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叶适简介
叶适
![叶适](https://img.taocdn.com/s3/m/e366778084868762caaed52d.png)
景物欣赏:我们搜集的叶适资料: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
字正则,号水心。
浙江瑞安人(其祖上自处州龙泉黄南村徙于瑞安)。
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
1150年五月九日(5月26日)出生,淳熙五年(1178)进士第二名(榜眼)。
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
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
南宋大臣韩侂胄伐金失败,叶适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
(叶适)金兵退,他被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
后因依附韩侂胄被弹劾夺职。
1223年正月二十日(2月21日)卒,谥忠定。
叶适在哲学上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他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商业,主张提高商人地位,观点与朱熹、陆九渊对立。
在诗文创作上,继承韩愈"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传统,从观点到文字均力求新颖脱俗,提倡独创精神,主张"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
其文雄赡,才气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简质厚重而著名当世。
他不满江西诗派奇拗生硬和"资书以为诗"的诗风,而倾向于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贾岛的流利清淡。
与"永嘉四灵"(见四灵体)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人友善,曾刊印他们的诗集,并极力推崇,如在《徐文渊墓志铭》中说"四人之语遂极其工,而唐诗由此复行矣"。
他的诗"用工苦而造境生","艳出于冷,故不腻,淡生于炼,故不枯"(《宋诗钞·水心诗钞》)。
所作不限于五律,多五七言古,题材大于"四灵"。
叶适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
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学习记言》),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
中国事功学派1
![中国事功学派1](https://img.taocdn.com/s3/m/dceb6b0052ea551811a68706.png)
--------------以叶适的功利思想介绍
叶适的个人简介
•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他是我国 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他所代表的永嘉 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 为南宋时期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 全祖望评论说: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 永嘉功利之学,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资高,放言砭 古人多过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仅如象山之 诋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见弃之 。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 龂龂其间,遂称鼎足。然水心工于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 这段话说明了水心之学的几个方面。
• 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叶适主张实行比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 策,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作过多少的限制性干涉。 • 反对盐茶禁榷 • 反对抑制兼并
功利主义军事思想
• 坚持抗金,认为危机在外而不在内 • 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的战略方针 • 大力改革,解决冗兵、冗费以及问题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
• 教育目标:学以致用:“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 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 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 • 教学内容:百家之学 • 教学方法:质实、讲创、创发:叶适反对朱陆理学涵养心 性、空谈德性的内求方法,教诲生徒走向外探察的道路, 积累实学,历炼实事,明晓实理,增进实利。
叶适的著作
• 《叶适集》(《水心文集》与《别集》合编,1961年版) 以及《习学记言序目》(上下册,1967年版) • 《习学记言序目》标志着功利主义思想的成熟。
叶适功利主义思想
1.功利与功利主义:在汉语中,“功利”,按照《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其意指:“功效和利益 ”。而“功利主义”,则是指:“主张以实际功 效或利益伦理观点。”《哲学百科全书》将“功 利主义”定义为“认为行为的对错由结果的好坏 决定的一种学说”。
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2e00a4e6b8f67c1cfad6b8ff.png)
叶适简介
永 嘉 学 派
书到用时方恨少
永嘉巨子——叶适
• • • • 生平: 生于瑞安 晚年定居水心村 号“水心先生”
叶适作品
研究叶适的作品
永嘉学派
• 开创: • 薛季宣 • 发展: • 陈傅良
• 集大成: • 叶适
Hale Waihona Puke 陈傅良祠(温州仙岩)陈傅良助学金
• 昨天(8月22日)上午,陈傅良慈善助学基 金举行助学金发放仪式,首批32名来自瓯海 各地的贫困大学生分别获得4000元助学金。 该基金会今年将资助80名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 陈傅良慈善助学基金是瓯海区继金州助学 基金、信泰助学基金之后建立的第三个慈善助 学基金,由涂良国、宋龙辉等6人发起,20多 位热心企业家、市民参与,于今年4月21日成 立,并以永嘉学派传承发展的关键人物、“经 世之学”大家陈傅良冠名。这也成了温州以历 史名人名义设立、社会人士负责筹集资金的第 一个慈善助学基金。
温州十大名人
![温州十大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f38bbcc90c22590102029d90.png)
1.谢公义,字灵运,浙江会稽人(今绍兴),原为陈郡谢氏士族,汉族,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代表作品:《谢康乐集》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谢玄是东晋名将,在淝水之战中和叔父谢石、族弟谢琰一起,以八万人马大破前秦苻坚号称的百万大军。
维护了东晋偏安局面,被封为康乐县公。
他曾到永嘉郡做太守,留下名篇【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2.叶适,南宋哲学家、文学家。
字正则,号水心。
浙江瑞安人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
叶适在哲学上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他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商业,主张提高商人地位,观点与朱熹、陆九渊对立。
著作《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
3.高则诚,名明,号则诚,又号菜根道人,瑞安市南滨街道柏树村人。
被尊称为“南戏鼻祖”。
高则诚幼年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高则诚的《琵琶记》代表了中国南戏的最高成就4.孙诒让,清末经学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
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颂(一作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他从光绪二十二年(189)起,先在瑞安一县办教育,创建了一所专攻数学的算学书院(后改名学计馆),以造就科学技术人才。
其手订意程、学规,对德育智育的培养和书院的管理,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5.夏承焘,著名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字瞿禅,别号瞿髯,浙江温州人。
14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温州师范学校。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夏先生一直主持东南词学讲席,与海内词家、学人声气相通,治词授业,多所建树,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代词学宗师。
6.方介堪,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岩,字介堪,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
篆刻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全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日兰亭书会名誉顾问。
7.苏步青,出生于温州市平阳县腾蛟镇带溪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与棋王谢侠逊、新闻王马星野并称“平阳三王”。
12世纪叶适思想
![12世纪叶适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71a6155804d2b160b4ec038.png)
• 紙幣與銅幣的發行問題 • 另外,南宋思想家中,對於紙幣與銅幣的發行問題, 正反方的理由都可笑;如反對發行紙幣者之理由是: 紙幣與銅幣的區別只是材質不同而已。 • 因此,紙幣的票面價格不可能與銅錢一樣,因為紙 的價值比銅低得多。 • 因此堅決反對紙幣之流通,並把紙幣的發行看成是 無可避免的罪惡。 • 另一派贊成者,理由卻是:既然銅和紙同樣都是饑 不可食,寒不可衣的東西,則銅可為幣,何以紙不 可以為幣?故擁護之。
• 葉適(1150-1223) • 葉適(1150-1223)字正則,號永心,溫州永嘉人,以從事「功 利之學」著稱,且是永嘉學派集大成者。 • 與陳亮同為主張抗金的愛國思想家。自唐以來,即有不少思 想家對儒家「諱言財利」的基本觀點持疑,以南宋的葉適為 代表。 • 指出:「夫聚天下之人,則不可以無衣食之具。 • 衣食之具,或此有而彼無,或此多而彼寡,蓋不求則伏而不 見,或無節則散而莫收,或消削而浸微,或少歇而不繼,活 其源雖在而凌導之無法,則其流壅遏而不行。 • 是故以天下之財與天下共理之者大禹、周公是也。古之人未 有不善理財而為聖君賢臣者也。….後世之論則以為小人善理 財,而怪賢不為利也。聖賢誠不為利也。 • 不上不給而聖不知所以通之,徒曰『我不為利也』,此其所 以使小人為之而勿疑歟。」
• 不過,葉適乃是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為其說話,他曾說: 「小民之無田者,假田於富人;得田而無以為耕,借貲於 富人;歲時有急,求於富人;其甚者,傭作奴婢,歸於富 人;游手末作俳(ㄆㄞ2)優技藝,傳食於富人。而又上當 官輸,雜出無數,吏常有非時之責,無以應上命,常取具 於富人。然則富人者,州縣之本,上下所賴也。富人為天 子養小民,又供上用,雖厚取贏以自封殖,計其勤勞,亦 略相當矣!」 • 葉適此種讚譽地主之立場,所受到之批評主要是:他對地 主財富從何而來的問題並未解說清楚;把階級矛盾說成情 意纏綿的階級合作。 • 清人魏禧就說到階級矛盾現象(魏禧也是站在地主階級的 立場的):「貧民富民多不相得,富者欺貧,貧者忌富。 • 貧民閒時已欲見事生風,一迫饑饉則勢必為亂。初或搶米, 再之劫富,再之公然嘯聚為賊。富民目前受貧民之害,貧 民日後受官府之刑。」
叶适的教育思想
![叶适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34604de14791711cd791719.png)
叶适的教育思想叶适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事功学说的代表。
学界多着力于叶适的经济、哲学思想,而对其教育方面关注得比较少。
实际上,叶适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而且与其事功主旨密切相应,集中体现在教育的经世目的、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士人价值等方面。
[标签]经世四书士人价值当时学术界和教育现状是:理学家大谈所谓“醇儒”和“道学之士”,以心性教育为宗旨;在朝廷上仍然强化科举制度,对真正的人才未能给予重视。
永嘉学派学者关注教育,提出了各种具有特色的主张,在众多的学者中以叶适最为突出。
学界对叶适的教育思想关注得比较少。
笔者发现,叶适不但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处处体现出事功精神。
叶适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经世的教育目的、批判宋代科举制度的弊端、对士人价值的肯定。
一、关于教育的经世目的教育的目的为何?为经世还是做一个“醇儒”?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区别事功学者与正统理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事功学者无不以经世为目的,叶适在《赠薛子长》文中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立志而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
”经世目的首先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方面。
叶适把人才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相联系,他说;“人才之用,必常与其国其民之命相关,治乱兴衰之所从出也。
”(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九,唐书二,页576)在对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进行分析之后,得出人才决定国之兴衰的结论。
叶适说:“求天下豪杰特起之士,所以恢圣业而共治功。
”(水心别集,卷十三,外稿·制科)“共治功”是叶适一生的追求。
人应该参与治理国家的事务,并通过治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人才,叶适要求他们要具有“其规营谋虑,无一身之智而有天下之义,无一时之利而为万世之计”(水心别集,卷三,进卷·士学上)的胸襟。
义与利是关乎国家的“大利”、“大义”而非个人的“私利”,作为真正的人才,要具有包容天下的心胸气度,有报国的豪杰精神。
选拔人才的责任,叶适认为在于君主。
他说:“君道在乎起天下绝类之才,以教之。
【宋韵文化】叶适:温州模式和温州精神的源头活水
![【宋韵文化】叶适:温州模式和温州精神的源头活水](https://img.taocdn.com/s3/m/44e3481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c.png)
【宋韵文化】叶适:温州模式和温州精神的源头活水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以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从本地实际出发,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家庭经营为基础、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专业市场为依托、购销员为骨干的具有鲜明市场经济特色的“温州模式”,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超越了“苏南模式”,成为各地学习的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
而“温州模式”的精髓是温州精神,温州精神则是其特有的区域文化“瓯越文化”孕育的结果。
探寻“瓯越文化”的源头,我们就追寻到了800年前的叶适。
温州模式的主要特征“温州模式”自在温州一带诞生以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其间经历了艰难的发展道路,也经受了不少挫折。
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它随之不断发展、变化。
最初“温州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千千万万的农民自己投资、自己创业,组建遍布农村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销售或其他中介服务的业主制企业,它们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些业主制企业按照市场的需求,彼此分工协作制造各种低品质的劳动密集产品;通过千万供销员在全国各地推销产品或采购原材料,以及在本地建立各种专业市场,形成市场网络,以市场为媒介,借助市场配置资源与各地的消费者(包括客户)建立密切的市场联系。
随着发展,前期那种遍地开花创建农村非农产业的状况已经改变,正逐渐向一些小城镇集中,或者使一些村庄发展成为小城镇,且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企业也日益上规模,出现了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水平、产品品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上有相当大提高,形成了一批名牌产品,兴起了一些以往没有的或很少有的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经营和管理更为规范,市场营销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主要不是靠大量的供销人员到各地销售本地的产品、采购原材料,而是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建立了专营店等营销网络,有些产品甚至在靠近市场的地点生产等。
“温州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区域工业化发展模式,其特点值得特别予以关注。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八:叶适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八:叶适](https://img.taocdn.com/s3/m/89aa8e5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e.png)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八:叶适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八:叶适叶适(公元1150年- 公元1223年),南宋思想家,永嘉学派的代表。
1.叶适的" 道归于物"叶适在批判程朱理学的" 理在气先" 和老子的" 道行天地" 的观点时,继承和发展了陈亮的" 道在物中" 的思想。
叶适说:"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
物有止,道无止地。
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
(《习学记言》卷四十七)意思是:物与道不可分离,物在哪里,道也在哪里;物与道又是不同的,因为物是有限,道是无限的;不知得道,就不能概括物,不知得物就能达到道,即只有通过物才能知得道、达到道;道虽然是无限的,贯通一切事理,但最后仍然要归结到物,而不致使道、物流散。
因此,叶适认为物是比道更重要、更高的范畴,他说:"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皆一而有不同者,物之情也;因其不同而听之,不失其所以一者,物之理也。
" (《进卷.诗》)天地之间有形象的东西就是物。
叶适反对理学家讲的所谓" 太极"。
理学家都将《易传》说的"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奉为" 宗旨秘义" ,但叶适却说,这句话其实是" 文浅而义陋。
" (《习学记言》卷四)叶适以为,所谓" 极" 无非是标准、准则的意思。
" 夫极非有物,而所以建是极者则有物也。
" (《进卷.皇极》,《水心别集》卷七)" 极" 并非是在物之外存在的一种东西,而是在有物才能建极,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另外有"道" 和" 极"。
叶适也反对朱熹所说的,先有" 太极" 才有万物,先有房子、车子之理,才有房子和车子,等等,他认为不应作" 形而上者" 与" 形而下者" 的区分,说:" 若夫言形上则无下,而道愈隐矣。
永嘉诗人
![永嘉诗人](https://img.taocdn.com/s3/m/b4cff2e4551810a6f52486d5.png)
叶适叶适(1150—1223)1150年五月九日(5月26日)出生,字正则,号水心居士,因晚年讲学于水心村,故世称水心先生。
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
淳熙五年(1178)进士第二名(榜眼)。
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工部侍郎、吏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
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
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
南宋大臣韩侂胄伐金失败,叶适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
金兵退,他被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
后因依附韩侂胄被弹劾夺职。
1223年正月二十日(2月21日)卒,谥忠定。
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
无相寺道中宋叶适傍水人家柳十余,靠山亭子菊千株。
竹鸡露啄堪幽伴,芦菔风乾待岁除。
与仆抱樵趋绝涧,随僧寻磬礼精庐。
不知身外谁为王,更觉求名计转疎。
看柑宋叶适窈窕随塘曲,酸甜在橘中。
所欣黄一半,相逐树无穷。
习啖成真性,悲歌记土风。
惭非美人赠,采摘恣村童。
菊花开送徐灵渊宋叶适白头几度逢重九,方是今年种菊花。
衰病自怜何处看,馨香聊向小园夸。
讨论摇落生光怪,暖势风霜与丽华。
正好行吟君已去,别移秋色付谁家。
陈虞之陈虞之(1225—1279),字云翁,号止所,永嘉芙蓉村人。
南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历任扬州州学教授、淮东帅干、两淮漕干、刑工二部架阁文字,迁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校勘,积阶承议郎。
善书画,工墨竹,以忠义自许。
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军攻陷临安。
十一月,参政阿剌罕、董文炳率元军下处州,进抵瑞安府(咸淳元年八月改温州为瑞安府),嗣秀王、浙闽广察访使赵与爨率众迎敌,鏖战四十余里,步帅观察使李世达等百八十人死之。
府城被围,小校李雄开门纳外兵,与爨和守臣方洪率众巷战,兵败均慷慨死难。
虞之闻讯,会同族侄陈规,率乡人千余在瓯江北岸绿嶂垟继续抵抗,因寡不敌众,退至楠溪芙蓉崖据险坚守。
国学经典 水心先生 叶适
![国学经典 水心先生 叶适](https://img.taocdn.com/s3/m/bf57fe70c5da50e2524d7f75.png)
国学经典水心先生叶适水心先生叶适(1150—1223)作者:李刚兴一、力主抗金屡进复仇统一良策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
生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50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23年)。
叶适出身寒微,少时家境比较贫困。
他在《母杜氏墓志》中说:“始,叶氏自处州(今浙江丽水县)龙泉(今浙江龙泉县)徙于瑞安(今浙江瑞安县),贫匮三世矣。
”(叶适《水心文集》卷25)其母嫁叶家时,又因水灾而“室庐什器皆尽。
自是连困厄,无常居”,到处飘流,迁居21次,家计十分困难,但由于其母善于操持,“犹得保为士人之家”。
叶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刻苦学习而成长起来的。
宋孝宗淳熙五年,28岁的叶适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第二,被授为平江节度推官。
刚中进士几个月后,母亲就去世了。
因为母守孝,改授浙江提刑司干办公事,就在这时,他已开始了收徒讲学的活动。
后来又被参知政事龚孟良推荐,召为大学正,迁博士(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授)。
叶适与陈亮同生于南宋偏安时代,他和陈亮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在奏疏中,他尖锐地批判了主和派的“乘机待时”之论说:“二陵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而言者以为当乘其机,当待其时。
然机自我发,何彼之乘?时自我为,何彼之待?非真难真不可也,正以我自为难,自为不可耳!”指出主和派的所谓“乘机待时”之论,只不过是苟且偷安,阻挠抗战之托词。
同时,他还指出了统治集团在决策上举棋不定,在用人上缺乏定策,在法度上因循守旧,“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的积弊。
请求孝宗“讲利害,明虚实,断是非,决废置”。
据说,当宋孝宗读其奏疏未完,便“蹙额曰:‘朕比苦目疾,此志已混。
谁克任此,惟与卿言之耳。
’”“及再读,帝惨然久之。
”(《宋史》卷434《叶适传》)这次轮对虽然对孝宗触动很大,但在实际上并没有接纳他的意见。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38岁的叶适被任命为太常博士。
当时发生了兵部侍郎林栗上疏弹劾朱熹的事件,叶适上书替朱熹辩解,他说:“栗劾熹罪,无一实者,特发其私意而遂忘其欺矣。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https://img.taocdn.com/s3/m/b419934a2b160b4e767fcf48.png)
兴学自强
孙诒让重视科学技术教育,主张发展职业教 育。 温州蚕桑业历史悠久,但至清朝,由于技术 落后,蚕茧大减,于是孙诒让等有识之士呼 吁振兴家乡蚕桑生产。1897年春,孙诒让集 资在温州创办永嘉蚕学馆,永嘉蚕学馆是全
国最早的蚕桑职业教育学校之一。教学兼用 中西新法,讲授饲蚕种桑技艺。学校还向各 县推广优良桑苗,春蚕季节派学生分赴各育 蚕地区进行技术指导。
务实践行
他不仅发扬光大了永嘉学派的事功之说,而 且在为官期间参与政事,治边郡、措屯田、 安流民、建堡坞、守江北,修实政、行实德, 身体力行,赋予了学说以实践意义。永嘉学 派“经世致用”的事功哲学,一言以蔽之,
是出于对天下众生的担当。陈黻宸说叶适, “叶正则与及门言天下事,每激切哀痛,其 声动人,闻者至泣下不自禁”,拳拳报国之 心跃然纸上。
兴学自强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之后,一些爱国志士
主张维新变法,教育救国。在败国耻辱 的巨大刺激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 晚年的孙诒让认为“自强之原莫先于兴 学”,于是毅然走出书斋,用墨家苦志 力行的实践精神,迈上开启民智、兴学 强国之路。
兴学自强
1895年,孙诒让牵头,邀集瑞安地方士绅商谈筹办地方书院。
传承发展
有专家认为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思想对 今日温州的影响至少可概括为:一是经世致 用、求实务实的影响;二是变通图新、富有
改革精神的影响;三是重视功利、主张宽民 富民思想的影响;四是重视教育、尊重人才 观念的影响。 温州人为了开拓未来而善于有效地利用过去, 变过去为未来。就永嘉学派来说,“永嘉之 学统远矣”,“以经制言事功”,又有敢为 人先的创新,在综合、交流、争鸣、互补之 中发展。
背景
当时,西风东渐,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
叶适简介_叶适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叶适简介_叶适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https://img.taocdn.com/s3/m/799a145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c.png)
叶适简介 叶适 (1150~1223)南宋永嘉学派的集⼤成者。
字正则。
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
宋孝宗赵眘淳熙五年(1178),中进⼠第⼆名。
官⾄太常博⼠兼实录院检讨官,曾向丞相推荐永嘉学派的前辈陈傅良等三⼗四⼈,后皆召⽤,时称得⼈。
宋光宗嗣位,由秘书郎出知蕲州(今湖北蕲春),⼊为尚书左选郎官。
宋宁宗时,历任权吏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以战功进宝⽂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
韩侂胄仓促发动对⾦,兵败被诛。
叶适被诬附和韩侂胄起兵,落职奉祠者凡⼗三年。
晚年居永嘉城外⽔⼼村,潜⼼著述,⼈称⽔⼼先⽣。
政治上,叶适是主战派,但主张⾸先修筑堡坞,巩固边防,徐图进取,反对冒险进军。
经济上,他主张理财,称“古之⼈未有不善理财⽽为圣君贤⾂者”,并认为应当把“理财”同“聚敛”区别开来。
思想上,他主张“务实”,反对理学家坐⽽论道,脱离实际,指出:“既⽆功利,则道义者,乃⽆⽤之虚语尔!”特别是后期,叶适在《习学记⾔序⽬》等著作中,对传统进⾏了⽐较全⾯的反思。
他反对道“先天地⽣”和“尽遗万物⽽特⾔道”的唯⼼主义观点,将《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命题改换成“不可须臾离物也”,并认为这才是孔门儒者的真正传统,所以“《周官》⾔道则兼艺”,“《诗》称礼乐未尝不兼⽟帛、钟⿎”。
此外他对理学家奉为宗旨秘义的“太极”作了根本的否定,认为把《易传》当作的著作,本⾝就是⼀种附会。
同时,他还通过否定“曾⼦亲传孔⼦之道”的说法,批判了理学家的道统传授说。
则批评叶适的永嘉之学“⼤不成学问”。
叶适学说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和批判精神,继承了北宋中期以来宋学疑经惑古,以⼰意解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史上具有⼀定的地位和影响。
特别是在“天下争⾔性命之学”的时候,叶适挺⾝⽽出,和陈亮同倡事功之学,与当世⼤儒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学分庭抗礼,⿍⾜⽽三,尤属难能可贵。
在诗⽂创作上,叶适才⽓奔逸,雄赡风发,⾃成⼀家。
著作有《⽔⼼⽂集》、《⽔⼼别集》、《习学记⾔序⽬》⾏于世。
叶适
![叶适](https://img.taocdn.com/s3/m/14bf24d1d15abe23482f4d4c.png)
叶适是著名的散文家与( 诗人 )。其散文,自 成一家;其诗,宋人吴子良说:“水心诗, 早已精严,晚有高远。”
叶适( 军事 )在上也很有才能。1206年, 宋金对峙中,叶适负责防守南京和长江下 游,他冷静应敌,迫使金兵退走。
叶适的后裔们为弘扬先祖业绩,激励子孙 后代奋进,于2001年在瑞安市莘塍镇洛川河 畔建成叶适纪念馆。该馆三间六层,具有古 今合璧风格,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中国 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题写馆名,省内 外诸多名人学者赠送书画、匾额等,为之锦 上添花。举行开馆仪式时,中央电视台国际 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也前来采风,并向 全球播映,社会反响强烈。 叶适纪念馆已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 水心。13岁时,随父从瑞安迁居永 嘉县城(今鹿城)。少年时就发奋 自学。为了谋生,16岁只身到乐清 白石村塾任教。后到金华和衢(qú) 州一带,在富人家中任教,并向当 地一些学者求教。
1178年,叶适考中进士第二名,从此走上仕 途。历任吏部员外郎、泉州知州、兵部侍郎等职。 1208年59岁的叶适落职回乡,从此息影家 园专心著述讲学。经过16个寒暑,写成《习学纪 言序目》50卷。 叶适是永嘉学派学说的集大成者。永嘉学派 讲究“功利之学”,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 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重本抑 末”,即只重视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提出工 商跟农业应并举的观点,同朱熹的理学、陆久渊 的心学成为南宋时期的三大学派。叶适在我国历 史上有着重要的低位,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叶家自从鹿城后,因连年水灾,家中十 分贫穷,只好租住别人的房屋。期间,东 迁西搬,一共搬迁了21次。 当时瑞安工商业比较发达,亲友都劝 叶适的母亲让儿子放弃学业,去经商或学 手艺改善家庭生活,可是母亲不同意。 母亲时常告诫叶适说:“你要努力读 书,发奋自立,不能因穷困而乞怜或依赖 于人。” 叶适铭记母亲的教导,刻苦用功, 求学不倦,十岁时就能够动笔写文章。 1178年春,叶适进士及第回家,全 家欢喜。
叶适
![叶适](https://img.taocdn.com/s3/m/d8b97c3431126edb6f1a10b2.png)
叶适画像
少年求学
叶适出生在浙江瑞安县城水心街。叶适的少年时代, 家境贫困。“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蒉三世矣”。 父亲性情开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母亲杜氏嫁到 叶家的那一年,正逢水灾,家中器物被大水冲尽, 自此更为艰难,居无定址,先后迁过二十一处, “穷居如是二十余年”。 11岁时,名儒陈傅良在县城林元章家执教,叶适经 常在林家嬉戏,他得到机会从陈傅良学习。据他自 己的回忆,从此受教、请益于陈傅良的时间,前后 有40年之久。
叶适著作
《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
序目》 傍水人家柳十余,靠山亭子菊千株。 竹鸡露啄堪幽伴,芦菔风干待岁除。 与仆抱樵趋绝涧,随僧寻馨礼精庐。 不知身外谁为主?更觉求名计转疏。
叶适故里
《看柑》
窈窕随塘曲,酸甜在橘中。
所欣黄一半,相逐树无穷。 习啖成真性,悲歌记土风。 惭非美人赠,采摘恣村童。
重要思想
叶适在财经思想上明确指出:“理财与聚敛异,今之理财者, 聚敛而已矣。” 叶适认为:“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 众而兵强。” 在叶适从政的三十四年中,力图改革社会积弊,希望南宋王 朝转弱为强,从而恢复北方失土,可说是贯穿于他的一切活 动中的一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这一中心思想,叶适曾分别从 政治、经济、军事、法制、选拔人材等各个方面,相当全面 地论述了他对改革当时社会积弊的一些主张。而在这些改革 主张中,叶适又始终贯彻着他重视实际事功,反对空谈仁义 的理论。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
南宋 哲学家、文学家。字正则,号水心。浙江瑞 安人(其祖上自处州龙泉黄南村徙于瑞安)。是 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
1150年五月九日(5月26日)出生,淳熙五
叶适诗词全集
![叶适诗词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ac1684b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a.png)
叶适诗词全集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叶适诗词全集简介
2.叶适的文学成就
3.叶适诗词的艺术特点
4.叶适诗词的影响
正文
【叶适诗词全集简介】
《叶适诗词全集》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叶适的诗词创作总集。
叶适,字伯简,号靖节,南宋后期重要官员,他在文学、哲学、政治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全集收录了叶适的诗词作品,包括诗、词、赋等各种形式,展现了叶适独特的文学才华。
【叶适的文学成就】
叶适是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成就极高。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叶适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诗篇,也有柔美、清新的山水田园诗。
他的词作品则以豪放、奔放、富有个性为特点,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叶适诗词的艺术特点】
1.主题丰富:叶适的诗词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抒发壮志豪情,也有描绘山水田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面貌。
2.形式多样:叶适擅长各种诗词形式,包括五言、七言古诗,以及词、赋等,展现了他全面的文学才华。
3.艺术风格独特:叶适的诗词作品以其豪放、奔放、富有个性的艺术
风格著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叶适诗词的影响】
叶适的诗词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在风格和内容上影响了许多后世诗人,特别是南宋后期的诗人。
他的词作品对南宋词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南宋词风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叶适的诗词作品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后世研究南宋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浅谈叶适
![浅谈叶适](https://img.taocdn.com/s3/m/29d7a3f5b8f67c1cfad6b85f.png)
,
金 政权不 仅 压 迫 和 歧 视 中 原 居
;
每年 还 要 向南宋 索 取 大 量 银 绢
“
,
( 1 1` 1 年 的
;
`
绍 兴 和 议 ” 规 定 为五 十 万 两 匹
11 6 4 )
年的
隆兴 和议
,
规 定为 四 十万 两 匹
,
1 2 0 8年 的
。
`
嘉定 和 议
”
规 定 为六 十 万 两 匹
。
期之 后 的 官学 ) 颇 多抵 捂
,
( 一 )
叶 适 是 南宋 的 封建 官 僚 使
。
,
经进 士走 上 仕 途
,
官至 吏部 侍 郎
、
他 所处 的 南宋 时 期
,
正 是 中 国 内部 的 民 族 矛 盾 尖 锐 化 的 历 史 阶 段
。
。
以 女 真 族 为主 体
的 金政权 由 东 北一 隅 发展 到 辖 有 淮 水 以 北 的 广 阔 地 区
全的 正 的 补 会奥价 ` 叶适 认 为 甘 弱 而幸安 者 衰
:
后 二 者 的 要 求形 成 了 维 护 民 族 利 益
一
聆卜
话 则 县 其巾 的 水 出 枚 宪 于 一
,
_
改 弱 而就 强 者 兴
,
,
”
他呼 吁 今 日
“
一大 事而 己
。
,
佗提 倡 改 弱 为 强
、
,
顽 强进 取
。
二 陵 之仇未 报
又 与宋 宁 宗
,
、
韩诧 宵之 流 轻 率 国 事 的做 法有着 极大 的 分歧 溃不 成 军
叶适简介,叶适的诗词全集,共393篇诗文
![叶适简介,叶适的诗词全集,共393篇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769ca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8.png)
叶适简介,叶适的诗词全集,共393篇诗文叶适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
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
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
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
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叶适的诗文全集西江月(和李参政)宋代:叶适识贯事中枢纽,笔开象外精神。
传观弓力异常钧。
衣我六铢羞问。
周后数茎命粒,鲁儒一点芳心。
啄残楼老付谁论。
谩要睡馀支枕。
西江月·识贯事中枢纽宋代:叶适识贯事中枢纽,笔开象外精神。
传观弓力异常钧。
衣我六铢羞问。
周后数茎命粒,鲁儒一点芳心。
啄残楼老付谁论。
谩要睡馀支枕。
锄荒宋代:叶适锄荒培薄寺东隈,一种风光百样栽。
谁妒眼中无俗物,前花开遍后花开。
赠高竹有外侄宋代:叶适娶女已为客,参翁又别行。
相随小书卷,开读短灯檠。
野影晨迷树,天文夜照城。
须将远游什,题寄老夫评。
哀巩仲至宋代:叶适老衰哭无泪,行叹复坐嗟。
荒凉鹤呜村,尚友初萌芽。
当时各年少,涉世迷骊騧。
中天悬明月,争欲伸手拿。
朝语日再昃,夜谈更五檛。
君文蚤贵重,蜀锦载胡车。
离离三千首,雅正排淫哇。
石碑富规制,玉策垂芬葩。
简牍尤妙美,一字不可加。
笑我自山野,悲君混泥沙。
古称骚人穷,留与后代夸。
临谁寄音信,已受南台衙。
俄然被弹射,翻燎北坞畲。
季也守大玉,千里畦稻麻。
请登小芙蓉,万仞凌烟霞。
兹游隐者事,亦用期屡差。
书来病良慰,誓言指春华。
秉我乌臼烛,瀹以蒋富茶。
那知是绝笔,杨柳空白花。
颇疑魂气升,彷佛天之涯。
多生註周易,遥认草玄家。
安扶待制侍郎徐公挽词二首宋代:叶适玉质金章映海滨,养成天德异凡伦。
叶适
![叶适](https://img.taocdn.com/s3/m/dacdeac95ef7ba0d4a733b81.png)
服除:守丧期满。 权:临时代理官职 然:认为正确(有道理) 兵端,军事上的事端,导 致战争的事端。 藉:凭借 会:恰逢 未几:不久 及:等到
• 初,淮民被兵惊散,日不自 保。适遂于墟落数十里内, 依山水险要为堡坞,使复业 以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 凡四十七处。又度沿江地创 三大堡,每堡以二千家为率, 教之习射。无事则戍,以五 百人一将;有警则增募新兵 及抽摘诸州禁军二千人,并 堡坞内居民,通为四千五百 人,共相守戍,三堡就,流 民渐归。嘉定十六年,卒, 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谥 文定。
• 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 • 人于丞相,后皆召用, 时称得人,及孝宗不 豫,群臣至号泣攀裾 以请,光宗竟不往。
得人:1、谓得到德才 兼备的人。亦谓用人 得当。2. 谓得人心。 不豫:1.不悦;不快乐。 2.旧指帝王有病。 • 3.不犹豫。 • 不往:不去探视
• 未几,孝宗崩,光宗 • 未几:不久 不能执丧。军士籍籍 • 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 有语,变且不测。
• 墟落:村落 • 率:古代行政区划基本 单位。 • 通:总共 • 流民:是指受灾而流 亡外地、生活没有着 落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 死。---《曲禮》 • 帝王死的其他说法:驾崩、 大薨、山陵崩、大行、登 遐、晏驾、千秋 • 籍籍:形容喧哗纷乱的样子。 • 且:将要。
• 适告宰相留正曰: • “上疾而不执丧,将 何辞以谢天下?今嘉 • 王长,若预建参决, 则疑谤释矣。”宰执 • 用其言,同入奏立嘉 王为皇太子,光宗许 • 之。俄得御批,有 “历事岁久,念欲退闲” • 之语,正惧而去,人 心愈摇。知枢密院赵 汝愚忧危不知所出, 适告知阁门事蔡必胜 曰:“国事至此,子 为近臣,庸坐视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宗羲这样评价:“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
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用他自己
的话来说叫“务实而不务虚”。明末思想家李贽惊叹
道:“此儒者乃无半点头巾气,胜李纲、范纯仁
宋名臣)远矣!真用得!真用得!”
和陈亮一样,叶适反对离开“功利”而言“道
叶适,生于公元1550 年,卒于公元1223年。字
正则,人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南
宋思想家,永嘉学派代表人物。
永嘉学派起初是传播程颢、程颐伊洛之学的学
术流派,传到薛季宜和陈傅良时,永嘉学派开始悖
离二程的学说,向事功之学转变。叶适是薛季宜和
陈傅良的学生,直接继承他们二人的功利思想,作
,“图善”、“立义”的思想与重视事功的务实精神联系
起来。叶适接受了事功学说并加以发扬光大与他早
年的家庭生活是有关系的。
1178年,叶适擢进士第二,授平江节度推
官,召为太学正,由秘书郎出知蕲州,又入朝为尚
书左选郎官,迁国子司业。以后历任泉州知府,权
兵部侍郎等职。公元1207 年他被劾夺职。在对金和
义”,主张把“功利”和“道义”结合起来。叶适还
批评了理学家虚拟的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道统说”,反对把《中
庸》、《大学》纳入理学的轨道。
了 进一步发挥,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
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叶适出身于贫民家庭,先祖从处州龙泉迁徙到
瑞安。至他的母亲嫁进叶家时,已贫困三代了。一
次,大水冲毁了叶家的房子和器物,从此叶家连遭
困厄,不能长期定居,很短时间内竟迁徙了21次。
叶适自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使他容易把
战问题上,叶适主张积极图谋雪耻和恢复失地。他
指责南宋的弊政,说明财竭、兵弱、民困、势衰的
社会现象十分严重,要求限制皇帝及贵族地主的封
建特权,以增强国家的力量。他曾经成功地组织了
对金兵的抗击,并制定了一套防御计划。
有了几十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叶适罢职后回到
永嘉城外的水心村,潜心研究学问,创立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