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评课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理解三角形》评课稿第五、六小组《理解三角形》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底和高的理解、以及高的画法。
黄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晰、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水平。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开门见山,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入。
黄老师写好课题,问:“这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你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学生举例后,老师出示了几幅图片,有自行车、晾衣架、篮球架等,学生通过观察、比划,感知三角形。
这样从生活经验入手,注重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抽象画出三角形,遵循了从直观到抽象的教学规律。
2.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黄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首先让学生画出三角形,提问:你认为这些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学生说到有三条边、三个顶点。
教师又问: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样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就水到渠成。
紧接着,通过“咬文嚼字”哪些词语很关键,使学生理解到三角形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三条线段”和“围成”,接着安排判断练习,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意义,从而突破了重点。
3.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在理解高时,黄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一是揭示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二是迁移画三角形的高,三是辩析、反馈学生的画法,加深学生对高的理解。
教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锐角三角形的高到直角三角形的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原来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就是相邻的那条边。
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分析水平、动手操作水平和空间想象力。
4.在练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师设计的是知道了底和高,能画出高为3厘米的三角形吗?持续激起学生的思维,交流得出顶点C的位置不同,三角形的形状就不—样,高的位置也不一样,但高的长度始终不变。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三角形是我们数学学科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节课中,老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三角形的性质和相关知识。
1. 引入老师在课堂开始时,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三角形在建筑物、道路标志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多应用,这使我们意识到三角形的重要性。
2. 三角形的定义接着,老师给出了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其中每两条线段之间都有一个顶点。
老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3. 三角形的性质老师在课程中详细介绍了三角形的性质,包括:-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 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老师通过举例和推理,让我们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4. 三角形分类在课程的后半部分,老师给出了根据边长和角度分类三角形的方法。
老师清晰地解释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说明。
5. 实践演练在本节课的结尾,老师设计了一些练题,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演练,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角形的属性和应用。
6.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老师的精彩讲解和实例分析,使我们对三角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对三角形的认识将对我们有所帮助。
以上是对本节课内容的评价和总结,希望老师能继续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拓宽我们的数学视野。
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
关于幼儿园认识三角形教学活动的评课
《关于幼儿园认识三角形教学活动的评课》本次幼儿园数学认识三角形的教学活动,犹如一场精彩的知识探索之旅,在整体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展现出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尚待雕琢的方面。
以下将进行深入且细致的评课。
一、活动亮点(一)教学目标精准明晰且契合幼儿发展教师精心设定的教学目标犹如明亮的灯塔,精准地指引着幼儿在三角形认知的海洋中航行。
目标明确聚焦于让幼儿切实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即清晰地辨别三条边与三个角,并能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巧妙设计的观察、比较以及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积极引导幼儿敏锐感知三角形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广泛存在,使其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交织。
尤为值得称赞的是,鼓励幼儿运用三角形进行富有创意的简单拼搭组合,这一目标的设定不仅符合幼儿在数学认知发展阶段中对图形初步感知与探索的需求,更巧妙地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恰似为幼儿搭建了恰到好处的成长阶梯,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数学思维的火花,全方位促进其数学能力的稳步提升,为幼儿未来数学素养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精彩纷呈且贴合幼儿认知1. 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激发学习热忱:教师匠心独运地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小熊的三角形魔法屋”情境,宛如为幼儿开启了一扇通往神秘数学王国的大门。
从活动伊始带领幼儿满怀好奇地踏入魔法屋,惊喜地发现屋内琳琅满目的各种三角形物品,到活动尾声协助小熊运用三角形精心装饰魔法屋,整个过程犹如一部精彩的童话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在这种充满童趣与无限想象空间的情境烘托下,幼儿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三角形探索世界,自然而然地主动投身于对三角形知识的学习之中,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境界。
2. 生活实例紧密关联,强化知识理解:教学内容犹如一条紧密编织的纽带,将抽象的三角形知识与幼儿熟悉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教师巧妙地展示了众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三角形物体,如精准测量的三角尺、稳固支撑的三角形屋顶、指示方向的交通标志以及美味可口的三角蛋糕等。
初中数学观摩课《认识三角形》一课的点评
初中数学观摩课《认识三角形》一课的点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听课评课稿关于《认识三角形》一课的点评宁夏银川市金凤区教研室马秀萍一、值得肯定的地方1.重视了三角形定义的得出过程教师由学生认识的三角形开始(学生举例),接着进行了丰富(教师举例),之后提出问题:“关于三角形你知道什么”?这一问题沟通了与小学知识联系。
最后通过辨析图形、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三角形的定义。
这样的学习过程自然而然,便于学生接受。
2.重视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本节课学生的活动非常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就是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完成的。
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由特殊到一般,层层深入。
刚开始设计了表格,给了四根长度不等的木棒(有数据),要求学生任选三根拼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了结论。
之后又接着探究:三角形三边满足什么关系能构成三角形?学生通过测量得到了两边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接着教师又启发学生:两边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结论。
第二个层次:由教师给定数据到学生自己画图,这样就增加了三角形的任意性,学生通过自己画图同样得到了结论,并进行了验证。
第三个层次:教师从问题“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结论?”出发,利用《几何画板》进行了动画演示,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另一方面得到了三边关系的第三个结论,这个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而且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每一个结论得出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去验证,并且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这样得到的结论,给学生留下的影响是深刻的。
3.渗透了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教师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踩踏草坪现象”,既用本节课的知识分析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又把情感目标融在教学过程之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弥补了传统手段的不足。
幼儿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评课
幼儿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评课评课稿一在本次幼儿园认识三角形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表现出了较高的教学素养。
活动开始,通过展示各种形状的物体,迅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出三角形这一主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直观的教具,如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卡片,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三角形的特征,通过触摸、观察等方式,帮助幼儿建立起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的概念。
在互动环节,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问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
然而,在个别幼儿理解较慢时,教师给予的引导时间略显不足。
总体而言,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数学活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幼儿对形状认知的兴趣。
优点: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能迅速拉近与幼儿的距离,使整个活动氛围轻松愉悦,幼儿参与度较高。
教学导入巧妙,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种三角形物体的图片,如三角旗、三角架等,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生活经验。
讲解三角形特征时,运用直观的教具,如三角形的塑料片,让幼儿通过触摸、观察,清晰地感知到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不足:在幼儿操作环节,个别指导不够细致,部分幼儿在使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时遇到困难,教师未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
活动延伸部分设计较为简单,仅让幼儿回家寻找三角形物体,缺乏深度和拓展性。
改进建议:增加教师在幼儿操作时的巡回指导次数,关注到每一位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丰富活动延伸内容,例如可以让幼儿用三角形进行创意绘画或手工制作,并在班级展示分享,进一步巩固幼儿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评课稿二此次认识三角形的数学活动亮点颇多。
教师精心设计了情境导入,以“三角形宝宝找朋友”的故事贯穿整个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参与热情。
在讲解三角形特征时,教师不仅让幼儿看和说,还组织了小组活动,让幼儿用小棒拼搭三角形,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加深了幼儿对三角形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样子。
认识三角形评课
认识三角形评课认识三角形评课一、前言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也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评价三角形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未来数学发展的基础。
因此,对于三角形教学的评价必须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教师教学能力1. 教师教育背景与专业知识评价三角形教学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教师本身。
首先需要考虑教师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是否符合要求。
只有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超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
2. 教师授课方式其次需要考虑到教师授课方式是否得当。
优秀的三角形授课需要注重启发式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语言表达与互动能力最后需要考虑到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和互动能力是否够强。
优秀的三角形授课需要注重语言表达清晰、简洁明了,同时也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教学环境也是评价三角形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优秀的三角形教学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
教室应该宽敞明亮,黑板应该干净整洁,供给充足。
2. 学生心态另外,评价三角形教学还需要考虑到学生心态。
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则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课程设计1. 课程目标与难度评价三角形教学还需要考虑到课程设计是否得当。
优秀的三角形授课需要注重课程目标和难度的合理设置,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够拓展思路。
2. 教材选择与使用此外,在评价三角形教学时还需要考虑到教材选择和使用是否得当。
优秀的三角形授课需要注重选用适合年龄段、符合国家标准并且内容充实丰富的教材。
3. 课程形式最后,在评价三角形教学时还需要考虑到课程形式是否多样化。
优秀的三角形授课需要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练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五、考试评价1. 考试难度考试评价也是评价三角形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考试难度应该适中,既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不会过于苛刻。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范文两篇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范文两篇《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1三角形是最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之一。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和高。
我听了王璐老师上的三角形的认识这课颇有启发。
王老师整个教学过程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王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都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多种通道进行教学,比如:1、找生活中的三角形,2、自己创造三角形,在创造三角形时又运用了多通道:如摸一摸,选用学具袋中的材料摆一摆、画一画。
逐步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在理解三角形定义王老师又运用了多通道:如抓关键词、提出疑问、举出反例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充分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王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有序合理地做好了课堂教学设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详略得当。
在学生已经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老师对于三角形的特征(边、角、顶点)讲解安排的非常简单。
3、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这节课对“三角形高的画法”王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
课件出示3个问题加以点拨:(1)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2)你认为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三角板怎样摆?4、你估计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几条底?反馈交流,教师介绍画法,学生画,电脑微课演示。
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了自学思考的良好习惯。
王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能够做到认真备课、虚心请教,实属难得。
认识三角形的评课
认识三角形评课季老师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季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
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
比较指的是人脑把一些事物和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季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
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在固定四边形时,对两种固定法进行了比较,也使学生深刻明白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道理。
3、动态课件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
比如在老师画三角形的高时的动态演示过程,让学生马上明白画高的方法。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这节课对“三角形高的画法”项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
课件出示3个问题加以点拨:( 1.)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2)你认为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三角板怎样摆?4、你估计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几条底?反馈交流,教师介绍画法,学生画,电脑演示。
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了自学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在本次评课中,我们将对《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进行全面分析。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为后续几何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以下是对本节课的评述:一、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这个目标的达成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后续几何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所必备的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判断三角形的类型,进而解决相关问题,这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二、教学内容组织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组织合理、紧凑。
教师通过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的讲解,将知识点有机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结构。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抽象的几何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实例,使得学生对这两种特殊三角形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教学方法适当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体验得到了显著提高。
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其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和进步。
此外,教师还布置了适当的练习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调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地调控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首先,教师合理安排了教学时间,使得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讨论。
其次,教师通过巧妙的设问和引导,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效果检测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采取了多种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认识三角形》评课
《认识三角形》评课认识三角形三角形是我们学习几何的基本概念之一。
通过对三角形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可以掌握几何知识的基础,进而应用于更高级的几何问题。
本文将从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相关定理等方面来探讨认识三角形的重要性。
一、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
这三条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边,而边所组成的顶点则称为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式,比如根据边长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等,根据角度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等。
二、三角形的性质1.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无论三角形的形状如何,其内角和始终等于180度。
这个性质在解决几何问题时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未知角度的数值。
2.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于任意一条边,它与其他两条边的长度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
这个性质也被称为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式,是判断一个图形能否构成三角形的重要条件。
3. 等边三角形的特性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长度相等,每个内角都是60度。
这个性质可以让我们在解决等边三角形的问题时更加轻松地确定各个角度的数值。
4. 等腰三角形的特性等腰三角形是一种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它的特点是两个底角相等,而顶角则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用于证明与构造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理。
5. 直角三角形的特性直角三角形是一种有一个角为90度的三角形。
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勾股定理是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关键工具之一,帮助我们求解未知边长或角度的数值。
三、三角形的相关定理除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定理与三角形相关联,对于解决三角形问题非常有帮助。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三角形定理。
1. 三角形的相似定理若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度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相似三角形有着一些特殊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来求解未知长度的边或角度的数值。
2. 角平分线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将对立的两边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幼儿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评课
幼儿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评课:评课一1. 活动目标明确:教师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目标清晰,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2. 教学方法多样: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如展示三角形实物、图片等,让幼儿直观地认识三角形。
同时,还运用了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让幼儿巩固对三角形的认识,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3. 活动过程流畅: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从导入到认识三角形特征,再到游戏巩固,最后总结,整个过程流畅自然。
4. 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在活动中,教师能够关注到不同幼儿的表现,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5. 建议:可以增加一些让幼儿动手操作的环节,如让幼儿用三角形拼图等,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三角形的认识。
评课二1. 活动导入新颖:教师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导入活动,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教具准备充分:教师准备了丰富的三角形教具,如三角形卡片、三角形积木等,让幼儿在观察、触摸中认识三角形。
3. 教学语言简洁明了:教师的教学语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简洁明了,易于幼儿理解。
4. 幼儿参与度高: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踊跃,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5. 建议:在总结环节,可以让幼儿自己说一说三角形的特征,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评课三1. 活动目标达成度高: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基本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能够正确辨认三角形,活动目标达成度高。
2. 活动氛围轻松愉快:教师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 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4. 活动组织有序: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强,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5. 建议:可以在活动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让幼儿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课四1. 活动内容符合幼儿兴趣:认识三角形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能够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活动。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6篇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6篇《认识三角形》评课稿1[教学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1、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2、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平行四边形容易拉动而三角形拉不动?4、操作: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
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从形状上区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同的特性。
5、区分三角形。
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二、三角形画高1、学生尝试画高(从上往下画),教师示范画高。
2、画高策略:转过来画。
(从上往下画)3、尝试不转动画高。
4、比较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体会三角形高的意义。
[几点思考]一、有效提问,把握教学重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把握,并能在教学进程中,通过各种设计来有效达成目标。
比如,提问的有效性。
(见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X老师用了5个环节达成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这个教学目标。
从学生对三角形的原有认知出发,探讨三角形应用广泛的原因——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
这里,X老师的问题是“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这中间起到什么作用?”——如果看了三角形的图片后,这么问:看了这么多三角形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两种提法,达成的效果是不同的:一种是有针对性的,一种是漫无边际性。
又如一下《统计》,老师先出示一幅水果图:(苹果,桃子,草莓,梨子),让学生把数好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具体过程略)接下来让学生体会水果图和统计表在表达水果个数时,统计表更容易看出水果的数量。
教师把水果图和统计表放在一起,提问:这两幅图,你喜欢哪一幅?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喜欢水果图。
这里,问题的指向出现了模糊,学生没有从该问题里“体会”到老师的意图——哪个图更容易看出水果数量?所以答不到点子上。
一个问题的提出,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展开,问题要提到点子上,切忌散漫。
二、有效设计,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设计好比对楼房进行装修,好的设计,可以提升住宅品位;同样的,在教学中,好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化解教学难点。
评《认识三角形》一课
评王老师的《认识三角形》一课
王老师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教师的素养很高,本节课准备也非常充分,具体分析如下:1.通过拉伸实验来验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使结论的生成更具有科学性。
2.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从初步感知到具体感知三角形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
3.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时刻注意提醒学生画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建议:课堂评价可以再及时跟进一下,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讲解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10页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10页一、教学背景本次课程是小学数学第四学期中的“认识三角形”单元中的一节课程,主要针对四年级学生开展。
在此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图形的概念和分类,并掌握了测量线段长度和角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且初步掌握三角形的分类与计算。
二、教学设计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三个环节展开:三角形的认知、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与计算。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三角形的认知通过图像和实物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形状。
然后,由教师介绍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如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其中任何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等。
在本环节中,教师将重点讲解三角形的相似性质和角度性质。
其中,相似性质是指:有一条边相等和它们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角度性质则是指: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学生将通过教师带领问题解答的方式加深对这些性质的理解。
3、三角形的分类与计算本环节主要讲授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以及计算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和角度。
学生将通过实际测算,计算出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同时,教师还将介绍用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角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些不同种类的三角形,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兴趣,并深入了解三角形的形状特点。
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口头解释,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听取此项知识后再进行简单问题解答。
教师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解释什么是相似性质和角度性质。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带领学生解答这些问题。
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了解到这些性质在三角形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教师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三角形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细心地进行了帮助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上充分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1《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中,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新课引入,学生操作,分组讨论,媒体演示,小组实验,小组讨论,质疑问难,堂上练习等都围绕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分类的目标进行,其中重点突出了正确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这个重点。
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分类等都有深刻的认识。
2、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探索和创造能力。
表现在:(1)设计好先进的教学软件,引导学生观察。
(2)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操作、概括等能力。
(3)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能引导学生用直角三角板量最大角判断三角形的分类:大于90度的是钝角三角形;等于90度的是直角三角形;小于90度的是锐角三角形。
3、教学方式新颖,体现新课标。
表现在:教学中有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老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参与合作交流和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媒体教学。
4、教师的备课能做到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做到有条理、有层次。
从教师的教案可以看得出:学生的预习——联系生活实际的生动言词、创设情景的过渡引入及鼓励性词语全面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引究探索——质疑问难——严谨的小结——拓展学生的思维。
5、板书设计,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体现整节课的主要内容。
6、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口答、判断、拓展练习等。
7、教学中,体现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相当强:从学生质疑问难中,引导学生以本节课内容为主,并引导学生要认真学习好其他的文化知识,将来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来认识三角形,但是教材的情境图是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图片,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太熟悉,不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者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让学生从熟悉的篮球架的情境图上寻找已经认识的图形,复习了旧知,唤醒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三角形的认识评课一、引言这是一节针对三角形的认识的评课。
通过本课的开展,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相关定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二、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并能准确区分三角形和其他几何图形;2. 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包括根据边长和角度分类;3. 了解并熟悉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度、三边关系等;4. 研究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相关定理,如勾股定理、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等;5.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导入(5分钟)- 引入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三角形的定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 概念讲解(15分钟)- 介绍三角形的定义、组成要素和基本分类;- 通过示例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并且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有初步认识。
3. 性质讲解(20分钟)- 阐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度、外角和等于360度、三边关系等;- 强调这些性质的重要性和应用。
4. 相关定理(30分钟)- 介绍常用的三角形定理,如勾股定理、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等;- 提供简单的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定理的应用方法。
5. 综合练(2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 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小结与反馈(10分钟)-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讲授、示范、练等,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五、评价标准考核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情况和运用能力,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性质的掌握和相关定理的应用等。
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六、反思与建议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在三角形的认识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整体研究效果良好。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刻,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认识三角形教研活动评课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三角形作为基础几何图形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教师对三角形教学的认识,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数学组开展了“认识三角形”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展示、评课反思等环节,探讨三角形教学的策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二、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活动前期,数学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集体备课,针对“认识三角形”这一教学内容进行研讨。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结合教材、学情,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同时,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2. 课堂教学展示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三位教师分别展示了“认识三角形”的不同教学设计。
第一位教师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
第二位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式,自主探究三角形的性质。
第三位教师则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完成三角形的学习任务。
3. 评课反思课后,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评课反思。
首先,各展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简要说明,然后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点评。
在点评过程中,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3)强化直观教学。
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4)注重实践操作。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加强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倾听,关注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活动总结本次“认识三角形”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展示、评课反思等环节,提高教师对三角形教学的认识,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及建议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及建议1. 我听了这堂关于三角形的认识课,感觉老师讲得还不错呢。
就像老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的时候,我同桌小声跟我说:“看,三角形就像我们吃的三明治,一层一层的。
”哈哈,这比喻虽然有点怪,可还真挺形象的。
老师说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这就像三明治有三层面包,每个角就像面包的角角。
不过我觉得老师可以多让我们自己动手去摸摸三角形的教具呀,像我在家拼乐高的时候,自己动手摆弄那些小零件,就特别容易明白它们的结构。
2. 那堂课上,老师讲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时候,前排的同学举手问:“老师,锐角三角形是不是就像胆小的小动物,只敢有小角角呀?”老师笑了,然后解释得可详细了。
我觉得这个互动挺好的。
可是呢,我觉得老师要是能再讲点三角形在生活里的实例就更好了。
比如说我们家的晾衣架,展开来就是三角形的,可稳固了。
这就像三角形是一个坚强的小卫士,稳稳地站在那里,支撑着晾衣架。
3. 我记得老师讲三角形的高的时候,我有点迷糊。
旁边的同学也皱着眉头,他对老师说:“老师,这个高怎么一会儿在三角形里面,一会儿又在外面呀,像个调皮的小精灵。
”老师又重新解释了好久。
我想啊,要是老师当时能多画几个不同样子的三角形,一步一步地给我们指出来高在哪里,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搭,可能我们就更容易懂了。
就像我在公园里看到的斜拉桥,那些斜着的钢索就像是三角形的高,支撑着整个桥的重量。
4. 在课堂上,老师问我们三角形的稳定性。
有个同学大声说:“老师,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不是就像我们玩的跷跷板,中间那个支点和两边的板子形成三角形,所以就很稳呀?”老师夸他想象力丰富。
但我觉得老师在讲稳定性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分组做个小实验,用小木棒搭三角形和四边形,然后比较一下哪个更稳固。
就像我们搭帐篷的时候,帐篷的支架做成三角形就不容易倒,要是四边形的话,感觉风一吹就晃悠,这就很能体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5. 老师在介绍等腰三角形的时候,我后面的同学嘀咕:“等腰三角形就像两个一样高的小山峰,中间连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三角形评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认识三角形》评课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画高等内容。
刘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刘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
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用曲线围成的图形。
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
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
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
3、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刘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
刘老师先出示三角形让学生画高同时还指出三角形有几条高可以画。
并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观察交流这些高画得对不对。
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5、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
由最基本的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画高、找高、挑《三角形的分类》评课《三角形的分类》是人教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锐角、钝角、直角、和三角形的特性的基础上学习的;马俭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理解掌握特殊三角形特征。
1.教师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物展示、合作交流等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体现了学生自身的价值,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本节课体现了数学分类思想,分类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很浅显的向学生渗透了数学分类思想。
3.巧设问题,本课最后的让学生猜一猜,看一看,问题设置很巧妙,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再次体会了三角形角的特点。
学生在相互质疑、不断推理完善中,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化。
几点不足或值得商榷的地方:1.三角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行、直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2.本节课知识点很零碎,可以让练习题丰富些(判断、选择等)把琐碎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在教课过程中很随机的出一些类似的判断题,强化知识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180》二、课堂异彩纷呈三位作课教师新颖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技巧、从容的课堂驾驭能力,智慧理性的课堂评价,真实有效的教学训练,展示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数学课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节课教材是按实验、探究和验证规律到归纳揭示规律最后实现灵活应用规律,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
理解编排意图以后,我们就知道教材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建立起了初步的平台。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深刻,教学方法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节课呈现出几大亮点:1、创设情境合理、有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三位授课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都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抛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知的探究中,出示学习材料,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在知识的应用上,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不断揭示知识的新矛盾,使他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2、教学过程真实、有效。
注重过程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三位教师在合作探究这一主要环节中,都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
始终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在提供给学生研究问题的充分材料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采用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学生共同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主动获取知识的快乐。
学生采用“量、撕、折、拼”等多种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尤其是杨老师、曹老师设计的撕折环节,同时一并探究出规律来,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智慧方法共享,很好的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
在探究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了“猜测---探究---验证---应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牢牢的种植到了学生的头脑中。
说到这里我想起电视剧《潜伏》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占有叫失败,有一种撤退叫胜利”。
也就是说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
3、课堂生成丰富、有效在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发生了转变。
“教”与“学”变成了一个师生互动、交流、共享的过程。
如果说教师没有预设是一种欠缺,那么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无效课堂。
几位教师都能尊重生成,还学生课堂主动权。
比如:周老师的课中,学生探究时生成了用两个三角形的六个角组成一个周角,学生认为每个的内角和是 180°,这时老师意识到这两个三角形必须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是我们要得的结果,周老师随机应变能力强,及时强调这一点。
有一广告词说得好“一切皆有可能”,所以说教师不怕“生成”始料未及的问题,只要能见机行事,适时调整教学步骤,便能使课堂进入佳境,让教学充满魅力、焕发生机。
4.多媒体运用适时、高效。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并貌的优势,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教学时,周教师意识到在验证中出现操作不太精确,推理不够严密的情况。
老师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课件再次规范、准确的演示剪拼过程。
让学生及时在脑海中强化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增强了活动的有效性。
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学法指导。
一句话,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5、练习设计巧妙、有效。
“学以致用”是练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
对此,三老师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度,学生求第三个角,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曹老师让学生判断有两个小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落实。
6.课堂小结言尽意远。
章回小说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性,承上启下的提出新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课堂《三角形的内角和》中,“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己去研究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
三位教师都有拓展,尤其是周老师在结课时还说“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选择什么方法验证”这些结束语激发了再探究的兴趣,把课堂与课外联系在一起,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问题的延伸,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
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1、周老师的课环节齐全、过渡自然、学生真正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但为了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积淀数学文化,是否可以用课件介绍最早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秘密的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及帕斯卡证明法,“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是帕斯卡12岁时的数学发现,渗透数学文化的同时,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落实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是否还可以设计欣赏“美丽五角星”环节,五角星为什么那么美丽其实它的美丽来源于组成它的多个“黄金三角形”,也就是顶角(或底角)为36度的等腰三角形。
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每个侧面都是三角形,基底是一个正方形,样子像金字,四个侧面的形状都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约52度。
这样一是能再次突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点,同时也能渗透三角形文化。
2、杨老师的课力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教学设计中有一个硬伤,本来在杨老师安排的第一个环节“介绍帕斯卡”后,师可以顺势引领学生了解内角、内角和的相关知识,杨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在整个探究、验证结束后再介绍什么是内角及内角和,我认为这样设计环节倒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曹老师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感染力,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到位,但练习设计不够精细,有些练习题有重复,又由于时间关系处理不到位,给人的感觉犹如蜻蜓点水,只为练习而练习,缺少了实效性。
我想:一节好的教学设计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一节好课离不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真实、平等的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