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1)(1)

合集下载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 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其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 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 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如下:时间教学内容授课方式15 min课前导入讲授25 min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讲授、对话35 min牛顿第一定律讲授、实验20 min课堂练习对话、实践5 min课堂小结讲授4.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对话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对话和实验等,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能力,下面我就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

1. 教学方法的选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选择了讲授、对话、实验的教学方法。

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时,我会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实验环节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牛顿第一定律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2. 教学内容的选择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牛顿第一定律。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其中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讲解,例如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受到合力等。

因此,我会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相关延伸,使学生的理解更深。

3. 教学效果的评价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教学效果还比较不错,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这也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

态度。

价值观: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

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强化STS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

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师讲解:1.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历史回顾。

2.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实验:伽利略理想实验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提问复习内容:注意引导力与运动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出本章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四幅图,思考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

二、讲解及注意点阅读课本,回顾2000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介绍300年前伽利略对力与运动的探究和他的理想实验。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的不同,设计实验探究结论。

要求预习课本,注意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

仪器。

步骤。

准备就绪后,教师演示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强调“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总保持”和“或”的意思。

适当补充练习。

回忆以前所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要研究的对象。

巩固以前所学。

按要求观察课本上的图形,分析物体最终停止的原因。

了解历史上的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人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

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

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

仪器。

步骤。

进一步复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找出实验的注意事项。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讨论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高中物理 4.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3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4.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3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4.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3教案粤教版必修1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用运用基本的测量方法测量加速度大小,并进行实际操作。

(2)通过探究认识到加速度与外力和质量有关,并能与生活中的经验相联系。

(3)对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进行合理的假设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想的过程,根据事实合理提出猜想(2)经过猜想确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体验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3)尝试对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评价,体会定性探究在探究客观规律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剖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内容简述:本节怎样承前启后,梗概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本节的地位等)2、本节课教学重点:对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进行合理的假设和判断。

3、本节课教学难点:设计和进行对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进行探究的实验。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木板、小车、钩码、弹簧秤、秒表做实验:实验一质量不变,加速度跟合外力的关系实验结论: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

实验二合外力不变,加速度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讨论后,起来回答)问题1、如果要测量加速度,小车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生:让小车从某一固定位置运动而下,用米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出滑下的时间。

利用a=22ts,求出a。

问题2、如何改变合外力?生:合外力是由重力在斜面方向上的分量提供的F=mgsinθ,可以通过改变斜面的倾角θ,来改变sinθ,从而达到改变合外力的目的。

问题3、是否在任何情况下小车所受合外力的方向都与其加速度的方向一致?生:是的。

实验演示:让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同时用秒表记录时间;改变木板的倾角,让小车在同一位置滑下,分别记录时间,填入表中。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课题:粤教版第四章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设计者:【学情分析】1.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有过初步学习,但对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认识不深,部分学生脑中甚至有着和亚里士多德相同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观点;2. 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操作、合作能力及分析总结能力较弱;3. 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4. 学生好奇心强,潜在的探索兴趣浓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相关的物理学史实: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2. 了解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思想方法;3. 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以实验为基础,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有关物理学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2.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及解释,领略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及其科学的逻辑推理方法;2.理解并应用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学生从“物体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转变到“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小车、斜面实验装置(学生演示)、双斜面装置(老师演示)视频(采访、太空黑盒子、汽车碰撞试验、UFO、刘谦螺丝魔术)【教学流程图】【小结】1、力与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伽利略的研究(理想实验)笛卡尔的完善牛顿的总结2、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及含义: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3、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今天,我们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写板书:一.力和运动的关系)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人们又什么看法呢?请看视频。

【播放视频】因为我们生活中常见大量类似“提、拉、推”的现象,从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点:有力,物体开始并保持运动,撤掉外力,物体马上停止运动,也就是说,运动的物体一定需要外力来维持。

高中物理第四章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2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四章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2粤教版必修1

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设计】【实验与推理,经历过程】(1)精心观察演示气垫导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在手停止施力后仍向前运动一段时间才停止下来”这个实验现象,并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气垫导轨演示实验(2)理想实验,逻辑推理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遵循伽利略思辨的思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理想实验的内容,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并了解,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下,将以原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演示气垫导轨实验,强调“小车在手停止施力后仍向前运动一段时间才停止下来”这个实验现象。

提问学生:如果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么手一旦撤去力,小车应该立刻停止,为什么还会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呢?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权威。

遵循伽利略思辨的思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理想实验的内容:(1)设想如果对接斜面没有摩擦力,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2)减小对接斜面的倾斜度,小球仍达到同一高度,通过的路程更长;(3)对接斜面的倾斜度越小,小球经过的路程越长;(4)把对接斜面变成水平面,小球无法达到原来的高度,只能以原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演示:(1)摆球拉到左观察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有了对亚里士多德权威的怀疑才有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才能发现牛顿第一定律。

经历由经验得出结论到实验推翻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理想实验的内容,能让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深入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抛掉错误观点,建立新的正确的观点。

让学生经历伽利(3)伽利略单摆实验演示伽利略单摆实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前身,引导学生思考单摆实验与理想实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边,与尺子同高度的地方,静止释放摆球,小球运动到右边等高的地方;(2)在悬挂小球的正下方固定一根针,当球往右边摆的时候,碰到针后还能摆到相同的高度;(3)改变针的固定位置,摆球都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通过的路程有长短。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1)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1)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二、教学内容剖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内容简述:本节怎样承前启后,梗概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本节的地位等)2、本节课教学重点: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结论。

2、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3、本节课教学难点: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为主线,以多媒体中的动画为辅助手段,以实践、讨论、思考、总结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逐步设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开展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气垫导轨装置、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装置.五、课堂教学设计视野拓展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对于力和运动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

远在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就有这样的记载:“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

” 就是说,马已停止用力,车还能向前走一段距离。

这里虽然没得出惯性的概念,但是已经注意到了惯性现象。

在《墨经》里,还给力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经上》第21条里说:“力,行之所以奋也”。

这里的“行”就是“物体”,“奋”字在古籍中的意思是多方面的,像由静到动、动而愈速、由下上升等都可以用“奋”字。

经文的意思是说,力是使物体由静而动、动而愈速或由下而上的原因。

在《经说》里又说:“力,重之谓。

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 过程与方法4. 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5. 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6. 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 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8. 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教学重点1.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3. 理想实验★教学难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惯性和质量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了物体的一些运动规律,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不同的运动,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据生活现象思考探究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并试着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是不是有力物体就能运动,没力物体就静止。

给物体一初速度,物体在不同平面上滑动,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的运动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样吗? 以抛粉笔为例3、物体的运动仅由力决定吗? 抛粉笔为例4、物体什么情况下做直线运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 以抛粉笔为例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什么情况下加速?什么情况下减速? 以抛粉笔为例。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时物体也能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无必然联系;当速度与力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与力不在同一直线时,曲线运动;同一直线时,力与速度同向,加速;力与速度反向,减速。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01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01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全章概述本章是在前面对运动和力分别研究的根底上的延伸——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起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根底,是力学中也是整个物理学的根本规律,正确地理解惯性概念,理解物体间的互相作用的规律,纯熟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的学习要求,也为进一步学习今后的知识,进步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奠定根底。

本章还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控制变量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时常用的整体法与隔离法,以及单位的规定方法,单位制的创立等。

对这些方法要认真体会、理解,以进步认知的境界。

为了更扎实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章第二节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提供了参考案例,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控制变量法在此得到了理论。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的研究引入了传感器――计算机的组合,现代气息浓重,实验效果很好。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本章的后两节就是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才能,要能透过现象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历,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比照研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才能,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方: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比照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高中物理第四章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1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四章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1粤教版必修1

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探究2:物体的静止状态需要力来维持吗?探究3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1、实验探究:推动一辆放在毛巾上的小车一段时间,然后放手并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2、实验探究:推动一辆放在桌面上的小车一段时间,然后放手并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理论外推:对1和2步骤中小车的运动情况作一个比较,并设想在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上,小车的运动情况又会是怎样?学生归纳三个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课堂练习:请分析下面这两个情况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

一辆奔驰的公交车上坐满了乘客,其中几位是“站客”.由于有人横穿马路,司机紧急刹车,一位小伙子猛地向前倒去,碰上了前面的一位女士.女士一脸不高兴,白了男青年一眼说:“瞧你那德性.”男青年红了脸忙赔不是:“对不起,不是德性是惯性”!一句话竟把女士和其他乘客给逗乐了物理科代抱着一条小狗来参加同学集会.他请围观的同学取来一个装满了水的脸盆,并将那条小狗浸在了脸盆中.“请各位注意!”他说道.这时,这条浑身湿透的小狗跳出脸盆,不停地抖动身体,以抖落体毛上的水.“你们看到没?连我的狗都懂物理!”课堂小结: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它一切因素都无关!一切物体,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课后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惯性是只有在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B. 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1(1)-新版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1(1)-新版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前三章学习运动学与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运动学与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全面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始,并与本章其他节内容构成完整的牛顿运动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包括两大知识点:一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二是牛顿第一定律。

后者是前者的综述与发展。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以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错误观点为切入点,然后通过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分析,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在此基础上,教材再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剖析以及利用定律解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接着在“讨论与交流”中讨论物体的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最后,在“实践与拓展”中,让学生思考伽利略构想理想实验的过程。

4.教材的特点:第一,教材的编写以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为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学习规律;第二,注重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探讨与思辨过程,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逻辑思维的培养;第三,注意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四,突出运用惯性去解释日常生活的应用。

5.教材处理:(1)鉴于本节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重要性与承接性,在讲解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内容后,加入了伽利略对此理想实验的构思的过程与思考。

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内容,也让学生经历物理的科学探究与思辨过程。

(2)在理解惯性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演示实验,增加了用惯性去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例子,从而解决了学生对惯性理解难的问题。

(3)充分地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有机地融入了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问题更加直观,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如在解释伽利略理想实验时,教材是以文字和图片来阐明的,显得抽象。

本教学适当运用flash动画,把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高中物理最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精

高中物理最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精
四、小结
教学媒体
黑板擦、多媒体、斜面、玻璃球等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历程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人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十七世纪前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力是维持问题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论(正确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课题
4.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内容和意义。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帮助学生改变“冲力(惯性力)”的迷思概念,建立科学概念(1)“打击提供速度,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惯性是物体维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一种特性”;(3)“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
2、使学生学会从纷繁的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3、通过课堂上多种物理科学方法的探究达到“以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弘扬科学思想”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会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主要教法
教师启发、引导、归纳法,实验法
③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切莫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④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的不良影响。
⑤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当有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必定改变。

高中物理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粤教版必修1【说课课题】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间】15【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选用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作用本节内容是力与运动的扩展内容,力与运动知识的巩固、深化和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这节课可以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

2.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并渗透物理思想和方法。

3.教材的内容安排编者通过物理学家们对于力与运动的见解,引出伽利略理想实验,层层深入,最后导出牛顿第一定律。

4. 教材的特点本节课的内容为新教材新加的一节内容,因此更加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具体表现如下:⑴引出伽利略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理论从实验而来,理论与实验结合是学习物理的必要途径。

学生了解到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技术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还可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⑵重视学生的“实验与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不易理解,如果以传统的讲授法讲述,学生将难以掌握。

因此教材中不断让学生展开实验与探究,亲身感受现象,主动思考、分析,从而假设结论。

而经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假设推出结论”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主动建构知识,更重要是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兴趣作为高二的学生因果认识兴趣增强,对物理理论源于实验推论产生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2.学生的知识基础已经学过物体的运动及所受力的相关概念,却不彻底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学生的认知特点缺乏理性认知,逻辑推理能力不够。

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认知还在在生活的表面现象中,理性认知不足,普遍认为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最新4-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1.doc

最新4-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1.doc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二、教学内容剖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内容简述:本节怎样承前启后,梗概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本节的地位等)2、本节课教学重点: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结论。

2、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3、本节课教学难点: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为主线,以多媒体中的动画为辅助手段,以实践、讨论、思考、总结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逐步设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开展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气垫导轨装置、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装置.五、课堂教学设计锻炼学生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态,所以“力不是维解释下列现象:给学视野拓展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对于力和运动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

远在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就有这样的记载:“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

”就是说,马已停止用力,车还能向前走一段距离。

这里虽然没得出惯性的概念,但是已经注意到了惯性现象。

在《墨经》里,还给力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经上》第21条里说:“力,行之所以奋也”。

这里的“行”就是“物体”,“奋”字在古籍中的意思是多方面的,像由静到动、动而愈速、由下上升等都可以用“奋”字。

经文的意思是说,力是使物体由静而动、动而愈速或由下而上的原因。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方法。

⑵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能解析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和解析,领略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回顾历史,探究定律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设计3篇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设计3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设计3篇牛顿第必须律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明白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2。

明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3。

明白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由整理]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透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二、教学资料剖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惯性定律的资料及导出过程,强调它在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

科学的发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背景,同时,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又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本节课教学重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的概念.本节课教学难点: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三、教学准备电化教室、3.1牛顿第必须律.ppt文件[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播放视频剪辑《汽车事故实验》,在视频剪辑中,我们看到撞车后假人和车子的运动状况.我们要讨论的是,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人和车子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要讨论这个问题,务必明白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这部著作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二。

正课1、历史的回顾。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但是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演示实验: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1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关的物理学史实;(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装置;(3)了解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思想方法。

(4)理解惯性的概念,能解释惯性现象;(5)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以实验为基础,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理解物理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有关物理学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及解释,领略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和合理推理,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三.教学教具:多媒体、黑板刷。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展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1.用力推课桌;现象:课桌能够在推力的作用下运动,撤去外力后,课桌不再运动。

2.踢出去的足球,与小时候玩的秋千;现象:足球踢出去之后,滚动段距离,最后停下来。

秋千在推力作用下,荡开之后,不再推秋千,最终也会停下来;通过这两种现象的对比,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是否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够运动或者保持运动状态。

教师: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总与推、拉等行为联系,如果不再推、拉,原来的运动便会停止。

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可知,这时需要给静止的黑板刷个力的作用,才能使它运动,之前那些运动的物体,如果失去了力的作用就会停下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总与推、拉等行为联系,如果不再推、拉,原来的运动便会停止。

是不是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即:a. 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就不能运动;b. 运动的物体失去了力的作用,就不能继续运动下去。

(二)新课教学这种说法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有提出。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一、教案背景1、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物理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①初读课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大致内容和探究过程。

②收集有关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历史人物资料,了解其探究的过程特点。

③发现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同学间互助解答。

二、教学课题:《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三、教材分析在前三章关于运动和力的分别研究基础上,本章进一步综合研究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其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力学中也是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而牛顿第一定律则是这个基础的开端,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些关键结论,为进一步确立力与运动的定量关系,建立牛顿第二定律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所以学好这一节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一节内容彻底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念,强烈地冲击了学生的思维,更让学生懂得如何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对于如何探究这个问题,百度网上有丰富的科学家探究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特别是对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鉴于其一定的不现实性和思维外推性,网上的视频资源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的需要,更提升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水平。

五、教学方法1、网络搜索2、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3、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力与运动、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多媒体播放《考工记》图片文字,提问为什么“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

”从而引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这个问题。

(/doc/0f19339275.html,/bbs/dispbbs.asp?boa rdid=34&id=10049)2、学生思考回答。

(二)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历程教师活动:要是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怎么办?学生活动:对小车施加一个推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二、教学内容剖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内容简述:本节怎样承前启后,梗概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节的地位等)
2、本节课教学重点: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结论。

2、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3、本节课教学难点:
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为主线,以多媒体中的动画为辅助手段,以实践、讨论、思考、总结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逐步设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开展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气垫导轨装置、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装置.
视野拓展
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对于力和运动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

远在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就有这样的记载:“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

” 就是说,马已停止用力,车还能向前走一段距离。

这里虽然没得出惯性的概念,但是已经注意到了惯性现象。

在《墨经》里,还给力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经上》第21条里说:“力,行之所以奋也”。

这里的“行”就是“物体”,“奋”字在古籍中的意思是多方面的,像由静到动、动而愈速、由下上升等都可以用“奋”字。

经文的意思是说,力是使物体由静而动、动而愈速或由下而上的原因。

在《经说》里又说:“力,重之谓。

”这说明物重,是力的一种表现。

从这条经文来看,的确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在二千多年以前,已经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开始了正确的观察和研究。

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一书《状留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且圆物投之于地,东西南北无之不可,策杖叩动,才微辄停。

方物集地,一投而止,及其移徙,须人动举。

”就是说,圆球投到地上,它的运动方向,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是不一定的,但是不论向哪个方向运动,只要用手杖加上一个微小的力量,就会停止运动;方的物体投在地上就会静止,必须人用力才能使它发生位移。

这里说明了力是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也说明了物体的平衡和它的基底的关系。

王充还提出:“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

”这段话说明了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质量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越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