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刚教学法学习有感
《教学的奇迹》读后感
多思考,多付出,多收获看完《中国教学的奇迹》,首先让我敬佩的就是孙维刚老师的博学智慧与人格品质。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老师,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桶水,更是源源不断的活水。
孙维刚老师渊博的知识面令人佩服,虽然只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但是他可以从东周列国讲到解放战争,从拿破仑讲到斯大林,从尼克松访华讲到雅各宾派专政,通过引经据典将课堂变得奇妙无比,使学生受益匪浅。
这些历史哲学故事在课堂上的绽放,离不开孙维刚老师平时的博览群书与深度思考。
反观自己,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新老师,人生阅历也不够,如何让学在我的课堂里收获满满,课下应该备好课,平时应该多积累,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高明的教师“累”自己。
备课要充分,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书中提到,孙维刚老师如果要出一道题,那他自己起码先做上了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领略到其中的美。
可以看出一堂课虽只有短短的45分钟,但是教师在课下所花的心血远远不止45分钟,这样才能为学生呈现一堂精彩、精炼、精华的课。
孙维刚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凡事都需问“所以然”。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应鼓励学生多问一个为什么。
作为一个新老师,确实很怕课堂上出现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不能掌控的局面,但是如果阻止了学生提出为什么,学生的求知火花将逐步熄灭。
凡事不求甚解,只求记忆,当这种习惯养成时,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也就一去不返了。
学生是天生的哲学家,会带有根本性的追问,这反映着人的好奇探究和追求,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开始思索和智慧的开始,教育的意义正在于促进他们的思索和智慧的发展。
所以教师试着去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那么前提必须是老师不怕被问倒,做足功课,要想学生变得优秀,那么首先教师要有信心和毅力使自己更优秀。
边看这本书,我也在不断地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
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我想书里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读书孙维刚感悟
学习孙维刚教师事迹心得体会刘艳芝这学期学校安排了学习《中国教学的奇迹》这本书,以前对孙维刚的事迹了解的不太多,看了这本书对他有了深深的了解。
下面我谈谈我的自己一点感想。
第一通过了解孙老师的先进事迹,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
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作为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
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
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
第三师德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靠内心世界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提升、人格素养的完善。
所谓德者,得也。
教师师德的提升,关键还在于文化、艺术、心理、社会等诸多精神营养的植入。
我要坚持学习,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四孙老师鼓励学生,对任何细节都追根求源。
他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己在幕侧做导演,把一堂课演成一出剧,让每一个定理、公式、例题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这样,学生对求证路上的坎坷印象深,记忆久,学生之间相互传染聪明才智,大脑高速运转。
天长日久,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课堂上老师常会重复以前的知识,这时候学生应努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学习数学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了。
第五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
今天,面对全面建设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课程改革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
师德楷模孙维刚老师给我的启示
师德楷模孙维刚老师给我的启示为人师者,德字为先,这个德字可以涵盖到很多方面——潜心钻研、业务精干是德;呕心沥血、循循善诱也是德;正人正己,从我做起还是德……这点点滴滴从孙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照亮了他的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光辉品格都是他的德。
身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想要学孙老师,也正要从他的“德”字学起。
孙老师曾经说过,他要学生做诚实、正直、正派的人,而首先自己应当就是这样的人。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共鸣。
一位老师对学生品格的教育,言传和身教必须共行,在很多时候,尤其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身教更重于言教,把一个活生生的诚实、正派、正直的人摆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孩子亲身体会到这样的人身上的一团正气,体会到与这样一个人相处所能感受到的向上和热诚,这是胜于每天磨破嘴皮的说教的。
要做到这一点,坦言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生活里,教学中,人之品格的展现无所不在,正行必先正心,要从思想里首先做一个纯洁高尚的人,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不是机械的、被动的。
从时间和空间上都要保持一致,千万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在孩子们面前谨言慎行,孩子们看不见时就无所顾忌。
在自己做不到完美的时候,我宁可暴露自己的缺点,让孩子们指出来帮我改正也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从而能够做一个诚实的人,以为我认为得到学生尊重的底线是做一个诚实不虚伪的教师。
从孙老师的事迹中我学到了很多,然而有一点是我从来也未曾想到过的,那就是和家长一起制定一个建班方针,也就是从接手一批新的学生开始就为这批孩子制定他们在自己教课这几年中要学习、成长的方向和目标,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孙老师身上那种身为教育者的强烈责任感,关心学生到了关心他们的身、心、智、美各个方面的程度,这是我和身边很多身为班主任的老师们都难以做到的。
一个学生从跟随一位老师学习,到最后结束三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学习,他/她所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教授的文理科知识,更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身体变得更强健了,对社会、政治、艺术乃至边缘文化和科学有了更多的认识,或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生活和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有了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大的信心和理想,所有这些是多少老师理想中想要去实现的呀,而孙老师却凭着一名教师的责任心,把这些一一地全都做到了。
观孙维刚事迹的心得体会
观孙维刚事迹的心得体会2021-02-20观孙维刚事迹的心得体会有一种爱叫做热爱,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一种爱叫做关爱,关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有一种爱叫做疼爱,疼爱自己的学生;有一种爱叫做大爱,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社会,奉献给祖国。
有这种大爱的就是北京二十二中已故的数学教师——孙维刚。
孙维刚老师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热爱和责任感,他严谨治学,学识广博,勤于求索,大胆创新,他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爱之歌。
孙老师是我国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领军人物,他在数学教学中取得的成就,已成为许多后来人难得的宝贵经验。
作为一名教师,孙老师吃透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用自己独特的“结构教学法”,让学生的脑子不断“强大”起来,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就像孙老师说的“要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孙老师让学生一个早上就掌握了三角函数108个定理,真是让人佩服。
孙老师在数学教学中独特的教学方法值得我认真地研究学习。
孙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他不但教过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还担任过乒乓球、蓝球队教练。
不仅如此,孙老师还知晓音律,会拉手风琴,还精通俄语,孙老师可谓是“多才多艺”啊!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竞争激烈,对老师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应该向孙老师学习,多掌握几门“手艺”,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孙老师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世界是七彩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写成了一首七彩之歌,让我们永远铭记于心。
孙老师博学多才,能说能唱,作为一名班主任,他把爱送到了每个学生的身边。
孙老师从不间断地做过两件事:一是教数学;二是担任班主任。
孙老师说:“班主任很辛苦,但是看到自己所教的学生把快乐幸福带回每个家庭的时候,自己也是幸福的。
”话虽简单,但却一语中的。
孙老师作为实验班的班主任,以身作则,不管大事小事,孙老师都带头去做。
孙老师迟到五分钟,就在寒风中站了一小时,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孙维刚我三轮教育教学实验读后感
孙维刚《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读后
感范文
让我们也向孙老师那样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学会钻研,善于钻研。
三、学习孙老师还要坚持不断的读书。
要想让自己的教学也像孙老师的课那样“缤纷多彩又清澈贯通”,就不仅仅要研读教材、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更要多读能够颐养生命的富含哲理的文学、哲学书籍,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底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各方面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使自己的教学更具“人格魅力”。
四、学习孙老师就要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形成自己的文字,实现个人的专业化成长。
应该说,现在的老师还是很注重向名校名家学习的,应该说也有很多老师在一线的教学中还是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但做老师的我们更多的情况下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特别是理科教学的老师更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提笔写下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
我想这也正是有很多很优秀的一线教师没能成长为教学专家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想说,让我们也像孙老师那样,把我们的教学也经常注意思考总结,让我们的教师也一步步走向成功。
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有感
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有感———冯岩《孙维刚初中数学》是数学教育家孙维刚老师的著作,涵盖了现行初中数学教育大纲中所要掌握的内容,是孙老师三轮实验班的数学教材。
孙老师的数学教学理念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他认为,学好数学,首重概念扎实,基础知识牢固。
解数学题,要在“扎实”“牢固”的基础上,加强在概念的理解,引申,概念外围的规律方法,以及解题思考规律方面的功夫。
而在本书中,他更旗帜鲜明的亮出自己的观点:要学好数学,还要学会“聪明的做题”,这一论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孙老师认为:提不求多,但求精彩,要求“知人善用”。
很多老师和同学做了大量的联系,但实际上无论从知识或是从思维能力哪个方面来说,收获都很少,明显的与付出不成正比。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是否从思想上明确了如上所述的做题目的目的;其二,是否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做题。
所谓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题不求多,但求精彩。
对于题目的选择可以遵循下述几个原则:(1)题目本身无错误;(2)不要选只是对概念,定理,方法进行复述的题目(这一点对于我校学生尤为重要),这种题目,对于理解知识,培养能力几乎毫无作用;(3)题目从解法上看,应是充满活力,不要死气沉沉,只是繁琐的堆砌公式或冗长无味;(4)同一类型的题目,解透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即可,不必大量重复;(5)不问津那些对于概念无理解价值,在思考方法上远离一般规律的偏题,怪题2、讲究做题的方法——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
这三种方法与其说是是研究问题的三种手段,不如说是深入理解解题思想的三个层次。
在本书中孙老师用了几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如何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巧,进而思考规律的。
而孙老师教学成功的所在,我认为也恰恰在于他对学生做题方法指导上。
我从一些资料中了解到,孙维刚训练学生,一要“敢”提问题;二要“会”提问题;三是在发现问题后,找出此知识与彼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中国教学的奇迹》读后感
《中国教学的奇迹》读后感《中国教学的奇迹》读后感大学期间读过很多教育学著作,也知晓众多教学专家,但未曾了解孙维刚,这是一个遗憾,但也是幸运。
今天通过领导赠予的《中国教学的奇迹》深入了解了孙维刚老师及他的“教学五部曲”,感受颇多。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这是孙维刚最喜欢的名言。
这样一个追求内心愉悦的人,不难看出为什么他那样热爱讲台,他想让孩子们幸福的学习。
这样的人付出的必定更多,不为自己。
记得大学时,老师问我们什么是幸福。
同学们依次回答,有人说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人说尝尽世间美食,有人说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我当时却说“内心的愉悦”。
而今,我明白了幸福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这必将是我今后的追求和目标。
哲学命题有一句“我思故我在”,作为教师的我则是我思考教学、想着学生才是我的'存在。
从简单的我到丰富的我,从个人到集体,从小家到大家,这正是成长的蜕变。
研究生期间我主要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从搜集资料到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通过梳理文献综述来了解有效提问的进展,从而根据研究现状进行探索,挖掘创新点,进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视角,完善并丰富已有的理论。
学习了孙维刚的教学经验,我知道原来的研究方向是宏观的,有它的优势但也存在着弊端。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现在的我是一名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我要做的不仅是理论,而且更是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量的积累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只有踏实本职工作,积极探索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需要灵活处理问题的方法,才能做到量的积累,并要进行理论学习,进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样的过程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孙老师的高效教学深深地吸引着我,对课堂有效提问的理论实践积累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我认为如何才能做到高效教学,首先要完成有效提问。
当然,孙老师对高效教学有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孙伟刚教学法学习
孙伟刚教学法学习孙伟刚教学法学习一、孙维刚的德育观点班上的学生与看自行车的老人发生了争执,孩子们觉得这个老人太不讲理了。
孙维刚得知后,还是严厉地批评了同学们。
他认为,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能为学校看自行车,并摆放得整整齐齐,是不容易的事,同学即便被错怪,也不应与老人发生争吵,有失班风。
原本愤愤的学生们,被孙老师一席话说得心服口服。
他从来没有为学生的学习发过火,但常常为他们不认真劳动、不保持教室整洁等“小事儿”发过很大的脾气。
一位学生家长清楚地记得,孙老师曾为学生违反校规在操场上踢球而把家长请到学校。
当时他已身患癌症,体质相当虚弱。
有个别家长私下认为,为这事儿生这样大的气,是不是“小题大作”。
而当他们的孩子健康地成长为一名高中生时,他们才深切地体会到孙老师的用心。
初中三年的严格要求,使学生们由“被人管”到“不用管”,这正是孙老师的高明之处。
在孙维刚的班上,常常会有这样的事。
数学讲座后,孙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后,向爸爸妈妈问一声好。
不为事大而惧之,不为事小而轻之,这就是孙维刚做人的原则,他也这样要求着自己的学生。
一位好老师,就是一面旗帜。
他在学生身上延续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理想、意志和做人的准则。
当年高三(1)班的班长,后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一,家境优裕,而中学放假时却要到赛特购物中心门前擦车,上大学后每月的生活费也不超过300元。
他说:“孙老师告诉我们,要热爱枯燥和痛苦,要耐得住寂寞,要学会享受不享受的享受。
”学生刘莉莉,一个非常善良的女孩子,通过希望工程牵线,她结识了两个家境贫寒的小姑娘。
每年春节,她都要把几百元压岁钱寄给远方的小妹妹。
考上北大后,她又将获得的数百元奖学金寄给她们,资助她们读书,而她自己的生活十分俭朴。
她说,她愿意做一个像孙老师那样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的人。
她的家长也非常感激孙老师把一种崇高而美好的感情融入女儿的心中。
最遗憾的是江姐,没能看到可爱的孙儿——彭壮壮,在孙维刚的培育下已经成长为一个热爱祖国,具有很强责任感的优秀青年。
孙维刚读后感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学孙维刚有感听完报告后,我最佩服的是孙维刚老师,他教育我们老师要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我们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说教,我们要率先做好垂范作用,我们要做有思想,有技巧,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想不如说,说不如做,所谓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这个假期夏令营,我就这样做了一把。
我们每天对孩子进行各种习惯教育,文明习惯是一个大问题。
现在孩子劳动意识淡薄,看见地上的纸屑无动于衷。
单纯的说教作用不大。
我情景再现了一把,让我们班级的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我让孩子们集体出教室,观察他们的常规,凳子是否归位,桌面是否整齐,电器是否及时关闭,还好,这一切做的挺到位的,个别学生走出教室后,意识到凳子没放,赶紧补救。
我为了进一步考验他们,故意在地上扔了七片废纸,孩子们进教室后,我让他们捡到纸片的孩子站起来,我们班有四为孩子捡到了,可喜。
可是还有三个没有,孩子这个时候意识到了什么,赶紧弯腰看桌子下方,三片纸很快被找到。
接下来我没有说话,让孩子们静静的思考一分钟,如果在教室,在校园看见纸屑,你要怎么作?后来我们班的孩子走到哪都随手拣垃圾,就在我们篝火晚会快结束时,我们班七位同学主动捡起后操场上的纸屑,柳条。
看见真样的场景,我很欣慰。
其实教育孩子很简单,先做好自己,然后再去教育我们的学生。
只要自己做好榜样,孩子会照着你的样子学习。
每天早上我总是早早的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孩子们的认真程度,让我欣慰。
讲台,空调后是死角,我们班的姬羽飞同学们天打扫三遍。
先扫,再拖,然后再用抹布擦一遍,我们的讲台干净的可以当镜子,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忍心去踩。
俗话说,做学问要先做人,授人之业必先以德,身教胜于言传,我们老师应该时刻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带头作用,用我的行动去感染我们的每一位学生。
我们要让善有声,让爱有形。
让善有格,让爱有尊。
让山与爱不再成为一种期盼,一种念叨,而是从一个有骨骼,有体魄的人身上发出的。
王同的故事有感。
学习孙维刚心得体会
学习孙维刚心得体会孙维刚是中国著名企业家,他的成功经历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学习他的心得体会,我深刻认识到成功的道路上需要具备的品质和做法。
首先,我认为孙维刚的坚持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
他相信自己的理念和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工作。
在面对困难时,他选择正面积极地应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努力,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孙维刚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
他不仅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还不断学习管理和领导的知识。
通过不断学习,他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并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的市场环境。
他还注重培养团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激发员工的潜力并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此外,孙维刚注重资源整合和团队合作。
他清楚地认识到在现代商业中,一个人是无法完成所有工作的,需要依靠团队合作来实现成功。
他善于发现和利用团队成员的优势,以达到最佳工作效果。
他搭建了一个优秀的团队,并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潜力。
他也善于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这种合作和整合的能力使他能够在市场上更好地立足和发展。
最后,孙维刚也积极回馈社会。
他关注公益事业,并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
通过他的带头和动员,他和他的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他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现状,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总的来说,我认为孙维刚的成功源于他的坚持、自我学习、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经历和发展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教益。
作为一个学习者和追求成功的人,我会通过他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品质和做法,以实现自己的成功梦想。
孙维刚师德报告的感想和体会
孙维刚师德报告的感想和体会
孙维刚师德报告的感想和体会
看完孙维刚老师的报告,给我的感触很深。
他有扎实精深的数学知识功底,有广博的知识面,能把地理、历史、英文、俄文、哲学等思想理论在数学课上交互联络,融汇贯穿。
不仅传授数学知识,还能结合其他学科;不仅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还要教授学生如何做人。
在孙维刚老师身上还处处表达了“热爱”两字。
对老师职业的热爱,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热爱。
正是精湛的教学程度与高尚的品德铸就了孙维刚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他把博大的爱倾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灵滋润。
能成为像孙老师这样精通教学,受人爱戴的优秀老师将是我努力追求的目的。
《孙维刚事迹观后感》
《孙维刚事迹观后感》瓦窑中心小学以前听说过孙维刚老师的事迹,但是只是星星点点的,只知道他是教数学的,而且教学方面很有一套独特的方式。
最近在学校的组织下学习了孙老师的教育方法,感到孙老师简直就是天才,能够让那么多的学生从心里去爱他,去尊敬他,那要用怎样的行动去感染学生才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呢,在听完了孙老师的事迹后自己感触颇深。
做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一直以来孙老师都坚持着自己的做人原则,能够自己做出榜样。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孙老师的学生说:“孙老师首先教我们做人,再教我们做一个有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孙老师建班的三条原则:一、诚实、正派、正直;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抱负;三、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些。
孙老师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孙老师的一举一动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们,在孙老师的带领下,他的学生德才兼备,尽管有的已经上了大学,但依然记着他的教诲,听听他的一位学生的入党报告中的话语:“我们的心灵从他的言行中得到净化。
大家热爱劳动,来自恩师每天早晨到教室打扫卫生;大家良好的修养,来自恩师每天上下班都和看门的老-1他具有钢铁般的毅力,是用钢铁铸成的教师楷模。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著钢铁的意志,钢铁的毅力,钢铁的精神来源于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著。
热爱是一种感情积淀,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成长,才会做到无私的奉献。
不是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他不会在60岁且身患癌症的情况下又担重任,在他的心中永远装着祖国,祖国的建设需要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超、技术过硬的拔尖人才,本是享受天伦之乐之年,颐养身体之时,他却毅然决然,奋斗在培养人才的第一线;没有对教育教研的执著,就不会去探索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
他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把爱撒向每一位学生,从初一到高三没有一个学生掉队。
孙维刚老师教学理念观后感
孙维刚老师教学理念观后感交大阳光小学万洁以前也曾零零星星听说过孙维刚老师的教学事迹,只知道他是一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在数学教学方面有一套独特的理念和方法。
最近有机会学习了孙维刚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深深地被这位教育大师的教学理念所折服,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就像天上的繁星,丰富而璀璨夺目,以下就根据我本人的理解,略摘其二三,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在数学解题中孙老师指导学生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归纳共性,分离个性,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规律。
其次,孙老师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在知识上指导学生注重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问题,注重联想。
再次,孙老师在课堂上积极创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想在老师前面,鼓励学生向老师、向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训练思维。
让学生们分别到前面来讲,促进了学生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聪明才智的相互引导、相互感染。
此外,孙老师认为世上不存在没有“为什么”的事物,凡事都需问其“所以然”。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各抒己见,展开争论,这样使所学知识的概念更清晰。
孙老师同时认为老师给学生讲题,如果只把题目的解法过程一步一步讲清楚,不管再细致明白,如果讲不出这些解法步骤是怎么想出来的,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至会起到消极作用。
老师要讲清楚解题过程的逻辑思维过程,在笨拙中学会反思,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后再进一步引深,掌握解题的技巧,融会贯通。
孙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
最后,孙老师十分重视教学的回顾总结工作,对教学过程的点滴体会,他都进行归纳整理。
同时孙老师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也要回顾、总结、反思,只有掩卷反思才会有所新发现,有所感悟,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巩固。
【孙维刚教学法学习有感】
《【孙维刚教学法学习有感】》摘要:更重要的,在一道题目面前,能正确有效地观察、解剖、判断、决策,制定方案,加以解决,可是这个观点不正是孙老师所批判的,另一种题海战术,为考试而做题吗,还是孙老师说的好:有句俗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题海战术,是覆舟之术孙维刚教学法学习有感孙维刚老师在谈到如何对待做题时,讲到了做题的重要性:通过做题,掌握所学的知识如何应用,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在一道题目面前,能正确有效地观察、解剖、判断、决策,制定方案,加以解决。
进而达到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孙老师看来,做题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虽然也同意这样一个看法,但是以前总觉得理科要想达到熟能生巧,必须经过大量的习题训练。
现在看来这个看法太幼稚了。
接着,孙老师给我们讲了他对做题的两层理解:一、正确对待做题,首先是指,题不在多但求精彩。
二、不能为考试而做题,更不能抱着希冀将来试卷上的考试题有眼前这道题的心理,否则,必将导致死记解法和题海战术。
我看了这个真是让我有顿开茅塞之感,我以前觉得,我们做题的时侯,要注意总结,那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这样就可以在遇到题目的时侯,应用自己总结和训练成熟的方法去对付。
想想看这当然也是一种背题的办法。
无独有偶,我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在总结发言的时候会,深感自豪的说:我找遍所有的资料,让学生把各种题目类型都见过,都练熟,到考试的时侯,学生就会什么也不怕了。
乍听起来,确实如此。
可是这个观点不正是孙老师所批判的,另一种题海战术,为考试而做题吗?我曾听到某些学校领导在对老师们训话的时侯也说:基础部分学生掌握好了,我们要多给学生找各种各样的题目,多练,找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练。
这不是指导教师们搞题海战术,让老师们教学生死背题目吗?这样的指导估计不会出来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孙老师的做法是什么?我们做题的方法是,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
由学习孙维刚而引发的思考
由学习孙维刚而引发的思考北京市东城区22中不是重点中学,生源不理想,但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孙维刚老师所带的实验班破天荒地创造了“真实的神话”:他从1980年开始进行教改实验,实施六年一贯制教学,从初中到高中,第一轮实验下来有人考上了北大、清华,第二轮有15人考上北大、清华,第三轮全班40人全部过本科线,有22人考上北大、清华。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引发了作如下思考。
一、不当的教育存在着摧残。
作为教育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原动机都是好的,具有期望目标的一致性,但是往往实际行为却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学生在校期间就够累了,周末本来是学生养精蓄锐、系统复习、课前预习的机会,但是我们的家长在干什么?家长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是根据家长单方面的期望让学生参加各类辅导班,而这些选择往往不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而确定的,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既消耗了学生的体力又淡化了教育主体。
更有甚者,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老师的教育存在许多的不和谐音符,不能形成教育的默契,这些不合理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教育摧残。
课堂上有些老师津津有道的讲,一节45分钟的课堂能讲45分钟还多,何其辛苦,却不同程度的忽略学生的学、思、探、悟、练。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否存在着教育摧残?有些老师布置作业不是经过认真的筛选,一是布置作业超量,二是布置作业不具有典型性,三是布置作业机械重复过多,四是部分家长还有给孩子另设的作业,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被扼杀了,不认真完成作业、应付作业,甚至抄作业,这种教育方式难道不存在摧残吗?学困生本来最需要老师的呵护,需要家长的关心和帮助,“教育者”却在那里讽刺、挖苦甚至语罚、心罚、体罚,这是否构成了教育摧残?所以教育要具有理性,教育要因人而异。
学生不学习、不提高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责任在家长、责任在老师、责任在教育。
美国教育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说:“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是否还可以说“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孙维刚老师始终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注重学生情商开发、注重学生的兴趣积累,才创造了教育上的神话二、教育需要真诚、需要真爱。
读孙维刚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有感(大全5篇)
读孙维刚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有感(大全5篇)第一篇:读孙维刚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有感读孙维刚《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有感孙维刚,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学老师,从事平凡的教学工作,但他做出了不平凡的事,造就了教育事业上的“神话”,成为不普通的人,他为同行树立了一个典范、一个榜样。
我们从他的教育思想、教育业绩中,看到了他的伟大,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孙维刚老师全新的教育观念,炽热的爱生之心,崇高的人格魅力,精深的教学艺术,都深深感动着我,启发着我,是我所应深深尊敬与认真研学的宝贵思想资源。
在孙维刚老师的教学理念中,德育为首—--一定要把培养孩子具备美好人品的工作作为自己人生最伟大的事业。
既“授人之业必先以德”。
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不仅有此理念,还重身教:只要不外出,他基本每天参加值日劳动、大扫除,并且是最脏最累的活。
如果他做错了事,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检讨。
这种班主任的言行、品行和对孩子们的真诚让他教到了学生的身上。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班主任工作最关键的是什么?是人为还是为人?为人,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对学生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引导,少一份训斥。
用孙老师爱引用的一句话讲,那就是“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他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远离浮躁,躬耕三尺讲台,只要是他的学生,无不对他钦佩之极!以他的人品作为自己人生的导航灯!孙维刚老师最大的成功是德育的成功。
在很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眼里,德育是虚的,与智育关系不大,甚至认为搞德育工作会耽误学生的学习,但孙维刚老师则认为“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德育永远第一”。
他要求学生以及他们各自的家长:“做学问,先做人”。
他自己也用80%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班主任工作,而不是教好数学课。
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他废寝忘食、花费心血,放弃休息时间,做了大量的工作,抓好班规和家长会。
“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为人民多作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
秦法辉我的课堂教学如何学习孙维刚
真正的学习在学习之外读了《中国教学的奇迹》一书,感受颇深,下面把自己浅泛的感受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赐教斧正。
一、真正的学习在学习之外。
这是我的一个总结,也是自己一直坚持的观点。
与孙维刚所倡导的在学习之前先培养人的品格是一个道理。
学习是一个受约束的自主行为,虽然每个人都天生的具有求知欲和好奇心,但从这两点出发,很难在我们实际的学习行为活动中去很好的约束自己。
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但会巧妙的利用和扩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会擅长从人文的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习惯,以此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习惯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必须放在第一位的基础性教育,没有这个作保障(这个衍生出来的就是我们的课堂纪律),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习惯,非一日之功,而需要持之以恒的教导和规范,在教导和规范之前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科学的“规矩”,把它行之以文,让学生学会牢记,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持续的去纠正那些与之相反的行为,最终形成自己的品格习惯特色。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有吸引学生的东西。
二、培养一个强大的大脑。
这是孙维刚老师反败为胜的秘诀。
如何培养学生一个强大的头脑,孙维刚老师列出了三项措施,自己详细参阅,感受很深。
首先要纠正自己的一向的一个观点“态度决定一起”。
我在日常中总是持续的强调一个人的态度、思想,却总是忽略行动。
反省己身,实践告诉自己,每个人都容易成长为思想的巨人,可很难成为行动的巨人。
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美好的想法,却几乎没有为之行动过,或是没有为之坚持就算几天的时间。
我想,我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最关键的就是在于自己没有真切的为自己大脑中出现过的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想法去行动。
所以,我认为现在“行动决定一起”!在教学中,就要成为这个承诺的实践者和引领者,用身教去影响学生。
三、建设一个高效的课堂。
孙维刚老师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
由此我想在我的的教学中如何去建设一个高效的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维刚教学法学习有感
孙维刚教学法学习有感孙维刚老师在谈到如何对待做题时,讲到了做题的重要性:通过做题,掌握所学的知识如何应用,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在一道题目面前,能正确有效地观察解剖判断决策,制定方案,加以解决。
进而达到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孙老师看来,做题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虽然也同意这样一个看法,但是以前总觉得理科要想达到熟能生巧,必须经过大量的习题训练。
现在看来这个看法太幼稚了。
接着,孙老师给我们讲了他对做题的两层理解:一正确对待做题,首先是指,题不在多但求精彩。
二不能为考试而做题,更不能抱着希冀将来试卷上的考试题有眼前这道题的心理,否则,必将导致死记解法和题海战术。
我看了这个真是让我有顿开茅塞之感,我以前觉得,我们做题的时侯,要注意总结,那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这样就可以在遇到题目的时侯,应用自己总结和训练成熟的方法去对付。
想想看这当然也是一种背题的办法。
无独有偶,我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在总结发言的时候会,深感自豪
的说:我找遍所有的资料,让学生把各种题目类型都见过,都练熟,到考试的时侯,学生就会什么也不怕了。
乍听起来,确实如此。
可是这个观点不正是孙老师所批判的,另一种题海战术,为考试而做题吗?我曾听到某些学校领导在对老师们训话的时侯也说:基础部分学生掌握好了,我们要多给学生找各种各样的题目,多练,找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练。
这不是指导教师们搞题海战术,让老师们教学生死背题目吗?这样的指导估计不会出来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孙老师的做法是什么?我们做题的方法是,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
这又大大超乎我的想像。
看来,做题很有讲就,绝对不能高题海战术。
还是孙老师说的好:有句俗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题海战术,是覆舟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