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孙维刚的教学理念

合集下载

孙维刚教学法 Word 文档

孙维刚教学法 Word 文档

孙维刚教学法他很少给学生留作业孙维刚认为取得好成绩有两种方法,一是使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提高能力,发展和完善素质;一是揣摩考试的方向,也就是押题,并据此做大量类似的练习,成为熟练工种。

他采取的是第一种方法。

他从不押题。

他和任课老师平时也不留或很少留家庭作业。

他实施快乐教育———启发、引发学生真正深入科学知识的内部,发现科学内在的和谐的美,从而兴趣盎然地去挖掘知识的真谛、得到快乐。

他在课下只是建议学生们看一些书和一些题目。

五封信改变学生的命运在孙维刚的眼里,没有不好的孩子。

有个名叫小雷的学生,非常调皮,上课总影响别人,后来,小雷考上了北大物理系,他的家长说,孩子的改变是因为孙老师曾给小雷写过5封信。

那些信很短,都是孙维刚在第二次做膀胱癌手术住院期间写的。

其中有一封是这样的:王一(当时的班长)今天来电话,说你今天上课时没有说话,听到这个消息,我多么激动,我知道,你是在用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在克制自己……您的孙老师。

小雷的家长说,孩子在看这些信时,那眼神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他不只会教数学听过孙维刚课的老师们有一个共识———他的课你没法学,他不按课本讲,古今中外,史、地、生、化,音、体、美,甚至文学、天文都囊入数学教学中;他的学生也没法比,他们课上抢着解题当乐,课下自己找题找乐。

有人问孙维刚怎么教数学?他转身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清华大学学生温世强说,他听孙老师讲的第一堂数学课,没讲数学题,而是讲数学和谐对称的美感,自然界万物造人,哲学一分为二,都能在数学中予以体现。

此后一个月,他讲的都是如何做人。

另一个考入清华的学生陈帆说,孙老师讲数学课,山南海北,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唐诗宋词,无所不讲。

有时,随手就画一幅地图,让大家联想。

除了教数学课,孙维刚还教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等。

他是60年代22中惟一的手风琴伴奏,他还当过22中学校排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教练。

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孙维刚,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直至2002年去世。

孙维刚老师生前系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曾被评为建国50年来50位“首都楷模”之一,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教育》杂志社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了“孙维刚实验班教学模式10年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课题已取得的系列成果。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马国忠(现为郑州维纲中学校长)表示,他们正试图利用10年来的研究成果再创奇迹。

199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发起了向孙维刚学习的倡议,并成立“孙维刚教育思想研究基金”。

2002年孙维刚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400多名优秀教师又继续参与了研究工作,梳理孙老师从教40年的教育思想,不断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并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一年可以学完三年课程”——方法才是学习捷径孙老师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就是在训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以,孙老师带的实验班,不单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课题组实验教师将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各个学科进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马国忠表示说:“孙维刚老师教数学时,可以让学生半年多学完三年的数学课程。

经过近十年对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提炼出来一个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基本模型。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生便可以熟练掌握,可以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

”如果能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这无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进度。

课题组通过研究孙维刚的教学经验发现,各学科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原点是相通的、有规律可循的,从这些思维原点中能够提炼出一个包含4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基本模型: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围绕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角度的能力、寻找知识之间联系规律的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制作联系导图的能力。

解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教学秘方!

解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教学秘方!

解读孙维刚初中数学教学秘方!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孙维刚老师的教学方法堪称独树一帜,成效显著。

他的教学秘方不仅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那么,孙维刚老师的初中数学教学秘方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孙维刚老师极其重视知识的系统构建。

他认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关联的网络。

在教学中,他会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在教授代数时,他会将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知识的本质。

孙维刚老师强调让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去学习知识。

他会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似时,他会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发现相似与全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就不会感到陌生和突兀,而是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和理解。

其次,孙维刚老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

他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

在课堂上,孙维刚老师常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

例如,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思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他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法,然后一起探讨哪种解法更优,为什么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孙维刚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他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在不断的质疑和探索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某个定理时,他会引导学生思考定理的条件是否可以放宽,结论是否可以进一步推广。

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解读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解读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解读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现代教育报近日,《教育》杂志社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了“孙维刚实验班教学模式10年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课题已取得的系列成果。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马国忠表示,他们正试图利用10年来的研究成果再创奇迹。

199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发起了向孙维刚学习的倡议,并成立“孙维刚教育思想研究基金”。

2002年孙维刚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400多名优秀教师又继续参与了研究工作,梳理孙老师从教40年的教育思想,不断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并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40名学生有22人考上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这个奇迹就是被中国基础教育界誉为传奇教师、被授予“全国十大师德标兵”荣誉的北京市特级教师孙维刚创造出来的。

“一年可以学完三年课程”方法才是学习捷径孙老师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就是在训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以,孙老师带的实验班,不单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课题组实验教师将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各个学科进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马国忠表示说:“孙维刚老师教数学时,可以让学生半年多学完三年的数学课程。

经过近十年对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提炼出来一个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基本模型。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生便可以熟练掌握,可以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

”如果能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这无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进度。

课题组通过研究孙维刚的教学经验发现,各学科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原点是相通的、有规律可循的,从这些思维原点中能够提炼出一个包含4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基本模型: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围绕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角度的能力、寻找知识之间联系规律的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制作联系导图的能力。

孙伟刚老师数学教学法

孙伟刚老师数学教学法

孙维刚老师数学教学法一、以德育促进智育。

德育只是为了高效形成想要达成的环境服务而已。

“德育的成功,将有力地促进开发智育的进程;而德育的苍白或紊乱,将滞误智育工作顺利地进行”(孙维刚语)二、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孙维刚训练学生,一要“敢”提问题;二要“会”提问题;三是在发现问题后,找出此知识与彼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别人要花一个月,他们仅用三个半天便讲完了高中数学的118个公式。

初中三年便提前学完了高中的全部数学课程,而且还增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和部分大学的数学课程。

初二上到一半,便可以优异的成绩答完前一年的高考数学试卷。

而孙维刚学生的成绩,总是和“付出”之间有一道“不等式”: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

孙维刚到底靠什么呢?他说:“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

”在孙维刚的书橱里,记者找到了一摞大硬皮本。

数数共有二十二个(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上面画着三角、圆锥等各种几何图形,旁边则是密密麻麻的解题笔记。

他为学生开创了解题的“三级跳”: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又是他为学生归纳了4个大规律,15个中规律,30多个小规律,使他们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再没有不会做的题目了。

三、在可见的系统中学习,知道自己还缺什么,知道自己已拥有什么。

达到知己知彼。

魏书生认为,教学中首先应当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为此,他与学生多次讨论、商量,画出了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图,整理成了支干、小杈、叶子的系统,即所谓“语文知识树”,或叫“知识地图”。

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当思维的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张‘地图’,目标才能明确,少走冤枉路”。

孙维刚则把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分成了三层意思:一、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二、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三、在系统中进行教学。

孙维刚结构教学法

孙维刚结构教学法

维刚结构教学法,掀起时代教育革命!发布时间:2012-10-30 浏览:494早在1980年,维刚便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教学方案“维刚结构教学法”,14年后,国家才正式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

而他的“结构教学法”也就是素质教育,比国家正式提出的要加强素质教育整整早了14年!之后的近20年里,他带出了一轮又一轮的实验班,第一轮的学生如今已近中年,而最小的一轮——第四轮实验班的孩子们(现在是初中三年级)已提前学完了他所带的数学课高中三年的知识!而且因成绩出色被集体免试升入高中。

而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他所带的第三轮学生,这是他教学史上最辉煌的。

1997届高三(1),竟创全班40人整齐升入大学的奇迹,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这40人当中有39人上本科线,38人上重点线,22人考入大学和清华大学。

创全班55%的同学考入清华、北大的神话。

多人被直接保送出国进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著名学府继续深造。

需要说明的是,22中并不是重点中学,学生天资也并非突出。

一部分是报考重点中学无望的学生,一部分是就近分配的生源。

然而,这只是大家看到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见到他的学生们,就会看到什么是全面发展,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成功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几个大学生!维刚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摸索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实践理论。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

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定自身价值,学会多种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健康能够从事各种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

”而这种思想也不可思议地与维刚的教学思想不谋而合。

他掀起了一场从学校到社会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素质教育革命。

让我们重新回到起点,驻足观看,维刚引领学生们17年走过的崎岖的素质教育革命之路以及那一路壮美的风光。

名师孙维刚的教学理念

名师孙维刚的教学理念

《名师孙维刚的教学理念》--县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讲座稿陈财贵一、孙维刚其人孙维刚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自1980年开始,他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被评为全国十佳模范教师,认为是中国智力素质培养之父。

孙维刚进行了为期17年的三轮教学改革实验,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快速提高学生智力素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形成了一整套便于推广的模式和方法,他所带的一个普通班,都是基础较差、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通过他独树一帜的创新教学,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那一年,东城区达到600分以上的考生,有一半来自这个班。

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55%升入北大、清华,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学生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

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大都考不上重点校,但经过孙维刚6年的培养,不论是在大学里,还是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全面发展、备受称赞。

他先后出版了《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数学》等专著。

一怪:学生多是别人挑剩的全班55%升入北大、清华的那个班,都来自普通工薪家庭,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基本上都是其他学校挑剩下的“碎沫儿”。

二怪:一年学完三年的课程孙维刚实验班,初一新生9月份入学到第二年3月,仅用半年多时间便学会了初中三年的全部数学课程!带着红领巾的初一学生参加北京数学中考,全班数学平均分超过北京市中考的数学平均分10分!三怪:课上没笔记,课后没作业更令人吃惊的是,当别的学生点灯熬油,在题海中苦苦挣扎,而孙维刚的学生“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而且每天保证八九个小时的睡眠四怪:学习后劲足,全面素质高很多大学生高分低能,而孙维刚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很多人当了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

解读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解读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解读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现代教育报近日,《教育》杂志社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了“孙维刚实验班教学模式10年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课题已取得的系列成果。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马国忠表示,他们正试图利用10年来的研究成果再创奇迹。

199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发起了向孙维刚学习的倡议,并成立“孙维刚教育思想研究基金”。

2002年孙维刚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400多名优秀教师又继续参与了研究工作,梳理孙老师从教40年的教育思想,不断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并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40名学生有22人考上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这个奇迹就是被中国基础教育界誉为传奇教师、被授予“全国十大师德标兵”荣誉的北京市特级教师孙维刚创造出来的。

“一年可以学完三年课程”方法才是学习捷径孙老师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就是在训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以,孙老师带的实验班,不单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课题组实验教师将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各个学科进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马国忠表示说:“孙维刚老师教数学时,可以让学生半年多学完三年的数学课程。

经过近十年对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提炼出来一个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基本模型。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生便可以熟练掌握,可以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

”如果能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这无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进度。

课题组通过研究孙维刚的教学经验发现,各学科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原点是相通的、有规律可循的,从这些思维原点中能够提炼出一个包含4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基本模型: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围绕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角度的能力、寻找知识之间联系规律的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制作联系导图的能力。

孙维刚的教育思想

孙维刚的教育思想
臧鹏远是孙维刚第四轮实验班的学生,如今已经读高三了,前两天他刚刚接到了北大的保送通知。这个实验班孙维刚只带了一年半,但目前全班25名学生,在 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大学科竞赛中,有9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臧鹏远还是北京科技创新大赛上的5名市长奖获得者之一。
孙维刚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实验班的学生,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大都考不上重点校,但经过孙维刚6年的培养,不论是在大学里,还是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全面发展、备受称赞。
从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
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枯燥的。但在孙维刚学生眼里,数学是和谐,是对称,是美丽。孙维刚讲数学,第一次写出α、β、γ,他可以从希腊字母讲到希腊文化,再讲到欧洲、二战。一堂数学课,他可以讲到历史、军事、世界局势、地理风情、唐诗宋词,也可能随机转到物理、化学、俄语、英语,从初等数学讲到高等数学。
孙维刚是这样“教”的:只要不外出,他基本上每天参加值日扫除;大扫除他会到厕所干拧墩布的脏活儿;学生有病,他亲自送他们上医院;他做错了事,或哪怕心里错怪了谁,都会在全班面前检讨……是班主任的言行和对孩子们的真诚让他教到了学生的心上!
有了这样的榜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每逢捐款捐物,孙维刚所带的班都非常踊跃;全校大扫除,阅览室、实验室的扫除工作都让他的班领走了,而且保证干得漂亮。即便是他未带完的第四轮实验班目前也依然保持了这样良好的传统。每个寒暑假,班上的学生会拿出两天时间,到教育局仓库把全校师生的新课本、练习册等搬回学校。而学生间互相帮助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

孙维刚老师怎样教数学

孙维刚老师怎样教数学

孙维刚老师怎样教数学孙维刚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

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维刚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

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

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可是,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

一个初一的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有什么道理呢?”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什么。

”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听到了,他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欣喜,也为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憾,甚至感到了残酷—几经如此,求知的火花将熄灭,孩子们将会懒于思考。

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1980年9月,孙维刚开始了从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环”实验,这下就3轮17年。

有一位同事满腹委屈地跟孙维刚说:“这点儿东西(指教学内容)开揉碎地给他们(指学生)讲了8遍啦,可一考试,48个有47个照错不误,这学生可怎么教?而人家重点中学的学生,你怎么教,他怎么会,你不教,他也会。

”孙维刚说,应当承认,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有的老师曾用这样的办法—找来重点中学的练习与作业连夜复印,第二天布置给学生。

重点中学讲什么,怎么讲照过来,这套办法当然行不通。

因为你的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这么做永远赶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

他说,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孙维刚谈立志成才读后感

孙维刚谈立志成才读后感

《孙维刚谈立志成才》读后感梁晓华今年暑假,读了《孙维刚谈立志成才》。

孙维刚教师是数学特级教师,尽管我是一名化学教师,但教育理念是相通的,我认真的翻阅,认真的体会孙教师那朴实的话语,被他的心胸、人格和教育的聪慧所感动。

孙维刚,1938年12月诞生,山东海阳郭城人,2002年1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4岁。

他生前系全国闻名数学特级教师,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历时整整40年。

孙维刚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实验班的学生,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超卓: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数上线;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

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

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多数考不上重点校,但通过孙维刚6年的培育,不论是在大学里,仍是毕业走上工作职位,都是全面进展、备受称赞。

孙维刚生前是北京二十二中——一所一般中学的一名一般教师,在学校里,他乃至连组长如此的“头衔”都不曾有过,最高的“职务”确实是班主任。

但确实是如此一名教师,制造出了令人称奇的育人成绩。

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全班55%考上北大清华,这是教育的奇迹,但这并非是孙教师教育成功的全数。

他以为全部学生德智体全面进展才是教育的全然。

因此,孙教师教育教学中一直秉承着如此的理念——八方联系,浑然一体。

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让不伶俐的学生变得伶俐,让伶俐的学生变得更伶俐。

孙维刚教师什么缘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通读此书,有如下几点感悟。

一、德育为先孙维刚教师不仅教数学,同时担任着班主任工作。

一切为了育人是孙维刚教师教育思想的核心。

孙维刚教师“一切为了育人”的教育思想,具体说来是:育一切人,育好一切人。

不是择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为所有未经选择的每一个学生打好基础。

读孙维刚初中数学

读孙维刚初中数学
孙维刚初中数学是数学教育家孙维刚老师的著作涵盖了现行初中数学教育大纲中所要掌握的内容是孙老师三轮实验班的数学教材

《孙维刚初中数学》是数学教育家孙维刚 老师的著作,涵盖了现行初中数学教育大 纲中所要掌握的内容,是孙老师三轮实验 班的数学教材。 ▲ 孙老师的数学教学理念可以概括成四句 话: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 鱼翔浅底。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三、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可取之处
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
看孙维刚视频有感
特别是看了孙维刚的教学视频,我的感触更 深:
1、题目设计很特别,针对性特强; 2、一题多变,设计练习; 3、给学生充足的探讨、纠错、总结的时间; 4、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 5、教师的总结简洁易记。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是否从思想上明确了如上所述的做题 目的;
其二,是否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做题。
所谓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主要包括 一下几个方面:
一.题不求多,但求精彩。 对于题目的选择可以遵循下述几个原则: (1)题目本身无错误; (2)不要选只是对概念,定理,方法 进行复述的题目,这种题目,对于理解 知识,培养能力几乎毫无作用;

教人要教心

教人要教心

教人要教心——记北京第22中学教师孙维刚1980年,孙维刚开始进行“大幅度普遍提高学生素质”的教改实验。

十几年下来,他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作法。

而让他体会最深的则是要当好班主任。

孙维刚当教师35年,从未间断过当班主任。

即使1990年5月发现膀胱癌后到1992年12月痊愈的两年间亦是如此,那两年,孙维刚7次手术两次住院,但仍当着两个班的班主任。

孙维刚当班主任,实实在在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去建设一个好集体。

他认为一个人没有目标,他的生活将百元聊赖。

一个班级更是这样,要焕发勃勃生机,首先要统一一个正确的目标,一个团结大家为之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电影《带兵的人》中,连长这样说过:“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那么,怎样才能“浇”到心上?孙维刚会浇。

以前,他每天参加值日扫除,近几年会议和社会工作较多,他仍力争7点多到教室扫地擦桌子,大扫除到厕所干拧墩布的脏活儿,学生摔伤或有病,他送他们上医院,他作错了事,或哪怕心里错怪了谁,他都会在全班面前检讨,赔不是。

1993年1月的一天早晨,孙维刚在路上帮助扶起一位驮着鱼缸摔倒的小贩,到校时,比他们班早10分钟到校的约定晚了5分钟。

怎么办?孙维刚原可以说明原因,但他没这样做。

社会上很多人对某些领导做错了事总要诸多开脱本来就不满,孙维刚觉得他不能给孩子们再描上这样的一笔了。

于是,他在黑板上写下:“今天我迟到了,对不起大家”。

然后走出门外,在凛冽的寒风中站了一个小时。

事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孙老师有病,工作又那么繁忙,这我们都清楚。

有一天早晨,老师迟到了,他自惭自责,竟然在教室门口罚站。

那一天风很大,望着门外的老师,同学们心里说不清楚是感动是难过。

孙老师就是这样,要求同学们做到的,自己绝对以身做则。

1992年1月,孙维刚的4名学生代表北京参加第七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住在中国农科院。

竞赛第1天早晨,他正要离家前往时,突然大量尿血,他患膀胱癌以来还从未出现这种情况,刹时间,孙维刚惊呆了。

孙维刚的教育教学理念

孙维刚的教育教学理念

孙维刚始终认为:“教学,并不是把一个一个的结论教给学生就完了。

一个事物是怎样来的?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原因,而不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只会摘取果实的人。

要使他们懂得只有学会耕耘播种,才能收获.果实。

”平素他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止一次在课堂上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我最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课堂上没.讲过的东西,他让学生去思考;书本上没出现过的习题,他布置学生去做;第一次搞错了,他竭诚鼓励:“敢于这样想就很了不起,人类就是从不断约失败中吸取教训而进步起来的。

”他主张学生在课堂上不记笔记。

他说:“真正的好学生是上一课认真思索,课后经过分析再写下来,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他要求学生不能把思维停留在答案上,一道题做出来,应该再回过头考虑一番,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一点体会才是。

别人约作法如果与你不同,你就要弄明白他的思路,当你知道了他的思路,就应该以同样的思路想到他前面去。

每当学生们对某个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孙维刚甚至比学生还兴奋。

他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展开争论。

这样的时间孙维刚最舍得花,他明自,在这种讨论中,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洗耳恭听的同学都最可能在这种探求知识的规律、探求诸规律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这也正体现了孙维刚教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当作上和水,把学生比作花,以知识为营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多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教学真正要达_到的目纳。

(该文至此结束)对于课堂讨论,我不赞成下面的方式:教师提出某个洞题,或写出一道题目后,给几分钟或更多一些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解决了润题的小组的代表,站起来进行回答。

我认为,其弊端有二:(l)一些优秀的思考、传播的范围小;而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教师听不到。

(2)秩序乱哄哄,在一些基础较差的学校,甚至会闹起来。

我们的课堂,应该笼罩着深沉思考的气氛。

孙维刚教学方法

孙维刚教学方法

孙维刚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孙维刚先生则是这门艺术的大师之一。

孙维刚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孙维刚教学法进行介绍,探讨其核心思想以及应用。

一、教学理念孙维刚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他认为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扮演指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孙维刚深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

二、个性化教学在孙维刚教学方法中,个性化教学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这种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孙维刚强调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学习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他倡导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和沟通,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方法。

三、启发性教学孙维刚教学方法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性教学。

他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

孙维刚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关键。

为了实现启发性教学,孙维刚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例如开展讨论和辩论活动、提供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实践案例以下是一则关于孙维刚教学方法应用的实践案例:在一所小学的语文课上,孙维刚教师面对一个阅读理解难题。

他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问题,然后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他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踏出思维的边界,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

孙维刚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互动,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被激发出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五、总结孙维刚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效果成为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

中国教学的奇迹之孙伟刚教学法学习

中国教学的奇迹之孙伟刚教学法学习

中国教学的奇迹之孙伟刚教学法学习青西中学申文彬孙维刚的德育观点班上的学生与看自行车的老人发生了争执,孩子们觉得这个老人太不讲理了。

孙维刚得知后,还是严厉地批评了同学们。

他认为,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能为学校看自行车,并摆放得整整齐齐,是不容易的事,同学即便被错怪,也不应与老人发生争吵,有失班风。

原本愤愤的学生们,被孙老师一席话说得心服口服。

他从来没有为学生的学习发过火,但常常为他们不认真劳动、不保持教室整洁等“小事儿”发过很大的脾气。

一位学生家长清楚地记得,孙老师曾为学生违反校规在操场上踢球而把家长请到学校。

当时他已身患癌症,体质相当虚弱。

有个别家长私下认为,为这事儿生这样大的气,是不是“小题大作”。

而当他们的孩子健康地成长为一名高中生时,他们才深切地体会到孙老师的用心。

初中三年的严格要求,使学生们由“被人管”到“不用管”,这正是孙老师的高明之处。

在孙维刚的班上,常常会有这样的事。

数学讲座后,孙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后,向爸爸妈妈问一声好。

不为事大而惧之,不为事小而轻之,这就是孙维刚做人的原则,他也这样要求着自己的学生。

一位好老师,就是一面旗帜。

他在学生身上延续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理想、意志和做人的准则。

当年高三(1)班的班长,后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一,家境优裕,而中学放假时却要到赛特购物中心门前擦车,上大学后每月的生活费也不超过300元。

他说:“孙老师告诉我们,要热爱枯燥和痛苦,要耐得住寂寞,要学会享受不享受的享受。

”学生刘莉莉,一个非常善良的女孩子,通过希望工程牵线,她结识了两个家境贫寒的小姑娘。

每年春节,她都要把几百元压岁钱寄给远方的小妹妹。

考上北大后,她又将获得的数百元奖学金寄给她们,资助她们读书,而她自己的生活十分俭朴。

她说,她愿意做一个像孙老师那样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的人。

她的家长也非常感激孙老师把一种崇高而美好的感情融入女儿的心中。

最遗憾的是江姐,没能看到可爱的孙儿——彭壮壮,在孙维刚的培育下已经成长为一个热爱祖国,具有很强责任感的优秀青年。

孙维刚语录

孙维刚语录

孙维刚语录孙维刚语录1、爱因斯坦援引劳厄的话,说“当一个学生离开学校时,如果把老师教他的知识都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身上教学的真正成果。

”这就是说,真正的成果,是知识之外的东西,是能力,更是能力之上的智力素质。

2、在德育的实践上,我们提出:(1)诚实,正派,正直。

(2)树立远大理想,要为人民多做贡献;(3)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更幸福。

3、在教学上发展智力素质,我们的主要做法有:(1)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八方联系,浑然一体,造成学生总是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更着重向哲理观点和升华,高屋建瓴;(3)课堂上,造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态势,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互相传染聪明才智;(4)题不在多而求精,一题多解,多解归一;(5)从初一开始即进行问题研究,写论文;(6)各科都少留作业,数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当然不收作业,保证学生每天睡眠9小时左右,6年如一。

4、让神圣的课堂永远安静。

我们班纪律严明,不但课上,就是自习时间及课间,教室内也不要有声音,目的是不妨碍同伴的学习或思考。

5、我当班主任,和同学们相约,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为人民练一炉好钢。

班主任的言行和对孩子们的真诚。

《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几取人之术,若无圣人君子而予之,宁予愚人,勿予小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6、要建立先进的观念。

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

第一、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教学,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使它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在系统中进行教学,还有这样一层意思:濡染学生,使之养成“联想总是油然而生”的思维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孙维刚的教学理念》--县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讲座稿陈财贵一、孙维刚其人孙维刚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自1980年开始,他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被评为全国十佳模范教师,认为是中国智力素质培养之父。

孙维刚进行了为期17年的三轮教学改革实验,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快速提高学生智力素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形成了一整套便于推广的模式和方法,他所带的一个普通班,都是基础较差、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通过他独树一帜的创新教学,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那一年,东城区达到600分以上的考生,有一半来自这个班。

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55%升入北大、清华,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学生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

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大都考不上重点校,但经过孙维刚6年的培养,不论是在大学里,还是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全面发展、备受称赞。

他先后出版了《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数学》等专著。

一怪:学生多是别人挑剩的全班55%升入北大、清华的那个班,都来自普通工薪家庭,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基本上都是其他学校挑剩下的“碎沫儿”。

二怪:一年学完三年的课程孙维刚实验班,初一新生9月份入学到第二年3月,仅用半年多时间便学会了初中三年的全部数学课程!带着红领巾的初一学生参加北京数学中考,全班数学平均分超过北京市中考的数学平均分10分!三怪:课上没笔记,课后没作业更令人吃惊的是,当别的学生点灯熬油,在题海中苦苦挣扎,而孙维刚的学生“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而且每天保证八九个小时的睡眠四怪:学习后劲足,全面素质高很多大学生高分低能,而孙维刚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很多人当了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

北大、清华的领导都亲自向孙维刚表示感谢。

不论孙维刚的教学方法有多怪,但是一批又一批的高考生梦圆清华、北大,以及重点大学,孙维刚以成绩征服了考生,家长,教育界和社会。

孙维刚在教育上的巨大成就,也引来了高度关注教育的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在孙维刚高考实验班学习,日夜的苦读,变成轻松的乐读,许多家长、考生了解后发现,有了“孙维刚教学法”,读大学、上重点、进名校,真的很轻松。

孙维刚的教育宗旨是"品德第一,学习第二;训练发达的大脑第一,考分第二".实验第一轮初二时时,班级考试不用监考教师,由科代表到教师办公室领取试卷、收卷。

他说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孙维刚每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上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下课后自己就会把的题解题当作一种乐趣。

这就是孙维刚教学成功的秘诀:永远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二、孙维刚的教学理念1、从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枯燥的。

但在孙维刚学生眼里,数学是和谐,是对称,是美丽。

孙维刚讲数学,第一次写出α、β、γ,他可以从希腊字母讲到希腊文化,再讲到欧洲、二战。

一堂数学课,他可以讲到历史、军事、世界局势、地理风情、唐诗宋词,也可能随机转到物理、化学、俄语、英语,从初等数学讲到高等数学。

孙维刚认为,学科间本无明显界限,它们总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只有掌握其中的规律,才能把握内在的灵魂。

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本质的必然联系,掌握了内在规律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他启发学生学习数学,按四个“大规律”、十五个“中规律”,还有三四十个“小规律”去做。

他认为把这些运用娴熟了,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就没有不会做的题目了。

的确,在孙维刚学生的眼里,6年的数学不过如此。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各学科的学习,以至后来的工作和学习,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正确对待做题学数学及一切功课,都要做题。

但同样是做题,效果却不同,这与方法是否得当有关。

有句俗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题海战术,就是覆舟之术。

①、题不在多,但求精彩同一类型的题目,有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即可,不必大量重复;不选用那些对于概念理解没有价值、思考方法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偏题、怪题,等等。

正确对待做题,更是指,态度和方法要得当。

不能为考试而做题,更不能抱着希冀将来试卷上的考题有眼前这样题目的心理,否则,必将陷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

在方法上,他主张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

②、一题多解,达到熟悉打个比喻,我们进入一座刚刚落成的大楼,转一圈还很陌生,如果上上下下转几圈,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很快,陌生感就消失了,解题也是如此。

一个题目如果费了很大的劲,才想出了一种解法,那么,一定要再去想第二种、第三种,这时,你会感到,它并不像开始做它时那么可怕,它不再难了,渐渐地只剩下鱼脑一条了,任我们“榨干吃净它的血肉”③、多解归一,寻求共性这是指,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分析和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

(一)在思想方法上,有哪些是共同的。

(二)在具体步骤上,哪些是共同的,(三)几种解法融会贯通,由特殊到一般,统一在了一个最本质最简捷透彻的方法上。

④、多题归一,形成规律规律总结出来了,它们能不能成为我们解题思考的好帮手,能不能提高、甚至大大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就在于下一步的事情是否做好了。

什么事情呢?那就是,时刻应用它!不为事大而惧之,不为事小而轻之。

他要求学生在碰到题目时,不管题难题易,都不要自然主义地、随遇而安地去想它,决不满足随机地碰出来了,不能满足于侥幸地把题目想出来了,不能不知是怎么回事儿就想出来了,不能满足于自己也弄不清是依据什么想法去构思而把题目想出来了。

如果自己没想出来,只是老师或书上讲了解的方法,自己一定要把它们的解法解剖,把得到这解法的想法归结到我们总结出来的规律上,从而使这些规律,成为了自己得心应手的武器3、教师下题海:孙维刚的学生一般没有家庭作业,宁可孩子是个笨蛋,也不能让他成个混蛋”要坚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训练发达的脑子第一,学分第二。

”他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是:今天回家,向爸爸妈妈问一声好。

在孙维刚的课上,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的。

孙维刚训练学生,一要“敢”提问题;二要“会”提问题;三是在发现问题后,找出此知识与彼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有时为此,他不惜“设套”去“诱导”学生。

”——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

孙维刚到底靠什么呢?有人说:“不高明的老师累学生,高明的老师累自己。

”孙维刚正是如此。

他说:“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

让学生会感到数学的乐趣,领略到数学的美。

”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又是他为学生归纳了4个大规律,15个中规律,30多个小规律去做。

他认为把这些运用娴熟了,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就没有不会做的题目了。

的确,在孙维刚学生的眼里,6年的数学不过如此。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各学科的学习,以至后来的工作和学习,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300%的家长学生联席会第四轮班上的学生孙之星还记得,1999年6月20日,孙维刚召开了全体同学及各自爸爸妈妈联席的建班会。

学生们刚刚小学毕业,这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一节课。

孙维刚要求学生以及他们各自的家长:“做学问,先做人。

不要只是想着三年后考高中,六年后考大学,这些都先不要想,当务之急,是想想把孩子们培养成品德高尚的好人。

”历和远的家长陈秋红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家长会,前面坐着42个学生,后面坐着84位家长,孙老师说,我们的班集体是包括所有的家长和他本人在内的127人组成的大集体。

”学生们则称之为“300%的家长学生联席会”。

魏雯霏的家长至今保留了开家长会时所用的厚厚的记录本。

孙维刚的第四轮实验班只伴随了他短短20个月,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他仍然召集了28次家长会,而且最长的一次居然开了7个小时!家长集体的形成和家庭教育的改进,是孙维刚教育实验的突破性创新。

他从来不把家长会当作棒子用来敲打学生。

他的家长会主要是与家长沟通教育计划,改进家教环境,传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而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

一轮实验结束,许多家长说如同上了六年家政大学。

孙维刚常说,要站在为了人民的高度去为了孩子。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我们把孩子个个都培养成材,这对每个家庭、对国家来讲是何等幸运啊!5、几个片断:(1)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

他并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因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造就学生发达的脑子。

比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

而孙维刚则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

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

”“怎么证?”学生们踊跃举手,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

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内容,在初一教学中就涉及了,学生接受得了吗?当然,孙维刚并不指望学生能一下子就理解和掌握数学归纳法,而只是抓住时机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有关知识先“闪现”一下,以后还会“再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2)在某中学,一个初一学生问数学老师:“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这两种数有什么道理呢?”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

”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得知后,他为那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欣喜,同时也为那位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憾,甚至感到残酷。

几经如此这般,学生求知的火花将逐渐熄灭,凡事不求甚解,只知记忆。

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一个数学符号为什么这么写都有它的理由。

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

”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的总称叫作有理,这是翻译上的一个差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