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在新课改之后,小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也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贴近生活,与生活接轨,实现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知识。
而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与我们的饿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教师要学会让我们的数学知识教授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注意将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起来,充分做到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
要做到有效地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接轨,让学生充分地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实际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强化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一、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小学生还处于直观思维阶段,正是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发现日常的生活情景,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相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接触、观察和了解、积累了更多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
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真正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效果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氛围里,通过轻松、活跃的观察、讨论、思考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吸收、消化和运用,真正做到数学教学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活。
此外,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生活常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如在进行物体的体积的相关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讲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生活容器带进课堂,并在容器中注入水,然后通过观察不同容器中盛水的多少来了解外观不同的容器的体积大小,通过这些生活小实验的引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浓浓的生活气息,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之以理和想象力,并适时地将各种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授给学生,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并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课程教育研究人,――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2 0 1 3年5月上旬刊,教学信息能力被教师扼杀在指挥棒下。
如:某工厂有男工1 2 0人,女工8 O (补充问题)教师不要局限在男工比女工多百分之几,女工比男工少百分之几,应让学生独立去思考补充问题,列出式子。
如何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创新意识。
除了教师敢于放手外。
尚需根除“扶”的意识。
如果一些知识学生需要思考、小组讨论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更应彻底放手。
让学生独立去思考、解决。
这看似教师的“懒”。
实则是促成学生的“勤”,促成学生勤动手、勤思考,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
即使学生讨论、思考还无法解决,可指导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也是给科学的一大贡献。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 .还未解决问题.也是给学生创造一次锻炼思考能力的学习机会。
教师不要采用见个别对就给予全盘肯定的似放非放 .似独立而非独立的教学方法,彻底根除学生依赖心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四、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由于受到知识面和思维的制约,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
有时会走入极端,脱离问题本质。
教师虽然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
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但在某些知识领域,学生碰壁而回。
陷入思维困境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某些方面的启发。
引导学生重新认识。
重新梳理知识,以便起到蜻蜓点水的桥梁作用。
为此。
教师首先要吃。
透教材 .分析教材的前后联系,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心中有数。
第二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多收集有关的数据,对问题不可模棱两可。
第三,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时,除了做到胸有成竹外,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变“讲”为“导”。
启发学生 .放手让学生重新自主学习、重新认识问题,不要有问题就答。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接轨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接轨概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化的接轨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让小学生真正的了解数学,走进数学,爱上数学。
在新一轮改革教学推进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必将为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改革,教学课堂中越来越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存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亦是如此。
一些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顾完成教学任务,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分离,教师发号指令要求学生去做,这样极易使学生产生懈怠心理。
教师应当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使其主观能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这个教学对象相对来说较难以把控,课堂中容易思想抛锚,注意力不集中,这便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单纯采用讲述教学的方法,过于依赖课本,单纯板书,便更加容易造成学生的懈怠学习的心理。
例如教学生活化便是改善教学方法很好的一个教学理念,教学生活化的引入能够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任务。
另外,对于教学来说,作业也是一个大问题,也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特别是数学作业,在许多小学生的眼里数学作业就意味着大量而枯燥的习题,这容易让学生昌盛逆反心理,因为作业而产生厌学的态度。
因此兴趣是关键,如何让作业也生活化,具备容易让学生接受还达到复习知识点的双重目的,这也是一个大难题。
因此,小学数学与生活化的接轨十分急迫而又关键。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引入生活资源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够使学生近距离的感知数学,而不是抽象地去理解。
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学,接触数学。
除了平常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用具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更加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刍议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刍议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数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它是一门通过逻辑方式来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等概念的学科。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小学数学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有关家庭、食品、建筑、交通、地理、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数学应用和活动都应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例如,在教学一二年级的算数知识时,可以将金钱的认知、简单商业交易等作为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交易、如何计算零花钱等。
同时,在教学三四年级数学时,可以将几何知识与实用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学会测量距离、速度、温度等等。
通过实践活动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意义,增强对数学的兴趣与学习动力。
其次,大量使用课外实践活动,加强生活实践能力。
要将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效结合起来,需要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小数时,可以组织学生前往超市购物,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用于计算购买商品价格的实用性。
在教学三年级面积计算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园内测量各种场地的面积,如球场、操场、停车场等等。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且还能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最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
小学数学课程应该形成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态度。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和兴趣特点,设计生动、形象的数学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教育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态度,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提高课堂效率【摘要】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多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来讲解和分析每一个知识点,这为教学提供了教学重点和新意。
本文就是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认知程度等特点,总结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和如何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掌握数学的思想,达到学习和掌握数学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接轨效率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数学课本真的是旧貌换新颜,不仅增加了生动有趣的插图,而且还特别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接轨,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这样一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易于理解,从而可以增强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效率。
通过研究、总结,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供我们同行共享。
一、在数学教学中,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实例,利用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情景或者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就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掌握。
比如在开始讲小数乘法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设计了一个“数学超市”,“超市”里有各种物品和单价,然后我让同学们按一定的要求到“数学超市”里购买东西,当学生们去购买时发现,有的物品的单价是整数,整数的乘法已经学过,因此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总价格,而有的物品的单价是小数,计算总价格,利用加法很慢,很麻烦,根据已经学习过得整数乘法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列出式子:总价格=单价×购买数量,这样的计算只需要一步,很简单,但是到这里学生们却遇到了困难,整数和小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如何运算?这些知识他们还没有学习,他们会急于想知道小数乘法的法则,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此时我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意愿,引入小数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教学,教和学的主动性和效率肯定得到了巨大提高。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
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浅见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浅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也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化和实践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使数学教学更加有趣、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结合。
数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教材中的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运用价值。
在教授几何的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身边的图形,让他们发现各种几何图形在建筑、绘画等领域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实际感受。
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我们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和挑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可以设计一道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数学游戏,让学生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探究课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规律。
在教学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找零等活动,感受加减法的实用价值,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技能。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探讨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探讨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广泛应用的过程。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小学数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
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应该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谈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数学课堂搬进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是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
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教师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
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不是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其实课本上有些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实际生活中的例题,是学生熟悉的情境。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胡秀玲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胡秀玲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接轨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长期以来,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就是“练题——功到自然成”。
其实,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
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创设情境,指定思考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善于争论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如教学“统计”时,一开始采用“夹玻璃球”的比赛游戏,每个小组的同学跃跃欲试,兴趣极高,听完老师的比赛要求后,不等老师分工,小组内的成员已自行分工好了。
哨声一响,小组内有的数,有的夹,有的计,有的监督检查,每个成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的进程中,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和谐。
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如何与生活接轨
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如何与生活接轨【摘要】新课标下,我国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向着生活化发展。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发挥数学源于生活、超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性。
要在新课标下让小学数学与生活接轨,就是要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教学,让学生将数学问题带入生活中进行理解和解答,要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接轨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含有数学原理,随处都会用到数学知识。
新课标下,强调了要将小学数学与生活接轨。
其目的就是将这一门起源于生活的知识性学科回归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认识生活中包含的数学原理,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中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小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小学数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在此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如何与生活接轨,以期抛砖引玉,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要将小学数学与生活进行接轨,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意识,让学生产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观念。
因此,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以此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的理解数学起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性。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或课间,以交流的方式,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告知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课间,教师可以指着自行车的支架询问学生,为什么自行车的支架是三角形而不是正方形或其他图形。
这个简单的问题紧贴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轻易的引起学生进进行思考和交流。
而后,教师可以公布答案,告诉学生自行车支架是三角形的原因在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几何性质。
在自行车的设计中,是利用了这种简单的数学原理进行参考,并且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离不开数学。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列举出更多生活中含有的数学现象。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相关《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说小学数学与生活是必不可分的,是紧密相连的。
以下就此观点说说自己的几点想法一、选择与数学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要想课堂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思维和方法,就要有选择地挑选那些能够提炼出教学问题的生活情境。
比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说说自己在什么地方用过人民币。
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激活学生对人民币的已有认知与经验,课后还可以创设购物情境,使学生对人民币的使用有熟悉性体验。
这样的情境内容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又让学生体验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选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或事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间接的,而日常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直接的。
因此,引导学生密切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把小学数学间接的知识和小学生间接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例如,在“我和小朋友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的情境中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在“体检”情境中认识长度单位“米”等教学实例,充分利用了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问题、经验进行探讨,总结和升华与应用过程,从而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三、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才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
刍议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刍议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而生活是数学教育的实践场所和应用领域。
小学数学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接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接轨的意义、难点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接轨的意义是什么?1. 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
2. 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数学是人们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通过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能够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乐趣,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第二,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接轨的难点是什么?1. 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难以自行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由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难度较高,且需要考虑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因此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需要更加注重与生活的结合,在提供知识的也提供实际问题的实践环境。
3.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教师是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接轨的关键环节,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够通过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如何应对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接轨的挑战?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提问、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其对实际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问题的实践,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组织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这样 ,通 过学 生 自己将 生活 中遇 到 的 问题来 结 合数 学 计 算 ,可 以培 养 学生 的数 学能 力和 动手 能力 。 4数学 课下 实践 生活 化 ,加强 学生 的实 际动 手 能力 数学 教 学 并不 是止 步 于课 堂 ,在 生 活 中也 有 诸 多 的实践 , 也会 考 察 到学 生 的 动手 能 力 ,例如 让 学 生做 数 学模 型 , 教师 在 要 求 学生 建造 模 型 时 ,可 以不 做硬 性 的 规定 ,让 学生 自 己观 察 在 生活 中出现 的模 型应 用 ,并 以此 来 进 行合 理 设计 ,完成 自 己 的 模 型 。这样 ,可 以加 强 学生 的 动手 能 力 ,也 可 以培 养 学生 的 自主 创新 能力 和 解决 问题 的能 力 。 此外 ,在 讲 授 一些 公 式或 者 理 论时 ,教 师 也 可 以结 合学 生
进 行 平 均分 配 后 ,如 果 每 个 盘 子 的个 数 都 是 一样 ,例 如 3盘 3 个 的 或者 9盘一 个 的 ,这 就 是整 除 ,而 如 果 并不 能 实 现整 除 , 例 如 两盘 放 4 个还多于 1 个 ,这 就是 余 数 。这 样 ,将 教 学 情境
与 生 活结 合 ,可 以吸 引学 生 的注 意 力 ,而 且情 境 的 设置 也 较为 容 易 ,也 加深 学 生对 知 识 的 掌握 。对 于 在 课堂 上 动手 和 思 考积 极 的 学生 , 教师 也 可 以适 当 的给 予 一 些奖 励 ,来 更 好 的保 持 学 生 们参 与 的积极 性 。
数 学与 生 活接 轨 是指 从 学 生 已有 的经 验 出发 ,让 学生 亲 身
经 历实 际问题抽 象成数 学模 型并进 行解 释与应 用 的过程 。数学来 源 于生活 ,生 活中又 处处有 数学 。教师在 引导学生运 用熟 悉 的生 活 经验和 知识来 进行 学习 ,可 以让 学生 更好 的理解数 学 。通过设 置 情境 ,联系生 活 ,可 以将 抽象而 又稍 显枯燥 的数 学转化 为有趣
刍议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刍议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学生学习的是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数字大小比较、加减乘除、分数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小学数学课程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
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接轨的方式有很多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式。
首先,可以通过购物、旅游等教育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购物中,学生可以学习货币单位、计算价格等知识。
在旅游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地图和测量距离等知识。
这些实际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和竞赛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数独和谜题等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数学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竞赛则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难以理解的学科。
最后,数学教师可以不断寻找和开发与生活接轨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模型或图表等,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另外,使用一些与学生喜欢的主题相关的数学问题,设置数学课程和任务,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教师也应该开发和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方法,以保证数学教育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如何与生活接轨关键探索
·205·思维空间摘 要: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关键词:阅读;教学;重视;语言;文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的确,教材只是学习的向导,是视野开阔的镜子。
我们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教材的范例,更多地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语言表达的方法,学习课文中典型的叙述结构和精彩的段落,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始终如一的努力方向。
阅读教学应该重“语”重“文”。
从品词析句中汲取写作的妙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下面我就《开国大典》为例谈一谈应该如何重“语”重“文”。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课文比较长共1600多字。
我认为本课的阅读教学要做到了以下几点:一、遵循阅读教学规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在开课伊始,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出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及所描绘的场面,然后让学生们连接起来说一句话,这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不经意间帮助学生习得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形成能力,使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清晰明了的把握。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长文短教。
《开国大典》课文比较长共1600多字,我认为本文应该长文短教,不用面面俱到。
(一)如精讲“典礼盛况”,1、放声读,边读边划出能表现人们心情激动的句子2、学生交流“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一齐欢跃起来”A、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人们的激动、自豪?(1)、一齐……一齐。
学生质疑:为什么用两个一齐?换成“一起”行吗?学生进行比较读,教师揭示反复的妙处。
(2)、传到……传到想象声音还会传到哪里?人们会有些什么反应?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欢呼雀跃表达出来?(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导学生朗读第六段3、4句话。
让小学数学与生活接轨
让小学数学与生活接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中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而是要在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
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小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
一、学习材料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学生实际生活并不是单纯的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蓝本。
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力的状态。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
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
二是选择信息。
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三是自主探究。
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
四是教师引导。
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
”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
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与“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
刍议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刍议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
而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是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引导他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来进行一番探讨,如何让小学数学与生活更好地接轨。
小学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数学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因此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材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定理,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使之从实际中认识概念、定理,建立概念、解读生活。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长度、面积、重量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实际意义,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要灵活多样,让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可以利用购物清单、菜单、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情况等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加减法的运算能力;在教授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时,可以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计算出面积和体积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因素,也是数学与生活接轨的重要保障。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游戏、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知识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
让学生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不是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如果我们能够从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情景着手进行课堂设计,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将会起到很大的催化作用。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一、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师把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更快的进入一个比较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日常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锯木问题》时,先从生活实践入手,举例学校在建修中需要用木材,为了不浪费工程时间,要先计算好锯木时间再做安排,让学生先用自己思考的方式来计算,再让学生准备了橡皮泥和切刀,让他们进行“实际”的“锯木”,每个小组锯不同的段数,并让学生观察自己锯木中发现锯的次数和木段数量的关系。
学生很容易发现:段数=锯木次数+1,在这种情况下再来讲解题干内容,学生将会更容易吸收。
二、理解与生活接轨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
因此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接轨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接轨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的意义(一)能强化学习的认同感。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所以不喜欢学习数学知识,对学习数学知识有为难情绪。
如果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元素添加进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的学习认同感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提高数学成绩。
(二)能建立学习的认知感。
学习数学知识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数学知识过于庞大,小学生没有数学的认知感,小学数学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带有生活元素的数学知识引入到数学课堂中,就能让小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的认知感。
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认知感,学生具备认知感之后就会愿意了解数学知识。
(三)能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为生活服务的,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算数问题,比如买菜等。
学小学数学不仅仅是为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还为了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
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效接轨,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元素来反作用于数学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其数学成绩。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的策略(一)课堂气氛生活化。
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是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而让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气氛生活化则是教学与生活对接的有效途径。
因为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中感觉到生活的氛围,从而产生熟悉感,会主动地配合老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因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和进行习题训练完成的,其中数学问题发挥出的作用远高于课堂讲授。
要想将教学与生活进行接轨,就必须考虑到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应该将数学问题设计成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这样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同时,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刍议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刍议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深邃的学科,它的存在似乎总是与我们的生活相隔甚远。
而小学数学更是孩子们接触数学的第一步,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明白数学的实际用途,而只是记住了一些公式和定理。
数学的本质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有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孩子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一、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我们要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无论是计算时间、购物打折、度量长度、还是计算账单,都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
数学贯穿了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最直接的就是数学题目中展现出来的应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用15分钟赶到学校,骑自行车需要20分钟,你会用哪种方式去学校?这里就涉及了时间的计算和选择,这样的实际应用题目能够让孩子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的启蒙与实际生活也可以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来展现。
利用积木拼图或者玩具秤来判断轻重、大小,都可以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
孩子们在进行游戏的也在无形中锻炼了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二、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为了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故事相结合。
在教授加减法运算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实例,比如小明有5块钱,买了一本书花了3块,剩下几块?这样的问题更加直观、贴近孩子的生活,能够更容易地引起他们的兴趣。
数学的实际应用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进行。
可以组织一些数学实践活动,比如到超市来一次“购物运动”,给孩子们一些购物清单和一定数量的钱,让他们在超市里选择商品并计算总金额,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数学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数学的教学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进行,比如教授面积与周长时,可以通过带孩子到操场画线、量尺寸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在活动中通过视觉、触摸等多种感官来感受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发表时间:2011-10-13T11:49:43.163Z 来源:《素质教育》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王秀玲[导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
王秀玲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小学222001
摘要: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日常教学中,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很快地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
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
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
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
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
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
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
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