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及有效培养策略

合集下载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成为教育行业迫切需要的人才。

所谓“双师型”教师,即具备传统教学技能的“教学型”教师,同时熟练掌握教育技术,能够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提供优质的在线教育服务的“教育技术型”教师。

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以期为教育提供参考。

一、培养目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传统教学技能,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具备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熟练掌握教育技术工具和在线教育平台的运用,能够结合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培养内容1.传统教学技能方面: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评价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2.教育技术应用方面: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平台等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3.教学设计与实施:结合传统教学和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研究与实践:通过论文写作、实习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

2.实践实习:到学校、教育机构等地进行教学实习,积累教学经验。

3.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教材等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4.导师辅导:有教师作为导师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手段1.互动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3.在线教学:通过网络平台开设在线课程,提供学习资源和教学指导。

4.课程设计:结合学科特点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课程设计能力。

五、评价体系综合考核:通过学术性论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浅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全文)

浅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全文)

浅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一、“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治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然而目前相对于高等院校我国中职院校办学条件较差,“双师型”专业老师数量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等,严峻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进展。

二、“双师型”教师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职业教育进展的规模与速度空前提高。

职业学校与学生越来越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但仍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进展需求。

20XX-20XX 年连续五年来,职业院校生师比为18:1,距离教育部提出的14:1 的目标差距甚远。

“双师型”教师数量严峻不足,导致了“双师型”教师普遍工作量繁重,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和日常治理等琐事,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往往只能求量舍质。

教师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参与学习与培训,这给“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策略(一)教师方面:教师要走向自我进展“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不仅是职业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事,更需要教师自身的重视。

只有教师个人有自我提高的愿望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双师型”教师建设,才能尽快成长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成为可能。

(二)职业学校:创设“双师型”教师建设良好的环境1、立足培养,积极引进,逐渐完善教师引进制度“双师型”教师数量的短缺成为职业学校进展函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解决这一问题,职业学校必须做好教师引进工作,从源头上保证所聘用的教师质量。

对新教师的引进、任用不仅可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实现教师队伍的梯队化建设。

因此,这就要求通过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吸引高素养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缓解当前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现状。

2、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评价制度(1)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人的行为具有动机性,激励关键在于激发人做事的动机。

如何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

如何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

如何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如何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一、什么是“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职称证书和专业技能合格证书的教师。

这就要求专任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常规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

“双师型”教师须具有良好素质:(1)高学历层次。

虽然学历不与能力等同,但这是具一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反映个体受教育程度。

(2)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

这是由职业教育特点决定的`。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行定经历普遍不足。

职业学校大部分教师是大专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并且职后锻炼机会少,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任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专业课教师外出培训与交流的机会不多,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最新职教精神,缺乏现代职教理念。

目前,职业学校人事分配体制仍建立在传统师资配备的观念与模式上,不能充分体现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源的独特性。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策略1.拜师结对以老带新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安排名师在教学、实训及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该模式尤其对有一定理论教学基本功的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加速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效果显著。

2.以轮岗教学促落实学校要安排理论教师岗位和实训教师岗位定期轮岗,这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锻炼,也能有效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并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活动落到实处。

3.以技能大赛强素质通过技能大赛,强化师生素质。

鼓励教师和学生报名参加国家、省、市等级别技能大赛。

通过技能竞赛促师生交流切磋,有效强化师生综合素质。

4.借内外培训提质量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高职高专师专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和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知识或专业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双师素质,大大提高了双师队伍的质量。

5.鼓励教师拥有双师资格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称系列和上岗证考试。

尤其要做好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勉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双师”资格,在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一、导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双师型”教师为代表的新型教师队伍正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双师型教师即指同时具备学科专业背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旨在通过结合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全面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以满足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二、培养理念与目标1. 培养理念:综合素质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核心理念是综合素质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应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培养课程中,应包括学科教育、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2. 培养目标(1)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培养双师型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够胜任相应学科的教学工作。

(2)教育教学能力的掌握:培养双师型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知识,能够进行优质教学。

(3)学生发展的关注:培养双师型教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三、培养内容与方法1. 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1)学科知识的学习: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

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学科知识的研究: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学科研究的基本能力。

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学科研究项目,进行科研实践,培养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1)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相关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2)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和实践各种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学实习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

3. 教育实践与教学实习(1)教育实践的开展: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实践能力。

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背景。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双师型教师既拥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又具备优秀的教育教学技能。

他们能够协同工作,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然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培养双师型教师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和教师教育机构等多方面的努力。

以下是几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路径:
1. 教师教育机构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2. 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3. 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政策支持,鼓励学校和教育机构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4. 学校要积极推行双师制度,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协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5. 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认证,鼓励更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总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 1 -。

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

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

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摘要双师型教师数量的不足和质量的低下,严重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思路、模式和机制等层面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在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问题是数量不足,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本身出现了问题。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已经逐渐成为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思路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双师素质的提升及双师结构的建设,成为完善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基本思路。

(一)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发展教师要把树立自己的职业愿景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提高自己的职业期望,包括教学期望、课程期望、学生发展期望和教学成就期望等;其次在职业理想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同时,学校也要把教师发展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1]。

教师发展主要依靠教师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只有具备专业发展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才能自觉地、不断地促进自我专业的成长。

这样的教师已经成为了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成为终身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1]。

(二)教师群体的双师结构建设双师结构是有别于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双师结构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两部分教师的有机结合。

从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双师结构中实践指导教师更多地应该是兼职教师,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兼职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比例,可以达到1:1。

通过双师结构达成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将书面知识和技能操作两大体系进行一次面对面的碰撞,经过耦合与贯通,找到双方的交叉点、共通点、契合点,最终达到1+1>2的良好效果[1]。

二、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模式从双师型教师的长远发展来讲,必须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一)院校培养模式自1972年英国的《詹姆斯报告》第一次提出”培养、任用、培训”三阶段理论以来[2],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与策略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与策略

理想状态的“双师型”教师是持有“双证”并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

一、逐步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教育部日前出台《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这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加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对于创新和完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日前,《中国教育报》发表《不到企业去,成不了“双师型”教师》一文,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要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而且在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和创新等方面有较高水平。

这就要求应尽力办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要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以高等学校为主要依托,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的作用,与企业携手,为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打好基础。

在培训计划上,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特点,课程结构应突出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要求。

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和关键职业能力。

学校立足本校,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

一是开展“互帮互学”活动。

教师之间结成组,共同研讨教育教学,促进交流、共同进步。

二是开展观摩课活动,每期举办各级各类观摩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是定期开展教学改革专项研究活动,教研组定期研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四是推荐教师参与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的制订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

五是定期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及相关软件运用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创新,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为了培养出更适应未来教育需求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应运而生。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又具备教育技能和教育科学知识的教师。

他们可以由两位教师组成:一位是学科教师,负责学科内容的传授;另一位是教育专家,负责教学设计、教育技能培养等。

他们通过紧密协作,共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1.高学科素养:培养学科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研发能力,能够驾驭复杂的学科问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科指导;2.教育教学专业化:培养教育专家具备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管理知识,能够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处理教育问题;3.教育科技运用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教育科技运用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教育工具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4.教学研究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具备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5.教育素养:培养双师型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伦理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科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教学设计和评价能力,并配合教育专家的指导,将学科教学与教育技能相结合;2.教育科技培训: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教育科技培训,包括信息技术知识和教育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教育科技工具和资源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3.教学研究与教学分享:鼓励双师型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促进他们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并通过教学分享活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4.校内实习与外出交流: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校内实习和外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5.职业道德培养: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伦理素养,通过教育伦理知识培训和教师操守的示范,引导他们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一、方案名称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二、目标与需求1. 目标培养出一批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让这些教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更实用、更贴合实际工作场景的知识和技能。

增强学校在教育领域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

2. 需求学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教师的培训和实践机会的提供。

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和企业导师指导。

教师自身要有积极参与的态度,愿意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

三、方法流程1. 理论知识提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领域的专家讲座,讲座内容涵盖行业最新动态、前沿技术等。

鼓励教师攻读更高学位或者参加相关的学术研究项目,学校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者时间上的协调。

2. 实践经验积累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师入企”项目,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或者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交流。

四、具体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等。

工作小组负责联系企业,洽谈合作事宜,确定合作企业的名单和合作模式。

制定详细的教师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

2. 第二阶段:培训阶段按照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参加专家讲座,每次讲座后安排交流讨论环节,让教师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选拔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在入企前,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预习,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流程。

邀请企业兼职教师到校授课,校内教师要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学习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

3. 第三阶段:考核与反馈阶段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经验的积累情况等。

收集教师对培训过程的反馈意见,包括培训内容是否实用、培训方式是否合理等。

培养双师型教师工作计划

培养双师型教师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力争在三年内达到50%以上。

2. 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

3.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形成长效机制。

三、具体措施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1)组织双师型教师参加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2)开展师德师风评比活动,树立师德师风典型。

2.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人才加入我校。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3. 强化实践教学能力(1)组织双师型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2)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提升教师实践操作技能。

4. 加强校企合作(1)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

(2)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丰富教学内容。

5. 建立健全培养机制(1)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

(2)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教师参加培训、实践等活动。

6. 加强考核评价(1)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将双师型教师培养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四、工作步骤1. 第一阶段(1-3个月):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措施和步骤。

2. 第二阶段(4-6个月):组织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开展各类培训、实践等活动。

3. 第三阶段(7-9个月):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4. 第四阶段(10-12个月):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形成长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2. 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那么,什么是“双师型”教师?为什么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一、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卓越的学科专业素养,又具备教学运用创新能力的教师。

他们既是学科专家,也是教学专家。

同时,他们还能够在教学环节中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探究、合作学习等高水平的教学实践。

1.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高职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任务与职业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学校所需的教育人才必须具有高水平的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提高教学质量“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更高水平的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能够适应职业市场对中等技术人才的要求,培养出更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水平和职业认同感,推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晋升。

1.加强学科建设要培养出“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交叉,提高教师的跨学科综合素养。

“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素养,还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教师自主学习与研究、交流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校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推广“项目化教学”、“课题研究”、“工程实践”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建立激励机制为了更好地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优秀教师进行表扬和奖励,营造一种优秀教师争创、追求卓越的氛围和文化。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 制度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
1、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双师型” 教师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包括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 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式对教师的 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以下建议 值得:
1、提高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经验分享等活动, 让教师充分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重要性,提高教师的参与度。
三、加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建议
3、建立激励机制
3、建立激励机制
中职学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结论
四、结论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加强对 “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和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为培养更多 的“双师型”教师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
2、企业实践:广西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 实践,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其职业技能。
二、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
3、学历提升:鼓励教师通过进一步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双 师型”教师培养的建议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
2、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以保证“双师型”教师 的质量和数量稳定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签订合 同明确责任和义务并严格执行管理规定;也可以通过实施惩罚制度对不称职的教 师进行约束和管理以保证整个队伍的质量和声誉。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专业要发展关键在于师资。

职业教育决定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

因此,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目标是:在3—5年内逐步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总体规划在三年内形成由专业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组合的有专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知识结构、学历、职称规划见下表:1 .所有汽车专业课教师能胜任所有专业理论、实践课教学,4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要在3年内完成相关专业技能进修学习,并考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具备“双师型”素质,能够指导专业技能实训课。

2 .要求每一名教师平均每学年要完成至少一篇专业学术论文或参加教材编写,每三年要参加一项科研项目。

三、实施措施1.通过引进和内部培养,提高师资队伍专业知识结构、学历和职称。

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采用从企业引进、高校毕业分配以及内部进修等手段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和职称结构。

3 .每年选派1一2位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

有针对性的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先进国家参观、进修。

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

4 .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专业学术研讨年会及其他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通过交流,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适应能力。

5 .每年定期选派5-8名专业教师下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三年内完成所有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轮训工作,整体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6 .外聘生产一线的专家参与教学,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培养计划。

该计划旨在培养具备优秀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他们既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又能熟练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品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培养目标:1.加强学科专业素养:通过优质课程培养和跨学科教学研究,培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们将深入学习学科知识,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取得学科竞赛的优异成绩。

2.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学科教育方法、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将熟悉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达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3.培养教授技术:通过实践和实习环节,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将学习并掌握各种教学技巧,如板书、主题演讲、教学设计等,提高教学效果。

4.提高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和师资培训,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将参与课程研讨和教学观摩活动,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二、培养内容:1.学科知识培养:教师将学习学科知识,包括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通过阅读教材和参加学科竞赛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2.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教师将学习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

通过教学观摩和跨学科研讨等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3.教授技术培养:教师将学习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和评价等。

通过实践和实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4.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教师将参与到课程研讨和教研活动中,与其他教师一起合作,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三、培养方式:1.课程培养:设立相关的专业课程,并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授课。

课程涵盖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教授技术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内容。

2.实践培养: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如实习和教学观摩等。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熟悉和掌握各种教学技能。

3.师资培训:邀请专业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教师可以学习到最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技巧。

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为深入推进学校快速发展工作,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通过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坚持“双师型”发展方向,逐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提高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实践实训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二、培养方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按照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短期培养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校内培养、长期培训(1)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依托学校实训工厂让广大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实习、技能竞赛指导工作,了解专业实习环境、熟练专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实训水平。

针对新进教师原则上先进实习工厂指导实习或指导技能竞赛一年。

(2)不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到学校为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

(3)鼓励教师参加国家部委或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以及国家或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2、校外培训、短期培训(1)每年利用职业院校教师参加省培、国培的机会,分批安排专业课教师外出培训,特别注重专业群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

(2)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自行安排部分紧缺型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先进技术短期培训。

(3)学校还将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力争在三年内,分期分批选派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挂职锻炼,挂职期限一般为两个月至半年,真正实现教师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三、时间安排学校在2019年底“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92%,已经具备良好基础之,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提升教师技能标准。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学校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需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具备行业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教师。

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既是行业内的专业人才,又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实用性的教学服务。

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策略和方法1.搭建行业与教育的桥梁高职院校需要与行业加强合作,搭建行业与教育的桥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行业实践机会和专业培训,使教师更加熟悉行业的发展动态和需求,提升自身的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员工来校进行讲座和指导,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和发展趋势。

2.加强教师教育培训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教师培训活动,包括教学方法的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培训、教学评价与考核的培训等,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3.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实践高职院校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基地,为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条件和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学术影响力和行业地位。

4.激励教师专业成长高职院校需要为教师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可以设立教学奖励和荣誉称号,评选优秀教师和示范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激励教师努力学习和提升专业素养。

5.强化教师综合素质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又具备教育教学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引导的教师。

下面是一份“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一、基础教育阶段1. 学科专业知识:学生应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来掌握学科所需的基本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

2. 教育教学知识: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学、教育统计等课程来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方法、技能。

3. 实习:学生需通过实习来接触教育实践,了解教师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师专业教育阶段1. 学科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技术等。

2. 专业教育课程:教育方法学、教育诊断与评估、课程设计与评估、班级管理与组织、教师职业规划等。

3. 必修实习:教师专业教育阶段的实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教育实践体验,提高教育教学素质。

三、继续教育阶段1. 专业提升课程:包括教育政策、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法律、学科更新、教学方法论等。

2. 师资培训班:如教育卫视专家讲座、校内师资培训等。

3. 实践磨砺:通过教研活动、校内外比赛或在线教育课程设计提升教学能力。

以上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对需要培养这种教师的学生和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四、深入研究与扎实的教学实践对于“双师型”教师来说,继续的认知和技能提升过程中,深入研究和扎实的教学实践是重要的。

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也要继续关注和掌握时下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技术,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深入研究和扎实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教学案例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等途径对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进行探究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们不断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及综合能力。

通过多方位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洞察教育教学中困难问题的关键并针对性地解决它们。

2.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撰写通过撰写教育教学研究性论文的方式,可以使教师深入研究与掌握一个特定的教育教学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获得针对性的指导研究提高的方法和技能。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指在工作过程中既能传授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指导的教师。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一、引导师生双向互动,促进师生成长高职院校应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双向互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及时反馈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

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鼓励教师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将自身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并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

三、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不断学习更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条件,支持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不断地专业发展,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更好地传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形成合力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形成合力。

教师团队应该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团队应该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应该为教师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通过教师团队的合作与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五、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和反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重要内容。

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安徽省教育厅历年来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下发了多份相关指导文件,根据相关指导文件的精神,特此制定我校各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职业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核心,以应用型能力培训为重点,突出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体现应用型师资培训基地的特色。

二、培养目的通过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使学员了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前沿和改革实践进展,贯彻“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方针,学习机电技术应用“建立并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实施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开发并实施以行动为导向专业核心课,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具有高尚师德修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手段及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创新型、实践型、研究型”的教师。

三、培养任务遵循“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规律,创设合格教师f教坛新秀一校级“双师型”一校级以上“双师型”的发展轨迹,为优秀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要求,主动参加省市的各类培训,力争到校级“双师型”6人,逐步建立一支师德高尚、观念超前、业务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培养内容和途径1 .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根据学校教师总体培训方案的相关原则执行。

2 .培训方式主要是参加国培、省培及各类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3 .承担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参与或主持开发校本教材、精品课。

4 .选派专业“双师型”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或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并完成相应的证明材料,包括下企业实践申请、实践总结报告或论文等。

5 .参与或主持培养专业年青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及有效培养策略-2019年文档

“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及有效培养策略-2019年文档

“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及有效培养策略目前,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当前各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内容,打造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高水平教学手段和科学教学方式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找到一条合理并且高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就成了社会各界和学术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众多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制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但对于“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之间的关联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因此,本文尝试以教师成长规律为出发点,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

1“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我国学者王义澄(1990)首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概念,他在研究中指“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四个基本的要求,即“参与学生实习”、“教师到工厂实习”、“参与教科研研究”以及“承担技术项目”。

基本上较为明确的指出了“双师型”教师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素质要求。

2004 年 4 月教育部对“双师”素质提出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要求,指出“双师型”教师应当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 或“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或“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而学者肖凤祥( 2012)在研究中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一步完善,提出“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工艺原理和专业实践能力,胜任承担对职业教育学习者的教育和培训任务的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者”这一概念。

此外,还有国内还有众多学者均对“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做出了相应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及有效培养策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点,如何发展出一条合理、高效、适应性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道路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

因此,试图从“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的视角出发找到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的误区并对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标签:双师型;培训;成长规律目前,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当前各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内容,打造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高水平教学手段和科学教学方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找到一条合理并且高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就成了社会各界和学术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众多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制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但对于“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之间的关联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因此,本文尝试以教师成长规律为出发点,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

1“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我国学者王义澄(1990)首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概念,他在研究中指“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四个基本的要求,即“参与学生实习”、“教师到工厂实习”、“参与教科研研究”以及“承担技术项目”。

基本上较为明确的指出了“双师型”教师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素质要求。

2004年4月教育部对“双师”素质提出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要求,指出“双师型”教师应当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或“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或“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而学者肖凤祥(2012)在研究中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一步完善,提出“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工艺原理和专业实践能力,胜任承担对职业教育学习者的教育和培训任务的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者”这一概念。

此外,还有国内还有众多学者均对“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做出了相应的解释。

从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大体可归纳为“教育能力”、“理论研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而如何进一步结合教师成长规律并提出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培训机制以及具体培训措施将会是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大高职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2“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对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尚不多见。

现有的研究基本是从“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个体成长这两个视角开展,例如学者罗清水(1998)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乃是教师为提升专业水准与专业表现而经自我抉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与学习的历程,以期促进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能”。

叶澜、白益民(2001)则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当是教师专业成长或内在专业结构不断完善和演进的过程。

赵昌木(2003)认为,教师成长大致可以分为“预备阶段”、“适应阶段”、“迅速发展和稳定阶段”、“停滞和退缩阶段”以及“持续成长阶段”这五个阶段,而教师的信念、认知能力、知识构成、师德状况、交际能力、职业发展意愿等因素均会对教师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

李玉珍(2017)则在研究中将青年教师的成长大致分为“环境适应期”、“成型稳定期”、“创新发展期”以及“提升成熟期”这四个阶段。

总体而言,教师的成长规律无论是从专业发展领域或个人成长领域均可大体分为下列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刚刚进入院校,大部分精力主要集中于熟悉教学、教研基本情况及学生管理工作上,关注重点基本局限在自我发展和环境适应等方面。

第二阶段:教师基本可以胜任教学工作,并逐渐开始进行相关的教学以及科学研究。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各项能力都处在稳定发展的阶段,理论认知逐渐增强,业务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并且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

处于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原因开始形成对教学实践能力的需求。

第三阶段:业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教学方面已经可以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教科研方面也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

这一阶段中依然需要大量的企业和社会实践以保证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第四阶段:业务能力完全成熟。

具备深厚的教学和教科研能力。

3“双師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矛盾3.1培训方式与成长规律间的矛盾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师培训时,往往只重视培训手段本身而忽略了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和成长规律。

李海(2011)在研究中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院校师生比过高、教师培训激励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教师工作量巨大从而失去了去企业进行调研、学习和接受培训的时间,只能凭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来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

再者,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职教师培训过程中不能够结合教师本身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培训,往往都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不同年龄或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实行培训手段、培训内容高度相似甚至完全一致的培训措施,忽略了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动态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效果。

3.2外聘教师与本校教师间的矛盾截止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拥有外聘教师6.8万人,占据当年专职教师数量的25.3%,甚至一些院校中外聘教师的数量超过专职教师。

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初期,由于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造成教师数量不足,缺乏时间和精力才加企业培训或挂职,一些高职院校采用引进外聘教师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本校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或者能力不够的问题。

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叶小明(2006)指出,一些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大量聘请兼职教师解决本校学生实践教学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这一缺陷。

一方面,外聘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实践课程使得部分专职教师失去了参与实践教学指导、提升自身实践指导教学水平的资格。

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工作内容基本停留在学生授课阶段,与校内专职教师缺乏合作互助,无法对校内专职教师——尤其是处在职业初期阶段的专职教师的实践水平起到提升作用(王振洪,2010)。

3.3教师校内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之间的矛盾目前,高职院校以及社会各界对“双师型”教师问题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相关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专职教师“企业挂职”、“进入企业一线进行培训”等相关政策,但是在具体的执行层面,“校内任教”与“企业挂职”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矛盾。

从总体情况来看,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短期的集中培训和教师企业实践是目前“双师型”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

而康小孟(2017)则在研究中指出:“双师型”教师培训应当具备长期性、动态性、循序渐进性等基本特征,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段开展短期集中培训由于缺乏制度安排以及有效的监督、评价、考核等机制使得实践训练基本流于形式,很难满足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需求。

此外,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教研任务重,缺少去企业实践的时间也成为阻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

高职院校应当从根本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4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针对上文中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4.1对外聘教师的基本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外聘教师长期活跃在企业生产一线,普遍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先天优势,针对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这一缺陷,可采取由外聘教师在校内开展长期培训的方式进行缓解,这种机制能够帮助专职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依然可以与企业生产一线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从而充分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将其应用到课堂理论教学中。

因此,对外聘教师的选拔和聘用应当打破传统的雇佣关系,建立长期、长效的监督、考核以及新型合作模式,在提升外聘教师队伍含金量的同时将外聘教师的工作重心进行重新定位,逐渐转为对专职教师进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4.2动态培训及评价机制教师的综合素质伴随着其知识结构、人际交往、专业素养等因素的改变在不同的职业阶段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特征。

高职院校应当对校内专职教师的职业阶段、专业特征、专业实践需求等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了解,根据不同教师个体特征以及不同专业对教师的相应要求设计出具有专业特色或教师类型特色的培训体系以及与培训体系相适应的动态评价机制。

例如:在教师职业阶段初期(1~3年),培训或评价标准应当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为重点,进入职业阶段的中期后(4~6年),逐渐加大“实践能力”以及“理论研究能力”在教师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并最终与“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完全一致。

动态评价体系能够很好的适应教师成长规律,与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心理以及职业信念形成良好的契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评价机制不够“人性化”的问题并有利于各高职院校优化自身资源配置,降低资源浪费。

4.3校企合作模式創新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基本思路是教师通过在企业内的挂职、顶岗等方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

但是,无论是挂职还是顶岗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监督机制缺失、评价体系不合理甚至“走形式”的缺陷。

而企业技术人员或一线员工到校授课往往也不能完全保证课堂效果,校企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无法统一且有时会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校企双方各自的需求。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应当要求校企之间建立新的合作模式,企业做到变“车间”为“课堂”,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场地和人力的支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校方做到变“教师”为“员工”,部分校内教师作为企业员工的组成部分为企业的经营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降低企业用人成本、提升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1]王义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1990125(3).[2]肖凤祥,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3]罗清水.终生教育在国小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研习资讯,1998,15(4).[4]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5]赵昌木.教师成长规律[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3.[6]李玉珍,肖秋怀,苏敏.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规律分析[J].江西化工,2017,(3).[7]李海.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1).[8]叶小明,朱雪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9]王振洪.高职院校兼职师资有效管理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5):7275.[10]康小孟,武智,博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2,(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