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记忆(IMPMEMORY)
简介:
最早对内隐记忆这一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学者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但直到上世纪60 年代末,心理学中对记忆的探讨仅仅限于意识状态下的记忆规律。1968 起年英国学者Warrington 和Weiskrantzd[在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在再认测验中无法辨认出先前学习过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保持效果。这一特殊记忆现象的发现激起了人类对无意识记忆的探讨的兴起。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理论背景的探讨综述:
内隐记忆主要来自五个不同但又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无意识学习,启动效应以及健忘症病人的残余学习。
(一)再学时的节省
斯莱梅卡等人(Slamecka et al., 1985)认为,可以把再学时的节省当作内隐记忆的指标,再学一个先前学过的词表并不依赖于先前学习片断的外显记忆,外显
记忆在这里是指能完全再认或回忆学习过的材料。而对那些不能再认和回忆的材料,由于曾经学习过,再学时就会缩短时间——表现为节省,这就可以认为是内隐记忆的作用。纳尔逊(Nelson,1978)发现,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项目也表现出节省。
(二)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
尽管支持阈下知觉的早期实验遭到了严厉的批评(Eriksen, 1960),但最近利用新的实验技术所做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不为被试主观知觉到的刺激,能被知觉系统作出高水平的加工(Fowler, et al., 1981; Marcel,1983)。一些实验证明,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因而也不能被外显地记住的刺激,能够对不需要有意识地恢复阈下刺激的任务行为成绩发生影响。这些任务包括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及创造想象性故事和幻想(imag-inative story and fantasy production)等。最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在被试很少或没有对阈下刺激的外显记忆的条件下,存在着对这些刺激的内隐记忆。威尔逊和扎琼(Wilson& Zajone, 1980)给被试者呈现几何图形,由于呈现时间仅1毫秒,因此,被试者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这些图形。由强迫再认作指标的外显记忆仅在随机水平上,然而,当给被试者呈现两个图形——其一是呈现过的,另一是新出现的——并要求他们选择较喜欢的一个图形时,却表现出明显的内隐记忆,被试者明显地偏向喜欢已呈现过的那个图形。谢蒙(Seamon,1983)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曼德勒等人(Mandleret al.,1987)的研究表明,产生随机水平外显记忆的短暂刺激呈现能对非情感判断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给被试者短暂呈现一个令人讨厌的形容词能影响他对目标词的判断,尽管事实上他缺乏对这些词的外显再认(Bargh,1986)。刘易基(Lewiki,1985)发现,在给被试者阈下呈现一个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如 old-tree)后,再问及有关名词的问题时(如Is a tree big orold tree),被试者趋于选择呈现过的形容词。
(三)无意识学习
雷伯等人(Reber et al., 1976)关于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的一系列实验中,呈现根据不同人工语法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被试者分别在内隐指导条件或外显指导条件下学习这些字母串,然后再给被试者一些未学过的,根据相同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让其识别这些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在不能有意识地、外显地知道这些规则时,被试者还是能够学会确定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在语法规则较为复杂时,记忆性的内隐学习比规则发现性的外显学习更有效。贝里(Berry,1987)等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同样观察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并对内隐记忆所获得知识的意识性、抽象性以及两种学习方式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无意识的学习机制比有意识思维更能检测微妙和复杂的关系。
(四)启动效应
绝大部分的内隐记忆研究工作都是关于启动效应这一现象的。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启动效应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