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2)公开课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平均数 北京版 (2)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平均数北京版 (2)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学会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平均数计算。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为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学生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课堂教学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平均数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学生们在进行数据收集时需要注意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确保平均数的计算准确。
四、教学设计1. 导入(5分钟)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让学生推断班级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2. 模块一:平均数的概念(1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各项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值。
教师还可以通过示例数据和图片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模块二:平均数的计算(2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让学生自主收集数据,例如身高、体重、成绩等,收集后将数据添加到PPT 上;•让学生计算数据之和;•让学生计算数据的个数;•让学生用总和除以个数计算平均数,并记录在PPT中。
该模块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进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模块三:应用(15分钟)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到生活实际中,例如根据班级平均分数,判断班级的学习成绩好坏,或者通过计算家庭每个成员月支出的平均数,判断家庭经济状况等。
5. 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再次强调学生应用平均数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平时多加练习。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本课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参与和互动的机会。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2.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1)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2)平均数的求法:用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3. 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注: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平均数”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平均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中,“平均数”的概念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引入的。
这一章节通过具体的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平均数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比较熟悉。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他们可能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问题来理解和掌握。
在学情分析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和问题,学生能够体验和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等,展示具体的实例和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如一个班级的学生身高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出平均身高。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尝试求出平均数,并交流分享求平均数的方法。
3.讲解: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4.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0.1.1平均数(2)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1.1 平均数(2)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平均数计算的步骤和应用技巧;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和应用技巧;2.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与学生讨论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平时都听说过什么是平均数吗?•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应用在哪些实际问题中吗?通过这样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平均数的思考。
2. 讲解和示范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可以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何计算平均数,并通过示范的方式让学生get到解题的思路和步骤。
例如,老师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计算6个数的平均数,并向学生展示具体的计算过程。
3. 学生演练和讨论给学生几个练习题,让他们自己计算平均数,并在小组内讨论解题过程和结果。
可以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将数据按照步骤排列整齐。
4. 拓展与应用给学生一些应用题,让他们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某班有5个学生,他们的英语成绩分别是85,92,88,90,87,请计算这5个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收获。
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四、板书设计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内容:20.1.1 平均数(2)说课稿教学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掌握平均数计算的步骤和应用技巧;-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和应用技巧;-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解、示范、演练和拓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既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又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二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开展,统计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几乎无处不在。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展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展教学的。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进展不同组数据的比拟。
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
3、教学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假设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开展。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才能目的: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情感目的: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开展。
4、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程度,用处很广泛。
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拟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消费生畏难情绪。
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及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那么,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开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均匀数》第二课时讲课稿一、说教材:1、教课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第二课时。
2、教材剖析:跟着科学技术和数学自己的发展,统计学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应用也愈来愈宽泛。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平时生活,统计几乎无处不在。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剖析以后进行教课的。
均匀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能够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状况,也能够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
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其实不不过是为了完成求均匀数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均匀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
3、教课目的:鉴于这样的认识,教课中我们就不可以只逗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修业生计算出它们的均匀数”上,而应充足指引学生理解“均匀数”的含义,帮助他们认识到均匀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质意义与宽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质问题,进而获取必需的发展。
为此,我拟订了以下三条教课目的: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均匀数的含义,掌握求均匀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育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感情目标: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促使学生个性的和睦发展。
4、教课重、难点:均匀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点数,它能反应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宽泛。
因此,理解均匀数的意义,掌握求均匀数的计算方法是教课的要点。
而“均匀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均匀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均匀数的实质意义和应用就是教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因为“均匀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简单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我依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课的启迪性、直观性及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课原则,积极创建真切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要旨”,采纳多媒体教课等有效手段,以指引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议论法,向学生供给充足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踊跃性,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饰演好组织者、指引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五、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具体的实例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2. 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3. 练习巩固法: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引出平均数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2. 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让学生观察这组成绩,思考如何求出平均成绩。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3)全班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重点讲解“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3.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平均数》说课稿(精选2篇)
《平均数》说课稿(精选2篇)《平均数》篇1一、教材与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
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
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
《平均数》说课稿《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认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完成课本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3、4、5题。
本例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不能反映其总体情况,应该用一个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和其他组数据进行对比,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统计量。
要比较两支篮球队的身高情况,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
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认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次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学平均数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而产生学平均数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和实践能力。
《平均数(2)》精品教案
平均数(2)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教学重点:对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已有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当收集到一些数据后,通常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这些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小学时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另外几个统计量,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师生活动:阅读章引言.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回顾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问题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能否同等看待听、说、读、写的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追问1:用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师生活动: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计算方法,并统一计算形式,讲解权的意义及加权平均数.设计意图:追问1让学生理解问题2与问题1的有区别,问题2中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追问2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权的意义.(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问题3 在问题2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权不同),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一般追问:若n个数据x1,x2,…,x n的权分别为w1,w2,…,w n,这n个数据的平均数该如何计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得到加权平均数公式:一般地,若n个数据x1,x2,…,x的权分别为w1,w2,…,w 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n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得到加权平均数的公式.(三)比较辨别,理解新知问题4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应该侧重哪些分项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两人的测试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与问题2中的(1)(2)相比较,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体会权的改变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设计意图:同一个问题背景,改变数据的权,则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体会权的意义与作用.问题5 你认为问题1中各数据的权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说说你对权的认识.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加权平均数公式分析,发现问题1中各数可看作是权相同的,教师指出两种平均数之间的联系.设计意图:理解简单的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的联系.(四)例题讲解,应用新知例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为百分制,然后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请确定两人的名次.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分析,三项成绩的“重要程度”是否相同是如何体现的它们的权各是多少学生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分别计算出两名选手的总成绩,教师补全解答过程,规范解题格式.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会权的不同形式.追问:A、B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师生活动:学生反思回答.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权的意义.(五)深化拓展,灵活运用练习某广告公司欲招聘职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公司为网络维护员、客户经理、创作总监这三种岗位各招聘一名职员,给三项成绩赋予相同的权合理吗2.请你设计合理的权重,为公司招聘一名职员.师生活动:学生分析网络维护员、客户经理、创作总监各侧重的能力,并对测试成绩赋权,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对结果进行判断.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题,让学生体会权影响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学会利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六)归纳小结,反思提高结合以下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2.权的作用是什么设计意图: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加权平均数的算法及意义,问题2引导学生回顾权的作用及意义.课后作业1.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则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权分别为、和.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分笔试、面试、三个月试用业绩这三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成绩如下表所示:公司领导经过考虑决定按笔试20%,面试30%,三个月试用业绩50%的权重计算总平均成绩,分数高者将被录取,你认为谁会被录取呢为什么3.学校把学生学科的期中、期末两次成绩分别按40%,60%的比例计入学期学科总成绩.小明期中数学成绩是85分,期末数学总成绩是90分,那么他的学期数学成绩()A.85分 B.87.5分 C.88分D.90分4.在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中,四位参赛选手的各项得分如下表,如果将专业、形象、人气这三项得分按3:2:1的比例确定最终得分,哪位选手最终得分最高进入下一轮比赛()(每项按10分制)A.小赵B.小王 C.小李 D.小黄5.学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明、小亮和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现在要计算3人的加权平均分,如果将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这三项的权重比由3:5:2变成5:3:2,成绩变化情况是()A.小明增加最多 B.小亮增加最多C.小丽增加最多 D.三人的成绩都增加。
《平均数》优秀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
《平均数》优秀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平均数》优秀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优秀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平均数》优秀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平均数》苏教版第六册第十单元的内容。
在传统教材中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只会算,不理解。
而新教材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明显加重分量,其实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不仅仅是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
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平均的应用价值。
基于我对教材这样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会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
同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上教学平均数,这些都对本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设计理念由于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意义比较抽象。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平均数》是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隶属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部分,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基础性。
本文在课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先前学习的简单数据整理和表示方法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打下基础。
(1)作用与地位:平均数作为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基本统计量,它能够简洁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平均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的分析和决策中,是统计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而言,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对于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讲解了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统计量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避免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价值。
四、说教法在教学《平均数》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同时凸显我的教学特色:1. 启发法:- 我将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你们认为平均数是什么?”“平均数能告诉我们数据的什么信息?”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第一课时。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气温等。
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奠定基础。
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平均数的认识,再结合平均数进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这样的编排,旨在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含义的基础上,通过绘制和分析统计图,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但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现象,但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本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2、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侯景海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20.1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小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基础上学习数据分析。
在此基础上学习利用数据的数字特征刻画数据的分布特征。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1、教学目标:理解加权平均数和权的意义。
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加权平均数权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难点: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运用。
二、学情分析1、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2、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仍然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明白事物,把握事理。
故本节通过情景导入,观察思考来促进学生的感知,进而让学生理解加权及权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教法分析: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生活实例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的环境。
学法指导: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经历了以下六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三)解决问题;(四)针对训练,体验生活;(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六)作业布置(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5分钟)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玉米种子的选拔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都参与体验、并由此情境提出学生最关心的选甲还是选乙的问题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从中找到合理的评价方式,这样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将统计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 第2课时 平均分(2)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 第2课时平均分(2)》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简单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平均数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平均分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懂得分享,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进行实际计算。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等。
•知识点整理:确保自己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清晰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模块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
2. 新课讲解1.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概念。
2.通过例题,详细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练习环节1.布置一些简单的平均数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解答。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设计一些平均数计算题目,进行小组讨论。
4. 知识巩固1.整理学生的练习册,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正确与错误之处。
2.鼓励学生多多尝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5. 课堂总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及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互动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结束]。
《平均数》公开课说课稿
《平均数》公开课说课稿平均数公开课说课稿本次公开课的主题是《平均数》,在这堂课中,我们将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场景。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入与导入(Introduction)我们先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假设班级里有5个学生的体重分别为40公斤、42公斤、45公斤、38公斤和40公斤,那么这5个学生的平均体重为多少呢?通过引入这个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引出如何计算平均数等相关概念。
二、概念解释(Explanation)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向学生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结果。
换句话说,平均数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指标。
接下来,我们将展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三、计算方法(Calculation)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向学生详细介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首先,我们将列出一组数据并通过相加求和的方式计算数据的总和。
接着,我们将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让学生逐步跟随教师的示范,在黑板上或纸上进行实际计算,并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步骤。
四、应用场景(Application)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向学生展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我们可以通过示例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例如,班级里的学生参加了一次测验,他们的成绩分别是85分、90分、92分、88分和95分,那么班级的平均分是多少呢?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提出更多关于平均数的应用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解决。
五、总结与巩固(Summary)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讨论并给出答案。
同时,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作业或练习题,以便学生能够进一步熟练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六、拓展与延伸(Extension)对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平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同学,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和延伸的教学。
《认识平均分2第2课时》【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2)(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节课讲解的是平均分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引入新的概念:平均分。
通过例题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比较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差异,并介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1.2 教材标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相关要求。
具体的标准如下:1.能够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它们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能够计算一个数列的平均分,并运用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会如何求解平均分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复习上节课内容(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10分钟)老师通过实例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比较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并介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第三步:例题演示(20分钟)老师以实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求解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第四步:练习和归纳(15分钟)老师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为学生布置合适的作业。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板书设计3.1 板书内容•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平均分的计算方法3.2 板书示意图平均数平均分概念概念方法方法四、反思总结本节课通过实例演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2)公开课说课稿
6.1平均数(2)说课稿
张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第2课时的内容——加权平均数,也是在学习算术平均数之后进一步探究数据的处理方式。
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对事情做出判断和决策。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重要程度却并不一定相同,根据它们不同的重要程度而进行数据的处理显得非常必要。
加权平均数就是针对数据不同的重要程度而引进的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计算和应用,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及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 通过自主设计权重,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
3. 通过课堂练习,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 通过对邱成桐和菲尔兹奖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
2. 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和权的含义。
2.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并初步具备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但对每个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不能对一些问题作出判断。
根据学生以上的认知基础,预测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可能产生的认知障碍,所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为什么要引入“权”,如何理解与应用“权”这两个方面。
五、教法与学法
1. 教法学法:由内容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法学法确定为:
教法上,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具体利用了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2.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引领学生体现数据的重要程度,从而引入“权”的意义,帮助学生合乎情理的建构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六、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出“权”
1. 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 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 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 3 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
先以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不同并找出来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数据赋予“权”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感受新知
活动1: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
2.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四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10分)。
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下表。
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
一班9 8 9 8
二班10 9 7 8
三班8 9 8 9
(1)各班四项成绩的算术平均数分别是多少?
(2)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3)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并确定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进行评价。
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成绩为:
二班的成绩为:
三班的成绩为:
因此,()班的成绩最高。
对于第(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
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班内交流体会,归纳得出结论.通过学生计算,自己再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确实让他们体会到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升
3.某公司欲招收职员一名,从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三个方面对甲、乙、丙三名应聘者进行了初步测试,测试成绩如下表:
应聘
者
项目甲乙丙
学历798
经验877
工作态度68 5
如果将学历、经验和工作态度三项得分按1∶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最终得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录用者,那么谁将被录用?
使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并非算术平均.由于多数情况下,
各项的重要性不一定相同(即权数不同),所以应将其视为加权平均,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特别是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是“加权平均”。
四、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4.菲尔兹奖是数学领域的一项国际大奖,每四年颁发一次.从1936年到2010年,共有53人获奖,获奖者获奖时的年龄分布如下,请计算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
解:平均年龄x=(28×1+29×3+31×4+32×4+33×3+34×3+35×5+36×6+37×5+38×7+39×6+40×5+45×1)÷53=1889÷53≈35.6.
穿插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用到的知识点是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关键是求出所有数的和,然后除以数据的总个数即可。
5. 我校成立了学生会,A、B、C三名学生竞选学生会主席,他们的笔试成绩和口试成绩(单位:分)分别用了两种方式进行了统计,如表一和图一:
表一
A B C
笔试85 95 90
口试80 85
(1)请将表一和图一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2)竞选的最后一个程序是由300名同学进行投票,三位候选人的得票情况如图二(没有弃权票,每名学生只能推荐一个),请计算每人的得票数;
(3)若每票计1分,学校将笔试、口试、得票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请计算三位候选人的最后成绩,并根据成绩判断谁能当选。
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又一次巩固和提高,也有利于下节课知识的讲解.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
五、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6. 某年级共有4个班,各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5 m,1.63 m,1.65 m,1.66 m,你能估计出该年级学生平均身高的范围吗?你能具体计算出该年级的平均身高吗?
解:估计平均身高在1.63~1.66m之间;
不能具体计算平均身高,因为各班人数未知,每班总占全年级人数的百分比也未知(即权未知)。
进一步巩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权”和“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
内容: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七、板书设计
八、注重过程评价
1、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地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地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九、教学反思
1.基本达到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讨论广播操评比的设计方案时,学生的讨论还可以更深入、更开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