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讲稿上编概述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
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一、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从中文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文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
汉学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属于跨文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
传统的,注重纯文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人文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汉学”的另一种意义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二、汉学研究的意义汉学已经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而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
汉学是国学的一面镜子,有借鉴意义。
任继愈先生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又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
如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
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
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1、理论背景。
国内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全盘移植的。
理论探索一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
蒋绍愚先生、王宁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
自己不动手去探究理论,遇到语言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
规律的探究应该是很值得的鼓励的。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1)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走向世界之势空前强盛,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便成了历史的必然。
而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华文明播扬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迫切的需要。
于是,在20世纪末的几年内,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汉学热”,仅在1996年至1997年两年之中,这种热潮就已经初见端倪。
“汉学热”的显著标志,乃是专业力量的增强和专题著述数量的激增。
在这之前,相关研究的译文和论文,多半散见于各种期刊、学报(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而在《国际汉学》(1995)之后,又有《汉学研究》、《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刊物或书系相继问世。
专业刊物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
这两年间随着中西、中日、中韩、中俄双边关系研究的深化,还有一些研究著作和文集陆续出版。
这些著作多半以交流史和学术史的形式出现,如严绍璗、中西进主编《日中文化交流史大系》(已出文学卷和思想卷,1996)、严绍璗著《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1996)、卫茂平著《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1996)、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国际汉学漫步》(1997)、刘海平主编《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 (1997)、吴芳思(Frances Wood)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洪允息中译本,1997)、黄鸣奋著《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1997)、周发祥著《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1997)、郑判龙主编《韩国诗话研究》(1997)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当在20种以上。
在半个世纪之前,老一代学者已有汉学著作,这时又见重印本,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如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97)。
在“汉学热”兴起之时,一些学者认为对“汉学”一词本身,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于是他们撰写文章,着重探讨它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反馈国外汉学研究信息的价值和意义。
阎纯德为《汉学研究》创刊号作序时,强调国外汉学的特殊性、开放性、及其对交流双方文化建设的互补性。
国外汉学概论
国外汉学概论汉学是研究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学科,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
国外汉学概论是对国外汉学的介绍和总结,旨在了解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国外汉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欧洲的传教士开始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并且展开了各种不同领域的研究。
在国外汉学的研究中,语言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学者们通过对汉语的研究,探索语言的起源、演变和结构。
他们研究汉字的形态、音韵、语法和语义,并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和对比。
通过语言学的研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除语言学外,文学也是国外汉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以及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莫言等作家的作品。
他们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风格、主题和意义,探讨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艺术、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也是国外汉学的研究重点。
学者们通过对中国艺术作品、历史事件、哲学思想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揭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国外汉学概论不仅是对国外汉学研究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通过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国外汉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的途径。
国外汉学概论是对国外汉学研究的综述和介绍,涵盖了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这门学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促进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国外汉学的发展丰富了对中国的研究和理解,也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汉学研究,汉学学术,即中国学研究。
又称国故学,或国学研究。
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
国外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由法国人创立,法国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汉学研究的发祥地,在汉学研究上有着良好的传统,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汉学大师。
从18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现在在整个国外汉学研究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法国汉学研究的重镇——戴密微他是汉学界的良师益友,学问渊博,高度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他在一生的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他是我们中国学的老前辈。
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包罗万象,其学识确实难以伦比。
他几乎每年都有重要的作品问世。
他能用多种语言阅读,如汉文、日文、梵文、俄文和其它欧洲语言。
他既善于工作,又善于解决问题,他的每一个论点都具有代表性。
其论着既准确又具体,总结概括性很强,其考定意见有理有据。
他的作品首先从语言学开始,后来又陆续发展到各个领域:佛教文献学和中国佛教史、宗教文献学和历史学、文学史等。
但戴密微的作品又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其着作的主题往往是囊括宗教、文学和语言诸方面。
戴密微最偏爱的领域是文学。
然而,他最早所钻研的领域却是令人感到枯燥的佛教文献,这是由于列维怂恿和推动的结果,戴密微曾在法兰西学院听过列维的课。
由于他热爱熟悉梵文和巴利文文献以及这些文献的汉译文,所以他就成了中国佛教专家。
戴密微的学识在这方面最为渊博和扎实,他的最大精力也都投置于此,他也正是在这一方面胜过了其它那些名声很大的汉学家们,后者往往很少懂得或根本不懂得中国的佛教文集,也不懂得这些文献在远东所产生的影响。
他1924年于河内发表的第一部重要论着就是《米兰王问经的汉译文》,这是他对《米兰王问经》各种汉译文的综合研究,这部印度文献的内容是讲那先比丘和尚与大夏希腊国王之间的辩论。
从此之后,戴密微便对汉文佛教文献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研究,并开始对印度各宗教的历史发生了强烈兴趣,同时也开始关心个各的经院教理、三味修行、小乘传统以及佛教戒律的论述。
国外汉学研究
1.汉学:sinologg,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文学、语言等的研究,受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2.海外汉学的本质是外国的学问。
3.分类:①按国别分:英国汉学、美国汉学......②按时间段分: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汉学(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专业汉学4.书籍的名词解释: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地位5.《中华大帝国史》:门多萨,1585年在罗马出版,西班牙文,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风俗、特产等;第一部欧洲撰写的中国史,比较严谨。
6.卫匡国,意大利传教士,主要在浙江传教。
7.利玛窦,《中国札记》:关于中国宫廷政治、地理、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出版时受到教会的影响,内容作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内容;它是16世纪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8.利玛窦:16世纪末生活在中国。
主要著作:《中国札记》;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注释。
主要贡献:在中国开创了融合儒家学说传教的方式,使基督教比较顺利的进入到中国;将西方的科技尤其是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9.《通信集》:在中国和东印度的传教士之间的或写给欧洲的书信或报道集;包括了当时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情况,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名于17-18世纪;评价:内容庞杂,记述全面,但是有诸多夸张和猎奇,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
10.《中华帝国全志》:18世纪在法国出版,法国传教士主编的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式著作,共分四卷;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地理、科技、宗教、道德、医药、少数民族的情况;18世纪西方传教士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专业汉学1.法国⑴雷慕沙:①著作:关于中国语言方面,《汉语语法基础》;②翻译小说《玉娇梨》;③翻译佛学《佛国记》。
④贡献:他主要集中汉语和中国佛教方面的研究。
⑵儒莲:①将《孟子》翻译成拉丁文②翻译《赵氏孤儿》,《大唐西域记》;③评价:法兰西学院教授,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出色的汉学家,对法国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议的大师。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尤其是在国外的汉学研究领域,汉字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给国外学者带来了学术上的挑战和兴趣。
汉字的复杂结构和丰富内涵使得学者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奥秘和价值。
许多国外学者投身于汉字的研究,试图揭示其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
他们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比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其次,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启示上。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国外学者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汉字的独特性和多义性,使得国外学者在研究中更加注重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这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教育和翻译工作的影响上。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对外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开始学习汉字。
汉字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同时,汉字的翻译工作也成为国外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汉字的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多个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厚的汉学知识和翻译技巧。
因此,汉字在国外的教育和翻译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的贡献,更是对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促进。
汉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使得国外学者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
同时,汉字的学习和翻译也为国外学生和翻译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中国进行交流和合作。
总之,汉字在国外汉学研究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的推动,更是对跨文化交流的促进。
汉字的独特性和丰富内涵使得国外学者们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推动了汉学研究的发展。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讲义汇总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大纲授课教师:润授课系别:中文系授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授课年级:大三授课课时:34第一部分绪论(3学时一、汉学研究的相关概念(一何谓“汉学”汉学是Sinology,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及社会、、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1.“国学”与“汉学”的关系2.“汉学”与“中国学”的关系(二何谓“汉学研究”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关系(三何谓“汉学家”二、汉学研究的研究视野(一研究畴(容1.关于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
2.关于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于对象国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3.关于世界各国(对具体的学者来说,当然是特定的对象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
4.关于在中国文化(以人文学术为主体的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
(二研究立场(三研究方法三、汉学研究的研究状态(一研究机构(二研究人员及结构(三研究困境(四研究成果——冷板凳坐热?四、汉学研究的课程意义(一学术研究价值(二学习意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结构五、汉学研究的参考文献(一推荐教材《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外语教育,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福伟,人民,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学勤主编,教育,1996年。
4.《汉语研究在海外》,石锋主编,语言文化大学,1995年。
5.《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石锋主编,语文,1995年。
(三其他参考文献1.《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1949年(大象,2006年2.《汉语研究小史》,王立达编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四影响较大汉学研究辑刊1.《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1996年起。
2.《世界汉学》,梦溪主编,1998年起。
3.《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主办,1996年。
国外汉学研究三
蒙古人有守秘的传统,不仅他们的早期历史秘不 示人,就连他们的坟墓也不起坟、不立碑,一切 都假设隐假设现在神秘的幕纱之后。但是伊利汗 国的第七个汗合赞汗却改变了这一切,他为了使 成吉思汗的家庭史传诸以远,主动下诏让宰相拉 施特编纂一部蒙古史。不过,这部史书尚未写成, 合赞汗去世了。其弟完者都汗继位,命拉施特继 续编纂。1307年,本书的第一编?蒙古史?终于编 纂完成。完者都汗为了纪念其兄,将该书定名为? 合赞汗御修史?,接着他命令拉施特再把世界各 民族的历史和世界各地的地理情况都编写成书。
2、鲁布鲁克
?鲁布鲁克东行记?比?柏朗嘉宾蒙古行记?晚出10年, 但其所提供的契丹信息要丰富得多。书中说:“还有 大契丹,我认为其民族就是古代的丝人。他们生产最 好的丝绸〔该民族把它称为丝〕,而他们是从他们的 一座城市得到丝人之名。〞“有人告诉我说,该地区 有一个城市,城墙是银子筑成,城楼是金子。〞“该 国土内有许多省,大局部还没有臣服于蒙古人,他们 和印度之间隔着海洋。〞“这些契丹人身材矮小,他 们说话中发强鼻音,而且和所有东方人一样,长着小 眼睛。〞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兴旺 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 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 等等。 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 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 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 的请求。大汗容许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 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 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的 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国外汉学研究》(ForeignSinology)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071238《国外汉学研究》(Foreign Sinology)课程教学大纲学时:(32)学分:(2)一、教学大纲的说明国外汉学研究教学大纲是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必须达到的合格要求,是学校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1、授课对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对外汉学专业学生。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虽名为“国外汉学研究”,但是实际上还达不到研究性层次,应以介绍基本情况和知识为主。
3、任务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国外汉学发展的概貌,特征,国外主要汉学家的研究领域、特长,了解著名汉学家研究中国学问、中国问题的经典著作,进而稍能反思国内学界的局限。
本课程主要以国别为单位,介绍欧美主要国家国外汉学的基本概念、各国汉学研究的基本概况、主要汉学家以及经典汉学著作,分析介绍国外汉学研究的特色,重要汉学家研究中国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教学大纲1、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汉学”概念辨析,国外汉学研究的特色,研究国外汉学的意义,关于本课程的安排和要求,作业和考试说明。
第二章国外汉学简史19世纪以前国外对中国的了解状况;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20世纪以来的汉学;汉学中心的转移;汉学派与中国研究(中国学)的对立与融合;国外汉学研究现状。
第三章朝鲜和韩国汉学汉字与朝鲜汉学;朝鲜的汉文学;朝鲜的儒学;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韩国的汉语教学;韩国的汉学研究机构。
第四章日本汉学汉文化的传入;飞鸟、奈何时代的汉学研究;汉字与日本汉学;日本的儒学、文学;平安时代的汉学;五山时代的汉学;江户时代的汉学;明治、大正时代的汉学;昭和时代的汉学;战后的日本汉学;日本的汉学研究机构和汉语教学第五章意大利汉学旅行家与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与汉学,卫匡国;礼仪之争。
国外汉学研究讲义
《国际汉学》讲义绪论(教学时数2 学时)一、汉学的定义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问——汉学。
“汉学”这个名词,在学习其它课程的时候,也许曾经接触过。
例如新人江藩有一部书,叫做《汉学师承记》。
但是这个“汉学”不是我们要学习的“国际汉学”之“汉学”的意思。
江藩还有一部书,名曰《宋学渊源记》,今人将它与前者合在一起出版。
实际上,江藩所谓“汉学”就是同“宋学”相对而言的,指继承汉代古文经学派的学风,重考证而轻议论的朴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清代乾嘉学派之学。
现在我们将要学习的“汉学” 来源于法文sinologie ,英文为“sinology[saina_]”, “汉学”显然是借中国故有的一个名词对这个词的意译,但是,绝不能按中文原有的意思来理解这个名词。
那么,“汉学”应当如何理解呢?可以说,这是一个至今尚无一致定义的名词。
首先从法文sinologie 和英文“sinology[saina_]”来看,其词根都是“sino”,乃“支那”的音译,“支那”是古印度梵文对中国的称谓(即指“秦”,英语译为“china”)。
所以,英文用“sinology[saina_]”指汉学家或汉学,即支那学家或支那学的意思。
“日本学者曾用‘支那学’译“sinology”,在语源上最为忠实。
‘支那’这个梵文古字的初义似乎有褒无贬。
然而,‘支那’或‘支那人’在某些近代日本人的使用中又添上了一层特别的含义(冯按,支那学在1945 年已被日2本政府禁止使用)。
因此,‘支那学’也不是现代中国人所愿意接受的。
”(刘正《图说汉学史之《余英时先生序》》。
既然“支那”是古印度梵语对中国的称谓,而近代日本军国主义者给它加上了殖民色彩,所以现代中国人不大愿接受,何不将“sinology”翻译成“中国学”学呢?上世纪以来,国际上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的高潮,人们称之为“中国学”。
但这个中国学与汉学又有些不同。
从语义上说,“中国学”的英文为“Chinese studies”,严格地讲当翻译成“中国研究”,当然,有时候也使用“sinology”。
国外汉语研究(四)-法国汉学研究
另一部意大利文著作《论中国宗教的几问题》由于法 国的努力得以在欧洲流传,本文作者是龙戈巴尔多。 他的中国名字是龙华民(1550一16以),西西里人‘, 接替利玛窦在中国作为耶稣会会长,但在中国宗教间 题上与他的前任观点迥异。这篇短小的论文是十七世 纪汉学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之一,于1701年在巴黎出 版,随后就引起了当时两位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勒伯朗、 莱伯尼茨的注意。这时爆发了所谓礼仪之争。大概当 时中国有一种复古运动。这个运动与我们的新教宗教 改革运动有无可争辩的极其相似之处;不要忘记耶稣会 士是“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热的杰出代表,在三十人主 教会议上(1545一1563)耶稣会鼓吹反对“宗教改革运 动”,为了与之进行战斗,反对改革派在很多方面反 映了宗教改革派的观点。无论如何,龙华民神甫显然 是很清楚当时流行于中国的哲学论争的。
他并未放弃医学研究,1813年,他以研究中国医药的 论文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由于瞎了一只眼睛,再加 寡母孤儿,雷慕沙得以免服兵役。但是随着外国军队 对法国的入侵,无限制征募重新恢复,雷慕沙很难再 继续逃避了。 在仁慈的德· 萨西的积极活动下,雷慕沙得到了陆 军大臣丢克· 费尔特雷(Duck de Feltre)的庇护。他 德· 被任命为巴黎军队医院的军医副官,随后又在蒙太涅 (Montaigne)的医院担任主任医生的副手。面对1814 年的巴黎“屠场”,和送到医院来的累累伤兵,雷慕 沙干得颇为称职。他放弃了需要才能加勇气的医务职 业。
1685年,六位非常博学的耶稣会士荣膺“国王 数学家”的称号,被赐予科学器材、礼品和养 老金;每个人都受到了国王的亲自接见,并令其 “提高科学艺术水平”,被接纳为王家科学院 成员(王家科学院在此二十年前即1666年成立), 将来向科学院寄送考察报告。这是一个名副其 实的“考察团”;因此可以说这是法国汉学创立 的证书。1685年,这六位耶稣会士登上国王为 送去逞逻上任的使臣租用的船起程了。“考察 团”从逼逻继续前往中国,但是葡萄牙人不同 意他们取道澳门,他们不得不掉转船头经宁波、 扬州去北京。从此北京法国传教团与葡萄牙传 教团的关系国 (Mar„inoMar飞nil614一1661),特兰托人,他 有机会参加了满洲人对浙江的征讨,在他的 《鞑靼史》(1654)中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证据, 不久此书就译成法文。他的《中国上古史》确 定了从伏羲(公元前1952年)到公元初中国古代 编年史。从十七世纪中叶起,人们看到,欧洲 汉学的牛耳从意大利人那里落入法国人手中。
国外汉学的名词解释
国外汉学的名词解释汉学是一门研究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对中国的兴趣和研究热潮。
国外汉学是指在国外进行的有关中国的研究,这一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本文将围绕国外汉学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1. 汉字学:汉字学是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使用。
国外汉字学家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古代字体的研究,揭示了汉字演化的规律。
他们也探索了汉字与其他语言的关系,并且开发了各种工具和方法来教授汉字。
2. 古代文献学:古代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
国外古代文献学家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们通过解密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记载,还原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面貌。
例如,他们对《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历史学: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
国外历史学家通过对中国历史文献的翻译和研究,揭示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他们对帝王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们通过对史书的分析和对考古发现的解读,还原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历史事件。
4. 文化研究:国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是汉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他们对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戏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他们探索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和影响。
国外的文化研究者也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5. 语言学:汉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对中国语言的研究。
国外语言学家研究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揭示了汉语的特点和结构。
他们通过对语言变化、语境和语用的研究,也为汉语的教学和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6. 汉字教育:随着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加,国外汉学家在汉字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研发了各种教材和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掌握汉字和汉语。
此外,他们还积极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国际化,促进了中文水平测试和教学标准的制定。
国际汉学研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国际汉学研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国际汉学研究对汉语国际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提供了汉语教学的理论支持:国际汉学研究通过对汉字、语法、发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汉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教师们更好地了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教授汉语。
2. 推动了汉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国际汉学研究对汉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更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为教学大纲的编写提供了依据,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并且与学习者的需要更加贴切。
3. 促进了教材的开发和创新:国际汉学研究为教材的编写和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成果使得教材更加符合汉语语法规律和语言习惯,同时也使教材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性,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4. 丰富了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国际汉学研究在研究汉字、汉语方言、古代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丰富了汉语文化的教学内容。
通过向学习者传授这些文化知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汉语学习动力。
总的来说,国际汉学研究通过提供理论支持、大纲制定、教材开发和文化教学等方面的贡献,对汉语国际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汉语教
学的效果和质量,也促进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和推广。
海外汉学研究提纲
“汉学”的定义有些学者认为,凡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都可以称为“汉学”,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给了一个最宽泛的定义,即:汉学就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
但也有学者认为,“汉学”一词毕竟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英文是sinology,法文是Sinologie,指的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的研究,是国外的学者对中国“精神和物质文明认识”的一个“概括”。
“汉学”一词的外延(1)“汉学”和“国学”如何称呼这门学科,尚须看研究主体。
如果研究者是我们自己,在习惯上应该称作“国学”,因为它指的是我国自己传统的学术研究。
如果是外国学者从事这一研究,这种学术自然就应该称作“汉学”,尽管仍是同一研究对象。
由此看来,径称“汉学”,显然是外人口吻,研究主体当是外国学者,那么“国外”、“国际”、“世界”等意思通常也就包含在内了。
(2)“Sinology”和“汉学”互译带来的问题Sin o lo g y中文可译为“汉学”,意为西方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文化的研究。
Sin o是表示“秦”,以历史上的名称来指称中国。
两者互译,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其实还有复杂一面。
“汉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曾包括了三种不同的含义。
一、指汉民族的学问,它与“蕃学”相对,是历史上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对汉民族或中原地区文化的称谓。
党项族杰出的政治家李元昊(1003-1048)建立西夏国后,学习汉文化,发展西夏文化。
当时中央设“蕃学”和“汉学”,分别选蕃、汉官吏子弟入学,以科举取士,并用蕃书(西夏文字)大量翻译汉文典籍。
在这里,“汉学”可大致等同于汉文化。
二、它是中国学术史上的流派,与“宋学”相对。
这个意义上的“汉学”之名,出现于清代中叶,原是对汉代经学(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中的古文经学家好儒信古、治经注重字句和名物训诂考据而给的称呼,与“朴学”(质朴之学)义同。
海外汉学研究情况汇报
海外汉学研究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海外汉学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海外汉学研究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海外汉学研究的现状进行汇报,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首先,海外汉学研究在学科范畴上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文学、历史等领域,海外汉学研究还涉及到中国哲学、艺术、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海外学者们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其次,海外汉学研究在学术成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许多海外学者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其中不乏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和见解的重要著作。
这些成果不仅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文化研究资源,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海外汉学研究也在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和中国学者之间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仅促进了中外学术界的交流互鉴,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重要的桥梁。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也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对于未来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海外汉学研究的支持与引导,鼓励更多的学者投身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为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海外汉学研究在学科范畴的多样化、学术成果的丰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积极进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海外汉学研究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海外汉学中有哪些有趣的研究案例
海外汉学中有哪些有趣的研究案例在海外汉学领域,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我国文化、历史和语言的奥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研究案例。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入手,为你介绍一些令人着迷的海外汉学研究案例。
深度探究1. 《江南人文地理学》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学者们对我国江南地区进行了深入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发现江南地区独特的水系文化,探讨了水乡文化对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这一研究案例深入挖掘了我国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江南地区。
2. 《我国古代医学药物研究》在英国牛津大学,一位研究我国古代医学药物的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
通过对古代医书的研读和中药材的提取分析,他们重新审视了我国古代医学的药物疗效,挖掘出许多古代药方的新用途和疗效。
这一研究案例深度挖掘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经典,为全球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启发和突破。
广度拓展3. 《我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一位学者对我国传统戏剧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
通过分析海外戏曲表演团体的演出和教学活动,他们发现我国传统戏剧在海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融入了当地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这一研究案例广度展现了我国传统戏剧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传播路径。
4. 《我国古代文学翻译与解读》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位学者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解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通过比较不同翻译版本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阐释,他们重新审视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海外读者带来了全新的理解和体验。
这一研究案例广度挖掘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性,为世界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突破。
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介绍的海外汉学研究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海外汉学领域,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古代医学药物分析、戏剧传播与中古文学文本解读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不断拓展了我们对我国文化和历史的认知。
国外汉学研究(第一讲)
朱子学派、古学派和阳明学派
朱子学派:藤原惺窝、林罗山 古学派:山鹿素行、伊藤仁斋、荻生徂徕 阳明学派:中藤江树、吉田松阴
江户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
江户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并不是 诗歌而是小说。 都贺庭钟:古今三谈(冯梦龙三言的翻案) 上田秋成:《雨月物语》、《蛇性之淫》 曲亭马琴:《八犬传》
平安时代的汉文学
平安时代以来日本诗坛汉风大盛 814年,嵯峨天皇即位,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敕令 编写了两部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 开其后300年日本汉文化发达之先河,以后的各位 天皇,都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修养,都着力于日本 本国的文化建设。 《经国集》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力有所提高。
释空海汉诗集《性灵集》风雅典丽,更胜 《凌云集》;《文镜秘府论》论述汉诗创作 方法,旁征博引,汇集许多唐人诗论,是当 时日本人学习汉诗的津梁。
谚解
《训民正音》颁布后,用朝鲜语翻译中国书 籍的活动开始兴起。用谚文注解汉文的翻译 形式叫做“谚解”。 《四书谚解》 《楞严经谚解》 《杜诗谚解》(官方组织,1481刊行):认 同儒家文化,褒扬忠君爱民思想价值取向与 审美标准和中国文人同出一体。
崔《飘海录》
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1487 年,崔“奉王命为济州等处敬差官”,翌年 正月初三,奔父丧还家,“不候风便颠倒过 海,为风所逆,惊涛掀浪”,他与同船42 人于17日漂至浙江台州府沿岸,被疑为倭 寇,经多次审查明确其身份原委后,由运河 水路送他们到北京,又经陆路,于当年6月 4日渡鸭绿江回国。
高句丽第17代小兽林王二年(372年)建立 儒学教育机构——太学,并设置五经博士制 度。 公元4世纪,百济也设置了太学并五经博士制 度。 新罗于4世纪开始接触儒学,6世纪儒学得到 国家认可并成为官方思想。
浅谈法国当代汉学研究
浅谈法国当代汉学研究法国的汉学研究历史悠久,自17世纪以来,法国学者们便开始关注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
进入当代,法国的汉学研究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汉学家,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还积极参与中法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在法国,汉学研究的领域广泛,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
法国汉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有传统的文献考证,也有现代的田野调查和跨学科研究。
他们不仅关注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还致力于揭示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联系和互动。
除了学术研究,法国汉学家们还积极参与中法文化交流活动。
他们组织各种展览、讲座和研讨会,向法国公众介绍中国文化,增进法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还积极参与中法教育合作项目,为法国学生提供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法国的汉学研究在当代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法国汉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汉学研究的内涵,也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法关系的不断深化,法国的汉学研究将会继续发展,为中法两国的友好合作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法国当代汉学研究法国的汉学研究历史悠久,自17世纪以来,法国学者们便开始关注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
进入当代,法国的汉学研究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汉学家,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还积极参与中法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在法国,汉学研究的领域广泛,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
法国汉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有传统的文献考证,也有现代的田野调查和跨学科研究。
他们不仅关注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还致力于揭示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联系和互动。
除了学术研究,法国汉学家们还积极参与中法文化交流活动。
他们组织各种展览、讲座和研讨会,向法国公众介绍中国文化,增进法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还积极参与中法教育合作项目,为法国学生提供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
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
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
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
虽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限制,但国外汉学研究将继续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