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诒让礼学研究的“通经致用”特征与永嘉学派

合集下载

国学大师孙诒让的简介

国学大师孙诒让的简介

国学大师孙诒让的简介孙诒让,是中国晚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不仅在经学著作方面很有建树,而且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因为一生都与书籍著作打交道,所以孙诒让生平就如他笔下的书一样,既简单平淡又耐人寻味。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孙诒让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孙诒让,十三岁就著成《广韵姓氏刊误》,十八岁写成《白虎通校补》,一生著作达35种,对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主要著作《周礼正义》是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之作,《墨子间诂》为训诂名著,被誉为“现代墨子复活”,《契文举例》是考释殷墟文字最早著作。

孙诒让苦心经营,筹建资金五十来万,领导温处十六个县先后成立学堂三百余所,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地方启蒙运动和刷新乡土社会风气起着巨大作用。

近代学术界俞曲园、章太炎、张謇、朱芳圃、徐世昌、梁启超、鲁迅、郭沫若、胡适等对他都有中肯的高度评价。

《清史稿》482卷为他列传,温州和瑞安各地还修建了“籀园”、“怀籀园”、“籀公楼”等建筑物,来纪念这位大学问家和大教育家。

国学大师孙诒让的学术经理孙诒让的治学是由父亲发蒙的。

其父衣言,道光三十年成进士,入翰林,历官中外垂二十年。

他五岁时即随两亲居北京,从父读书识文义。

九岁,受《周礼》,十岁即旁涉群籍,日以浏览《汉魏丛书》为乐。

咸丰八年(1858年),孙衣言出任安徽安庆知府,他才从北京返归里门。

年十三,治校雠之学,即草成《广韵姓氏刊误》一卷。

十六岁,读江藩《汉学师承记》及《皇清经解》,知清儒治经、史、子、小学的家法。

年十八复著《白虎通校补》一卷。

到了廿六岁,便开始草创《周礼正义长编》。

他在治学道路上,尝自言:“少耽文史,恣意浏览,久之,则知凡治古学,师今人不若师古人,故自出家塾,未尝师事人,盖以四部古籍具在,善学者自能得师。

”可见他幼承家学,从少即打下坚实基础,到后来博极群书,其所以著作等身,学术超越前人,主要是出于自己的专攻。

经世致用传统文化创新的永嘉学派

经世致用传统文化创新的永嘉学派

经世致用传统文化创新的永嘉学派国家提出传统文化创新,如何创新?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一、文明历史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国在长达五千多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

面对前人留下的丰厚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对此,毛泽东同志概括为:“温故知新,推陈出新”。

对这一层次的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提炼,并积极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文化内涵从古至今的传统文化中,留到现在是有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发展的,像儒家的“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思想赋予中国人立足自身却胸怀天下的责任,但同时也消磨了三纲五常这些落后的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思想赋予了中国人顺应自然又以柔克刚的智慧,但也消磨了无为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墨家的“交相利、兼相爱”思想赋予了中国人和平主义和双赢的智慧,但也消磨了小国寡民的思维。

因此这些文化的力量如春风化雨般滋养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而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力量都深深植根于传统。

但是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与时俱进创新内涵与形式方能永葆文化的活力。

这些渗透灵魂的精神指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们被丰富绚烂的文化遗产所承载,传之后人,延绵不绝。

要在焕发传统文化的活力的同时,也要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浪潮中创新的文化底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继承传统文化,稳固文化力量之根脉。

要激发传统的活力,首先要意识到其重要性,正本清源,批判继承,方能步履轻盈走向未来。

国学网——国学大师——孙诒让

国学网——国学大师——孙诒让

国学网——国学大师——孙诒让随着西方列强的逐步蚕食,中华民族愈益苦难深重。

而境内民生之疲弊,义和团之揭竿,腐朽的清王朝更面临新的挑战。

一连串的战事迭起,重又激起各界人士的救亡强国之议。

当此之时,守旧者固不足议,崇洋者亦有偏差,而立足本邦、审视外域者,一时成为潮流。

孙诒让奋起于其间,虽不免有怀旧之思,然审时度势,究心朴学,兼擅西学,卓然乃一大师。

秉承家训师法乾嘉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又作仲颂,号籀庼,别署荀羕,浙江瑞安人。

诒让生当“文字驰禁,海通国创,世变学纷之会”[1],其一生矢志朴学,系心世运,不仅在学术上对《周礼》学加以总结发阐,且欲藉此挽救危难时局,“慨然欲通古于今,汇外于中,以一尊而容异”[2]。

章梫尝言:“诒让于学淹贯古今中外,以通经为体,以议时务为用。

”[3]此一以学术求治道的淑世情怀,洵足观其生平志向。

孙诒让为学,一则秉承家学,一则承继乾嘉朴学之遗风。

其父孙衣言,“以翰林起家,诗古文雄一时。

咸丰初,入南书房,教授皇子诸王。

又四夷属国遣人来学京师,衣言官国子监,并教之。

……故诗文流播海外。

同治间,出为安徽道员,……迁湖北江宁布政使,擢太仆寺卿。

”[4]其为学绍述永嘉绪言,“欲以经制之学融贯汉宋,通其区畛,而以永嘉儒先治《周官》经特为精详,大扺阐明制度,究极治本,不徒以释名辨物为事,亦非空谈经世者可比”[5]。

他曾辑补《永嘉学案》,为黄黎洲、全谢山拾遗;又与曾国藩、俞樾、翁同龢相往来,讲学颇相得。

诒让熏染于父教,亦慨然有志。

他曾言:“以人废言不可,且先汉诸黎献,风义皎然,经训之以徒举一二人僻邪者,史官如沈约、许敬宗,可尽师耶!”盖有感于其父“经师如戴圣、马融不阻群盗为奸劫,则贼善人,宁治史志,足以经世致远”[6]之讽也。

故诒让乃以其父受《周官经》,自此始。

又孙诒让曾言:“年十六、七,读江子屏《汉学师承记》及阮文达公所集刊《经解》,始知国朝通儒治经史小学家法”[7],“我朝乾嘉以来,此学(指汉学——引者注)大盛,如王石臞念孙及其子文简公引之之于经子,段若膺先生玉裁之于文字训诂,钱竹汀先生大昕、梁曜北先生玉绳之于史,皆专门朴学,择精语详,其书咸卓然有功于古籍,而某自志学以来,所最服膺者也。

中国晚清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一代大儒孙诒让

中国晚清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一代大儒孙诒让

中国晚清经学⼤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代⼤儒孙诒让基础概况孙诒让(1848年9⽉16⽇—1908年6⽉20⽇),是中国晚清经学⼤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

幼名效洙,⼜名德涵,字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

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

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师”之誉,章太炎称他“三百年绝等双”。

孙诒让同治六年举⼈,五应会试不中。

官刑部主事,旋归不复出,专攻学术,精研古学垂四⼗年,融通旧说,校注古籍,著书三⼗余种。

所著《周礼正义》为⼀⽣⼼⼒所瘁,为清代群经新疏中杰出之作。

《墨⼦闲诂》亦为注墨的权威之作。

《契⽂举例》为考释甲⾻⽂开⼭之作。

《温州经籍志》,被誉为“近世汇志⼀郡艺⽂之祖”。

《四库全书简明⽬录批注》⼆⼗卷,《四部别录》⼆卷,则是⽬录版本学的专著。

⼈物⽣平1848年(清道光⼆⼗年戊申),⼋⽉⼗九⽇巳时(阳历九⽉⼗六)孙诒让⽣于瑞安市潘岱乡砚下村,世称盘⾕孙⽒。

其⽗⾐⾔,道光三⼗年成进⼠,⼊翰林,历官中外垂⼆⼗年。

1849年(道光三⼗年⼰⾣),孙诒让⽗孙⾐⾔成进⼠⼊翰林,是年秋⾃京师乞假南归;仲⽗孙锵鸣任⼴西学政。

1851年(咸丰元年⾟亥),洪秀全陷永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

⾐⾔携眷北⾏。

1853年(咸丰⼆年癸丑),随两亲居北京,从⽗读书识⽂义。

洪秀全太平军克江宁,定国都改称天京。

⽗孙⾐⾔任武英殿协修,仲⽗孙锵鸣⾃⼴西归在乡⾥督办团练。

1855年(咸丰五年⼄卯),⽗孙⾐⾔⼊直上书房,授惠亲王诸⼦读书。

⽗⼦两⼈住澄怀园逾三载。

1856年(咸丰六年丙⾠),随⽗就读《周礼》《四⼦书》。

1857年(咸丰七年丁已),从⽗读书识⽂义,浏览《汉魏丛书》以为乐。

1858年(咸丰⼋年戊午),英法联军北上,举朝争议,和战未决,签订《天津条约》。

⾦钱起义于平阳,蔓延温州。

孙⾐⾔出任安徽安庆府知府。

1859年(咸丰九年⼰未),孙⾐⾔辞安庆知府职,随⽗南归,从⽗学诗法。

1860年(咸丰⼗年庚申),英法军⼊侵北京,⽂宗出奔热河,订《北京条约》。

[精]一方思想成就一方人,温州人成功的秘密——经世致用的永嘉学派

[精]一方思想成就一方人,温州人成功的秘密——经世致用的永嘉学派

[精]一方思想成就一方人,温州人成功的秘密——经世致用的永嘉学派[精] 一方思想成就一方人,温州人成功的秘密——经世致用的永嘉学派简介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等,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今温州)地区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学的一个儒家学派,是南宋浙东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派。

因其代表人物多为浙江永嘉人,故名。

在哲学思想上,认为充盈宇宙者是“物”,而道存在于事物本身(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提倡功利之学,反对虚谈性命。

永嘉学派曾与理学派、心学派鼎足而立。

形成永嘉之学,溯源于北宋庆历之际的王开祖、丁昌期、林石等,以后周行己、许景衡等又把“洛学”、“关学”传到温州。

南宋之时,永嘉地区的学者辈出,郑伯熊、郑伯海、郑伯英、陈傅良、徐谊等是前期永嘉学派的出名学者,到叶适则集永嘉学派之大成,成为吕祖谦去世后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浙东学派之代表人物。

永嘉学派的形成,与南宋时期永嘉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

当时,永嘉地区出现了富工、富商及经营工商业的地主,永嘉学派就是代表这些新兴阶层利益的思想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要求抵御外侮,维持社会安定,主张减轻捐税,恢复工农生产,强调买卖自由,尊重富人,提倡实事和功利。

主张永嘉学派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心学”大讲身心性命之学立异,他们强调功利,注重事功,正如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所指出的:“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盖亦鉴一种闭眉合眼,目蒙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

”(《宋元学案》卷五十二《艮斋学案》黄宗羲按语)具体地讲,这种事功之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评价谭嗣同和唐才常十分推崇永嘉之学。

谭嗣同在《仁学·自序》中将永嘉归之于墨学中的“任侠”派:“墨有两派:一曰‘任侠’,吾所谓仁也,在汉有党锢,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体。

”内容1.永嘉学派最早提出了“事功”思想,亦是永嘉学派最大的特点,主张利与义的一致性,“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某些道学家的空谈义理。

瓯越名流,永嘉学派-powerpointpresent

瓯越名流,永嘉学派-powerpointpresent

•第一节 永嘉学 派
永嘉学派源源流长。北宋时,温州一些 学者通过讲学、授业,开永嘉学术研究 之先河。至南宋,薛季宣开创“事功之学” ,永嘉学派正式产生。
永嘉学派的兴起 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永嘉学派的传承发扬



学派的兴起
两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和粮食作 物产量的提高,在农业发展的基 础上,温州的手工业也发展迅速 。而农业手工业的发达,又促进 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 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又促进了 温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温 州这个经济发达、文教事业昌盛 、人才辈出的地方,反映当时商 人要求,主张“以利和义”、经世 致用“思想的永嘉学派就自然而 然地产生了。

敢为天下先 •
温州创造了许多全国 第一:温州是全国第 一份个体工商执照、 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 的诞生地;温州是内 地第一个建设股份合 作制企业、第一个实 行金融利率改革、第 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 例、第一个和香港合 资兴建地方铁路---金温铁路的地区。
请思考:温州人创造 出这么多的“全国第 一”,跟温州的传统 文化有什么关系?
叶适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永嘉学 派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把薛季宣、陈傅良二 人事功思想的一些论点发展成为理论体系, 并从解决南宋现实政治的高度来提倡事功思 想,使永嘉学派成为南宋时期同朱熹的道学 、陆九渊的心学鼎立的三大学派之一。
叶适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与诗人。其散文 ,议论英发,自成一家。其诗,宋人吴子良 《林下偶谈》说“水心诗,早已精严,晚尤 高远。”一生著述极其宏富,有《水心文集 》、《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 水心诗钞》等。
瓯越名流,永嘉学派powerpointpresent
2020年7月20日星期一

温州文化--永嘉学派

温州文化--永嘉学派

温州
市花 市树 市鸟 市歌
茶花
榕树 海鸥 《会飞的家乡》
问题探究 东瓯之名是怎么来的?何时称永嘉?
温州是何时命名的?
温州由来
东瓯国 远古时期,温州一带生产的陶器,大多数是瓯器。
“瓯”是当时的一种饮器、盛器。人们以其盛产之物 来命名其地,所以称温州一带为“瓯”;又因地处我 国东南,被称为“东瓯”。春秋时期,东瓯属越国的 领土,故又有“瓯越”之称。
一、永嘉学派源源流长--永嘉学派的兴起
滥觞 (làn shāng)
北宋时,温州一些学者通过讲学、授 业,开永嘉学术研究之先河。
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王 开祖、林石和丁昌期三人率先在温州播 种中原文化,开“东南邹鲁”之先河, 世称“皇祐三先生”。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周行已、 蒋元中、沈躬行、刘安节、刘安上、许景衡、 戴述、赵霄和张辉九人去中原汴京(今河南开 封)太学学习,他们兼采程颐、苏轼、王安石 诸派学说之长,回到温州加以传播发扬,世称 “元丰九先生” (永嘉九先生) 。
今天,温州货独步市场,温州企业越做 越大,温州模式闻名天下。
这种模式形成的历史依据到底在哪里?
学术界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目光投向了南 宋时期的永嘉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叶适。
温州有今日的发展,与它(永嘉学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息息相关。
原态
北宋以前,温州远离京师,文化学术活 动相对滞后,罕有知名文人、学者。
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等,一般指北 宋以来浙东温州地区的一批学者所形成的一个新儒家 学派,其代表人物有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叶适 等。 永嘉学派按其学术思想的差异,可分为三派。
一是以郑伯熊为代表的景望学派,主张开明政治和 “学以致用”;

永嘉学派有趣说法

永嘉学派有趣说法

永嘉学派有趣说法
摘要:
一、永嘉学派的起源和发展
1.永嘉学派的定义
2.起源:北宋庆历年间的王开祖等人
3.发展:南宋时期的陈傅良、叶适等著名学者
二、永嘉学派的主要学说
1.事功主义
2.经世致用
3.以“实用”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三、永嘉学派对后世的影响
1.对温州地区文化的贡献
2.对后世学者的启示和影响
四、永嘉学派的现代意义
1.实用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2.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正文:
永嘉学派,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思想,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的王开祖等人,后来经过南宋时期的陈傅良、叶适等著名学者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实用”为核心的学术体系。

永嘉学派主张事功主义,强调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应该为现实生活服
务。

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永嘉学派提倡学者要关注社会现实,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应用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永嘉学派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在温州地区,它为温州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永嘉学派的思想观念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启示和影响,使得这一学派成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永嘉学派的实用主义价值观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我们应当学习永嘉学派的务实精神,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毕竟英雄是学人”——试析孙诒让诗歌的情感世界

“毕竟英雄是学人”——试析孙诒让诗歌的情感世界

“毕竟英雄是学人”——试析孙诒让诗歌的情感世界刘海霞施春晖(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 要:本文以晚清学者孙诒让的诗文集《经微室遗集》中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解读文本来挖掘孙诒让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情感构成孙诒让诗歌情感世界的主旋律,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伟大学者的人品和精神追求。

关键词:孙诒让;《经微室遗集》;诗歌;情感世界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4-0208-02孙诒让,字仲容,号籀居士,浙江瑞安人,与俞樾、章太炎并称清末三学者。

孙诒让博学精深,一生共著述三十五部,在经学、文字学、甲骨学、金石学、校勘学、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他又是一位教育家,是近代浙江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于此同时,孙诒让也留下了数十首诗歌,收录在《籀·诗词》、《经微室祠》中。

孙诒让的诗歌创作有深厚的家学渊源。

其父孙衣言有《逊学斋诗抄》,“孙以诗震海内外,其诗盖包四灵、轶止斋、战胜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而追李、杜、苏、黄”。

叔父孙锵鸣诗歌创作成就很高,王树献评孙锵鸣诗“在苏子瞻、陆务观之间”。

在词作方面,《全清词钞》录孙衣言的《忆旧游》、《摸鱼儿》,孙锵鸣的《齐天乐》、《琐窗寒》,孙诒让的《苏武慢》等词数首。

一、醉心学术、流连经史的专情作为学者,在孙诒让的诗歌中,绝大多数都与其学术活动有关,反映出孙诒让做为大学者“醉心学术,流连经史”的精神风貌。

(一)以诗会友,鉴赏评定古刻古画如1900年写成的《题吉日癸巳石刻二首》,孙诒让主要追溯了西周君主周穆王的故事和传说。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歌咏过周穆王:“瑶池阿母缔窗开,黄竹歌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孙诒让则不仅追溯了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传说,还追述了西周徐国的诸侯徐偃乘机造反的事件。

“昆仑西母事微茫,黄竹歌成已耄荒。

不有骅骝千里足,只愁徐偃是真主。

”对周穆王的求仙行为和严重后果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清朝经学家孙诒让生平简介

清朝经学家孙诒让生平简介

清朝经学家孙诒让生平简介孙诒让,是中国晚清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

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容,别号籀庼。

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

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章太炎称他“三百年绝等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00,希望大家喜欢!孙诒让生平简介经典著作《周礼正义》的作者孙诒让,是中国晚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

与俞樾、黄以周合称为“清末三先生”的孙诒让,不仅在经学著作方面很有建树,而且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因为一生都与书籍著作打交道,所以孙诒让生平就如他笔下的书一样,既简单平淡又耐人寻味。

孙诒让出生于浙江温州,是地地道道的温州瑞安人。

孙诒让的父亲在道光三十年成进士,得以进入翰林,后来做了二十年的官。

所以孙诒让也算是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

孙诒让跟随父亲读《周礼》、览《汉魏丛书》、学诗法、识文义。

虽然孙诒让生平是在中国动荡不安、外强入侵的大背景下,但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孙诒让钻在书本里自娱自乐。

虽然外面是兵荒马乱,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英法联军的侵华战争,但是这些都无法影响到徜徉在古书典籍中的孙诒让。

毋庸说,是书本使得孙诒让生平如此平静祥和。

在同治六年,孙诒让中举人,然而在接下来的五应会试里,孙诒让却没有中榜。

在刑部担任主事一职不久,孙诒让就弃官学文,从此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由孙诒让编写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等典籍著作成为后人研究《周礼》和墨子的重要文献参考依据。

也因此,孙诒让被称为“晚清经学后殿”。

孙诒让著作孙诒让是我国著名的经学大师、教育家。

出生于清朝末年的孙诒让,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学术著作的撰写。

孙诒让著作就像星空中璀璨的星星,不仅点缀了他的学者生涯,更是照亮了中国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天地。

在孙诒让著作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莫过于《周礼正义》。

倾尽毕生心血编写的《周礼正义》,不仅是孙诒让本人引以为傲的作品,也成为了清代众多经书疏解中,最为杰出的著作。

清人经典诠释的取向及特色

清人经典诠释的取向及特色

清人经典诠释的取向及特色作者:潘斌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20年第02期〔摘要〕明清之际的学人深感王学末流空疏之弊,他们在经典诠释中寻求经世良方,颇具实用意味的“三礼”遂进入他们的诠释视域。

乾嘉学人“三礼”之学的背后,有对社会秩序建构的深沉思索。

在晚清危难的时局下,传统士人通过“三礼”从而阐发经世致用思想。

清人“三礼”诠释的求实精神,体现在他们于“三礼”经、注、疏之辨疑,以及他们无汉宋门户之见。

清人的“三礼”诠释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程度之深,可谓空前。

清代“三礼”的校勘、礼图、礼例等方面的研究皆有集成特点。

〔关键词〕清代,三礼,礼学〔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20)02-0140-10清代是经学的“复盛时代”①,从阮元所编《清经解》、王先谦所编《清经解续编》、刘晓东所编《清经解三编》便可窥清代经学规模之宏大。

在经学大盛的背景下,清人的“三礼”诠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全面考察清人的“三礼”诠释,对于丰富清代的经典诠释学以及廓清清代经学史皆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拟对清人“三礼”诠释的宗旨、方法以及成就进行考察,以窥清人经典诠释的内容和特色。

②一、清代“三礼”诠释的经世取向自古以来,“三礼”之学不限于纯学理的探讨,而是与社会秩序的建构和规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历代治“三礼”者,除了有文本层面的文字训诂外,还将“三礼”所强调的礼仪风范与社会的需要密切关联起来。

比如汉代礼学大家郑玄治“三礼”,“非是注解,且可为朝廷定制也”。

③汉代刘歆、宋代王安石等人则以《周礼》之诠释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资源。

由此可见,经世致用是汉宋学人“三礼”诠释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为清人所承继。

“三礼”进入清人的诠释视域并非偶然,而是与时代的学风和世运有极密切的关系。

明清之际,不少学人深感王学末流空疏之弊,他们遂在经典的诠释过程中寻求经世致用的良方,而于社会秩序建构颇有关联的“三礼”之学遂进入清人的诠释视域。

玉海楼导游词

玉海楼导游词

玉海楼导游词篇一:导游词玉海楼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每个时代总有一批知识分子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书,而且印书、藏书。

到晚清,浙江就有四大著名的藏书楼:浙北南浔的嘉业堂,浙东宁波的天一阁,嘉兴海宁的别下斋,还有温州瑞安市的玉海楼。

嘉业堂、天一阁我都曾多次进去过,而玉海楼却一直无缘观览。

今年四月,我到温州开会,会后专门去瑞安参观玉海楼,以了却自己的一个夙愿。

那天上午春雨霏霏,我在友人的陪同下,走近这幢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逾百年的玉海楼。

据友人介绍,玉海楼为清代大儒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所建。

“玉海”原为书名,是南宋礼部尚书王应麟所写,他自诩此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

而此意思正符合孙氏父子建藏书楼的本意。

因此,就借书名为楼名,将藏书楼取名为玉海楼。

此刻,这座建于1888年的江南著名藏书楼,以一种典雅、古朴的风韵,呈现在我的面前。

白墙黑瓦,飞檐翘栋,没有宏大富贵的气派,却有精致内敛的风韵。

友人告诉我,玉海楼集藏书功能、浙东优秀民居特色和私家园林风范于一体,占地8000平方米,由藏书楼、百晋陶斋、孙氏故居和后花园四个部分组成,三面环以池塘,面阔各五间,楼有廊,前后相通。

孙诒让先生生前多在此著书,并收藏了百余块晋砖,所以,这里有个“百晋陶斋”。

斯人已逝,晋砖依旧在,不禁让人有些唏嘘。

走进藏书楼,可以看到孙衣言先生的玉海楼藏书记。

其中有,“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可以就我庐,读我书。

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这样几句话,这大概是孙氏建藏书楼的初衷吧。

玉海楼原有图书八、九万卷,均系孙氏父子悉心搜求所得,其中多乡帮文献、珍籍善本。

孙诒让卒后,善本图书多归杭大收藏。

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

”我想像,当年一些渴求知识的“乡里后生”,长衣马褂,在这里静静地翻阅着自己喜爱的书籍,汲取着人类知识的精华,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孙诒让“博”之思想及当代价值

孙诒让“博”之思想及当代价值

孙诒让“博”之思想及当代价值作者:张冰洁施春晖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5期摘 ;要: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确定了“博、爱、雅、艺”四个词作为学院“师范气质”核心词。

“博,代表着为师者应有的好学精神和包容态度,不仅应广泛涉猎知识,而且应有博大的胸怀与涵养”。

而孙诒让在博方面表现突出,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而且具有广博的胸怀。

研究孙诒让的“博”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学生自身“师范气质”的提升。

关键词:孙诒让;博;思想;当代价值孙诒让是中国晚清经学大师,郭沫若说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梁启超称其为“清末第一大师”。

作为巨儒和大师,他具有“博”之思想。

孙诒让的“博”不仅表现为广博的学识,也体现为广博的胸怀。

孙诒让“博”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于治学、教育、做人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孙诒让“博”之思想孙诒让的“博”主要体现在广博的学识和广博的胸怀两方面。

具体阐述如下(一)学识渊博1、博采诸家精义,成一代《周礼》新疏南宋初,浙南学者林椅“以《周礼》为周公经世之书”,后陈傅良将《周礼》和朝政联系起来,从他们开始《周礼》便被认为是可治后世的经世之学,被认为是周公治太平之书,历朝历代对其著述作疏的不胜枚举,到了清代由于文字狱,文人开始全面考证历朝历代的古籍,校勘训诂之风大作。

而孙诒让正是这其中集大成者。

孙诒让以郑注、贾疏为基础,广泛收集自汉唐至清历代疏注以及研治《周礼》的诸家学说,汇聚研究,取舍有度,博采诸家精义,力求在前人基础上形成更精深、完整的一代新疏。

据方向东的《孙诒让训诂研究》统计,《周礼正义》中引用的诸家学说共达148家。

从汉唐以来刘歆、王肃、杜预、刘炫、孔颖达,宋王安石、薛季宣,以至清顾炎武、江永、焦循、金榜、段玉裁、惠士奇、孔广森、李光地、程瑶田、黄以周、俞樾等均有所采。

据杜珠生《周礼正义稿本探略》统计,引用诸家说条数共1704条。

2、集清人研究精华,成《墨子》最详注本墨子很容易被遗忘,但不该被遗忘,墨子的思想是一种来源于社会底层的朴实哲学,墨家精神以风险为核心,是一种积极的救世精神,尽管这种精神有时枉顾人的正常需求,但在精神层面仍然激励着人们刻苦进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墨子的“兼爱”在诸子百家学说之中无疑是空谷传音。

论孙诒让的经世之学

论孙诒让的经世之学
一 、家 学 渊 源
清代前中 期,浙 东 史 家 辈 出,而 浙 南 相 对 逊 色。瑞安(今 温 州 )孙 希 旦 于 乾 隆 二 十 七 年 举 于
乡,四十三年成一 甲 第 三 名 进 士,官 翰 林 院 编 修, 与修《四库全书》,开清 代 浙 南 学 术 之 先 河。 孙 希 旦学宗程、朱,深研《三礼》,擅长小戴 《礼 记》。 他 取宋、元以来诸家著述,推 衍 其 说,撰 《礼 记 集 解》 50卷。 “首 取 郑 注 孔 义,芟 其 繁 芜 …… 于 名 物 制 度之详,必求确有根据”,“至 其 阐 明 礼 意,往 复 曲 畅,必求即乎天理 人 心 之 安,则 尤 笃 实 正 大,粹 然 程、朱之言也。”[1](P.1)孙 希 旦 卒 年 49岁,《礼 记 集 解 》生 前 未 刊 ,拟 治 《周 礼 》《仪 礼 》皆 不 及 成 书 。 后来孙衣言感慨:“我 瑞 安 自 入 国 朝 至 乾 隆,时 逾 百年而先 生 始 为 登 朝 官,遂 由 甲 科 入 词 馆,骤 以 文章、学术折 服 其 辈 行。 当 是 时,先 生 名 动 海 内,
传统与现代
论孙诒让的经世之学
2018 9

JournalofHangzhouNormalUniversity 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No.5 ep.2018
罗检秋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年 社 月会 科 第学 版 期 32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关 键 词 :孙 诒 让 ;经 世 之 学 ;《周 礼 政 要 》;道 器 并 重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18)05-0032-10

孙诒让著述学术研究述评

孙诒让著述学术研究述评

孙诒让著述学术研究述评
刘思文
【期刊名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2)001
【摘要】孙诒让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考据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其学术著述一直
为海内外学者所称赞,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清末民初以来学者不断评介孙诒让著述,涌现出大量的研究著述。

对清末以来海内外研究新成果梳理发现,研究对象多为知名度较高的代表作,偏向古文字学、校勘学和古籍整理等成果研究,对考据学、版本学、方志学等关注较少。

进入21世纪后,著述研究逐渐升温,系统性专著增多,年轻学者越来越多,视野与方法也更为多元。

【总页数】6页(P49-53,58)
【作者】刘思文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
【相关文献】
1.孙诒让在墨学史上的学术地位与贡献
2.从《章太炎说文授课笔记》看章太炎对俞樾、孙诒让二师的学术继承
3.孙诒让学术渊源辨析
4.孙诒让生平及学术思想述略
5.杭州大学与孙诒让学术研究——纪念孙诒让诞辰140周年、逝世80周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诒让生平及学术思想述略

孙诒让生平及学术思想述略

孙诒让生平及学术思想述略1. 引言1.1 孙诒让的背景孙诒让,生活在唐代中期的学者,他出生于世家,家境优越,受到良好的教育。

孙诒让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家庭和师长的培养,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着较深的造诣。

他在求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典籍,勤奋努力,积极探索,深受学术界和社会的尊重和推崇。

孙诒让在学术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他倡导儒家学说,弘扬传统文化,注重礼乐教育,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孙诒让在学术上融会贯通,兼容并蓄,他深刻理解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学派的精髓,吸收其中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

他对儒家学说有着深刻的影响,开创了“新儒家”思潮,对当时社会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诒让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大师。

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不可磨灭,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1.2 孙诒让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孙诒让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学说的深入研究和整合上。

在儒家学说方面,孙诒让继承了传统经典的精神,并注重实践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知识,而知识也应该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在道家学说方面,孙诒让倡导“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认为个体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不过分干涉和阻碍。

他认为人应当虚心向道学习,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佛家学说方面,孙诒让虽然保持怀疑的态度,但对佛学中的慈悲和心灵净化的理念表示认同。

他认为修身养性、饶人厚德是实现人类和谐共处的关键。

综合而言,孙诒让通过对三家学说的综合研究,提出了融会贯通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学识,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学术资料和思想启示。

2. 正文2.1 孙诒让的生平孙诒让(330-380年),字叔治,河南汝南人。

孙诒让学术渊源辨析

孙诒让学术渊源辨析
学以致用, 反对空谈义理, 重视制度研究与史学研究。 南宋时期, 永嘉学派与朱熹理学、 陆九渊心学鼎足而列。 然自元明以降, 永嘉学派晦蚀益甚, 几坠于地。直至清嘉庆、 道光年间, 孙诒让的父亲孙衣言(84 19 年) 11- 84 与叔父孙锵 鸣(87 91 起而复兴永嘉学。孙衣言 自 11—1O 年) 幼耳熏目染, 深感永嘉学派之政治主张与学术思想有现实意义, 遂与弟孙
锵鸣以复兴永嘉学派为已任。 永嘉学派契合了孙衣言的政治 与学术诉求。 孙衣言认为深处危机的晚清面临的局势, 与南 宋有相似之处, 企图藉传播永嘉学派的思想, 促使当政者觉
醒, 革新政治, 抵抗外来侵略。同时, 当时学术界 占主导地位 的汉学与宋学, 均拯世无力陷人学术困境, 却又各持门户之见 互相攻讦, 孙衣言“ 与方闻之士论当时门户之弊, 常以为欲综
孙诒让“ 承家学 , 博通经传” ] 一经 三朱 彰孙 君 ‘ 十 。学 孔 ‘征 。卷
诒让事略》

然研究不断拓延 , 但孙诒让的学术渊源究竟如何, 很多问题 仍需进一步考辨。这不仅是完整认识孙诒让学术思想及学 术风格的需要, 更是深入认识晚清学术风貌的需要。

自 幼即在父亲的引导下承继永嘉绝学。据《 孙衣言
世 精 神 与 小 学方 法 , 鉴 浙 东 史 家章 学诚 的 史 学 理 论 与 方 法 , 年 更 是 受 到近 代 西 学的 影 响 , 借 晚 最终 形 成 博 通 经 史 、 精
邃 小 学 、 采 汉 宋 、 汇 西 学 的 学 术 特 色 。 因社 会 变革 的 激 荡与 近 代 西 学 的 影 响 , 清 学 术 思 想 界 的 图 景 凸 显 纷 繁 兼 融 晚 复 杂 , 者们 的 学 术与 思 想 渊 源也 驳 杂 多元 , 要 求在 研 究 晚 清 学 者 与 晚 清 学 术 时 , 须进 行 全 面的 分 析 。 学 故 必 关键词 : 孙诒 让 ; 术 渊 源 ; 嘉 学 派 ; 学 ; 嘉 学 派 ; 学 永 家 乾 近代 西 学

永嘉学派的学术品格及其在温州的延续

永嘉学派的学术品格及其在温州的延续

永嘉学派的学术品格及其在温州的延续
洪振宁
【期刊名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2)3
【摘要】回顾温州地域性学派与学风构建和发展的历程,可从文化血脉尤其是学术命脉中,窥探温州学术的主要特点。

永嘉学派,以经世致用为基本特色,学人的治学则以治经尤其以《三礼》《春秋》为重点,地域学风注重求实开新,以布衣著述为突出现象,“联袂成帷”为主要运作方式,诸多方面不断融合互动,逐渐生成这个地区的地域性学术文化传统。

数百年中地域学派的学术品格与地方特色在温州不断延续,形成了地方的“思想气候”与“文化土壤”。

这在瑞安的表现尤为突出,至清代,瑞安学人有《礼记集解》与《周礼正义》两部巨著,均收入“十三经清人注疏”书系,又收入《儒藏·精华编》。

【总页数】7页(P1-7)
【作者】洪振宁
【作者单位】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99
【相关文献】
1.科举视野中的地方学派与区域文化——评《永嘉学派与温州区域文化》
2.两宋温州书院与永嘉学派的关系探析
3.论南宋时期温州的"文化自觉"——以永嘉学派为
中心4.永嘉学派“农商一体”思想对新时代温州“双创”的价值及启示5.文化礼堂对永嘉学派传播的逻辑与路径———以温州市鹿城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 7月 第 35卷第 4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LudongUniversityJournal(PhilosophyandSocialScNo.4
孙诒让礼学研究的“通经致用”特征与永嘉学派
戴 益
(温州商学院 基础教学部,浙江 温州 325035)
一、关于孙诒让礼学研究“致用”的理解
事 实 上,虽 然 孙 诒 让 的 学 术 特 征 表 达 为 “通 经致用”,但 其 礼 学 成 果 并 没 有 直 接 真 正 地 运 用 于实践。孙 诒 让 在 晚 年 曾 自 承 “少 溺 于 章 句 之 学,于世事 无 所 解 ”[4]87,反 思 “某 深 愧 所 学 与 现 时不相应”[5]159。 《周礼》研究贯穿孙诒让学术生涯的始终,在 孙诒让的礼学著作中,《周礼正义》和《周礼政要》
摘 要:孙诒让(1848—1908年)作为著名的朴学殿军和教育家,享誉晚清学界。孙诒让的学术特征评 价中,一般以“通经致用”作为其学术重要特征,“诒让之学,淹贯中西,博综今古,而尤以通经致用为急。”一般 认为其通经致用的学术风格,受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的影响较深。本文从孙诒让用力最深的礼学研究入手,探 索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是如何体现为孙诒让的“通经致用”的学术特征的。 关键词:孙诒让;《周礼》;永嘉学派 中图分类号:K25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18)04-0032-05
收稿日期:2018-05-20 基金项目:温州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孙诒让对温州精神影响研究”(200924) 作者简介:戴益(1984—),女,浙江温州人,文学硕士,温州商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
·32·
经”的过 程 甚 至 之 前 的,简 单 来 说,孙 诒 让 选 治 《周礼》的原因就是“致用”,而其学术指向和方法 也是为了“致用”。
是风格最 为 鲜 明 的 两 部。 《周 礼 正 义 》可 谓 经 学 大成,《周礼政要》则是融 通 中 西 制 度 的 施 政 纲 领。有学者认为,从 《周 礼 正 义 》到 《周 礼 政 要 》, 孙诒让将自己的经学研究真正付诸于政治改革实 践,两书相辅相成,不仅成就了清代经典注疏中的 压卷之作,也是孙诒让从学术考证向维新现实政 治成功转型 的 一 个 标 志[6]240。《周 礼 政 要》的 写 作背景较殊。光绪二十七年(1901),孙诒让受盛 宣怀邀请,撰写变法纲领,以《周礼》为主要依据, 历时半月,完成《变法条议》二十条。后由于与盛 宣怀原 意 相 悖 没 有 上 呈,改 名 《周 礼 政 要 》刊 行[7]166。从为现实所用这点来看,《周礼政要》是 满足这一点的。 然而,作为孙诒让学术大成的《周礼正义》似 乎并不具 备 真 正 的 “致 用 ”特 征。 自 同 治 十 二 年 (1873)开 始,历 时 27年 最 后 于 光 绪 二 十 五 年 (1899)写定《周礼正义》。对这一鸿篇巨制,有学 人提出质疑:“吴廷燮给《续修四库提要》写的《周 礼正义》提要说‘历来诸儒重在治经,而是书则欲 通之于治 国 ’。 吴 氏 说 ‘是 书 欲 通 之 于 治 国 ’,只 据《序》立论,没有举出书中内容作为证据,《周礼 正义》的读 者 恐 怕 都 不 会 觉 得 ‘是 书 欲 通 之 于 治 国’,难道可以说《序》自是 《序》,与内容未必相 干?”[8]76 那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孙诒让的学术特征“通 经致用”呢?事实上,孙诒让的致用是隐藏于“通
二、时代背景下的“致用”选择
孙诒让和永嘉学派诸贤都是在严酷时代背景 下进行的功利化学术选择。无论是南宋还是清 末,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问题。对这些具体问题 的解决,催生了在学术方面的致用需求。 永嘉学派诞生的时代背景是宋南渡后,与金 划江而治、偏安一隅的状态,外敌侵扰,内政不修。 在军事压力下,领土恢复成为国家的核心追求,这 必然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然在思想上,性理 之学占据 主 导,“士 大 夫 好 为 高 论,而 不 务 实,却 耻言之。”[9]卷55“今 之 异 端,言 道 不 及 物 ”[10]卷20,330 因此永嘉 学 派 反 其 道 而 行,为 学 “必 弥 纶 以 通 世 变”[11]97,强调学以致用,反对空谈义理,重视制度 与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永嘉诸儒发韧于伊 洛理学,致 力 于 《周 礼》制 度,由 虚 返 实,通 经 致 用,而非一无傍依的事功之学。”[12]103 永嘉学派主张根据客观条件采取合理化的应 对措施,加入功利性考量,反对完全根据道德做出 的选择。当时的性理之学以“义”作为导向,以恢 复中原为直接目标,却完全不考虑军事的薄弱和 经济民 生 基 础。对 待 金 国 的 威 胁,薛 季 宣 认 为 “中原机会,未有间罅可乘,为邦之道,自治为急, 敌之强弱,非所当问……如此前此数事,以为南北 之势已成,中原不可复得,是乃不知义命之论;侥 幸轻举,又为 非 计 ”[13]264。 永 嘉 学 派 作 为 学 术 团 体,在国家事务上采取的是情理和功利双重分析。 在情理 上,恢 复 中 原 确 实 是 必 行 之 事———“义 ”, 但能否恢 复———“命 ”,如 何 恢 复,就 牵 涉 到 一 系 列的具体问题,应该从自我发展———“自治”的角 度来具体解决。 从孙诒让的年谱来看,催生其事功转变的正 是时局的变 化。 光 绪 十 年 (1884)甲 申 “七 月,中 法宣战,沿 海 戒 严,诒 让 与 里 人 筹 办 团 防 ”[11]210。 孙诒让在这一变局下,从务虚的研究中出来,既感 到“敝乡近海,杞忧未已,此后恐无复仰屋著书之 日”[14]81,在此之后,孙诒让对《周礼》的研究开始 有意识地与社会困局相联系。 孙诒让认为当时最大的问题在于内,而非外。 “私念今之大患,在于政教未修,而上下之情睽阙 不能相通。”[15]159《周 礼 正 义 》旨 在 对 周 制 政 教 二
孙 诒 让 (1848—1908)以 朴 学 殿 军 和 教 育 家 而享誉晚清学界。在孙诒让的学术评价中,一般 以“通经致用”作为其学术的重要特征,“诒让之 学,淹 贯 中 西,博 综 今 古,而 尤 以 通 经 致 用 为 急。”[1]487-488 学术界普 遍 认 为,孙 诒 让 的 “通 经 致 用”学术理念与永嘉地方学派有着密切关联。永 嘉学派是南宋时期在温州地方经济文化崛起的背 景下出现的地方性学术团体,以通经致用的治经 理念和事功的学术特色独树一帜。“故其学类皆 通经学古,可施于世用。”[2]334 一般认为,孙诒让的学术研究可分前后两阶 段。三十七岁以前为前阶段,四十七岁以后为后 阶段,三十 七 至 四 十 七 为 转 折 点 [3]201。 前 期 以 校 勘训诂学为主,后期参与实业及地方事务,并完成 了《周礼》《墨子》等学术著作。本文选取孙诒让 研究中用力最深的礼学研究,来探索其学术特征 和与永嘉学派的继承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