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重排反应
有机合成方法学重排反应
![有机合成方法学重排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732aec3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1a.png)
有机合成方法学重排反应在有机化学领域中,重排反应是一类十分重要且应用广泛的反应类型。
它们可以通过改变分子内的原子连接方式,实现有机物的结构转变,从而得到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化合物。
本文将介绍有机合成方法学领域中的一些重排反应,并探讨它们的机理和应用。
一、烷基迁移重排反应烷基迁移重排反应是一种通过烷基迁移来改变有机物结构的反应。
该反应通常通过酸催化进行,在酸性条件下,烷基或芳基基团在分子内迁移,从而形成新的化学键,并改变分子的结构。
例如,烷基迁移重排反应可以将烷基基团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或者使芳香烃发生芳环迁移。
二、羟基迁移重排反应羟基迁移重排反应是一类将羟基基团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重排反应。
该反应通常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通过羟基的迁移来改变有机物分子结构。
羟基迁移重排反应在天然产物合成和药物合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研究表明,羟基迁移重排反应在一些生物碱的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环境重排反应环境重排反应是一类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实现有机物分子结构转变的重排反应。
例如,光照条件下的环境重排反应可以通过激发分子内的电子转移来改变其结构。
此外,温度、溶剂和催化剂等环境因素也对重排反应的进行起着重要的影响。
四、Lewis酸催化的重排反应Lewis酸催化的重排反应是通过引入Lewis酸催化剂来促进重排反应的进行。
Lewis酸催化剂可以通过与反应物中的亲核基团或电子富集的位点发生作用,从而改变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该类反应在不对称有机合成和天然产物的合成中具有重要应用。
五、金属催化的重排反应金属催化的重排反应是利用金属催化剂来促进有机物重排反应的进行。
金属催化剂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参与反应,如氧化还原、配位、插入等,从而实现重排反应的发生。
金属催化的重排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
综上所述,有机合成方法学中的重排反应是一类重要且广泛应用的反应类型。
通过改变有机物的分子结构,重排反应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化合物。
重排反应总结
![重排反应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48bd34f111f18583d05af1.png)
重排反应总结1、什么叫重排反应?一般地,在进攻试剂作用或者介质的影响下,有机分子发生原子或原子团的转移和电子云密度重新分布,或者重键位置改变,环的扩大或缩小,碳骨架发生了改变等等,这样的反应称为重排反应。
简单的理解:重排反应是指反应中烃基或氢原子或别的取代基从分子中的一个原子迁移到该分子中的另一个原子上的变化。
(指分子内重排)2、重排的分类按反应机理 ,重排反应可分为:基团迁移重排反应和周环反应中的重排。
基团迁移重排反应 即反应物分子中的一个基团在分子范围内从某位置迁移到另一位置的反应。
常见的迁移基团是烃基。
基团迁移重排反应又包括缺电子重排(亲核重排),富电子重排(亲电重排)和自由基重排.。
周环反应中的重排包括电环反应、σ键迁移。
也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分子内重排和分子间重排,光学活性改变和不改变的重排反应等等。
本讲义把重排分为以下几类:a.从碳原子到碳原子的重排 b.从碳原子到杂原子的重排 c.从杂原子到碳原子的重排 d.其它重排一、从碳原子到碳原子的重排反应1、Wangner-Meerwein 重排(瓦格纳尔—米尔外英重排,简称瓦—米重排)两个相邻原子之间发生的重排叫1,2重排,也叫Wangner-Meerwein 重排。
如:醇或卤代烃在酸催化下进行亲核取代或消除反应时,烯烃进行亲电加成时发生的重排。
例如:a.亲电加成时发生的重排如果反应液中同时存在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亲核试剂,则通过中间体碳正离子,能够生成混合加成产物。
R 2C R 3R 1C OHR 4R 5R 2C R 3R 1CR 4R 5R 1CR 2C R 3R4R 5R1CR 2CR 3R 4R 5OH H +(-H O)重排H O(-H +)b.醇进行亲核取代和消除时的重排亲核取代时,除大多数伯醇难以形成正碳离子而按S N 2反应外,仲醇或叔醇反应常伴随着重排产物的产生。
(S N 1)消去时(S N 1):c.卤代烃进行亲核取代和消除时的重排亲核取代按S N 1机理反应时伴随着碳正离子的重排 消去时注意:有碳正离子形成时,就有可能伴随着重排反应 形成C +的方式总结: (a)卤代烃 (AgNO 3醇溶液) (b)含-NH 2,重氮化放氮气(c)-OH ,加 H + (失H 2O),烯烃加H +基团迁移顺序:对迁移顺序的理解:迁移基团的电子云密度越大越容易迁移(但具体情况下,要具体分析)(CH 3)3C-CH 2Cl(CH 3)32Ag (AgNO 3(CH 3)3C-CH 2N 2Cl-N 2(CH 3)3C-CH 2(CH 3)3C-CH 3NH 2NaNO 2△(CH 3)3C-CH 2OH (CH 3)3C-CH 2=CH 2(CH 3)32(CH 3)33H +2H +ClR 3C-R 2CH-RCH 3-CH 3-H->>>>>>OCH 3>反应举例:2、Pinacol (频哪醇)重排(邻二醇重排)当起始物的脱水产物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正离子时,总是生成更稳定的正碳离子为主,有不同迁移基团时,按迁移的难易程度进行。
化学反应中的不对称反应催化
![化学反应中的不对称反应催化](https://img.taocdn.com/s3/m/ad8d5b1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5.png)
化学反应中的不对称反应催化在化学反应中有很多种反应催化方式,其中以不对称催化为一种重要的催化方式。
这种催化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对单一具有对映异构体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分离,而且对于药物、天然产物、农药等的合成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不对称反应的定义与催化机理不对称反应是一种在分子结构中具有对映异构体的有机反应。
而在化学反应中具有对映异构体的有机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生命化学意义,因为它们和同构体对于人体生物活性物质的互动和作用有很重要的影响。
而不对称催化作为一种主要的反应方式,主要是由具有对映异构体的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通过选择性的形成产物来实现不对称反应。
它的催化机理主要是基于手性催化剂所形成的中间体结构的立体特异性,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和选择性。
二、不对称反应的分类不对称反应主要可分为生物催化和化学催化两类。
其中,生物催化与酶有关,而化学催化一般采用手性合成催化剂等实现。
对于手性合成催化剂,其常见的类型包括路易斯酸催化剂、金属催化剂、胺催化剂、膦催化剂等。
而以上催化剂都是通过选择性地结合于反应物中,形成可控的二面角结构,以实现对于手性产品的高效选择性催化。
三、不对称反应的应用不对称催化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一是在新型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因为启用具有对映异构体的手性催化剂可以实现药物分子立体特异性和药效的选择性增强。
其二是在天然产物、农药等合成中的应用,因为天然产物中往往也存在很高的手性要求,而采用具有手性催化剂催化的方式,不仅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以上只是不对称反应在化学领域中的一些应用,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新的催化体系和反应途径被引入到化学反应中,以形成更多的高效、选择性催化反应。
四、总结总之,不对称催化反应是一种非常有前景和意义的反应催化方式,其通过选择性地催化合成手性异构体化合物,为生命化学、药物合成、天然产物和农药开发等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基础。
baeyervilliger重排反应机理
![baeyervilliger重排反应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f52c060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5.png)
baeyervilliger重排反应机理
Baeyer-Villiger重排反应是一种氧化重排反应,其中有机酮在
过氧化物或过硫酸盐的存在下转化为相应的酯。
以下是
Baeyer-Villiger重排反应的机理:
1. 所有这些反应都需要一个过氧化物或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剂。
这个氧化剂通过提供活泼的氧原子参与反应中的氧化步骤。
2. 反应开始于过氧化物或过硫酸盐与有机酮之间的反应,生成一个氧迁移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是通过酮中的一个氧原子与氧化剂中的氧原子形成的。
3. 接下来,这个氧迁移复合物会发生一个不对称的[1,2]氢迁移,从酮的α-碳上的氢原子向酮的碳骨架上的羰基氧原子迁移。
这个迁移会形成一个新的羰基碳,同时在α-位点生成一个新
的碳正离子。
4. 新生成的羰基碳与氧迁移复合物中的氧原子发生反应,形成一个新的酯化合物。
这个反应中,氧迁移复合物中的氧原子被酯中的氧原子取代,同时生成一个羧酸中间体。
这个中间体可以通过水解反应转化为酯的最终产物。
综上所述,Baeyer-Villiger重排反应的机理涉及了过氧化物或
过硫酸盐的存在下,通过氧迁移和[1,2]氢迁移等步骤将有机酮转化为相应的酯。
有机合成中的不对称反应探索
![有机合成中的不对称反应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5eb611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3.png)
有机合成中的不对称反应探索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如何将简单的有机分子转化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而在有机合成中,不对称反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用来合成具有立体异构体的有机分子。
不对称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中的手性中心和手性配体参与反应,并且在反应过程中保持手性,最终得到手性产品的反应。
不对称反应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伴随着人们对手性物质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手性不对称合成的需求日益增加。
很多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都是通过不对称反应来实现的。
其中一种常见的不对称反应是手性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反应。
手性催化剂是一种能够选择性催化具有特定手性的底物的化合物。
通过手性催化剂,可以将非手性反应物转化为手性产物。
这种反应方法具有高选择性、高产率的优点,在药物合成、天然产物全合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不对称反应的研究中,寻找高效、高选择性的手性催化剂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改进催化剂的结构和优化反应条件,使得不对称反应的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例如,采用手性膦配体的Rh或Pd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
除了手性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实现不对称合成。
例如,采用手性还原剂的不对称还原反应、手性配体的不对称配位反应等。
这些方法都为不对称反应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途径。
不对称反应在药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大多数药物分子是手性的,手性对其药效和代谢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不对称反应合成手性化合物,可以得到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
例如,利巴韦林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病毒药物,它是通过不对称反应合成得到的。
不对称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更高效、更高选择性的手性催化剂、寻找新的不对称反应方法以及研究不对称反应的机理等。
这些研究的成果将进一步推动有机合成的发展,为合成更复杂、更具生物活性的有机分子提供有力支持。
重排反应
![重排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74525207ed630b1c59eeb5e1.png)
重排反应重排反应范围较广,引起重排反应的因素也很多。
一般情况下都是分子受试剂作用后,暂时产生一个不稳定中心,这个不稳定中心经分子内某些基团的迁移和调正,趋向较稳定的形式,这样便发生了重排反应。
从形成不稳定中心的性质看大体克将重排反应分为四类:缺电子体系重排,即某些基团向缺电子中心迁移;失电子体系重排,即某些基团向失电子中心迁移;丙烯型重排;向芳核的迁移性重排 其中以缺电子体系的重排最为重要一.缺电子体系重排反应 缺电子体系重排都包含着一个基团从碳原子上转移到仅有六个价电子的邻近原子上的重排如,由于这类重排反应,是分子中一个原子灰基团向相邻原子上的转移,故又称1,2-转移重排反应 二.频呐醇重排一个偶尔用于酮的合成的反应,它作为产物确实能生成羰基化合物,频哪醇用无机酸处理时,转变成甲基叔丁基酮。
先失去水生成正碳离子,正碳离子重排产生质子化的酮。
(芳基比烷基有较大的迁移能力)2,3-二甲基-2,3-丁二醇用30%的热硫酸处理,就可以重排成3,3-二甲基-2-丁酮。
CH3CH3CH3OH OHCH3C C CH3CH3OCH3C C CH3H2O30%H2SO4反应机理是:首先在质子的进攻下,形成正碳离子的不稳定中心,从而引起分子中烷基的转移,然后失去一个质子完成重排。
上述重排中,正碳离子的形成是关键的一步,反应过程中,如能生成类似正碳离子者,都能发生此类重排,例如用硝酸银处理3-溴-2,3-二甲基-2-丁醇。
某些不对称的邻二醇在酸的处理下,也能发生呐侉重排如果邻二醇的取代基R 不同时,一般多是失电子的基团发生转移,因失电子基具有更大的亲核能力。
不对称的醇也能发生重排,只是正碳离子有它的几个中最稳定的一个形式。
C CRR R HOHCC R RR H OH III 注意:因为二式比一式稳定,故不生成一式。
二.瓦格涅尔、麦尔外英重排CH3CH3CH3CH3C C CH3CH3OCH3C C CH330%H2SO4OH Br有些醇类,尤其是b-碳原子上连有2~3个烃基的醇类,遇酸不仅生成正常的取代或消除产物,还往往伴有碳架的重排。
不对称催化反应原理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不对称催化反应原理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e2595f0fab069dc50220150.png)
第章 导言多巴手性是指物质的一种不对称性,好比人的左手和右手的关系。
手性是自然界的特征之一,也是一切生命的基础,生命现象依赖于手性的存在和手性的识别。
因此,一切动植物以及人体对药物等都具有精确的手性识别能力。
手性药物的构型不同,它们的生理活性和毒性也不相同。
的对映体却有严重的毒性作用。
丙氧芬(体(似的镇咳活性,但只是右旋体有镇痛作用,所以右旋体()作为镇咳药已分别上市。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药物总数大约为种,手性药物占种常见的临床药物中,手性药物多达的合成药物将以单一旋光异构体上市亿美元。
年有倍;芳基丙酸类药物是重要的非的药效是(异构体高得多。
体消炎镇痛药,虽然它们的两种对映体都有药萘普生效,但(的倍。
异构体的药效比(布洛芬是(的))以上。
在种。
年光学活性药物的销售额超过。
旋光纯化合物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和非凡功能,不仅在药物中,而且在农药、香料、食品添加剂和昆虫信息素等领域中均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在分子电子学、分子光学以及特殊材料中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液晶材料在光信号的记录、储存和显示方面有重要用途。
研究结果显示:胆甾型液晶都是由手性分子组成,向列型液晶向列型液晶向胆却是由内消旋体或非手性化合物组成,若向向列型液晶中加入手性分子,就会促使型液晶转变。
旋光纯高聚物与消旋体相比具有优良的性能,光治疗帕金森症有毒性作用 丙氧芬是治疗帕金森病的良药,但它的左旋体与右旋体有相)作为镇痛药,左旋镇痛药镇咳药多巴乙基丙内酯聚合物的熔点竟比相应的外消旋体聚合物苯基学活性的构型。
若用人工合成的氨)外消旋体拆分图要方法可归纳为:)手性放大[式()不对称诱导[式(高构型,而天然的糖类化合物大多是手性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酶的高度立体专一性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生命过程包含着极为丰富且又非常复杂的立体化学内容。
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都是基酸组成多肽和蛋白质,这样的多肽和蛋白质该有什么样的生理作用?探讨这些问题,无疑会在分子水平揭开生命的奥秘。
Overman 重排反应
![Overman 重排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5a308c52804d2b160b4ec020.png)
不对称的 Overman 重排也有报道。
三氯乙酰亚胺烯丙酯在热或金属(如Hg(II)、 Pd(II))催化下发生[3,3]—σ键重排,得到三氯乙酰 氨基烯烃。
5、在热条件或金属催化剂作用下,底物的手性可以在产物中保 留。
Overman重排是合成烯丙胺类化合物的一种非常 有效的方法,在复杂的含氮化合物的全合成和手性 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它的基本原 理还可以应用到其它类型的[3,3]—σ键的重排反应 中去。
1、重排的底物三氯乙酰亚胺烯丙酯可以由烯丙醇和三氯乙腈在 催化量的碱作用下几乎当量产率的制备。 2、重排的产率较高,没有非重排得到的产物生成。 3、产物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相应的烯丙胺。 4、对于有取代的底物,可以高选择性地得到反式构型的双键。
有机化学重排反应 的总结
![有机化学重排反应 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107a163aaea998fcd220e19.png)
有机化学重排反应总结1.Claisen克莱森重排烯丙基芳基醚在高温(200°C)下可以重排,生成烯丙基酚。
当烯丙基芳基醚的两个邻位未被取代基占满时,重排主要得到邻位产物,两个邻位均被取代基占据时,重排得到对位产物。
对位、邻位均被占满时不发生此类重排反应。
交叉反应实验证明:Claisen重排是分子内的重排。
采用 g-碳 14C 标记的烯丙基醚进行重排,重排后 g-碳原子与苯环相连,碳碳双键发生位移。
两个邻位都被取代的芳基烯丙基酚,重排后则仍是a-碳原子与苯环相连。
反应机理Claisen 重排是个协同反应,中间经过一个环状过渡态,所以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重排无影响。
从烯丙基芳基醚重排为邻烯丙基酚经过一次[3,3]s 迁移和一次由酮式到烯醇式的互变异构;两个邻位都被取代基占据的烯丙基芳基酚重排时先经过一次[3,3]s 迁移到邻位(Claisen 重排),由于邻位已被取代基占据,无法发生互变异构,接着又发生一次[3,3]s 迁移(Cope 重排)到对位,然后经互变异构得到对位烯丙基酚。
取代的烯丙基芳基醚重排时,无论原来的烯丙基双键是Z-构型还是E-构型,重排后的新双键的构型都是E-型,这是因为重排反应所经过的六员环状过渡态具有稳定椅式构象的缘故。
反应实例Claisen 重排具有普遍性,在醚类化合物中,如果存在烯丙氧基与碳碳相连的结构,就有可能发生Claisen 重排。
2.Beckmann贝克曼重排肟在酸如硫酸、多聚磷酸以及能产生强酸的五氯化磷、三氯化磷、苯磺酰氯、亚硫酰氯等作用下发生重排,生成相应的取代酰胺,如环己酮肟在硫酸作用下重排生成己内酰胺:反应机理在酸作用下,肟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脱去一分子水,同时与羟基处于反位的基团迁移到缺电子的氮原子上,所形成的碳正离子与水反应得到酰胺。
迁移基团如果是手性碳原子,则在迁移前后其构型不变,例如:反应实例3.Bamberger,E.重排苯基羟胺(N-羟基苯胺)和稀硫酸一起加热发生重排成对-氨基苯酚:在H2SO4-C2H5OH(或CH3OH)中重排生成对-乙氧基(或甲氧基)苯胺:其他芳基羟胺,它的环上的o-p位上未被取代者会起类似的重排。
有机化学中的不对称合成方法
![有机化学中的不对称合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9c4a70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8.png)
有机化学中的不对称合成方法有机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物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的学科。
在有机化学中,不对称合成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
不对称合成方法可以用于合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有机分子,对于药物研发、农药合成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不对称合成方法。
一、手性诱导的不对称合成方法手性诱导的不对称合成方法是通过引入手性诱导剂来实现对手性产物的选择性合成。
手性诱导剂可以是手性配体、手性催化剂或手性试剂等。
其中,手性配体是一种常见的手性诱导剂。
通过选择合适的手性配体,可以控制反应中的立体选择性,实现对手性产物的选择性合成。
二、不对称催化的不对称合成方法不对称催化是一种常用的不对称合成方法。
在不对称催化中,手性催化剂被用于引发化学反应,从而实现对手性产物的选择性合成。
不对称催化可以分为金属催化和有机催化两大类。
其中,金属催化是指利用手性过渡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而有机催化则是指利用手性有机分子作为催化剂。
不对称催化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产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三、不对称还原的不对称合成方法不对称还原是一种常见的不对称合成方法,通过利用手性还原剂对不对称亲核试剂进行还原反应,从而实现对手性产物的选择性合成。
不对称还原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可以分为金属催化还原和酶催化还原两大类。
其中,金属催化还原是指利用手性金属催化剂对不对称亲核试剂进行还原反应,而酶催化还原则是指利用手性酶对不对称亲核试剂进行还原反应。
不对称还原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产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领域。
四、不对称加成的不对称合成方法不对称加成是一种常用的不对称合成方法,通过利用手性试剂对不对称底物进行加成反应,实现对手性产物的选择性合成。
不对称加成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可以分为不对称亲电加成和不对称亲核加成两大类。
其中,不对称亲电加成是指利用手性亲电试剂对不对称底物进行加成反应,而不对称亲核加成则是指利用手性亲核试剂对不对称底物进行加成反应。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重排反应的类型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重排反应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da0067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7.png)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重排反应的类型有机化学反应类型——重排反应的类型在有机化学的广袤领域中,重排反应是一类引人入胜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反应类型。
重排反应指的是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基团发生重新排列,从而生成结构不同的产物。
这类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常常被巧妙运用,为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提供了独特的途径。
重排反应的类型丰富多样,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 WagnerMeerwein重排、Pinacol 重排、Beckmann 重排、Hofmann 重排以及 Claisen 重排等。
WagnerMeerwein 重排通常发生在碳正离子的环境中。
当一个碳正离子形成后,如果其相邻的碳原子上存在更能稳定正电荷的基团,那么这个基团就会带着它的电子迁移到带正电荷的碳原子上,从而导致碳骨架的重排。
比如说,在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这种重排反应就发挥着关键作用。
Pinacol 重排则是 1,2-二醇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重排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羟基被质子化,然后脱水形成碳正离子。
接着,相邻的基团迁移到碳正离子上,得到酮类化合物。
这一重排反应在合成一些复杂的酮类化合物时具有重要价值。
Beckmann 重排是肟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酰胺的反应。
肟中的羟基与酸作用形成酯,接着发生重排,烷基带着电子转移到氮原子上,同时生成碳正离子,最后水解得到酰胺。
它在有机合成中是制备酰胺的一种有效方法。
Hofmann 重排是酰胺在碱性条件下与卤素作用,失去羰基生成伯胺的反应。
反应中酰胺首先与碱作用生成氮负离子,然后与卤素反应生成 N卤代酰胺。
接着,经过一系列重排和水解步骤,最终得到伯胺。
Claisen 重排是烯丙基芳基醚在高温下发生的重排反应。
反应中,烯丙基从氧原子迁移到芳环的邻位,生成邻烯丙基酚。
这一重排反应在天然产物的合成以及复杂分子的构建中经常被运用。
除了上述这些经典的重排反应类型,还有一些其他的重排反应也值得关注。
比如Fries 重排,它是酚酯在路易斯酸催化下发生的重排反应,生成邻位或对位的酚酮化合物。
化学反应的不对称反应机理
![化学反应的不对称反应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ff3722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0.png)
化学反应的不对称反应机理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变的过程,不对称反应则指的是在反应中产生手性物质的过程。
不对称反应机理是指介导不对称反应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反应路径。
本文将探讨不对称反应的机理,并通过案例和实验结果加以说明。
一、不对称反应的定义和应用领域不对称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产生具有手性的化合物。
手性分子是一类分子,它们的镜像异构体不能通过旋转或平移重合。
手性物质在生物学、药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不对称反应的研究对于合成手性化合物以及开发高效、低成本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不对称反应的机理1. 催化剂作用机理不对称反应中最重要的机理是催化剂的作用。
催化剂通过提供具有手性的环境,降低反应能垒,加速反应过程。
催化剂可以分为金属催化剂和有机催化剂两大类。
金属催化剂一般通过与底物形成配合物,改变底物的立体结构和电子环境,从而导致产物手性选择性的改变。
常见的金属催化剂有手性配体与过渡金属络合物。
有机催化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催化剂。
有机催化剂通过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分子间相互作用,引发底物分子的手性诱导和选择性。
常见的有机催化剂有手性胺、手性碱、手性膦等。
2. 反应底物的手性诱导底物的手性结构也可以影响不对称反应的手性选择性。
对于某些反应而言,底物分子的手性结构可以直接决定产物的手性结构。
在不对称合成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手性底物来实现手性选择性合成手性化合物。
3. 不对称反应的立体效应不对称反应的机理在很大程度上与反应底物和催化剂之间的立体效应相关。
立体效应包括空间位阻效应、空间手性诱导、空间位迁移等。
这些效应影响着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手性选择性。
三、案例分析以不对称的Staudinger反应为例,该反应以手性亚磷酰亚胺为催化剂,将氨基酸酯和亚磷酰氯反应,生成手性的亚磷酰酰胺产物。
在反应底物和催化剂之间的空间位阻效应和空间手性诱导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而实现了手性选择性的不对称反应。
[1,2]-Wittig重排反应的研究及应用
![[1,2]-Wittig重排反应的研究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4499e32eefdc8d376ee3271.png)
ratllerlow yields aIld t11e restricted砌ge of蚰bs仃ates,t11erefore it is lligllly desi胁le
noVel舭gy t0 deVelop
t0 improve it.
111 “s pap%、№reviewed 陀cent deVelopments of tlle 【l,2】一Winig
Vl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文献综述
l 文献综述
1.1引言
【1,2】-Wittig重排反应最早是由是Winig(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
L611n1猢在1942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来的。【l,2】一wittig重排反应是合成多取代
醇的一个较好的方法,该反应是在强碱的作用下(如丁基锂)在低温下反应再水 解之后得到高级醇。该反应在化学键形成或者断裂过程中具有独特的高立体选择 性和高效性,因此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和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这就引起了广大化 学家的浓厚兴趣,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许多化学家对该反应做了很 多相关的研究工作,尤其是针对该反应的机理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被公认的 【1,2】一wittig重排反应的机理就是在那时候提出来的,可惜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 现该反应对底物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并不是所有的醚类化合物都适合 【1捌-Wittig重排反应,一般来说含烯丙基或者苯甲基(苄基)的醚类化合物相 对的容易反应一些,但其产物的收率也是相当的低,所以尽管该反应在有机合成 具有很好的应该价值但其存在的缺陷,使化学家对该反应渐渐的失去了兴趣,目 前只有少数的化学家还在继续研究该反应。
inVeStigate tlle Wittig l沁觚锄gement of acet),l compounds derived丘℃m t11e
不对称催化反应的进展与机理
![不对称催化反应的进展与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c806473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0.png)
不对称催化反应的进展与机理引言:不对称催化反应作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领域,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
与传统催化反应相比,不对称催化反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环境友好等优势。
本文将介绍不对称催化反应的最新进展和机理研究。
一、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定义和意义不对称催化反应是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破坏反应物中的对称性,使得产物具有手性。
在有机合成中,手性是一种重要的性质,直接关系到产物的活性和拆分等性质。
因此,不对称催化反应作为实现手性合成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分类不对称催化反应可以按照所用催化剂的类型进行分类,主要有手性配体催化、酶催化和金属催化等。
其中,手性配体催化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手性配体能够通过与催化剂中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使催化剂在反应中具有选择性。
在手性配体催化中,不对称氢化、不对称重排、不对称亲核取代和不对称诱导等反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三、不对称催化反应的机理不对称催化反应的机理研究是该领域的重要方面。
了解反应的机理有助于设计新的催化剂和优化反应条件。
根据现有的研究,不对称催化反应的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底物为中心的机理和以催化剂为中心的机理。
1. 以底物为中心的机理以底物为中心的机理认为,在反应中底物分子与催化剂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催化活性物种。
催化活性物种与底物发生反应,通过过渡态生成手性产物。
这种机理被广泛应用于不对称氢化和不对称亲核取代等反应。
2. 以催化剂为中心的机理以催化剂为中心的机理认为,催化剂通过与底物形成配合物,使底物具有手性,然后与底物发生反应生成产物。
这种机理被广泛应用于手性配体催化的反应中,如不对称重排和不对称诱导反应。
四、不对称催化反应的最新进展不对称催化反应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下面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进展:1. 金属有机催化剂的设计和应用近年来,金属有机催化剂的设计和应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通过合理设计金属有机催化剂的结构,可以实现高效且高选择性的手性合成。
重排反应——精选推荐
![重排反应——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a9baa11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9.png)
重排反应7 重排反应重排反应指同⼀分⼦内,某⼀原⼦或基团从⼀个原⼦迁移到另⼀个原⼦形成新的分⼦的反应。
利⽤重排常常可以合成⽤其它⽅法难以合成的物质。
其反应机理不外乎亲核、亲电和⾃由基⼏种。
按其迁移的⽅式⼤致可分为从碳原⼦到碳原⼦的重排、从碳原⼦到杂原⼦的重排以及从杂原⼦到碳原⼦的重排等⼏种。
7.1从碳原⼦到碳原⼦的重排从碳原⼦到碳原⼦的重排使碳⾻架发⽣变化。
其中典型的重排包括亲核1,2-重排和亲电1,2-重排。
前者包括Wagner-Meerwein重排和Pinacol重排;后者包括Wolf和Arndt-Eistert重排等。
7.1.1Wagner-Meerwein重排在质⼦酸或Lewis酸催化下形成的碳正离⼦中,烷基、芳基或氢从正离⼦相邻的碳原⼦上迁移到正离⼦上的反应,称为Wagner-Meerwein重排。
⽣成更稳定的碳正离⼦或产物成为重排的动⼒。
反应⽰例:双环⼆烯酮重排为四氢萘酚。
⽤质⼦酸处理某些环外烯烃可致重排。
7.1.2 Pinacol重排酸催化下,邻⼆醇脱⽔重排为醛或酮的反应称为Pinacol重排。
(1)四取代邻⼆醇的重排如果四个取代基相同,得单⼀产物。
如果是对称的邻⼆醇,产物分配主要取决于迁移基团的迁移能⼒。
迁移能⼒可能与亲核能⼒正相关。
⼀般⽽⾔,芳基>烷基>氢。
对位供电⼦基取代的芳基>未取代的芳基>邻位取代的芳基(空间障碍)。
如果是不对称的邻⼆醇,产物分配主要取决于形成的碳正离⼦的稳定性,与迁移基团的迁移能⼒关系不⼤。
不对称Pinacol重排的选择性不是太好,常常得到混合物,在药物合成上的意义不太⼤。
(2)三取代邻⼆醇的重排对于三取代的邻⼆醇,其中的叔碳上形成的碳正离⼦较稳定,所以⼀般是仲碳上的基团(或氢原⼦)迁移。
如果需要叔碳上的基团迁移,可采⽤衍⽣物法在碱性条件下重排。
(3)脂环上的邻⼆醇重排羟基位于脂环上的邻⼆醇的重排常导致脂环结构的变化。
螺环的形成:羟基共环的情形:如上,对于羟基共环的情形,总是处在离去的羟基反式的基团迁移,这在⼀定程度上说明Pinacol重排可按分⼦内SN2机理进⾏。
Semipinacol重排反应的研究及氮杂螺环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Semipinacol重排反应的研究及氮杂螺环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54541f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a.png)
Semipinacol重排反应的探究及氮杂螺环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引言:随着有机合成化学的不息进步,不对称催化反应成为合成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不对称催化反应在合成药物、农药、自然产物等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氮杂螺环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Semipinacol重排反应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一、Semipinacol重排反应的基本观点Semipinacol重排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种重要的转化过程,它是通过半缩醛获得酮化合物的反应。
该反应的机理是通过质子转移从而实现相应的结构转变。
Semipinacol重排反应是一种可逆反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反向进行。
不对称Semipinacol 重排反应则是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使得反应中产生的产物具有不对称性。
二、Semipinacol重排反应机理Semipinacol重排反应发生在质子溶剂的存在下,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立体或化学异构体的合成。
反应的过程中,醛缩为醇。
随后,发生1,2-移位,并发生了质子转移。
质子转移可以导致不对称性的产物形成。
Semipinacol重排反应发生在缩醛加热条件下,且通常需要催化剂的存在。
三、氮杂螺环催化剂在Semipinacol重排反应中的应用近年来,氮杂螺环催化剂在Semipinacol重排反应中呈现出了宽广的应用前景。
氮杂螺环催化剂具有奇特的空间结构,能够提供手性诱导,并实现对产物的不对称性控制。
这使得Semipinacol重排反应在不对称合成中得到了进一步进步。
氮杂螺环催化剂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反应的立体选择性,还提高了反应的收率。
四、氮杂螺环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氮杂螺环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呈现出了广泛的应用潜力。
由于其奇特的结构,氮杂螺环催化剂在不对称反应中能够实现对产物的高立体选择性控制。
其中,氮杂螺环催化剂对不对称氢化反应的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nih催化不对称还原反应
![nih催化不对称还原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d9db3d6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c.png)
nih催化不对称还原反应
嗯,关于催化不对称还原反应,这是一个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非
常重要的反应类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催化不对称还原反应的
定义和原理。
催化不对称还原反应是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不对称
碳-碳双键或者醛、酮等官能团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手性产物的过程。
这种反应在合成手性药物和天然产物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催化不对称还原反应中,催化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
的催化剂包括手性配体配合金属催化剂、手性有机催化剂等。
这些
催化剂能够选择性地催化反应的进行,从而得到具有一定立体构型
的产物。
催化剂的选择对于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和产率都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催化不对称还原反应的底物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
限于烯烃、醛、酮等。
这些底物经过催化剂的作用,可以得到具有
手性的醇、胺等产物,为合成手性化合物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在工业上,催化不对称还原反应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催化
不对称还原反应,可以高效地合成具有药理活性的手性药物,从而
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同时,这种反应也在农药、香
料等化学品的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说,催化不对称还原反应在有机合成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可以高效地合成具有一定立体构型的化合物,为药物合成和化学品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不对称Beckmann重排研究
![不对称Beckmann重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33ad2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e.png)
不对称Beckmann重排研究
胡靖雯;胡辉杰;陈春蕾;陈茗;赵金晶;鲁倩倩
【期刊名称】《安徽化工》
【年(卷),期】2017(43)6
【摘要】以二苯甲酮肟为基础底物,在hp20_ss新型固体超强酸催化作用下,经Beckmann重排得到酰胺,并研究了二苯甲酮肟苯环上吸电子基团对Beckmann重排取向的影响,对其可能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胡靖雯;胡辉杰;陈春蕾;陈茗;赵金晶;鲁倩倩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4
【相关文献】
1.Beckmann重排反应中催化剂应用研究进展 [J], 夏威锋;徐家淇;董先月;李志强;何菲菲;郭海昌;郑人华
2.酮肟Beckmann重排反应在酰胺类化合物合成中的\r应用研究 [J], 胡桢靓
3.Beckmann重排反应的研究进展 [J], 魏建红
4.酮肟Beckmann重排反应在酰胺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J], 胡桢靓
5.Beckmann重排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J], 金建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Enantioselective Cope Rearrangement
3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Enantioselective Claisen Rearrangement
The Claisen rearrangement is a symmetry-allowed pericyclic reaction that proceeds via a six-membered transition state (1→TS→2). Due to the general preference for a stereoelectronically favored chair-like transition state, the stereochemical information in the substrates is transferred to the products in a predictable manner.
Lewis acidic metal complexes of Al, B, Mg and Cu...
Drawback: high loading of these catalysts Geometry of enolate plays a key role Corey, E. J. et al. J. Am. Chem. Soc. 1991, 113, 4026-4028.
Because the cope rearrangement is reversible, synthetic utility requires a favorable equilibrium. In the variants of the cope rearrangement shown above, driving force arises from relief of ring-strain, cleavage of a weak N-N, or N-O bond or ion-stabilization.
Chin, J. et al. Org. Lett. 2009, 11, 5258.
17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Enantioselective Cope Rearrangement
Tandem cyclopropanation/Cope rearrangement (TCCR) between vinylcarbenoids and pyrroles Davies, H. M. L. et al. J. Am. Chem. Soc. 2007, 129, 10312.
Pd-A provided the same results as the in situ procedure.
List, B.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9752-9755.
13
14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Enantioselective Cope Rearrangement
6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Enantioselective Claisen Rearrangement Lewis acid-catalyzed enantioselective acyl-Claisen reaction: variant of the Bellus reaction
19
[2,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2,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are synthetically useful since they can lead to:
18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Enantioselective Cope Rearrangement catalytic enantioselective Cope rearrangements as part of a tandem process
Rueping, M.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10090.
1
大纲
手性基本概念 (手性、选择性、手性测定、动力学拆分) 羰基化合物:alpha-烷基化、芳基化、卤化 Aldol反应 C=O加成, C=N加成, C=C加成(Michael加成) 环化反应:DA;3+2;2+2;等等;PK;Nazarov;烯烃复分解 氧化反应:双键(环氧化、双羟化、羟胺化、氮杂环丙化、环丙烷化、卤化);醇(动力学 拆分);羰基 氢化及还原反应:C=C; C=O; C=N; 芳香化合物 偶联反应 烯丙基取代反应 (Pd, Ir, Ru, Rh, Cu) 碳氢键直接官能化:傅克反应、氧化偶联、碳氢键活化 重排反应 有机催化:手性胺(enamine; iminium; SOMO; cascade; photocatalysis);Lewis base (HSiCl3还原);亲核催化(手性膦手性胺 氮杂环卡宾MBH;环化反应);手性布朗斯特酸; NHC极性反转反应
反应分类-----活化模式
2
不对称σ重排反应
1.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Claisen and related rearrangements Cope rearrangements 2. [2,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Neutral and Anionic type
a high level of chirality transfer
Morken, J. P. et al. Org. Lett. 2005, 7, 4867.
8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Enantioselective Claisen Rearrangement
The cope rearrangement is a symmetry-allowed pericycle reaction that proceeds via that six-membered, chair-like transition state (1→TS→2) in which the steric repulsion is minimal.
16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Enantioselective Cope Rearrangement Most synthetic examples utilize starting materials with one or two chiral centers on the six-carbon path. Some examples involve a chiral controller group.
12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Enantioselective Claisen Rearrangement
enantioselective Overman rearrangement: asymmetric counteranion-directed catalysis
Mechanism
MacMillan, D. W. et al. J. Am. Chem. Soc. 20tropic Rearrangements: Enantioselective Claisen Rearrangement reductive Claisen reaction:
Bode, J. W. et al. J. Am. Chem. Soc. 2010, 132, 8810.
11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Enantioselective Claisen Rearrangement enantioselective Overman rearrangement: first report J. Org. Chem. 1997, 62, 1449
Claisen, L. Ber. Dtsch. Chem. Ges. 1913, 45, 3157-3166. Castro, A. M. M. Chem. Rev. 2004, 104, 2939-3002.
4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 Enantioselective Claisen Rearrangement A non-concerted stepwise pathway is also possible (via e.g., ion pair or radical), depending on the substituents and reaction conditions. A number of variants of this rearrangement have been developed, Including:
(E)-allylic trichloroacetimidates, up to 98% ee and high yields; low yields and moderate enantioselectivity for (Z)-substrates the first truly practical method for transforming prochiral allylic alcohols to enantioenriched allylic amines JACS, 2003, 125, 12431; JACS, 2007, 129, 5031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