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次构建员工心理契约

从三个层次构建员工心理契约
从三个层次构建员工心理契约

从三个层次构建员工心理契约

【摘要】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氛围的一种无形手段。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心理契约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员工和企业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三个层次阐述了如何构建员工心理契约: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有效的员工招聘;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其中,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又包括制定全面的薪酬体系、公平的绩效考核、建立良好的沟通、员工职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有效招聘;激励机制

在企业中,企业与员工之间除了存在着令人熟知的、正式的、书面的经济契约还存在着没有文字记录的、内隐的、非正式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具有一定的非正式性、模糊性也不像经济、法律契约那样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但它确实发挥着有形契约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员工而言,员工期待公司除了支付给他们应得的报酬之外还能够提供给他们更好的工作环境、福利、培训与发展机会。对于企业而言,公司期待员工不仅仅努力工作,更要保持对公司的忠诚度,公司还期待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建立一致性。因为心理契约不相容而导致员工主被动离职的事件益加频繁,所以构建企业

心理契约资料

最早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组织行为学家Argyris,他在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刻画下属与主管之间的一种关系5。这种关系表现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有少的抱怨,维持高的生产,Argyris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种关系。 rgyris(1960)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刻画下属与主管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有少的抱怨,而维持高的生产。虽然Argyris首次将这一产生于社会心理学的交换理论的概念引入到组织行为研究领域,但没有对这一术语加以明确定义并对其研究范围进行界定。 1962年,Levinson把。心理契约”这一概念看作是一种没有成文的契约.按照Levinson 的观点.“心理契约”即雇主与雇员关系中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有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6。其中一些期望(如-r-资)在意识上清晰些,而另一些期望在意识上则比较模糊,如长期晋升方面的期望等。Lcvinson本人也因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概念而有。心理契约”鼻祖之称。 Levinson等(1962)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其中有些期望明确,比如工资;而有些期望则比较模糊,仅仅是间接的揭示,比如长期的晋升前景。这个概念强调员工与组织双方之间的两个概念——内隐和期望,并一直获得了多数心理契约研究者的认可和支持。至今,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认识仍然继续强调内隐的期望。Lcvinson本人也因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概念而有“心理契约"鼻祖之称。 Schein7也注意到。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每一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并指出,心理契约有个体的心理契约和组织的心理契约两个层次。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他确实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他的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

用心理契约理论构建与谐班队的探究

用心理契约理论构建与谐班队的探究 团队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更有利于某项目标的完成。而作为一名教师,引导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建立信任,互相协作,成为一个融洽、和谐的集体,既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理论素养的支撑。 一、问题的提出 为应付高考,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竞争型的教育,通常表现形式以成绩排队的形式来确认优劣,更加着重于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强调。正基于此,我们的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也就独立于他人进行自我的学习,回避与他人的交流,这与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 二、心理契约是构建和谐班级团队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契约是双方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期望,是组织中双方关系权益和责任的一种主观心理的无形约定,心理契约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安全与归属感,适当的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职务的晋升。 三、运用心理契约构建和谐班级的可行性 在我们简要了解契约的发展后,我们发现,心理契约可以应用于我们现在的班级建设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心理契约主要论述的是企业,他的对象是员工,是成年人,但学校心理学作为大众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契约在引导学生,家长维持动态平衡的关系对构建和谐班级团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有利于这一理论的拓展。 2.学校、教师、家长有共同的教育目标,班级管理得到家长的信赖,班级工作处于和谐状态时,家长、学生就会对教师、班集体有着较高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就会支持班级工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就会发挥出较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基于老师、学生的相互信任,它反过来又会促进心理契约向更高的平衡发展,这样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会促进和谐班级的建设。 3.与企业不同的是,学生的任务比较单一:他们以提高能力为目标,不存在报酬和培训、晋升的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各种德育活动中采用各种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兴趣不同者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认同,让学生对班级有着自己的归属感,达到构建和谐班级的目标。 四、怎样构建和谐班级 1.用心灵上的互动构筑师生、生生关系的桥梁 学生源于各种家庭条件,同时自身经历而形成的各种优势和劣势,造成班队学生中心理上的不平等。家庭条件好

浅议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浅议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摘要:知识经济下,企业核心员工是组织的战略性资源,现阶段愈来愈多的企 业在管理核心员工方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由于核心员工是组织的特殊群体,对 其不仅要重视传统劳动契约的管理,更应加强心理契约的管理。 关键词: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一、心理契约及其特点 心理契约管理就是引导组织和员工之间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达到一种 平衡和吻合或者比较平衡和吻合状态,从而形成合理心理契约的过程。心理契约 有如下特点: 1.主观性。心理契约的内容是组织代理人和员工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相互责任这一事实本身。心理契约可能与雇佣契 约的内容不一致,也可能组织代理人的期望与认知与员工的期望与认知不同。 2.动态性。正式的雇佣契约一般是稳定的,很少改变,心理契约却处于一种 不断变更与修订的状态。任何有关组织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心理契约产生影响。 人们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在员工与组 织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 当心理契约被违背时,员工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感反应和后续行为,其核心 是一种愤怒情绪,员工感到组织背信弃义,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讲,员工抱着一定的期望加入组织,希望借助于组织来满 足自己物质的和精神的多层次需要;同样,组织对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也有特 定目的,力图最好地利用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心理契约中既包括 员工对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也包括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只不过 它是以组织代理人的期望与认知来表现的。 二、核心员工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的后果 结合核心员工的特点与心理契约的作用,不难看出核心员工对组织的期望更 多地来自心理方面的需求,这将导致核心员工更加重视与组织的心理契约,而心 理契约的作用模式也使得维护组织与核心员工的心理契约、防止心理契约破裂与 违背尤显迫切和重要。心理学认为员工感知到心理契约破裂到违背会经历复杂的 动态过程,一般须经历三个阶段:承诺未履行→契约破裂(breach)→契约违背(violation)。严重的契约违背会带来许多不良结果,具体表现如下: 1.忠诚度降低。信任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基础,心理契约违背会导致信任的动 摇和忠诚度的降低,也会导致双方重新确定契约关系。契约双方信任感的建立需 要双方共同的努力,而信任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从而会严重影响组织效率。 2.交易性增强。心理契约受到严重破坏时,核心员工因掌握核心技术和管理 经验,他们与组织之间契约中的交易成分得到加强,而关系成分减弱,同时,核 心员工会对组织的情感投入减少,更多关注于眼前的经济利益。 3.核心员工的离职。核心员工一般都会有较高的职业忠诚度,相对来讲对企 业的忠诚度较小。组织无法满足员工的心理契约时,员工就很有可能产生离职倾向。这一点从上文心理契约的作用模式就能很明显地看出。 三、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1.新员工的心理契约引导。在招聘环节,员工的心理契约就开始形成了。新 员工通常将在面试中讨论过的待遇、承诺和责任作为自己对组织期望的基础。所 以在对新员工招聘和面试的过程中,企业应明确公开的职业信息,跟应聘者进行

工作场所代际差异视角剖析新生员工流动现象

工作场所代际差异视角剖析新生员工流动现象 新生代员工流动现象对企业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已成为现代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工作价值观等方面理清了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的代际差异,并基于工作场所代际差异视角深入剖析了新生代员工高流动率的成因,为企业管理新生代员工铺石引路。 标签:新生代员工;流动率;工作场所;代际差异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人群(年龄介于20-34岁)大部分已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了职场的生力军,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新生代员工成长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多元化环境,他们个性鲜明,不安现状,流动性强。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3年的离职与调薪研究报告》,新生代员工离职率高达21.9%,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新生代员工的高流动现象虽能给企业输入新的活力,优化组织人力资源配置,但更多的是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一方面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源引进与培训新员工,另一方面成熟型人才流失可能会致使企业技术以及客户资源的流失。因而,如何降低新生代员工流动率,使其忠诚于组织成为了现代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工作场所代际差异视角剖析新生代群体高流动现象,以期为现代企业管理新生代员工提供思路与借鉴。 1员工工作场所的代际差异分析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不同时态下的人们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聚焦于工作场所,企业员工间代际差异既是组织演变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又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推动力,更是导致组织内人际互动复杂化的根由。新生代员工与往代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的代际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 工作价值观体现为员工对工作场所中实现某一工作目标或结果的重要性的评价,成长于不同时代下的不同群体所形成的工作价值观存在显著的差异。往代员工目前多处于职业生涯的中后期,更注重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追求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并不单纯只为获得金钱收入,而新生代员工多数步入职场不久,面临着工作、生活等方面多重压力,更倾向关注工作带来的物质报酬以及在工作中职业发展的实现。此外,往代员工把工作视为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在工作中投入自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而新生代员工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并不是生活乐趣与幸福的唯一源泉,他们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协调,并在工作场所中倾向于有兴趣和挑战性工作。 1.2工作环境偏好差异 工作环境不仅包括工作场所的硬件设备,更多指的是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和

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契约的构建原则与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c4368897.html, 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契约的构建原则与途径作者:杨利军 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1期 心理契约最初是社会学家们关于社会合同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管理领域。心理契约一般是指雇员将以成果和贡献来换取挑战或有酬的工作、可接受的工作条件、工资津贴形式,以及许诺提升或其他形式的职业进步。它们没有用文字记载下来,但是,雇员和雇主之间形成的这种相互预期具有契约的功能,如果其中的一方未能如愿以偿,严重后果将接踵而至——激励消失、员工流失、缺乏进取或解雇。心理契约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 一、心理契约的特点 1.心理契约的内容是员工个体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相互责任这一事实本身。由于个体对于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因此,个体的心理契约可能与雇佣契约的内容不一致,也可能与其他人或第三方(如组织代理人)的理解和解释不一致。 2.正式的雇佣契约一般是稳定的,很少改变,但心理契约却处于一种不断变更与修订的状态。任何有关组织工作方式的变更,不论是物理性的还是社会性的,都对心理契约产生影响。人们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在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 3.心理契约不仅有期望的性质,还包括对责任和义务的承诺与互惠。它包括的内容是那些员工相信他们有资格得到的东西和应该得到的东西。区分这两个概念具有实践意义,期望未实现时产生的主要是失望感,心理契约被违背时则产生更强烈的消极情感反应和后续行为,其核心是一种愤怒情绪,员工感到组织背信弃义,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它促使个体重新评价自己与组织的关系,并对组织承诺、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员工流动率均有不良影响。 4.组织承诺指的是员工随着其对组织的“单方面投入”的增加,而产生一种心甘情愿地参与组织各项活动的感情,心理契约指的是一种员工对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相互责任与义务的信念系统。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站在个体的角度来探讨员工与组织的关系。二者的差异在于组织承诺的内容是单维的,只是员工对于组织的感情,而心理契约则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即员工对

企业如何建立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管理实务 P . 072 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目前企业大多重视通过与员工建立劳动契约关系来 确定员工与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利益关系,而对于以心 理契约作为调节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不能与员工一起建立共同的愿景,在共同愿景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使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不能与企业同心同德。本文重点论述了企业与员工之间应如何建立以心理契约为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关键词:劳动契约心理契约劳动关系 一、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即是一种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他人对个体所扮演角色的期望行为模式,也就是群体或他人认为,承担某种角色的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应当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一般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伴随着正式契约或协议建立的同时,双方存在的一种不成文的心理约定,这种约定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对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预料和期待双方将会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这种心理契约规定了劳资双方的期待。比如,企业期待员工认真工作,忠于企业,听从指挥等;员工期待能公平对待自己,合理分配任务,提供工作条件等。心理契约大多隐藏于人们的心里,有待双方细心体察、领悟和估测。当员工心理契约中所蕴含的角色期待不能满足时,就会使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受到消极影响。因此,企业要想实现利润目标,提高工作绩效,必须满足员工对企业的角色期待,即要建立和实现彼此的心理契约。 二、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的意义

企业通过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使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吸引,员工愿意接受企业的目标并为企业贡献自我的能力。 1、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如果和员工建立了心 理契约,企业与员工之间了解彼此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员工一方面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明确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得员工认识到企业和员工之间是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之间应建立共同的愿景,在此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使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信任和承诺关系,从而增加对企业的认可度和认同感,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2、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加。心理契约的存在,使员工 认识到企业的命运和员工个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若员工自 我的表现符合企业的要求,那么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才能实 现。因此员工会不断以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与企业的关系,并根据企业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关系,从而增加了对企业的忠诚度。 3、使员工明确努力的方向。心理契约的建立使得员工明确 企业对其角色的期待,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可以做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并且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员工会和企业之间达成一种“默契”,与企业建立起信任和承诺关系,使员工实现自主管理。最终个人和企业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三、如何建立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1、通过招聘传递企业真实的信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 础。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本问卷调查! 这是一份关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的学术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内的知识型员工。调查所得数据纯属科学研究之用,并不会被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您个人的回答将会受到严格的保密,不糊涉及到您和企业的利害关系,请您在回答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用红色底纹选中您所认可的选项。 第一部分 1. 性别 A. 男 B. 女 2. 年龄 A. 20—25 B.25—30 C.30—35 D.35以上 3. 教育程度 A . 初中以下 B. 高中或是中专 C. 大专 D. 大专以上 4. 工作类别 A . 研发工作 B. 营销工作 C. 管理工作 D. 专业性工作 5. 您个职级 A.高级管理人员 B.中级管理人员C.初级管理人员D.普通员工 6. 您为该企业服务的年限 A. 1年以下 B. 1—3年 C. 3—5年D. 5年以上 第二部分 本部分是关于心理契约中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下问题由左到右分别为非常重要到完全不重要,请按照您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 1. 良好的培训机制,充足的培训机会 □ □ □ □ □ 2. 公司有合理的晋升制度,能提供晋升机会 □ □ □ □ □ 3. 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兴趣 □ □ □ □ □ 4. 明确的职业规划 □ □ □ □ □ 5. 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 □ □ □ □ 6. 领导关怀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个人生活 □ □ □ □ □ 7. 拥有胜任工作的同事 □ □ □ □ □ 8. 获得同事的信任和尊重 □ □ □ □ □ 完全不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 比较重要 非常重要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本问卷调查! 这是一份关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的学术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内的知识型员工。调查所得数据纯属科学研究之用,并不会被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您个人的回答将会受到严格的保密,不会涉及到您和企业的利害关系,请您在回答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用红色底纹选中您所认可的选项。 第一部分 1.性别 A.男 B.女- 2.年龄 A.20-25 B.25-30 C.30-35 D.35以上 3.教育程度 A.高中及以下 B.大专 C.本科 D.硕士及以上 4.工作类别 A.研发工作 B.营销工作 C.管理工作 D.专业性工作 5.您的职级 A.高级管理人员 B.中级管理人员 C.初级管理人员 D.普通员工 6.您为该企业服务的年限 A.1年以下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第二部分 本部分是关于心理契约中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下问题由左到右分别为非常重要到完全不重要,请按照您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 1.良好的培训机制,充足的培训机会 □ □ □ □ □ 2.公司有合理的晋升制度,能提供晋升机会 □ □ □ □ □ 3.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兴趣 □ □ □ □ □ 4.明确的职业规划 □ □ □ □ □ 5.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 □ □ □ □ 6.领导关怀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个人生活 □ □ □ □ □ 7.拥有胜任工作的同事 □ □ □ □ □ 8.获得同事的信任和尊重 □ □ □ □ □ 9.融洽的工作氛围 □ □ □ □ □ 完全不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 比较重要 非 常重要

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1)

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与人融合的组织,其成长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其内部成员的关系也处在一个微妙而多变的波动状态。正如美国一管理学家所言:“没有凝滞的organization (组织),它永远处在organizing (形成组织)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的物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也都处于一个不断的流变过程中。 如何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效地长期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而不至于随着企业的变动成长而发生人心离散,员工懈怠、组织这既是企 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是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氛围的一种无形的手段。与制度契约相比,心理契约较低的成本促进了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制度契约的成本。‘ ? 起源:梅约的霍桑实验 心理契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梅约的霍桑实验。在这 之前泰勒的科学管理已经形成。科学管理是以经济人为假设,将人的工作与收入联系起来。但后来许多研究表明向科学管理的假设提出质疑,影响人的工作效率的除了经济收入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于是边开始了在1924年至1927年之间,美国的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器公司合作了一项研究,以判定照明和其他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他们发现,对实验小组的照明,无论是增强还是减弱,生产率都有提高。在研究人员为此打算宣布整个实验归于失败之际,哈佛大学的艾尔登?梅约却发现了某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梅约及其同事发现,改变实验小组照明度、改善休息时间、缩短工作日和变换有鼓励性的工

资制度,似乎都不能解释生产率变化的原因。通过研究他们发现,一般来说,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一些社会性的因素如士气、归属感、以及有效的管理。这一类的管理工作,要求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集体行为,并且通过这样一些个人之间的处事方法如激励、劝导、领导和信息的交流来起作用。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使人们对影响个人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的注意力从外部设备硬件环境转向了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在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上,也从管理外部硬件的手段转向了影响个人心理的方法。 虽然此时没有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展管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了。 随着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以及X-理论、Y—理论和Z--理论的出现,管理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倾向于从心理的角度和人性的角度出发。这样管理中为了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在方法上就从强迫员工工作转向了满足个人需要的激励。 通过对个人需求及其动机的研究,心理学家阿尔布汉姆?马洛斯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发展,并且他认为,当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 这一需求就终止了他的激励作用。 后来许多人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对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发展的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在人的需要当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持因素,诸如工作所条件、薪金、职业安定等,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的话,人们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但即便是满足了这些条件, 也没有明显的极力作用。另一类是激励因素,诸如成就、公平、晋升、个人发展等。这些因素的满足可以产生满足感和激励作用。 整和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可以从需要一策略一方法的角度考虑人的管理问题,既需要层次一双因素理论组合,这样通过激励与约束两个方面实现对员工的有效管理。 虽然对人们的需求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结论,但是除了饥饿等生理需求之外,人们的需要不是独立的,而且还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我 们第二需要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位同时的提升可能会激发起我们提高地位的愿望。人们需求满足的过程又是极其复杂的。一种需要的满足可能会引起更多的

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

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 摘要:当今,心理契约已成为企业管理的热点话题,本文以新生代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的五个维度,包括忠诚归属、绩效提升、自主奉献、成长发展和人际互动均与工作投入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且不同的领导风格对心理契约和工作投入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心理契约工作投入领导风格。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员工渐渐的进入了职场,他们成长在政治环境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网络媒体技术发达的时代,注定有着与往代员工不一样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和工作行为,他们思维敏捷,极具创造力,又有着鲜明的个性、新锐的价值观念,他们喜欢特立独行,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新生代员工独有的特征既会给企业创造价值,但更多的是给企业领导者带来了新的管理挑战;企业现有的传统管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用于新生代员工这个群体,企业必须创造出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他们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心甘情愿

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新生代员工的管理已成为企业刻不容缓去解决的首要问题。 心理契约是指组织与员工之间未成文规定的、内隐的相互期望。新生代员工由于出生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家庭,物质性的激励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更加需要的是尊重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本文在我国特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以新生代员工为研究对象,从心理契约这一热点话题出发,探究如何加强双方的心理契约承诺,来提高新生代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并且作为企业与员工的重要纽带的企业领导者也会在其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本文也探讨了在领导风格的调节效应下,心理契约对工作投入影响的变化,并为组织更好地管理新生代员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二、概念界定。 1960年,Argyris在《理解组织行为》中首次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他以“心理性的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 Contract)这个词语来描述员工与其工头的相互关系以及双方对这种相互关系心照不宣的理解。虽然他并没有明确定义心理契约的概念,并指出其研究范围,但他创造了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先例。即心理契约是指组织与员工之间,未成文规定的、内隐的相互期望。由于研究局限,本文仅从员工角度进行研究,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的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任务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任务书 题目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现代企业管理倡导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也随之应运而生,成为一种重要的员工激励方式。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是连接组织和员工的情感桥梁,从组织和员工这一整体视角出发,意在激发员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员工对组织忠诚的特质来激励员工,从而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以此来实现组织和个人“双向承诺”的新格局。根据组织环境与员工的潜质,在员工心理契约的视角下寻求与其匹配的激励策略,能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思路。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从心理契约角度出发,运用所学员工激励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结合具体企业实际,分析该企业心理契约的构建情况及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的运用状况,分析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该企业基于心里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发挥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题的目标是:结合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契约和员工激励的相关知识,对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良性发展的循环格局。同时使自身能对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主要内容

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 定义:“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是指员工以自己与组织的关系为前提,以承诺和感知为基础,自己和组织间彼此形成的责任和义务的各种信念。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特点:(1)不确定性 (2)动态性 (3)双向性 (4)隐蔽性 心理契约的核心是员工的满意程度。 对心理契约的认识: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成员关系的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关系的内在力量。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作用,重视心理契约的构建,对于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员工工作追求的不仅仅是工资待遇,还有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他们开始注重自己在组织中有没有被尊重,在工作的时候能不能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契约适应了员工激励的需要,能够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员工如果能够体验到组织对他的信任和满意,他会在工作中加倍地努力,付出更多的心血。 企业应当构建以员工为中心的心理契约,关注员工的满意度,运用心理契约来激励员工,留住员工。企业要全面介入心理契约的EAR循环,通过影响EAR循环来实现对员工的期望。所谓EAR循环,是指心理契约建立(Establishing,E阶段)、调整(Adjusting,A阶段)和实现(Realization,R阶段)的过程。 E阶段 企业应了解员工的期望,并使员工明确企业及其所在部门的现状及未来几年内的发展状况,从而帮助其建立一个合理预期,促使其趋同预期而努力工作。 A阶段

企业应及时与员工沟通,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所以期望其进行调整。特别当企业的状况发生重大改变以致引起员工的心理剧烈波动时,高层的及时沟通能降低员工的心理负担,降低负面影响。 R阶段 企业应及时考察实现程度,了解员工的合理预期在多在程度上已变为现实:工作环境是否如所希望的那样变好了?是否接受了应该的培训?职务变动了吗?薪水提高了吗?哪些期望已经实现,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尚未实现的是源自员工的能力问题,还是企业方面的原因。这样一系列问题找到答案以后,企业就将随着员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EAR循环。 心理契约违背: 个体对组织未履行心理契约可能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形成过程中应存在着一个“感知到承诺未履行→心理契约失衡→心理契约违背→心理契约破裂”的心理发展过程。在心理契约心理契约违背形成过程: 比较过程解释过程 无力兑现 食言感知到差异感知到破裂违背的情绪体验 理解歧义 显著性和警觉性 心理契约违背的例子: 依旧以谭氏官府菜的例子来说。 从吴林的角度来说,他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厨师,在曾海明的培养下,不但成为了国内著名的厨师,而且在公司里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但是最后他却因为和曾海明在公司管理上的分歧最终和曾海明关系破裂,跳槽出走。吴林违背的不仅是他与谭氏官府菜之间的法律契约,他还违背了他们之间的心理契约。探究其违背心理契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个方面:1.尊重。他是曾海明一手提拔上去的,曾海明让他担任谭氏官府菜的技术总监让他觉得自己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物业管理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科目:人力资源管理 2012年12月20日

摘要 和谐的员工关系也是生产力。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心理契约理论,并提出了在员工关系管理中,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针对员工需求进行激励,对员工心理契约进行动态化跟踪和全程化管理,建立心理契约预警机制等,以管理保留人才,激励员工,创建和谐的员工关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心理契约员工关系管理激励

目录 0 引言 (1) 1 心理契约 (2) 1.1 心理契约的起源与发展 (2) 1.2 心理契约的概念 (2) 1.3 心理契约的特点 (3) 1.4 心理契约的内容 (3) 2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6) 2.1 心理契约的作用 (6) 2.2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6) 3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0 引言 根据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梅奥提出了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员工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的、心理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随后,从心理学角度开展管理的理论层出不穷,比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弗尔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保健—激励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选择的期望理论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人在生产中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许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都表明,人作为一种优势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传统人事管理正在成为过去,一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的管理革命正在到来,知识经济时代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而非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关系。这种变化给现代管理者们带来了挑战。 新一代的员工要求更强的工作自主性,更加注重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且崇尚短暂性、临时性的契约关系和自由化、随意化的生活态度。如何管理保留人才,激励员工,创建和谐的员工关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个组织领导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心理契约恰好在某些方面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心理契约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逐步成为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热点。

心理契约研究现状

心理契约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建民,王霞(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一、心理契约概念的建立及其发展 自人类社会开始劳动分工起,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对于劳动关系便产生了心理上的约定,这种心理上的约定便是现代心理契约的雏形。在组织不断进化的过程中,管理者发现仅仅用形式上的契约已不能完全表明雇佣双方的关系:一方面,有些关系是难于用文字或口头准确表达出来的;另一方面,形式契约固有的稳定性在面对变化时显得不够灵活。因此现代管理学者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以进一步描述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 由于研究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研究时关注的主体和层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者对心理契约的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关于心理契约概念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概念引入阶段、概念分化阶段、概念拓展阶段。 (一)概念引入阶段(19 世纪60 年代初—80 年代末)。 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1960)最早使用“工作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但他对这一术语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定义。最早给出明确定义的是施恩(E.H..Shein)(1965,1978,1980),他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根据他的定义可将心理契约理解为:心理契约主要包括组织责任(如公平的工资、晋升机会、培训、福利等)以及员工的责任(如忠诚、遵守制度、尽心工资等)。它的这种划分使心理契约的研究更为具体和明确。 之后“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便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对此术语的解释也开始具体和丰富起来。见表1。 以上观点都代表了心理契约定义的早期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这几位研究者的共同点在于将心理契约看作是雇员与雇主对相互责任与义务的共同感知,是雇员和组织双方对交换关系的主观理解,他们把心理契约界定在组织与个人两个层面上,这种观点曾长期左右了该领域的研究。 (二)概念分化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中期)。 根据心理契约的早期定义,心理契约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两个主体之间。但是,两个主体经常会产生理解的不一致,这样必然造成心理契约内容的非唯一性,给心理契约的后续研究带来很多的困难,所以到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概念理解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Rousseau学派和“古典学派”之间的学派之争。 Rousseau 学派以Rousseau 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心理契约存在主体是雇员一方,这后来被人们称为狭义的心理契约。古典学派以Herriot 等人为代表,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即理论的存在主体是组织和雇员双方,并认为这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这后来被人们称为广义的心理契约。“到目前为止,两种视角的研究同时进行,但是基于狭义心理契约基础上的研究远远多于广义基础上的研究,而且很多属于应用性和实证性的研究”。 (三)概念拓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至今)。 尽管学派之争仍在继续,但在现代研究阶段,不同于这两派观点的研究也开始大量涌现,特别是国内近期出现了对心理契约概念的新研究。他们通过对心理契约存在背景和条件的开拓性研究,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并对心理契约的本质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界定,为心理契约自身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见表2。 二、心理契约的结构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在对心理契约概念的本质进行争论的同时,也对其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二维和三维结构两种观点。

心理契约式激励对员工晋升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单位工商072班 学号 07010137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 心理契约式激励对员工晋升 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姓名严雅静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老师曹会勇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二0一一年五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合法应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文本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 交回学校授予的学士学位; 2. 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3. 本文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坏,进行公开道歉; 4. 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 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和企业双方对相互期望加以重视,加强相互责任意识并了解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从而有效带动其他激励措施,实现员工价值和组织价值,以至达到双赢的地步。心理契约的研究是最近几年的热点,但心理契约激励模型的构建却涉及较少,尤其是对员工晋升的影响,更是缺乏。决定了心理契约式激励在员工晋升方面的研究是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契约入手,通过构建心理契约式激励模型,使企业与员工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的组织氛围;对员工从心态、职业生涯进行管理,抓住员工的真正需要,考虑到员工的整体发展;通过建立合理的培训体制,从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减少跳槽现象的发生。最后从这几个方面为企业用心理契约式激励来帮助员工晋升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字】心理契约激励员工晋升职业规划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90后新生代员工激励措施.doc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90后新生代员工激励 措施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独生子女教育、互联网等时代特征的综合作用下,步入职场的“90后”新生代员工在个性特征、工作价值观方面“独具特色”,导致组织管理中一系列难题产生。依托心理契约理论,企业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重视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精心做好工作设计、营造“有爱”氛围等,是达成“90后”新生代员工与组织之间期望一致性,并使双方期望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90后”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心理契约理论;激励作用;激励措施 一、引言 逐渐步入职场的“90后”员工,被人们冠以新生代员工的称呼,同时因其在职场表现出“高跳槽率…‘高离职率”等现象导致被贴上了“自我”“任性…‘急功近利…‘眼高手低”“抱大的一代”“享乐的一代”等负面标签。甚至有人发博客说,某公司可能会毁在“90后”手上。这些新生代员工真如人们所贴的标签那样一无是处吗?他们将逐步成为职场的新兴力量,在不久的将来必然成为中坚力量。面对这些“变异体”,作为组织管理者应如何客观地看待和评价他们?了解“90后”新生代员工的需求与期望,审视组织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依托心理契约理论,积极探索能够达成员工和组织之间期望一致性的适合新生代员工特点的激励对策,将是目前组织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新生代员工的概念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国大部分学者习惯将“80后”“90后”作为新生代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Hansford (2002)“将Y 代定义为1980-2000年出生的人”。由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在职业生涯中,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已步人职业生涯的建立后期,其职业发展已处于立业阶段,因此本研究的对象范围为“90后”新生代员工,特指出生于1990年以后的、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接受了一定高等教育的、已步人职场但仍处在职业探索阶段、工作时间在6年以下的从业群体。这一群体是企业真正的新生力量,是特点鲜明、可塑性极强且区别于其他年龄段员工特点的群体,组织对这个群体的激励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将不同于其他群体。 三、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 工作价值观是企业员工对自己所从事工作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员工的工作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其对工作的动机、态度、方式,也决定着其对工作的期望、目标和方向的选择。 新生代员工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在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成果凸显,教育改革指向素质教育、教育模式多样化,不断探索独生子女教育方式的学校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以孩子为中心、重视教育投资并大力推崇赏识教育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因此,新生代员工由于其成长环境、教育模式等特殊性导致其与“60后”“70后”甚至“80后”相比,在个性特征、态度、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工作价值观方面表现出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职业兴趣广泛,但职业定位模糊 新生代员工生活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心理契约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心理契约 当一个员工加入企业时,他/她同企业实际上签订了两份合同,一份写在纸上——雇佣合同,一份写在了心里——心理契约。 (Psychological Contract)的概念是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EH Schein)“心理契约” 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的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一般而言,心理契约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安全和归属感、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晋升。 心理契约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而用于衡量员工在企业中心理状态的的三个基本概念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在企业这样的以经济活动为主的组织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企业心理契约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心理契约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进而实现员工对组织的强烈归属感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因此,企业要想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就必须全面介入心理契约的EAR循环,通过影响EAR循环来实现对员工的期望。而所谓EAR循环是指心理契约建立(Establishing)、调整(Adjusting)和实现(Realization)的过程。 在E阶段,企业应了解员工的期望,并使员工明确企业及其所在部门的现状及未来几年内的发展状况,从而帮助其建立一个合理预期,促使其为实现预期而努力工作。 在A阶段,心理契约建立在对企业未来预测的基础上,当现实与预测产生偏差时,调整不可避免。企业应及时与员工沟通:现在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所以期望需要调整。特别当企业的状况发生重大改变以致引起员工的心理剧烈波动时,高层的及时沟通能降低员工的心理负担,降低其负面影响。 在R阶段,企业应及时考察实现程度,了解员工的合理预期在多大程度上已变为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