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1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总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对平均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究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性质和求法。
2.能够运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实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总结它们的性质和求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性质和求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这一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了它们的求法。
接着,教材通过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分析。
从分析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但少数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求法也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们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1.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课件
⑶若设置上述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10:7:3, 那么这 三个方面的权重分别是_5_0_%__,_3_5_%___,_1_5_%___, 又该录用谁?
例练3
1. 某商场用单价5元糖果1千克, 单价7元的糖果2千克, 单价8元的糖果5千克, 混合为什锦糖果销售, 那么这种什 锦果的单价是__7._4_元__. (保留1位小数)
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数学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产生出来的一 门科学,同时学好数学又是为社会、生活所服务。 现代信息社会中,大量的数据信息统计就是数学知 识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算术平均数---是数据分析中被常用的一组数据 代表。
问题情景1
下表是某户居民2005年下半年的电话费用, 你知道怎样
2. 某次数学测验成绩统计如下: 得100分3人, 得95分5人, 得90分6人, 得80分12人,得70分16人, 得60分5人, 则该班这 次测验的平均得分是_7_8_.6_分__.
3. 一辆小车以v1km/h的速度匀速从甲地到达相距的skm 的乙地, 返回时改变速度为v2km/h, 则该车往返两地的平均
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按各个数据的权重来反映该组数据的总体平均大小情况.
例练2
小青同学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格, 请 按图示的平时、期中、期末的权重, 计算小明同学的学期总 评成绩.
考试 平时1 平时2 平时3 期中 期末
成绩 89 78 85 90 87
解: 先计算小明的平时成绩: (89+78+85)÷3 = 84
再见!
⑴总分计算发 工作经验 20 18 16 14 16
现D最高, 故录用D. 这样的录用中,三个
仪表形象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优秀教案
3.1平均数(1)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
2、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3、经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5、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6、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刻画一组数据的两个常用指标是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前者反映了数据“平均水平”的高低,后者反应了数据的波动情况,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常用度量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统计学习应关注学生从事统计活动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
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材分析: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数据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关于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统计学成为一门重要的数学分支。
在六年级学生已经经历过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并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能用适当的图表清晰地反应数据信息。
本章则是进一步学习数据的分析,进而做出判断。
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表示等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为学习中位数、众数与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方面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将研究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了解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因此,本节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次课程是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单元。
该单元是数学课程中的基础概念之一,通过学习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示例演练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互帮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运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讲解平均数的计算公式;–通过示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2.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场景;–分析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讲解如何运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知。
2.概念讲解:–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3.示例演示:–通过具体的示例,展示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和应用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演示,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说课
21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这里四季分明
从图上看一年 中北京气温变 化的幅度比新 加坡气温变化 的幅度大,但 是你知道如何 通过计算比较 这两地气温变 化幅度的大小 吗?
这里一年四季 温差不大
你们更喜欢住 在哪个城市?
导入本节课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的最高气温和 最低气温,北京气温四季分明,新加坡 一年四季温差不大等等。怎样来比较两 地气温变化呢?如何选取合适的指标作 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呢?平均数就是其中 一种常用的指标。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第 一节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的第一部分 内容算术平均数的意义。
选做题:
1、某中学举行歌咏比赛,六位评委对某位选手打分如表:77、 82、78、95、83、75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 分是________分. 2.在航天知识竞赛中,包括甲同学在内的6• 名同学的平均分 为74分,其中甲同学考了89分,则除甲以外的5名同学的平均 分为_______分.
21.1.1算术平均数的意义
西峡县二郎坪中学 邹胜浩
导入本章课题
我们在初一学习过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科学实验更离不开 数据。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只是前期工作, 更重要的是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只有对数 据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结论,才能 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实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第21章《数据的整理 与初步统计》。
板书设计
1、算术平均数: x1 x2 ...... xn 一般地,对于n个数, n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的意义: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1.1.1算术平均数的意义
请同学们自学下列4个问题并 解答,时间12-15分钟。
1 、下表是 2006 年 7-12 月电话费用统计表,请你帮 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21.1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案5课时
第21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1算术平均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使学生巩固统计的知识;知道算术平均数的意义;会正确计算算术平均数。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3:通过实例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1、重点:算术平均数的意义2、难点: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在统计图中的直观表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讲解:在解决一些与不确定现象有关的问题时,常常离不开收集和分析数据,数据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基础。
那么,有了一组数据以后,怎样表达的概括这一组数据呢?能否找到某些指标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呢?本章我们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
我们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算术平均数,它就经常被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先来考虑一个用小学知识就能解决的平均数问题。
下表给出了某户居民2005年下半年的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费?教师要求学生计算出平均值,学生计算完后,教师给出答案。
教师强调:在这一道题目中使用了统计表,统计表可以清楚地表示一组数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有必要,要学会使用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一)课本P112例1讲解教师讲解观察图表的方法:第1,要看清坐标表示的意义:这里横坐标表示每人种了几棵树,纵坐标表示人数。
第2,要理解每个矩形的意义:左起第1个矩形表示有8个人,每人种了3棵树;最后一个矩形表示有1个人种了8棵树。
教师提问,有几个人种的树最多,每个人种了多少棵树?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计算本题的问题。
学生计算完后教师给出计算方法: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植树总量、植树量的平均数和人数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这里求平均数为什么不能这样计算:每个人的种树数量3、4、5、6、7、8棵的都有,所以平均的种树量为:÷(棵)(345678)6 5.5+++++=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醒:因为种3棵树与种6棵树的人数不一样,所以不能这么算。
九年级数学 【说课稿】加权平均数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自己能够比较容易的算出,需要请一位同学说出他列的算式及结果并解释,我在黑板上板书,顺理成章的呈现新知: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相同,那么我们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可以根据其重要程度,分别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
如本例中的6:4中的6和4就分别叫普通话分和形象分的“权”,并且利用这种方式算出的结果叫“加权平均数”。
同时指出,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有“法”可循,即:用各个数据与他们的权的乘积的和除以各项权的和。
这里不需急于呈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只是略作说明,为学生准确理解记忆公式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强化理解,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
我在问题导航,探索活动中设计问题(1)“外国语学校记者站又要选派一名记者去采访市运会的举办情况,小明、小亮、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表:采访写作计算机创意设计小明70分60分86分小亮90分75分51分小丽60分84分78分(1).将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成绩按5:2:3的比例计算3个人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选派?学生可以根据刚才情境创设中学到的方法,自主解决。
我让学生自主解决后由一名同学实物投影他的解题过程并讲解的方法解决完成问题(1)的探究。
之后又设计问题(2)如果按30%、20%、50%的比例计算,那么谁会被选派呢?让学生认识和感知权的不同形式。
问题(2)给出的是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也是可以自己探究解决的,我同样采用让学生自主解决后,由一名同学实物投影他的解题过程并讲解的方法解决完成,只是我同时把这题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强化权的表现形式不同,但计算方法一致。
再次为学生理解记忆公式做好铺垫。
由问题(1)和(2)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讨两个小题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让学生通过讨论感受“权”的差异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在问题(2)的基础上,我设计了问题(3)如果按1:1:1的比例计算,结果又会如何呢?旨在让学生们思考讨论,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得出算术平均数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权相等时的特例。
20.1.1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加权平均数权重的赋予:如何合理地给不同数据赋予权重,学生可能会在这个问题上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解释权重的作用和如何确定权重。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计算:将理论应用到具体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在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上遇到困难,需要通过多样化的题目练习和案例分析来加强理解。
举例:在解释加权平均数的权重赋予时,可以举一个购物打折的例子,不同商品的原价和折扣不同,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来得出购买这些商品的平均折扣率,帮助学生理解权重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加权平均数的权重赋予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核心指标,其计算方法为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需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当数据中各数值的重要性不同,采用加权平均数能更准确地反映数据集中的趋势。计算方法为将每个数值乘以其权重后相加,再除以所有权重的总和。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了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但是,对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能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引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加权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家庭中完成。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引言概述:平均数是数学中常用的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统计学中,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一般水平。
本文将从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场景、优缺点以及相关概念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平均数的定义1.1 简介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指标。
1.2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
1.3 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在计算平均数时,对不同数据赋予不同的权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数据的特点。
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1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2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每个数据乘以对应的权重,然后将所有乘积相加,最后除以权重的总和。
三、平均数的应用场景3.1 统计学平均数在统计学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2 经济学平均数在经济学中可以用来表示某个经济指标的平均水平,如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数等。
3.3 教育学平均数在教育学中可以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教学质量。
四、平均数的优缺点4.1 优点平均数能够简洁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易于理解和比较。
4.2 缺点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数据的真实情况。
五、相关概念5.1 中位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5.2 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5.3 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总结:平均数作为一种常用的统计指标,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计算平均数时,需要注意数据的权重以及可能存在的极端值。
此外,还有其他与平均数相关的概念,如中位数、众数和极差等,它们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的特征,为决策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加权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加权平均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加权平均数,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大数据到来的时代,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
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信息。
我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数据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做出判断和预测,加权平均数就是其中一种帮助我们刻画数据的“平均水平”,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的统计量。
(二)、说学情与七年级相比,八年级的学科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学生的成绩出现严重的动荡和两极分化,由于学习中受到的种种困难,部分学生学习很吃力,城郊结合处学生学习习惯差,基础良莠不齐,学习动力较少,少有主动学习,大部分需要教师激发兴趣在知识上小学已学过平均数,生活接触过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但并没有意识并理解权的意义(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作用,在参与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体会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2)会根据就安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在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培养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四)、说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下面的重难点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对数据的“权”的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五)、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教学相长,只要能使学生轻松获得知识,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的知识,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是我设计本课的主导思想。
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法教学。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2一. 教材分析《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将平均数的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 教学重难点1.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计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
2.教学PPT或者黑板。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成绩等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值,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相关的例题和解释,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解决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解答问题。
5.拓展(5分钟)讨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拓展问题,如如何求多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方差等。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常见的错误。
名师教学设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示范教学教案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权的意义。
3.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难点: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阅读教材p111引言(2)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如果这家公司想招聘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你是公司的招聘专员,你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师生互动→共同计算算术平均数→整理求平均数公式x=x1+x2+?+x n→理解公式的意义(分子:所有数据的和,分母:数据的n个数。
意义:所有数据的和与数据个数的商)问题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聘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能否同等看待听、说、读、写的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应该录取谁?追问1:①用算术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②“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说明在计算平均数中比较侧重哪些成绩?追问3:③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师生互动→追问3(困难):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体会权的产生,计算的合理性→教师总结:权的意义是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如2,1,3,4分别表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而这样计算的平均数79.5,80.4分别称为甲和乙的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思考:在问题2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权不同),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一般?追问:若n个数据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这n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是x1w1+x2w2+?+x n w nw1+w2+?+w n3.比较辨别,理解新知问题3: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聘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应该侧重哪些分项成绩?如果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两人成绩,那谁将被录取?与问题2中的(1)(2)相比较,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难点是对权的作用的讨论,得到结论“同样的一组数据,如果规定数据的权变化,则加权平均数随之改变”.(学生很难表达,教师进行必要引导).思考: 你认为问题1中各数据的权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你对权有怎样的认识?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概括问题1中各数可以看作权是相同的,都是1,都同等重要。
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讲课讲稿
教学设计表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情境 引入我们生活中经常看见招工启事:我公司招聘一名员 工,平均工资 2060。
李刚前去应聘,结果发现工资没 有2060,去找老板理论,老板给李刚看工资表,1张某说月工资2060元是否欺骗了李刚? 2这个平均工资能否客观的反映工人的一般收入? 3、若不能,你认为用什么工资反映普通工人的一般收 入比较合适? 学生思考:。
我们这一章将研究这些问题,饭是一口一口吃, 日子一天一天过,我们今天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作为第20章的起始 课,首先要介绍本章 学习的主要内容,让 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个 大致了解。
同时又以 学生身边能见到的例 子为背景,增加学生 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
互动 新授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 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 水平”。
一般的,对于n 个数,我们把x 乞一^勺n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x ,读作x 拔。
回顾了小学学习的平均数,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活动回顾 算数平 均数算 法同时 引入加权平均数 活动一:老师每人分发一张纸片,请每位同学在纸片上写下自 己的姓名和年龄,然后迅速收回,随机抽取3位同学的纸片。
教师问题:(1)你会计算这三位同学的年龄吗?(这一问题比较 简单,基本学生都会) 学生回答:3人平均年龄A 的年龄B 的年龄C 的年龄3(2)思考,全班40名同学的年龄是多少,你会算 吗? 1. 本节课需要建立在小学时的算数平 均数的求法的基础 之上,因此首先复 习小学时学的算数 平均数的求法。
同 时让基础较差的学 生知道怎么求算数 平均数2、 将学生的思维 引导到求平均数情 景中来。
活动目的:每位学生 都参与,让每个学生 都参与到新课中来, 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 兴趣。
平均年龄13 5 14 25 15 1014.140:全班平均年龄约为14.1岁思考:上述两种算法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回答。
00教师总结:上述问题(1)中是利用算数平均数 公式计算的,此时13, 14, 15都只出现一次, 所占比重一样;而(2)中13, 14, 15出现的 次数分别是5次,25次,10次,所占比重不一 样。
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加权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的内容。
本节课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及社会的联系,取材于生活的具体实际情境,展现出了统计方法的意义,使学生在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的同时,树立数据分析观念。
整个教学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统计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认识加权平均数,并能区分加权平均数和之前所学的平均数。
二、说学情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
启喑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老师多加以引导,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并利用学习通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权重与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索,小组讨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权重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和学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首先利用学习通签到,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师的课程中。
之后由一个求平均数计算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读题后咯用学习通将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
加权平均数说课稿人教版
加权平均数说课稿人教版一、说教材《加权平均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位于初中数学课程的统计与概率部分。
本课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在掌握了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数据的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权平均数在数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解决实际问题中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科研、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介绍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其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2.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并能够熟练运用。
3.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明确其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2.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3.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将加权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重难点的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凸显以下亮点:1. 启发法:- 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为什么在计算平均成绩时,不同科目的成绩要赋予不同的权重?”- 设计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案
八年级数学第八章《平均数》教案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引入新课师: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数据.我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作出判断.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第八章《数据的代表》(板书).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呢?生:求身高的平均数.师:你会求平均数吗?生:会(齐声回答).师:很好!我知道大家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点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但是我们今天还要继续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一)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回顾小学阶段的平均数,直接引入课题.二、分组合作,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算术平均数师:这一组数据是某中学足球队20名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cm)(课件展示)170,167,171,168,169,167,168,169,172,169,175,168,169,171,168,170,167,167,170,175.你能计算这20名队员的平均身高吗?现在给你点时间把它计算出来.(学生求算术平均数,教师巡视指导)师:哪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答案?生1:我计算的结果是169.5 cm 师:你是如何计算的?生1:把所有队员的身高相加求和,再除以人数就是平均身高.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时,我们经常用到它,这种平均数叫算术平均数.现在你能给算术平均数下个定义吗? 生2: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121n x x 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师:(板书公式)很好!我们把它读作“x 拔”.对于刚才这道题,还有不同的做法吗?生3:我计算的结果也是168.5 cm .但是我先取一个数170作为标准,然后把每个数与170分别求差,分别为:0,-3,1,-2,-1,-3,-2,-1,2,-1,5,-2,-1,1,-2,0,-3,-3,0,5.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0.5,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170-0.5=169.5 cm . 师:大家认为他的做法对吗? 生:对!(齐声回答)师:对比这两种解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为什么?生4:我认为生3的更简单.因为他的计算量比较小,有些正负数可以抵消;而生1的计算量比较大,很容易出错.师:很好!是不是利用生3的方法就一定简单呢? (学生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就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生5:我认为如果一组数据相差比较大并且数据还少,再用生3的方法就不简单了. 师:也就是说当一组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时,利用生3的方法比较简单.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齐声回答).师:什么时候用生1的方法简单呢? 生6:数据较少并且相差比较大时.师:很好!现在谁能总结一下,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生7:当数据较少并且相差较大时,可以利用公式)(121n x x x n+++ 求算术平均数;当数据较多并且相差不大时,可以选择较接近的某一数据,其它数据与这一数据的差再求平均数,把得到的平均数与这一数据求和,就得到算术平均数.师:很好!对于这两种算法,大家能不能灵活应用?生:能(齐声回答).师:对于刚才这道题目,小明还有一种算法,你认为有道理吗?(课件展示)平均身高=14242431172416921754168217141673170++++++⨯+⨯+⨯+⨯+⨯+⨯+⨯=169.5 cm(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认为小明的做法有道理的请举手.生1: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这种求算术平均数方法更简便.师:很好,确实如此,我们应该向小明同学学习,学习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小明的做法也告诉我们,当一组数据出现较多重复数据时,可以先用乘法再求和,最后求出算术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拓展思路,发现新的计算方法,初步感知加权平均数.)活动二:探究加权平均数师:我们看例题1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师:这道题目的第一问可以利用你刚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谁来试一下?(生1展示,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解:(1)A的平均成绩为13(72+50+88)=70(分)B的平均成绩为13(85+74+45)=68(分)C的平均成绩为13(67+70+67)=68(分)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师:大家对照一下,有问题吗?生:没有(齐声回答)师:很规范,大家鼓励一下.那第二问怎么解决呢?生2:我认为可以把所有成绩分成8份,其中创新占4份,综合知识占3份,语言占1份,求出平均数,平均数大的就被录用.师:你把思路给大家展示一下吧.(生2展示)解:A的测试成绩为72×4+50×3+88×14+3+1=65.75(分)B的测试成绩为85×4+74×3+45×14+3+1=75.875(分)C的测试成绩为67×4+70×3+67×14+3+1=68.125(分)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两个同学的结果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学生讨论后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归纳思想方法,理解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其结构特征,认识数据的权的作用.)生1:因为在(1)中没有指出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所占的比份,是把它们平等对待的,在(2)中就规定了这三项分别占的比份是4、3、1,所以(1)(2)的结果就不一样.这说明所占比份的不同对平均数有影响.师:很好.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可见重要性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是很大的.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72×4+50×3+88×14+3+1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可能还有部分同学不太理解加权平均数.实际上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权数可以表示总体中的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权数越大的数据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它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也越大.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个例题进一步理解加权平均数.活动三:例题分析(课件展示)例2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10%、10%、30%、50%的比例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师:如果这家公司按照3︰3︰2︰2的比确定听、说、读、写的成绩,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了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师:由于是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因此“听”“说”的成绩比“读”、“写”的成绩更加重要,计算两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实际上是求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这里的3,3,2,2分别是它们的权.现在你能解决第一问了吗?谁来展示一下? 生1展示解:甲的平均成绩为 85×3+83×3+78×2+75×23+3+2+2=81(分)乙的平均成绩为 75×3+80×3+85×2+82×23+3+2+2=79.9(分)因为甲的平均成绩高,所以从成绩上看,应该录取甲. 师:生1的答案和你的答案一致吗? 生:一样(齐声回答).师:很好!大家鼓励一下.现在你会自己解决第二问吗? 生:会.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生2展示)解:甲的平均成绩为:85×10%+83×10%+78×30%+75×50%10%+10%+30%+50%=77.7(分)乙的平均成绩为: 75×10%+80×10%+85×30%+82×50%10%+10%+30%+50%=82(分)因为乙的平均成绩高,所以从成绩上看,应该录取乙. 师:大家看看他做的有问题吗? 生:没有.师:由这个例题可知,“权”的出现形式可以不同,可以是整数或比例式或百分比或其他形式,同学们应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权”出现的形式,感受“权”对于平均数的影响,进一步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道与例1相似的题目,经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练习等活动,让学生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例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三、学有所用1.某次体操比赛,六位评委对某选手的打分如下(单位:分)9.5,9.3,9.1,9.5,9.4,9.3(1)求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2)如果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分数的平均值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2. 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设计意图:这两道题目分别是求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题目由简到难,部分学生可以通过黑板演示.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用掌握两种平均数的算法.)四、学习收获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大部分同学基本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大家仔细想一想.生1:我学到了三种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1)把所有的数加起来求和,然后再除以个数;(2)找一个数作为标准,先求其它数与它的差,再把差求平均数,最后把标准数与这个平均数求和,即可得到原数组的平均数;(3)当加数相同时,可以利用乘法求的总数,再求平均数.师:还有吗?生1:加权平均数及其算法.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全面.下面我们完成自我检测题目.(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让学生对算术平均数、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即让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五、课堂检测A类:1.如果一组数据5,-2,0,6,4,x的平均数是3,那么x等于2.某公司8名员工在一次义务募捐中的捐款额分别记录如下(单位:元)50,40,50,60,60,80,40,60(1)你能求出这8名员工的平均捐款额是多少吗?(2)你还有其他方法吗?3、某市七月中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求该市七月中旬的最高气温的平均数.(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学会用不同方法求算术平均数.)B类1.某校在一次广播操比赛中,八(一)班、八(二)班、八(三)班的各项得分如下:(1)如果根据三项得分的平均数从高到低确定名次,那么三个班的排名顺序怎样?(2)如果学校规定这三项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而给予这三个项目的权的比为15∶35∶50.以加权平均数来确定名次,那么三个班的排名又怎样?(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C类某班进行个人投篮比赛,受了污损的下表记录了在规定时间内投进n个球的人数分布情况:同时,已知进球3个或3个以上的人平均每人投进3.5个球;进球4个或4个以下的人平均投进2.5个球.问投进3个球和4个球的各有多少人?(设计意图:本题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平均数相结合的题目,通过本题既让学生复习了上一章的方程组的应用问题,又检测了本节课对算术平均数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六、作业:习题8.1知识技能第2题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1.平均数这一节其实也就两个概念:一个是算术平均数;另一个是加权平均数.其中算术平均数是小学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很容易回想起来.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采取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就引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进而通过探究得到求算术平均数的一些方法.其中第三个做法还为引入加权平均数做了铺垫.接着通过例1比较出两种计算方法不一样,讨论发现原因在于“所占比重”不一样,从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为进一步巩固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有专门分析例2,是学生对于权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概念的再认识过程中,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解决、抽象概括的机会交给学生,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2.不足:在探究加权平均数这一环节上,我感觉自己讲的较多,特别是对“权”的理解,因为概念相对较难理解,所以唯恐学生自己理解不透,这是以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3.建议:对于概念的教学,特别是抽象的概念,要想让学生理解透彻,我认为还是多举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去理解,去练习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但我觉得有时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
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探究概念、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3.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直观演示,切实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设计说明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观图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构建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几渗透。
五、教学过程的分析
本节课按以下四个流程展开
观图激趣,乘兴导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指导应用,加深巩固——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3分钟)
引入采用“观图片”引入,通过这个引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
通过展示图片,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合作交流,建构新知
在学生正兴趣盎然时提出问题,怎样求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平均数得概念,进而组织学生讨论出示的问题,看小明的算法对不对,从而讨论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知道实际问题中光有算数平均数实不够的,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了教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目的。
接着以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很贴近实际的应聘问题,第一问设计很简单,用算术平均数易求,接着出示第二问,给每个数赋上“权”,让学生探讨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样学生很容易对新知识加强了巩固和提高。
在学生求出答案后,教师给予点评,给予鼓励,接着再进行变式训练,此时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让学生学会竞争。
在学生正异议余尤未尽的时候,教师提出本堂知识小结,让学生充分发挥见解,最后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整个课堂是井然的,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
六、注重过程评价
1、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地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地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