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4课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测试题新人教版
高二历史4.5重农抑商 习题
高二历史4.5重农抑商习题1.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2.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3.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4.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6.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7.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二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学习文档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3.明、清皇帝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5.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6.明朝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7.1684年,康熙帝颁布“开海”命令:“今海内一统,出洋贸易,得旨允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2、“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 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根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过界固守疆域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2)土地兼并: ●概况 抑制措施 结 原 果 因 1.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
并不可避免。 2.主要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明朝:按人口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①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
2、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清朝时 期的广州商 馆区。
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要他行双 膝下跪之礼。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 (3)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闭关锁国政 件: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 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 不仅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 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 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 物,是以加恩体恤。”把马嘎尔尼赠送的地球仪、 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当作贡 品、玩好收藏。
历史概念重农抑商试题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它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巩固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之后便作为一项长期而传统的国策被后面的朝代继承发扬。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潮流。
1.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2.“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3.清朝雍正帝说:“凡士农工商,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与这段话意思相符的是A.抑农经商B.贱农重商C.工商皆本D.重农抑商4.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
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
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6.世界经济史研究领域出现过许多经济思想,以下最符合农耕文明经济特点的是A.工商皆本B.重本抑末C.重商主义D.工业至上7.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商鞅变法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课商鞅变法学案新人教版【课前预习*基础自测】1、知道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分析改革的目的?性质?2、明确商鞅变法在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的具体措施及影响,3、辩证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4、根据所学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5、全面分析商鞅变法成功原因6、【学贯中西】多角度比较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异同【知识体系*自主构建】【课堂探究】1、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2、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4分)3、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遥客书》(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
(4分)【有效训练】1、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2、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重农抑商政策-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必修2)
(2)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3)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问,材料“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追其俸以偿商人”主要强调要保护商人的合法权利。材料“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主要强调要利用商人为军事和民生服务。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1.【答案】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对商业发展的思想的改变,不是商人地位的明显上升,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对商业的态度,不是义利观的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可知,宋代商业的发展使思想家认识到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需要改变,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农本思想,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故D项错误。学.科网
A.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B.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C.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4课2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 2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1.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A。
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
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B.重农抑商C.轻徭薄赋D.重商贱农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经济基础C.主流价值观D.传统思想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
”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解析:B。
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5.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A.重商政策B.抑商政策C.海禁政策D.锁国政策解析:B。
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 项。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4课2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20190304365
第4课 2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1.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A。
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
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B.重农抑商C.轻徭薄赋D.重商贱农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经济基础C.主流价值观D.传统思想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
”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解析:B。
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5.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A.重商政策B.抑商政策C.海禁政策D.锁国政策解析:B。
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 项。
2018版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4 人民版必修2
阶段综合测评(四) 专题七、专题八(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题干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施于1918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正是苏俄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时期,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2.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道:“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先发展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选B项。
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答案】 B3.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这里的“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国家允许私人经营大中小企业B.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支配余粮C.苏维埃政府无偿征收农民的余粮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苏俄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自由支配剩余粮食,故选B项。
【答案】 B4.关于下列图中两项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田纳西水利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A.都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B.都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C.都是专制集权政治的产物D.是美英两国工业化的重要成就【解析】苏联水利工程是五年计划的成就,与应对经济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两项水利工程都是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故B项正确;当时美国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两项水利工程分别为美、苏两国的,与英国无关,故D项错误。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单选题1.“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
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A.说汉语B.穿汉服C.改汉姓D.以法治国2.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A.党的八大B.党的九届二中全会C.党的十二大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下列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①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了序幕①规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①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观察下图,与图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5.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以下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都注重破格使用人才B.都重视农业生产C.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D.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6.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7.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减少阻力,继续推行封建化改革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8.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爵位授予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这一内容A.完全剥夺了贵族特权B.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10.毛泽东在评价某运动时说,它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册课时检测0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
此规定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海禁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土地国有解析:材料“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体现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发展,即为重农抑商政策。
C项正确。
答案: C2.与“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解析:A、B、D三项实质上是赞同农业发展;C项中认为工商为末是不切实际的妄加抑制,实质是赞同商业发展,与题干观点不一致。
所以答案选C。
答案: C3.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A.断绝中西贸易的往来B.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C.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D.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D项说法错误,从秦国开始,历代王朝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A项说法错误,闭关政策并不能断绝东西方贸易的往来。
B项说法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材料没有体现出重农思想,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项。
答案: C4.(2018·安徽屯溪一中月考)“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朝贡贸易体制的弊端B.小农经济影响了对外贸易C.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D.“海禁”政策带来消极影响解析:“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饭碗跟着也砸了。
在广东潮州、福建泉州、漳州地区一向是通商出海的发舶口,“潮漳以番舶为利”,不许贸易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计。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堂知识演练 课后巩固提高 详细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课堂知识演练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回答1~3题。
1.“井田”与“私田”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A.所有权B.耕作方式C.使用权D.赋税形式【解析】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而私田制是封建性质的土地私有制,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所有权不同。
【答案】 A2.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C.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D.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
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而逐渐瓦解。
【答案】 D3.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其目的不包括( )A.确定土地所有权 B.掌握全国的耕地数目C.保证田赋足额征收D.限制土地兼并【解析】丈量全国土地,清查土地的实有亩数,但并不限制土地占有数,所以不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只是为了防止土地占有者隐瞒地产,保证国家的税收。
【答案】 D“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回答4~6题。
4.《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地租重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繁荣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实质”,C项表述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意义相反,A、D两项则是B项的表现。
【答案】 B5.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D.使小农经济解体【解析】“重农抑商”有利于农业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D6.清朝时,地主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农民贫困,缺乏购买力B.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C.手工工场规模受到限制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解析】地主商人将赚取的钱财用来买房置地,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单元检测题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1.“美国的金融制度曾经被当做典范,我们也竭尽所能来复制它,”中国人民银行的前顾问余永定说,"现在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老师并不完美。
所以,以后在设计金融制度的时候,我们将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智慧。
”这说明()A.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时要尽可能地独立自主B.美国的金融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再有借鉴之处C.美国的经济霸主和金融中心地位已明显发生了动摇D.中国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政策中越来越自信2.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是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皇权的集中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促进了民族间交融3.下表是北魏部分皇帝的谥号和姓名,这种变化()A.反映了汉化改革的结果B.反映了政权更迭的频繁C.促进了北魏经济的繁荣D.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权力4.清末部分知识分子关于“新中国”构想表,据此表可以得出()A.清末统治危机刺激了民族的觉醒B.实施宪政是清末知识分子的梦想C.结束君主制已成为社会普遍共识D.知识分子对近代变局进行了探究5.下表是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1904年科举)。
据此可知A.因循守旧脱离时代的需要B.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C.缺乏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D.奉行"中体西用"的理念6.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云:“夫恶危乱而欲安全者,庸君常主之能知,至于措置之失,则所谓困天下以养乱也。
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
”鉴于唐朝的上述问题,北宋初年统治者①实行保甲法,加强军队训练①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①削弱地方的军队,充实禁军①地方赋税交由中央来掌控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秦汉时期,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褶是一种短身、细袖、左衽之袍。
魏晋南北朝时期褶的开襟方式有左衽、右衽、对襟三种,袖子样式有短小窄瘦和宽松肥大两种,衣身也有短小紧窄和宽博两种。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随堂测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单选题1.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其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B.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1981年12月10日的《宁夏日报》发表文章,将同心县1975年和1981年两个年份的人均占有粮食量作了对比,1981年人均占有粮食量比1975年增长了2倍多。
这一变化得益于( )A.土地改革的开展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C.“一带一路”的实施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3.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中共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4.明隆庆元年四月,户部尚书葛守礼上疏,直言北方地区与南方地方的情况不同,不适宜推广“一条鞭法”。
此后陆续有官员上书,反对在北方实行“一条鞭法”。
这表明“一条鞭法”的推广( )A.受北方官员一致反对B.缺乏实施的群众基础C.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D.存在教条机械的现象5.嘉靖末年,尚在赋闲的张居正曾说:“古之(善于)理财者,汰(去除)浮溢而不务(追求)厚入,节漏费而不开利源。
”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后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改革税收制度B.裁减政府开支C.制定“考成法”D.开放远洋贸易6.张居正改革期间,推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大量削减军费,提倡开垦军屯,大力整饬北边屯田,重点清丈军队的土地数目。
据此推知,张居正改革( ) A.有助于缓解统治危机 B.减轻了蒙古势力的威胁C.着眼于国家休养生息D.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7.张居正在奏疏中曾提出:“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 2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1.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A。
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
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B.重农抑商C.轻徭薄赋D.重商贱农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经济基础C.主流价值观D.传统思想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
”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解析:B。
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5.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A.重商政策B.抑商政策C.海禁政策D.锁国政策解析:B。
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 项。
6.(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B.盐铁专营C.鼓励工商D.闭关锁国解析:A。
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把农业作为本业,工商业作为末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7.《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D。
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8.(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这说明(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解析:C。
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9.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这反映出当时( )A.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解析:C。
材料没有体现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故A项错误;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也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得出贱商观念有所改变,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
10.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祖宗D.不纳租税解析:A。
重农是为了保护小农,保证封建政府的赋役收入;抑商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防止社会风气的腐化。
古代的统治者认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是末业,工商业者进行的是经营活动,不是直接从事生产。
这种认识是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思想基础。
11.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
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
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B.重农抑商C.轻徭薄赋D.重商贱农解析:B。
题干材料反映了明太祖要求大臣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重农抑商”政策。
故选B项。
12.美国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想要组建像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大型贸易公司……是不可能的”。
他这样认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明清时期的商品生产发展程度较低C.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十分缓慢D.地域性商人群体反对建立新型公司解析:A。
“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大型贸易公司”是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设立的发展海外贸易和进行殖民扩张的机构;而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重视海外贸易,因此不可能建立那样的“贸易公司”。
故选A项。
13.“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通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B.“生民在勤,所宝惟谷”C.“工农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政”D.“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解析:C。
题干材料中作者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农商都很重要,故C项与题干相符;A、B两项反映的是重视农业,暗含重农抑商之意,故排除;D项意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衣食是人民的根本”,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4.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这说明( )A.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C.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解析:A。
汉高祖时期,抑制商业的发展,但到汉文帝时,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政府虽然抑商,但商业仍有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汉文帝对待商业的态度,故B项错误;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说明汉高祖实行抑商政策,故C、D两项错误。
1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表明北宋(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的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解析:C。
从材料看出,在北宋时商人从政府部门购置通行证,凭证支盐、销售,由此可直接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材料反映盐业专卖必须征得政府同意,可排除D项。
16.“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下列对此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 )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B.政府采取一定措施保护商人利益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相当发达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从材料中可知此时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国家也通过立法维护商人的利益,所以A、B、D皆正确,可排除。
而国家直至清末甲午战争后才开始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重农抑商政策才开始有所动摇。
综上,本题选C。
17.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
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
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重农抑商”、“宽容对待”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调整相关内容——经济政策调整的深层次原因。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破产”一词有严重问题,而是传统经济政策下的政策调整,不正确;C项表述本身具有一定道理,但与B项相比,不能够体现题干要求“最为准确”,从而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18.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叙述错误。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项。
19.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三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解析:第(1)问“本”指的是农业,“末”指的是商业。
第(2)问材料二中的“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材料三中“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第(3)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商业)。
(2)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
(3)后果: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海外贸易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