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引言: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或不经意的情况下获取、存储并产生影响的记忆形式。
与明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往往更加难以察觉,但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过程却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行为测量方法研究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并探讨其对个体学习和认知的影响。
方法:参与本实验的被试共计40名,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其中男性20名,女性20名。
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内隐记忆训练,对照组不接受训练。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要完成一系列与内隐记忆相关的任务。
首先,被试参与了一个观察任务。
在该任务中,被试需观察一系列图片并对其进行分类。
被试需要根据图片的形状将其分为两类:正方形和圆形。
实验过程中,被试不知道实际上图片的类别与形状无关,而是与其颜色有关。
这一任务旨在激活被试的内隐记忆系统,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建立颜色和形状之间的联系。
接下来,被试参与了一个刺激-反应任务。
在该任务中,被试需要快速判断一系列图片中是否出现了特定的目标图片。
实验过程中,目标图片以非常短暂的时间呈现,被试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和准确率,我们可以评估被试对目标图片的内隐记忆表现。
最后,被试参与了一个选择任务。
在该任务中,被试需要根据一系列提示判断两个不同的选项哪个更相关。
实验过程中,选择提示是与内隐记忆训练任务相关的颜色。
通过测量被试的选择偏差,我们可以评估被试对内隐记忆的训练效果。
结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我们发现实验组在刺激-反应任务和选择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内隐记忆效果。
具体来说,实验组的反应时间更短且准确率更高,同时也更倾向于选择与内隐记忆训练任务相关的选项。
这些结果说明内隐记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内隐记忆表现。
讨论: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表现。
内隐记忆的影响可能在个体的学习、决策和认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实验中使用的行为测量方法为研究内隐记忆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内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的影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不同,它不依赖于意识的参与,而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近年来,内隐记忆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记忆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内隐记忆在词汇识别任务中的表现;2. 分析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3. 探究内隐记忆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100个英语单词,其中50个为高频词,50个为低频词。
高频词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单词,低频词是指学生较少接触到的单词。
3. 实验设计:采用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词汇难度:高频词、低频词)的被试内因素设计。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2)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进行内隐记忆实验,另一组进行外显记忆实验;(3)内隐记忆实验组:向被试呈现100个英语单词,要求被试在看到单词后尽快按键判断单词是高频词还是低频词;(4)外显记忆实验组:向被试呈现100个英语单词,要求被试在看到单词后尽快按键判断单词是高频词还是低频词,并在实验结束后立即进行回忆;(5)实验结束后,对所有被试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内隐记忆实验组:被试在词汇识别任务中对高频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频词(p<0.05),说明内隐记忆在词汇识别任务中发挥了作用。
2. 外显记忆实验组:被试在词汇回忆任务中对高频词的回忆率显著高于低频词(p<0.05),说明外显记忆在词汇回忆任务中发挥了作用。
3.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内隐记忆实验组在外显记忆实验组的基础上,对高频词的反应时进一步缩短(p<0.05),说明内隐记忆在个体认知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51长时记忆:内隐记忆和前瞻性记忆
如果被试能有意识地回忆其属于第一个词表,就
会作出“新”的反应; 如果被试不能回忆但感到熟悉,就会将这个项目
判断为第二个词表项目,而作出“旧”的反应
排除测验中判断第一个词表中的项目为“新”的概率若
小于 包含测验中被试判断为“旧”的概率,就说明存在
一种能让人产生熟悉感但却不能回忆的内隐记忆!
实验条件分为两种: 完全注意:要求被试记住所列单词以备测验 分散注意:被试阅读单词时完成复杂的听力任务, 而且不被告知随后将有记忆测验
实验假设: 完全注意条件下,外显记忆起作用 分散记忆条件下,内隐记忆起作用
如果只有外显记忆起作用,那么“包含测验”
中补全后的词汇均来自词表(100%),“排 除测验”补全后的词汇均不来自词表(0%)。 如果只有内隐记忆起作用,那么“包含测验” 中的补全后的词汇包含在词表中的概率与 “排除测验”一致(比随机填写偏高一点)。
内隐记忆常用的研究方法:间接测验 在测验指导语中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 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 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
间接测验的主要方法
补笔测验:词干补笔(偏旁补笔)、残词(残图)补全 知觉再认:单词、无意义音节、图画、乐曲、模糊字
内隐记忆是否存在的证明上存在循环论证之嫌。首先研究 者假设,直接测量对应于外显记忆,间接测验对应于内隐 记忆。然后再使用两种测量结果的差异证明内隐记忆存在。
内隐记忆缺乏更多的证明手段,在内隐记忆还没有
被证明之前就武断的认为间接测验测量的是内隐记
忆(这个前提不一定正确),然后又用间接测验的 结果去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问题是如果前提一定 正确,还需要用实验结果去证明吗?
内隐记忆和前瞻性记忆
外显与内隐记忆
4、PDP的典型实验程序
• 在学习了单词后,进行包含测验和排 除测验。 • 对包含测验被试的要求是:用学过的 词完成补笔任务,如果想不起来就用 头脑中第一个词补笔,控制加工与自 动加工的作用是一样的; • 对排除测验被试的要求是:一个学过 的词若被试能有意识回忆,就把它从 反应中排除出去,若他仍用学过的词 补笔,主要是无意识熟悉感的作用。
• 再认测验分为:单个刺激的精确性 再认和项目数再认(即“新旧”再 认)
(四)再认法
• “新旧”再认测验:先呈现一系列项 目(旧项目)由被试识记,然后将这 些项目与新项目(干扰)混在一起呈 现并要求被试再认。
• 识记过回答“是”,未识记答“否”
反应
是 刺激
旧 H
否
M
新
FA
CR
三、内隐记忆研究方法
2、任务分离的类型
① 单一分离。 ②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
③ 交叉的双重分离。
④ 双向关联。
① 单一分离
• 指对于某一自变量的两个水平的操作, 仅在一个测验任务中产生显著性差异, 在另一个任务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举例:被试一类为Korsakoff综合征患 者,一类是酒精中毒患者,测验一种是 自由回忆,一种是单词联想。 结果:被试变量影响了自由回忆,但不 影响词联想任务,实验产生了分离。
(三)外显记忆测验
• 外显记忆测验是指要求被试有意识地 回忆在实验的先前阶段所学习过的材 料的测验。 • 主要代表有: 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
(四)内隐记忆测验
• 是完成一些与实验研究中先前经验没有明 确关系也能操作的任务,只专注于完成眼 前作业即可。 • 典型范例是: 1、残词补全任务,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产 生适合于残词的单词,如 _ l _ p_ a _ t. 2、词根补全测验,被试看到单词的前三个 字母的词根,如 ele_.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优点和缺点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优点和缺点
汉字是中文语言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内隐记忆是指在认知、阅读和理解汉字时,人们能够利用前面所学过的汉字知识,迅速地识别、理解和记忆新的汉字,从而提高汉字的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
为了探究汉字内隐记忆的特点和优缺点,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清晰地展现汉字内隐记忆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实验,研究者可以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不同因素对汉字内隐记忆的影响,进而揭示其成因和机制。
此外,实验还能够提供量化的数据,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估和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汉字内隐记忆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然而,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实验室的环境和实验条件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需要谨慎评估。
其次,实验研究难以涵盖汉字内隐记忆的所有方面,有些重要的方面可能需要采用观察和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来进行探索。
最后,实验研究可能会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偏见和实验设计的缺陷的影响,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角度综合评估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验研究是探究汉字内隐记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揭示
其规律和特点,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然而,实验研究也需要注意其可靠性、普适性和综合性等问题,并配合其他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探究。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实验目的:通过对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探究被试在记忆任务中的内隐记忆能力表现,并且结合实验结果来探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和区别。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随机分组的实验设计,选用了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0人,女性10人,年龄在19-25岁之间。
将被试随机分入两组,每组10人,一组进行数学类任务,一组进行语言类任务。
两组任务时间相同,约10分钟左右,任务在校园附近的图书馆内进行。
随后,被试进入实验室,进行内隐记忆测试。
实验仪器:该实验仪器采用了计算机测试,通过使用E-Prime软件完成,对应了视觉的内隐记忆任务和听觉的内隐记忆任务,并且记录了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度。
实验操作:进行测试前,被试首先进行了听觉和视觉的打招呼和说明,以便于他们了解任务和操作。
随后,进入实验操作界面,被要求记忆任务中出现的单词或者数字。
在屏幕上,给出一系列的数字或单词,通过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度,测试了被试在内隐记忆方面的能力表现。
其中,每个数字或单词在屏幕上出现时间间隔为300毫秒,记忆时间隔为1秒至10秒之间随机变化,被试需要根据记忆结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进行排序和选择。
测试过程中,计算机记录下了被试在完成测试时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
实验结果:得出的结果中,两组被试都在相应的学科任务中表现出类似的水平。
随后,被试在内隐记忆任务中进行测试,我们发现,被试在相应学科中的内隐记忆测试中表现都较好,但是,在数学任务组内隐记忆测试上的表现要优于语言任务组。
在数学任务组,反应速度的平均值为450毫秒左右,而在语言任务组中,值约在550毫秒左右。
这表明,数学任务有助于提高被试在内隐记忆上的反应速度。
实验结论:通过该实验,我们发现被试在内隐记忆任务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且不同的学科训练可以影响被试在内隐记忆任务中的表现。
具体来说,在数学任务中,被试的反应速度更快,表现更好。
本次实验结果提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需要不同的测试方法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测试的目的进行选择。
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记忆的分类是心理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此部分考察形式主要以事例反选或者概念反选的方式出现,由于部分考生对该知识点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
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心理学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一、把握考点第一步之辨概念:1.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2.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由于缺乏目的性,因而识记内容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有意识记是指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二、把握考点第二步之明规律:内隐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它经常表现为:人在操作某任务时,在不需要对先前经验进行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已储存在脑中的经验或信息会在提取和操作中自动起作用,从而影响到作业的绩效。
内隐记忆最初是在遗忘症患者身上发现的,表现为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方面的明显缺陷,但是,他们在残词补全的测验中,完成的状况却接近于正常人。
一般在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和启动效应等方面能检验到内隐记忆。
正常人也存在内隐记忆现象,比如知觉辨认、偏好判断、语词认知、技能学习、人脸识别等,都能够找到内隐记忆的痕迹。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外显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检索和提取的过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即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检索或提取记忆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回忆或再认。
51长时记忆:内隐记忆和前瞻性记忆
词干补笔:首先要求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然后主试 向被试呈现每个单词的前三个字母,并要求被试用想
到的单词填写出来。主试提供的词干可填写成多个有
意义的单词,结果被试多用学习阶段呈现的单词补笔。 被试用呈现单词补笔的概率减去用未呈现单词补笔的
概率,就是所学单词的启动量[内隐记忆的指标]。
知觉辨认:在学习阶段,向被试依次呈现一系列项目。然 后将这些呈现过的项目与未呈现过的项目混淆在一起,在
内隐记忆是否存在的证明上存在循环论证之嫌。首先研究 者假设,直接测量对应于外显记忆,间接测验对应于内隐 记忆。然后再使用两种测量结果的差异证明内隐记忆存在。
内隐记忆缺乏更多的证明手段,在内隐记忆还没有
被证明之前就武断的认为间接测验测量的是内隐记
忆(这个前提不一定正确),然后又用间接测验的 结果去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问题是如果前提一定 正确,还需要用实验结果去证明吗?
任务分离又称为实验性分离,逻辑是利用不同测验结果的 不一致性证明二者依赖于不同的记忆系统(外显内隐)。 质疑之声:即使当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不是相互分离
的两个系统时,我们用不同的任务分别去测量它们, 结果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的趋势。因为测验任务本身就 存在测验线索、记忆任务、反应指标等方面的差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果被试能有意识地回忆其属于第一个词表,就
会作出“新”的反应; 如果被试不能回忆但感到熟悉,就会将这个项目
判断为第二个词表项目,而作出“旧”的反应
排除测验中判断第一个词表中的项目为“新”的概率若
小于 包含测验中被试判断为“旧”的概率,就说明存在
一种能让人产生熟悉感但却不能回忆的内隐记忆!
测量被试对“冷”字等的学习:一组被试采用再认的方法, 另一组被试采用知觉辨认的方法。研究发现分离现象
呈现方式对内隐记忆的影响的例子
呈现方式对内隐记忆的影响的例子内隐记忆是指我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存储和回忆的经验和知识。
与内隐记忆有关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
这些呈现方式可以影响我们对内隐记忆的感知和存储。
在以下的例子中,我将讨论一些呈现方式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1.图像的呈现方式在内隐记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图像在内隐记忆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观看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图片,比如美丽的风景、可爱的动物等,然后,他们将这些图片从受试者面前快速闪过,然后要求受试者在之后的测试中去选择他们觉得最亲切的图片。
结果显示,即使在短暂的闪过之后,受试者们对那些让他们感到舒适的图片都有更高的选择准确率。
这表明了图像的呈现方式在内隐记忆中的作用。
2.音频的呈现方式在内隐记忆中的作用另一个呈现方式是音频。
研究表明,音频在内隐记忆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短暂而高强度的音乐声中播放一些文字,然后要求受试者在之后的测试中去回忆这些文字。
结果显示,那些在高强度音乐中听到的文字的回忆率高于在低强度音乐中听到的文字的回忆率。
这表明音频的呈现方式可以对内隐记忆产生影响。
3.呈现顺序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此外,呈现方式的顺序也会对内隐记忆产生影响。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布朗-彭托效应。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以一定的顺序呈现一系列词语给受试者。
他们发现,受试者更倾向于更好地记住出现在呈现序列的开始和结束部分的词语,而对于其中间的词语则记忆较差。
这表明,呈现顺序也会对内隐记忆产生影响。
4.呈现方式的情境效应最后,呈现方式在内隐记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情境效应。
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和回忆的环境相符,记忆效果会更好。
例如,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在其中一种特定味道的环境中学习,并在之后的测试中要求他们回忆学习过的内容。
结果表明,那些在学习和测试环境中味道相同的受试者在回忆时表现更好,显示出了情境效应的存在。
综上所述,呈现方式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1.保持时间。
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2.干扰形式。
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3.记忆负荷。
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4.加工深度。
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
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5.呈现形式。
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
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内隐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外显学习的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本文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内隐学习;不知不觉;教学应用儿童无需系统地学习语词和语法规则,就能不知不觉地就学会说母语;一对夫妻会随着相处时间的不断增长,而不自觉地学会对方说话的语气和神态,因此越来越有“夫妻相”;围棋的新手看大量的棋谱,即使不加点拨,棋艺也会有所长进。
以上这些学习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生于不知不觉中。
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有意识、有目的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近来引起学术界广泛探讨的内隐学习,它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本文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内隐学习的概念国际上,第一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目的论文,是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于1967年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al Grammar),在这篇文章中,内隐学习的概念被首次提出[1]。
他在研究中要求规则发现组被试寻找字母串的内在结构,而记忆组被试则记忆所呈现的字母串。
结果发现,被试在评价新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时,规则发现组反而不如记忆组的表现好。
Reber据此认为记忆组对复杂材料进行了内隐学习,这种无意识获得复杂信息的加工过程至少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优于外显加工。
内隐记忆的通俗例子
内隐记忆的通俗例子
内隐记忆是指一种无意识、非意识的记忆形式,也称为无意识记忆。
它与我们常用的显性记忆不同,后者是我们有意识、故意地进行的记忆。
以下是一些通俗的例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隐记忆:
1. 骑车:当我们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时,我们需要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掌握技巧。
但是,当我们多次骑车后,骑车技巧就变得更加自然,我们甚至不需要思考就可以骑车。
这种技能记忆就是内隐记忆。
2. 打字:当我们第一次学习打字时,我们需要一边看键盘一边敲打,需要很多意识和注意力。
但是,随着练习的增多,我们就能够很自然地打出字母和单词,不需要思考。
这种技能记忆同样是内隐记忆。
3. 饮食偏好: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喜欢某种食物,但不一定知道为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对这种食物产生了内隐记忆,这种记忆可能与我们的童年经历、文化背景等有关。
4. 情感反应:当我们看到某些图像或听到某些声音时,我们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恐惧、愉悦等。
这种情感反应可能是由于我们的内隐记忆在起作用,这些记忆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有关。
综上所述,内隐记忆是一种无意识、非意识的记忆形式,它包括技能记忆、饮食偏好、情感反应等。
了解内隐记忆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内隐记忆对教学的启示
内隐记忆对教学的启示
内隐记忆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潜意识记忆,它几乎无法
自主意识到,却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中,了
解和利用内隐记忆可以帮助教学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首先,教学者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内隐记忆。
例如,教学者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音频等形式,将学习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的内隐记忆能够更容易地将知识点记忆下来。
此外,
教学者还可以运用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创设逼真的场景,
让学生过程式地进行体验式学习,从而将知识点深深地印刻在内隐记
忆中。
其次,教学者还可以帮助学生将内隐记忆转化为显性知识。
在指
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学者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将
内隐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
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教学者还可以利用内隐记忆的“刻意遗忘”原理,帮助学
生更加深入地学习。
通过进行适当的遗忘和再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
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和技能,从而将内隐记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使
之更加牢固。
总之,内隐记忆对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教学者需要了解和
利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最新(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最新(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内隐记忆对个体认知行为的影响,并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及其特点。
实验对象:共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至22岁之间,确保所有参与者视力正常,无认知功能障碍。
实验材料:- 电脑测试系统,用于展示实验材料和记录反应时间。
- 词汇列表,包含40个常用中文词汇,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20个词汇。
- 内隐联想测试(IAT),用于评估词汇间的内隐关联。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实验条件:实验组 vs. 控制组)× 2(任务类型:分类任务 vs. 匹配任务)的混合设计。
实验组的词汇在先前的学习阶段被暗示与特定概念相关联,而控制组则未经过这种处理。
分类任务要求参与者根据词汇的属性进行分类,匹配任务则要求参与者识别词汇与随后出现的图片是否匹配。
实验过程:1. 学习阶段:实验组的参与者被要求学习词汇列表,并将其与特定概念(如积极情绪)相关联。
控制组则仅学习词汇本身。
2. 测试阶段:所有参与者完成内隐联想测试,以评估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词汇的内隐关联感知。
3. 分类任务:参与者被要求对电脑屏幕上随机出现的词汇进行分类,判断其是否属于先前学习的概念类别。
4. 匹配任务:参与者需判断词汇是否与随后出现的图片(如表情符号)相匹配。
实验结果:实验组在分类任务中的反应时间显著低于控制组,表明内隐学习过程影响了参与者对词汇的快速判断。
在匹配任务中,实验组对与学习概念相匹配的词汇和图片的识别速度也显著快于控制组,进一步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和其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支持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并展示了其如何影响个体的感知和反应。
实验表明,通过内隐学习,个体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并利用知识,这对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内隐记忆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优化内隐学习过程。
最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最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内隐记忆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
内隐记忆,又称
非声明性记忆,是指个体在无需意识回忆的情况下,过往经验对当前
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记忆形式。
实验采用了Prime任务和Stroop任务
两种范式,以测量内隐记忆的效果。
在Prime任务实验中,我们首先让参与者接触一系列与目标词汇相关
的启动词汇,随后要求他们对目标词汇的反应时间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接触过启动词汇的参与者在识别目标词汇时,反应时间显著短于
未接触的对照组,表明内隐记忆在无意识水平上促进了信息处理速度。
接下来进行的Stroop任务中,参与者需要识别文字的颜色而忽略文字
本身的意义。
实验发现,当文字的意义与颜色不一致时,内隐记忆的
影响尤为明显,参与者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均受到了显著影响。
这一
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内隐记忆在认知控制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内隐记忆与显性记忆(需要意识回忆的记忆)之
间的关系。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两者在某些认知任务中存在交互
作用,但在其他任务中则相对独立。
这表明内隐记忆和显性记忆虽然
在某些方面相互影响,但在大脑中可能由不同的神经机制所支持。
总结来说,本次实验报告揭示了内隐记忆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自动信息处理和认知控制方面。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人类记忆
的复杂性以及设计相关的认知训练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
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内隐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状态下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来优化内隐记忆的功能。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主讲: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有意识 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认 为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什么是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或 主动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 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联系
1、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同属于记忆系统 的子系统。在识记或刺激信息的输入、刺激 信息的保持或存储阶段,两者并没有本质上 的区别。
3. 注意状态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 影响不同;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4. 学习材料知觉特点的改变对内 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5. 内隐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 同;
6. 刺激呈现长短对内隐记忆和外 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7. 干扰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 响不同;
8. 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 忆的影响不同;
2、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两种记忆会相互 的影响,它们在记忆任务的操作上会发生 相互作用。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联系
3、内隐记忆对外显记忆有促进和阻 碍作用,比如对喜欢的东西总是容易 记住,不喜欢的会忽略。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1. 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 生不同影响;
2. 学习和测验阶段感觉通道的改变, 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9. 内隐和外显记忆表现不同的系列 位置特点。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引言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关于记忆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两个重要概念。
外显记忆指的是人们有意识地回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而内隐记忆则是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记忆。
本实验旨在探索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别和特点。
方法1.设计实验任务:选择适当的实验任务,比如记忆单词、识别图片等。
2.招募参与者:招募一定数量的参与者,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分组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外显记忆组和内隐记忆组。
4.进行实验:让外显记忆组和内隐记忆组分别完成实验任务,并记录其表现和反应时间。
5.数据分析: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表现差异。
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 外显记忆组的表现结果明显优于内隐记忆组,表明外显记忆对任务的完成有积极影响。
-外显记忆组的反应时间较内隐记忆组更短,说明外显记忆能够更快地提取和回忆信息。
- 内隐记忆组的表现结果比较稳定,虽然相对较差,但也表明内隐记忆对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作用。
讨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外显记忆在记忆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信息的回忆和提取,而内隐记忆则是一种无意识地进行信息处理的方式。
两种记忆形式在不同任务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结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差异明显。
外显记忆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并且反应时间更短。
内隐记忆虽然表现相对较差,但仍对任务完成有一定作用。
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记忆形式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记忆和认知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1] Smith, E. E., & Schwartz, B. L. (1997).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New York:Basic books.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续)引言回顾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关于记忆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两个重要概念。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朱婷婷2007141058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和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关键词:内隐记忆实验研究1.引言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了内隐记忆的操作定义:是指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1] .1968年英国的Warrington和Werskrantz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遗忘症患者不能回忆或再认近期的学习项目,但能够在一些间接的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对这些项目的记忆效果.[2]Schacter(1987)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含义作了更明确的解释和区分。
他指出.被试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都能明确地意识到。
有些信息尽管不能在回忆与再认这类铡验中表现出来.但可以在完成其他任务中表现出来.诸如残词补全(fragment completion)、词干补笔(word stem tom—pletion)、词汇判断(1exical decision)等。
[3]一般来说,国内内隐研究是以朱滢(1989)、杨治良(199o)等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o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展的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为起始点的。
此后,有关内隐学习、内隐认知及内隐研究方法的研究工作相继展开。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内隐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2.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但该范式中出现分离现象有可能是任务间外部形式差异引起的。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001]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1.导言人类记忆具有相当简单的认知功能,从前阅历对记忆测验成果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e_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
近20多年来,讨论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并得出相对全都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靠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GazzanigaM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试验性分别。
早在20世纪60年月对遗忘症病人的讨论中就已发觉二者的分别现象(WarringtonEK,1974),即在回忆和再认从前学习过项目的直接记忆测验中,与掌握组相比,遗忘症病人的测验成果差,表现出记忆缺陷。
但在模糊词辨认、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验中,与掌握组一样,遗忘症病人也表现出对学习过项目的优势,保存着完整的启动效应(孟,2023)。
在再认阶段,试验采纳类似Rugg试验中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再认出旧单词、未再认出旧单词和新单词的缘由。
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觉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
采纳这一范式的缘由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
已往对内隐记忆的测量多采纳内隐记忆测验,但有证据表明,多数传统的内隐测验其信度要比外显测验低许多,因此通过不同的记忆测验获得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别不肯定是反映记忆系统的差异,有可能只是方法上的假象(BuchnertA,2000)。
缘由之二是“当学习过的项目在记忆测验中呈现时,回忆和启动都倾向于发生。
”(PallerKA.,2000)试验在再认阶段实行信度系数较高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不同类型的旧项目与新项目之间的再认差异,以对旧项目的有意识提取并胜利完成了当前作业来表示外显记忆,而对于没有意识再认出的旧项目,假如它产生的较高的回忆正确率也表现出与真正新项目引起的启动效应不同,则表明这些项目也对当前作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被被试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记忆(IMPMEMORY)简介:最早对内隐记忆这一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学者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但直到上世纪60 年代末,心理学中对记忆的探讨仅仅限于意识状态下的记忆规律。
1968 起年英国学者Warrington 和Weiskrantzd[在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在再认测验中无法辨认出先前学习过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保持效果。
这一特殊记忆现象的发现激起了人类对无意识记忆的探讨的兴起。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
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
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
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理论背景的探讨综述:内隐记忆主要来自五个不同但又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无意识学习,启动效应以及健忘症病人的残余学习。
(一)再学时的节省斯莱梅卡等人(Slamecka et al., 1985)认为,可以把再学时的节省当作内隐记忆的指标,再学一个先前学过的词表并不依赖于先前学习片断的外显记忆,外显记忆在这里是指能完全再认或回忆学习过的材料。
而对那些不能再认和回忆的材料,由于曾经学习过,再学时就会缩短时间——表现为节省,这就可以认为是内隐记忆的作用。
纳尔逊(Nelson,1978)发现,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项目也表现出节省。
(二)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尽管支持阈下知觉的早期实验遭到了严厉的批评(Eriksen, 1960),但最近利用新的实验技术所做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不为被试主观知觉到的刺激,能被知觉系统作出高水平的加工(Fowler, et al., 1981; Marcel,1983)。
一些实验证明,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因而也不能被外显地记住的刺激,能够对不需要有意识地恢复阈下刺激的任务行为成绩发生影响。
这些任务包括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及创造想象性故事和幻想(imag-inative story and fantasy production)等。
最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在被试很少或没有对阈下刺激的外显记忆的条件下,存在着对这些刺激的内隐记忆。
威尔逊和扎琼(Wilson& Zajone, 1980)给被试者呈现几何图形,由于呈现时间仅1毫秒,因此,被试者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这些图形。
由强迫再认作指标的外显记忆仅在随机水平上,然而,当给被试者呈现两个图形——其一是呈现过的,另一是新出现的——并要求他们选择较喜欢的一个图形时,却表现出明显的内隐记忆,被试者明显地偏向喜欢已呈现过的那个图形。
谢蒙(Seamon,1983)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
曼德勒等人(Mandleret al.,1987)的研究表明,产生随机水平外显记忆的短暂刺激呈现能对非情感判断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给被试者短暂呈现一个令人讨厌的形容词能影响他对目标词的判断,尽管事实上他缺乏对这些词的外显再认(Bargh,1986)。
刘易基(Lewiki,1985)发现,在给被试者阈下呈现一个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如 old-tree)后,再问及有关名词的问题时(如Is a tree big orold tree),被试者趋于选择呈现过的形容词。
(三)无意识学习雷伯等人(Reber et al., 1976)关于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的一系列实验中,呈现根据不同人工语法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被试者分别在内隐指导条件或外显指导条件下学习这些字母串,然后再给被试者一些未学过的,根据相同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让其识别这些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在不能有意识地、外显地知道这些规则时,被试者还是能够学会确定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在语法规则较为复杂时,记忆性的内隐学习比规则发现性的外显学习更有效。
贝里(Berry,1987)等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同样观察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并对内隐记忆所获得知识的意识性、抽象性以及两种学习方式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无意识的学习机制比有意识思维更能检测微妙和复杂的关系。
(四)启动效应绝大部分的内隐记忆研究工作都是关于启动效应这一现象的。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启动效应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
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呈现的启动刺激。
在启动研究中,最常应用的测验方法有字汇确定(lexical decision)、词的确认(word identification)、以及词根或词段完词(word stem or fragment completion)。
在词汇确定测验中(Scarborough, Gerard& Cortese, 1979),要求被试者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由某一字母串在第二次呈现时被试者作出词的决定所用的时滞减少来反映启动。
在词的确认测验中(Feustel,Shif-frin& Salasoo, 1983),给被试者短暂呈现某一刺激,然后要求他们确认它,通过与新项目的比较,由被试者对新呈现项目确认精度的提高或确定新近呈现项目所需呈现时间的下降来反映启动,在完词测验中(Graf,Squire& Mandler 1984),给予被试者一个词根(例如 tab___, table)或词段(例如__ss__ss__,assassin),要求他们用想到的第一个合适的词来完成它。
由对在先前学习词表上的词的使用的增加来反映启动。
在经典的词汇确定测验中,要求被试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由某一字母串第二次呈现时,被试者做出词的决定所用的时滞减少来反映启动。
在词的确定测验中(Feustel et al., 1983)给被试短暂呈现某一刺激,然后要求他们确认它。
通过与新项目的比较,由被试对新近呈现项目确认精度的提高或确定新近呈现项目所需呈现时间的下降来反映启动。
这两类内隐测验都可以归入重复启动的范畴。
词汇确定测验也可用于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的研究中,进行单词识别的有关规律的探索。
精确地说,重复启动范式与间接启动范式是有差别的,重复启动要求前后两次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间接启动除包含重复启动之外,还允许两刺激有所差别(Roediger et al., 1990)。
内隐记忆的研究主要使用重复(直接)启动范式,包括前面介绍的四类测验以及偏好判断、单词提取等。
使用间接启动范式也可以进行内隐记忆研究。
比如在音似和形似启动中,学习阶段的启动物和测验阶段的目标词是在某一特征上相似。
由于这种相似,先前对启动物(prime)的接触也可以导致对目标词(target)作业的反应时或正确率提高或其他影响。
(五)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有关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研究可分为两大类:技能学习和重复启动。
其中,技能学习的研究是由米尔纳和科金等(Milner& Corkin et al.,1968)开始的。
他们发现,健忘症病人虽不能外显地记得他曾完成过某一任务,但能获得诸如追赶旋转体和镜形跟踪等运动技能。
健全的运动技能学习和大致正常的知觉和认知技能在其他健忘症病人身上也得到了证明。
健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研究是由沃林顿和韦斯克朗茨(Warrington&Weiskrantz, 1968, 1970, 1974, 1978)的一系列重要实验开始的。
他们二人发现,虽然健忘症病人的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成绩遭受很大破坏,但当用词根或词段作为线索时,他们能表现出对一系列熟悉词的正常的保持。
但随后使用词段线索的研究发现,病人的成绩有时受到破坏。
现已清楚,当使用词段或其他线索时病人是否表现出正常的保持取决于测验的内隐和外显性质,当给予被试外显指导时,其成绩就会受到破坏,而当给予被试内隐指令时,病人就表现出与正常被试同样数量的启动。
上述观点已由大量实验所证实。
最近,考察健忘症病人是否对记忆中无预先存在表象的新信息(如非词和无关词对等)具有正常的启动或内隐记忆,获得的结果并不一致。
塞马克等(Cermark et al.,1985)发现,健忘症病人在非词的知觉确认任务上无启动效应。
戴蒙得和罗津(Diamond & Rozin, 1984)用三个字母的词根来测定内隐记忆,获得了类似的结果。
格拉夫和沙克特(Graf& Schecter,1987)使用完词测验发现,一些健忘症病人——其记忆障碍相当轻——对无关词对间接获得的联系具有正常的内隐记忆,而重度健忘症病人却没有对新联系的内隐记忆。
莫斯科维塔等人(Moscoviten et al.,1986)用对降级的无关词对的阅读任务来评价内隐记忆,在有严重记忆障碍的病人身上观察到正常的对新联系的内隐记忆。
总之,研究表明,健忘症病人能表现出对新获得信息的启动效应,但这种效应依赖于所使用的内隐记忆测验类型以及病人病情的轻重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