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研究德国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讲稿上编概述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
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一、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从中文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文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
汉学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属于跨文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
传统的,注重纯文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人文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汉学”的另一种意义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二、汉学研究的意义汉学已经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而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
汉学是国学的一面镜子,有借鉴意义。
任继愈先生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又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
如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
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
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1、理论背景。
国内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全盘移植的。
理论探索一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
蒋绍愚先生、王宁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
自己不动手去探究理论,遇到语言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
规律的探究应该是很值得的鼓励的。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
【汉朝历史】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研究近年来关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的译著越来越多,域外汉学(中国学)对当代中国学术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汉学著作已经成为我们注意的问题。
海外汉学(中国学)虽然其内容是关于中国的,但它是发生在域外,由外国人所做的学问,从西方汉学(中国学)来看,它是西方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东方学”的一部分。
既然它是西学的一部分,它必然要遵循西方学术的传统和规范。
这样汉学和国学之间既有同,也有异。
同,则表现在内容上,无论是传统的汉学还是当代的中国学,材料、文献都是中国的;异,则表现在学术规范和方法上,最终还在问题意识上,它是从自身的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的,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
这样,在汉学(中国学)的研究中就必须从一种跨文化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来分析汉学。
许多国内做“国学”研究的学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将“汉学(中国学)”和他们自己所从事的“国学”相等同,对其“同”的部分较为赞赏,认为有水平;对其“异”的部分则有所不满,对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误读”不能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比较文化的视角,不能运用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来对待汉学(中国学)。
如果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汉学(中国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首先,在知识论上海外汉学对中国研究有著自己的成就。
从方法论的知识论角度来看,域外汉学并非像是赛义德所说的全然就是一种“集体的想象”,也并非就是在本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然影响下,沦为一种不无任何可靠的一种语言的技巧,一种没任何客观性的科学知识。
就西方的汉学(中国学)而言,从16世纪以后,他们对中国的科学知识赢得了大踏步的进展,“游记汉学”与“传教士汉学”的关键性区别就是,后者已经已经开始长期地生活在中国,并已经开始一种依据基本文献的真实地研究,它不再就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记述,一种走马观花的研究,传教士汉学绝不就是传教士们随意堆砌给西方人的一幅唯美的图画,他们对中国实际重新认识的进展,对中国典籍的高超和在译者上的用功之诚,就是今天的汉学家也很难与其较之。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第一讲:导论一、汉学的概念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涵盖中国的一切学问。
二、汉学的性质(如何看待汉学)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三、汉学的形态Sinology 传统汉学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Chinese Studies 现代汉学现代汉学兴显于美国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日本的学术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1.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2.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四、汉学学科发展简史旅游汉学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探险家等所写的游记、通信等,包含着重要的汉学资源。
传教士汉学耶稣会传教活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了中学西传专业汉学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旅游汉学在公元八九世纪至十六七八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写的“游记”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海外汉学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国外汉学研究课程编码学分:1.5总学时:30开设学期: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对外汉语专业一、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本课程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主要讲授自古代起至20世纪国外汉学研究的概况,着重介绍国外有代表性的学者在汉学研究尤其是汉语研究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借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国外在汉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现状,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外汉学研究的概貌,熟悉国外汉语研究的重要学者的代表性著作,并能从中得到借鉴。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绪论(2学时)1、何谓“汉学”2、国外汉学研究的历史3、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二)国外汉学研究的酝酿时期(6学时)(古代——18世纪末)1、概述2、神话、传说阶段3、真实记载阶段4、全面了解阶段5、职业研究阶段(三)国外汉学研究的确立时期(10学时)(19世纪——20世纪初)1、概述2、法国的汉学研究3、英国的汉学研究4、德国的汉学研究5、俄国的汉学研究6、美国的汉学研究7、日本的汉学研究8、朝鲜的汉学研究9、东南亚国家的汉学研究(四)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时期(12学时)(20世纪20年代以来)1、概述2、赵元任(美国)及其《中国话的文法》3、李约瑟(英国)及其《中国科技史》4、高本汉(瑞典)及其《中国音韵学》5、龙果夫(苏联)及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6、太田辰夫(日本)及其《中国语历史文法》7、李讷、汤普森(美国)及其《主语与主题: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三、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本课程一学期内授完,期末安排一次考查,成绩以考查为准。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推荐教材:《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如下: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李学勤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德国鲁迅研究的去范式化
德国鲁迅研究的去范式化摘要: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人其作品不仅成为了国内众多学者竞相研究的对象,也使“鲁迅研究”成为海外汉学中的一门显学。
与国内鲁迅研究一样,海外的鲁迅研究也经历了重大的转折,在这里称之为去范式化的过程。
本文拟以德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鲁迅研究方面经历的去范式化过程为线索,梳理鲁迅作品在德国译介的情况。
关键词:鲁迅政治范式一、鲁迅与德国鲁迅作品在德语区的译介起步较晚,落后于法国、俄罗斯等国。
因此早期在德语区流传的鲁迅作品多为法语或俄语的。
但是鲁迅进入德语文化圈并不完全是作为德国汉学界研究对象的身份,鲁迅自己也与德语文化圈有着诸多渊源。
鲁迅与德国的渊源可以最早追溯到1899年,那时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上学并开始学习德语,1904年8月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继续学习德语。
鲁迅对德语的兴趣侧面反映了他对当时德国社会和哲学的兴趣。
鲁迅最早接触尼采思想是在日本,当时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从1907年开始,鲁迅在其文章中多次提及尼采。
此后的两年里,鲁迅的三篇重要的论文《文化偏至论》(1907年),《摩罗诗力说》(1907年),《破恶声论》(1908年)中都涉及尼采思想的探讨。
然而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和资产阶级局限性的暴露,鲁迅对尼采的哲学产生了怀疑,最后他彻底地抛弃了尼采哲学转而信仰了共产主义。
从《拿来主义》中,我们就可以读到鲁迅对尼采的批判:“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尼采教人们准备着‘超人’的出现,倘不出现,那准备便是空虚。
但尼采却自有其下场之法的:发狂和死”。
①鲁迅高度的政治敏锐度和辛辣的批判性,使得他被单一化为一个左翼的进步作家,其作品的政治性和革命性以偏概全地拒绝了鲁迅作品其他的美学功能和解读方法。
二、鲁迅译介在德国的范式建构德国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成为一个被高度恐怖统治的国家。
20世纪前的德国汉学研究回顾
12 6 2—10 他本人是医学博士, 7 1o 因此被罩召为御医, 同时要求 他管理国家图书馆, 这为他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早已 潜心于植物学研究的他对 中国的动 、植物和医学产生了很大 的兴
趣。18 65年 , 门泽尔编撰出版了一本拉丁文小词典《 [ ,66年 》 19
欧文一本之一。 魏继晋乾隆年间在北京编著过—音外来文化存在互动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佛教传
人了中国, 佛经的翻译与接受对中国的语言文学, 逻辑以及叙述方 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到明清 , 以传教士为代表的外来文化进入
了中国的内陆地区 , 一些传教士在进行宗教事务 , 传播西方知识的
究概 况。
关键词 : 汉学研 究; 德国汉学研 究: 学术性汉学
中图分类号 : O G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 2 1 (0 2 0- 2 70 17— 1 12 1)60 5 - 2
用至今。他将欧洲科学家格奥尔格 ・ 鲍尔的《 冶金全书》 成 中文 , 已 使得中国冶金技术有了一些借鉴。他撰写的《 远望说》 也促使了中
的中文名字。 他本 ^ 精通数学和天文学, 来中国之前与意大利著名
科学家伽利略同为灵采科学院院士 。 他于明天启二年来到中国, 先 抵澳门, 后进京陛见 , 与徐光启等士大夫交友甚好。明之后, 汤若望 在清朝依然受到朝廷的重视。 曾被受命参与了《 他 崇祯历书》被沿 ,
后一个较为出名的汉学家夏得 . 勾画出2 世纪之前的德 国汉学研 0
四世出面 , 14 年底 , 于 26 教士出使蒙古 , 几年后, 法皇路易九世也 遣使节到蒙古帐下 , 均不得要领而归。 倔强的蒙古铁骑一直冲到了
地中海。终元之世 , 西方商人与教士来华 , 一直络绎于途 , 马可波罗
国外汉学家(名词解释)
1. 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的研究,受到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汉学的本质是一门外国的学问。
2.卫匡国:意大利人。
卫匡国是中国明清交替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
他在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绩,是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著作有《中国上古史》、《中国新图志》、《论鞑靼之战》和《汉语语法》。
3.利玛窦: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
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
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是关于中国的宫廷政治、地理、外文、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出版时,受教会影响,内容做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一些内容,是16c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其著作还有所译的《四书》,《交友论》《汉语拼音辞典》。
【法国汉学】1.雷慕沙(1788—1832),法国著名汉学家。
著作有关于中国语言方面的《汉语语法基础》、中国小说的翻译《玉娇梨》、关于佛学的《佛陀记》雷慕沙是一个把汉语研究引入西方语言学界的倡导者。
也是第一位在欧洲仅从书本了解中国而成功地掌握了有关中国深广知识的学者。
2..儒莲:19世纪法国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东方语言学教授。
是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第一任教授雷慕沙的得意门生。
德国汉学
年代1678-1833大多是天主教芳济各会的德国传教士。
十七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德国汉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家米勒教士(Andreas Muller),他出版了《关于契丹国的历史和地理论集》一书,此书实际上是他利用传教士们的相关著作编译而成。
据说,他还编译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的拉丁文本。
米勒的兴趣并非如此而已,两年后,他的《中国的碑刻》(Monumenti Sinici)一书的出版,使他成了德国第一位介绍中国金石学的汉学家。
几年后,1678年,米勒又根据波斯文编译了《中国历史》一书1685年,作为医学博士、西方汉学史上著名的门泽尔博士(Christian Mentzel)出版了他所编纂的《字汇》(Sylloge Minutiarm Lexici Latino Sinico Characteristici)一书。
这是一本以当时欧洲通用语言拉丁文来解释中文的一部字典。
1696年,门泽尔博士又出版了《古今中国帝王年表》一书二进制的争论书上有:莱布尼兹博士的二进制研究,以论文写作完成时间来说,是1679年。
论文名称为:《论二进制算术》(Explication de L'Arithmetique Binaire)。
1701年4月,他把此论文寄给远在中国传教的友人白晋教士。
当年的11月,白晋教士寄给他两张图,即:《六十四卦次序图》(Segregationtable)和《六十四卦方位图》(Square and Circular Arrangement)。
这是中国古代易学理论中最为有名的六十四卦的次序图和方位图。
莱布尼兹博士本人立刻发现图中的阴阳爻表示法和他本人创立的新数学《论二进制算术》一文中的数学理论出奇地一致!由此揭开了争论至今的《论二进制算术》一文和白晋教士寄给他两张图何者为先的问题的序曲。
1718年,巴耶尔博士(Gottlieb Siegfried Bayer)出版了《中国日食》(Eclipsi Sinica)一书。
德国专业汉学的建立
德国汉学的确立和发展
19世纪是欧洲汉学形成期,也是德国汉学起步阶段。 1909年德国第一个汉学学科在汉堡大学的前身——汉
堡殖民学院诞生。福兰阁为这一学科的第一任教授。
这标志着的德国专业汉学建立起来了。 继汉堡大学后,柏林大学也于1912年建立了汉学学科,
这一汉学学科同1887年该校东方语言学院设立的汉语 语言教学相比,更注重科研。 荷兰汉学家高延成为首 位教授 。
间内彻底改变了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卫礼贤《中国心灵》
卫礼贤:《中国心灵》,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7月
2.福兰阁的中国通史研究
作为汉学学者,福兰阁(1863--1946)不仅是德国汉
学史上第一位专职汉学教授,而且也是众多汉学家 中第—位名符其实的历史学家。
福兰阁一生发表专著、论文达200多种,其中最富
卫礼贤通过中国学社和对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包括
文学作品)的翻译,使中国文化思想能够在德国得 到广泛传播。
成就:除翻译《论语》、《孟子》、《礼仪》、
《易经》、《吕氏春秋》等中国哲学经典外,还 写有《中国心灵》和《人与存在》两部专著。
他的贡献中,最主要的是儒家经典的译解。
卫礼贤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贡献:他在数十年的时
有声誉的是五卷本《中国通史》。
此书以儒家史和儒家国家观为红线,在原始史料的
基础上对长达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了连 贯的阐述。
福兰阁还著有《儒家史和中国国教史研究》。
福兰阁对中国史研究的贡献: 改变了以往以历史史实、编年、朝代为主的纪实性
研究方式,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角度阐述中国文 化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
德国汉学视域下的巴金作品译介与研究
民主德国以‘官员之家’为名放映,小说沿袭了德
美、法、俄、日、韩等国家的翻译接受研究,学界
语电影的标题。”⑨
已有丰硕成果①,却唯独缺失巴金在“世界第一翻译
②
出版大国” 德国的整体译介研究。尽管偶有约略提及
巴金在德译介,但均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欧美传播
③
与研究的宏观范畴 ,“多依赖个人感悟和经验总结”,
牛金格
“列入世界文学伟大现实主义家庭小说” ⑦ 。译者在
跋中将巴金誉为“中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⑧,并
阐 明 小 说 德 文 题 目 “ 官 员 之 家 ”(Das Haus des
Mandarins) 的由来:“这部作品于 1956 年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再版并被翻拍成电影。1958 年,该电影在
现当代作家之翘楚。然而,目前对于巴金在英、
义”,并称誉“巴金是民国时期知名作家中唯一敢
站出来,对中国当代文学现状发表令人瞩目的评论
且毫不妥协的勇者……而他正是凭借毫无保留的自
我批判与毫不妥协的态度赢得年轻读者与青年作家
的喜爱与敬重”。略显遗憾的是,为便于德国读者
理解,编译者对该作进行了删减,并根据主题重新
社出版 ,“巴金的初衷是创作一部像左拉 《萌芽》
出版宣传热身。
的三部作品》,评价“ 《砂丁》 是巴金跳脱自己熟悉
编 《〈结婚〉:20 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集》,收录鲁
的资产阶级环境,转而迈向无产阶级工人世界的一
迅、叶圣陶、巴金、茅盾、赵树理、王蒙与老舍七
次尝试,是向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致敬的一部作
位作家的十三篇短篇小说 (其中,包括她亲自翻译
周刊》(Die Zeit) 发表 《哭泣与斗争:中国作家巴金
无疑让德国读者看到了一个古老中国的衰落,青春
德国汉学中的道教研究(一)
德国汉学中的道教研究(一)德国的汉学研究起步较晚。
十八世纪前,德国有些介绍中国知识的书,大多是天主教芳济各会的德国传教士。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汤若望(J.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和基尔彻(A.Kircher,1601─1680)。
汤若望出生于贵族之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德国古典教育。
1911年起入罗马耶稣会的圣·安德雷奥修道院学习,钦佩利马窦和金尼阁在中国传教的经历。
结业当上神甫以后,经葡萄牙到中国传教。
1623年1月抵达北京。
起先在北京学习汉语,后赴西安传教。
由于制造《时宪历》,修造天文仪器和武器,获得明清几朝皇帝的重视。
明崇祯帝曾赐“钦褒天学”的匾额,清顺治帝曾赐“通玄教师”称号,官至一品。
曾受诬入狱,获释后,病逝北京。
汤若望居住中国四十余年,有《汤若望回忆录》3卷,记述有关中国传教事。
基尔彻则在1667年出版了《图说中国志》,图文并茂地介绍中国的宗教和风土人情。
此书在十七世纪时曾在欧洲广泛流传。
在1730年,拜尔(Bayer,1694─1738)也出版了《中国博物志》。
这类传教士写作的书只是介绍中国的常识,并非有价值的汉学研究。
德国的留法汉学家和大学的汉学课程在1814年法国巴黎开设汉学课程时,德国的克拉普罗斯就参加了听讲。
克拉普罗斯(Klaproth,1783─1835),14岁时学习汉文,21岁时就在俄国的戈洛夫金赴华使团中担任翻译,还曾在恰克图学习蒙文和满文。
1815年克拉普罗斯到达巴黎从事汉学研究。
1828年,克拉普罗斯用法文翻译出版了满语本《太上感应篇》。
1833年又以法文发表了论文《关于中国道士的宗教》。
可以认为,克拉普罗斯是德国汉学家中研究道教的第一人。
十九世纪的中后期开始,德国的汉学家开始有人专门写作有关中国道教的论着。
奥古斯特·普菲兹默尔(AugustPfitzmaier,1808─1887)在1869至1885年间,先后在《维也纳科学院学术报告》上,发表了《道士的长生愿望》、《关于道教信仰的某些命题》、《中国道教学说的基础》等论着。
德国汉学研究
纪的哲学。
佛尔克译著: 《论衡——王充哲学散文选》、《墨子》; 中国哲学专题论著有《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中国文
化的思想世界》。
佛尔克与福兰阁的不同处:佛尔克的学术兴趣和方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像福兰阁那样放在中国史和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发 展的过程方面,而是放在中国哲学方面。通过佛尔克 对中国思想史的连贯论述和系统的研究,西方人对中 国哲学发展的了解也不断加深。
影响极广。
1987年发表力作《南宋战争史的研究与文献》
3、以艾克斯(1891--1958)为首的莱比锡学派,
主要研究中国先秦文史。
艾克斯在汉学方面的研究重点最初集中在先秦语
言文学方面,在诗经和楚辞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
1950年以后开始注重研究中国历史,并努力用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编写中国通史和撰写论文。
学会杂志》、《东亚杂志》、《柏林大学东方语学 院通讯》和《亚洲通讯》。
二、 汉学:从“业余”到学科建立
库尔茨、帕拉特、威廉· 硕特、嘎伯冷兹以及威廉· 顾
路柏和夏德等,为德国汉学的学科化打下了基础。
库尔茨曾任慕尼黑大学汉语教师。主要历史论文有
《秦始皇》,此外还译有《太上感应篇》、马融的 《今古奇观》。
南地区民间童话》(1941年)、《古代中国地域文化》 (1942年)和《中国边民文化和居住形式》(1942年)。
3.历史与社会制度
中国历史和社会制度构成了这个时期德国汉学研究的
重要研究对象。 中国史研究方面,这个时期的德国汉 学家主要有福兰阁和孔拉迪。
孔拉迪的《中国历史纲要》方法上此论著采用了民族
卫礼贤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贡献:他在数十年的时
间内彻底改变了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第五节 德国汉学
2、80年代以来的德国汉学
80年代以来,德国形成了“中国热,汉学研 究全面展开。
在中国哲学(道学、儒学、《易》学)、 历史、文学及近代中德关系研究方面都取 得了很多成果。 泰宁格、卫德明、陶泽德、艾伯哈德、顾 彬、鲍吾刚等都是主享誉世界的汉学家。
3、佛尔克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有三卷本《中 国哲学史》。刘正,海外汉学研究》称: “如果说法国的沙畹博士是当时西方汉学 界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顶峰的话,那么在中 国思想史研究上,这一权顶峰级的人物就 是佛尔克博士。”其它还有《中国人的世 界观》、《中国文化的思想世界》等著作。
4、孔拉迪
他的主要贡献有两个。一是建立了莱比锡 学派,在莱比锡大学培养了艾克斯等一大 批汉学家。二是以研究上古中国语言文化 为主,用世界通史和普通民族学的研究方 法和学术角度,从社会、宗教和历史方面 综合研究了中国古代史,从而奠定了莱比 锡学派的特点。
(2)福赫伯与慕尼黑学派
他以研究中国古史见长。主要著作有《蒙 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货币与经济》、《南宋 战争年代史的研究与文献》。担任了“剑 桥中国史”第六卷“辽夏金元卷”的主编。
长期主持慕尼黑大学的汉学讲座,在他的 影响下形成了慕尼黑学派。
(3)艾克斯与莱比锡学派
他是战后德国最著名的汉学家。重点研究 先秦语言文学,尤其是《诗经》和《楚 辞》。他对中国奴隶制颇有研究,其特点 是运用了马克思学说为指导。
二、二战前主要汉学家和成果
1、卫礼贤 他曾在中国青岛担任过传教士,1929年任北 京大学名誉教授。他翻译了《论语》、 《孟子》、《礼记》、《易经》及《道德 经》、《吕氏春秋》等,是著名的中国经 典欧译的三大家之一。另外,他还有《中 国文学》、《中国心》、等著作。
《国外汉学研究》(ForeignSinology)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071238《国外汉学研究》(Foreign Sinology)课程教学大纲学时:(32)学分:(2)一、教学大纲的说明国外汉学研究教学大纲是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必须达到的合格要求,是学校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1、授课对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对外汉学专业学生。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虽名为“国外汉学研究”,但是实际上还达不到研究性层次,应以介绍基本情况和知识为主。
3、任务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国外汉学发展的概貌,特征,国外主要汉学家的研究领域、特长,了解著名汉学家研究中国学问、中国问题的经典著作,进而稍能反思国内学界的局限。
本课程主要以国别为单位,介绍欧美主要国家国外汉学的基本概念、各国汉学研究的基本概况、主要汉学家以及经典汉学著作,分析介绍国外汉学研究的特色,重要汉学家研究中国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教学大纲1、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汉学”概念辨析,国外汉学研究的特色,研究国外汉学的意义,关于本课程的安排和要求,作业和考试说明。
第二章国外汉学简史19世纪以前国外对中国的了解状况;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20世纪以来的汉学;汉学中心的转移;汉学派与中国研究(中国学)的对立与融合;国外汉学研究现状。
第三章朝鲜和韩国汉学汉字与朝鲜汉学;朝鲜的汉文学;朝鲜的儒学;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韩国的汉语教学;韩国的汉学研究机构。
第四章日本汉学汉文化的传入;飞鸟、奈何时代的汉学研究;汉字与日本汉学;日本的儒学、文学;平安时代的汉学;五山时代的汉学;江户时代的汉学;明治、大正时代的汉学;昭和时代的汉学;战后的日本汉学;日本的汉学研究机构和汉语教学第五章意大利汉学旅行家与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与汉学,卫匡国;礼仪之争。
德国的道教研究
德国的道教研究德国是欧洲东方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
当人们谈到欧洲哲学史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时,都要述及德国。
道教研究也是这样。
一般认为,道教研究,在欧洲以法国为最发达,其实德国毫不逊色。
多年来,有关德国的中国学情况一直介绍得很少,致使多数人不了解。
近来有了变化。
如今既有研究德国思想家的专著出版,也有德国学者的专著中译本出版。
1994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张国刚先生的专著《德国的汉学研究》。
这本书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已在《文史知识》连续刊登过,现作为《文史知识文库》出版,作者又增加了不少新内容。
这是我国目前有关德国的中国学研究的开拓性专著。
道家、道教研究只是德国中国学的一部分,它虽涉及面广,毕竟不是汉学的全部。
笔者对德语一窍不通,借助同行的帮助,再扩充一些新资料,把这个问题说得更集中一点,看看德国汉学界是怎样认识和理解中国道家和道教文化的。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可追溯到数百年以前。
1477年《马可·波罗游记》正式出了德文译本,后来葡萄牙、法国、比利时等国传教士关于中国的报道陆续传人德国,使德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开始丰富起来。
明末清初时,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yon Bell,1591--1666年)、戴进贤(P.Igancy Koegier,1680---1746年)、魏继晋(P.Flofian Bahr,1706—1771年)等德国传教士人华,后来有的还是皇帝的座上宾。
他们带来了现代西方科学知识,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了东方的文明。
谈到17、18世纪的德国汉学时,不能不提到欧洲“浪漫汉学”时代德国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莱布尼茨(Gotfff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76年)。
留德华人学者夏瑞春(Adrian Hsia Rue Chu)编了一部德文的《Deutsche Denker Uber China》,1985年在法兰克福出版,1995年8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爱政等人翻译的该书中文译本,书名为《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海外汉学研究必读书目
学术训练和作为知识背景的阅读书目《治史三书》,严耕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李剑鸣著,上海三联书店,2007。
《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 The Annales School, 1929-1989),[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二十世纪历史学》(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美]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超越伟大故事:作为文本和话语的历史》(Beyond the Great Story: History as Text and Discourse),Robert F. Berkhofer, Jr.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文化的阐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美]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译林出版社,2008。
《社会学》(Sociology),[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历史社会学手册》(Handbook of Historical Sociology),[英]杰拉德·德兰迪(Gerard Delanty)、恩靳·伊辛(Engin F.Isin),李霞、李恭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慕尼黑 学派
傅海波(Herbert Franke, 1914- )
贾似道
"Chia Ssu-Tao (12131275): A 'Bad Last Minister'? in Arthur F. 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1962).
郭士立(K. F. A. Gützlaff,1803-hinesischen reiches
花之安 (Ernst Faber 1839-1899)
艾德(Ernest John Eitel 1838-1908)
三、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汉学
1909年,汉堡大学(当时称为汉堡殖民学院)设立 汉学系,福兰阁为讲座教授;
海外汉学研究 第五讲 德国的汉学研究
一、“前汉学”时期德国人的中 国观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 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 (今属德国)人,天主教神 父,耶稣会修士、学者、传 教士,中国明清两朝官员。
莱布尼茨(G. W. Leibniz,1646-1716)
1912年,柏林大学建立汉学系,格罗特( J. J. M. de Groot, 1854-1921)为汉学教授;
1922年,莱比锡大学建立汉学系,聘请孔好古 (August Conrady,1864-1925)为汉学教授;
1925年,法兰克福大学建立汉学系,卫礼贤担任汉 学教授
福兰阁(Otto Franke,1863—1946)
Herbert Franke, Rolf Trauzettel Das Chinesische Kaiserreich
Geld und Wirtschaft in China unter der MongolenHerrschaft
蒙元时代中国的货币与经济
金箱子 :两千年 的中国短 篇小说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Carl Gustav Jung )
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魏特夫( Karl August Wittfogel ,1896-1988)
移 民
潮
对
德
国
汉
学
的
重
创
四、战后德国汉学的重建与发展
战后初期汉堡学派、慕尼黑学派和莱比锡学派的形成
汉堡 学派
傅吾康(Wolfgang Frank,1912-2007 )
二、 十九世纪的德国汉学
在十九世纪,德国的汉学仍为东方学的一个分支, 并未完全独立。德国的汉学不仅落后于德国东方 学的其他分支,也落后于英、法等国。
对中国语言的研究有所进展,但总体上仍将中国 文明和历史排斥在一般性的文化学科研究之外。 来华传教士对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研究方法上的推进。
顾路柏(Wilhelm Grube,1855--1908年)
莱比锡 学派
叶乃度(或何克思,Eduard Erkes , 1891-1958 )
当代德国汉学的著名人物: 顾彬(Wolfgang Kubin,1945)
《华裔学志》的历史与意义
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 Reiches (5 Volumes) (German Edition)
卫礼贤 (Richard Wilhelm 1873—1930 )
I 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 1924
Tao te king. Das Buch des alten Meisters vom Sinn und Leben,1911
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
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的《中华帝国全志》
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enrichie des cartes générales et particulieres de ces pays, de la carte générale et des cartes particulieres du Thibet, & de la Corée; & ornée d'un grand nombre de figures & de vignettes gravées en tailledo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