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一、积累有关《列子》的作者、作品。
二、大声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
读准下列划横线字的音:
太行()万仞()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曾()魁父()荷担者()
箕畚()孀妻()始龀()智叟()
穷匮()亡以应()厝()雍南()无陇断()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思考:读愚公和智叟的话语气相同吗?
四、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直译全文,并适时圈点勾画出重点的字词,有疑问的地方用“?”作出标记。
五、用“归类积累法”总结重点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
【课内探究】
一、译读
1、大声朗读课文,再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小组内交流。
要求:
(1)各小组推选一人翻译课文,其余同学对照课文,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词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2)快速完成下列(1)—(4),小组内纠错,发现疑问,班内解决。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给画线的重点词语解释
1、面山而居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组内分角色朗读,人员安排:旁白(齐读)、愚公(1人)、其妻(1人)、智叟(1人)、杂曰(齐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出各人物的不同语气。
提示: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却明显不同、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2、合作交流
要求:
(1)每组先从下列题目中确定好一组中的两个(1、2题或后3、4题)讨论题目;
(2)小组交流做好笔记,发言同学要声音洪亮,让其他组员都能听到。
第一组:
1、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2、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第二组:
3、文中有多处对比和衬托,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4、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再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思考:
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五、课堂小结:
(齐读)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课后提升】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