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
谢谢观看
宋商业超前代发展,唐“坊市”制度已取消,商贸活动不受地域或时间限制。因宋代财政匮乏,实行国家专 卖禁榷制度。禁榷范围扩大到除传统盐、酒、茶外,矾、铁、煤、香料、宝货等均被列为禁榷物种,以至专卖所 得成为宋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禁榷物种中以盐法、茶法、酒法最为重要、完备。中央有盐铁使,地方有各产盐地 和商埠所设场务专理盐的专卖,宋酒专卖为“榷酤”,酿酒和酒曲由官府垄断,禁止民间私造,元代对盐、茶、 洒、金、铜、铁等实行官营专卖禁榷制度。
政治根源: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
第一,封建中央集权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一切财富资源亦莫非王有。工商业发达,必 依赖资源开发利用,会与国家争夺“山海陂泽之利”(李贽《藏书》卷五零之《富国名臣总论》),对任何工商 业,只要发现其稍有利可图,会收归官营,禁止私营,保证国家对资源垄断权。
第二,工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资源,使农田荒芜,“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田, 犹贱卖以贾”(《汉书贡禹传》);王符喻当时“舍农桑趋商贾”之社会风气为“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织百人 衣之”(《潜夫论・浮侈》),道出工商业威胁小农经济,主张“省商贾,众农夫”(《荀子・君道》),“驱 民而归之家,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汉书・食货志》)。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顶峰。颁布商品、市场、物价管理、度量衡和外贸管理等经济立法,促进经济空前 发展。但还有些重农抑商政策,唐中期后,方镇兹乱,财赋不足,国库空虚,常令商人进奉献助。唐肃宗时,籍 江淮蜀汉富商右族,訾畜十收其二的“率贷”,诸道重税,凡千钱以上者有税。
自汉实行盐、铁官营起,对众多商品生产和经营垄断,成为各朝一贯奉行不移政策。除盐、铁外,另有茶、 铁、明矾等先后列入禁榷之列。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
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
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
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
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
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
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
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
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
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是该政策的首倡者,秦统一后将“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琊台上,从此,“重农抑商”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并发展。
中国古代坚持重农抑商的原因有:第一,根本原因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决定的。
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重视和发展农业,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保证社会安定,又可为封建王朝提供稳定的土地税等财政收入。
所以,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历来重视农业,认为“农,天下之本也”。
第二,思想原因是受到传统思想文化中“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孔子曰:“义者,宜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曰:“何必曰利,惟有仁义而已矣。
”作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为推行重农抑商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中国古代,农为国家之大利,为国家之最适宜者,故亦为国家之大义,重农即国家“重义”也。
商为私人之利,为国家之大害,抑商乃国家“轻利”也。
重农抑商之“重农”一般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为本,商为末,奖励耕作。
商鞅最早把农业定为“本业”,其他行业为“末业”,宣扬“事本”而“禁末”。
秦始皇实行“上农除末”国策,朱元璋也认为“农桑衣食之本”,应“崇本而祛末”。
第二,轻徭薄赋。
第三,采取均田、限田等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稳定农业生产。
第四,加强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从思想观念、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来“抑商”。
在思想观念上“贬商”,将商业定为“末业”,春秋四民为“士农工商”,商为末,已有“贬商”之意。
在经济上“困商”,打击商人的经济势力。
第一,实行官府专卖、专营制度,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如齐国管仲“管山海之利”,商鞅“壹山泽”,“使商人无得粜,农无得籴”(即禁止商人经营粮食买卖)。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此后历代王朝官府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重农抑商”自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始到满清王朝的覆灭,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始终绕不开“重农抑商”的核心议题。
顾名思义,“重农抑商”即要求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扶持农业生产而着手打击富商大贾。
商鞅变法中曾主张“重本抑末”,其中将农业视作为本业而贬低商业为末业,并将过度的商业发展看作是社会动乱的根源,这究竟是为何故?这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其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古老的大河文明“重农抑商”的国家法令,从表面上看,国家重视农业生产而抵制商业的存在自然说明了农业对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整体收益明显高于商业。
中国古代自文明起源之初,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就孕育了大河文明的种种因素。
首先是天然的河道,其次是天然大禾本科植物的早期形态,这两者皆是大河文明得以产生的天然因素且缺一不可。
在中华大地上恰好这两样条件俱全,使得古代中国成为“上帝的宠儿”。
在这片土地上,在没有过度天灾的袭卷下,人们可以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上稳定的小农生活。
很显然,早在人类文明起源之初,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就突显了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倡导小农经济的合理性。
因此,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便是“重农”的原因之一。
(二)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性使得国家商业活动得不到可观收益中国古代的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封闭性,从中国地图上不难看出,其四周被汪洋大海与崇山峻岭所环绕。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除了通过丝绸之路可与外界实现有效沟通外,在交通条件并不发达的条件下很难开辟一条与外界直接交流的天然道路,因此这便限制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古代从事的商业活动也大多只限于国内商品的流通而缺乏外界输入,因此商业交换作为一种经济模式的存在并无新物质再生。
商品间的一出一入之间虽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很有可能是其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但对于国家层面并无有利可图。
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性,农业生产永远是统治者眼中“富国强兵”的基础,因此便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展行业,也是国家的重点政策,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备考导航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有效保证了农业经济发展。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进步;农耕技术的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增加;古代水利建设概况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农耕技术、农作物品种、耕地面积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
重点、难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计划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
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生产工具的进步在古代人们经营传统农业时,农具是主要的动力标志。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重农抑商”及相关政策重难点解析
3.宋人陈亮说 :“商藉农而立 ,农赖商而
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为后来秦始皇统 行 ,求 以相补 ,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
一 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而闭关锁国政策则
( )
几 乎没有 产生 积极作 用 。
A.重农抑商 B.重商抑农
三 、商鞅 “重农 抑 商 ”与 黄 宗羲
中国开始跌人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在于 ( )
5.从影响来看 ,两者都曾对 中国封建社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会后期社会经济 的发展产生较大 的负 面影
B.自给 自足 的农耕文 明不适于工商业
响 ,是导致近代 中国落后的重要政策因素 。 发 展
期坚持的经济政策 ,而“工商皆本 ”并没有成
5.《礼记》有“天子为籍 千亩 ”、“天子亲
为当时社会 的主流思潮 ,也没有动摇 “重农 耕于南郊 ,以供斋祀”的记 载 ,《礼记 》有 “仲
抑 商 ”的统 治地 位 。
春 ,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
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 ,皇帝和皇后常
展 ,“法律贱商人 ,商人 已富贵矣 ”,中国古代 一 半流入 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
工商业依然取得了很大进步。“闭关锁国”也 完善的市场 网络体系的中国,成 为当时世界
没能抵御西方殖民者 的入侵 ,鸦 片战争的隆 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
隆炮声击溃 了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工事 , 形成强大的 日后能扫荡 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
(2)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 ,使土地高 度集 中,农 民破产流亡 。
料 ,更是政府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 ,农 民还是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
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关键字】: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基础传统农业文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指导思想——互动百科
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指导思想——互动百科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中文名:重农抑商英文名: Proagricultural and Anticommerce提出 : 商鞅目录1 简介2 产生的原因3 影响4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5 配图6 表现影响重农抑商 - 简介商鞅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和理财家提出的关于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财政经济政策思想。
又称“重本抑末”。
农业提供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条件下,它是人们维持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统治者剥削剩余产品的主要来源。
因此重农或重本,是古代世界各国所普遍遵循的一项经济原则。
在中国,重农更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重农抑商 - 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帝王多以重农标榜自己的贤圣;自春秋以来,儒家、道家、法家各学派在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方面也往往并无多大分歧。
如孟子劝说梁惠王“不违农时”,但却斥商人是“贱丈夫”;李悝辅佐魏国所采取的政策,是“尽地力之教”和“禁技巧”,即发展农业,抑止手工业;商鞅变法,对努力耕织者免除徭役,对从事工商而贫者,则沦为奴隶;荀况认为“工商众则国贫”;韩非则首称农为“本”,工商为“末”,把工商之民视为社会一害,称作“五蠹”之一。
重本轻末的思想也由此形成。
重农抑商 - 影响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思想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逐步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到了明清之际,重农抑商思想已经开始被黄宗羲的工商皆本论和郑观应的“以商立国”思想所扬弃。
重农抑商 -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1.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的抑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农抑商:汉代政府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打压。
商人的地位低下,被社会歧视。
2. 高额税收:汉代对商人征收高额的税收,以此来抑制商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如提高商业税率、限制商业活动等,来进一步压制商人。
3. 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汉代的法律明确规定,商人不能担任官职,不能进入士人阶层,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这使得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低下。
4. 限制商业活动:汉代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规定商人的交易时间等。
此外,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如设立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等,来进一步控制商业活动。
5. 打击走私活动:汉代政府对走私活动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对走私者处以极刑。
这使得商业活动更加困难,进一步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摘要]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体制下,重农抑商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同时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之下,各个朝代都会采取不同程度的重农抑商政策,这种政策至今还会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本文首先论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与其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发展历程,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古代推行该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重农抑商;发展过程;政策影响一、引言秦汉时期之后的中国社会,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封建专制制度能够存在几千年的原因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同时也深深的受到的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作为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中的关键部分和重要内容,重农抑商思想为封建社会的延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确立并且飞速发展,我们再回头来研究重农抑商政策的内涵及其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与发展过程(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1. 从经济上来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基础,满足国家政权积累财富的需求。
在过去生产力不是非常发达的实际情况下,太多的人选择从事商业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则需要更多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以及社会财富积累,更加不利于统治阶级对底层人民的控制。
因此就必须要采取一切措施来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严格限制过多的人从事工商业。
2. 从政治上来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定,保证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控制权。
在农耕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无法生产出能够满足商人攫取的财富,统治阶级也严格禁止过多的社会财富流入到商人手中,而商人在生产力落后、社会产品本来就匮乏的情况下依旧采取各种投机倒把的手段,严重扰乱了经济和社会秩序,因此统治阶级开始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3. 从思想文化来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我国古代传统的“重义轻利”为代表的伦理思想。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目录1.引言 (1)2. “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 (1)2.1 战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1)2.2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发展成熟 (2)2.3 明朝起“重农抑商”政策走向衰落 (2)3.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分析 (2)3.1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需求 (2)3.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治和稳定社会的客观需要 (3)3.3 文化上,儒家文化的影响 (3)4.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4.1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影响 (3)4.1.1 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 (3)4.1.2 符合当时经济运行的规律 (3)4.1.3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4)4.1.4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繁荣 (4)4.2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 (4)4.2.1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4.2.2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4)5. “重农抑商”政策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4)6. 结语 (5)参考文献 (6)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摘要:“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一贯奉行的治国安邦之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体制下,重农抑商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各个朝代都会采取不同程度的重农抑商政策,这种政策至今还会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本文首先论述了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与其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发展历程,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古代推行该政策的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重农抑商;发展过程;政策影响;启示;1.引言在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的“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
重农是指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社会经济的“根本”,视农业为“本业”;抑商是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壮大,以民间私营工商业为社会的“支末”,视其为“末业”。
从战国时形成的“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之表现。
古代重农抑商与商业管理
(1)元世祖推行重农政策:①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②组织编写《农桑辑要》;③禁止毁农田为牧地;④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2)对盐、茶、洒、金、铜、铁等实行官营专卖禁榷制度。
8、明朝:明前期政府大力奖励垦荒;
9、清朝:
①推行“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
②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负责对外贸易。
4、规定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为标准货币(秦两半);
汉代
1、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
2、实行盐铁酒政府专卖政策;
3、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4、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5、开市、闭市,物价有统一规定和管理;
6、政府主导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
1、对商业交易有严格的限制和规范;
2、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中国境内自由贸易;
宋代
1、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2、市和坊分开的制度被打破;
3、两宋设立边境贸易场所——榷场;
4、官府在益州设立交子务,印制和发行交子。
明代
1、明代食盐的生产由官府垄断。
2、明中期以后,明政府将纳粮改为纳银,徽商投资盐业而暴富。古代重农抑商与商业理一、重农抑商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的问题。
原因
根本原因是中国"封闭式大陆"的独特地理环境。
开端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代表
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认为“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损害农业,会使民人饥寒,国家贫困。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成因及启示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成因及启示【摘要】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种重视农业而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在这一政策下,重农得到优待,而商人受到限制。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农业发展,如减税减赋,赏赐土地等,同时对商人实行高额税收和行业禁令。
这种政策导致了农业相对繁荣,但却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整体发展。
这种政策的成因主要是当时社会对商业的不信任和对农业的重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重视农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的发展,保持平衡,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一政策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启示是要重视商业的作用,给予商人更多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而在当代,也可以借鉴这一历史教训,实行合理的政策来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优待、限制、实施、影响、成因、经济、启示、借鉴、背景、定义、研究意义、当代、古代经济。
1. 引言1.1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背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背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农商矛盾。
农业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而商业则被视为不务正业,甚至被贬为“居市者”,被看作“贪财、心利之徒”。
这种农商矛盾导致了政府出台“重农抑商”的政策。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政府主要由贵族、地主和农民组成,他们更倾向于支持农业,因为农业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
商人则被视为小人,他们通过贸易等方式获取财富,而不通过辛勤劳动。
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政策来限制商人的发展,同时优待农民,保障农业生产。
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背景,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和商人的地位,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1.2 重农抑商的定义"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政策,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浅议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浅议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中,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重点、难点,好多同学在理解这一政策时有一些欠缺。
为此笔者试从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主要表现、发展历程,中国封建王朝采用该政策的原因及如何评价这一政策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抛砖引玉,提出问题,就教方家,得释疑惑,以求共鸣。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为维护王朝财政利益和王朝政治统治服务。
这一政策包括重农政策和抑商政策,并将两者统一起来。
重农是指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社会经济的“根本”,视农业为“本业”,又称为“重本”;抑商是指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壮大,以民间私营工商业为社会经济的“支末”,视其为“末业”,又称为“抑末”。
所以,重农抑商又称为重本抑末,重农抑商政策又称为重本抑末政策。
农为“本”,工商为“末”,在政策定位上有着明确的主次之分,在经济结构构成的认识上也有着明确的轻重之别。
重农抑商政策,把重农政策和抑商政策统一起来,主张要实现重农就必须抑商,或者说必须实施抑商才能实现重农,抑商服务于重农。
作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重农抑商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抹黑商人的形象,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服饰、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许商人“名田”,即购买土地,“犯者以律论”,凡土地和奴婢超过法定数额则没入官府。
第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不许商人“名田”,即购买土地,“犯者以律论”,凡土地和奴婢超过法定数额则没入官府。
第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第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一是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推择为吏”,即不许商人及其子孙到官府去做官,“犯者以律论”;二是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如西汉商人的算赋加倍;“重租税以困辱之”,法律规定,“贾人与奴婢倍算”,商人所纳算赋比一般老百姓要增加一倍;三是对暴利行业采取官营(史称“官山海”),直接由国家垄断经销,不许商人染指,中国历朝历代主要是实行盐铁官营,因为这类商品需求量大且无价格弹性,官商以垄断价格取代其市场价格,人民的财富被源源不断的搜括掉却毫不知觉,人民的血汗流入国库百姓却感受不出痛苦,反而认为是君主关心民瘼,为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而对其感恩戴德。
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探析论文
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探析论文摘要:两千年来,”大一统”中国在其政治及经济政策上,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
此种状态的维持得益于,”国家主义”的需要与其经济政策之间,保持了一种相互满足的张力。
而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努力,及其较为完善的文官体系与独特的文官组成,使得之种张力成为可能。
关键词:国家主义重农抑商社会意识文官体系双重性“大一统”中国以其政治上的集权主义和经济上的重农抑商为主要形式,相辅相成,对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种政治、经济政策,无论古今均有持相左意见者,在近代更成为一股巨流。
众多学者在批判的同时,也对此两者在中国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如果以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定作为切入,并不足以解答中国为何”难以自己走出中世纪”的难题。
两千年来世界在变,但中国却一直在治乱的怪圈中循环不已。
在”国家”与其经济政策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使此种循环得以持续。
毫无疑问,”大一统”的集权统治需要一种与之配套的经济政策。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后,其产后则重徙,重徙则民死其处二无二虑”1。
留心史实,不难发现到了”大一统”时期,如战国之际那样呼风唤雨的商人,已难觅踪迹。
相反,”重农抑商”政策却正是以其诸如稳定人口、易于管理等优点,顺理成章的成为”大一统集权”国家的首选。
在此本文无意否认”重农”政策在”大一统”之初的历史必然性,但随着”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重农”政策更多的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
一所谓”国家主义”是指在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国家”处于一种突出的被强调的地位。
它更多是社会生活的实际策划者和组织者。
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实际政治却是专制政治。
政治权力的根源系来自君而非来自民,于是事实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体”。
北宋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是政府的主要政策之一。
此政策旨在维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并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
为了实施这一政策,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首先,北宋政府通过土地政策来重视农业。
他们实行了均田制,即按照农民家庭的人口数量来分配土地。
这样一来,农民们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土地分配,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官田和国家农业实验田,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北宋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来抑制商业的发展。
他们实行了重农抑商的税收政策,即对农业征收较低的税收,而对商业征收较高的税收。
这样一来,农民的负担相对较轻,而商人则需要承担更多的税收压力。
这种税收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而商业活动则受到限制。
此外,北宋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商业活动的措施。
他们限制商人的行动自由,规定商人不能随意迁徙或扩大经营范围。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行会制度,对商人进行管理和监督。
这些措施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北宋时期重农抑商的主要措施,旨在维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
通过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北宋政府努力保障农民的权益,并限制商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商业的繁荣。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北宋时期的经济得以相对稳定地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基本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原因:第一,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二,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第三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保证财政收入。
这一政策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中的体现:①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西汉禁止商人做官、拥有土地、穿丝织品;③唐朝限制市的规模,不能随意扩大;④明清时期封建关卡林立,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⑤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因此,重农、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主张。
传统的重农思想,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根本思想。
这一思想开始于战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后来一直延续至明清。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主要起积极作用,如商鞅变法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古代商业重农抑商
06 结论
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总结评价
政策背景与目的
在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重视农业发展,确保粮食供 应,同时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减少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
实施效果
该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达到了其目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储备。然而,它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 响,如限制了经济发展、阻碍了技术和文化的进步。
降低其社会地位。
对商业发展的限制和影响
商业发展受阻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限制 了商业活动的范围和规模 ,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商人地位低下
由于政策的实施,商人 社会地位低下,难以获
得政治权利和尊重。
经济结构单一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经济结 构单一,过于依赖农业, 缺乏多元化经济发展。
创新和改革受阻
政策的实施抑制了商业 创新和改革,阻碍了市 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旨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背景、实施 情况和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 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重农抑商政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仍然 存在,研究其历史演变和影响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现实问题。
通过研究重农抑商政策,可以揭示中 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局限性
重农抑商政策的局限性在于它过于强调农业的作用,而忽视了商业、手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导致 经济发展不平衡,技术进步缓慢,以及社会结构的僵化。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历史背景
多角度分析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重农抑商政 策的历史背景和实施细节,了解其在不同 历史时期的具体操作和影响。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摘要“重农抑商”是封建正统经济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它的形成蕴涵着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政治文化。
这一思想促进和巩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久发展,对中国后世的国民意识、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制定了不同程度的重农抑商政策,探究出这一思想的本质内涵及其深远影响,对解释影响着中国现代社会的传统因素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试图从政治学的视角入手解析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和理论基础,并将思想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方面,即通过深刻认识这种思想的实质和所产生过的作用,来更好地理解传统思想这一资源所蕴含的精华,也有助于克服其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从而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部分理论上的解释。
关键词:重农抑商;农耕文化;发展;影响;AbstractThought of Physiocracy and commerce suppressing is one of a key principle of Ancient feudal china.Form shang yang reform provisions of rewords geng zhan to Han Dynas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and it recover to adjust until Qing Dynasty, this is all reflect of Physiocracy and commerce suppressing, it contains farming culture and political culture of Ancient feudal china.This thought promote and consolidate China's feudal society to development for a long time and it have deep impress to Later generations o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conomic and culture.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is thought,every dynasty has set up various policies of physiocracy and commerce suppressing.Hence,making th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and far reaching effect that this thought embodied is of great value and practical meaning to explain the traditional factors which affected modern China.The thesis 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olitics to explain the reason and theoretic basis of Physiocracy and commerce suppressing.That is to say that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n this thought and its development of process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its essence and it is also helpful to overcome some negative thinking on traditional thoughts with providing explanation on modern china’s development.Keywoeds:development;impact;Physiocracy and commerce suppressing; farming culture;摘要 (1)Abstract (2)一、“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 (4)(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需求 (4)(二)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客观需要 (4)(三) “重农抑商”思想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 (4)(四) “重农抑商”思想的化方面的原因 (5)二、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一)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5)(二)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过程 (9)三、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的主旨和内容 (10)四、对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评价 (11)(一)重农抑商思想及政策的积极作用 (11)(二)重农抑商思想及政策的负面影响 (13)结论 (14)参考文献 (15)一、“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历史时期的任何一种思想,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具体政策
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具体政策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农抑商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们一直将农业视为国家的根本,而商业则被认为是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历朝历代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来重农抑商。
首先,重农抑商政策的核心是鼓励农业生产。
统治者们通过减免农业税收、提供农业补贴和优惠政策等手段来促进农业发展。
他们鼓励农民增加耕地面积,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他们还实施了农田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农田产量。
通过这些措施,统治者们希望能够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维护社会的稳定。
其次,历朝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限制商业发展。
统治者们认为商业活动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商业的发展。
其中包括对商人征收高额税收、限制商业活动的地域范围、设置行业壁垒等。
此外,他们还实施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以控制商业活动。
例如,设立市场监管机构,规定商品价格,禁止商人操纵市场等。
通过这些措施,统治者们试图限制商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然而,重农抑商政策并非没有问题。
一方面,这一政策导致了农业过度发展,而商业的发展却受到了限制。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长期处于农业主导的状态,无法实现工商业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
由于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商人们无法获得应有的利润,而农民则受益于农业补贴和优惠政策。
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总的来说,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具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这一政策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经济结构的长期不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国已经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不再适用。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寻找合适的政策来平衡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11级历史教育(2)班何天博指导老师:张郁萍)摘要: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伴随其始终,历朝历代采取不同程度的抑商政策,甚至这种政策的影响至今仍然可见,那么从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成因及其影响入手来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就成为可取之途径。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考察、对重农抑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出梳理、以及对重农抑商政策做概括介绍,得出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的认识,并且对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所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评价,从而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产生的影响,以为寻求中国社会的政权模式和发展道路在理论上做出部分解释。
关键词:政策意义重农抑商传统成因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汉文帝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中国古代法中的“重农抑商”传统,人们很早以前就专门研究过它的形成原因。
那时人们认为,其原因不外两者:一是在中国古代,商业是对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基础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经常性威胁,故要抑商而促农;二是在亚细亚社会,商业经常威胁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行使其广泛的公共职能(如举办公共工程以抵御自然灾害、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等等),故要抑之。
现在看来,这种结论是不全面的:只注意到了形成这种传统的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没有注意到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观念原因或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因。
这种原因,就是“义利之辨”、“重义轻利”观念为代表的伦理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道理,重农抑商人为地抑制了人们发财致富的通道。
那么,历代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重农抑商",甚至"殴民归农"呢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商业,可以增加社会的横向联系,打破彼此隔绝的地域界限,在各个独立的社会个人之间架起互相勾通,互相依存的桥梁,在追逐利润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协调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商品与货物的流通,从而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又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从而增加其受教育的机会,促进科学、技术、艺术的发展,而人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又必然导致对专制统治的否定与反叛。
自由商业活动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效果,恰恰与集权的专制统治形成尖锐的对立,集权统治要求人民空间位置凝固,彼此之间杜绝横向联系,保持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以实施人身控制和弱(贫)民术,自由商业活动尊崇的是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其基础是金钱面前人人平等,与等级制,特权制是水火不容的,而且商业可以促进人力,资金,技术,信息,商品等的横向流动,这又是对人身控制的极大危害,势必威胁专制制度的根基,统治者不遣余力地抑制它的发展就不足为怪了。
一、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抹黑商人的形象,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服饰、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第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第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第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一是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二是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如西汉商人的算赋加倍;三是对暴利行业采取官营(史称"官山海"),直接由国家垄断经销,不许商人染指,中国历朝历代主要是实行盐铁官营,因为这类商品需求量大且无价格弹性,官商以垄断价格取代其市场价格,人民的财富被源源不断的搜括掉却毫不知觉,人民的血汗流入国库百姓却感受不出痛苦,反而认为是君主关心民瘼,为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而对其感恩戴德。
此谓:"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而民爱可洽于上也。
"此乃一箭双雕之策:抑制任何私人力量的崛起,确保专制制度的稳定;造成资本国有,取得巨额垄断利润,掩盖经济上对人民残酷掠夺的实质。
二、古代抑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官营禁榷。
任何一种工商业,只要稍有利可图,就可能收归官营、禁止民营(禁榷)。
管仲相齐,“管山海之利”,商鞅变法,实行“壹山泽”。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此后历朝历代官营禁榷的范围不断扩大,到明清两代已经发展到盐、铁、酒、茶、铜、铅、锡、硝、硫磺,甚至瓷、烟草、大黄等等,均统统列入官营范围。
为了维护国家“专利”,历代朝廷设定了严刑峻法打击敢与朝廷争利的商人。
汉代,“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唐法,“私盐一石至死”;五代,“私盐不计斤两皆处死”;宋代,“鬻卤盐三斤者仍坐死”;元代,“私盐一斤以上皆拟徒没产”;明清两代,“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拒捕者斩。
第二,重征商税。
早在秦商鞅变法时即定下国策:“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汉高祖对商人“重租税”以打击;汉武帝实行“算缗”、“告缗”,用征重税和鼓励告发漏逃税的方式对商贾进行大抄家,“得民财以亿万计”、使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
汉代征收人头税,明定“贾人倍算”(双倍征税)。
自汉以后,历代王朝莫不重征商税,“寓禁于征”。
第三,不断改变币制。
汉武帝时,“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仅汉一朝,改币制达六次之多。
此后直至清末,朝廷进行了数十次币制改革,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改变铸币的金属成份、重量、发行量来使货币贬值,以搜括民财(主要是商人之财)。
第四,“锢商贾不得宦为吏”。
这是历代最常见的一种抑商之法。
汉初,“贾人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孝惠高后时虽“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犹不得仕宦为吏”;汉文帝时,“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
唐《选举令》规定:“身与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北魏律规定:“工商皂隶不染清流。
”直到明清时代,商人子孙仍须数世以后才被允许参加科举。
第五,从服饰方面进行侮辱。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汉律明定““贾人勿得衣锦绣,??乘骑马””晋律:“侩卖者皆当着巾白贴额,题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前秦王苻坚曾下令:“金银锦绣,工商皂隶妇女不得服之,犯者弃市!”明太祖亦曾下诏:“农民之家许穿细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
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细纱。
”三、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看来,商业及商人对传统伦理或义理(精神)的危害或威胁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商人或商业是危害封建等级秩序(君臣上下贵贱尊卑)的经常因素。
封建等级秩序要求的是:“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蓄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
??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赀,无其禄不敢用其财。
”商业和商人势力是对这种静态秩序的一种天然破坏因素。
例如汉时,“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都,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人称为“素封者”。
这些靠财力而不是靠帝王诏命获得诸候般地位享受的人,“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身无半通青纶之命,而窃三辰龙章之服;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俟于守令。
”这些工商业主,“以财力相君长”,严重地威胁着封建宗法专制秩序。
工商业主因其出身多卑贱,有富无贵,故必竭力因其富厚之资僭越礼制,显示尊贵,使封建等级制度堤防日益溃坏,“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候,??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们最担心最反感的情形。
富商大贾“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候之富”,此种情形,“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第二,商业和商人是对传统的“均平”伦理秩序的破坏因素,孔子云:“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就官民关系来讲,是贵贱尊卑等级秩“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工商)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
”第三,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商业是使社会风气荒淫奢侈的一种破坏性力量。
小农社会所需要的是愚昧、寡欲、安于现状,此即伦理。
商业的活动,必然威胁这种伦理秩序。
汉人崔吢说:“夫人之情,莫不乐于富贵荣华、美服丽饰,昼则思之,夜则梦焉,不厚为之制度,则皆候服王食,僭至尊,逾天制矣。
是故先王之御世也,必明法度以闭民欲。
”然而,商业活动正好与王朝的这一目的相反,它在时刻开民欲,刺激物欲: “今使列肆卖侈功,高贾鬻僭服,百工作淫器,民见可欲,不能不买。
故王政一倾,普天率土,莫不奢僭。
”这种,“多通侈靡,以淫耳目”的风气,对国家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汉人董仲舒云:“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
欲无所穷,而俗得自恣,其势无极。
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赢瘠于下,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
”明人王夫之云:“商贾者,于小人之类为巧,而蔑人之性贱人之生为已极者也。
贾人者,暴君污吏所亟进而宠之者也,暴君非贾人无以供其声色之玩,污吏非贾人无以供不急之求。
”非独暴君污吏,小民百姓也常因商贾奇淫之货的刺激而丧失安贫素朴之性而贪求财货,使社会风气败坏。
“钻山石而求金银,没深渊求珠玑,设机陷求犀象,张网罗求翡翠,求蛮貉之物以眩中国。
交万里之财,旷日费功,无益于用,是以褐夫匹妇,劳罢(疲)力屈,而衣食不足也。
”这种状况是统治者“示民以利”的恶果:“示民以利,则民俗薄。
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
嗜欲众而民躁。
”所以,为防止此种状态,王者应该“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遏贪都之俗而醇至诚之风”。
简言之,王者应“示民以义”、“教民以义”“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工商)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
”第四,商业使人奸诈,农业使人厚朴,故重农抑商即抑奸诈之俗,长厚朴之风。
商鞅云:“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
《吕氏春秋》云:“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
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盐铁论》云:“商则长诈,工则饰骂,内怀窥觎而心怍,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
”晋人傅玄谓:“贾穷伪于市”,“其人甚可贱”。
明人王夫之谓“商贾者,于小人之类为巧,而蔑人之性、贼人之生为已极者,乃其性恒与夷狄而相得,故生民者农而戕民者贾”。
直到近代革命家章太炎,仍认为自农民、工人、裨贩、坐贾至职商、官吏,其道德水准有十六等之差:“农人于道德最高”,“工人稍知诈伪”,“商人是不操戈矛的大盗”!自古至近代,正统观念是“无商不奸”、“君子不入市,为其挫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