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研究第四讲
《海外汉语教学研究》课程简介内容
《海外汉语教学研究》课程简介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Title: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Research on 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1. Introduction。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汉学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构想
语言文学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汉学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构想杨梅(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重庆400031)摘要:本文梳理了“海外汉学研究”课程教学资源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为该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的构想。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海外汉学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引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
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专业课程,尤其是近年来新兴的专业,因种种原因缺乏合适的专业教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海外汉学研究”课程即是其中之一。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海外汉学研究”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主要讲授自古代起至二十一世纪初海外汉学研究的概况,着重介代性的汉学中国研究尤其是汉语、中国;的主要研究成,学生的,其了解国外汉学领域取得的成与现,学生的专业,强国际实#要学生学习,国外汉学研究概,国外汉学研究重要学者的代性,能海外汉学的中国研究,强自心,学用汉语国际教育实践中#于适合的专业教教师和学生研,该课程的教学教学较、教学较、学生与性不强#于况,现的教学,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成课程的#因,该课程一个的教学不是高教学的要,是实现教学,一课学习,学习的要#2.“海外汉学研究”教学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海外汉学研究”教学资源现状自来,汉学百余年的历史。
海外汉学述宏富,内容,包括与中国相的政治、经济、社历史、哲学宗教、语言字、学艺术、天地理、工艺科技等各内容。
汉学研究历史并不长,第一部海外汉学史研究专著《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出版社1949年)的出版昙花一现,海外汉学研究真正陆开展起来,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李学勤、任继愈、张西平、阎纯德、刘梦溪、任援、严盪、耿昇先生的推下,数本汉学杂志得创刊,海外汉学得译介,汉学研究成不断涌现叫总体而言,近三十年来,国内对海外汉学的注主要集中,下两个方面:一是译介各国汉学家的学术著作,如刘东先生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自1988年始出版发行海外中国研究学术名,迄今译介了200余种,其他系列丛书如中华书局“海外汉学丛书系列”、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上海古出版社“海外汉学书”、出版社“国际汉学研究书系”、山西人民出版社“近代海外汉学名刊”、西学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书系”,夕卜,海外汉学名不出版社的专业书系书译介出版,海古出版社"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社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丛书”等。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近年来关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的译著越来越多,域外汉学(中国学)对当代中国学术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汉学著作已经成为我们注意的问题。
海外汉学(中国学)虽然其内容是关于中国的,但它是发生在域外,由外国人所做的学问,从西方汉学(中国学)来看,它是西方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东方学”的一部分。
既然它是西学的一部分,它必然要遵循西方学术的传统和规范。
这样汉学和国学之间既有同,也有异。
同,则表现在内容上,无论是传统的汉学还是当代的中国学,材料、文献都是中国的;异,则表现在学术规范和方法上,最终还在问题意识上,它是从自身的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的,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
这样,在汉学(中国学)的研究中就必须从一种跨文化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来分析汉学。
许多国内做“国学”研究的学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将“汉学(中国学)”和他们自己所从事的“国学”相等同,对其“同”的部分较为赞赏,认为有水平;对其“异”的部分则有所不满,对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误读”不能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比较文化的视角,不能运用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来对待汉学(中国学)。
如果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汉学(中国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首先,在知识论上海外汉学对中国研究有著自己的成就。
从方法论的知识论角度来看,域外汉学并非像是赛义德所说的全然就是一种“集体的想象”,也并非就是在本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然影响下,沦为一种不无任何可靠的一种语言的技巧,一种没任何客观性的科学知识。
就西方的汉学(中国学)而言,从16世纪以后,他们对中国的科学知识赢得了大踏步的进展,“游记汉学”与“传教士汉学”的关键性区别就是,后者已经已经开始长期地生活在中国,并已经开始一种依据基本文献的真实地研究,它不再就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记述,一种走马观花的研究,传教士汉学绝不就是传教士们随意堆砌给西方人的一幅唯美的图画,他们对中国实际重新认识的进展,对中国典籍的高超和在译者上的用功之诚,就是今天的汉学家也很难与其较之。
海外汉学研究第四讲
第四讲
美国的汉学研究
美国汉学之根源——侨居地汉学
美国的汉学研究在起始阶段与英国极为相似:
其主要力量均为在华的外交官、传教士等侨 居地汉学家; 这些被称为“业余汉学家”的美国人虽然有 局限,但他们的工作在美国汉学史上具有拓 荒之功,是美国汉学的根源; 代表人物:卫三畏、明恩溥、马士、傅兰雅、 丁韪良、卢公明等。
卫三畏(S. W. Williams)
Arthur Henderson Smith(明恩博,1845-1932)
《中国人的素质》目录
第一章 面子要紧 第二章 省吃俭用 第三章 辛勤劳作 第四章 恪守礼节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天性误解 第八章 拐弯抹角 第九章 柔顺固执 第十章 心智混乱 第十一章 麻木不仁 第十二章 轻蔑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因循守旧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方便 第十六章 生命活力 第十七章 遇事忍耐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 孝行当先 第二十章 仁慈行善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 第二十二章 社会风暴 第二十三章 共担责任与尊重律法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 言而无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 泛神论 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现实与需要
马士(Hosea Ballou Morse,1855-1934
费正清
二战后,西方汉学迅
速发展,尤其是美国 在费正清的带动下, 形成了所谓的 Chinese Studies,中 国学研究更注重利用 政治学、经济学等学 科的理论来研究当代 中国,与欧洲的传统 汉学有所不同。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第一讲:导论一、汉学的概念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涵盖中国的一切学问。
二、汉学的性质(如何看待汉学)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三、汉学的形态Sinology 传统汉学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Chinese Studies 现代汉学现代汉学兴显于美国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日本的学术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1.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2.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四、汉学学科发展简史旅游汉学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探险家等所写的游记、通信等,包含着重要的汉学资源。
传教士汉学耶稣会传教活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了中学西传专业汉学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旅游汉学在公元八九世纪至十六七八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写的“游记”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国外汉学研究
1.汉学:sinologg,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文学、语言等的研究,受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2.海外汉学的本质是外国的学问。
3.分类:①按国别分:英国汉学、美国汉学......②按时间段分: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汉学(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专业汉学4.书籍的名词解释: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地位5.《中华大帝国史》:门多萨,1585年在罗马出版,西班牙文,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风俗、特产等;第一部欧洲撰写的中国史,比较严谨。
6.卫匡国,意大利传教士,主要在浙江传教。
7.利玛窦,《中国札记》:关于中国宫廷政治、地理、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出版时受到教会的影响,内容作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内容;它是16世纪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8.利玛窦:16世纪末生活在中国。
主要著作:《中国札记》;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注释。
主要贡献:在中国开创了融合儒家学说传教的方式,使基督教比较顺利的进入到中国;将西方的科技尤其是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9.《通信集》:在中国和东印度的传教士之间的或写给欧洲的书信或报道集;包括了当时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情况,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名于17-18世纪;评价:内容庞杂,记述全面,但是有诸多夸张和猎奇,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
10.《中华帝国全志》:18世纪在法国出版,法国传教士主编的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式著作,共分四卷;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地理、科技、宗教、道德、医药、少数民族的情况;18世纪西方传教士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专业汉学1.法国⑴雷慕沙:①著作:关于中国语言方面,《汉语语法基础》;②翻译小说《玉娇梨》;③翻译佛学《佛国记》。
④贡献:他主要集中汉语和中国佛教方面的研究。
⑵儒莲:①将《孟子》翻译成拉丁文②翻译《赵氏孤儿》,《大唐西域记》;③评价:法兰西学院教授,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出色的汉学家,对法国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议的大师。
海外汉学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国外汉学研究课程编码学分:1.5总学时:30开设学期: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对外汉语专业一、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本课程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主要讲授自古代起至20世纪国外汉学研究的概况,着重介绍国外有代表性的学者在汉学研究尤其是汉语研究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借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国外在汉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现状,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外汉学研究的概貌,熟悉国外汉语研究的重要学者的代表性著作,并能从中得到借鉴。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绪论(2学时)1、何谓“汉学”2、国外汉学研究的历史3、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二)国外汉学研究的酝酿时期(6学时)(古代——18世纪末)1、概述2、神话、传说阶段3、真实记载阶段4、全面了解阶段5、职业研究阶段(三)国外汉学研究的确立时期(10学时)(19世纪——20世纪初)1、概述2、法国的汉学研究3、英国的汉学研究4、德国的汉学研究5、俄国的汉学研究6、美国的汉学研究7、日本的汉学研究8、朝鲜的汉学研究9、东南亚国家的汉学研究(四)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时期(12学时)(20世纪20年代以来)1、概述2、赵元任(美国)及其《中国话的文法》3、李约瑟(英国)及其《中国科技史》4、高本汉(瑞典)及其《中国音韵学》5、龙果夫(苏联)及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6、太田辰夫(日本)及其《中国语历史文法》7、李讷、汤普森(美国)及其《主语与主题: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三、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本课程一学期内授完,期末安排一次考查,成绩以考查为准。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推荐教材:《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如下: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李学勤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对外汉语国外汉学研究 (4)
友好 姊妹 学校协 议 的 第一 人 , 是 中国大 学设 韩 国学系 的第 一人 , 是 在 中国组 建第 一个 中韩
经济 文 化交流 协 会的创 始 人 , 第一 、 第一 … …次 序是 无 关紧 要 的 , 重 要 的是像 金老 师那 样 , 有 着一 股对 “第 二故 乡 ” 的热 情 、 亲情 和友 情 。 在 许多 场合 , “师 者 ”金俊烨 称 冯玉 忠教授 为 “我多 年 的好朋 友 ” 。 金老 先生 几乎 每次访 问 中 国 , 都要 访 问辽 宁大 学 , 会 见这 位 同他 一样 有着 超 众 品格 、 超 人学 识 、超前 见识 的 “学 生 ” 。 “学 生 ”多次访 韩 。 总也忘 不 了找机 会 向 “老 师 ”汇 报辽 宁大 学韩 国学 系和 研究 中心 的发 展情 况 , 汇 报 自己的工作 和 思想状 况 ,汇 报 对韩 国的 新看法 等 。 这 种特 殊 的 “师 生 ” 关 系 , 是 中韩两 国人 民睦邻 友好 的 一个 缩影 , 是推 动两 国经 济文 化交 流与发 展 的 “纽 带 ”。
命 与建设 的 基本 问题 》 等专 著 , 发 表 《市场 经济 五大 功 能 》 等论 文
余篇 ,
多万 字 。
冯玉 忠教 授也 是 在 “一穷 二 白 ” 的情况 下 , 创 立 了韩 国学 系和韩 国研 究 中心 , 开展 对韩 国 的全 方位 研 究和 培养 高级 人 才 。 同样 的学 者 , 同样 的社 会 名流 , 为他 们建 立师 生友 谊提 供 了有 力 的交 流条 件 。
冯玉 忠教 授关 于韩 国学 系和 研 究中心 的筹 建汇 报后 , 金老 先 生不顾 年迈 体劳 , 和韩 国企业 家 金灿 斗 、南 在佑 先 生一道 , 带 着 冯玉 忠教授 亲 赴 国际 交 流财 团 , 把 辽 宁大学 的校 长 引荐 给财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讲稿上编概述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
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研究中国⽂化、历史、语⾔、⽂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语⾔学⽅法,从中⽂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明”。
如果说中国⽂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
汉学是中外⽂化的混⾎⼉,属于跨⽂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
传统的,注重纯⽂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
⼴义上,它可以指“⼀切⾮本⼟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法来考释中国古代⽂化特别是经典⽂献的学问。
(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学出版社,2000年)“汉学”的另⼀种意义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谶纬,宋学讲求⼼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澜历史论⽂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汉学研究的意义汉学已经是外国⼈的研究成果,⽽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
汉学是国学的⼀⾯镜⼦,有借鉴意义。
任继愈先⽣说:“西⽅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法的训练,⼜由于他们置⾝局外,在庐⼭以外看庐⼭,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
如语⾔学、民俗学、考古学、⼈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花。
”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
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
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1、理论背景。
国内的普通语⾔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全盘移植的。
理论探索⼀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
蒋绍愚先⽣、王宁先⽣多次⼤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
⾃⼰不动⼿去探究理论,遇到语⾔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第四次课
文化的四个层面: (1)物态文化,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 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 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 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教育、科技、 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 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4)心态文化,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 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 核心部分。
4. 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产 生一定的文化冲突,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1)蜜月期(观光期):新奇,兴奋,好玩,有趣。 (2)挫折期:新鲜感过去,产生挫折感。甚至由于 文化冲突和不适应产生深度焦虑现象(文化休克)。 (3)调整期:逐步加深了解,增加交往。 (4)适应期:理智地理解、接受、认同文化差异。
参考: 复习旧课:5分钟; 生词学习:10分钟;课文 讲练:25分钟; 重点词语讲练:10分钟; 重点语 法讲练:20分钟;活用练习:15分钟; 课堂小结 和布置作业:5分钟。 5) 板书设计及教具使用(1分)
约会 (今天是星期天,王华跟女朋友方莉约定九点在公园门口见。可是方莉来 到公园门口的时候,王华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 王华:你怎么现在才来? 方莉:真对不起!我七点就准备出发了,可出门前有个朋友请我帮忙做一 件事, 我只好帮助他。到了车站,等车又等了半个小时。一下车,我就奔来了。 你等了我半天了吧? 王华:我等了你半个钟头了。 方莉:对不起!现在,我去买票吧。 王华:我一来就买了。 方莉:票好买吗? 王华:不好买。我排了10分钟的队,才买到票。 方莉:那咱们进去吧!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古典文献与语言文字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古典文献与语言文字I. 前言II. 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介绍III. 古典文献研究IV. 语言文字考证V. 结语I. 前言海外汉学名著丛刊是一部涵盖了古代文献和语言文字领域的重要著作,它为我们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文学、历史和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本文将针对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中的古典文献与语言文字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关这一领域的深入了解。
II. 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介绍海外汉学名著丛刊是一部系统地对我国古代文献和语言文字进行整理、研究和出版的著作,它由一系列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旨在为海外汉学研究和我国文化传播提供权威的参考资料。
其中,关于古典文献与语言文字的部分涵盖了从古代经典文献到现代语言文字学的广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论语》、《尚书》、《诗经》、《文言文》、《古代汉语》等。
在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中,关于古典文献的研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对我国古代经典文献的整理、研究和翻译,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我国古代文献的全面了解。
通过海外汉学名著丛刊,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经典文献的内涵、历史和影响。
IV. 语言文字考证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关于语言文字的考证。
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中的语言文字考证涉及了古代汉语、文言文、现代汉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权威的语言文字研究成果,涵盖了从音韵学到语法学的广泛内容。
通过这些研究,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演变和特点,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字知识。
V. 结语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所涵盖的古典文献与语言文字是非常丰富和有价值的。
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文字的机会,对于海外汉学研究和我国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文献和语言文字的魅力。
由于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在古典文献与语言文字领域的丰富内容和深刻研究,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更是对我国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贡献。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程裕祯开展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现在是到了学术界多加关注并着力开展研究的时候了。
谁都知道,海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早在千余年前就在我们的东邻日本和韩国开始了,并且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自从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以来,欧洲各国和后来的美国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更是一直兴盛不衰,其学术成就也为我们所惊叹。
所有这些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就是本文所称的“海外汉学”。
与这种兴盛而热闹的研究景况相比,我们对海外中国文化研究的 β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一卷,1989年版,第332-333页。
βµβ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βοβπβθβρ《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45、221、191、189页。
βσ《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梁漱溟全集》,第五卷,1992年版,第1046页。
βτ《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1990年版,第191页。
χκ《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0页。
χλχµχ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第82页;第82页;第106页。
χοχπ《安娜 卡列尼娜》,第493、494页。
χθ1901年5月7日《日记》,《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χρχσ《安娜 卡列尼娜》,第499页;362页。
χτ《中国的贤哲》,《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71页。
δκ1884年7月9日《日记》,《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第130-131页。
δλδµ《致张庆桐信》,《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第326、326页。
δν《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19号,第57页。
δο《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二卷,1989年版,第489页。
北外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课程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课程介绍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本课程引导学生将细读中外学者所撰写的10部比较文学名著,如朱光潜《诗论》、钱钟书《七缀集》、杨周翰《攻玉集》、奥尔巴赫《摹仿论》、弗莱《批评的解剖》、艾田朴《中国之欧洲》。
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对20世纪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有初步的了解。
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简史本课程将从历史、文献与方法三个角度全面梳理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历史。
历史部分将初步勾勒出中文化域外传播的历史阶段,主要任务和代表性著作与学术机构;文献部分将介绍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主要书目以及多种主要的专题书目;方法部分将介绍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原则、翻译学理论和批评的中国学基本原则。
中外文学关系史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源远流长,中外文学之间可资比较的方面众多。
本课拟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范式下探讨中外文学之间的各种关系。
其中影响研究将主要从翻译、传播、接受等方面切入,平行研究将从比较诗学、比较美学、主题学等方面切入。
本课有助于学生把握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了解中外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和分析中外文学原典的能力。
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中国近代文化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与掌握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指示是从事中外文化研究的基本修养。
本课程将全面梳理十五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历史、发展阶段,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掌握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人物、代表性著作,为今后在中西两个方面的研究打下历史学基础。
跨文化视野下的翻译研究伴随着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界的“翻译学转向”和翻译学界的“文化转向”,在跨文化视野下对翻译进行研究已属当务之急。
在跨文化视野下展开的对翻译学的研究,无疑也拓展了翻译学的视野。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教授和文本阅读,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对翻译学的文本进行分析与阐释。
外国的中国形象本课程的目标是探讨自中世纪以来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延续与嬗变,希望通过对不同历史时代“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分析,探讨“形象”形成、延续与变迁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讲义汇总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大纲授课教师:润授课系别:中文系授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授课年级:大三授课课时:34第一部分绪论(3学时一、汉学研究的相关概念(一何谓“汉学”汉学是Sinology,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及社会、、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1.“国学”与“汉学”的关系2.“汉学”与“中国学”的关系(二何谓“汉学研究”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关系(三何谓“汉学家”二、汉学研究的研究视野(一研究畴(容1.关于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
2.关于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于对象国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3.关于世界各国(对具体的学者来说,当然是特定的对象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
4.关于在中国文化(以人文学术为主体的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
(二研究立场(三研究方法三、汉学研究的研究状态(一研究机构(二研究人员及结构(三研究困境(四研究成果——冷板凳坐热?四、汉学研究的课程意义(一学术研究价值(二学习意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结构五、汉学研究的参考文献(一推荐教材《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外语教育,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福伟,人民,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学勤主编,教育,1996年。
4.《汉语研究在海外》,石锋主编,语言文化大学,1995年。
5.《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石锋主编,语文,1995年。
(三其他参考文献1.《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1949年(大象,2006年2.《汉语研究小史》,王立达编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四影响较大汉学研究辑刊1.《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1996年起。
2.《世界汉学》,梦溪主编,1998年起。
3.《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主办,1996年。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总目(1-6辑)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总目(1-6辑)发刊词四百多年前,越南使者冯克宽赴京参加万历皇帝的万寿节,与来自朝鲜的使臣李睟光酬唱赠答云:“彼此虽殊山海域,渊源同一圣贤书。
”百余年后的康熙朝中,越南使者阮公沆出使中国,再度与朝鲜使臣相逢于燕京,又赠诗云:“威仪共秉周家礼,学问同遵孔氏书。
”这些在越南、朝鲜流传很广的诗句,表达并代表了东亚地区的读书人对彼此共享的汉文化的认同之情。
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以前,汉字是东亚各国的通用文字,一切正规的著述,一切重大的场合,一切政府与民间的外交,都离不开汉字的媒介。
昔人云“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谁能说汉字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史上不是一件惊天地、动鬼神的大事呢?所谓“域外汉籍”——留存于朝鲜、韩国、日本(含琉球)、越南等地,用汉字撰写的各类文献——便是其结晶。
对域外汉籍展开研究,是近二十年来国际学术的新的动向。
站在学术的立场上看,这门新学问的意义在于:它将扩大中国文化研究者的视野,赋予历史上的汉文典籍以整体的认识,进而改善与之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东亚史研究、中外交通史研究等学科。
正是为了促进这门新学问在中国的展开,集中交流中外学者的研究心得,我们创办了《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集刊》拥有这样的宗旨:它推崇严谨朴实,力黜虚诞浮华;向往学思并进,鄙弃事理相绝;主张多方取径,避免固执偏狭。
总之,它重视以文献学为基础的研究,于多种风格兼收并蓄,而不拘泥采用何种方法、得出何种结论。
在域外汉籍研究领域中,固然会有许多新材料的发现,但《集刊》更重在发明,期待从各个方面阐发汉文化的意义。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它追求的目标。
在中国学术界,域外汉籍研究是一片刚开始耕耘的广袤土地,它的肥沃、它的深厚正呼唤着一切有志于开垦的学人将自己的智慧与热情投入其中。
《集刊》愿与这样的学人共同成长。
张伯伟识于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二○○四年十一月七日《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一辑中华书局,2005年5月发刊词张伯伟【朝鲜—韩国汉籍研究】崔致远《桂苑笔耕集》的文献价值党银平《高丽史•乐志》“唐乐”的文化性格及其唐代渊源王小盾《十抄诗》及其注本的文献价值冈田千穗《十抄诗》丛札金程宇朝鲜安平大君李瑢及“匪懈堂潇湘八景诗卷”析论衣若芬《纂注分类杜诗》研究左江华西先生说《孟子》“浩然章”义平议张伯伟柳重教《诗讲义发问》质疑朱熹《诗》说问题研究邬国平【日本汉籍研究】空海在唐作诗考蔡毅伏见宫旧藏《杂抄》卷十四述住吉朋彦撰金程宇译非诗话——一位经学家的诗学立场张寅彭《大东世语》与日本《世说》仿作钱南秀【越南汉籍研究】越南古籍刊刻述论刘玉珺《皇越诗选》所载越南与朝鲜使臣酬唱诗朴现圭【汉籍交流研究】《续高僧传》管见——以兴圣寺本为中心藤善真澄撰刘建英、韩升译宋人撰述流传丽、鲜两朝考巩本栋《耕织图》的历程——从宋濂《题织图卷后》谈起李庆论董越《朝鲜赋》——兼谈古代外交与辞赋的关系曹虹【稀见资料介绍】翁方纲致金正喜书(影印)翁方纲致金正喜书释文并跋二庵《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辑中华书局,2006年5月【汉籍综合研究】东亚争奇文学初探金文京东亚汉籍版本学序说——以印本为中心陈正宏【朝鲜—韩国汉籍研究】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桂苑笔耕集》的文献价值金程宇朱熹《小学》在朝鲜文献学史上的意义蔡雁彬《国朝诗删》研究左江《菊堂排语》作者考左江【日本汉籍研究】日本汉诗史上的空海兴膳宏撰左江译傅江校《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经部、史部、集部)失考书考孙猛略谈《参天台五台山记》的史料价值曹家齐从日本汉籍看《全宋诗》补遗——以《参天台五台山记》为例蔡毅【越南汉籍研究】阮绵审与神韵论阮庭复【汉籍交流研究】《杜家立成杂书要略》笺注稿王晓平万红光吐鲁番本《文选•七命》残卷考罗国威倪谦《辽海编》与《庚午皇华集》王国良日本所存“明刊《李卓吾批评绣襦记》” 李庆朝鲜时代的宋人诗文选本巩本栋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张伯伟【稀见资料介绍】日藏《括地志》残卷(影印)日藏《括地志》残卷跋金程宇【文献汇编】韩国汉文学研究学位论文目录(1953—1995)刘婧《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7年5月【朝鲜—韩国汉籍研究】清代朝鲜燕行使团食宿考左江《海东要览》校释(一)读书班初稿俞士玲增补整理李钰《百家诗话抄》小考张伯伟【日本汉籍研究】《文镜秘府论》的几个传本卢盛江《日本国见在书目》子部失考书考孙猛领水人的忠诚与反逆:十七世纪日本唐通事知识结构与道德图式探析廖肇亨岛田翰《吾所睹古文旧书考》稿本残帙跋金程宇【汉籍交流研究】日本猿投神社藏《文选》古写本研究傅刚日本国宫内厅书陵部藏残宋本《太平寰宇记》校考孔祥军《卧云日件録拔尤》与中日书籍交流陈小法《中兴禅林风月集》考论卞东波《剪灯新话》与《雨月物语》之比较——兼论“牡丹灯笼”现象乔光辉东文学社及其译刊的《支那通史》与《东洋史要》邹振环日本东洋文库藏《<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纂资料》吴格谫论古代中越书籍形式的文化关系刘玉珺【稀见资料介绍】《莽苍园诗稿余》【明】张斐着刘玉才整理补遗《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四辑中华书局,2008年5月【汉籍综合研究】十八世纪中日儒学异同试论黄俊杰琉球的官话课本、“官话”文体与“教训”语言——《人中画》、《官话问答便语》以及“圣谕”木津佑子撰吴正岚译【朝鲜—韩国汉籍研究】《燕行录全集》考订左江《夹注名贤十抄诗》补正张鹏从《老乞大》诸版本管窥近代汉字之分化何茂活通经致用:李瀷据《大学》释《中庸》解卢鸣东漂流到澎湖:朝鲜人李邦翼的意外之旅及其相关书写衣若芬丁茶山的人性论蔡振丰论朝鲜正使李肇源与松江周达的《菊壶笔话》朴现圭【日本汉籍研究】廓门贯彻《注石门文字禅》谫论张伯伟日本汉文笑话集述略孙虎堂【汉籍交流研究】韩国发现元刊本《至正条格》残卷简介金文京静嘉堂文库所藏《文章善戏》及其价值金程宇朝鲜刻本《效颦集》的版本研究崔溶澈关于伯克利大学藏本?#123;芳威编《朝鲜诗选全集》李锺默撰李春姬译黄遵宪《日本国志》与日本汉籍李玲桥川时雄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纂吴格【文献汇编】韩国汉文学研究学位論文目录(1996.2—2006.2)刘婧《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五辑中华书局,2009年5月【汉籍综合研究】天人约契︰试论高一志《圣母行实》中的圣母奥迹故事李奭学【朝鲜—韩国汉籍研究】《东文选》的文献来源研究陈彝秋明代朝鲜燕行使臣“东国有人”的理想与现实左江朝鲜时期学者对《诗经》的谚解金秀炅中、朝礼仪统合的方法和原则——许传对中国传统婚礼资料补述卢鸣东【日本汉籍研究】日本书志学研究史长泽规矩也撰童岭译注藤原佐世生平考释孙猛四海斯文自一家:江户前期日本儒者诗文中的世界图像廖肇亨日本狂诗论严明【越南汉籍研究】越南碑铭中汉文典故的应用耿慧玲【汉籍交流研究】汉《粘蝉县神祠碑》综合考论冯翠儿《镜中释灵实集注解》商补王晓平韩国所藏孤本诗话《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考论卞东波日本宝历辛巳版《明史朝鲜传》考论孙卫国朝鲜文籍中所见清人李○元佚稿初稿辑集邝健行潘飞声《在山泉诗话》所收日本汉诗考蔡毅【书评】“对古典盲信”的陷阱——评邢永凤新着《前近代日本人的对外认识》丰泽一撰栾超译【资料】飘海始末牛耳述柳向春、汪如东整理《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六辑“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专号”中华书局,2010年5月【汉籍综合研究】东亚文化意象的形成与变迁——以文学与绘画中的骑驴与骑牛为例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中的古文书和古记录王小盾【朝鲜—韩国汉籍研究】礼乐与女色:明代出使朝鲜文臣的“却妓诗”及其影响衣若芬内医院字本《谚解痘疮集要》及相关资料研究姜顺爱《士昏礼》与朝鲜《家礼》学研究——金长生《家礼辑览》婚礼述评卢鸣东许筠行实系年简编左江朝鲜王朝最后一任朝天使——金堉使行研究孙卫国朝鲜后期抄本汉语会话书《中华正音》研究——以词汇特征为主朴在渊金雅瑛朱子与艮斋的文学思想徐兴无【日本汉籍研究】山上忆良的著述与敦煌愿文王小林三善为康撰《经史历》之文献价值叙略——兼论唐末五代大规模刻书之可能性陈翀天隐龙泽《锦绣段》文献问题之探讨卞东波日本汉文小说及读本对回目的编译与翻改李小龙【越南汉籍研究】越南经学典籍考述刘玉珺【汉籍交流研究】魏《毌丘俭纪功碑》考论——兼论东征之路线冯翠儿六朝时代古类书《雕玉集》残卷考童岭唐写本《世说新语》残卷校勘《世说》本文及刘孝标注拾补赵庶洋《文选集注》之编撰者及其成书年代考陈翀关于崔致远《法藏和尚传》流传的几个问题金程宇清代越南使节在中国的购书经验陈益源《漂流人归帆送别之诗》考论蔡毅晚清李长荣与日本诗人之交谊考程中山【书评】《桂苑笔耕集校注》地理注释商榷孔祥军说明:《集刊》发刊词及1-5辑目录曾于2009年6月由网友“不周山”整理刊发于“往复论坛”,现重新编辑整理,并加入新出版的第6辑内容。
国外汉语研究(四)法国汉学研究PPT课件
实际上这是对中国的一个大概的描述,书中把中国美化了 一番,没有贫困,没有乞丐。“聪慧而又贤明的”人民, 就象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遥远的国度呈现在 他们面前。当时法国首屈一指的大作家,大哲学家米歇 尔·德·蒙泰涅(1533一1592)读过此书的法文译本,他在书 中空白上写下了他的《随笔》(1596年作为遗著出版),这 个随笔经常被人引用。自从有了这些最初的证据,这种对 中国的友好就在法国表现出来,稍后这种友好取得了惊人 的发展,然而保守派,宗教或政治传统的维护者,或者唯 实论者和怀疑派无不把她说成是一种乌托邦;因为中国, 这个独创的而又象一切充满活力的事物一样,她是经常处 于无穷无尽矛盾中的道德标准的缔造者,她能够激起七情 六欲,引起争论。十七世纪,一些人把孔子看成“哲圣”, 在另一些人眼里他又变成“中国的魔鬼吻。时至今日法国 舆论认为中国的形象仍介乎神鬼之间。
5
提到利玛窦的大名,要说一说意大利的传教士,十六世 纪末,他们为稍后接替他们研究中国的法国汉学家开辟 了道路。有种种理由可以说,利玛窦被看成西方汉学的 鼻祖是当之无愧的; 利玛窦曾编纂过一本葡汉字典,因未 完稿而未能出版,他把四书译成拉丁文 (“TetrabiblionSinensedemorbus,1594”);这部著作不幸 散失,他在1608年至1610年所撰写的有关中国的巨著 “关于耶稣会的进入中国”由他的会友佛来米耶稣会士 余尼阁(NcolasTrigauh1577一1628)译成或者确切地说是 编译成拉丁文在他去世以后不久于1615年出版,金尼阁 在利玛窦去世的那一年来到北京,并把这部巨著的意大 利文原稿和他的论文集转送罗马(1614)。意文稿到了二十 世纪才得以问世。
8
这个时期意大利最后个大汉学家卫匡国 (Mar‘inoMar飞nil614一1661),特兰托人,他 有机会参加了满洲人对浙江的征讨,在他的 《鞑靼史》(1654)中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证据, 不久此书就译成法文。他的《中国上古史》确 定了从伏羲(公元前1952年)到公元初中国古代 编年史。从十七世纪中叶起,人们看到,欧洲 汉学的牛耳从意大利人那里落入法国人手中。
《国外汉学研究》(ForeignSinology)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071238《国外汉学研究》(Foreign Sinology)课程教学大纲学时:(32)学分:(2)一、教学大纲的说明国外汉学研究教学大纲是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必须达到的合格要求,是学校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1、授课对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对外汉学专业学生。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虽名为“国外汉学研究”,但是实际上还达不到研究性层次,应以介绍基本情况和知识为主。
3、任务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国外汉学发展的概貌,特征,国外主要汉学家的研究领域、特长,了解著名汉学家研究中国学问、中国问题的经典著作,进而稍能反思国内学界的局限。
本课程主要以国别为单位,介绍欧美主要国家国外汉学的基本概念、各国汉学研究的基本概况、主要汉学家以及经典汉学著作,分析介绍国外汉学研究的特色,重要汉学家研究中国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教学大纲1、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汉学”概念辨析,国外汉学研究的特色,研究国外汉学的意义,关于本课程的安排和要求,作业和考试说明。
第二章国外汉学简史19世纪以前国外对中国的了解状况;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20世纪以来的汉学;汉学中心的转移;汉学派与中国研究(中国学)的对立与融合;国外汉学研究现状。
第三章朝鲜和韩国汉学汉字与朝鲜汉学;朝鲜的汉文学;朝鲜的儒学;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韩国的汉语教学;韩国的汉学研究机构。
第四章日本汉学汉文化的传入;飞鸟、奈何时代的汉学研究;汉字与日本汉学;日本的儒学、文学;平安时代的汉学;五山时代的汉学;江户时代的汉学;明治、大正时代的汉学;昭和时代的汉学;战后的日本汉学;日本的汉学研究机构和汉语教学第五章意大利汉学旅行家与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与汉学,卫匡国;礼仪之争。
国外汉学研究讲义
《国际汉学》讲义绪论(教学时数2 学时)一、汉学的定义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问——汉学。
“汉学”这个名词,在学习其它课程的时候,也许曾经接触过。
例如新人江藩有一部书,叫做《汉学师承记》。
但是这个“汉学”不是我们要学习的“国际汉学”之“汉学”的意思。
江藩还有一部书,名曰《宋学渊源记》,今人将它与前者合在一起出版。
实际上,江藩所谓“汉学”就是同“宋学”相对而言的,指继承汉代古文经学派的学风,重考证而轻议论的朴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清代乾嘉学派之学。
现在我们将要学习的“汉学” 来源于法文sinologie ,英文为“sinology[saina_]”, “汉学”显然是借中国故有的一个名词对这个词的意译,但是,绝不能按中文原有的意思来理解这个名词。
那么,“汉学”应当如何理解呢?可以说,这是一个至今尚无一致定义的名词。
首先从法文sinologie 和英文“sinology[saina_]”来看,其词根都是“sino”,乃“支那”的音译,“支那”是古印度梵文对中国的称谓(即指“秦”,英语译为“china”)。
所以,英文用“sinology[saina_]”指汉学家或汉学,即支那学家或支那学的意思。
“日本学者曾用‘支那学’译“sinology”,在语源上最为忠实。
‘支那’这个梵文古字的初义似乎有褒无贬。
然而,‘支那’或‘支那人’在某些近代日本人的使用中又添上了一层特别的含义(冯按,支那学在1945 年已被日2本政府禁止使用)。
因此,‘支那学’也不是现代中国人所愿意接受的。
”(刘正《图说汉学史之《余英时先生序》》。
既然“支那”是古印度梵语对中国的称谓,而近代日本军国主义者给它加上了殖民色彩,所以现代中国人不大愿接受,何不将“sinology”翻译成“中国学”学呢?上世纪以来,国际上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的高潮,人们称之为“中国学”。
但这个中国学与汉学又有些不同。
从语义上说,“中国学”的英文为“Chinese studies”,严格地讲当翻译成“中国研究”,当然,有时候也使用“sinolog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ppt
1
美国汉学之根源——侨居地汉学
美国的汉学研究在起始阶段与英国极为相似: 其主要力量均为在华的外交官、传教士等侨 居地汉学家;
这些被称为“业余汉学家”的美国人虽然有 局限,但他们的工作在美国汉学史上具有拓 荒之功,是美国汉学的根源;
代表人物:卫三畏、明恩溥、马士、傅兰雅、 丁韪良、卢公明等。
第十四章 因循守旧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方便 第十六章 生命活力 第十七章 遇事忍耐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 孝行当先 第二十章 仁慈行善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 第二十二章 社会风暴 第二十三章 共担责任与尊重律法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 言而无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 泛神论 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现实与需要
中国,与欧洲的传统 汉学有所不同。
可编辑ppt
14Βιβλιοθήκη 可编辑ppt2卫三畏(S. W. Williams)
可编辑ppt
3
可编辑ppt
4
可编辑ppt
5
可编辑ppt
6
可编辑ppt
7
Arthur Henderson Smith(明恩博,1845-1932)
可编辑ppt
8
可编辑ppt
9
《中国人的素质》目录
第一章 面子要紧 第二章 省吃俭用 第三章 辛勤劳作 第四章 恪守礼节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天性误解 第八章 拐弯抹角 第九章 柔顺固执 第十章 心智混乱 第十一章 麻木不仁 第十二章 轻蔑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可编辑ppt
10
马士(Hosea Ballou Morse,1855-1934
可编辑ppt
11
可编辑ppt
12
可编辑ppt
13
费正清
二战后,西方汉学迅 速发展,尤其是美国
在费正清的带动下,
形成了所谓的 Chinese Studies,中 国学研究更注重利用
政治学、经济学等学
科的理论来研究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