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
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一、术前准备1.患者评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血液相关情况进行评估,如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
2.输血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输血、输血量以及输血成分的选择。
3.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解释输血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征得其同意。
二、输血准备1.准备输血成分:根据医嘱,护士从血库中获取相应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
三、术中输血1.建立输血通道:护士在患者的静脉或动脉上建立输血通道,采用针刺或置管等方式。
3.交叉配型检查:在输血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交叉配型检查,以确保输血成分与患者的血液相容。
4.输血过程:护士应按照医生的嘱托开始输血,通过输血管道将血液成分缓慢注入患者体内。
同时,护士需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并记录输血的途径、时间、量。
四、术后处理1.输血结束:当输血完成后,护士应及时停止输血,关闭输血管路,并将其标识为输血已结束。
2.护理观察: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及时记录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3.术后护理:术后,医务人员要做好患者护理工作,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出血情况等,并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五、术后评估与记录1.输血效果评估:医生和护士应对输血的效果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的贫血症状、体征变化等,判断输血的有效性。
2.记录与报告:医务人员应将输血过程、血液成分的使用、并发症的发生等详细记录,并及时向有关人员进行报告。
六、血液管理1.血液保管: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将血液存放在专用的冰箱或储血柜中。
2.血液追踪: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追踪系统,确保血液的有效管理和使用,防止血液过期或错误使用等问题的发生。
总结起来,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包括患者评估、输血成分选择、术前准备、输血准备、术中输血、术后处理、术后评估与记录以及血液管理等环节。
这个过程确保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了恰当的血液支持,减少了包括输血不当和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术中安全用血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安全,规范术中用血流程,合理、科学地使用血液制品,减少血液资源浪费,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患者术中用血管理。
三、职责1. 临床医生(1)负责做好患者手术前用血的评估和备血。
(2)严格执行输血申请、输血治疗同意书等规定。
2. 麻醉医师(1)严格掌握患者术中输血的适应证,做好术中用血的申请。
(2)负责术中输血过程中的监测,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3. 输血科(1)根据患者手术备血情况,做好输血准备工作并及时发放手术中申请的血液制品。
(2)对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血液安全。
4. 护士(1)协助临床医生做好患者手术前用血的评估和备血。
(2)负责术中输血过程中的护理工作,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四、内容1. 术前评估及备血(1)术前应当掌握患者的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评估患者输血需求。
(2)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备血方案。
2. 术中输血(1)麻醉医师在患者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时提出输血申请。
(2)护士接到输血医嘱后,认真核对受血者信息、血型、血液成分、血量等,确保无误。
(3)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3. 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1)输血后,护士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如有输血不良反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2)输血后,输血科负责做好血液制品的回收和废弃处理。
五、监督管理1. 医院成立术中用血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实施和监督管理。
2. 定期对临床医生、麻醉医师、输血科和护士进行术中用血管理知识的培训。
3. 定期对术中用血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务科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为准。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简介术中用血是指手术过程中使用输血制品治疗失血或预防大出血的措施,这是目前临床上无法避免的手术风险之一。
然而,因医疗技术不同,手术病人的情况不同,手术中用血、用量、用时等均有不同的情况,因此制定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非常必要。
制度内容责任部门医院的输血办公室是医院术中用血管理的责任部门,由血液科医护人员负责,承担着与临床手术科室协调、制定术中用血方案、开展术中用血病例核查和术后随访等工作。
操作流程术前评估手术前应对手术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如果手术病人存在贫血、失血性疾病、血友病等病史,应提前与输血办公室联系。
输血办公室应针对手术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术前用血计划,指导术前准备工作。
术中监测在手术过程中,有专业的麻醉师、手术医生和输血专家组成的术中监测小组,对手术病人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
根据手术过程中实际情况,按照制定好的术中用血计划进行输血治疗。
术后随访手术病人术后应由输血办公室尽快展开随访,关注术后的肝、肾、心肺功能等情况,了解手术病人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对术中用血治疗的反应。
术中用血指标在手术病人术中用血时,应根据真实的临床情况和患者状态制定科学严谨的术中用血指标。
•明确术前和术中的输血目的•根据患者的病情、血通的状况、术前的检查结果、手术的性质、手术的时间等要素明确输血观察指标•分析监测结果,制定下一步的输血计划风险控制•对于特殊的手术患者应采用特殊输血制度,可能的安全隐患人员和时间要由专人负责监控•在手术前强化教育,特别是病人本人急性异体免疫反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对于手术病人的输血过程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发现安全隐患或者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尽量降低输血对手术成功的危害结论医疗技术的发展,术中用血可以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益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因此,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必不可少。
输血办公室作为制定这些管理制度的责任部门,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以患者病情为基础的术前用血计划,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全面、系统的术中监测和评估,这些都是保障病人安全的必要手段。
医院术中输血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术中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医院术中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术中输血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技术指导。
2. 医院输血科负责术中输血的组织实施、技术支持和质量控制。
3. 各科室设立术中输血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术中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术中输血流程1. 患者术前检查:术前对患者进行血型、输血九项等检查,并将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2. 输血申请:经治医师根据输血适应症制定用血计划,报科主任批准后,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交输血科备血。
3. 输血前核对:输血科接到申请单和血样后,与患者进行核对,确认患者信息、血型和输血适应症。
4. 输血治疗:在输血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同意后,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5. 输血过程中:护士在输血过程中,认真核对受血者信息、血型和输血申请单,确保输血安全。
6. 输血后观察:输血后,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四、术中输血质量控制1. 输血科应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确保输血安全。
2. 输血科定期对输血设备、耗材进行维护和校验,确保其正常运行。
3. 术中输血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4. 医院术中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对术中输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奖惩措施1. 对严格执行术中输血管理制度,保障患者安全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术中输血管理制度,造成患者损害的科室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术中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术中用血管理制度术中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血液使用、保存和管理的规定和措施。
血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之一,手术过程中如果血液管理不当,将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建立健全的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术中用血管理制度需要明确血液使用的指征和限制。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补充血液的情况一般包括手术创伤导致大量失血、手术出现动脉破裂等情况。
明确这些指征可以避免过度或不必要地使用血液,减少浪费和血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必须制定术前评估手术风险,根据患者的病情、预期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需要准备血液。
其次,术中用血管理制度需要规定血液的保存和输注原则。
血液存储、运输和使用必须遵守安全规范,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可靠性。
首先,血液的保存应符合规定的温度、湿度和时限,否则会影响血液的活性和安全性。
其次,在输注过程中,必须根据患者的血型和血型配型来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并避免输注过多或过少的血液。
此外,术中需要严格控制输血速度,防止过快输血导致心脏负荷过大或血液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另外,术中用血管理制度还要求对术中用血的记录和审查。
在手术过程中,必须详细记录血液的使用情况,包括输血的数量、种类、输血速度、输血前后的患者生命体征等信息。
这样可以为术后的血液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并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复苏提供参考。
同时,术后还应对血液的使用和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进一步完善术中用血管理制度,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性。
最后,术中用血管理制度要求医务人员接受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血液管理的认识和技能。
术中用血管理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包括血液成分的选择和判断、输血的技术要求、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只有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才能够正确地应用术中用血管理制度,确保术中用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术中用血管理制度是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术中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需要进行术中输血的患者。
三、管理职责1. 医院输血科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供应、储存、配送及输血咨询工作。
2. 手术科室负责患者的输血申请、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及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处理。
3. 医院医务科负责对术中输血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四、输血申请1. 患者术前,经治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提出输血申请。
2. 输血申请单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血型、输血指征、输血量、输血时间等。
3. 护士接到输血医嘱后,应核对患者信息、血型、输血指征、输血量等,无误后签字确认。
五、血液采集与储存1. 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一人一次一管。
2. 采集血液标本后,由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3. 输血科收到血样后,应及时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
4. 血液储存:血液需在输血科指定区域储存,储存条件应符合规定要求。
六、术中输血1.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血型化验单,按输血查对制度执行“三查八对”。
2. 输血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输血器。
3. 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4. 输血结束后,输血护士应将输血记录单、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等归档保存。
七、输血后观察与处理1. 输血后,护士应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如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
2. 输血反应的处理:根据反应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减慢输血速度、停止输血、抗过敏治疗等。
3. 输血后,患者应继续观察至少24小时,确保无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
八、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1. 输血科负责对术中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及时向医务科报告。
2. 手术科室应积极协助输血科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处理。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在手术中,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迅速恢复患者的体力和血容量。
然而,不合理的输血管理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包括输血相关的感染、过敏反应、输血反应以及供血仓库储血供应不足等。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对于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福祉至关重要。
一、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其病史、用药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
同时,需要与患者充分交流,解释输血的风险和好处,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二、术中用血监测在术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术中用血监测程序进行监测,包括用血情况的记录、血液反应的监测以及输血相关感染的监测等。
所有使用的血液制品应有明确的标志,包括献血者信息、血型、过期日期等。
在术中,应定期进行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检查等,及时调整输血方案。
三、术中用血决策术中用血的决策应基于严格的指征,不得滥用输血。
在术中,如果存在手术出血严重,造成低血压、心肌缺血等情况,可以考虑输血。
然而,为了降低输血风险,应优先考虑其他治疗手段,如使用止血药物、手术器械、输注血液代用品等。
四、术中用血供应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输血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输血的安全和及时性。
医院应与供血仓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评估供血仓库的储血质量和储量,确保血液制品的充足和质量可靠。
五、术后管理和记录手术后,医务人员应对输血的疗效进行评估并记录。
对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感染,应及时进行监测和治疗,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同时,需要建立血液制品的追溯制度,以便对输血过程进行回溯和评估。
结论: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手术安全和患者福祉至关重要。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术前评估、术中用血监测、术中用血决策、术中用血供应和术后管理和记录等相关制度。
只有科学严谨地进行术中用血管理,才能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
术中输血管理制度
术中输血管理制度一、引言术中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能够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血液支持。
为了确保术中输血的安全与有效性,严格的输血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术中输血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输血适应症、输血前检查、输血血样检测、输血过程监测等。
二、输血适应症术中输血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术前贫血,血红蛋白(Hb)<70g/L;2. 术中明显大出血,失血量大于预计的成人循环血量的10%;3. 术中出现严重出血导致血压下降和休克;4. 术中计划使用体外循环等需大量血液支持的手术;5. 其他特殊情况下的输血需求。
对于存在输血适应症的患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判断输血的必要性和输血量。
三、输血前检查术中输血前的检查对确保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免疫组化等检查项目。
全血细胞计数可用于判断患者贫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则能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以防止术中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风险。
免疫组化则是用于检测输血前免疫相关的血型、体液相容性等指标,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四、输血血样检测术中输血前需要进行输血血样检测,以确保输血的血型和体液相容性。
输血血样检测主要包括ABO血型、Rh血型、以及其他体液相容性检测(如远缘血型抗体筛查)。
血样检测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输血血样检测结果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容时,才可以进行术中输血操作。
五、输血过程监测术中输血过程的监测是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并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相关并发症。
监测内容包括输血速度、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动态监测。
输血速度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避免输血过快导致的心血管系统反应。
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的监测可帮助发现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体温监测则可用于发现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感染等问题。
六、输血记录与报告术中输血管理制度要求对输血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报告。
医院术中输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输血管理制度
1、术中输血由麻醉医师负责施行。
2、麻醉医师应在术前仔细核对患者血型报告单、输血申请单上的备血量等相关信息。
3、麻醉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仔细评估患者的临床体征、失血量、失血速度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指标谨慎决定是否需要输血。
4、决定输血后,由麻醉医师开具输血医嘱,交付巡回护士同时电话通知输血科告知需要术中输血,告知内容至少应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区床号;所输血液的种类、血型、输血量;患者所在的手术间及内线电话;期望得到血液的时问〔即输血紧急程度)。
5、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输血电话医嘱后,及时进行相应的血液出库等工作。
完成血液出库后,电话通知手术室,约定巡回护士到输血科取血窗口等候取血。
6、手术室工作人员持血盒将血液、输血记录单等至输血科取血窗口,手术室工作人员持取血单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取血窗进行血液交接,血液交接严格按《血液发放、领取制度》执行。
7、手术室工作人员将血液领回手术间,与麻醉医师共同在床旁核对输血信息,无误后进行血液输注,血液输注严
格按《临床用血管理审核制度》执行。
8、麻醉医师应在输血过程严密监测患者体征,若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处理。
输血结束后,及时进行输血后疗效评价。
9、麻醉医师应规范记录输血病程,内容包括:
(1)输血前评估(失血量、实验室检查指标等)
(2)输血成分、血型与输血量、输血过程是否顺利、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3)输血后疗效的评价
(4)输血过程的监测记录
(5)输血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
10、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术后记录中,患者的出血量、输血量等记录要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要一致。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一、目的加强术中用血管理,降低术中用血率,保证用血安全二、范围麻醉科、手术科室三、定义术中失血量: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四、内容(一)麻醉医生术前用血评估制度1.病史回顾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如因子缺乏、镰状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和肝病等。
2.病人本人或其亲属述说是否存在相关危险因素⑴器官缺血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转运;(2)凝血功能障碍如应用华法林、氯叱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影响非红细胞成分的转运;(3)是否应用维生素及中草药;(4)是否用过抑肽酶等药物(再次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测定,可估测输血需求和大量失血可能。
如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进一步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4.告知病人输血利弊。
5.签署自体血回收同意书。
6.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评估单中。
(二)手术室用血安全管理制度1.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患者时,应认真核查《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前检查等备血情况,对于违反规定的应当提请患者主管医师及时备血。
2.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应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对术前备血进行核查,对输血患者的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确认,并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3.估计出血量大于500ml的手术必须常规采用血液回收技术。
膨4.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必须采用自体输血技术,包括储存式自体输血、自体成分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和自体血液回收等。
5.术中用血由麻醉师为主导,必要时参考主刀医生意见。
6.麻醉师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输血评估,估计出血风险的大小,有记录。
7.每月进行术中用血数据分析和评价,不断提高术中用血合理性。
术中规范用血制度
术中规范用血制度一、患者的血液管理1.患者的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等指标应提前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2.严格掌握患者的输血指征,避免过度输血。
3.在手术前进行补充和纠正缺血状态,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和循环稳定。
二、确保血液安全1.选择血液供应商:选择规范的血液供应商,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2.血液样本标本采集:确保血液的标本采集过程规范和准确,避免误采或交叉感染。
3.血液配型鉴定:对患者和供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确保输血血液的配型相合。
4.交叉配型:在进行输血之前,进行交叉配型试验,确保患者和供血者之间无配型不合的风险。
5.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肝病毒抗体(anti-HCV)检测:对血液供应者进行乙肝和丙肝病毒的检测,确保血液无传染疾病风险。
6.出血及输血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输血风险进行评估,选择适当的输血方式。
三、术中输血操作1.输血前准备:将血液标本与患者进行核对,验证血型配型准确无误;检查输血包和输血管道,确保无漏气和污染。
2.血型确认:在输血前再次核对患者的血型,确保与血液配型结果一致。
3.用血指征确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用血的数量和方式。
4.用血前讨论:医务人员应对用血事项进行沟通和讨论,确保大家都明确用血的目的和方式。
5.输血操作: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输血操作,包括:验证血液包,确认血液的有效期、血液配型和交叉配型结果;排除空气,连接输血管道;逐渐向患者输注血液,监测输血速度和患者的反应。
四、术后血液管理和监测1.术后血细胞计数:术后对患者进行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血细胞计数,评估输血效果和患者的血液恢复情况。
2.输血效果评估:术后对患者进行输血效果评估,包括血压、心率、尿量等监测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总结:术中规范用血制度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输血流程,旨在确保患者的血液安全和输血质量,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概述术中用血是一项关系到病人生命的举措,在临床应用中十分常见。
然而,血液资源不可再生,且带有传染病风险,因此,对于术中用血的管理十分重要。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的术中用血程序,最大程度保证病人的用血安全,控制术中用血的量以及降低医疗成本。
本文将介绍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管理制度内容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评估病人术前用血需求在术前,必须进行细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相关检查。
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判断患者的术前用血需求,同时要对可能存在的贫血、出血倾向等情况进行血液学检查,制定术前输血策略。
•术中血液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必须有专人负责术中用血的管理。
术中用血必须经过医师团队的多方考虑,量化操作,减少用血量,避免术中用血过多或过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血液管理术后,要高度关注患者的血液恢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其恢复正常。
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需要继续输血,所以要进行全面评估,未必是连续输注血液。
•血液管理记录每位患者的术前用血需求、输血方案、实际输血量、输血效果等必须进行详细的记录,定期审查、分析、总结和评估,制定相应措施,针对性解决问题。
应用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院之中。
通过严格评估术前用血需求,合理制定输血策略,在术中精准管理用血量,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能减少医疗成本;在术后,根据患者血液恢复情况进行恰当治疗,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
此外,通过详细记录、定期审查、分析和总结,能够逐步完善制度,优化过程,达到不断提升医疗服务和质量的目的。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影响下,血液资源更显紧缺。
掌握好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对于尽可能节约采血和输血资源,提高血液使用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论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是通过规范化术中用血流程、控制用血量、减少术中风险、提高成功率等多方面来确保医生和患者的安全障碍。
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及流程修订稿
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及流程修订稿术中输血是一项重要且常见的医疗程序,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血液组分或制品,以增加血容量、补充失血或改善血液功能。
为了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术中输血过程中需要严格的相关制度及流程。
本文将修订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及流程,并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需要包括输血前的血液检测要求。
在术前,应进行临床评估,包括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和血型鉴定等检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行其他血液检测,如核糖核酸检测、血培养等,以排除感染和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其次,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需要包括输血指征和禁忌症的明确规定。
在制定输血策略时,应合理评估患者的血液损失、容量状态和组织灌注情况等,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中出血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禁忌症方面,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如过敏史、免疫性疾病等,明确哪些情况下禁止输血。
第三,术中用血的相关流程需要包括血液存储和输送的规范要求。
血液及其制品应从合格的血库或供血机构选择,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输送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保鲜和保温措施,以确保血液的质量。
第四,术中用血的相关流程需要包括输血前的患者双重核对。
在输血前,应由两名持有鉴定合格的医务人员同时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血液样本和输血文件的一致性。
通过双重核对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五,术中用血的相关流程需要包括输血监测和记录的规范要求。
在输血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并及时记录,以及早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在输血结束后,应记录输血的时间、输血量、输血反应等信息。
此外,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及流程还需要包括输血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对于参与术中输血的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血液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输血相关风险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确保术中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术中用血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医疗程序,需要严格的制度及流程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一、目的加强术中用血管理,降低术中用血率,保证用血安全二、范围麻醉科、手术科室三、定义术中失血量: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四、内容(一)麻醉医生术前用血评估制度1.病史回顾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如因子缺乏、镰状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肝病等。
2.病人本人或其亲属述说是否存在相关危险因素⑴器官缺血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转运;(2)凝血功能障碍如应用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影响非红细胞成分的转运;(3)是否应用维生素及中草药;(4)是否用过抑肽酶等药物(再次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测定,可估测输血需求和大量失血可能。
如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进一步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4.告知病人输血利弊。
5.签署自体血回收同意书。
6.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评估单中。
(二)手术室用血安全管理制度1.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患者时,应认真核查《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前检查等备血情况,对于违反规定的应当提请患者主管医师及时备血。
2.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应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对术前备血进行核查,对输血患者的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确认,并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3.估计出血量大于500ml的手术必须常规采用血液回收技术。
膨4.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必须采用自体输血技术,包括储存式自体输血、自体成分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和自体血液回收等。
5.术中用血由麻醉师为主导,必要时参考主刀医生意见。
6.麻醉师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输血评估,估计出血风险的大小,有记录。
7.每月进行术中用血数据分析和评价,不断提高术中用血合理性。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为确保术中输血安全,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版)》的有关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一、输血告知凡术中需输血者,医师应当在术前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因急诊手术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以患者最大利益为原则决定输血治疗方案,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同时备案并记入病历。
二、输血申请(一)临床医师应根据《临床用血技术规范》掌握各类成分血输血指征,对患者术中用血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进行用血申请,连同受血者血标本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如术前评估患者术中有大出血可能时,应提前做好大量用血审批,待血液落实后,方能安排手术;(二)为保护血液资源,减少异体血的输注,降低输血风险,对符合条件的平诊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师应当动员、鼓励患者自身贮血、自体输血;1、术前贮存式自身输血:(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2)患者签字同意;(3)每次采血量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由输血科、临床科室负责采集血液;(4)按相应的血液贮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血液采集;(5)采血前后可给予铁剂、维C及叶酸等治疗(有条件的可用促红素);2、手术中自身输血及其他血液保护措施(1)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①条件:患者全身情况良好,血红蛋白>80g/L或红细胞压积>0。
25;②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红细胞压积不宜低于0。
25;血红蛋白应维持在80g/L以上;(2)术野自身血回输:超过4小时的开放性创伤、剖宫产术、胃肠道、管腔内腔穿孔、恶性肿瘤等不宜行术野自身血回输;(3)减少出血:如运用电刀、超声刀及微创手术,控制性降压技术,同时尽量避开血管;(4)应用血液替代品:如静脉替代液;为减少输异体血,应尽可能多项技术一起应用,即术前自身贮血、术中稀释式自体输血及血液回收可以联合应用,但在使用稀释式自体输血时,血液动力学监护及严格维持正常血容量是很重要的;对不符合以上条件或采取了以上措施仍不能解决问题的患者,医师在术前术中术后应对这类患者进行用血前评估,并按病情需要备血、输血。
术中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防止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科室及参与手术的相关医护人员。
三、管理制度1. 术前评估(1)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输血史、过敏史等,并做好记录。
(2)评估患者血型、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必要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
(3)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2. 输血申请与审批(1)医护人员根据手术需要,填写《输血申请单》,经主治医师审核后,报输血科审批。
(2)输血科根据《输血申请单》及相关检查结果,审核输血方案,必要时进行会诊。
(3)审批通过后,由输血科开具《输血医嘱单》。
3. 输血物品准备(1)输血科根据《输血医嘱单》准备输血物品,包括血液、输血器、生理盐水等。
(2)核对血液种类、血型、有效期、生产批号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4. 输血操作(1)输血操作由两名具有输血资格的医护人员共同完成。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血型、血液种类、剂量等信息。
(3)使用一次性输血器,确保无菌操作。
(4)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上级医师。
5. 输血后管理(1)输血结束后,填写《输血记录单》,记录输血时间、种类、剂量等信息。
(2)观察患者输血后反应,如有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处理,并报告上级医师。
(3)输血完毕后,将输血器、血液等废弃物放入指定容器,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进行处理。
四、培训与考核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提高输血安全意识。
2. 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操作技能考核,确保操作规范。
3. 对输血过程进行监督,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
五、附则1. 本制度由医务科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
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一、凡术中需输血者,术前应查血型备保留血清,填好输血申请单,并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如需血量大或有特殊要求,应提前与检验科联系。
二、术中需输血时,由麻醉医师开具输血医嘱,巡回护士执行医嘱,主班护士取血。
三、取血时与检验科人员核对后发血,取回后主班护士与巡回护士核对,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核对无误后输血。
四、输血过程先慢后快,按病情调整滴速,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对症处理。
输血前后及连续输不同患者血液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
五、输血毕,保留血袋,以备查对,麻醉医师将输血过程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
六、一次输血超过1600mL时由科主任签字报医务科批准。
七、由于本院无血库,需用血者,必须提前一天向金山区血站申请用血,临床用血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尽早输用。
八、临床领取用血时,务必认真查对,一经出库不能退还。
麻醉科-输血科沟通流程一、根据术中失血量或者预计术中出血较多需要输血时(1)、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填写《输血申请单》。
(2)、确认有无术前血型及保留血清,如没有应及时完善。
(3)、需输血时,与血库联系确定剂量后开具医嘱,交护士取血。
(4)、需要输注血浆的,核对血型,与血库联系了解库存血浆情况后,开具血浆申请单送血库。
(5)、在输血期间对于突发问题随时保持有效的沟通,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输血安全和疗效。
手术中输血流程麻醉医师开具输血医嘱巡回护士核对医嘱血液采样主班护士送检输血科做血型试验和交叉配血试验,复核通知主班护士取血雨滴穿石,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持之以恒。
——拉蒂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坪坝区某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1 目的加强手术患者输血管理,保障术中用血安全,规范术中用血流程,合理、科学的术前备血,减少血液资源浪费,保障手术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适用全院各科室。
3制度内容
3.1凡术中需输血者,主管医师应于术前备好血标本,填好输血申请单,注明手术输血日期和备血量送血库。
如需血量大或特殊用血,主管医师均应提前与血库直接联系妥当。
3.2术中需输血时,应由手术室工作人员携带病历及时联系取血。
取血人员每次只许取一位病人所需的血液,以免发生差错。
3.3输血前应仔细查对病人姓名、住院号、血型及输血记录单等三遍:取血人在血库查对一遍,麻醉医师与巡回护士查对一遍,输血或加血者查对一遍。
3.4按手术进行情况调整好输血速度,密切观察输血反应。
有特殊反应者,应保留余血备检。
凡输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两者之间输以少量生理盐水,两者不可直接混合。
3.5输血完毕,血袋交回检验科保留1周,以备查对。
3.6输血起始、完毕时间及输血量,由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
4术中用血流程
4.1申请用血应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的各项内容,连同受血者血样(交叉配血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由本科室医护人员送交血库备血。
紧急手术时如术前无备血,应由麻醉医师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交叉配血血样)送交血库紧急合血。
4.2申请用血必须抽取受血者血液3ml以上,连同申请单送血库以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用。
如果用血量超过800ml以上,标本须酌量增加。
4.3受血者配血实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三天内的,逾时需重新抽血;一次输入3个献血者血液的受血者,如仍须输血,必须重新抽血做交叉配血试验。
4.4血液有效期不长,术中用血量尽量按照术中需要申请,避免浪费,一经出库不能退还。
5相关文件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
6相关记录
6.1临床输血申请单(3.1CJQYY/ZKB-JL-14)
6.2输血记录单(3.1CJQYY/ZKB-JL-18)
7其他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沙坪坝区某医院
临床用血申请单 3.1CJQYY/ZKB-JL-14No:
备注:中级以上职称医师方可具有用血资质(抢救等紧急情况下用血除外);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ml(不含800ml)的,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发;800ml至1600ml的,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正(副)主任核准签发;达到或超过1600ml的,科室正(副)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或医疗总值班批准;急救等紧急情况下用血须按照规定补办申请手续.
沙坪坝区某医院
输血记录单
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门诊ID号:
血型( ABO):____ Rh (D):输血需求状态:囗常态;囗紧急;囗大量;囗特殊
以上共袋复检血型(ABO)、Rh(D)结果:受血者复检血型(ABO)、Rh(D)结果:
以上共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主侧:受血者血清+供血者红细胞凝集溶血;次侧:受血者红细胞+供血者血清凝集溶血者卡式法相互交叉配血,均无凝集、无溶血现象。
配血者:,完成时间:年月日时分。
审核者:,审核时间:年月日时分。
通知临床取血时间:年月日时分。
接听者:通知者:
经用血科室与检验科血库双方医护人员当面逐袋逐项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发血/取(领)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