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

合集下载

仪式中的“点化”:以湖南汨罗龙舟竞渡仪式为例

仪式中的“点化”:以湖南汨罗龙舟竞渡仪式为例
种 “ 态” 实现 了从量 变到质 变 的 “ 状 关键 一跃 ” 。相对 于 以往 的人类 学研 究 ,“ 点化 ”这 一概 念清 晰地 揭示 了两种 “ 态”在 转换 过 状
程 中的玄机 ,它展现 了在 当今的社 会 中 ,静 态 的各种 “ 态 ”是如 何动 态地 实现 过 渡的 。通 过对 “ 状 点化 ”这 一概 念 的 实证 性研 究 , 我们 还能 够发现 这 一过程 所 必需 的务 件以及 它 通常发 生 的情境 。 试图将 这 一概念 运 用于我 们 的 日常生 活 中,使 之能 够解 释我们 生 活
概念 ,试 图阐述静 态 点化 ” 来完成 “ 态 … 过渡 ” 的。 “ 状 点化 ”这 一概念
适用 的广 泛性 ,不仅 能够使 持 续几百 年 的 “ 史状 态”发 生转 变 ,同样 ,也 能够让 日常仪 式 的 “ 态”发 生转 变 。通过 “ 历 状 点化 ” ,各
中许 多生动 而 复杂 的现 象 关键词 :仪 式; 点化 ;湖 南汨 罗;龙舟 竞渡
中图分 类号 :C 1 9 5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献综 述
直以来,仪式研究都是人类学的一个 “ 中心话题 ” 。人类学对于仪式 的研究始于进化学派的诸位 巨匠对 “ 仪式 ”和 “ 话 ”关 系 的 论述 。到 了 2 神 0世 纪初 ,法 国社 会 学 派 的 涂 尔 干 和 莫斯 通 过 精 辟 的论 述 使 仪 式 成 为 了透 视 社 会行 为 的一 个 重要窗 口,这种开创 性的思路不仅奠定 了人类学仪式研 究的基本方 向,并且 “ 社会 ”因素的导入在仪式和 “ 社会结构 ”之 间架 起 了一座 桥 梁 ,后来 众 多 的人 类 学 巨子 ,如 拉 德 克 利 夫一 朗 、列 维 一 布 斯特 劳斯 、维 克 多一 纳 、埃 德 蒙 一 奇 等 ,基 本 特 利 上 都 是 沿 袭 这一 传 统 的基 础 上 尝试 在仪 式 的 功 能 、结 构 、象 征 等 维 度 有 所 扩 展 。 涂尔干通过 《 宗教生活的基 本形式 》 一书确立了现代人类学仪式研究 的很多基本概念。 涂尔干还系统地论述 了他 的“ 圣 俗 ”二元对立 的结构思想 。在他看来,“ 所有 己知的宗教信仰 ,不 管是简单 的还是复杂的 ,都表现 出一个共 同特征 :它们 对 所 有 事物 都预 设 了分 类 ,把 人类 所 能 想 到 的所 有 事 物 ,不 管 是 真 实 的 还 是理 想 的 ,都 划 分 成 两 类 ,或 两 个对 立 的 门类 , 并在一般意义上用两个截然不 同的术语来称 呼它们 , 中的涵义可以十分恰 当地用凡俗 的与神圣的这两个词转达 出来 , 其 正 因 如 此 ,整 个 世 界 被 划 分 为 两 大 领域 ,一 个 领 域 包 括 所 有 神 圣 的 事物 ,另一 个 领 域 包 括 所 有 凡 俗 的 事物 ,宗 教 思 想 的 显 著 特征便是这种划分 ”…。尽管涂尔干确立 了 “ 圣俗 ”二分的结构 ,但他仍然认为 “ 这并不等于说 ,一种存在永远无法在不 同的 世 界之 间转 换 。当 实现 这 种 转 换 的方 式 一 经 产 生 ,就 会 从 本 质 上 将两 个领 域 的两 重 特 性 显 露 出来 ” 。这两 种 状 态 之 间 的转 换 “ 总是 能够 通 过 某 种 可 见 的 记 号 把 自身 明 白无 误 地 显 露 出来 , 论何 时何 地 ,我 们 只 要 依 据 这 个 标 记 ,就 可 以轻 无 而易举地辨认出这种极其特殊的分类 ” 。当然 ,二种状态之 间的转换 并非 随意 的,它 “ 必须求助于某种或多或少有些复 杂的初入仪式,除非凡俗事物肯抛弃 自己的特征 ,借助某种方式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神圣的东西 ,否则,这种联系就不能 建 立 起 来 。总 之 ,这 两 大类 别 不可 能 既相 互 接 触 ,又 独 善 其 身 ” 。完 成 两 种 状 态 之 间 转 换 的 不可 或缺 之 物 就 是 “ 物 ” 圣 , “ 物 就 是被 分 离 出来 的事 物 。圣 物之 所 以 是神 圣 的 ,是 因为 神 圣 事 物 与 凡 俗 事物 之 问有 条 不 可 逾 越 的鸿 沟 。通 常 来 说 , 圣 圣物超 脱于其他事物之外 。而且 ,有一整套仪式可以用来 实现这种根本上的分离状态” ,圣物 因而成 为了 “ 圣俗”两类 状 态之 间相 互 转 换 的 一 个 重 要 桥梁 ,仪 式 则 是 通 过 作 用 于 “ 圣物 ”来 实 现 这 两 种 状 态 之 间 的 转 换 。涂 尔 干 的仪 式 学 说 不 仅 确 立 了人类 掌仪 式 的 “ 分 结 构 ”观 , 而且 他 还 借 助 “ 物 ”在 “ 俗 ”两种 状态 之 间搭 设 了一 座 桥 梁 。 二 圣 圣 另一位法 国著名 的人类学家范 ・ 盖内普 ,开创性地将仪式过程的 “ 三段论 ”思想引入到了仪式研究 中来 ,使得仪式研 究思想往前推进 了一大步。他 的研 究思路启发 了许多人,维克多一 特纳就是其中的一位。特纳通过对恩丹布人 的仪式研究 从材料和理论方面丰富了范 ・ 盖内普的仪式 “ 三段论 ” 。特纳首先提 出了一个很关键的概念:“ 状态 ” ,他认 为 “ 状态 ”一 词指的是 “ 一种 相 对 固 定或 稳 定 的状 况 ,它 包 诸 如 法律 地 位 、职 业 、职 务 、等 级 这 样 的 社会 常数 。也 指 为社 会 文 化 所 承 认 的成 熟 状 况 ,如 ‘ 已婚 状态 ’或 ‘ 身 状 态 ’ 单 ,或 ‘ 儿 状 态 ’ ” 。特 纳 沿 用 了范 ・盖 内普 的 “ 渡 礼 仪 ”一 词 ,他 认 婴 过 为 “ 一切过渡礼仪有三个阶段 :分 离、边缘 ( 闽限) 或 、聚合 。在最初 的分离阶段中象征行为意味着个人或 团体离开 了他 们 以前 在社 会 结 构 中所 占据 的 固 定位 置 ,或 离开 了一 组 文 化 状 况 ( 种 状 态 ’ ;在 居 间 的 阈 限 时期 ,仪 式 主 体 ( 过 渡 一 ) ‘ 者’ )的 状 态 含 糊不 清 ,他 所 经 过 的领 域 几 乎 不 带 过 去 的 或将 来 的状 态 的任 何 特 性 ; 在 第 三 个 阶段 中 ,转 化 完 成 了 。这 时 仪式主体 即个人或团体再次处于稳 定的状态 ,从而有一些明确规 定的 ‘ 结构上 的’权利和义务,人们期望他 的行为符合某 些 约定俗成 的规范和道德标准 ” 。过渡礼仪 由各个 “ 状态 ”之 间的转换构成 ,仪式各个阶段的 “ 状态”之间千 差万别 , 各 阶段 之 间 的 “ 渡 ”促 成 了 仪式 “ 态 ”之 间 的转 化 。 过 状 特纳除 了继承范 ・ 内普的仪式 “ 盖 三段论 ”思想 外,他创造性地将仪 式当成 了一种 “ 结构性 ”冲突 的模型来加以研 究, 他 在 “ 段 论 ”模 型 的 基础 上 对 发生 在 各 个 稳 定 “ 态 ”中 的 “ 构性 冲 突 ”进 行 了很 好 的 论 述 。为 此 ,他 提 出 了 “ 三 状 结 交融 ” 这一概念 ,“ 交融 ”是指 “ 阈限 ”中 “ 一个卑微 与神 圣,同质 与同志的混合体 ” ,特纳并没有死板地套用涂尔干的 “ 圣 俗 二 分 ”理 论 ,他 认 为 “ 构 与 交 融 之 间 的 区别 不 仅 仅 是 我 们 所 熟 悉 的 那 种 ‘ 俗 ’和 ‘ 圣 ’之 间的 区 别 ,也 与 政 治 和 结 世 神 宗教之 间的区别大不相 同。……实际上 ,每一个社会职位都至少有一些神圣之 处。但 是这种 “ 神圣 ”的成分是任职者在通 过 仪 式 上 获 得 的 ,在 仪式 上 ,他 们 的地 位 得 到 了改 变 ” 。特 纳 认 为 “ 乎 在 每 一 个 地 方 , 人 们 都 认 为 交融 是 ‘ 圣 的 ’ 几 神 或是 ‘ 圣洁的 ’ ,这可能 因为 ,交融逾越或化解 了那些掌控 ‘ 已经建构 ’和 ‘ 制度化 ’了的关系的规 范,同时还伴随着对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仪式现象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而且几乎在所有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

仪式现象是人类对于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的表达,它不仅仅是形式化的行为,更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社会交流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解释仪式现象的起源、内涵和现代演变,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仪式现象是指一系列具有特定意义和目的的行为和活动,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

这些行为和活动往往具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则,并且通常与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相关联。

仪式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社会交流方式,而且还是一种维系社群凝聚力、传承文化、教育和休闲的方式。

仪式现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它最初可能是人们对神秘和未知事物的崇拜和敬畏的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仪式现象逐渐演变,并开始与各种文化、宗教和社会活动相关联。

在不同的文化中,仪式现象的形式和意义也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通常都反映了该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

仪式现象的内涵和意义非常丰富。

从文化角度来看,仪式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

通过仪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它将一代人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从社会角度来看,仪式是一种社会交流的方式。

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强化社会规范、增强社会凝聚力。

从宗教角度来看,仪式是表达信仰和崇敬的方式。

它可以帮助人们寻求精神安慰和力量,以及表达对神灵或偶像的崇敬和敬畏。

现代仪式现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复杂且多变的。

一方面,现代仪式在很多方面延续了传统文化中的仪式现象。

虽然时间和空间上有所改变,但是很多现代仪式仍然承载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仪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它们不仅吸收了不同文化的元素,还反映出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

仪式现象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不仅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重要手段,更是人类寻求精神安慰和力量的重要途径。

考研中国人民大学专业人类学

考研中国人民大学专业人类学

考研中国人民大学专业人类学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全国的重点大学,并且是教育部直属的,是一所国家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

中国人民大学在文、法、哲等比较偏文的多领域国内领先,下面看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之人类学研究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硕士点设立于1993年,人类学博士点设立于2001年。

研究内容:(1)汉人社会研究中国汉人社会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主要来自于南部中国的田野调查,20余年来,庄教授继续安排他的历届研究生分赴各地,选点从南方而北方、西北等地,以期获得新的理论解释构架。

首先,我们对20世纪上半叶由外国学者和海归学者调研的8个著名乡村进行了回访研究,通过跨时空观察,重新检视前辈们作品的学术生命力并获得理论新知。

2004年庄教授等人合著出版《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篇田野论文以外,尚有关于中国此轮回访研究的意义及中国乡村人类学总论两篇,以及珍贵的新老照片310余幅。

该书荣获2004年度“中国学术年鉴奖”和中国学术“年度学人奖”。

在庄孔韶教授的规划下,我们新的大型作品《汉人社会-一个人类学的组合研究》不久亦将问世。

它和姊妹篇《时空穿行》前后构成跨时空纵向的考察成果和表现中国多点平面配置性的横向的田野/理论著作,将是解放以来最重要的汉人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大型著作。

(2)医学人类学与公共卫生研究1999年庄孔韶教授因发现云南省宁蒗县跑马坪彝族利用家支民间仪式戒毒仪式开始参与公共卫生领域的人类学研究。

庄教授从传统学院派的学理性的仪式研究为出发点,挖掘人类学的整体论(holism)-人体生物性与文化特性的双重角度,论述在科学的方法论之外,人类有可能从不同的方法论出发,以文化的力量战胜人类生物性的成瘾性的可能性与事实。

庄教授和她的研究生在多年的田野追踪之后,完成了关于彝族“虎日”仪式戒毒的人类学象征理论解读、人类毅力合成的文化分析、解决人类药物成瘾性的(科学以外)的文化途径的有条件性和可能性的研讨之外,完成了当地第二次“虎日”仪式戒毒的影视人类学拍摄工作和论文写作。

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主要人物及其理论
一、弗雷泽 代表作《金枝》,其文化人类学方法对原型批评的 产生形成了最重要的影响。(剑桥学派)
二、荣格 弗洛伊德的学生,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集 体无意识”理论。
三、弗莱 代表作《批评的剖析》,建立了神话原型批评的主 体框架,提出“文学原型”、“文学循环论”和结 构主义批评理论。
剑桥学派
➢代表人物: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一批 人类学家,古典学家和文化史学家,其中 包括赫丽生,亚瑟·伯德纳·库克,康福 德和默雷。
➢他们研究原始萌芽中的戏剧因素,研究 仪式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对希腊文化的特 殊兴趣和对仪式功能的关注是剑桥学派的 共同特征。
荣格
➢瑞士心理学家,早年追随弗洛伊德,是精神 分析学派的主要门徒之一,创立了分析心理 学,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越来越相信神 话因素在梦和幻想中的巨大作用,和弗洛伊 德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荣格对于弗洛依德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个是从那里学会了使用潜意识这个概 念,并获得了技术;另一个是从“ 超我”中 朦朦胧胧觉察到一种可以通过个人的心理活 动而显现出来的集体的潜意识。 ➢荣格对于弗洛依德的批判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反对性欲中心;另一个是强调集体潜 意识的重要。 ➢代表作《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提出集体无意识概念, ➢把原型与文学联系在一起,神话原型理论的 框架基本形成。
由各种原型构成
个人无意识是由各种情结构成
Hale Waihona Puke 主要区别:前者是种普遍的、非主体或超主体性的人类心理体系,主要由遗传产生。
➢认为艺术创作正是对原型的展示,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地表 现。比如“双重母亲”和与此相关的“双重出生”主题 ➢荣格极力维护集体无意识观的“科学性”认为它不是凭空 想象,而是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且为寻找原型提供了一些 方法:首先梦是发现原型最理想的地方,做法是直接向做 梦者了解梦中出现的主题,尤其是那些原型意象。另一个 办法是通过“主动想象”。 ➢其中荣格描述 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型—阴影。并且人 们为了避免道德阻力引起的羞愧、焦虑和负罪感,意识更 乐于把自我人格中的阴暗可怕的一面“投射”到他人身上, 其中异性投射表现为阿尼玛和阿尼玛斯。 ➢原型批评家纽曼曾把原型解释为三个层次即:原型,原型 意象、原型具象。在赛珍珠的《大地》中均有体现。

仪式教育的研究综述

仪式教育的研究综述

2019第02期│《党史博采》39一、仪式理论研究概述(一)国外研究早在19世纪的时候国外专家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仪式的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

人类仪式研究的理论也大致分为了六种,分别是:深化——仪式学派、仪式——心理分析学派、社会结构——功能学派、宗教学派、象征文化学派、时间——表演学派。

在这些研究学派中有不少杰出的专家学者,他们都为仪式的研究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著名的美国仪式学家罗纳尔德·格莱姆斯以发生学的角度出发对仪式进行了探讨。

该学者认为仪式来源于生物和大自然中,仪式本就起源于仪式化的行为,仪式化行为的根据是人类所存在的节律。

学者在其研究成果《仪式研究的起点》中指出:根据仪式的实际用途仪式分为了六种,这六种分别是行为、礼节、典礼、礼拜、庆祝、巫术,他认为这六项行为仪式的差别是研究的起点。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将仪式作为宗教的基础,得出了神圣和世俗两种相反的特性,他认为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一个领域中有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个领域中就有所有世俗的事物。

仪式作为宗教的一部分,是神圣的事物。

爱弥儿·涂尔干还非常注重仪式功能性的研究,他认为仪式是人自发的、有集体性的一种社会情感,这些都表达了社会和谐以及道德的强制力。

爱弥儿·涂尔干还在其研究成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描述了澳洲中部地区的部落种族在参加宗教典礼时的心情,并且了解到庆祝者仪式性表演的功能主要在于能够让种族的人群加强他们的信奉,进而有效的重新整合了社会秩序。

英国人类学家马克斯·格拉克曼在涂尔干的仪式理论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主要的观点是不应把仪式单纯的看作是团结社会的功能性因子,应该将仪式看成社会规则的一种现实冲突的表达,或是一种肯定,社会上虽然存在一些冲突但还是统一的。

仪式夸大了社会的冲突,并且非常戏剧性的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将原来的社会平衡打破,进而重新构建了社会框架以及规则,帮助社会秩序的恢复。

近十年国内仪式研究现状综述

近十年国内仪式研究现状综述

他 们 崇拜 自然 的信 仰体 系里 , 有哲 学 的理 性 同 时 既 也不乏宗 教 的情 怀 。”t 长风 和刘捷对 《 [ s 范 山经 》 的 里 神 异 动 物进 行 了 编 码 研 究 , 们 认 为 , 对频 繁水 他 面
俗传 统 的田野调 查 与研 究。
关键词 : 式 ; 仪 田野调 查 ; 祈福禳 灾 ; 民俗信 仰 : 学术 史 中 图分类 号 : 9 C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4 7 2 1 )2 0 7 — 5 17 — 4 X( 0 1 0 — 0 3 0
仪 式作 为社 会 生活 中一 种最 直 观 、最 生 动 、 又
功 能进 行 探 索 , 之后 逐 渐 趋 向于 把 仪 式作 为具 体 的
下与 此课 题相关 的 国内外 理论 研究 现状 。
收 稿 日期 : 0 0 1【0 21- 1 2 -
基 金 项 目: 宁省 哲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代 灾 荒 叙 事与 民俗 想 象研 究 ” L 9 Z O 7 : 国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代 灾荒 叙 辽 清 (0B W 0 )中 清

要 : 式是 诸 多文化现 象的承 裁体 。 仪 近十 年 来国 内研 究 者分别 从 文化 学 、 类 学 、 会 学、 人 社 民俗 学等
不 同视 角进 行 建设性 探 究。1关 于仪 式 与信 仰的 基本理 论研 究 。() 式 的界 定及 仪式 功 能 的探 讨 。大致 有 . 1 仪
地关 注对 文学作 品深 层 的“ 式化 ” 仪 内涵 的探讨 。美


关 于仪式 与 信仰 的 基本 理论研 究
1 式的 界定及 仪 式功 能 的探讨 . 仪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奠基者:拉菲托《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古典进化论学派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是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盛行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成熟的标志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心性一致,即人类心里一致说,人们都朝一个地方想。

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它却把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解释为发展阶段的不同,从而为文化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埋下了理论种子。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也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视阈;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社会进化论。

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统计法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人。

《原始文化》、《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法的应用》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是通过不断进化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相继相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生:万物有灵(全部宗教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称;继嗣制度;产翁制:由母系向父系转变;婚俗:抢婚和外婚制。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摩尔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对易洛魁部落联盟的研究,首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

《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原始社会分期理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确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古典进化论人类学初兴之时,学者们多持进化观点,被称为古典进化论学派。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学派,它是与人类学同时诞生的,所以它的产生也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正式诞生的里程碑。

该学派活跃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年间,其代表人物泰勒、摩尔根和巴斯蒂安都曾获得过人类学开创者的荣誉。

事实上,把人类学创建者的桂冠授子古典进化论学派更为恰当。

该学派的产生应当从巴斯蒂安1860年出版的《历史上的人》算起,但其真正成熟的标志则应当是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两部巨著的问世。

泰勒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人类学之父”。

1871年,随着他的代表作《原始文化》出版,泰勒及其巨著很快驰名于世。

在书中,泰勒的文化进化思想和研究方法论得到了最大发挥:首先,首次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经典性定义,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勾勒了基本轮廓。

其次,通过对大量民族志资料的比较研究,指出“文化是进化的”。

其次,在方法论方面对人类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比较法”、“残存法”和“统计法”三种。

在与欧洲相隔的大西洋彼岸,美洲的人类学也在发展。

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摩尔根在1877年出版了他毕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简称《古代社会》)从而奠定了在古典进化论学派中的重要地位。

归纳起来,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第一,社会进化理论。

《古代社会》从发明和发现、政治观念的发展、家族观念的发展、财产观念的发展等四个方而讲述社会进化,重构了人类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

第二,对氏族制度的研究及其科学说明。

第三,利用对亲属称谓制度的研究,来考察和划分家庭制度的类刑与历史发展。

第四,首先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进行人类学研究。

摩尔根的杰出贡献还一进步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古代社会》的高度评价,恩格斯还据此写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人类学流派知识梳理

人类学流派知识梳理

古典进化论学派一、古典进化论(文化进化论)古典进化论是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界产生的一种民族学理论,进化论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等人。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建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三、古典进化论的思想渊源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维柯、孟德斯鸠、孔多塞;2、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拉菲托、亨利霍姆、亚当弗格森;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

四、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一)泰勒泰勒是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英国“人类学之父”;他曾旅行墨西哥和美洲热带地区,基于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浓厚兴趣,发表了其代表作《原始文化》;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②宗教理论方面提出了“万物有灵论”③将人类的进化历史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④对婚姻家庭理论的研究⑤方法论方面提出了“比较法”“残存法”“统计法”。

(二)泰勒的进化论观点1、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2、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了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但是总会循序渐进;3、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这无论对于分子或有机体的运动还是对于社会的运行来讲都是如此;4、泰勒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

(三)泰勒的宗教理论1、《原始文化》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的产生与发展;2、泰勒明确了什么是宗教(基督教、非基督教、神灵信仰);3、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

人类学视野中的_仪式_与_文化展演_

人类学视野中的_仪式_与_文化展演_

第29卷第6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No.62009年12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Dec.2009[收稿日期]2009-10-19[作者简介]王 静(1981- ),女,辽宁阜新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

人类学视野中的“仪式”与“文化展演”王 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风起云涌之际,人们日益发觉,许多传统的民间活动都已“旧貌换新颜”,尤其是一些古老的宗教活动所发生的本质性蜕变尤为令人瞩目,它们正从一种传统的“仪式”渐变为一种为权力所操控的现代“文化展演”。

作为一对水乳交融但又截然对立的文化形态,仪式与文化展演本身究竟有着各自怎样的结构程式、功能意义及逻辑秩序,二者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关联及相互转换的,本文通过对仪式与文化展演的相关人类学理论的探讨、评述,以期对这些问题予以探究。

【关键词】仪式;文化展演;权力;元逻辑【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9)06-0032-05 在历史的遗忘与重构中,许多宝贵的民间文化传统都已慢慢凋落消亡。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纷纷掀起了对处于濒危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抢救及保护的浪潮,很快这其间所迸发出来的热情便渲染了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到地方文化精英再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于是,人们日益看到许多以往或残存或消亡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又开始悄然探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透过这一“繁华”的背后,人们也日益发觉,昔日里的许多民间活动正“旧貌换新颜”。

其中,一些古老的宗教仪式活动所发生的本质性蜕变尤为令人瞩目,随着商业娱乐性元素的不断糅入,它们原本所负载于身的神圣、神秘性正日益消弭,传统的宗教仪式正渐变为一种为权力所操控的现代文化展演。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二、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是功能主义学派的分支之一,它强调仪式的内在结构和它是 如何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互的。该学派认为,仪式是通过其内在的结构和元素 来传达社会意义和价值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马塞尔·毛斯。
三、文化相对主义学派
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另一个主要理论学派,它强调仪式的文化相对 性和多样性。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 有相对的价值。文化相对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弗朗茨·博 亚斯和人类学的女性主义学派。
谢谢观看
六、女性主义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重要理论学派之一,它强调仪式中的性别和性取向 问题。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性别化的社会行为,它往往反映和强化了社会 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女性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玛 格丽特·米德和盖尔·卢宾。
总之,仪式研究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论学派和观点。 这些理论学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仪式的本质、功能、结构、文化相对性、认 知和表演等方面,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仪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为文化现象是由不同部分之间相 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他认为对于文化现象的理解需要从整体入手,分析 不同部分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文化现象 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五、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主要研究文化的传播过程和方式,认为文化现象是在不同地区和群 体之间传播的。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韦勒,他 认为文化的传播是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传播论的研究方法主要 是对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传播规律和路 径。

人类学的理论体系

人类学的理论体系

2、进化论的思想基础
• 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 1859、《人类的由来》1971、《人和动物 的情感表达方式》1872年。 • 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
• 人类学学科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
2、古典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 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 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 展。 •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 的阶段。 • 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 的一致性。
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泰勒:人类学之父。《原始文化》 (1)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2)指出文化是进化的。 (3)方法论方面对人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成功地运用和发展了比较法。 二是阐述了残存法。 三是引入统计学方法。研究文化现象的相 互关系,在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 摩尔根:把进化论贯穿到人类学的研究中 (1)社会进化理论。第一是发明和发现;第 二是政治观念的发展。第三是家族观念的 发展。第四是财产观念的发展。 (2)氏族制度研究。 (3)亲属制度研究。
6、我国学界理论建树:
• (1)开展与指导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性 质的研究; • (2)关于母系制以及母系向父系过渡的研 究; • (3)关于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农村 公社发展的研究; • (4)关于家长奴隶制的研究。 • 。
• 梅恩:用进化观点阐述法律的发展,认为 从法律的进化看,一系列的阶段是连续出 现的:亲属组织进化到地方组;地位进化 到契约,即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地位进化 到以个人为主的树立义务关系;不能让与 的土地进化到可以出售的土地,民法进化 到刑法。国家由一些集团混合而成。
• 科瓦列夫斯基:土地制度的发展过程。 • 弗雷泽:提出人类智力发展经过巫术、宗 教、科学三阶段。《金枝》。 • 马瑞特:提出前万物有灵论,把心理学方 法广泛运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各种文 化现象主要从心理学方面寻求理论解释。 • 哈登:重视物质文化的调查研究,创建了 现代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一些基本技术,特 别是系谱学的使用。《人类学史》

人类学研究中的习俗与仪式

人类学研究中的习俗与仪式

人类学研究中的习俗与仪式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行为、文化、社会组织和认知的学科。

在人类学的广泛研究范围中,习俗与仪式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和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它们不仅具有文化特征,还反映了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

一、习俗的定义与特征习俗指的是在特定社会群体中代代相传并被普遍接受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规则。

它们是一种固定的、规范化的行为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习俗成为了社会成员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并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习俗具有以下特征:1. 社会共同性:习俗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共同行为的体现,而非个人行为的特征。

2. 历史传承性:习俗往往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被代代相传,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行为模式。

3. 规范性和约束性:习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力,违背习俗通常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

4. 符号性:习俗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还是一种符号语言,通过特定的行为、服饰、装饰等来传递特定的意义和信息。

二、仪式的定义与意义仪式是指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规定、有程序、有象征意义的活动。

仪式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被用于社会交往和沟通,还体现了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和身份认同。

仪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秩序的维护:仪式作为一种规范的行为方式,可以帮助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2. 社会认同与身份建构:仪式通过特定的程序和符号表达了人们的社会身份和身份认同,帮助个体和集体建立共同意识和归属感。

3. 宗教与精神层面的满足:仪式常常与宗教信仰和精神需求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超自然力量沟通和和解的方式。

4. 社会凝聚与合作的促进:仪式的参与者通常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意愿,通过仪式的参与与合作,加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三、习俗与仪式的研究方法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来深入了解和研究习俗与仪式。

论西方人类学理论中的仪式研究及其意义

论西方人类学理论中的仪式研究及其意义

论西方人类学理论中的仪式研究及其意义作者:肖路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08期摘要仪式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很长一段时间,引起了众多专家们的广泛关注。

对于仪式的探索,将会对宗教、人格和文化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仪式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众说纷纭,可以说,所有的人类学研究派别都对仪式存在着个性化的理解。

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与分析,分别从仪式的表述、过程和象征等方面介绍西方人类学理论对仪式的研究。

关键词人类学仪式研究功能仪式象征作者简介:肖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Q98-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3.144一、仪式的表述“仪式”作为一个独立的专有名词出现在19世纪,它被定义为人类经验分类范畴里的一个概念,这个词语最初的意义主要是将欧洲的文化、宗教与其他文化和宗教进行对比。

仪式这个词,从广义上来说,可以定义为社会中的各种礼仪,也可以被认为是人际交往中的行为与规范;狭义的仪式,则专门指代宗教的祭祀与礼拜仪式。

在第十一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仪式定义为“仪式被看作规范化行为的一种类型,它表现或象征了某样东西,而且因为此与个人意识和社会群体形成了别样的联系”。

在人类学研究与分析的范围内,仪式的基本概念被限定在人类中的“社会行为”上。

然而,不同派别的人类学家对于仪式的定义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例如利奇是广义定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言语就和手势一样,都是仪式的一种表现;但是,特纳对于仪式的定义则缩小了其可以包含的范围,他指出仪式主要指那些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并在特殊的社会分化的典礼中发生。

而涂尔干又将仪式当作是社会生活的实践。

因此对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仪式进行比较,就能发现更多的不同。

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中,不同派别的人类学家对于仪式的研究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但主要是从两种角度进行分析。

人类学仪式设计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

人类学仪式设计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

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彭文斌郭建勋[摘要]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

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阐释。

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内外的相关成果,对仪式研究的诸种学术取向作一简略梳理。

[关键词]人类学;仪式研究;神话-仪式学派;仪式-心理分析取向;社会结构-功能学派;宗教现象学派;仪式研究的实路表演学派作者简介:彭文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亚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郭建勋,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民族学博士,研究藏族社会与文化。

四川成都610041仪式是宗教的实践过程,也被称为“行动中的信仰”(belief in action),其重要性得到了宗教学和人类学界的长期关注。

在人类学的百年发展史中,仪式与亲属制都曾经作为人类学研究的二大支柱,对于人类学科的发展和学科边界的建构都产生过深远和不可磨灭的影响。

就具体的层面而言,仪式的探索对宗教、文化和人格的研究都提供了不少独到与多维的视野。

[1]然而,由于仪式涉及的活动范围较为复杂和宽泛,如何定义仪式则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广义的仪式,近似于社会性的泛泛礼仪,包括人际交往的规范与行为,如见面与告别的日常礼仪、以及升旗等政治礼仪。

狭义的仪式,则专指宗教的祭祀与礼拜仪式,早期人类学所指的仪式多与宗教信仰相关。

英国人类学家威廉·罗伯逊·史密斯(William Robertson Smith)认为,在原始宗教中,仪式的重要性要高于信仰的内涵。

涂尔干(Emile Durkheim)继承了史密斯的这一观点,他认为,宗教中的仪式活动要远胜于信仰体系本身。

因此,宗教“就是一整套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活动”。

[2]在英语中有二个词汇来表述仪式,一为“ritual”,二为“rite”。

范·热内普“过渡仪式”理论述评

范·热内普“过渡仪式”理论述评

范热内普“过渡仪式”理论述评梁宏信【摘要】范·热内普的“过渡仪式”理论是人类学、民俗学仪式研究的一种经典走向,他将仪式看成是一个过渡的动态进程,内含着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分隔边缘聚合。

这一研究取向直接影响了埃德蒙·利奇、玛丽·道格拉斯、维克多·特纳等后来学者,他们在仪式理论体系的建构上都是对“过渡仪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神圣与世俗间,范氏用“过渡性”来表达仪式不断前进的状态,使得仪式参与者的社会状态、社会身份以及生命任务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合法化”,更好地整合了人的生命过程与“社会化”过程。

然而,建立在时间和空间基础之上的过渡仪式理论体系仍需要从“多向度、多层次、多维度的过渡或通过与多层级的‘分割机制’”来进行解读,才能具有穷尽的解释力。

%Theory of“rite of passage”by Van Gennep is a kind of classical trend in the field of anthropology and folklore ceremony researching,which regards rite as a transitional and dynamic process that contains a succession of threestages:separation,margin,and integration.Van’s study had influenced the after scholars directly,such as Edmund Leach,Ma-ry Douglas,Victor Turner,and so on,who had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rites of passage”.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Van Gennep made the “transitional”to express the continuous state of rite,that can make the so-cial state,social status,the shift of life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process to“legal”gradually,or to further integrate the process of life a nd the “socialization”process.However,the theory system of“rite of passage”that is built upon time and space still needs the transitionof“Multi-dimensionality”,“Multi-level”and “Multi-dimension”,or the multi-level“segmentation strategy”to be interpreted m ore and equipped with endless explanatory power.【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98-103)【关键词】范·热内普;过渡仪式;边缘;阈限【作者】梁宏信【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0仪式一直是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浅论人类学视域下传播学研究取向

浅论人类学视域下传播学研究取向

国 社会 学 博 士 柯 克 约 翰 逊 的 <电 视 与 乡 村 社 会 变 迁







53 7

5 4 0 )。 从 方 法 上 来 看 , 人 种 志 (


般译作
印 度 两 村 庄 的 民 族 志调 查 >中文 版 的 出版 郭 建 斌 博 士 的 《 独
民 族 志 )研 究就 是 对
种 独 特 的 表 述 路径 且 深 受 其

的 分 布 研 究 人 类 文 化 必 须 以 文 化 的 地 理 传 播 为使 命


(王 铭
所 处 的 文 化 和 权 力格 局 的 制约 (王 铭 铭 :2 0 0 5 :2 )而 从 传 播 的
铭 2005




7 )因 此 , 人
类 学 不 但 对 早 期 传 播 学 的 发 展 作 出过 贡
( 蔡骐 常 燕 荣 2 0 0 2 2 )



其 是 异 质 文 化 的 研 究 为 西 方提 供 解 决 途 径 在 客 观 上 促 进 了

在 当 代 传 播 学 研 究 中 借鉴 与 使 用 人 类学 的 方 法 开 展 传

人 类 文化 与 文 明 的 共 同 繁 荣 。
播学 研 究 进

作为
门独 立 的学 科

人 类学 形 成 于 1 9 世 纪 的西 欧 国

出 了 重要 贡 献
家 其 形 成 与 西 欧 国 家 到 亚 洲 非 洲 大洋 洲 美洲 等 地 开 拓
、 、
关键 词 :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分析述评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分析述评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分析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并评述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的仪式象征分析理论,以及其对宗教人类学和仪式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

特纳的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理解仪式和象征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本文将从特纳的生平背景入手,阐述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分析其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独特价值,以期对特纳的仪式象征分析理论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维克多·特纳,一位在宗教人类学和仪式研究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者,他的理论贡献不仅体现在对仪式象征的深入分析上,更体现在他对仪式、象征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上。

特纳的理论研究始终与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这使得他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本文将在介绍特纳的生平背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仪式象征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以期全面揭示其对宗教人类学和仪式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

二、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概述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的仪式象征理论在宗教人类学和仪式理论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理论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框架,用于深入解析仪式活动的深层含义和社会功能。

特纳强调,仪式不仅是一种社会行为,更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通过它,参与者能够体验到社会的统一性和凝聚力。

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主要围绕“阈限”(liminality)和“交融”(communitas)两个核心概念展开。

阈限指的是仪式过程中参与者所处的边缘状态,它既非过去也非未来,既非此也非彼,这种模糊的边缘性使得参与者能够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进入一个全新的、超越常规的状态。

而交融则是指在这种阈限状态下,参与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等级、地位、身份等界限,使得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在平等、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深入的关系。

特纳认为,仪式象征的核心在于通过阈限和交融的过程,实现社会的整合和再生。

最新 仪式相关文献综述-精品

最新 仪式相关文献综述-精品

第二章文献综述2.1 仪式相关文献综述。

2.1.1 仪式。

在传统宗教学的基础上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仪式学。

根据仪式学学者格雷姆斯所言,“仪式研究”是 1977 年在首届“仪式研讨会”上被初次使用的一个名词( Grimes,1982)。

自从仪式学出现后,传统的宗教学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这不仅体现在研究的焦点上,也体现在基本理论范畴上。

基督教在传统宗教学中,主要研究关于崇拜仪式的制定、传播教义等自身的仪式问题(Grimes,1982)。

在仪式发展的过程中,利奇在早期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观点,比如,“仪式”基本上可以适用所有由所能决定的行为组合。

这些行为不仅有社会性的也包含了宗教性的文化内容,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象征性( Leach, 1968)。

瑞斯在利奇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认为他的解释适用于更多含糊不清的情况。

并且这种行为可以被看成是社会集团的一种代码信息。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认为,仪式帮助我们认识所处的社会(Zuesse,1987)。

格雷姆斯在《仪式研究入门》一书中指出,仪式是一种具有具体特征的模型,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确立一个较为清晰的图像。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主要关注仪式中的未知关系,帮助我们联接并考察其他相邻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 Grimes,1982)。

在过去的 100 多年时间里,人类学、、、传播学、管、艺术等都分别对仪式进行了研究,其中人类学的仪式理论较为全面和深刻地解释了仪式的内涵和延展。

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认为可以用一条比较明显的变化轨迹来建构仪式理论。

即如何产生并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

它起源于神话和宗教。

并以两种方向进行了充分的发展。

第一,解释仪式和神话。

仪式和神话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学古典进化论。

人类学家先把仪式和神话当作文化最开始的形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随着时代变迁的机制。

并且在 19 世纪中末叶到 20 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学家第一次以此为研究背景,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彭兆荣,2003)。

旅游的仪式过程——读《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

旅游的仪式过程——读《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

很多,获得一种愉悦感。 不管是从时间(旅游一般为短期性活动)还是空间(从熟
悉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上看,旅游不仅满足格雷本的旅游仪式 “三段论”而且还满足范盖内普和特纳的仪式理论。
(二)旅游的神圣性与世俗性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社会文化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原 本属于宗教领域的“仪式”的“圣俗性”也逐渐进入社会生活领 域,与越来越多的社会生活事件发生联系,导致仪式的世俗性强 于神圣性。世俗的仪式充斥着社会生活,社会也正在经历仪式 化的进程。仪式进入大众眼中时身具神圣与世俗两种性质,而 作为仪式的旅游也同样具有两种性质。穆斯林的朝圣行为(朝 圣是旅游的另类表现方式,也可以说是宗教性旅游)是旅游神 圣性的典范,其世俗性则表现为生活性,旅游中所包括的一切 事物都充满生活气息,旅游行为的主客体都来自世俗社会,也都 会归于世俗社会。 朝圣是穆斯林的一项远游活动,每位穆斯林都有一个朝觐 梦,一生至少要去麦加朝觐一次,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穆 斯林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出发朝圣。到 达朝圣地点后,和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一起参加活动,大家互 相帮助,在这里没有任何等级,大家都是平等的一家人,共享安 拉的福泽;朝圣结束回到家中,产生巨大的满足感,自豪感, 还会收到别人的祝福和羡慕的眼光,因为他完成了自己的“责 任”,亲自向安拉表达自己的忠诚。总之,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 不同的心境。这里所谓的“神圣性”是因为朝圣活动本身带有宗 教性,宗教信仰对于每个信徒来说都是极为神圣,朝圣行为在穆 斯林看来就是一种神圣的行为。特纳也认为穆斯林的朝圣行为是 “阈限”的典型代表,具有“阈限”的性质。 旅游的神圣性还表现在,旅游者可能在旅游的过程中突破 自我,对自己进行改造,并塑造新自我,并在旅游结束后以新的 面貌进入“昔日社会”。也可以说旅游因带有某种精神力量而神 圣,通过旅游人们得到的大多数是精神上的满足。 旅游的世俗性就在于,旅游属于服务行业,面向公众,具有 极大的开放性。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在的衣、食、住、行都具有很 强的生活性,也就是所旅游并不是某些群体特有的活动,也并不需 要某些特定的物品才能完成,旅游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分 部。旅游的世俗性也可说是因它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彭文斌郭建勋[摘要]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

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阐释。

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内外的相关成果,对仪式研究的诸种学术取向作一简略梳理。

[关键词]人类学;仪式研究;神话-仪式学派;仪式-心理分析取向;社会结构-功能学派;宗教现象学派;仪式研究的实路表演学派作者简介:彭文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亚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郭建勋,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民族学博士,研究藏族社会与文化。

四川成都610041仪式是宗教的实践过程,也被称为“行动中的信仰”(belief in action),其重要性得到了宗教学和人类学界的长期关注。

在人类学的百年发展史中,仪式与亲属制都曾经作为人类学研究的二大支柱,对于人类学科的发展和学科边界的建构都产生过深远和不可磨灭的影响。

就具体的层面而言,仪式的探索对宗教、文化和人格的研究都提供了不少独到与多维的视野。

[1]然而,由于仪式涉及的活动范围较为复杂和宽泛,如何定义仪式则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广义的仪式,近似于社会性的泛泛礼仪,包括人际交往的规范与行为,如见面与告别的日常礼仪、以及升旗等政治礼仪。

狭义的仪式,则专指宗教的祭祀与礼拜仪式,早期人类学所指的仪式多与宗教信仰相关。

英国人类学家威廉·罗伯逊·史密斯(William Robertson Smith)认为,在原始宗教中,仪式的重要性要高于信仰的内涵。

涂尔干(Emile Durkheim)继承了史密斯的这一观点,他认为,宗教中的仪式活动要远胜于信仰体系本身。

因此,宗教“就是一整套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活动”。

[2]在英语中有二个词汇来表述仪式,一为“ritual”,二为“rite”。

二个词汇可以理解成前指“仪轨”,后为“礼俗”,即强调规范、秩序与强调具体实践之间的细微差别。

在1771年第一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中把“ritual”定义为“一本指导秩序和方式的书,它见之于正在特定的教会、教区或相似地点举行的庆典和礼拜”。

“Rite”则是“指举行礼拜的特定方式,它在各地的乡下举行”。

到1910年第十一版《不列颠百科全书》时,有关仪式的现代定义才问世,它综合了泰勒、兰格、弗雷泽等的观点。

阿萨德(Asad)认为,“仪式(ritual)被看做规范化行为的一个类型,它象征或表现了某种东西,而且由此与个人意识和社会组织形成了不同的)联系”。

[3]人类学对仪式的专业定义各式各样,各有千秋。

有强调仪式中的表演与转换因素的,如波比·亚历山大所言:就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方面说,仪式是按计划进行的或即兴创作的一种表演。

通过这种表演形成了一种转换,即将日常生活转变到另一种关联中。

而在这种关联中,日常的东西被改变了。

[4]而在著名的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经典定义中,他更注重仪式的规范与信仰成分,他将仪式描述为: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它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做所有结果的第一位的或终极的原因。

[4]值得注意的是仪式认知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作为分析性的专门性词语,仪式出现在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它被确认为人类经验的一个分类范畴里的概念,其本意是将欧洲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与异文化的宗教信仰相比较,如仪式与巫术、宗教与迷信,归结起来,即是西方之“我者”与非西方“他者”之间的二元观照。

因而仪式的出现就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色彩,体现了社会进化论的基本特点,将欧洲之外的其他文化贬斥为落后和缺乏认知理性。

在维多利亚时代,大多数人认为的宗教只是指基督教,而把非基督教的对神灵的信仰都一概斥之为迷信或“邪教”。

在人类学的仪式研究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仪式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如新近较为有影响的凯萨琳·贝尔(Catherine Bell) 提出的六分法对仪式进行描述,涉及“过渡仪式”(ritesof passage),历法仪式(calendrical rites)、交换和共享的仪式(rites of exchange and communion)、磨难的仪式(ritesof affliction)、宴会、禁食与节日的仪式(feasting, fasting andfestivals) 和政治仪式(political rites)。

[5]而且经年累月,人类学的仪式研究也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这些学派与人类学的理论流派同步。

有“神话-仪式”、“现象学”、“心理分析”等学派、涂尔干的“社会学派”、拉德克里夫-布朗( Radcliffe-Brown)和马凌诺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的“社会-功能学派”、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结构主义学派”,凡-格勒普(Van Gennep)和特纳(VictorTurner)的“象征主义学派”,等等,仪式研究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一、神话——仪式学派(The Myth and RitualSchool)人类学诞生之初,就开始对信仰、仪式进行研究。

早期人类学家将仪式放在文化的原初形态,对仪式——神话展开研究,从而形成了神话——仪式学派。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E.B.Tylor) 和弗雷泽(Frazer)认为,仪式是宗教与文化的源头。

宗教是对超自然的信仰,“遗留说”和“万物有灵”是迷信对自然现象的曲解。

宗教进化的规律为从原始宗教走向人为宗教,多神走向一神,最终为科学所替代。

神话-仪式学派的核心是进化的观念,他们关注的是宗教的起源,而非过程,研究方法是罗列世界各地的宗教现象,而非实地考察。

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问题,人类用来解释他们的所见世界的观念问题。

宗教不是被首先认为与群体需要、结构或活动有关。

相反,它被认为是起源于泰勒所谓的个体的“蒙昧人-哲学家”的思想,该“蒙昧人-哲学家”是史前时代孤独的思考者,试图解开生命之谜,然后将其关注和思想传递给其他人,只有当一种个人认可的观念逐渐为其他人所认同时,宗教才变为公共的或社会的。

相应地,宗教团体也总是首先被视为碰巧具有共同信仰的个体的整合。

二、仪式——心理分析取向(Psychoanalytic Approaches to Ritual)同时,进化论时代的人类学家们,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仪式进行研究,形成了仪式——心理分析取向。

罗伯逊-史密斯认为,图腾动物的献祭与社区分享对于巩固群图的纽带很重要,但是对于参与者本身来说,这样的目的并非显而易见,因此他指出在社会行为背后往往有潜意识的因素。

弗雷泽和泰勒的宗教起源理论也是大量依靠心理分析的成分,而非社会因素。

他们认为,“原始人”创造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对梦、自然和巫术效力所引起的心理经验的困惑进行合理的解释。

而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构成了他几乎所有关于宗教论述的基本命题。

他用比附的方式来讨论宗教徒与神经症病人的相似性,他认为,二者都特别强调以一种特定的仪式形式行事,而且他们要尽善尽美地遵循仪式的规则,否则就会有一种犯罪感。

在两种情况中,仪式都与本能的压抑相联系:神经症通常起源于性压抑;而宗教则要求压抑自私性,控制自我本能。

因此,正如性压抑导致了个人的强迫性神经症,为人类所广泛信仰的宗教似乎是“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6]。

弗洛依德认为,氏族或部落选择一个具体的动(植)物与其自身联系,作为圣物或“图腾”,并产生系列禁忌行为,如氏族内不可乱伦,实现异族婚配,严禁宰杀或吃掉图腾动物。

而原始人群中的父亲敬畏和对父亲的女人的渴望,使得压抑的心理发生转折,父亲被杀死,父亲的妻子被占有,继之而来的忏悔负疚。

他认为,宗教首先来源于从“俄狄浦斯情结”中产生的罪过感,并认为乱伦禁忌、图腾崇拜、外婚制、献祭甚至文明本身都起源与“俄狄浦斯”行为。

同时,人们从图腾动物中找到“父亲的替代”,宗教中的神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的“投射”,人们把对父亲的想象赋予了他们所崇拜的精神存在物并反映了他们对父亲的矛盾感情。

[7]总之,早期的神话-仪式-心理学派关注宗教或仪式起源(origin) ,理论框架是进化论的历史观。

他们对于宗教起源的认识,不尽相同,缪勒(MaxMuller)认为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泰勒认为起源于“蒙昧人-哲学家”,而弗洛伊德认为起源于“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对于宗教的阐释多看重个体心理成分,比如认为是人们对梦、大自然的恐惧与误解导致宗教的出发。

他们的研究是依据各地的文献资料进行拼接,进行比较,而非通过对宗教仪式的实地考察之后的分析。

三、社会结构-功能学派(SocialStructural-Functional Analysis)社会、功能、结构学派,关注的是仪式行为的社会属性,关心仪式是怎样推动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即仪式的功能性,而不关注早期仪式的心理学派涉足神秘力量或情感,及其对个体心理认知的整合。

该学派认为,仪式行为涉及以下的“社会工作”:构建与维护建立人类社区的社会纽带(social bonds);通过共同的价值观、知识与经验范畴的潜意识运作,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舒缓和解决社会争端,巩固群体的团结;对支撑社区生活的社会和观念结构进行周期性的复兴或改革。

功能-结构学派在阐释框架上是反对进化论的,强调仪式的对于社会的整合意义大于信仰,正如拉德克利夫-布朗所言,信仰是仪式的结果,行为决定信仰。

该派还强调仪式的社会整合功能。

涂尔干在代表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中,以神圣世俗区分事物。

涂尔干认为,神圣事物总被分离出来看作是高级的、强有力的。

禁止日常接触并值得高度尊敬的;凡俗事物则相反,它们属于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不重要的、实际的例行事务。

与宗教有莫大关系的是这二种事物中的第一种。

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式所组成的统一体系。

神圣事物涉及的是整个群体的利益与幸福,因此宗教的性质是社会的,而非个体的,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社会组织本身的集体投射方式,是社会的道德规范的表述形式。

涂尔干认为,图腾标志是神圣事物的典范,构成了氏族信仰与仪式的核心,在图腾背后,有一种拥有巨大权力的非人格的物质与道德的力量影响氏族的生活。

人们敬仰它,感到有一种道德义务去遵循它的仪式,而且通过它,感到互相之间以一种深厚的持久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