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名师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和哲理性,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及精神内涵。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构建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理解文章的内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授法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的居所,那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需要一个栖息之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去探寻精神世界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什么?(三)精读课文,理解内涵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说“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和恨”?(2)引导学生理解爱和恨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但都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爱和恨的感受。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让第二间小屋坚固优雅?(2)组织学生讨论事业对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1)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2)引导学生思考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品味语言,体会哲理1、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和表现力的语句,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例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让学生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表达了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举例:文章中作者通过举例、引用名言、阐述道理等多种方式论证精神家园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这些论证方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教学难点
(1)理解抽象概念: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精神家园”这一抽象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同时也提醒他们要关注精神家园的构建。课后,我收到了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表示这节课让他们受益匪浅,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希望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精神家园的基本概念。精神家园是指一个人在心灵深处构建的一个宁静、舒适的场所,它是我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寻求慰藉和力量的来源。它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对我们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精神家园在作者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是如何帮助作者克服困难的。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选自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精神的三间小屋;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教学过程中,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举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将文章中的观点与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精神家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精神的三间小屋》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学习难点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学法指导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文章,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积攒(zǎn)宽宥(yòu)游弋(yì)困厄(è)惊骇(hài)濡养(rú)麾下(huī)灰烬(jìn)矗立(chù)襟怀(jīn)广袤(mào)驰骋(chěng)坍塌(t ān)自惭形秽(huì) 轻觑(qù)2.理解词语。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开阔、广阔。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教案
9 精神的三间小屋知识与技能1.掌握和积累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4.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1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二、检查预习1. 走近作者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9 精神的三间小屋(名师教案)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师:如果你有几间可以自由支配的小屋,你最想用它来装什么呢?预设:美食、玩具、书籍之类……师:人们不仅要有物质需要的满足,更要有精神旨趣上的满足。
毕淑敏有三间精神的小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看看她在自己的精神小屋里装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问题并顺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做好批注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后随父母迁居北京。
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
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等。
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2.自主读悟学生自主阅读,扫清字音、字形、词义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64“字词清单”),结合阅读提示和教学目标边读边做批注,初步生成问题,为避免问题过多、过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并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和学习目标做批注,生成问题,提升学生自主读悟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既联系考点又培养能力。
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整理,最后各组分享探究所得,教师适时引导并加以补充。
1.明确观点跳读课文,找到阐述三间小屋各自内涵的语句,先确定三间小屋各自的内涵,再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1)探究: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观点是什么?预设:作者通过对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其关系的论述,在第19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三间小屋象征个人精神的栖息地,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真诚地修筑自己的精神空间。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 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关系。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心灵的栖息地”为话题,引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指什么?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3. 文本探究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讨论:为什么爱和恨要装在一间小屋?明确:爱和恨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但它们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需要我们正视和接纳。
分析:作者如何阐述爱和恨的关系?明确:作者通过对比,强调爱和恨应该有分寸,不能随意扩大恨,而应该让爱成为心灵的主导。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思考:为什么事业要放在第二间小屋?明确:事业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讨论:如何理解“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句话?明确:这句话强调了事业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来确定,不能盲目跟风或依赖他人。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探究: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明确:只有安放好自己,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和独立,不被外界所干扰。
分析:作者如何描述安放自身的重要性?明确:作者通过比喻,将安放自身比作精神的栖息地,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4. 三间小屋的关系讨论:三间小屋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爱和恨是基础,事业是支撑,自身是核心。
只有三间小屋都建设好,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和完善。
5. 品味语言找出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品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例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建造三间小屋的过程,来阐述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渴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迷茫和困惑。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理念,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3.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精神空间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补充。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包括:
1.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探讨作者为何将精神比喻为三间小屋。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4.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巧,通过课堂分享、讨论,锻炼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题思想,即精神生活的构建与重要性。
3.掌握课文生字词,如:宽敞、幽雅、狭隘、贫瘠等。
4.深入理解课文中“三间小屋”的寓意,即:信仰、爱情、友情。
5.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描述三间小屋的构建过程,传达出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
6.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培养健康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和热爱。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精神追求,同时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关于信仰、爱情、友情的精神世界构建。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培健康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教案
9精神的三间小屋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积极建构个体精神空间。
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根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第一局部(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局部(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局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局部(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根底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根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细读1—6段,答复以下问题。
(1)第一局部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局部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局部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备课时间:2018.9.5 授课时间:2018.9.2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宽宥、游弋、轻觑、广袤、自惭形秽、俯拾即是”等词语。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通读全文,结合自身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和关系。
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法:自读法、品悟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毕淑敏,女,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昆仑殇》《女人/ 4之约》《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
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散文,本书收录了《生命的借记卡》《让死亡回归家庭》《非典附送的风铃》等优秀散文作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
案设计
天道酬勤,恒者能胜,只有勤奋,才能胜利,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4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
九年级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九年级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把握精神追求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并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具体含义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难点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一个栖息之所,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个温暖的家一样。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将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去探寻我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注册心理咨询师。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她的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温暖的情怀关注着生命和人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作者所说的三间小屋分别是什么?(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往往过于关注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2)如何理解“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心中充满爱,生活会充满阳光;心中充满恨,生活会变得痛苦。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1)作者把事业比作“适合自己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事业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寻找和追求,不能依赖外界的赐予。
(2)“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
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修辞手法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素养。
6.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的三间小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充实自己的知识小屋。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修辞表达自己的情感或理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基本概念。这是作者用以比喻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代表着知识、情感和理想。这一概念强调了精神追求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述,来看这一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作者如何通过对小屋的描绘,表达对知识和情感的重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修辞的运用和作者人生观的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生活实例,帮助大家理解。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内化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如“精神的三间小屋”背后的象征意义。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它们在表达作者观点和情感中的作用。
-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举例解释:
-对于“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层含义,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表面意义过渡到抽象理解,例如讨论“小屋”如何象征着心灵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寄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内涵。
3.简要分析文章精美而深刻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为“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教学难点】品析文章精美而深刻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下(huī)广袤.(mào) 赘.余(zhuì)窗棂.(líng)坍.塌(tān)灰烬.(jìn)困厄.(è)襟.怀(jīn)濡.养(rú)憎.恶(zēng)驰骋.(chěng)矗.立(chù)自惭形秽.(huì)俯拾即.是(jí)2.词语解释。
(1)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2)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
(4)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三、讲授新课1.熟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修建第一间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修建第二间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修建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总结全文,发出倡议。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品味文章独特的美学风范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精神追求的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知识讲解:介绍作者毕淑敏及其作品,介绍“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含义和重要性。
3.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教师指导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议论文等,巩固所学知识和
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人教版语文(2018部编版)九年级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2018部编版)九年级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阅读,了解作者毕飞宇及其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如“祛除”、“慰藉”等;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品味精彩语句,如“我们这个时代,是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等;探讨作者如何通过“三间小屋”的比喻阐述人的精神世界;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精神世界的情感。
举例:用生活中的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例子解释“三间小屋”的意义,如学习、家庭、友谊等。
(2)深层寓意的挖掘:文章中包含许多深层次的寓意和哲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举例:分析“祛除杂念,让心灵宁静”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一理念。
(3)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对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对课文的理解,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主旨: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即如何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举例:分析“三间小屋”的比喻,理解其代表的知识、情感和理想三个方面。
(2)品味精彩语句: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构建精神家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绘制。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整理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构建精神家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化的思维导图绘制活动,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精神家园的构成。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基本概念、文章结构、生字词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精神家园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概念。《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通过对三个房间的比喻,表达作者对人生精神追求的理解。这种追求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幸福至关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精神追求具体化,帮助我们理解其重要性。
3.强化文化意识:理解作者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4.提升人文素养:将文章中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三个房间的比喻来表达的精神追求。重点讲解文章的开篇、发展、高潮和结尾,使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
《精神的三间小屋》名师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人精神世界的观点。
2.品味词句,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3.反复涵咏,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自我内心世界,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
课前准备:1.读文章2—3次,将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结合语境,思考这些词语让你联想到什么。
3.制作小组词语分享卡。
设计意图:文章文辞典雅,有些字词较为难懂。
从字词入手,既让学生熟悉文本,又从字词进入文本。
教学过程:一、词语分享会将课前圈画的词语和组内同学分享,并推选在组内最有共鸣的词语(一个或一组)。
预设:广袤、宽宥、金戈铁马、游弋、形销骨立、困厄、濡养、抽丝剥茧、坍塌、惨谈而真实……追问:(将这些词写在黑板上)读读这些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用词典雅,读起来朗朗上口。
似有深意,有些词让人觉得生活不如意。
这些词很形象,感觉情境就在眼前。
……设计意图:典雅而形象的词语,层进而生动的说理,是这篇议论文不同于本单元其他文章的特殊之处。
以词语分享会的形式,从词到文,不仅发现文章语言的特质,更是用这些词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
二、“朗读者”活动1.当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眼前浮现了什么样的听众预设:疲惫不堪、生活困顿、失意……追问: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吗预设:我常常在路上看到一些行色匆匆的人,他们奔波在上下班的路途上。
我身边有一个亲戚,工作生活总不如意,面色总是很紧绷。
我有个同学,学习得很辛苦,我觉得他很疲倦。
我家的长辈,一辈子勤勤恳恳,却总是很拮据;子女也不孝顺。
他也没什么文化,总感觉他很苦。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当我们环视周围,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疲惫不堪,他们失意困顿,他们]精神空虚,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今天我们就走人“朗读者”活动,为他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2.选择一间小屋,设计朗读脚本。
(一个人读,其他同学都当听众)听众身份选项示例:饱经沧桑的老人、不想工作的啃老族、不认真工作的人、奔波于生活的人、埋首学业精神疲惫的学生、精神空虚的大学毕业生、我们的爸爸妈妈……小贴士:(1)角色扮演:根据抽到的听众身份,一位同学扮演朗读者;其他同学扮演听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的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一、新课导入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自惭形秽.(huì) 襟.怀(jīn) 广袤.(mào)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金戈.铁马(gē) 窗棂.(líng) 矗.立(chù)
惊骇.(hài) 濡.养(rú) 灰烬.(jìn)
积攒.(zǎn) 几.案(jī) 坍.塌(tān)
麾.下(huī) 驰骋.(chě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宽宥:宽恕,原谅。
襟怀:胸襟,胸怀。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游弋:在水中游动。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轻觑:轻视,小看。
濡养:养育,培养。
麾下:指将帅的部下。
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相互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相得,相互配合,映衬。
彰,显著。
坍塌:倒塌,崩塌。
矗立:高耸地立着。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2.作者链接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代表作有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2.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
盛着爱恨爱>恨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规划、耕耘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珍视自我独特安稳
3.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交流点拨】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精神小屋的?
【交流点拨】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二)深层探究
1.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
【交流点拨】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2.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4.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
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交流】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筋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