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合集下载

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摘要:祖国的台湾岛,美丽富饶、令人神往。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至今仍未回到祖国怀抱。

从世界各国和中国发展历史进程看,任何民族的复兴都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争取早日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责任,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关键词:两岸统一民族复兴必然趋势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上,是祖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它是台湾人民勤劳耕作,长年用汗水浇灌的地方。

由于它资源富饶和地理位置冲要,历来为外国侵略势力所觊觎,它又是台湾与大陆同胞英勇抗击外敌侵略的地方。

台湾和祖国大陆早已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休戚相关。

今天台湾与祖国仍骨肉分离,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实现台湾和大陆统一,是全国人民的普遍而强烈的愿望,是大势所趋。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考古发掘证明: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台东县长滨乡出土的粗、细石制器3000多件、骨角器114件,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

台北圆山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镞等遗物,与山东城子崖出土的同种石器属于同一类型。

台湾凤鼻头、台中营埔、圆山等遗址发现的彩陶,与祖国大陆广大地区出土的遗物相同。

台中、新竹、彰化出土黑陶与河南安阳、浙江杭县、江西樟树、福建武平的相似。

台东卑南遗址出土的石器、玉器、陶片等遗物与中国大陆南方各省古代越濮族遗物相似。

台北林芝山岩出土的木器、碳化稻米、绳子等遗物同中国东南大陆发掘的彩陶、黑陶有关联。

可以看出台湾出土的遗物是从大陆东南沿海传入的。

先秦时期,就有有关于台湾的种种传说。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公元230年春,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甲万人浮海求夷州……得夷州数千人还。

”①公元三世纪中期,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述了夷州地理方位、气候、地形以及当地人民生活习俗,完全可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生活形态相印证,可以肯定夷州就是今日的台湾。

试论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

试论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

试论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孔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即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之一。

五十年来,中共对台政策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即: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由“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这是中共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倾听两岸人民心声的体现,它鲜明地表明了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和理性的政策思想,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势力以台湾为“反共基地”,积极策划“军事反攻”,妄想“雪耻复国”的图谋,中共准备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

但是由于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地威胁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向转向东北战场,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抗美援朝的作战任务所取代。

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美国坚持“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中共基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除了坚持“解放台湾”的基本方针外,很难有其他选择。

50年代中期,中共对台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提出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方针。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应邀出席了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根据会前在国内确立的“可相机提出在美国撤出台湾和台湾海峡的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的原则,周恩来总理在会议期间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中国人民有权用一切方式解放台湾,包括和平解放台湾的方式在内。

但是,和平解放台湾只有在美国放弃侵略和干涉,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一切武装力量之后才有可能。

[1]”1955年5月13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个可能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2]”这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开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探索。

1957年4月,中共在同国民党方面的接触中,提出更加完整、具体、宽大的政策: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行和平统一”;“台湾成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台湾政务归蒋介石领导,“大陆不派人前往”;“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3]”“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是中共基于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而作出的对台政策的战略调整。

中考政治台湾问题

中考政治台湾问题

• 台湾两次回归祖国,跨越了两部历史,第一部是 古代史,第二部是近代史。第三部历史即将打开 ,问: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对峙的因素有 • ①国民党军退败台湾时得到美国的支持阻止了人 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②国民党军在台湾施行暴政, 颁布了“戒严令” ③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分裂台湾 ④岛内民进党大力鼓吹“台独”,岛内领导人李 登辉和陈水扁上台后积极从事“台独”活动 ⑤美 国、欧盟等国家在其背后支持台湾,如售卖武器 等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两岸“三通”的实现 ①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②从根本上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 ③表明两岸完成了统一 ④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重大进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 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 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 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 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 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 A.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原则 • D.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当堂训练
1 、在“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党和政 府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A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一中一台,两岸分治” C、“不统不独,维护现状” D、“一国两府,对等竞争” 2、 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 史性的变化是在( D) A、1976年 B、1982年 C、1986年 D、1987年 3 、舞剧《薪传》的演艺家来自于( C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法国
• 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陆赠送台湾大 熊猫的乳名揭晓——“团团”、“圆圆”, 这一乳名寄托了中华民族早盼祖国统一的 愿望,为实现“团团圆圆”这一良好愿望 ,我们应 • ①坚持与邻为善的外交政策 ②寄希望国共 再次合作 ③努力维护海峡两岸的稳定 ④ 积极推动两岸人民交往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 C.①②③ D.③④

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备考导航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700余年中。

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一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今后仍然是命题的重点,特别注意与台湾问题联系起来考查的命题潜在空间较大。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能力目标1.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既要进行一般性的掌握,又要结合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加以掌握。

2.认识到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包括一些局部统一的王朝,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3.系统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战争、促进民族融合的民族交流与往来等。

重点、难点、计划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秦晋隋元]的局面。

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春秋战国:560余年,秦至东汉末:400多年;东汉至隋:273年,隋唐:300年;五代至元:370年,元至清:560年];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整个封建社会,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

期间有9个统一王朝:秦15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隋37年,唐289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8年。

200年以上的有汉唐明清四朝。

而且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

如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局部统一;还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权都曾统一过北部黄河流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进入封建社会,我国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①全国大统一: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晋的短期统一;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

祖国统一大业评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评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评课稿《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三是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

“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讲授“一国两制”构想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联系课本和学案进行自学,然后师生合作订正答案,教师指导学生用“分层次抓关键词”的方法记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意义,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加强记忆。

教师在进行每一环节时都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环节的教学仍然采用上述方法,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有关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你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问题的解决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合作总结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台湾回归奠定了基础。

“从而引入台湾问题的学习。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讨论交流学案中设置的四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不要照着教材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培养了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祖国统一是两岸骨肉同胞的共同心愿,我们坚信祖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将翘首期盼,视目以待”。

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板书一起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便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

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写看法一百字古代

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写看法一百字古代

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写看法一百字古

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割据混战,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创造了条件,秦统一的过程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统一中国的任务为什么最后由秦国来实现呢?又为什么最后由
秦始皇来完成呢?时代和阶级为秦王赢政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给他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使他能演出一场有声有色的戏剧来。

面对分裂局面,谁主沉浮?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任务,无疑就落在敢于奋斗的秦始皇肩上。

他以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气概,一举扫平六国。

不仅如此,他还在统一前后的复杂人际关系中能赏识有识之士,能听进忠谏直言。

1、秦国变法最彻底,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推行奖励耕战
政策,经济实力雄厚,奖励军功,使国力强盛,士兵骁勇,武器装备精良。

关中,汉中,巴蜀,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根据《荀子,谴兵》载秦实行“功赏相长”的政策使秦战斗力强盛。

相反,关东六国变法不彻底,不是流产就是夭折,旧势力和残余势力强大,国衰兵弱,朝不保夕。

2、秦国政治相对清明,统治阶级对统一战争态度一致,倾向积极,社会稳定。

关东六国政治较落后,内部权力斗争不断,削弱了国力,并且阶级矛盾突出,如出现了起义,有的甚至逃到秦国开荒种地,响应秦国的耕战政策,以上两方面为“天时”之利。

中考历史有关台湾问题

中考历史有关台湾问题

中考历史有关台湾问题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

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出港澳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将班级按兴趣分成香港、澳门和台湾三组,分别查找三部分的历史沿革。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多媒体演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究。

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利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的方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繁荣和发展。

2.通过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3.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实中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点: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三、教学难点: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一)导入:师播放《七子之歌》,问生:歌名、“七子”含义、已回到祖国怀抱的和暂未回到的分别是哪些?(师点拨生回答出,并问题导学:那么,香港和澳门是如何回归的?为何台湾至今未回归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二)新课探究:1、预习成果展示:(生答生纠正点评)(1)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从维护()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的创造性构想。

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6-2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6-2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6-2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选择题1.邓小平早在1984年就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该观点表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答案】B【解析】注意邓小平话中的内涵,即解决台湾问题用“一国两制”,其前提是一个中国。

C、D两项明显错误,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注意史论结合。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有()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从“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可证①对。

从“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的现状”可证②对。

④同材料中文字,当然也对。

唯有③必须结合教材中有关内容辨析,中央政府不干涉的是台湾的地方事务而非外交事务。

所以③是错的。

3.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

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B.经济特区的设立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题干中的观点明显是“一国两制”,而四个选项中,只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与之相符。

4.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

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

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写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之际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写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之际

49一湾浅浅的海峡,曾是两岸同胞难以逾越的天堑。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及一系列政策主张,开启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坚冰从此渐渐消融,涓涓细流最终汇成大江大河。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40年来,两岸关系虽然经历风雨波折,但终究冲破各种阻碍,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体现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把握了时代潮流、历史趋势,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主导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根据对台工作实践,针对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变化,我们党和政府相继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敏锐洞察国内外形势和台海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对台工作论述和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中央对台大政方针,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和基本遵循。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迈进,两岸关系总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大陆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台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2018年,两岸经贸合作又上层楼、人员往来更加频密。

1月至11月两岸贸易额达2090.8亿美元,同比增长16%,首度突破2000亿美元,全年预估可达约2300亿美元。

两岸人员往来创历史新高。

1月至11月,台湾同胞来大陆562.9万人次,同比增长4%;全年首次突破600万人次,其中“首来族”约40万人。

论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论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论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金怡顺 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是自新中国成立起各族人民都一直关心的问题。

几十年来,台湾与大陆一海之隔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人民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这一直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切肤之痛。

尽快结束这种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是十二亿大陆人民和二千万台湾同胞的心愿,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一、国家的统一,是历代各族人民的意愿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因而我国历代各族人民群众无不渴望统一,支持统一,反对分裂。

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往往曲折地反映在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其他著名人物的言论和著作中。

孔子著《春秋》,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

孟子主张“定于一”,认为统一后才能安定。

荀子一再称道商汤、周武“天下为一”的业绩。

吕不韦也认为“一则治,两则乱”。

董仲舒则发挥了孔孟大一统的主张,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益也”。

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策”中,曾为刘备拟定了统一全国的大政方针。

到了唐代,面对严重的藩镇割据,韩愈极力主张以武力削平。

柳宗元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天下会于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到了近代,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许多思想家、革命家则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感情,奔走呼号,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

康有为说:“中国只可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为国家的统一奋斗了一生。

他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可言”,中国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

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国家统一的意愿,还直接表现在为消除分裂割据而进行的斗争上。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

历代国家的统一,总是要依靠人民的拥护才能得以完成。

秦汉、西晋、隋的统一如此,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是如此,清代康熙、乾隆平定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藩”叛乱及其他分裂活动也是如此。

祖国统一是历史所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1000 字)

祖国统一是历史所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1000 字)

祖国统一是历史所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1000 字)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

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共同心愿。

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显得刻不容缓。

21世纪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真正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肩负起复兴的重任,争做有为的青年。

在新的时代和征程中,推进祖国统一,需要我们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团结意识,加强统一战线,努力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

树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树立强烈的爱国思想,把爱国情怀融入心中。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真正了解国家的历史,热爱祖国的土地,清醒地认识到祖国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不能离开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片土地。

因此,团结台湾省同胞实现中国梦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两岸同胞应该共同努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增强团结意识。

不仅仅是个人的认知,更是整个社会对于团结意识的认可。

各领域人士应共同维护国家核心价值观,同时注重普及教育和多元文化包容,让全国各族人民真正参与到维护祖国统一的话题中来,促使各族人民更加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

作为大学生,为了增强团结意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弘扬和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和祖国完全统一的意识。

加强统一战线。

在促进祖国统一,创造维护祖国的社会化统一力量,通过提高组织力量和战斗力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人民的共同利益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力量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维护祖国统一的努力中来,形成统一战线的共同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还是应该充当意识的媒介,积极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促进祖国统一。

北师大历史八下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北师大历史八下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说出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史实。

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

培养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根据“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成功实践的史实,得出结论:“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培养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并感受中华儿女盼望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的热切之情和喜迎香港、澳门回归而激发的民族自豪感。

积极收集有关近代以来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史实,了解香港百年耻辱。

通过观看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比较分析出香港荣辱兴衰的原因。

通过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喜悦、自豪的感情。

通过收集整理有关台湾的地理、风土民情,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史实,近年来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和民间交流日益密切等方面材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课内外有关“一国两制”的材料,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具有灵活性和创新精神。

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分工收集整理材料,并写成简单的书面提纲。

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并在小组间进行问答竞赛。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使香港和澳门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实践证明,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保持了稳定和繁荣。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祖国的日益繁荣强盛的基础之上的。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历史认识类答题

历史认识类答题

历史认识类答题模板1.对国家统一的认识(1)统一实现①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

②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分裂必然导致长时间的战争,使百姓身心疲倦,从而产生强烈地渴望统一进而实现和平稳定的愿望。

③ 英明君主或个人的雄才大略,也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重要因素。

④ 历史发展表明,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

(2)统一未实现(海峡两岸)① 海峡两岸都属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③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④ 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九二共识”现已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广泛认同,台独不得人心,也没有任何出路。

⑤ 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

模板2.制度创新的认识① 制度创新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② 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③ 制度创新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国家统一。

④ 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⑤ 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模板3.对当今国际关系的认识① 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② 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③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④ 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⑤ 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应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抵制少数大国妄图称霸世界的行为。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人类社会从部落社会、城邦国家
到现代国家,继而形成了更大范围的联邦国家和超国家组织,如欧盟等。

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显示出,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

2.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国家统一可以带来更加统一的市场和更
好的资源配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家间的贸易和合作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框架,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3.文化认同的需要:国家统一可以减少内外部矛盾,并提高国
家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

国家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具备共同的价值观、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这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推动国家的整体发展。

4.政治稳定的要求:国家统一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在一个分裂的国家中,不同地区、民族和政治势力可能会为争夺权力而产生冲突和分裂,导致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国家统一可以统一权力结构,减少政治矛盾,有助于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综上所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是由经济一体化的推动、文化认同的需要以及政治稳定的要求等多种
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虽然实现国家统一可能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不可否认的。

同时,国家统一也可以为国家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文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文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文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咱今儿就唠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事儿。

就说那中国历史吧,分分合合的,但最后总会走向统一,这可不是啥偶然哦。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古代的地图和文物,心里就特别有感触。

当时我站在一个展示不同朝代疆域的展区前,就看着那地图一会儿变大了,一会儿缩小了,一会儿这边多了一块儿,一会儿那边又少了一块儿。

但不管咋变,人们心中对于统一的渴望始终在那儿呀。

你就想想,国家分裂的时候,老百姓多不容易啊,到处乱糟糟的,今儿这边打仗,明儿那边闹乱子,大家都没个安稳日子过。

谁不希望能有一个强大稳定的国家,能让大家安安心心地生活、劳作呀。

就好比一家人,总得分分合合,但最终还是希望能团团圆圆地在一起,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嘛。

而且统一有好多好处呢,大家能一起搞建设,一起谋发展,劲儿往一处使。

文化也能更好地交流融合,让各种优秀的东西汇聚起来,创造出更灿烂的文明。

所以说呀,统一那就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谁也挡不住。

就像那水流,不管中间遇到多少曲折和阻碍,最终还是会奔流入海,汇聚成一片广阔的海洋。

咱国家也是一样,不管经历过多少风雨,到头来还是会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啊。

这就是我对这个事儿的一点小感悟,嘿嘿。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文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文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文嗯,说起统一这事儿,我还真有不少感触。

记得早些年,我们那小县城的南街和北街,因为一条河的归属问题,两边的居民差点没打起来。

我那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子,看着大人们为了这点事儿争得面红耳赤,心里直犯嘀咕:“这河又不是谁家的,为啥不能共同用呢?”有一次,南街的张大爷和北街的李大伯在河边洗衣服,两人因为谁先用河水的事吵了起来。

张大爷嗓门大,嚷嚷着:“这河自古就是我们南街的,你们北街的凭啥抢?”李大伯也不示弱,回敬道:“笑话,河是大家的,你凭什么说是你们的?”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差点没动手。

后来,县城里来了一位新的县长,听说这事儿后,就召集了两边的代表开会。

县长语重心长地说:“这河是自然的馈赠,我们不应该为它争斗,而是要共同保护,共用资源。

”他提议建立一个河委会,南北街各出代表,共同管理河水的使用。

慢慢地,两边的居民开始理解并接受了这一提议。

河委会成立后,大家轮流清理河道,还一起举办了河灯节。

那天晚上,河面上漂满了五颜六色的河灯,南北街的居民一起放灯、许愿,场面温馨极了。

张大爷和李大伯也握手言和,笑着说:“老伙计,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统一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大事,它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邻里间的小矛盾,还是社会上的大问题,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统一,说白了,就是大家伙儿齐心协力,共同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努力。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为了河水的争吵,不过是过眼云烟。

而那份团结和和谐,却像那晚河面上漂浮的河灯,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心。

统一,就像那条河,流经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每一寸土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如何理解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

如何理解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

如何理解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是指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统一进程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一观点在中国大陆被广泛接受,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都表明了一个统一的中国是不可分割的。

下面将从历史、文化和现实需求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法律体系等方面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尽管在历史的一些时期,外部势力的介入导致中国的分裂,但这并不能改变统一的历史事实。

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际地位的提升也使得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信心去维护国家的统一从现实需求来看,中国的统一是符合各方利益的。

首先,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已经日益密切,实现统一可以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其次,统一可以进一步确保社会稳定与治理能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统一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然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一个复杂的进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各地区的不同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逐步推动制度的融合与发展。

同时,也需要推动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内外地区的差距,为实现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也需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消除误解和分歧,构建和谐稳定的大一统社会。

综上所述,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是一种大势所趋,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文化基础和现实需求。

然而,实现完全统一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理解,以实现和谐稳定的大一统社会。

这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摘要:祖国的台湾岛,美丽富饶、令人神往。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至今仍未回到祖国怀抱。

从世界各国和中国发展历史进程看,任何民族的复兴都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争取早日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责任,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关键词:两岸统一民族复兴必然趋势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上,是祖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它是台湾人民勤劳耕作,长年用汗水浇灌的地方。

由于它资源富饶和地理位置冲要,历来为外国侵略势力所觊觎,它又是台湾与大陆同胞英勇抗击外敌侵略的地方。

台湾和祖国大陆早已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休戚相关。

今天台湾与祖国仍骨肉分离,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实现台湾和大陆统一,是全国人民的普遍而强烈的愿望,是大势所趋。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考古发掘证明: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台东县长滨乡出土的粗、细石制器3000多件、骨角器114件,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

台北圆山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镞等遗物,与山东城子崖出土的同种石器属于同一类型。

台湾凤鼻头、台中营埔、圆山等遗址发现的彩陶,与祖国大陆广大地区出土的遗物相同。

台中、新竹、彰化出土黑陶与河南安阳、浙江杭县、江西樟树、福建武平的相似。

台东卑南遗址出土的石器、玉器、陶片等遗物与中国大陆南方各省古代越濮族遗物相似。

台北林芝山岩出土的木器、碳化稻米、绳子等遗物同中国东南大陆发掘的彩陶、黑陶有关联。

可以看出台湾出土的遗物是从大陆东南沿海传入的。

先秦时期,就有有关于台湾的种种传说。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公元230年春,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甲万人浮海求夷州……得夷州数千人还。

”①公元三世纪中期,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述了夷州地理方位、气候、地形以及当地人民生活习俗,完全可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生活形态相印证,可以肯定夷州就是今日的台湾。

隋炀帝于公元607—610年三次组织对台湾(时称琉求)的商贸经略活动,并开辟了福州和潮州直通台湾的两条海上航线,使台湾与大陆的海上交通更加顺畅,经济贸易迅速发展。

南宋时期,我国就派兵驻守澎湖。

《宋史》汪大猷传记载,乾道七年(1171年),他任泉州知州时,在澎湖建房屋二百间,遣将留屯,以免更迭之劳,军民称便。

南宋人赵汝适任福建市舶提举,就其所见所闻,于公元1225年写成《诸蕃志》,称“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元人汪大渊和明人的杂记,也记录南宋时澎湖属晋江县管辖,人民有争讼,“取决于晋江县”。

由此可见,最晚到十二世纪,澎湖已由中国政府管辖,派兵驻守,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元政府于1290年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并与1297年将福建路(省)治迁到离台湾较近的泉州,加强了台湾海峡的国防力量,密切大陆与台湾的政治联系。

明朝将主要力量用于防范北方蒙古贵族的卷土重来以及关外满族新起势力,放松了对东南海上的防卫,1388年甚至连澎湖巡检司也撤销了。

实行这种消极退缩政策,致使海上倭寇横行,给沿海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灾难。

平息倭乱以后,刚到远东进行扩张活动的西方殖民者荷兰、西班牙又利用海防空虚的机会,分别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霸占台湾的南部和北部。

台湾从此第一次沦为殖民地,历时三十八年。

1661年,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建立政权,台南设承天府,下设天兴、万年两县,天兴管北路,万年管南路。

郑氏政权积极改进高山族人的农业生产,教授使用犁、锄、镰、钩等农具,高山族农业生产有很大提高,在麻豆、新港一带居住的高山族人,“勤稼穑,务蓄积,比户殷富”,那里“树木阴森,屋宇完洁,不减内地村落”②,表明高山族人的高山族人的而生活得到了改善。

明朝奉行的尊孔尊儒、科举取士的文化制度,也在台湾实行起来。

台南设立了孔庙,天兴,万年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成绩优秀的送太学,一部分官员从太学里选拔出来。

郑氏政权鼓励高山族人受教育,儿童入学读书,家族得到减免赋税的优待。

郑氏统治台湾的时间虽然不长,由于它招致了大量的汉族人来台,又把明朝大陆上的制度移殖到台湾,因此台湾与中国大陆实质上没有太大的分别了。

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向清朝投降。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在台湾、澎湖驻军。

闽粤沿海人民不断前往开垦,至1887年,人口增加到三百二十余万人。

台湾处于统一的全国政权统辖下,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密切台湾同大陆的联系。

中国大陆的各种制度在台湾深深扎根。

台湾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从此与祖国大陆息息相关,成为一个整体。

二、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起抗击侵略者台湾与祖国大陆一衣带水,隔海峡与福建省遥遥相望。

东西方侵略者对台湾无不垂涎三尺。

荷兰、西班牙是最早强占台湾的西方殖民者,他们占据台湾的南北端以后(1642年西班牙被荷兰赶走),对当地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和无情剥削。

高山族和汉族人奋起反抗。

宜兰一带的高山族人多次打退西班牙的进攻,保卫了宜兰不被侵占。

郭怀一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反抗荷兰的起义,遭到野蛮的镇压,但扑灭不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怒火。

郑成功1661年率大军在台南登陆,受到汉族和高山族人的热烈欢迎。

郑成功对荷兰殖民者发出招降书,义正辞严地宣告:“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③,要求荷兰侵略者退出台湾。

荷兰殖民者起初想负隅顽抗,最后终于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荷兰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此后他们又多次派船舰来台骚扰,第三次还侵占了基隆和淡水,于1668年被驱逐。

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

此后,施琅认识到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性,要求加强防务。

他说: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之左护,东南数省之藩篱。

此地原为红毛(指荷兰人)所据,无时不在贪涎……”④四十年后,清将蓝廷珍也说:台湾“沃野千里,粮糈足食,舟楫之利通天下,万一为盗贼所有,或荷兰、日本所据,则沿海六、七省皆不得安枕而卧,关系东南半壁治乱,非浅尠也。

”⑤他们的意见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加上当时国力强盛,台湾处在全国政权统一管理下,外国势力不敢染指台湾,因而在鸦片战前的一个半世纪里,台湾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飞速的发展。

鸦片战争时期,英侵略者多次窜到台湾窥探,由于台湾军民团结一致,认真戒备,英国没有得逞。

台湾道姚萤总结台湾抗英斗争取胜的原因是:“擐甲之土,不懈于登陴,好义之民,咸奋于杀敌”,⑥无疑是恰当的。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侵略者挖空心思,妄图霸占台湾。

1867年美国远东舰队司令派舰来台,对琅峤地区的高山族发动攻击。

高山族人英勇抗拒,击毙美国舰长,迫使美军仓皇撤走。

美国侵台失败后,怂恿日本出兵台湾。

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台被害,1874年派军队三千人在琅峤登陆,由于高山族人奋起抗拒,清政府又调集兵力,在台湾作了适当的部署。

日本得到“赔款”和清政府错误地表示日本出兵为“保民义举”,从而为其兼并琉球取得“根据”以后,侵台日军才从琅峤撤走。

中法战争期间,法国集中大批船舰和数千名军队,猛攻基隆、淡水。

法军还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企图切断大陆同台湾的联系。

大陆军民运兵、运械、运饷,突破封锁线,支援台湾抗法斗争。

正是由于全国一心,军民一致,挫败了法军夺占台湾的计划。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从此它又一次沦为殖民地。

全国人民痛斥清政府割地,台湾人民发出誓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他们组织义军与在台清军配合,同侵台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从6月到10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反复周旋,节节阻敌前进,每一步都要他们付出代价。

在战斗中,涌现了象吴汤兴、徐骧、吴彭年、杨泗洪、简精华等一大批民族英雄。

他们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而奋战到底,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宁死不屈的气概。

在侵台过程中,日军战斗和伤病死亡三万余人。

当时有人指出,如果清军在平壤、鸭绿江都象在台湾那样战斗,割辽、割台事件决不可能发生。

⑦同年11月,日本宣布“全台平定”,台湾人民立即掀起遍及全岛的武装反抗,一直坚持到1902年。

日本侵略者慌了手脚,顾此失彼,1895年到1898年三年间四易台湾总督,也无济于事。

日本采取灭绝人性的残暴手段镇压反抗群众,除战死不计外,1897年到1902年,台湾同胞抗日志士被捕达8030人,其中3473人被害。

台湾同胞在日本统治下,受尽了亡国奴的凌辱和痛苦,他们争取回到祖国的斗争从未间断过。

在半个世纪里,较大规模的反日起义,包括1930年台中高山族人的雾社起义,共二十多次。

尽管这些起义都遭到日本的野蛮镇压,但动摇不了台湾人民要求摆脱桎梏,争取解放的坚强决心。

正是由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以及大陆和台湾人民风雨同舟,为保卫台湾、反对侵略的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二战后,1945年10月25日中国台湾地区受降主官陈仪接受日军的投降,结束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

台湾人民在这一天几乎家家祭祖,户户焚香,欢庆台湾从新回归祖国,情绪热烈激昂,令人感奋。

三、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台湾早期居民是中国人,一部分是从大陆东南沿海直接进入台湾的,他们成为泰雅、赛夏、布农等族的祖先;另一部分是南下东南亚的中国南亚蒙古人后裔进入台湾的,成为鲁凯、雅美、阿美、卑南等族的祖先。

今天生活在台湾的中国人,有汉族和高山族人,其中汉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八。

台湾的汉族人,世居台湾和光复后来台的合在一起,占人口压倒多数,他们的“根”都在大陆,是大陆汉人的后裔。

这些汉人惓惓于祖国大陆,怀念故土的感情非常强烈。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人民是我们骨肉同胞。

长期以来,台湾人民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并同全国人民一道保卫台湾反对外国侵略,发扬了中华民族朴实勤劳,艰苦卓绝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这些高贵的品德是我国人民在伟大的历史熔炉中冶炼出来的,成为维系和团结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巨大力量,是任何外力摧毁不了的。

试想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后,台湾的境况将会大不同。

台湾在强大祖国的保护下不用再受外敌的欺侮,从此安全有可靠保证。

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台湾发展的强大后盾。

祖国不仅能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原材料、能源以及广阔的市场,也是台湾同胞最理想的用武之地。

此外,中国的统一,不仅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参考文献:①陈寿:《三国志·孙权传》,260页②郁永河:《采硫日记》③连横:《台湾通史》,14页④施琅:《靖海纪事》,下卷⑤蓝鼎元:《东征集》,卷3⑥姚萤:《东溟文后集》之《奉逮入都别刘中丞书》⑦洪弃父:《台湾战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