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二、重农抑商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

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特点: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

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

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

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

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

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

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

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

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

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

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

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是该政策的首倡者,秦统一后将“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琊台上,从此,“重农抑商”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并发展。

中国古代坚持重农抑商的原因有:第一,根本原因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决定的。

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重视和发展农业,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保证社会安定,又可为封建王朝提供稳定的土地税等财政收入。

所以,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历来重视农业,认为“农,天下之本也”。

第二,思想原因是受到传统思想文化中“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孔子曰:“义者,宜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曰:“何必曰利,惟有仁义而已矣。

”作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为推行重农抑商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中国古代,农为国家之大利,为国家之最适宜者,故亦为国家之大义,重农即国家“重义”也。

商为私人之利,为国家之大害,抑商乃国家“轻利”也。

重农抑商之“重农”一般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为本,商为末,奖励耕作。

商鞅最早把农业定为“本业”,其他行业为“末业”,宣扬“事本”而“禁末”。

秦始皇实行“上农除末”国策,朱元璋也认为“农桑衣食之本”,应“崇本而祛末”。

第二,轻徭薄赋。

第三,采取均田、限田等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稳定农业生产。

第四,加强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从思想观念、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来“抑商”。

在思想观念上“贬商”,将商业定为“末业”,春秋四民为“士农工商”,商为末,已有“贬商”之意。

在经济上“困商”,打击商人的经济势力。

第一,实行官府专卖、专营制度,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如齐国管仲“管山海之利”,商鞅“壹山泽”,“使商人无得粜,农无得籴”(即禁止商人经营粮食买卖)。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此后历代王朝官府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1)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官营专卖垄断了盐、茶等的经营,对商业征收重税。

(2)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实行“海禁”政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这些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第1页共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7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7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B.安史之乱造成经济萧条
√D.漕运与战争影响其兴衰
结合材料及史实可知,交通运输(漕运)和战争等影响扬州经济的繁荣 与衰败,故选D项; A项没有谈及扬州的衰落,概括不全面,排除;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萧条,北方人民南下,促使扬州更加繁荣,与 材料不符,排除B项; 南宋时金兵两次大举南攻而不是辽兵南下,排除C项。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7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主题解读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农业是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仅仅作为农业的 补充而存在。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就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虽 然在个别朝代这一政策有所松动,但是重农抑商的基本基调并未发生变化,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但其限制了中国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3.(2023·湖南教研联盟模拟)关于扬州的诗词很多,据下表可知
时间 诗人(词人)
诗(词)
盛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晚唐 徐凝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晚唐 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宋代
姜夔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扬州慢》)
A.交通便利推动经济繁荣 C.辽兵南下影响经济发展
考向二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1.(2022·辽宁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 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 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解析:“崇仁坊”不在传统的东市与西市内,说明已突破两市的范围;“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说明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的限制;“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说明崇仁坊已经是长安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两市。

答案:D2.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没有广阔的商品市场解析: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业发展过度会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所以说重农抑商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3.《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不会考虑人民利益,天子举行各种亲耕仪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一切的根本。

答案:A4 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介绍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介绍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介绍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政策。

表现是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的发展。

抑商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与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制度是相适应的,但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抑商政策会有一定的变化。

下面是。

时代背景随着以奴隶制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周朝瓦解,以封建制生产方式为基础春秋战国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应运而生。

我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选择,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即将出现时,它首先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自己的上层建筑。

周代领主制社会衰落后,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说,农业是封建社会主要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中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是封建专制政权的主要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由于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而造成的商业货币资本于土地资源的结合,导致货币资本长期依赖于土地,个体工商业丧失独立发展的道路,始终依附于农业,从而出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促进了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的不断前进。

比如春秋时期,封建制度下的新的生产方式确立,虽然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商品货币经济对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渗透程度是相当肤浅的,商品经济并没有生根,并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大量“活”的货币没有转化成流通资本或者扩大再生产,而是转化成一成不变的不动产被桎梏。

商人进行土地买卖只是为了将土地租出来维持一种剥削农民的方式,而不是把货币资本投入到土地去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

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产生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的起着解体的作用。

这个解体过程会导向何处,换句话说,什么样的新生产方式会代替旧生产方式,这还不取决于商业,而是取决于旧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我们分析春秋战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可以发现,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不能作为领主制经济瓦解后就一定会导向地主制经济的依据,它不过是在前一段历史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已。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4讲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4讲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 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
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
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 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 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1 2 变式训练 3
2.(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
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高考能力要求 调动和运用知识: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是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明中后期让宦 官读书识字,是因为皇帝需要用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朝对太监识字态度的变 化,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1 2 变式训练 3
1 2 变式训练 3
认知深化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并且多次开而复关。清廷多次颁布禁海令,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概不准贸易”的态度。虽然后来开海禁,设海关,但还是严格限制,乾隆时“一口通商”,这
时所出现的“公行”制度也是操纵在政府手中的。所以在对私营商业上是压抑和严格限制的。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这个时期的此
项政策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前期,政府基本上放松了对私营手工业的压制政策,精简了商业管理机构,注意全面管理。在对手工业和商业管制上逐渐变的理性化
进行收税的法令,对商人及其家族中妇女的税额加倍征收。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发布对商人征收车船税的法令。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公布“告缗令”,
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囤积货物者、运输业者,不论有无市籍,一律算缗,按其货物估价申报纳税,每两千钱纳一算,一算一百二十钱,加重加倍征税。
的限制。1.加勤劝农,“劝谕绅士百姓,凡田土在一顷以下,(种棉)应听其便;若在一顷以上,只许种棉一半,其余一半,改种稻田。”加上课以重税,“烟田一
亩,佃课十金”。新会县葵园,“每亩(佃课)十四五两”。还有禁止烟茶的种植,这些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抑制意图十分明确。2.在对海外贸易方面更是严令制止
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再有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贾人皆不得名
田、为吏,犯者以律论。”将商人及其子孙拒于统治阶级大门之外。表现之三:经济上抑商。1.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公布按人头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理论形成阶段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色彩鲜亮的时代。重农抑商的理论形成与这个时期。一些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2)

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2)

补充: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 1)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适宜农耕经济的发展。
4) 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 5)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发展:
1)江南开发:经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初步形成稻 麦兼种、水陆互补的农作物体系,同样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出现了健康这样的大城市。
端贫困,制 度和高额地 租吸引商业
资金技术
场。
国内 市场
资本买田置
国家重农抑商
地,影响了
政策,农民被
资本积累。
国际 市场
局限在土地上
劳动力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
国家 政策
“重农抑商” 、 “海禁” 、 “闭关锁国”
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西欧
中国
政治环境
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5.评价(双重作用)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 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支出
粮食
8500

田租(上缴
283
实物)
算赋和口赋
406
(上缴货币)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同上

兵役和徭役
日常开支
食 衣 祭祀等仪式
2300
4918 2732 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 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 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学习探究
材料一:《吕氏春秋·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 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1)材料中的“本”和“末”各指什么? 本:农业;末:商业。 (2)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形成政策后带来了什么不利影响? 重农抑商。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雍正帝说)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 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3)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清朝统治者昧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依然固守重农抑商 的政策。 影响: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 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使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 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内容 (1)明太祖屡次宣布“ 通番禁令 ” 。 (2)清朝 顺治 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不 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3)明代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 放,但是严格限制。 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 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 保守 和 封闭的面貌走向 近代化的世界。
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
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 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反馈训练
3.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 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和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二)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作用: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而商人却囤积牟利。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朝政府规定商人的地位低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凡从事商业者需向政府登记,并缴纳市租,其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作用: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歧视开始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宋朝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统治者改变了西汉以来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富商地位显赫,官吏兼营商业者很多,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国外的陆路联系,东南海路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更加兴盛,促进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期。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思想、政策及其影响知识梳理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原因: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演变:它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这种政策。

如:三国:曹操实行过屯田制,重视保护农桑;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隋朝和唐初调整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明清两代“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①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明太祖、康熙帝的观点)②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种种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

明清两代在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都设有官营手工场所,如“官窑”“官坊”,这些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宫廷消费、赏赐和政府间的贸易活动。

它的存在大大限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但也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产品市场,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时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还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从而压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情况①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朝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政治: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

政治: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

为什么明清之际在思想领 域会出现一股活跃的进步思潮?
1.经济上:
(根源)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2.政治上: 专制腐败的王朝政治,社会矛盾尖锐,
3.思想文 化上:
文化专制,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思 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习气;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
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与君主的关系完全听命于君主形式上对君主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权力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文件只有票拟权无决策权管理国家事务可以通过立法限制王权首相掌握行政大权组成方式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由选举产生性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属于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影响促使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走向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的区别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直接原因
(1)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2)明清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①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积极:A、有利于防止封建割据,促进多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发 展巩固; B、形成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利于抵御外 侮侵略等。 消极:A、但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B、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了民主思想及科技发展; C、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历史进步,造成中国的近代落后挨打局面的出现。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历史表明:农工商都不可偏废
5.评价: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明清时期,中国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农抑商的政策,旨在维护农业的地位并限制商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如推行“丁口调查制度”和实行“土地制度”。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土地的产出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明朝政府对商业和手工业实行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如限制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对商业税收的严格征收。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成为明代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农民的地位和收入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商业的限制。

清朝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尤其是对西方国家的贸易。

同时,清朝政府对商业税收的征收也更加严格,使得商人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这些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商业的萎缩和手工业的衰退,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的地位。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政策使得农业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农民的地位和收入得到了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商业的萎缩和手工业的衰退。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错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

最后,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落后,限制了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然而,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这些政策过于偏重于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商业和手工业的重要性。

其次,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错失了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最后,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农民和商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些政策使得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农民的地位和收入得到了提高,但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又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持自然经济结构,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政策。

一、理清重农抑商发展时间线1. 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商鞅变法之前,商业在社会经济和财政税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治者一般对商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和鼓励。

《尚书·洪范》写道:“一曰食,二曰货。

”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农业生产“食”。

在《周礼·天官》中,商业位居第六,与农业、百工相提并论。

但后来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倾向发生矛盾,因此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史记·商君列传》写道:“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拓展·从《吕氏春秋·上农》中看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目的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经济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思想目的:安定人心,端正民心民智;政治目的: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2. 秦汉巩固秦朝:推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论重农抑商政策 课件--2023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论重农抑商政策 课件--2023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
——晁错《论贵粟疏》
原因六:商人不事生产,与农民争夺土地和财 产;商人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与王侯交往,威 胁统治
原因分析深入一点:
总结: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 1,经济:农业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农民是封 建国家赋役征收的主要来源,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 力,与农民争夺土地和财产,影响农业生产,危及 封建统治· 2,政治:商人流动性大,不便管理,不利于中央 集权 3,根本:是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是自然经济 的必然结果 4,思想:法家“抑商”的主张和儒家“重义轻利 ”观念的影响
材料三: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 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 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 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
原因三:民众从事农业有利于公法的确立(法 治);民众从事农业不易迁徙,便于管理和赋 税的征收
原因分析深入一点: 材料四: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 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 ,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 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 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2,原因: (1)海禁(对内防范):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 危及统治
(2)闭关锁国(对外防御):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认为天朝大国,无需对外贸易
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
“压抑”之下的异变
1,商业领域出现“商业革命” (1)宋朝时期:①时空限制被打破—— 市坊的界限、早市夜市;②政府直接监 管被打破;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明清前期: ①出现大批工商业市 镇; ②出现商帮 (3)晚晴时期: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 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吕氏春秋.上农》

考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
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
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
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
.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
.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Nhomakorabea4.(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 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 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 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 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 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 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消极:a防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 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b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不利于商品经济 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 展。c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 背了历史潮流。
古代经济政策二:“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直接原因: 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主观原因: 维护封建统治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①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农业是各国统治的 主要经济基础;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大等特 点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中国两千多年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是 决定因素。
5、评价:
积极:a.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 经济;b.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 ,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的 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高中历史: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高中历史: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高中历史: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制度因素: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

(2)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不利于市场发育,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大量资本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第1 页共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①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第1 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