉴定及与部分性状关联性分析王猛山东农业大学不问长度原始转录本对小鼠mir195过表达效果影响的比较华中农业大学地点
(柳万生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Epigenetic instability and virus-host interaction
(宋九州美国马里兰大学)
仔猪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F4受体相关基因研究
(柳小春湖南农业大学)
5月15日
上午8:00-11:30
利用整合系统生物学解析家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
对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特性选择能改善鸡的抗病能力(韩红兵中国农业大学)
基于表达谱数据的基因网络重建与动力学分析(朱猛进华中农业大学)
利用猪全基因组SNP芯片扫描发掘猪基因组中拷贝数变异(余少波华中农业大学)
猪全基因组免疫相关基因Otterlace软件手工注释(张杰华中农业大学)
草鱼HSP90 cDNA序列分析、克隆及热应激对其mRNA组织表达的影响(傅咏山东农业大学)
MyoD、MEF2A通过调控C/EBPγ影响脂肪细胞分化(龚雯中山大学)
Effects of trichostatin A on methylation and acety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early porcine embryo after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朱孔举中山大学)
同源臂长度对锌指核酸酶介导的DNA同源重组效率的影响(乔艳乐中山大学)
Effects of PI3K/Akt inhibitor wortmannin o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primary porcine preadipocytes(郭云学中山大学)
miR-221/222对猪胎盘血管生成的影响(贾庆立华中农业大学)
(王宁东北农业大学)
国际绵羊和山羊基因组计划进展
(张文广内蒙古农业大学)
Gene identification in livestock using the strategy of systems biology
(刘剑锋中国农业大学)
报告地点:扬州会议中心学术报告厅
第十六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系列学术报告会(二)
基因组学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贺林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鸡种间基因组甲基化表观型趋向保守
(李宁院士中国农业大学)
Improving egg quality:Better phenotypes and better markers
(Ian Chisholm Dunn英国Roslin Institute)
The Y-chromosome: the gold mine in a desert
利用比较转录组挖掘控制哺乳动物胚盘发育的关键基因研究(侯卓成中国农业大学)
Genomic selection with low density marker panels(张哲中国农业大学)
鸡肌肉肌苷酸合成通路中关键酶基因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栾德琴扬州大学)
Application of systematic biological information assessment to Chinese Holstein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周彬中国农业大学)
Genomic prediction across multiple populations(张清峰菏泽学院)
脂肪型猪与瘦肉型猪不同发育时期骨骼肌的转录谱比较研究(莫德林中山大学)
利用高密度SNP芯片进行中国荷斯坦牛体型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吴晓平中国农业大学)
Transcriptomic comparison of duroc-erhualian F2pigs with extreme immune responses to Poly I:C(刘向东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荷斯坦健康奶牛和乳房炎奶牛IL4、STAT3基因的DNA甲基化差异研究(王晓铄中国农业大学)
济宁青山羊zfp36基因CDS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冯安学河北农业大学)
猪SIRT6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李加琪华南农业大学)
牛UGDH基因外显子区遗传多态对UGDH的表达调控分析(徐青北京交通大学)
解析家猪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的成功范例-鉴别决定耳面积大小的PPARD基因(任军江西农业大学)
固始鸡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5’UTR克隆序列分析(卢冉河南农业大学)
快慢型肉鸡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贾新正华南农业大学)
Gene structure and spatiotempora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hickenLPIN2gene(张彩霞河南农业大学)
鸡NCOA1基因SNPs分析及mRNA表达的研究(赵振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
基因组选择的一种算法:压缩-GBLUP的研究(周正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影响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研究(陈其美山东农业大学)
与鸡生长性状相关的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位点的筛选(路悦中国农业大学)
利用SNP芯片筛选分离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张淑君华中农业大学)
利用高密度SNP芯片筛选与蛋壳品质性状相关联的多态性位点(刘文博中国农业大学)
A whole-genome radiation hybrid panel for goat(杜小勇华中农业大学)
鸡基因组关联分析(邓学梅中国农业大学)
通城猪抗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遗传基础研究(刘榜华中农业大学)
多群体基因组选择(丁向东中国农业大学)
IGFBP7基因遗传变异与中外猪种肌肉生长规律研究(方美英中国农业大学)
朗德鹅肥肝中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张蕊扬州大学)
鸡、鹌鹑和杂交种肌肉发生因子MyoD、Pax3表达规律研究(梁耀伟新疆石河子大学)
家鸡促甲状腺激素受体(cTSHR)的克隆、剪切变体鉴定及其功能分析(张剑南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
中国荷斯坦奶牛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变异(CNV)(姜力中国农业大学)
DNA甲基化在鸡Hsp70基因转录表达中的作用(甘建伉华南农业大学)
草鱼MHC II B基因组织表达差异分析(董忠典山东农业大学)
报告地点:扬州会议中心贵宾厅
第十六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系列学术报告会(三)
(分会场部分:畜禽重要经济性状分子遗传基础)
FGF5s基因在转基因细毛羊皮肤中的表达及其促毛长功能(刘明军新疆畜牧科学院)
中国太湖猪和大白猪排卵前卵泡差异表达基因和通路研究(李凤娥华中农业大学)
肌肉特异性表达肌肉生长抑制素前肽的载体的构建与验证(于永生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Fas/FasL途径凋亡相关因子诱导牛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的研究(杨润军吉林大学)
(黄路生江西农业大学)
利用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研究脂肪发育及其分子机制
(杨公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鸡抱巢性的遗传规律
(张细权华南农业大学)
从QTL到QTN:候选基因集法及其应用
(潘玉春上海交通大学)
猪免疫基因组学与抗病遗传基础初步探讨
(赵书红华中农业大学)
鸡PPARγ基因在脂肪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Identification of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regions of the porcineNNATgene(顾婷华中农业大学)
猪CMYA2基因的选择性剪接与表达谱分析(王亚楠华中农业大学)
猪CDKAL1的基因克隆测序、半定量表达及SNP检测(经璐华中农业大学)
(分会场部分:畜禽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0
猪不同组织基因组全甲基化分析(赵志辉吉林大学)
基于全基因组信息鉴定奶牛产奶性状功能基因(孙东晓中国农业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