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331050课程名称:《统计学》总学时数:54实验或上机学时:1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
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
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
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共计8章: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第三章统计整理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基本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安排第一章 绪论(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对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难点是各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基本内容−−⎧⎪⎪⎪⎪⎪⎨−−⎪⎪⎧⎪⎪⎪⎨⎪⎪⎪⎩⎩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特点和任务统计科学与统计工作的关系绪论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标志、变异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第二章 数据的搜集与统计调查(4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明确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原则,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了解调查方案、问卷设计及调查误差的有关问题。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调查的种类,重点掌握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是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区别、统计报表与普查的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三、基本内容⎧⎪⎧⎪⎪⎪⎨⎪⎪⎪⎩⎪−−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原则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统计调查的种类定期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经济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统计调查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 通讯法和实验调查法调查方案的概念调查方案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问卷设计调查误差第三章 数据的图表展示与统计整理(4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整理的概念和程序,认识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统计资料汇总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规则。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难点是掌握并运用统计分组的种类。
三、基本内容⎧⎪−−⎪⎧⎪⎧⎪⎪⎪⎪⎪⎪⎪⎨⎪⎨⎨⎪⎪⎪⎪⎪⎪⎪⎪⎩⎪⎪⎩统计整理的概念、作用、程序统计资料审核完整性、及时性、正确性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按分组作用分:类型分组、结构 分组和分析分组按分组标志分:简单分组、复合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种类 分组和并列分组按分组标志性质分:品质分组和 数量分组统计分组方法统计资料汇总⎪⎪⎪⎪⎪⎪⎪⎪⎪⎪⎪⎪⎪⎪⎩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6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数据的常见统计特征和相关度量。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2021051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学分:48 / 3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对象:经济管理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经济学、高等数学内容简介:本课程围绕统计工作的统计调查、统计资料的整理及统计分析三个内容阶段进行。
第一章绪论,对统计学的性质、特点与基本任务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主要介绍统计调查的各种方法;并对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步骤和内容加以阐明;第四章至第八章详细介绍了统计分析与推断的方法与理论,如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法、统计指数法、抽样调查及相关分析法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统计学原理》是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灵活应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统计的涵义及统计学的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节统计与统计学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主要学派;近期争论;我国的统计状况二、统计与统计学1、统计的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统计学的特点三、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1、基本任务2、统计工作过程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二、标志与指标1、标志与标志的种类2、指标3、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三、变异与变量1、变异(广义及狭义上的概念)2、变量及其分类四、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1、统计指标的概念及种类2、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五、流量与存量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应了解统计调查的种类,掌握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明确获得准确、完整、系统、及时的统计资料对统计工作全过程的重要意义。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JX0832.学分:33.学时:54课时,其中:理论544.课程类别:专业课5.考试/考查:考试6.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
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
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2、教学任务统计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学中应对其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
同时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
着重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生,教给学生基本的统计思想,让学生掌握统计研究中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探究客观事物内在的数量规律,从而达到对客观存在的科学认识。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结算实务》等科目的辅助学科。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1.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本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教授学生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以板书和多媒体为主。
五、教学过程建议1.学时分配:总课时:54,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54.2.教材:建议教材:《统计学基础》,于兆河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议参考教材:(1)《基础统计》,杨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8年(2)《统计学基础》,肖战峰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
深圳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数学与统计学院
识记:证券投资、基本分析法、技术分析法。
领会:科学、理性的证券投资分析过程包括哪些步骤?在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失误?应采取那些措施来避免?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和优缺点。
第二章有价证券的价格决定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债券、股票、投资基金和其它投资工具的价格决定理论和投资价值分析。
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与测验)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
2。 命题说明
期末采取闭卷考试,试卷形式采用客观题与非客观题结合;试卷内容,识记部分占30%左右,理解、操作题占70%左右,内容涉及教材章的100%,节的90%,知识点的70%左右;试卷难易比例控制在15%难、50%适中、35%易之间;试卷末设置难度系数在0.7~0.9、分值为30分的附加题,目的在于筛选基础知识扎实、探索精神强烈、创新意识浓厚的同学。试卷采用A、B卷.
第七章K线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中K线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K线的画法和主要形式
第二节单根K线的含义
第三节K线的组合形态
第四节应用K线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要求:
识记:指出几种反转形态的K线组合。
领会:K线组合的准确性与K线数量的关系。
应用:指出几种反转形态的K线组合。
领会:买进期权相对价格的性质。
第十五章投资管理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投资管理
第二节投资业绩评价
第三节债券资产组合管理
第四节 国际环境下的投资行为
教学要求
领会:现代投资管理的意义,消极型管理与积极型管理的划分标准、特点,被动债券组合管理的策略方法.
《统计学原理(附微课视频 第3版)》——大纲
《统计学原理》(第3版),刘泽,人民邮电出版社
《统计学原理》(第3版)教材编写大纲
一、大刚说明
【课程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从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到数据分析各阶段的统计方法,为我们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一种量化的认识工具和思维工具。
【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量化分析方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根据特定任务去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利用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
本课程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掌握常用的统计调查技术与整理技术,掌握数据描述、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因素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结果解释,掌握用Excel实现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的操作技术。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理论教学应多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统计分析方法的教学用侧重于基本原理
的讲解和分析结果的解释,而不是公式的推导、记忆和复杂的手工计算;第三,怎样用Excel等软件实现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应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程应突出的特色。
二、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
按照教学大纲的学时安排,本课程建议总学时为54学时。
《统计学原理》详细的教学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如表1-1所示。
表1-1 教学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2018年7月22日。
《统计学原理》教(学)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总论一、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1、统计的涵义统计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涵义。
统计有时指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统计有时指统计资料,即通过统计工作过程所取得各项数据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统计有时指统计科学,即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密切联系的。
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它们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
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概括为:社会性;总体性;变异性。
二、统计工作过程及统计研究方法1、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工作过程所包括的环节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与开发。
2、统计研究方法统计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
三、国家统计的职能国家统计兼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等三种职能。
四、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体单位称总体单位。
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统计总体同时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等特点。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总体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变标志,即至少有一个具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变异性就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变异标志,即至少有一个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作为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前言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现在《统计学》课程已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应使学生理解统计原理,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量化分析的素养和技能。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色2.理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目的要求]1.掌握数据的计量尺度与数据的类型,2.初步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理解数据搜集、分类汇总的基本方法,3.掌握次数分布表与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内容]1.数据的计量与类型2.统计数据的搜集3.统计数据的整理第二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目的要求]1.掌握集中趋势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2.掌握离中趋势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
[教学内容]1.绝对数与相对数2.集中趋势的描述3.离散程度的描述第三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目的要求]1.了解掌握推断统计的基础知识2.掌握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教学内容]1.概率基础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四章、时间数列分析[目的要求]1.掌握时间数列的水平、速度分析方法;2. 了解时间数列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分析以及循环变动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时间数列分析基础2.长期趋势分析3.季节变动分析4.循环波动与不规则波动分析第五章、指数[目的要求]1.理解指数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3.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掌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指数的性质与分类2.加权指数3.指数体系4.几种常用的重要指数第六章、参数估计[目的要求]1.了解掌握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抽样分析的重要概念2.掌握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参数估计量的评价标准3.介绍几种重要的区间估计[教学内容]1.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2.参数估计基本方法3.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估计4.两个总体均值及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估计第七章、假设检验[目的要求]1.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2.掌握参数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步骤;3.掌握常用的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4.理解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的联系。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中。
本课程旨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目标1.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的能力;4.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1.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1.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1.3数据类型和变量分类1.4抽样和抽样方法1.5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2.描述统计学2.1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2.2中心趋势的度量2.3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2.4相关与回归分析3.概率与概率分布3.1概率基本概念3.2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3.3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等)4.统计推断4.1抽样分布与估计4.2假设检验4.3方差分析4.4回归分析与预测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计软件实践: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六、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20%):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包括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题目。
2.实验报告(30%):完成统计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期中考试(20%):对第一、二章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3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
七、参考教材1.王小莫,《概率与统计》2.林超仁,《大数据统计学》3.高路凯,《统计学基础》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2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5周:描述统计学第6-8周:概率与概率分布第9-13周:统计推断第14-15周:复习和期末考试以上是《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深圳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数学与统计学院
西方经济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六)后继课程
金融时间序列、经济预测和决策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八)使用教材
《经济计量学精要》,达莫达尔著,张涛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九)参考书目
[1]《经济计量学》,张宝法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2]《计量经济学》,李子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主要内容
第一节正态分布
第二节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
第三节 分布
第四节t-分布
第五节F-分布
第五节t-分布、F-分布、 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关系
第六节小结
教学要求
识记:四种概率分布。
领会:四种概率分布的主要特征、性质和用途。
第四章统计推断:估计与假设检验法
教学目的
了解统计推断的含义,掌握估与检验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古典线性回归模型
第二节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方差与标准差
第三节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
第四节OLS估普通最小二乘的抽样分布
第五节假设检验
第六节拟合优度的检验
第七节回归分析结果的报告
第八节正态性检验
第九节实例:回归分析的软件
第十节实例:美国进口支出
第十一节预测
第十二节实例
第十三节小结
教学要求
第一节统计推断的含义
第二节估计和假设检验:统计推断的两个孪生分支
第三节参数估计
第四节点估计量的性质
第五节统计推断:假设检验
第六节小结
教学要求
识记:统计推断的含义。
领会:估计与检验的方法。
第五章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双变量模型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统计学概述1.1 统计学的定义解释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的科学。
强调统计学在决策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等。
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样本、总体、变量等基本概念。
解释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区别。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数据的收集方法介绍调查问卷、实验设计、观察法等数据收集方法。
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应考虑的伦理和有效性问题。
2.2 数据的整理与描述介绍数据的整理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排序等。
介绍频数、频率、图表等数据描述方法。
2.3 数据的可视化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可视化方法。
强调数据可视化在数据理解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概率与随机变量3.1 概率的基本概念介绍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等概念。
解释概率的计算方法和概率论的基本原理。
3.2 随机变量的定义与分类介绍随机变量的概念,包括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
解释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等统计特性。
3.3 概率分布与概率质量函数介绍概率分布的概念,包括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解释概率质量函数的定义和作用。
第四章: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4.1 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推断的目的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性。
解释点估计、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概念。
4.2 假设检验的方法与步骤介绍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F检验等。
解释假设检验的步骤,包括设定假设、计算统计量、判断结论等。
4.3 置信区间的估计与推断介绍置信区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强调置信区间在统计推断中的作用和限制。
第五章: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5.1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回归分析的目的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释线性回归、多元回归等概念。
5.2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评估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模型选择、参数估计等。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二、课程编码:三、学时与学分:40+8/3四、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概论与上机操作五、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范畴;2.了解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应用国际先进的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整理、概括和表征大量的统计数据;3.掌握各种基本统计分析的计算方法,结合工商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各类实际问题,使用SPSS作相应的定量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适用学科专业主要适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各类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总论(3学时)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方法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统计数据的搜集(课外阅读)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统计数据的整理(7学时)统计数据整理概述频数分布统计表●统计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6学时)统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描述统计数据分布离散趋势的描述统计数据分布的形态特征●抽样与抽样分布(2学时)简单随机抽样的SPSS实现抽样分布抽样组织形式及样本分布特征●统计推断(6学时)参数估计的SPSS实现不同抽样组织形式中的参数估计参数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6学时)变量间的统计相关关系一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多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曲线回归(课外阅读)●动态数列(6学时)动态数列分析基础动态数列的分析指标动态数列的分解分析●统计指数(课外阅读)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聚类分析(4学时)聚类分析的理论基础分层聚类分析快速聚类分析判别分析(课外阅读)●上机实践(8学时)八、教材及参考书侯华玲,石林芬.现代社会经济统计学-SPS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12月.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4月.九、考核方式书面考试+讨论、作业+上机实践十、其他说明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及课时和上机时间的增减,适当调整SPSS应用的内容。
统计学原理 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代码:9900897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开课部门:财务管理系学时:64 其中实训学时:学分: 4授课对象:XX级市场营销XX 班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了解重要的统计指标的含义与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学习《统计学原理》的前修课程主要有《经济数学》《经济学原理》等,有了这些课程作铺垫,学习起本课程来就容易一些。
专业班后续课程主要有《企业经济统计》《社会调查方法》等。
三、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统计与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统计学的学科分类、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统计的主要研究方法:理解统计的涵义、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职能、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掌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和变量、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
2.理解调查目的和任务、对统计调查资料的要求;理解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调查的概念、调查的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的空间标准;掌握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调查时间和调查工作期限。
3.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整理的步骤、统计分类的标准化问题、统计表的种类、设计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的原则、统计表的构成;掌握统计分组的作用、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分配数列的概念和分类、分配数列的表示方法。
4.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相对指标的概念、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理解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涵义、平均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权数的两种形式、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应用条件、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平均差的概念和计算;掌握总量指标的种类、相对指标的种类;熟练掌握加权算术平均数的两种计算方法、标准差计算。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2020)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统计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1.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统计作为数据分析的一种通用语言,为使用者提供了一套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原则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等。
描述统计部分主要介绍统计数据的基本描述方法,如图表展示技术、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等。
推断统计部分包括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
实际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作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方案一、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本课程共包括7章内容。
各章节的目录如下:第一章信息数据(一)信息(二)统计信息(三)统计数据第二章统计调查(一)数据搜集(二)变量设计(三)抽样设计(四)调查设计第三章统计描述(一)数据阵和分布(二)频率的计算(三)分布表的制作(四)分布图的制作(五)分布特征第四章若干重要分布(一)随机变量分布的函数法(二)连续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三)重要的离散变量的分布(四)连续变量的重要分布第五章统计估计(一)估计工具(二)估计逻辑(三)概率估计(四)方差估计第六章统计检验(一)统计检验的思路(二)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的关系第七章相关分析(一)两个数值变量的相关分析(二)两个分类变量的相关分析(三)一个数值变量对一个分类变量的情形(四)如果特殊情形的相关分析二、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比例本课程共4学分,共约60学时。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如概率、随机变量、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二、课程目标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和实验设计等。
3、能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理解数据分析和解读的流程。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统计学基础知识: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抽样分布。
2、描述性统计:数据的图表展示、数据的数值描述、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3、推论性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4、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实验设计的类型和实施。
5、统计软件应用:Excel、SPSS、R等统计软件的使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6、数据分析案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侧重于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实践教学部分则注重于统计软件的运用和数据分析的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1、理论教学部分(学时):讲解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的内容。
2、实践教学部分(学时):学习统计软件的应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将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
深圳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教学要求
了解: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作用及因素分析方法。
掌握:掌握综合指数பைடு நூலகம்平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第七章 抽样调查与推断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对抽样调查与推断的特点、作用及一些基本概念有正确的理解。掌握抽样推断的抽样平均误差、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
第一章总论4学时
第二章统计调查4学时
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6学时
第四章综合指标8学时
第五章动态数列分析8学时
第六章指数分析8学时
第七章抽样调查与推断8学时
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8学时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统计方法所隐含的统计思想、原理,以及各种统计方法的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主要内容
第一节相关分析的概念与任务
第二节直线相关系数
第三节等级相关系数
第四节回归分析
教学要求
了解:了解相关分析的概念与任务。了解回归分析的概念。
掌握:掌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应用。
注:根据各课程的具体情况编写,但必须写明各章教学目的、要求、内容提要。
三、课时分配及其它
(一)课时分配
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安排在第六学期,每周3学时,上课18周。具体分配如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
教学要求
了解: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和统计调查的各种分类。
掌握: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和统计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以及结合应用。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整理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统计资料整理的涵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整理的内容和程序,掌握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及有关问题。熟悉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结构及其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统计,包括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介绍搜集和整理统计数据的常用方法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讲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测度方法。第二部分是推断统计,包括概率与概率分布,介绍概率及概率运算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几种常用的概率分布;抽样与抽样估计,介绍抽样的一些基本方式及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假设检验,介绍总体参数的检验方法;方差分析,介绍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第三部分是金融专业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介绍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时间序列分析,介绍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和构成分析等内容;指数,讲述各种指数的编制方法和因素分析方法。
第四节指数体系与因系的概念、作用及因素分析方法。
掌握: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第七章抽样调查与推断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对抽样调查与推断的特点、作用及一些基本概念有正确的理解。掌握抽样推断的抽样平均误差、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
第二节统计分组
第三节分配数列
第四节统计汇总
第五节统计表与统计图
教学要求
了解:了解统计资料整理的涵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整理的内容和程序。
掌握:掌握统计分组方法。掌握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及有关问题。
第四章综合指标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正确理解综合指标,其中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及变
5.学分分配:3学分
(二)开设目的
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1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2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抽样调查方法和多元回归、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各种多元分析方法的思想及统计分析方法。
深圳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10月重印版)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教材名称统计学原理
制订人李建华
审核魏正红
2005年4月修订
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课程性质
1.课程类别:综合选修课
2.适应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教育方向)
3.开设学期:第六学期
4.学时安排:周学时3,总学时54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统计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要求
了解: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理解:理解统计学的对象与性质。
第二章统计调查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明确统计调查的各种分类,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掌握统计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以及结合应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抽样调查概述
第二节抽样误差的概念及计算
第三节抽样估计的方法
第四节样本容量的确定
第五节抽样的组织形式
教学要求
了解:了解抽样调查与推断的特点、作用及一些基本概念。
掌握:掌握抽样推断的抽样平均误差、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
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对客观现象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加以分析,分析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并且用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要掌握这种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要掌握回归分析的概念及回归模型的确定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
教学要求
了解: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和统计调查的各种分类。
掌握: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和统计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以及结合应用。
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统计资料整理的涵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整理的内容和程序,掌握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及有关问题。熟悉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结构及其分类。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掌握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掌握动态数列的因素分析和预测。
主要内容
第一节动态数列概述
第二节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
第三节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
第四节动态数列的因素分析
第五节动态数列的预测
教学要求
了解: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
掌握:掌握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掌握动态数列的因素分析和预测。
第六章指数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与应用;掌握平均指数的分析方法。对指数体系的概念、作用及因素分析方法不仅要掌握、并能加以应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总指数的综合指数形式
第三节总指数的平均数指数形式
第一章总论4学时
第二章统计调查4学时
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6学时
第四章综合指标8学时
第五章动态数列分析8学时
第六章指数分析8学时
第七章抽样调查与推断8学时
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8学时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统计方法所隐含的统计思想、原理,以及各种统计方法的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五)先修课程
微积分初步、线性代数、概率论
(六)后继课程
多元统计与分析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八)使用教材
《统计学原理》修订本吴可杰原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九)参考书目
《统计学原理》,黄良文主编:(“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方法,简单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主要内容
第一节相关分析的概念与任务
第二节直线相关系数
第三节等级相关系数
第四节回归分析
教学要求
了解:了解相关分析的概念与任务。了解回归分析的概念。
掌握:掌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应用。
注:根据各课程的具体情况编写,但必须写明各章教学目的、要求、内容提要。
三、课时分配及其它
(一)课时分配
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安排在第六学期,每周3学时,上课18周。具体分配如下:
注:写明各学期教学总时数及各周学时数。
异指标等的概念、意义、作用。掌握各综合指标的计算原则、计算方法,明确它们的种类,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主要内容
第一节总量指标
第二节相对指标
第三节平均指标
第四节变异指标
教学要求
了解:了解综合指标的概念、意义、作用。了解各指标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掌握各综合指标的计算原则、计算方法。
第五章动态数列分析
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