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山魁夷的_一片树叶_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合集下载

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的“静”之美

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的“静”之美

Arts circle理论广角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的“静”之美文/吴慎峰[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要】东山魁夷是享有世界声誉的20世纪日本的著名风景画家,他的绘画既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愫,又具有现代艺术的风格。

本文试从“静”的角度来阐述东山魁夷绘画之美的理念和风格的成因。

【关键词】东山魁夷;风景画;静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现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日本画界“三座大山”(东山魁夷、平山郁夫、高山辰雄)之首。

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

他的画面既吸收了许多西方绘画的特点,又不断探索日本民族特色的美,形成了日本民族特色的风格,其作品的独特形式直接体现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直指观者的心灵深处。

一、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观日本这一东方民族有其传统的“物之哀”的审美观——既对自然和人生深深地依恋又淡淡的感伤,是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哲学。

对无常宿命的真诚的信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种对人生的感知深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东山魁夷对风景世界、对生命的思考。

他在《风景打开了眼界》一文中平淡的叙述常常体现“无常”这一思想。

“偶然来到这世上的我,不久又将要离开,到别的什么地方去,理应没有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常住之家。

轮回和无常才是生的证明。

”①东山魁夷对春、夏、秋、冬变化的观察,感受着大自然变迁的世故,其实也正体现着这种对人生宿命及悲喜的“物之哀”情节。

日本整个民族始终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把自然看成和生命的整体,人也包含其中,与自然的亲密融合成为日本民族重要的生活美学特质。

日本传统的审美中又体现对大自然一切美好东西的热爱——山、海、月光、湖,是日本文化的根,万物有灵的思想和禅宗文化中惠及万物的观念。

面对大自然时,自己就忘记一切,甚至是自己,这样才能把握真实。

同时,日本传统的审美结构中包含着“幽玄”的因素,其审美情趣追求抽象的玄思、虚、静、空、否定之否定。

二、画家自身特质与经历东山魁夷出生在日本神户——一座依山傍海的美丽城市。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日本名画家东山魁夷评语:牧溪的画有浓重的氛围,且非常逼真,而他将 这些包含在内里,形成风趣而柔和的表现,是很有趣,很有诗韵的。因而,他 的画最符合日本人的爱好,最符合日本人的纤细感觉。
因而,最适应日本人的纤细感觉,摄住了“幽玄”与“空寂”的大和民族 的心灵,在日本备受推崇和赞美。
2、自然环境对日本审美意识的影响
那么, 禅宗意识的深层渗 透、禅宗美学对日本美学的影 响就是“ 空寂” 美意识产生 的“阳光”、“雨露”正是由 于禅意识的渗透, “空寂” 美 意识才得以确立和不断发展。
单 击此处 添加标 题
禅宗美学对日本民族审美情趣的最大影响在于它促 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在世界观的问题上, 禅宗认为 世界本原即“ 佛心” , 即“ 空” 。
单击添加标题
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属于日本固有的美 范畴。
从古代起,“哀”就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 本文学和文艺的形成,其内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丰 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 术美的形态一种纯粹的美意识。
单 击此处 添加标 题
“空寂美. 幽玄美”
“空寂、幽玄” 日本文化以“空寂”作为美意识的主流,在各个艺
术领域,尤其是在能艺、绘画两个领域构筑起“空寂的 幽玄美”的世界。这种美意识体现在用墨来代替色彩来 画的水墨画上。
单击添加标题
十三世纪中国南宋时代的禅僧画家牧溪,其水墨画逼真传神,具有浓重的 艺术氛围,表现上风趣而柔和,情趣中富含诗韵。 在中国美术史上,牧溪 的画并没有多重的分量,而在日本人的美意识追求中,其真正艺术价值得到了 承认。可以说,牧溪在日本的声望与尊崇远胜于故土。
一是川端的接班 人三岛由纪夫的剖腹 自杀;
二是助警察头子 秦野章竞选失败引起 文艺界的极大非议;

[人生感悟]一片树叶——东山魁夷

[人生感悟]一片树叶——东山魁夷

[人生感悟]一片树叶——东山魁夷一片树叶——东山魁夷人看待自然和风景,应当以谦虚、恭顺的态度。

为此,出门旅行是很有必要的,同大自然直接接触,或深入异乡,领略一下当地人的生活情趣。

然而,就是我们的周围,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叶,只要用心观察,有时领略到生命的涵义也是很深刻的。

我凝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精确地说道,就是在凝视枝头上的一片树叶,它在夏日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和泛着美丽的绿色。

这不禁并使我想到了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见的情景。

那就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大爆的地方,吊着一片枯萎的黄叶,没多久就瓦解了枝条飞舞至地上,而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勇敢的嫩芽,生机勃勃地问世了。

任凭寒风如何残暴猛烈,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地忍受着,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等待着春风拂来。

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

于是我感觉到春天已临近,万物都开始在催芽。

春天终于去了,这嫩芽高高兴兴地吐翠了。

然而,堆放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坏成春泥,滋润着树根。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

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

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

你的未来我已预测了。

至了仲夏,鹤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迎过,那喳喳凉风变为了诗所的哀吟,天气也随之炎热出来。

没过多久,树根深处秋虫的吟诵替代了寒蝉凄切的长啸,这唧唧虫鸣,的确为静寂的秋夜平添了不少情趣。

不知不觉中,你的绿意黯然失色了,最终变成了一片黄叶,在瑟瑟的秋雨里垂挂着。

夜里秋风敲打着窗子,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

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了一个嫩芽。

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腐烂化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的涅槃,不光就是一片绿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存有一个相同的爱人。

一叶坠地,决不就是毫无意义的。

从茶道来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2

从茶道来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2

从茶道来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本文着重从其美学价值出发,以茶道的精神内涵为突破口,探讨研究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 而作为茶道灵魂的茶道精神内涵,不仅极具教育价值,其美学价值亦不可忽视,可以说茶道精神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识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一个缩影。

而审美意识作为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历史和自然的映照,对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值得我们研究。

1.茶道的起源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

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

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

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

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

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

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

接着在东山时代,以东山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室町书院茶文化,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

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一片树叶》是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其简洁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

在这幅作品中,东山魁夷以一片树叶为题材,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命的美好。

这幅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艺术和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这幅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东山魁夷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在《一片树叶》中,画家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一片树叶的形态,树叶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可以感受到它的轻盈和柔软。

而树叶的周围是一片淡雅的蓝色,给人一种宁静和清新的感觉。

这幅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他用简洁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细微的美好。

其次,这幅作品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在《一片树叶》中,东山魁夷运用了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了一种简约而深刻的美感。

他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和繁复的细节,只用简单的笔触就能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这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艺术并不在于繁复和复杂,而在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美的敏感。

这幅作品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它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也可以让人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让我更加热爱艺术,也更加珍惜艺术给我带来的美好。

最后,这幅作品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在《一片树叶》中,东山魁夷用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了生命的美好和脆弱。

一片树叶虽然微小,却包含着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它在风中摇曳,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韧性。

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这幅作品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总之,《一片树叶》是一幅充满着深刻意境和美好情感的作品,它让我对艺术和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这幅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东山魁夷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更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东山魁夷风景画主题与风格审美

东山魁夷风景画主题与风格审美

东山魁夷风景画主题与风格审美作者:王晓凤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10期摘要:东山对传统文化与技法的重新诠释与西方哲理的相结合彰显了他的独特性。

东山的绘画作品中蕴含空寂、幽玄的意境,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常与哀感。

与之相的,自然中最常见的山、水、树成为他风景画中表现最多的主题,他的作品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

他的绘画是属于日本的,又蕴藉着东方情调之美。

东山魁夷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作品非常注重形式,富有装饰性,传统而现代。

关键词:东山魁夷;风景画;物哀;饰性一、“山”“海”“树”三大绘画主题东山作为风景画家,其绘画的内容无可厚非,肯定是日本的风景。

风景的范围太广泛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情感,自然会对不同的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整体而言,东山魁夷作品里山、水、树所占的比例最大,偶尔会有小动物出现,为宁静的画面带来一丝喧嚣。

但是很快,一缕喧嚣便融入更深的宁静。

(一)“山”“山与海—不消说,这是代表日本风景的两大重要因素”[1]。

东山魁夷用这句话形容日本风景画的主题很贴切,这句话也映射了他自己的创作题材。

在东山魁夷的作品里,描绘山的很多,这和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

东山考入东京美术学院之后,得以领略日本起伏的山川,感受山国世界的雄姿。

这对一个在海边长大的孩子来说是颇具震撼力的。

东山在步入山的世界时才深深地感受到四季的更替,贫瘠的土地上植物身上爆发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残照》是东山魁夷作于1947年的成名之作,坚韧不拔的山正是战后东山内心的写照。

在这幅画里,层峦叠嶂的山脉越推越远,直到朦胧的天空,意境悠远,并没有以山的奇拔取利。

温润坚强中彰显着对自然的忠诚,对生命的热爱。

这幅作品作于作者人生的最低谷,聊以慰藉的人与物都逝去了,唯一能拯救自己的只能是坚强。

从这幅作品里可以感受到寂静,淡淡的哀伤,以及坚强。

(二)“海”东山魁夷的作品里也有很多描绘了水,在他的作品里,水是宁静的,没有任何波澜。

东山魁夷画中的王维诗意

东山魁夷画中的王维诗意

东山魁夷画中的王维诗意东山魁夷画中的王维诗意黄小金韩红东山魁夷的画与王维的诗的共同之处在于其中的"禅趣",其意境冲淡玄远,格调宁淡超脱,正是他们的人生境界的反映.东山魁夷(1908--1999年)的画气势恢弘,境界恬静幽玄,平明蕴藉,他的散文质朴简洁,意境清明澄澈,素雅平淡.在东山魁夷以森林为题材的画中,仿佛水汽氤氲,他用近似图案的造型在画面上铺排,那些树林亦虚亦实,亦真亦幻,单纯中蕴涵着丰富,清澈中透着虚静;恬淡而幽玄,简洁而空灵.画家那种静穆亲切,典雅质朴的风格,以及光和色折射出来的灵魂的纯净清澈,令人想起我国唐代有诗佛之称的王维的山水诗的意境.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字取之佛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维摩诘居士.王维在母亲崔氏影响下,从小习佛,初宗北禅,后皈依南宗禅.而慧能开创的禅宗,是以"即心既佛"为主要内容的心性学说,在此影响下形成了王维追求空灵之美,清净之心的禅宗审美观,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便是山水田园诗的"空灵"风格和水墨山水画的"淡远"意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在此诗中, 王维构想着那种万籁俱寂,宛如太古之境的清冷幽静的境界,恰是他自身心灵的表述,也是空廓虚无的境界.陈允吉分析说,诗人创造如此幽深空寂的境界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幻觉,"诗人由此体证着《金刚般若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正因为"心空",诗人才会有如此恬淡的心情,高洁的人品,高雅的情趣和悠远的意境.人生哲学往往决定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禅宗追求心空境界.禅义之内涵讲的就是一个"空" 字,《六祖坛经》道"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本来无一物"是一种彻底的空,它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无着无碍,自由超越的境界.禅宗还特别强调山水自然对证悟禅理的重要作用,《五灯会元?卷十七》还记载青原惟信禅师体证佛性的话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在禅宗观念中,山水自然不仅无知无欲因而没有痛苦烦恼,而且不是通过抽象的言说,而是直观感性地向人呈示,从而给人启示,使人开悟.可见自由旷达,心无挂碍,寄情于山水正是禅人的精神特点及人生境界.禅宗是避世主义哲学,它以澄澈宁静的观照方式,无心无念的生活态度,将人的各种情感欲念引向空无的永恒,化为心灵深处对物欲情感的澹泊.因此,禅宗对诗歌渗透的结果必然带来真正的审美情趣的平淡化.王维以清净澹泊的生活为精神解脱的途径, 所以他的山水诗常充满禅意的"平淡".总之,"以禅趣入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一种重要形式,所谓禅趣是指进入禅定时轻灵愉悦, 宁淡自然的意味,它又叫'禅悦','禅味'",一种对虚和萧散,冲淡玄远,空灵虚幻等的审美追求,而东山魁夷的画也体现了类似的意味. 东山魁夷的艺术气质与王维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一同样的对自然山水的爱好,绘画行文同样的玄远,冲淡.东山魁夷在绘画的同时也是一位2005.3东山魁夷画中的王维诗意满腹锦绣的文章高手.其美文成就与川I端康成并称"双璧",他也像王维一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路》在东山魁夷笔下是以幽深静穆的蓝色苍穹为背景的,画面色彩单纯,柔和,含蓄;构图简洁,平淡,路笔直而缓慢地向上延伸逐渐远去,消失在虚无中,气氛疏简,静谧,空灵,虚幻,玄远.关于《路》东山魁夷有一段自己的解说:"我创作这幅《路》时,在思考今后将走的路的过程中,有时也观望已经走过来的路.……在人生旅途上会有许多歧路,与其说按照我自己意志的驱使不如说是一种更巨大的力量在驱动着我.这种想法至今未变.但在我心中早已培育了要走这条路的意志,所以才形成这幅作品吧.可以说我的心一旦平静,我的方向也就相当清楚地固定下来了.这条路既不是明朗的骄阳普照的路,也不是笼罩着阴影凄迷暗淡的路,而是一条在清晨微明中,平静安详地呼吸着的,坦荡的,自由自在的路".看东山魁夷这幅画,又吟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领略到了禅意——一种"看山还是山"的意味,他的路是一条人性从束缚到自由的道路,一条"平静安详呼吸着的,坦荡的,自由自在的路",蕴涵着平淡,超脱,虚无的气质之美的"路",他对自然山川I的体会也像王维一样已经透入到了最底一层.景物在他的眼里已经隐而不见,所呈现的只是自然的一种精髓,一种本真的面目,一种原来的自然状态.作品《绿》,山色空漾,水平如镜,绿色如洗,境界空旷,静谧,幽清明净,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的诗句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恬淡,清新之中流露出虚空超脱的精神气质.东山魁夷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特性一一崇尚宁静与幽玄,素雅与柔和,开朗与单纯之美, 其作品清远冲淡的气质与王维审美趣味的相似正是由于中日文化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日本文化的母体是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雨露浸润了日本,使日本文化大放异彩,14世纪以后从中国传入的禅宗文化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及全体国民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都影响颇大.幽玄是日本审美意识中最重要的范畴,也是艺术美范畴序列中的核心范畴.据日本学者铃木修次对"幽玄"一词的考证是源于中国.是指"词旨深奥"所具有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含蓄美.韩愈在评王维的禅昧诗时说:"研文较幽玄".明代胡应麟评王维诗时也说:"摩诘五味绝,穷幽极玄".可见中国传统审美观对日本民族审美趣味的渗透,东山魁夷的艺术气质里闪现出来的王维精神也就情有可原了.日本美学范畴本身就有着明确的情感色彩,体现出了情感主体对外物之爱的情感价值判断. 例如"物哀","闲寂"等范畴都拥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日本人谈美,实则是指主体的美感.所谓美,不是视觉上的美丽,而是由心里产生出的一些光辉,也就是说美是精神的产物.用东山魁夷的话说:"……我画的是作为人类心灵象征的风景,风景本身就阐明人的心灵,……"对此我国学者也指出:"空寂和闲寂范畴都是属于主观性的东西,单纯表现主观的情愫,与禅宗精神有着深刻具体的联系,都带有精神主义,神秘主义的色彩."东山魁夷画风的静寂,清澄,宁淡,玄远的气质,那种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艺术境界也是他的人生境界,他的审美趣味代表了大和民族的审美特性,但也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与王维作品的艺术气质有极大的共性一一那就是禅宗的人生观与审美观.艺术家的人格涵养决定了其作品的格调,禅宗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它的最高宗旨是积极肯定人生,把握人生,建构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而且为人们提供一条进入最高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所谓人生境界,乃是指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境界乃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心灵对物欲,利害等的超越与升华,东山魁夷与王维作品的宁淡玄远, 空灵超脱的高雅格调源之于他们的高洁人品,正是由于他们的人生境界的反映.。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一片树叶》是东山魁夷的一幅作品,它刻画了一片树叶在细雨中的风姿。

这幅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在这幅作品中,东山魁夷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巧,将一片树叶在细雨中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树叶轻盈地飘落在细雨中,仿佛在舞动着自己的身姿,展现出一种优雅和自然的美感。

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细雨中的树叶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看到树叶在雨中摇曳的姿态。

这种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表现,让我不禁为之倾倒。

除了对细节的刻画,东山魁夷在《一片树叶》中还通过色彩和构图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宁静和安逸的氛围。

整幅画面以淡雅的绿色为主调,配以淡淡的蓝色和白色,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清新而柔和。

这种色彩的运用,使得整个画面散发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

通过欣赏《一片树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一片树叶虽然微小,却能够在细雨中展现出自己的美丽和风采。

它轻盈地飘落在雨中,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正是这些微小的存在构成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我们应当像一片树叶一样,坚韧而顽强地生存下去,感受生命的美好,珍惜眼前的一切。

通过欣赏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希望自己能够像一片树叶一样,顽强而坚韧地生活,感受生命的美好,珍惜眼前的一切。

同时,我也会更加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以一片树叶》是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之一。

这幅作品以一片树叶为主题,展现了东山魁夷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东山魁夷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理解。

首先,从作品的视觉效果来看,《以一片树叶》展现了东山魁夷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

在这幅作品中,一片树叶被放大到了整幅画面的中心位置,树叶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可以感受到它的质感和生命力。

而在树叶的周围,画家用淡淡的色彩勾勒出了一片静谧的湖泊和远处的山峦,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和神秘感。

通过这样的构图和细节处理,东山魁夷成功地将自然界的美妙展现在了观者面前,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其次,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以一片树叶》传达了东山魁夷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在这幅作品中,树叶被放大到了整个画面的焦点位置,这种放大的处理方式不仅使树叶的细节得以展现,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画家对自然微观世界的关注和赞美之情。

东山魁夷通过这片树叶,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被感染了画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从作品所蕴含的哲理来看,《以一片树叶》展现了东山魁夷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这幅作品中,虽然画面的主体是一片树叶,但是树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美丽,更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东山魁夷通过这片树叶,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被启发了对生命和艺术的思考。

总之,《以一片树叶》是东山魁夷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画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更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传达了画家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幅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在情感和哲理上给人以启发和感悟。

希望我们能够在欣赏这样的艺术作品时,不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和理念,更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力量和智慧。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写作背景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写作背景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写作背景【原创版】目录1.东山魁夷与《一片树叶》的背景2.《一片树叶》的文学价值3.《一片树叶》的中心思想4.《一片树叶》的赏析正文东山魁夷是一位日本著名的画家和散文家。

他的美学思想与川端康成一脉相承,都崇尚自然美。

在东山魁夷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其中,《一片树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哲学思考。

《一片树叶》的文学价值在于,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自然景色。

在这篇文章中,东山魁夷并没有直接写人物,而是通过描绘庭院中的一株树木和一片叶子,表达出对人类生命的思考。

他认为,即使是微小的自然景色,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义。

这种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人类情感和哲学思考的方式,是东山魁夷散文的一大特色。

《一片树叶》的中心思想是,人类应该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从自然中寻找与自己心灵息息相关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东山魁夷通过描绘樱花和满月交辉的景色,表达出对人生短暂和美好的感慨。

他认为,人和花的生存都是短暂的,但正是这种短暂,让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更加珍惜。

这不仅局限于樱花,即使是路旁的一棵无名小草,也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欣喜。

在赏析《一片树叶》时,我们可以看到东山魁夷独特的写作手法。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出对人类生命的思考。

同时,他的散文中也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共鸣。

这篇文章通过一片树叶,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美的力量,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总之,《一片树叶》是东山魁夷的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出对人类生命的思考。

从茶道看日本文化中的审美内涵

从茶道看日本文化中的审美内涵

2018年第06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王譞翾(1986-),女,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日语教育。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中国茶文化进入日本之后,在其国内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体系。

从日本茶道中能够看到日本文化的缩影,也能够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独特审美。

研究日本茶道,对明确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地位有着一定价值,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日本文化中茶道的相应影响在日本茶文化是在生活中融会贯通的,日本核心文化之一就是茶道艺术文化,在茶道艺术中其价值理念与日本文化内涵价值相一致,饮茶活动更成为社会文化习惯的象征,在日本的文化内容中有一系列文化以茶文化具有相似的理念价值。

在日本文化中饮茶文化为其奠基了整个文化发展的基础内容,而茶文化的理念要素更是推动日本文化发展的动力。

可见,在日本茶文化中,茶道艺术是社会体系的核心驱动力。

可见对于品味了解日本文化的内涵就必须要学习与感悟茶道价值理念。

茶道在日本文化体系中是经典美学的象征且具备恬静、朴素的特点。

当分析现存的日本茶道艺术时,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具体茶道艺术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畅饮过程,并表现出最佳的饮茶状态,并将人们的和谐状态上升为对氛围的烘托。

在饮茶的过程中,让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并能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进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之美。

日本茶文化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树立茶道形象感受茶道精神,这正是日本茶文化的内涵所在。

此外,日本茶道表演也别具特色,其形式富有感染力,又具备观赏力,使人们可以通过对茶艺表演来全面了解茶文化体系。

文化是茶道艺术的核心根源,茶道艺术更会被文化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表演形式,因此对日本茶文化中审美内涵的感悟必须要以合适的切入点进行体会,而其中一项重要的视角便是茶道艺术。

在日本茶文化中,饮茶需要纯净的心态,不论是在应用茶具元素时还是在饮茶的具体环境中都应以一份赤子之心来进行品茶。

xz-20488[1]

xz-20488[1]

BEAUTY&TIMES49“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

但事实上,禅是方法,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意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底蕴。

”“禅对于东方的艺术、知识及政治生活来说具有伟大的力量”。

查尔斯・艾略特在其名著《日本佛教》中曾这样说过。

中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日绘画也有着相近的艺术观。

这主要表现在佛教对艺术的渗透和东方审美观两个方面。

而来自印度的佛教在与中国文化同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成果便是禅宗。

日本也崇尚禅宗,日本人接受中国禅,并在历代禅师和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的参悟、研习、推广下,逐渐创立了日本式禅宗和东洋禅趣,不仅更强调“渐”是“顿”的基础,“顿”是“渐”的成熟后的灵感式突发,在注重顿悟时非常看重渐修的功力。

而且,这样的禅法和由此升华的禅意几乎成了日本人之性格和人格模式方面的象征。

时至今日仍在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作用于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性格品位。

可以说自明治以后,日本人比中国人更懂得对禅的体验。

这种体验和禅意外化至饮食、起居、礼仪、心理等各个环节中,并自觉不自觉地温习着、遵循着,不断强调儒禅互补后的东方式的“和”,亦即中国人所谓之“天人合一”。

禅宗认为“大凡举论宗乘,须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

也就是说,艺术表达须突破形象本身而具有更深远的意蕴,绘画应该有象外之旨,境出象外。

意是什么?简言之是画不以形似对象为目的,而在于能让人感悟到寓于画中的大化生机与天地之大美。

这与在禅境中的沉思与参悟十分接近。

意又与境交融结合,唐代王昌龄首先提出了“意境”概念:“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格》)。

其实,“境”原是佛学用语,意指玄秘空幻之地,禅宗中便有禅境之说。

而在中日绘画艺术中,能达到“禅”的意境的作品往往能体现出更高的艺术格调。

东山魁夷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日本画家,日本现代美术的集大成者。

他以本土化精神和交融东西方的艺术手法表现自然风景,因充满禅意且富有情韵,被喻为具有现代日本精神的“宗教画”,对日本乃至东方的现代绘画产生了一定影响。

日本画圣东山魁夷作品赏析(1)

日本画圣东山魁夷作品赏析(1)

日本画圣东山魁夷作品赏析(1)日本画圣东山魁夷作品赏析(1)《宵樱》《宵樱》创作于1982年,这是一幅静美而精致的画,月圆之夜,樱花绽放。

或许你也能感觉到一片一片的花瓣儿于苍苍月色下开始呼吸……东山魁夷作画以触动人心灵而被喻为“心像风景画家” ,他的画总能使观者与作者达到心灵美感的统一。

“倘若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二者的巧合不会引起任何感动。

花儿由于其可能凋谢才更显示出生命的光辉。

在感到花儿美好的心灵深处,我们一定会在无意识中不由得彼此珍惜自己的生命,感到在这茫茫世界的短暂生存期间能有缘相遇的喜悦。

”------东山魁夷《残照》残照独坐残阳夕照的山顶。

远眺暮色的群山和清澄的天空。

体验苦恼与悲哀之后,祈念的宁静。

融入悟谛的世界。

《残照》好像是一首雅静的咏叹调。

“湖水泛着黑色。

夕昏顺着山脚爬上来,山顶的岩石只留下一抹残阳。

金色的天空。

纵长的画面上下,天上的金色和湖水的黑色浑然一体,画面的大部分尽是赤褐的山肌。

”(《光与影》)画面沉稳平静,肌理细腻,具有强烈的内省特质,我们仿佛可以由此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像撞击山崖而跌落下来的涓涓细流。

《残照》渲染着夕辉普耀、大气笼罩下的八岳和妙高诸峰的粗犷雄浑,拥有日式画风的淡雅,却又有着西方油画极丰富的色彩及冷暖变幻。

1947年39岁时东山魁夷的画作《残照》在日本第三届画展获得特优奖并被日本政府买下收藏,他的绘画水平才被社会承认。

从此大放异彩,一鸣惊人。

《路》路夏天清晨草原中的一条路。

历尽人生后重新开始的路。

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心灵之路。

《路》创作于1950年,这是东山魁夷继《残照》之后获得巨大好评的代表作,也被誉为确定了东山魁夷在日本画坛地位的杰出之作。

《路》详细介绍:/s/blog_713366560100vwf6.html《青响》东山魁夷的名画《青响》,满纸满幅画着密密层层的山毛榉丛,上不见天,下不见峡,一道银白色的瀑布从中间直泻而下,将画面劈成左右两半。

日本人的生死观之哲学思考(1)

日本人的生死观之哲学思考(1)

日本人的生死观之哲学思考(1)日本人的生死观之哲学思考摘要:日本人的杀身尽忠,日本人的灿漫多情。

省市表现出的对生命的那种极端的挚爱,四是面对死亡的那种坦然与大度。

这么一个坚韧,勤劳,高傲而又充满了血腥,狂妄的大和民族应该具有怎么样的生死观呢?这样的生死观的文化源泉又在哪里呢?本文将以武士道精神入手,结合日本的儒学,禅学来阐述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哲学源泉。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武士道儒学禅学生与死,这一哲学的终极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智慧以来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大和民族,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民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保持了出奇的冷静,不屑与超脱。

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用辛勤的劳作来超脱生与死的困扰,再精神上追求象樱花的那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生命价值。

现代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著名的散文《一片叶子》中写到:无论何时,偶遇风景只会有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者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啦,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

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

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

【1】从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欣赏自然,关注自然的永恒,宁静,万古不易的品格。

樱花是一种开放期极短的花,一个晚上大风一吹,樱花就全凋谢啦。

因为如此,在他盛开的姿态里,他充分展示出了生命的光彩。

自古以来,樱花是日本人最爱的花,而据我的理解,樱花的凋谢是归于尘土,是获得永恒的唯一方法。

日本人对樱花的热爱也体现了日本人对生命,对死亡的态度,它显示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以死求生”。

在日本人的眼里,他们将人生理解为旅行,其本身就是变化无常。

除此以外,生命别无其他品格,“生死轮回,这实际上正是生命的姿态。

”【2】由于认同了生命的这种动态,所以日本人及其重视生命的投入,寻求动态的体验,不重视对来生不朽情形的想象,只追求今身的生命价值,生命精神的永恒。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东山魁夷的艺术才华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展现。

年幼的东山魁夷在友人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绘画,他的天赋和对艺术的执着使他很快就展现出了优异的绘画天赋。

然而,东山魁夷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他曾多次被拒绝进入画学,并一度陷入创作的低谷。

然而,正是这段低谷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然界的美丽和伟大。

他观察了树叶的纹理和形态,仔细体味它们构成的整体之美,从而找到了他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东山魁夷的作品中,每一片树叶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

他以细腻的画笔和对细节的关注,将每一片树叶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它们在风中舞动着,呼应着大自然的韵律。

通过树叶的绘画,东山魁夷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认为,每一片树叶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树叶,构成了大自然的壮丽画卷。

而对于东山魁夷来说,树叶不仅仅是他的绘画对象,更是他心灵的寄托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树叶的动态和韵律,以及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理解。

每一片树叶都是他内心深处的感悟和表达,都承载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树叶的绘画,东山魁夷希望传达出一个思想,那就是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珍惜生命,敬畏自然。

东山魁夷的作品还展现了他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他注意到现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他担忧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行为会导致生命的破碎和平衡的破裂。

因此,他希望通过他的绘画作品,让观者们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界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有许多画面描绘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那些树叶被赋予了生命力,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坚韧不拔。

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让我看到了自然的壮丽和生命的奇迹。

每一片树叶都是一个故事,都记录了自然界的恢弘和生命的力量。

通过他的作品,我被深深感动了,我开始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珍惜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呢?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呢?通过观看东山魁夷的作品,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环保的人,守护自然界的美丽和生命的奇迹。

东山魁夷绘画中形式美思想探析

东山魁夷绘画中形式美思想探析

吳❾秋濡*1■笼东山魁夷绘画中形式美思想探析□江润姿摘要:东山魁夷是日本现当代艺术界独具特色的代表性画家,他将西方先进的艺术理念植入日本艺术土壤,为日本绘画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该文将东山魁夷绘画中的形式美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东山魁夷本人及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著,分析日本和西方形式美思想的渊源与流变,探究东山魁夷创作中形式美的源起与特点。

关键词:东山魁夷绘画形式美一、形式美思想的渊源与流变日本当代美学家今道友信在其《关于美》中描述:“形式之源起可上溯至拉丁语的STILUS,指古罗马做记录时在蜡版上刻字的铁笔。

随后这一词从表示写字的铁笔转变为描述书写出的字体。

西塞罗把它作为修辞学术用语,用来表现作品风格及谈话方式。

用形式来表示文体或更广泛形式的含义则是后来逐渐形成的。

再往后,经过布丰及温克尔曼,形式转变为艺术的基本概念之一,像其语源所表之意,是艺术之工具与手段。

”m日本绘画艺术中的形式美随其艺术史进程之变迁而不断变化。

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日本形式美的意识初现为土器上的多样绳纹。

弥生文化时代,农耕技术传入日本,逐渐代替原始狩猎,艺术形式开始呈现在实用的铁器上。

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前期,我国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的艺术形式不断影响日本。

至平安后期,日本本土的绘画形式“大和绘”出现。

从镰仓时代至室町时代,受宋代的水墨画和禅宗思想影响,日本建筑和艺术创作形式发生变化。

江户时代,浮世绘出现,艺术作品更加注重装饰性效果。

自4世纪至19世纪末,日本历经多个时代的变迁,其艺术中形式美的思想逐步确立了注重装饰性、简洁性以及意境感的特点,东山魁夷的艺术创作也受此影响,但"形式美”这一概念在日本艺术的流转中并未被明确。

在西方美学研究中,“形式美”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就提出宇宙的根本是数,几何学作为数学中的主体,其包含的点、线、面、体引申的“比例”转变为对美学的尺度衡量。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所有现实事物的诞生即以质料完成形式的过程。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本文分析了日本人在自然影响下形成的美意识,其表现是:与自然相调和的美意识和四季变幻中的美意识。

这种美意识是纤细而复杂的,无一不是与自然、生命息息相关。

也是其整个民族对生命、生活所流露出的情感变迁的过程,记录着其民族精神的前进足迹。

标签:美意识;自然影响;地理环境;日本人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四季变幻,气候宜人,森林资源丰富,这样富饶秀丽的自然环境既是日本人赖以生存的地方,也是其进行艺术创作,陶冶情操,培养民族美意识的源泉。

这种美意识温婉优雅,与自然相调和,不倾向以人工的气势恢弘、华丽绚烂来震撼人的视觉,却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触发和感染人心中纤细敏感的神经,含蓄而内敛、淡泊且悠长。

一、与自然相调和的美意识日本的国土面积本来就非常狭小,而适合人们居住的平地范围更是有限。

由于没有大陆国家那样广阔的疆域和规模宏大的自然景观,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往往是更倾向于小巧玲珑的事物。

郁达夫曾总结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不喜铺张,无伤大体;能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新意,春花秋月,近山遥水,得天地自然之气独多。

”例如,单从建筑上来说,传统的日式建筑并不似中式建筑一般追求规模的宏大、装饰的豪华,或是对称等几何式的美,而仍以淡泊素雅的自然景观美为主。

建筑材料主要取自木材和稻草,轻便环保,被称作会呼吸的材料,这不仅在视觉上与周围的草木相协调,而且很适合日本高温多湿的气候。

此外,室内的装修也很朴素,为了达到整体的调和,室内尽量不摆放过多家具,壁龛里只挂一幅字或一幅画,花瓶内只简单插一枝花。

和室的魅力还在于它的隔扇并不是将室内和室外截断,而是通过柔和的划分更加突出居室的宁静,即使坐在室内也能享受到透过隔扇照射进来的温暖阳光,偶尔听到大自然的鸟语虫鸣,更渲染出一种优雅祥和的氛围。

与淡雅朴素的日式房屋相搭配的是,同样以自然的景观美为主的庭园布局。

虽说是自然的景观美,但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照搬自然的本来样式布置,而是将自然的山水形态象征化,或是加以强调,巧用树木、石头等大自然的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调和的,人工的空间美。

东山魁夷的东方美——兼论中日审美异同

东山魁夷的东方美——兼论中日审美异同

作者: 刘凌
出版物刊名: 泰山学院学报
页码: 25-28页
主题词: 东山魁夷;《对话》;散文;中国山水画;风景画;日本文学;民族审美理想;西方艺术;川端康成;湖南美术出版社
摘要: 日本画坛巨擘东山魁夷先生的风景艺术,早已蜚声世界,中国读者于近几年也得以一睹其风采。

他的优美散文《与风景的对话》(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版)和《东山魁夷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版)中译本的陆续出版,使广大读者更充分地领略了东山魁夷之美。

东山魁夷之美,是一种典型的东方美,与中国美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而使我们倍感亲切。

首先是对待大自然的和谐态度。

东山先生的风景画,以其与自然真挚的亲昵,生动体现出这一东方美特征。

他曾指出:“西欧人为征服自然而奋斗,而日本人则一直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话》74页)。

他在《秋日大和路》一文中,曾为山乡桧前村“同自然环境保持了高度的和
谐”而“受到深深的感动”(《散文选》157页)。

他还说,他从小就“没有把自然当成人的对立面”,自然与他“成天价都在亲切地交谈着”(《散文选》244、245页)。

他的画和文,不就都
是“与风景的对话”吗?其次,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写实性,东山风景还有鲜明的抒情性。

他曾说,自然美景就是他“自身的反映”,自然“也就是我自己的心灵”(《散文选》176页)、“我自身心灵的表象”(《对话》99页)。

因而他作画,就特别重视“包含在画面中的作者的内心的鲜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语文学刊○季红(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从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摘要]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通篇都散发着淡淡的日本情调,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物哀”和“幽玄”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东山魁夷;《一片树叶》;日本;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 1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2)2-0074-01[作者简介]季红,辽宁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研究。

东山魁夷是当代日本画的泰斗,也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的画和散文一样极富情调之美,二者融为一体,具有淡雅的风格和恬美的意境,在清澄的静寂中蕴藏着幽深的内涵。

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物哀”和“幽玄”,“表现出一种对日本古典传统的向往,一种对日本风景的倾心,一种对日本美的爱心”。

东山魁夷的散文成就卓著,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

对于他的散文,川端康成有如下评价:“正如他的绘画一样,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有对历史深沉的回忆,有对生命执著的追求,有对美的热烈的呼唤。

东山先生说过,旅行、绘画和写散文,是他一生的三大要素。

”这种绝美的意境与东山魁夷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东山魁夷出生于横滨,于神户度过少年时代。

横滨和神户是日本两大开放城市,这使东山魁夷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异国情调美的熏陶。

由此,东山魁夷萌生了对西方美术的兴趣,而文学方面他却偏爱本民族的东西。

1926年东山魁夷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系。

虽然没能如愿,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毕业之后,东山魁夷到欧洲留学,专注研究自己喜欢的西方艺术,同时,以此来发现日本民族艺术之美。

正所谓“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

东山魁夷曾在《东方和西方》一文中这样写道:“温润的岛国环境,培育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爱恋人生的温柔细腻的情感。

在感觉的洗练方面,别国无可伦比。

”东山魁夷善于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

这不仅体现在东山的画中,更清楚地反映在东山的散文中。

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表现出他对日本情调美的讴歌之意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作者通过对最平凡的一片树叶出神入化的描写,引发出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

《一片树叶》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对圆山月夜樱花的描写与感悟;二是对战争中生命的体验;三是对一片树叶诞生和衰亡的感悟。

作者以极其简洁而又澄净的文字,描写了自己与圆山月夜樱花的奇缘巧遇,体现了人与景的物我相融,感受到人生的短晢,从而进一步感悟到人应该更加热爱生命。

而这种对生命的感悟则是来自于战争中对生命的体验。

清澄的自然和朴素的人性唤起了“我”生命的活力,让“我”倍感生命的充实。

从而感悟到人应该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哪怕是庭前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

从一片树叶的生与死感悟不断轮回的生命,提醒我们要珍视所有的生命及生命的美好、多样。

作品通篇洋溢着静谧和淳朴的风格,体现出东山魁夷对风景有着独到的领悟,时刻让我们感受到日本文学艺术中蕴含的“物哀”和“幽玄”之美。

关于“物哀”与“幽玄”的解释颇多。

关于“幽玄”《广辞苑》有如下三种解释:①深奥莫测,回味悠长,富有情趣。

②高雅,温贤,优雅。

③日本文学论、歌论理念之一,以优艳之基调,蕴无限情趣,余情于言外。

通过其表现技巧显现一种气氛与富有情调的内容。

总之,“‘幽玄’是一种境界,它传达一种深邃幽远的韵味,并充满朦胧的余情,是日本古典文学论、日本歌论的审美理念之一”。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期国学家本居宣长由和歌和《源氏物语》发现并加以概括总结的,是平安时代王朝文学和贵族生活态度中的美的理念。

”它构成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和底流。

“物哀”所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源泉发出的“物心合一”的审美观念,抒发的是一种悲与美的情怀,表现的是人的真实感动与敬畏。

散文《一片树叶》全篇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单纯中蕴含着丰富的恬淡及伤感的情愫。

我们在文中很容易发现日本人喜爱的“物哀”与“幽玄”之美。

文章的开头文学史与文艺理论74语文学刊语文学刊2012.2(上接第59页)家,凤姐就安排了两辆车、九个媳妇丫头跟随,除了让她插金戴银、身着锦绣外,还让她大包小包的包上华丽的衣服,铺盖和梳头的家伙都不让她用娘家的。

这固是凤姐的一种炫耀,但却能大大满足袭人的虚荣心。

这些女孩儿过的生活,正如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所说,即使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也比不上的。

第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她们和主子们之间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

如鸳鸯对贾母,袭人、晴雯对宝玉,紫鹃对黛玉,翠缕对湘云,这种感情甚至都有点接近亲情或朋友之情,它体现的并不完全是一种服侍者同被服饰者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存在,常常会造就一种宽松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让她们忘记了自己的奴才身份。

由于对主子或贾家有感情,她们常常会自发产生一种责任心,她们把贾家当成了自己的第二家庭或终身的依靠。

因此贾府里的女孩儿当惯了奴才也愿意当奴才,因为在贾家当奴才,她们并不觉得苦。

所以没当上贾府奴才的才挤破头往贾府里钻,当上了的宁死也不愿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红楼里的丫环不要“自由”的原因。

部分就以一种素雅平淡的笔调将我们带入一个清澈、空灵的世界:“东山浸在碧青色的暮霭里,山前面的一株枝条垂挂的樱树,披着绯红色的华美的春装,仿佛将京都的春色完全凝聚于一身似的。

地面上,不见一朵落花。

”“山头一片净明,月亮微微探出头来,静静地升上绛紫色的天空。

这时,樱花仰望着月亮,月亮俯视着樱花。

刹那之间,消尽了游春的灯火和杂沓的人影。

四周阗无人声,只给月和花留下了清丽的好天地。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优美而细腻的描写,透出一种寂静与淡雅,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以哀伤和寂静为底流的朴素。

如:“刹那之间,消尽了游春的灯火和杂沓的人影。

四周阗无人声,只给月和花留下了清丽的好天地。

”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美丽的同时,又有一种“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的朦胧的恬淡伤感余情,这余情便是生命的短暂以及对生命的珍爱。

作者的生命热情就在与自然的交映中,被激发彰显出来。

日本文学艺术的“幽玄”美,在此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通过“我”与圆山月夜樱花的短暂的巧遇以及对一片树叶的诞生与衰亡的描写,使人无时无刻不体会到东山魁夷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以及淡淡的伤感之情,抒发了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和最诗情的心境:“如果花儿常开不败,我们能永远活在地球上,那么花月相逢便不会引人如此动情。

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

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一旦有缘相遇,定会在人们的心里激起无限的喜悦。

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同样如此吗?”冬天,我伫立在凄清寂寞的山峦上,和大自然紧密相连,这才使我的心境感到充实而满足,我心中产生了对生活的切实而纯真的向往。

由以上描写,我们不难读出东山魁夷追求的是情与景的浑然一体,物与心合二为一,把心相寄寓于物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构,天人感应的境界,如:“我预测着你的未来。

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啾啾蝉鸣变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

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却也能为寂静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夜里垂挂着。

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

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桠上又冒岀一个芽。

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在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以上两处侧重感情的描写,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台风过后,蝉鸣变成了哀吟,再到消失,进而变成了秋虫的合唱。

树叶由绿变黄,再到消失。

作者虽然在描写景观,但也在向读者传递着由自然景观而引起的感觉和心灵的颤动,那就是对人生的感悟。

“虫声”为秋夜增添了雅趣,树叶凋零埋在泥土之中,成为孕育新生命的养料。

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万物的相生,生命的永存。

生命之火照亮了命运的无情,而命运的无情却又更加显示了生命的美丽、清新与勃勃生机。

美和生命成为永远的和弦、合奏。

文章的结尾部分“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

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

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

这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的四季不停转化”。

作者由一片树叶的盛衰,感受到四季的不停转化以及万物的生生不息,同时感悟到“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

文中没有讲述任何大道理,只是非常自然地向我们娓娓讲述着作者由一片树叶得到的启示及人生的思考,使读者在淡淡的伤感中与作者产生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

散文《一片树叶》美就美在通篇都持久地散发着淡淡的日本情调美,给人以亲临清澄、幽深的大自然之中的感觉。

读过《一片树叶》我们会为作品中散发着的浓郁的日本美之韵味所叹服。

那份淡雅与清澄,那静寂中所蕴藏着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无不让人为之震撼和感动。

这便是日本人的独特审美意识“物哀”与“幽玄”所致吧。

【参考文献】[1]东山魁夷著,唐月梅译美的情愫[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宿久高.浅析幽玄[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4)[3]藤井贞和.源氏物语论[M].岩波书店,2000[4]李芒,黎継德主编.日本散文精品咏物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5]李芒,黎継德主编.日本散文精品咏物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