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学案学生用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导学案(用)1

《愚公移山》导学案(用)1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齐读目标,明确方向)二、课前热身(认真阅读《目标检测》第107页的“相关链接”,了解作者及作品)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2、复习文体。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3、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

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

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4、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愚公移山》教案精选

《愚公移山》教案精选

《愚公移山》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愚公移山》这一经典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故事讲述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决心移走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最终得到神仙帮助,成功移山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理解并体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3. 学生能够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难点:通过故事,理解并体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讲述自己或者身边人经历过的一次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的经历。

2. 故事讲解: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愚公移山》的故事,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与《愚公移山》类似的故事或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体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4. 随堂练习:教师出一些与《愚公移山》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现场回答,检验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理解和心得体会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愚公移山》板书设计:愚公移山坚持移山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答案:愚公不畏艰难,决心移走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

他每天早晨起床后,就开始挖山,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都没有放弃。

最终,他的坚持感动了神仙,神仙派来了两位大力神,帮助他移走了两座大山。

2. 根据《愚公移山》的故事,谈谈你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理解。

答案:我认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就像愚公一样,他面对困难,没有退缩,而是坚持到底,最终取得了成功。

《愚公移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引出了人们的崇山峻岭心态,更演绎出了勤奋、毅力、团结等美好品质的故事。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材里面,也收录了这篇中国民间故事,作为学生们的生命教育来源之一。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设计一份优质的《愚公移山》学案,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这篇故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探究《愚公移山》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学习方法1. 课前思考:询问学生对于《愚公移山》的了解程度,搜集学生关于愚公移山的背景资料,启发学生思考故事中存在的问题。

2. 阅读活动:让学生读一遍《愚公移山》,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以及主旨。

则在阅读后也要进行答疑解惑。

3. 探究分析:利用阅读之后对于疑惑问题的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愚公移山》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理念。

让学生明确故事中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三、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1. 探究历史背景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汉代地理环境。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移山目标、思想背景。

然后分组或者分组答题的形式检验学生掌握。

2. 阅读理解:在阅读《愚公移山》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思考,为什么愚公要移山?取名的原因是为什么?是否有人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分享。

接着,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检查他们的疑惑,并要求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想法。

3. 思想内涵的分析:通过爱德华·莫斯顿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们对愚公及其家人的坚毅不屈、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评价方法1. 课堂创意评价:收集和展示学生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资料;查看和评估学生们在阅读果物后的思考;测量学生通过《愚公移山》学习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并发掘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对于团队协作、竞争意识、主动性和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

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

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节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3课《愚公移山》。

这则传说发生在中国北方,讲述了愚公为了让自己的后代生活得更好,和全家人,挖山填海,向自然力量发起挑战的故事。

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攀越困难,克服挑战。

同时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顽强、自力更生的精神。

1.2 教材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在阅读理解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根据实际情况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主题思想,并了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顽强、自力更生的精神;3.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个人创造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步骤2.1 感性激发1.利用课文前的插图提示,简要介绍故事中的山和移山工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投射重现山的形状,让学生体验挖山填海的艰辛和努力,感受讲述者的毅力和韧性。

2.2 语言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掌握生词和难点,较真最后一段的故事。

2.分组讨论协作合作,互相交流,提出问题,帮助理解并掌握“根据实际情况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主题思想,并了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顽强、自力更生的精神。

2.3 内容讲授1.教师带领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解读。

2.引导学生思考挖山填海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同时理解愚公移山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逐渐形成自己对故事的思考和感悟,体验快乐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4 总结评价1.在教学的最后一步,教师希望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2.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此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3.教师对本次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把握学生的薄弱环节和需要再次重视的重点,深入反思教学序列,完善课程细节。

三、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对学生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追求感性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4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总体思路设计一、预习预备阶段(早自习读)1、10分钟把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到达顺读全文;2、10分钟后让一至二名学生试读,其它同学听后帮忙纠错;3、10分钟了解文章大意,将小组疑难问题在前后黑板上写出,班内共同解决;4、15分钟争取背过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侧面黑板上去写;二、预习课(一课时)1、10分钟内,早自习没写课文背诵的同学到侧黑板上去写;2、与此同时,前三个组在前黑板上分工写一二段译文,后三个组在后黑板上分工写三四段的译文,写完后互看互改;3、5分钟让侧黑板完成的同学看前后黑板上的译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学到侧黑板纠错;4、20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做好预习笔记;5、10分钟排演课本剧,沟通预习收获,交换整理预习笔记;三、展现课(一课时)1、10分钟科代表在侧黑板检测AB组同学重点解释,其它同学在前后黑板写与本课有关的展现内容;2、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预备展现内容;3、20分钟学生自由展现;4、5分钟教师总结或学生概括本节收获;第一课时预习课一、速读(注意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1、了解文章出处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措施:查找工具书,了解即可ke 2、解决生字读音惩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穷匮()孀()妻冀()州始龀()一厝雍()南措施:结合课下解释,查找工具书,可采纳板示的形式。

二、细读(把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1、解词疑难例举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阳()之北达于汉阴()2、译句例举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③甚矣,汝之不惠④其如土石何?措施: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随堂检测)三、研读(文本分析,总体把握)1、复述故事2、了解构造第一局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其次局部: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解疑难,马上行动;第三局部: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第四局部: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三年级寓言《愚公移山》导学案

三年级寓言《愚公移山》导学案

三年级寓言《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2、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克服困难的道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2、难点(1)体会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两人的观点和态度。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故事的韵味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故事的寓意和重点知识。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山区修路的视频,引出“困难”这个话题,然后提问学生:当面对巨大的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导入寓言《愚公移山》。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三)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2)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3)愚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四)深入探究1、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思考他们的观点和态度有什么不同。

2、讨论愚公移山的行为是否愚蠢,为什么?3、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做。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进一步体会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六)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字词、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寓意等。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1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

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愚公移山》 学历案

《愚公移山》 学历案

《愚公移山》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2、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

3、探讨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培养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如“且”“焉”“许”“易”等。

(2)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其精神的时代价值。

2、难点(1)对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寓意。

(2)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文中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

3、归纳法: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经典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愚公移山》,去感受这个故事的魅力。

(二)文学常识1、作品简介《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作者简介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文言知识梳理1、字词解释(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近。

面:面对。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室:家。

谋:商量。

汝:你们。

毕:全。

险:险峻的大山。

指:直。

汉阴:汉水南岸。

(5)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曾:连……都……。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⑴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归纳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指通豫南⑵对加点粗的解释: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杂然相许且焉置土石⑶一词多义:①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②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③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⑤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⑥其: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其妻献疑⑦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⑷翻译下列句子:①甚矣。

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11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教学总结、事迹材料、优秀作文、教学设计、合同范文、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summaries, deeds materials, excellent essays, teaching designs, contract sampl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愚公移山》教案11篇《愚公移山》教案1一、教学目标。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3篇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3篇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3篇《愚公移山》导学案1《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篇故事,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之一。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愚公的老汉,他和他的儿子们在一座山上居住,并且他的家园被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让他和他的家人出行十分不便。

于是,他决定动手移山,他和他的家人不分昼夜地刨山挖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座高高的大山终于被移除了,他们终于可以感受到通往外界的道路。

该故事的深层含义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愚公移山》呢?以下是一份针对该故事的导学案,希望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这篇文学作品。

前置知识本课通过引入“愚公移山”,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传说中讲述的坚持不懈的艰苦和努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一些背景信息,包括作者、时间和地点等。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并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寓意。

2. 发掘该故事中的文学细节,如形象、语言、人物塑造等。

3.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发掘故事的内涵以及体会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鼓励。

教学过程Step 1:故事导入教师通过简短的讲述来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简要描述故事梗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突出的要素和暗示的精神内涵。

Step 2:内容分析将《愚公移山》的内容分成四个阶段,让学生在分析故事情况的同时深入了解故事表现的精神。

第一阶段:描述愚公家中的情况第二阶段:愚公决定移山第三阶段:老百姓的反应第四阶段:愚公的半个世纪Step 3:语言形象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语言描述和形象描写,让学生了解这些描述的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语言和形象,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深意和思想内涵。

Step 4:课外思考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愚公移山”是一篇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什么意义和作用?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如此受欢迎和广泛传播?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反馈和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的大意。

3、学习愚公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

2、难点理解愚公移山行为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将愚公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山的视频或展示一些高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山给人们带来的阻碍,然后提问:“如果面前有一座大山挡住了你的去路,你会怎么做?”从而引出课题《愚公移山》。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出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重点纠正易错的字音。

(三)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2、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教师重点讲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如“且”“焉”“以”等的用法,以及“甚矣,汝之不惠”“何苦而不平”等特殊句式。

(四)分析人物形象1、提问: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两个人物?他们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总结:愚公坚定地主张移山,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终能把山移走;智叟则嘲笑愚公,认为他不聪明,以残年余力难以移山。

2、进一步提问:从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中,你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怕困难;智叟目光短浅、自作聪明、胆小怯懦。

(五)探究主题1、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行为到底愚不愚?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从长远利益、坚持不懈的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

2、提问: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赞扬了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够战胜困难。

《愚公移山》小学教案

《愚公移山》小学教案

《愚公移山》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

(2)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领会愚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来体会主人公的品质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对《愚公移山》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3. 愚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学习与理解。

2. 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讲解、讨论、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地朗读《愚公移山》的故事,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课文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故事内容,领会愚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故事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4. 故事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品质和价值观。

5. 课文背诵:鼓励学生背诵故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或个别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的精神。

4.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课文:教师总结故事的主题和愚公的精神,强调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愚公移山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编写一个关于愚公移山的小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

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p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根底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进步阅读欣赏才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

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根底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化,理论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侧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施行素质教育,本课目的确定如下:①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才能目的:在比照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的:“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的: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制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为充分表达“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训练主线”原那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学法那么以诵读、讨论为主。

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

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快乐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比照,提问考虑,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3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3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3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1、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2、可读性强,易于记诵;3、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4、寓意深刻,实践性强;5、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教学创意】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

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教法学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愚公移山教案(精选20篇)

愚公移山教案(精选20篇)

愚公移山教案(精选20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愚公移山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语文- 课时:第X课时- 教材版本:XXX教材- 课文:《愚公移山》二、研究目标- 理解《愚公移山》的寓言意义-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 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和勇气品质三、导学过程1. 理解寓言的意义寓言是一种以故事形式表达道理和启示的文学形式。

请回答以下问题:-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有什么寓意?- 愚公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理解关键词语请解释以下关键词语的含义:- 愚公- 移山3. 理解重要句子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能滋润千里之区" 是什么意思?- "未海泽其小而、终必至其大" 是什么意思?四、导学答案1. 理解寓言的意义-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障碍。

- 愚公的行为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

2. 理解关键词语- 愚公:表示一个愚笨而却有坚定信念和坚持不懈精神的人。

- 移山:象征着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决心和努力。

3. 理解重要句子- "能滋润千里之区" 表示只要不断努力,即使开始时只能取得微小的进步,但长期坚持下去,最终可以达到大的成就。

- "未海泽其小而、终必至其大" 表示虽然目标看起来很遥远,但只要一步步地努力前行,终究能够达到。

五、研究反思请回答以下问题:- 在研究《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时,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向愚公研究?六、作业请写一篇文章,探讨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阐述你如何通过坚持努力克服它们的经历和感受。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科目: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体会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领会愚公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愚公精神品质的提炼和运用。

二、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故事情节、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

2.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学习内容。

3. 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图片导入:展示愚公移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愚公移山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愚公的精神品质。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愚公移山的过程。

2. 解读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堂练习1.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谈谈自己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学生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解1. 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2. 讲解如何将愚公精神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三、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精神的重要性。

2. 学生谈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1.《愚公移山》选自《》(书名)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故事和。

2.列子,名,战国前期家代表人物之一。

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①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臾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
二、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一词多义:
①之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山之一毛/渤海之尾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汝之不惠/汝心之固/虽我之死
魁父之丘/云梯之械
跳往助之/笑而止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②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笑而应曰
而山不加增
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国险而民富/名微而众寡/泉香而酒冽
③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大王加惠
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而山不加增
④其其如土石何/其真无马邪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真不知马也
其恕乎
惧其不已也/公问其故
⑤虽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故余虽愚/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欲言,无可进者。

6、焉
(1)且焉置土石
(2)始一反焉
无垄断焉
有子存焉惧有伏焉
(3)父异焉(这件事)
复到舅家问焉(方仲永的情况)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复出焉
7、许
(1)杂然相许时人莫之许也
(2)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
(3)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4)曳屋许许声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6、诚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诚如是
2)臣诚不知徐公美/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
3)帝感其诚
7、以
(1)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何以战、可以一战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2)以大易小
(3)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
(4)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
(5)必以信/必以情\\不以其道
(6)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7)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
(8)杀之以应陈涉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9)臣以王吏之攻宋
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易
以大易小寒暑易节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1、且
1)年且九十
2)且壮士不死即已
且秦灭韩亡魏
且焉置土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2、遂
1)遂逐齐师//遂许先帝以驱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遂迷,不复得路
然操遂能克绍
遂不可见
13、方①方七百里:
②方其远出海门:
14、曾①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曾益其所不能:
15、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汝心之固:
③吾义固不杀人/固以怪之矣/戍死者固十六七:
16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今亡亦死:
17、杂然①杂然相许:
②杂然而前陈者:
18、诸①投诸渤海之尾:
②诸郡县苦秦吏者: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何苦而不平?——
且焉置土石——
甚矣,汝之不惠——
2、被动句
帝感其诚
为所
士卒多为用者
二虫尽为所吞
贤能为之用
五、解词并组成语:
1、室
2、聚
3、谋(
4、置
5、荷
6、投
7、负
8、已
9、夫(
10、穷
11、毕
六、积累相同句子
易:交换①寒暑易节 ------
谋:商量①聚室而谋曰 -------
之:这样①魁父之丘 ----------
许:赞同①杂然相许 -------------
其:加强反问语气①其如土石何? ----------- 以:凭借①以君之力 ----------
已:停止①惧其不已也 -----------
七、重点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4.甚矣,汝之不惠。

八、课文分析
1.分析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
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①本段作为故事的背景交待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①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②哪些细节表现移山之艰?
答:
③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说明什么?
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①愚公和智叟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怎样的分歧?
②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愚公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③故事塑造智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概括第四段的主要内容:
①“帝感其诚”中“诚”指什么?
②如何理解故事的神话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课文问题:
2、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在结构上分别用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说说愚公、智叟各是怎样的人?
4.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5.文章以神话为结尾有何作用?
6.分析文中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学考链接
[甲]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