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之妙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用典的作用与形式)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用典的作用与形式)
2、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1)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2)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A
B
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矢”,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也看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译文及注释鉴赏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译文及注释鉴赏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译文及注释鉴赏《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这首词是主要表达的是辛弃疾希望范如山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名利的得失,积极出仕以成就功业。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宋代:辛弃疾为范南伯寿。

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

因作此词以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

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

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译文范增因为项羽不杀刘邦怒而撞碎玉斗,范蠡助越灭吴之后带着西施泛舟五湖。

谓英雄之所以能够美名流传,就在于立功万里,为国家和君王效命。

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拼杀得来,并不是靠着恩宠。

可笑泸溪地小如斗,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里小试牛刀?赠送给您两只玉瓯作为寿礼。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注释范南伯:范如山,字南伯,是辛弃疾的内兄。

张南轩:张,安敬夫,自号南轩,张浚之子,时任荆湖北路转运副使。

辟:征召。

宰:县令。

掷地刘郎玉斗:《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范增劝告,放走刘邦。

范增十分气愤,将刘邦送给自己的一双玉斗掷于地,用剑击碎而去。

挂帆西子扁舟:用吴越时期越国大臣范蠡在破吴后与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

兜鍪:战盔,貂蝉为侍从贵臣所着冠上的饰物。

牛刀:这里牛刀是大材,孔子曾以“割鸡焉用牛刀”比喻大材小用。

玉瓯:玉制酒杯。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赏析这首词作于宋淳熙五年(1178)。

词中作者借为范如山祝寿的机会,劝说他不要仿效范增和范蠡,鼓励他应该去泸溪,施展自己的才干,锻练自己的能力,准备为收复祖国失地建功立业。

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

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父亲范邦彦曾仕金为蔡州新息县令,后率豪杰开城迎宋军,举家归宋。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技巧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技巧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技巧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技巧典故,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明用典明用典,就是直接运用典故,读者一看就是知道这是用典。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和用典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如:“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呦呦鹿鸣”,出自《诗经·鹿鸣》,形容鹿叫的声音。

“海不厌深”,这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表示在位者礼贤下士。

全诗借助用典,表达建功立业和为完成大业而渴求贤才的强烈愿望!二、暗用典暗用典,即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出之。

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尾联中暗用“屈原投江”的典故,表达了李白、屈原“同是天涯沦落人”,令人同情,揭示出冷峻而残酷的社会现实。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这三个地名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而怀古用典,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对古代典故、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吟咏,来展现出对历史、人生、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则是通过分析苏轼的这首词,来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度和广度。

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所引发的历史与情感联想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这首词中,苏轼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等地名为引子,通过怀古用典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

永遇乐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宦官,他在职位上受尽抑制,但在写作上却有着出类拔萃的才华。

京口和北固亭则是苏轼在官场上历经风雨、遭遇坎坷时的所在地。

通过这些地名的点题,苏轼引发了对历史与情感的联想,将自己的人生之路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展现出了词人对命运和人生的感慨和沉思。

二、怀古用典的深度与广度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中,苏轼怀古用典的深度和广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线索,引发了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汉代乐府诗的引用,苏轼展现了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敬仰和传承。

他还通过北固亭与古人题咏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怀念和祭奠。

这种深度和广度的怀古用典,不仅展现了词人博大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凸显了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精神的传承。

三、总结与展望:怀古用典的珍贵意义通过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的深度和广度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怀古用典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其珍贵意义不言而喻。

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怀古用典通过对古人、古事、古物的细腻描摹和深刻解读,不仅令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传递了对历史与传统的尊崇和怀念。

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怀古用典的学习和传承,让这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延续,并以更加丰富和生动的方式,为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词,我深感其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丽和珍贵。

辛弃疾用典的巧妙之处

辛弃疾用典的巧妙之处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中经常使用典故,这些典故的巧妙运用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辛弃疾用典的巧妙之处。

首先,辛弃疾善于将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融入到自己的词作中,使其成为表达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他通过典故的运用,使得词作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运用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和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又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借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典故,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其次,辛弃疾在用典时非常注重与词作主题和情感的结合,使得典故能够恰到好处地服务于词作的主题表达。

他善于把握典故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典故的运用将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想象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词作更加富有哲理和内涵。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一句,借用宋代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中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的典故,表达了对元宵节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同时,通过蛾儿、雪柳等形象的描绘,也暗示了作者对美人迟暮的感慨。

最后,辛弃疾在用典时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和表达技巧的运用,使得典故与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形式相得益彰。

他善于运用古朴典雅的语言,使典故与词作的整体风格相吻合,增强了词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辛弃疾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将典故与词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例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和紧张,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综上所述,辛弃疾在词作中运用典故的巧妙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善于将典故与词作主题和情感相结合;二是注重语言的锤炼和表达技巧的运用;三是善于将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融入到自己的词作中,使其成为表达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典故在诗中的妙用

典故在诗中的妙用

典故在诗中的妙用一苇说诗文/高福林怎样才能写好诗⑰——典故在诗中的妙用凡诗文中引用有关史实,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佳句,即称“用典。

”典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用典,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能恰当操运,可以起到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极为丰富意境的作用,给人以灵活鲜明、神韵深远之印象。

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人所说: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目的!袁枚曰:“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这说明用典是理所当然的事。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泊秦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古时歌曲名,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耽醉于酒色场所,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的史事,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寥寥几字,蕴含了极为深刻的内容。

宋人胡世将《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首句“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 眼看中原沦于敌手,哪里有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当年范仲淹、韩琦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不敢骚扰。

当时《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再看“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这是告诉人们历史上收复陕西一带有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 “百二山河”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可敌百人。

还用了“拜将台”“怀贤阁”的典故,以“台欹”、“阁杳”这些历史实物的破坏,表达了对当时朝廷轻视和糟蹋人材的愤怒。

正是这些典故,起到了借古论今的作用。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多报了六具首级而获罪削职。

王和尚讲诗:写诗如何用典?两秘诀可写出精妙诗句,干货分享

王和尚讲诗:写诗如何用典?两秘诀可写出精妙诗句,干货分享

王和尚讲诗:写诗如何用典?两秘诀可写出精妙诗句,干货分享今日谈诗,王和尚细说写诗词如何用典。

第一、何为用典?其内涵与外延用典,也称“用事”或“使事”。

“典”即典故,“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典故即典制和成例子,用于诗词文学则指“古代故事,或者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

从“事”之角度而论,典故多指事例,即具体人和事情。

广告历代律诗选评(恋上古诗词·版画插图版)作者:王新霞京东比如杜甫诗“岂傍青门学种瓜”,其中“青门种瓜”即指秦朝灭亡后,秦国东陵侯召平在长安城东青门种瓜一事,其意多指守节隐居。

需要注意的是,典故之“事”未必指真实存在之事,神话传说之事,也可称为“事典”。

如杜甫诗“八骏随天子”,其中“八骏”即指神话传说中周穆王驭八龙之马巡游天下。

但是,“典故”一词内涵非常广泛。

其宽泛范围可包括:前人之诗句,经史子集中之语句,甚至稗官野史,俗语成语,乃至异端鄙事,也可称为典故。

一般而言,诗句、经典辞句、口语俗语等,也可称之为“语句化用”。

第二、写诗为何要用典?用典三大功能写诗为何要用典?其重要原因在于,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之意涵更丰富,内容更充实。

王和尚以为,用典有以下作用:(1)作者经历与前人经历类似,用典来写更有“千古同慨”之深度,谓之与古人神交。

如杜甫“去国同王粲”句,以王粲自比,表示他和王粲一样都是去国怀乡,内心忧郁沉重。

杜甫还有句曰“诗看子建亲”,表示他如曹植曹子建一样文采飞扬,让人惊叹。

(2)以前代故事来映射当下,可使诗句更有历史厚重感。

如杜甫诗“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杜甫以苏武老年之时终能归汉,汉朝隐士夏黄公因避秦战乱而逃入深山之事,来勉励李白一定能够洗去不白之冤而重获朝廷重用,也夸赞李白的气节和风骨如汉朝隐士一样刚正而飘逸。

(3)用典也可以让诗句典雅庄重,更有诗意表现力。

比如杜甫在《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中有“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一联。

其中“仙桃”既有现实之景,也有事典之雅。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谈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谈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炙. 后人 即以“ 百 里” 牛 。二是 相传 刘备 曾乘 的卢马从 襄 阳城 八 指 西 的檀 溪 水 中一跃 三 丈 。 离 险境 。 运用 这 两个 典 故 , 造一 个 脱 创 雄 奇 的意 境 .不 由让 读 者仿 佛 看 到 战争 爆发 前 犒 劳 出征 将士 的 壮 观场 面 和战 场上 铁骑 飞驰 敌 阵的激 烈场 景 , 极具 穿透 力 。 四 、 洁精 练 。 简 内涵 丰 富。如 : 刘 禹锡 《 乐 天扬州 初逢 席 上见赠 》 怀 旧空 吟 闻笛赋 。 到 酬 中“ 乡翻似 烂柯 人 ”这 里运 用 了向 秀闻笛 、 质遇 仙两 个典 故表 达贬 . 王 官 二 十多 年后 回归 时的 感受 。以 “ 笛赋 ” 闻 隐含 对 当时 统 治者 迫
其外形 之 工整 。 其次 我们 来说 诗词 用 典 的主要 形式 。 用典 从形 式来 看 . 常用 和 常见 的主 要有 引用历 史故 事 和化 用 前人 诗句 两种 。
作的《 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 , 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 啻
引 用历 史 故事 , 叫“ 事 ” 也 用 。即把 典 故浓 缩 化 为诗 句 , 以 借 夏 : 死 时期 正值 国运 衰微 之 际 。 而这 些 统 治者 不 以 国事 为重 , 而聚 集 抒 怀言 志 或影 射 时事 。 如李 清 照 的《 日绝句 》 生 当作 人 杰 , 反 不肯 过江 东 。李清 照是 我 国文学 史上 最 于酒 楼之 中欣 赏靡 靡 之音 。怎 能不 使诗 人 产 生 历史 可 能 重演 的 亦 为鬼 雄 。至今 思项 羽 。 称 不徒 俯视 巾帼 , 直 隐忧 ?所 以 。 诗人 这里 是借 陈后 主 因荒 淫享 乐终 致亡 国 的历史 讽 伟 大 的女词 人 。后世 对 她的词 评价 颇 高 , 其 “ 欲 压倒 须 眉 ” 《 坛 丛话 》 。相 对 而 言 , (词 ) 李清 照 的诗 流 传 下来 的 刺晚 唐那 些醉 生 梦死 的统 治者 不从 中汲取 教训 。 极 少 . 这 一首 却一 扫其 词 的婉 约缠绵 , 格悲 壮飘 逸 , 但 风 最为 人所 二、 抒情 育 志 。 明心 迹 。如 : 表 诗 二句语 气 激 昂慷慨 , 铿锵 有 力 , 已成千 古名 句 。 、 三 如苏 轼 在 《 城子 . 州 出猎 》 持节 云 中 , E遣冯 唐 ? ” 赞 叹 ! 的一 、 江 密 “ 何 l 中 秦 项 引用 了一 个典 故 。据 《 书 ・ 唐传 》 载 : 文帝 时 , 尚为 云 中 汉 冯 记 汉 魏 四句 随 即用典 : 末 . 羽 与刘 邦 争天 下 。刘 邦 的 主将 韩 信 于垓 项 败 太守 . 御 匈 奴有 功 . 因报 功 时 多报 了六 个 首 级 而 获 罪 削 职 。 下 设 十面 埋伏 , 羽 杀 出重 围 。 退 至乌 江 。乌 江 亭长 劝 他 回江 抵 只 东 像 还 后来 . 帝 采 纳 冯唐 的劝 谏 。 冯 唐 持 符节 到云 中去 赦 免 魏 尚 。 东 去重 振 旗 鼓 。 山 再起 , 当年 率 八 百 儿 郎那 样 破 釜 沉 舟 , 文 派 自言“ 颜 见江 东父 老 ” 终不 肯渡 , 无 , 这 里诗 人 身在 密 州 。 怀才 不 遇 、 志难 酬 , 壮 以魏 尚 自喻 , 望 有一 可背水 一 战 !但他 羞愧 难 当 。 希 天 . 廷也 能 派遣 象 冯唐 这 样 的人 前来 。 朝 抒发 了渴 望 报效 朝 廷 的 遂拨 剑 自刎而 死 . 得 英勇 . 死 毫无 腆 颜偷 生 , 得女 词人 的深 深敬 博 意和 扼腕 !这 就是 把历 史故 事 浓缩 化为 诗句 , 高度概 括 的形式 用 壮 志豪 情 。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应用典之妙一、引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千古名篇,以写实的手法勾勒了北固亭的壮丽景色,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之情,与忧国忧民的情怀相融合。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评述这首诗,探讨其内涵与诗人的妙用典之处。

二、詹事诚登北固亭,望南岳山十二峰。

北固亭作为唐代盛京东都洛阳的名胜之地,自古以来就以雄伟壮丽、山水秀丽而闻名。

杨炯在此基础上,以当时京顺钊汝小县的卑下身份,费尽周折来到北固亭,登上北固亭楼,迎接他绝峰起伏的壮丽景色。

这一情节贯穿整篇诗篇,使人感受到主人公詹事诚的情感和心境。

三、北固亭“怀古”的妙用“怀古”是文人雅士对于历史情怀的追溯和思考,杨炯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展示了诗人的文化素养和情感体验。

在诗中,詹事诚怀念了昔日的辉煌,同时也展示了自己作为文人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四、山水描写的深度与广度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杨炯以细腻、繁复而又不失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北固亭的壮丽景色。

他用诗人般的“臆造”和“才气”,将北固亭的山水之美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身临其境。

五、内涵与个人观点杨炯不仅仅是通过对北固亭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壮丽山水的感慨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这是诗人对时代背景、政治风云的情感反映,也是他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示范。

作为诗人,他不仅仅是追求山水之美,更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家国之忧。

六、总结与回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杨炯的佳作,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之情和山水之美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于家国情怀的追求和表达。

诗中的典雅语言、细腻描写以及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独到见解,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获得阅读愉悦,也为我们思考历史和珍视当下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诗歌的抒情和用典艺术

赏析诗歌的抒情和用典艺术
③“如斗大”用南朝宋大将军宗悫的故事表示自己体会到范南伯 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 ④“牛刀”出自《论语·阳货》,词人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伯 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泸溪治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试赏析本词下片的抒情艺术。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 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 笑我来、何来怆遗情?东山④老,可堪岁晚, 独听桓筝⑤
试赏析本词下片的抒情艺术。
①下片前五句借景抒情,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 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 失望之情。
②“信劳生”“笑我来”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 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之情
• ②《晋书·陶渊明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曲躬,即弯 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
③《后汉书·严光传》:光武即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 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
泽中。”
或云后车①载,藏去无复在。 至老不曲躬②,羊裘行泽中③。
本诗最后四句,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 简要分析。
而作《黍离》《麦秀》。
第二首诗:借事抒情(或“用典抒情”“间接抒情”)。借建都金陵的诸国创业的 艰辛和子孙败落的历史现象以及司马道子东府的衰败以及殷商旧事,表达了物是 人非、昔盛今衰,却又无力左右兴亡更替的伤感无奈之情,表达了对逸豫亡身、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 叶梦得
赏析诗歌的写景 和用典艺术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赏析抒情艺术
诗歌就是抒情艺术,中国古典诗歌更是如此。高考古典 诗歌鉴赏最重要的内容和题型之一就是赏析抒情艺术。这 种题型在题干中一般有“如何抒情”“抒情特色(方式)” 等字眼。答这种题型,要答出抒情方式和情感内涵两个要 点。抒情方式有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如果是间接抒 情,则一定要答出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人、物抒情等具 体方式,个别的还涉及对比衬托等手法,然后指明所要表 达的情感即可。如果题目问的是“如何抒情的”,且问的 是全篇或者词的上片或下片,则还要逐联逐句地分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用典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用典

课文梳理
【名家用典】
八下 明朝散发弄扁舟 。 1.人生在世不称意,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 3.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相见赠》) 4.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 (李商隐《无题》)
课文梳理
七下 1. 戎马关山北
【名家用典】
,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2.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 (郑谷《鹧鸪》) 稍逊风骚 。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毛泽东《沁园春 雪》) 4.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5.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崔颢《黄鹤楼》)
实战演练
渔家傲(1) (宋)王安石
《中考说明》P179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运用了什么手法?这首词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4分)
【改编题】词中最后一句“贪梦好,茫然忘了邯 【改编题】词中最后一句“贪梦好,茫然忘了邯 郸道”历来为人们称道,试品析其妙处。( 4 分) 郸道”历来为人们称道,试品析其妙处。( 4 分)
寄 语:
以诗词为伴, 过诗意人生!
谢谢指导!
经典题例三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答:【略】
2.细读全词,下阕中划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请加以赏析。(4分)【想一想答题步骤】 答:运用冯唐持节云中的典故;(1分)魏尚因错被免后, 朝廷派冯唐持节云中赦免魏尚而使魏尚重新得以重用。 (1分) 作者借此拿魏尚自比,含蓄委婉地希望自己也能 得到朝廷重用。(2分)

《滕王阁序》的用典之妙(1)

《滕王阁序》的用典之妙(1)

《滕王阁序》的用典之妙作者:徐逢春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2013年第02期王勃的《滕王阁序》历来被誉为“千古奇文”。

该文“奇”在何处?“奇”之一就是用典精彩纷呈,并且契合主旨,显得隽永、典雅而和谐。

文章用典紧扣题意,开篇就用“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之典赞美滕王阁所在地物珍人杰,钟灵毓秀。

接着写“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盛赞赴宴嘉宾豪爽善饮,气概超越陶渊明;才华卓著,堪比曹植、谢灵运。

往下典随意转,一连用“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三典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难抑、渴望年轻的自己再受国君重用的复杂感情。

王勃年少才高,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被授朝散郎。

唐高宗的第六个儿子李贤召他入王府,让他做了修撰官。

此时的王勃认为自己“材足以动俗,智足以济世”,立志要为国家建功立业。

可是,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施展,就由于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被高宗视之为挑拨诸王关系而撵出了王府。

遭此厄运,王勃宏志未变。

而要实现宏志,就必须受到朝廷的重用。

因此,王勃“怀帝阍”,“奉宣室”,暗喻自己对朝廷的向往;写冯唐、李广,婉示即使是贤人,遇上明君也难免遭受不幸;书贾谊受屈,梁鸿被窜,发愤懑的同时寄望于“圣主”“明时”。

再笔触一转,援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之典,显示自己面对“贪泉”“涸辙”这样的浊境厄运,仍然能“达人知命”,心爽乐观;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之典,正写品行高洁的孟尝为官但不受重用而后归田来自比遭遇,反写狂放不羁的阮籍,以表白自己不会像他那样自毁而会坚持高远的追求;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之典,借功业显赫的终军、班超、宗悫表达自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言以蔽之,这三典旨在表明自己绝不会因一时受挫而颓唐不振。

用典微课

用典微课
用典的目的,因为它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 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 诗人对往事的
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 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 的。只有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 情感所在。
用典分析举例
•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1、这个典故的本义是孙仲谋即孙权,三国
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 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 卫了家园。
3、 运用典故,还可以使语言典雅精炼。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卒章显其志,词人最后想说自 己虽然老了,还期望为国效力,收复中原,可是朝廷一味 屈膝媚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词中只用了“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便曲尽其义,既简洁明了,又 不失其雅。
怎样来分析典故
1.了解典故内容的本身 才能理解诗人
• 2、涵咏意象和炼字。这句中的“无觅”是 无处寻找,指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再无处可 寻了。
• 3、寻觅情感。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 对孙权的敬仰之情和渴望像孙权一样建功 立业之情。
分析典故的方法
• 1、还原典故本身的含义。 • 2、涵咏典故中的意象和炼字。 • 3、寻觅感情。
谢谢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用典
学习目标
·了解用典的含义和作用。 ·学故事、神话传说和前人妙语警 句的引用,借此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情感。
用典有何妙处
1、 增强说服力,即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 观点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话是正确的。
2、有些不便说的内容,用典就可以表达得委婉、含蓄 ,效果更好。王勃《滕王阁序》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时”之句。这里王勃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来 影射他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时运不齐 ,命途多舛”的感慨。其实是不满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 典故,表达得非常委婉。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盘点那些古诗词中巧妙的用典,读起来意味深长!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盘点那些古诗词中巧妙的用典,读起来意味深长!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典故,不仅可以让诗词的表达更为形象,还可以让诗词读起来含蓄典雅,别有一番诗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词中的这些常用典故吧!1.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4.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5.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6.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苍狗。

7.献芹:也说“芹献”。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8.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

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石鼓歌》韩愈唐诗原文及鉴赏

《石鼓歌》韩愈唐诗原文及鉴赏

《石鼓歌》韩愈唐诗原文及鉴赏《石鼓歌》韩愈唐诗原文及鉴赏《石鼓歌》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

此诗从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它的价值,其创作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石鼓歌》韩愈唐诗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周纲陵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科。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

日销月烁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辨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韩愈诗鉴赏:初唐时石鼓出土于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宝鸡)三畤原。

这一事件如发生在今天,必会惊传为“考古新发现”而震动中外,但是此时却不可思议地有些萧然。

因为在朝廷眼中,它们不过是几块长满苔藓的破烂玩意,因此其遭遇自难与郡国之所出鼎彝相提并论了。

就诗歌而言,韩愈之前,杜甫只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带过一笔,此后韦应物虽写过一首《石鼓歌》,但因缺少热情和略乏文采,恐怕在《韦苏州集》中也属下乘之作。

诗歌中常见典故赏析

诗歌中常见典故赏析

赏析诗歌中的常见典故★★考点解读★★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因为对古代文化或古人事迹了解不多,遇到用典的现象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所以,学习典故很有必要。

★★技巧点拨★★用典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②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2. 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用到了“树”的意象,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答案】2.相同。

都以树为喻,传达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酬》诗中以“病树”比喻自己,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表达出豁达的襟怀。

本诗用“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达了对生死问题清醒乐观的认识。

【解析】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辛弃疾为范南伯①寿。

时南伯为张南轩②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

因作此词勉之。

浅析《滕王阁序》用典之妙

浅析《滕王阁序》用典之妙

浅析《滕王阁序》用典之妙《浅析〈滕王阁序〉用典之妙》《滕王阁序》是初唐文学家王勃的一篇传世佳作,其辞藻华丽,意境优美,尤其是用典之精妙,令人赞叹不已。

用典,即在诗词文章中引用古代的故事、传说、名言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还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

王勃开篇便用“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点明滕王阁所在的地理位置。

其中“星分翼轸”一句,就引用了天文学中的典故。

翼、轸是星宿名,古人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区域相对应,通过这种用典,形象地描绘出滕王阁所在之地的天文方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高远的氛围。

在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时,王勃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这里用了“龙光射牛斗之墟”的典故,传说西晋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后雷焕于丰城狱中掘地得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王勃借此典故,夸赞此地有珍奇宝物,光华夺目。

而“徐孺下陈蕃之榻”则说的是东汉名士徐孺子,太守陈蕃极为敬重他,专门为他设一榻,只有徐孺子来访时才放下。

通过这个典故,王勃赞扬此地人才辈出,且能受到尊重和礼遇。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一句中,“睢园绿竹”引用了西汉梁孝王在睢园宴客的典故,展现出宴会的豪华;“彭泽之樽”指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喜欢饮酒,这里借指豪爽善饮之人;“邺水朱华”用了曹植在邺都作《公宴诗》,其中有“朱华冒绿池”的诗句,赞美宾客的文采;“临川之笔”则指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才华出众。

这一系列典故的运用,将滕王阁宴会上的宾客与古代的名人雅士相媲美,烘托出宴会的高雅和宾客的才华横溢。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这里的“望长安于日下”化用了晋明帝“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的思念和对前途的迷茫;“目吴会于云间”则让人联想到古代吴地的繁华。

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用典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来说,用典就是通过引用成语、谚语、典故等文化符号来表达思想、观点、情感等。

用典有很多的作用,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使用,都能够取得不同的效果。

下面,本文就深入探讨一下用典的作用。

一、引人入胜,增加表现力用典可以增加作品或者文章的表现力和深度,从而吸引读者或者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或者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引用成语或者谚语可以通过一句简洁而含蓄的话,把作者的看法和思想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人入胜。

不仅如此,用典还能够让读者或者听众感受到某种文化气息,更容易被吸引。

二、深刻的言简意赅用典强调的是精炼凝练,言简意赅。

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或者深刻的观点,通过用典来表达就可以大大提高表现力。

用典不必泛泛而谈,却可以表达出很深刻、很准确的观点和思想,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言语的美感。

三、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内容,如成语、谚语、典故等。

用典就是借助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向读者或者听众宣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中国的文化内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同时,用典也可以让现代人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丰富文字表达的形式在同一主题下,用典不仅可以通过细微的差别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陈述作者主题的方方面面,丰富了文字表达的形式。

用典灵活多变,有时我们可以明示或文艺地隐含,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情感,用典可以让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五、点到即止,巧妙串联适当的用一些常见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能够使文章的语言更易于流传、传播,同时也使读者的理解更为通透、流畅,避免了繁复的表达。

在文章中点到即止,切中要害,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观点,而且用典可以让一个主题或一个段落之间产生联系,让文章更加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六、彰显个性,增加文化魅力用典是一种文化表现方式,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和修养的体现。

九万里中鲲自化的用典的妙处

九万里中鲲自化的用典的妙处

九万里中鲲自化的用典的妙处
“九万里中鲲自化”这句诗句,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

这句诗的用典部分,实际上是对《庄子》中“鲲鹏化蝶”故事的引申和发挥。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句诗的用典妙处。

首先,这句诗中的“九万里”一词,借用了《庄子》中鲲鹏展翅高飞的故事。

在庄子的故事中,鲲鹏从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大风,展翅高飞,达到九万里高空。

这句诗巧妙地借用这一故事,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广阔无垠、自由自在的天地。

其次,“鲲自化”一语,是对“鲲鹏化蝶”故事的引申。

在庄子的故事中,鲲鹏化为蝴蝶,象征着从尘世中超脱,进入自由的境界。

这句诗中的“鲲自化”,寓意着诗人心中的自由和超脱,是对人生的理想状态的向往。

此外,这句诗的用典还增加了语言的美感。

通过借用古代典故,诗人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诗句中,使诗句显得古朴典雅,富有韵味。

这种美感,不仅使诗句本身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能让读者在欣赏诗句的同时,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
精深。

最后,这句诗的用典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通过“九万里中鲲自化”这句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人生应该追求自由和超脱,应该尽力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种理解,无疑给诗句注入了强烈的哲理性,使诗句具有了深远的意蕴。

“九万里中鲲自化”这句诗的用典妙处体现在多个方面:它描绘了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天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状态的向往,增加了诗句的美感,并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这些妙处使得这句诗成为了一个富有哲理性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写人之妙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咏物之妙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写景之妙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之妙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比拟之妙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之妙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反衬之妙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对比之妙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移情之妙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结句之妙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之妙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细节之妙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炼字之妙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抒情之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情之妙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构思之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趣之妙(创意语文工作坊——微信CL8828322,敬请关注)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
贾谊贬长沙一事,常被后来的文人用以抒写怀才不遇之悲,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中就曾以贾谊寄怀。

但是,在这首诗里,诗人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

但前加上可怜两字就更耐人寻味。

原来“夜半前席”的重贤只是一种姿态。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诗人用贾谊的典故,实际上书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奇等,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在诗歌中援引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借赞扬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可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表达更深的思想情感。

化用前人诗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本出自《诗经》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原本表达的是小儿女的爱情情思,但在曹操笔下,变成了对人才的渴望,表现出了一种王者的大气。

1、送杜审言
唐代: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晋书。

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

‘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

’即补焕丰城令。

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2、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病欲疏一作: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

“老马”用了《韩非子。

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

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

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3、发潭州
唐代: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高名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这一联为用典抒情。

诗人登舟而行,百感交集,情不能已,浮想联翩。

身处湘地,他很自然地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因才高而为大臣所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又想到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冠绝一时,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
被贬为潭州都督。

历史上的才人志士命运是何等相似,诗人不也是因疏救房琯,离开朝廷而沉沦不偶吗?正因为如此,这两位古人的遭遇才引起诗人感情上强烈的共鸣。

显然,诗人是在借古人以抒写情怀。

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就是说不要因为用典而使诗句晦涩难懂,杜甫这里用典,因是触景而联想,十分妥贴,“借人形己”,手法高妙。

(创意语文工作坊——微信CL8828322,敬请关注)
高考对接:【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
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2)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