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大纲
病理学课程大纲(临床医学)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熟悉: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熟悉:瘢痕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了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第三节创伤愈合掌握: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概念。
熟悉: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了解:骨折愈合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淤血掌握:淤血的原因、病变和后果。
熟悉:肺淤血和肝淤血的形态特点。
了解:充血第二节出血了解:病因和机制、病变和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条件。
血栓的结局。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
第四节栓塞掌握:栓塞、栓子的概念。
栓子运行的途径。
熟悉:肺动脉栓塞和体循环栓塞。
了解:脂肪栓塞、气体栓塞和羊水栓塞。
第五节梗死掌握:梗死的概念。
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熟悉: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了解: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结局第六节水肿熟悉:水肿的发病机制。
了解:病理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念掌握: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熟悉:炎症的局部和全身表现。
了解: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急性炎症掌握:白细胞渗出的主要阶段。
炎症不同阶段游出白细胞的种类。
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
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的病变特点。
熟悉: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局部炎症水肿的利弊。
白细胞渗出过程。
急性炎症的结局。
了解: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炎症介质。
出血性炎。
第三节慢性炎症掌握:一般慢性炎症的重要特点。
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
结核结节的形态特点。
熟悉:肉芽肿的形成条件和组成。
炎性息肉和炎性假瘤的概念。
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掌握: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熟悉:肿瘤的形态。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掌握:肿瘤的异型性。
熟悉:肿瘤的分化。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掌握:肿瘤的命名了解:肿瘤的分类。
N2020008《病理学》教学大纲(56学时)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编号: N2020008英文名称: Patholog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6 讲课学时:47 实验学时:9学分:3.5适用对象: 中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修园班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主要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中医专业开设病理学课程,目的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药学的诊疗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又分为总论和各论。
总论主要学习不同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各论主要学习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
理论教学应重视病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临床表现的联系,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适当联系疾病的防治,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
实验教学要求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并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病理学的教改基本要求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绪论【教学要求】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4、了解病理学的新进展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内容1、绪论:介绍病理学的定义、任务、内容及学习方法;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阐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发生机制;3、损伤的修复:介绍损伤的修复方式及其机制;4、血液循环障碍:阐述血液凝固、血栓形成、梗死等概念及发生机制;5、炎症:介绍炎症的基本概念、类型、发生机制及炎症的结局;6、肿瘤:阐述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学特点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7、心血管系统疾病:介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8、呼吸系统疾病:介绍肺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9、消化系统疾病:介绍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0、泌尿系统疾病:介绍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1、生殖系统疾病:介绍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2、神经系统疾病:介绍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课时数为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实验观察学时,病例讨论学时。
建议在学期开设本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athology课程代码:22060100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总学时: 36(讲课:36,实验0,实践0,网络0)总学分:2考核方式:期末统考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适用专业:运动康复、康复治疗技术一、课程简介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许多疾病的诊断并为其治疗提供依据的最可靠方法,因此病理学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课程总论所研究和阐述的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基本病理变化,为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而各论则是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器官系统疾病的病理改变及特殊规律,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认识疾病的共同规律有利于认识疾病的特殊规律,反之亦然。
因此,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时应互相参考,不可偏废。
除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外,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和转归及其相应的临床病理联系也是病理学的重要内容。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适应1.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变化的概念2.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1.细胞和组织可逆性损伤(变性)常见类型(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和形态变化;第三节细胞可逆性损伤1.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发生机制;2.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
3. 粉样变、黏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和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病理变化。
第四节细胞死亡1.细胞和组织损伤的超微结构表现与机制;2.各种病变对机体产生的影响;第五节胞老化1.细胞老化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发生机制。
病理学教学大纲:教学组织与方法
病理学教学大纲:教学组织与方法
1、实施机构: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执行。
2、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3、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自学为辅,使用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实验教学:实验类型以自我观察为主,实验提供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和病理学网络实习课件;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小结。
(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4、考核办法:
(1)考试目的
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课程的考试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掌握情况;同时通过考试督促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对课程内容进一步消化掌握,为进入临床医学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考试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复习考试对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及常见的重要疾病的名词概念、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等知识要点均能较清楚地掌握。
(3)考试内容与范围
考题内容以教学大纲重点内容为主,一般内容为辅,不超出病理学课程内容范围。
(4)考核分理论和实习考试两部分。
总分100分
考试采用理论闭卷笔试(期末占80%);实验标本考试(占10%);平时成绩(占10%)。
《病理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是病理学课程的进阶部分,侧重于探索更深入的疾病机制和相关的实验室技术。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一、病理学原理与方法1.细胞和组织学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组织学染色技术及其应用2.病理学与免疫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分子病理学技术和应用分子病理学在疾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4.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理生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5.实验室病理学技术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在实验室病理学中的应用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2.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过敏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征3.代谢疾病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学变化遗传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相关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其他系统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5.肿瘤病理学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病理学特征常见肿瘤类型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病理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涵盖了病理学的原理、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深入学习该课程,学生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实验室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的医学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doc
病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病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课程编号:00410018 10410018学时与学分:4/72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15学时)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适用专业(方向):针推专业七年制硕士、针推专业五年制本科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
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病理学实验及临床相关知识密切联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绪言0.5学时目的要求【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5.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等第一章疾病概论 1.5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病因的分类【了解】了解疾病的概念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病理学教学大纲(含病生,成教护理专科)
《病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开课对象:护理学专业(专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开课时间:第2学期课程学时:总学时48( 面授30,自学18 )学分:3课程英文译名:Pathology一、课程的基本任务和目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绪论1.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2)熟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2. 面授的主要内容(1)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及;(2)病理学的在医学中的地位;(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 自学的主要内容(1)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
4. 面授与自学的重点(1)面授重点:病理学及活检的概念;病理学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上的重要作用。
(2)自学重点: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二)疾病概论1.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疾病、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判断标准及其意义;(2)熟悉疾病的病因、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疾病的经过与转归;(3)了解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
2. 面授的主要内容(1)疾病与健康的概念,常见病因;(2)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3)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3. 自学的主要内容(1)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
4. 面授与自学的重点(1)面授重点:健康、疾病、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等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2)自学重点:传统死亡的概念。
(三)应激1.目的要求(1)掌握应激的概念;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中的神经内分泌反应;(2)熟悉应激原的概念;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3)了解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中的细胞体液反应及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防治和护理应激性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类别:医学基础课程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学时:具体学时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它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对常见疾病进行病理诊断和分析。
具备观察病理切片和解读病理报告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增强学生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教学内容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凋亡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2、教学要求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熟悉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了解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损伤的修复1、教学内容再生: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对机体的影响。
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
2、教学要求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型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熟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
了解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教学内容充血和淤血:充血和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的性质与任务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主干学科,一方面,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病理改变,理解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通过临床病理讨论,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及转归。
病理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高质量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服务,使学生通过对各类疾病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的学习,逐步提高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病理学实验教学是通过病变组织或器官机能学变化的观察,展现疾病现象,探索疾病规律,检验疾病理论,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
三、实验项目设置情况四、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学时(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各种变性和坏死的病变特点。
2.熟悉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特点。
3.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显微镜、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切片。
(三)实验内容1.大体标本:脾萎缩、心肌萎缩、颅骨压迫性萎缩、肾压迫性萎缩、脑压迫性萎缩、肝水变性、肝脂肪变性、纤维组织玻璃样变性(瘢痕疙瘩)、肾凝固性坏死、结核干酪样坏死、液化性坏死、干性坏疽、湿性坏疽、皮肤溃疡、脾梗死瘢痕、骨折愈合。
2.切片标本:肝细胞压迫性萎缩、肾小管上皮细胞水变性和玻璃样变性、脾中央动脉玻璃样变、肝脂肪变性、坏死细胞的形态、肾贫血性梗死。
大体标本、肉芽组织。
实验项目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学时(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后果。
2.熟悉慢性肺淤血和慢性肝淤血的病理变化。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显微镜、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切片。
(三)实验内容1.大体标本:肝淤血(槟榔肝)、脾淤血、肾淤血、食管静脉曲张、脑出血、血管内血栓、心房附壁血栓、脾(肾)贫血性梗死、肾梗死瘢痕、肺出血性梗死,肺动脉栓塞。
病理科教学大纲模板
病理科教学大纲模板病理科教学大纲模板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规范病理学教学的内容和进程,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病理科教学大纲模板是非常必要的。
一、引言病理学作为医学专业的核心科目之一,对医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节主要介绍病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本章节旨在明确病理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本章节详细介绍病理学教学的内容,包括疾病的基本概念、病理学分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等。
同时,还应该注重病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交叉。
四、教学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病理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临床教学等。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章节主要介绍病理学教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考试、实验报告、病理学案例分析等。
评价标准应该明确,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六、教学资源本章节介绍病理学教学所需的资源和设施,包括教材、实验室设备、病理标本等。
同时,还应该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在线学习资源。
七、教学团队本章节介绍病理学教学团队的组成和职责分工。
教学团队应该由专业的病理学教师和临床医生组成,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八、教学管理本章节主要介绍病理学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
教学管理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九、教学创新本章节主要介绍病理学教学的创新方法和实践经验。
教学创新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十、教学展望本章节主要展望病理学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病理学研究的深入,病理学教学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说明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说明一、编制教学大纲的依据根据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延边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口腔专业教学计划及与先行和后继课程的关系,结合口腔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并考虑到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本教学大纲。
二、课程地位和作用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任务就是运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医学院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程。
由于研究角度和实验手段的不同,现代病理学逐渐演变分化为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
病理学又称为病理解剖学,其主要任务是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知识为基础,运用各种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研究和阐明在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原理(病因,Etiology),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发病学,Pathogenesis),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学变化(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以及由于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联系,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合并症(Complication)和结局(Sequela)。
学习和研究上述内容,以便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为临床课的学习和将来成为合格的口腔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奠定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课程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病理学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合并症、临床表现和结局。
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重要的新进展,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临床专业的学习、参加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培养面向21世纪有后劲的全科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病理学》教学大纲Teaching Outline of Advanced Pathophysiology第一部分大纲说明课程代码:A0104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54学时开课部门:基础医学院授课对象:硕士、博士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预修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主讲教师:卫洪昌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金惠铭,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月。
参考资料:1.陈主初,病理生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8月;2.张启良,新编病理生理学教程,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5月;3.Stephen J. Mcphee, 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 (third edition),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1月;4.Kaufman, C. E ,Essentials of Pathophysiology.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是在基于本科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新进展和研究成果,通过理论讲授、病例讨论和最新进展讲座等方法进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知织,熟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联系,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从而为今后的临床、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绪论1.主要内容(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
(3)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
(4)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史,我国病理生理学工作者的贡献和成就,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
2.教学要求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疾病概论1.主要内容(1)健康和疾病: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
(2)病因学:外因、内因、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疾病发生的条件。
(3)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普遍规律。
(4)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
(5)疾病模型:可分为整体动物模型、离体器官模型、细胞模型、数学模型等。
制备疾病模型应遵循相似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三大原则,制备方法主要有自然发生与遗传育种、人工诱发和基因工程技术。
2.教学要求掌握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熟悉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疾病模型的概念、分类和制备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疾病谱的变化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疾病的关系。
第二章水、钠代谢与酸碱平衡紊乱1.主要内容(1)正常酸碱平衡:酸碱的概念,体内酸碱的来源,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2)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pH与H+ 浓度、PaCO2、SB和AB、BB、BE、AG的概念、标准值及其意义。
(3)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4)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特点。
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特点。
(5)分析血气报告并作出酸碱失衡诊断。
2.教学要求掌握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掌握各项酸碱指标的含义、正常值及其意义,掌握各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原因、机制、机体的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熟悉体内酸碱的来源及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熟悉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了解酸碱中毒的防治原则。
第三章发热1.主要内容(1)发热、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致热原和激活物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来源、种类及生物学效应,体温升高的机制。
(3)发热的时相及其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与热代谢特点。
(4)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生理功能改变,代谢改变,免疫功能改变。
(5)发热的生物学意其义及处理原则:发热对机体有利与不利方面以及发热一般处理原则。
2.教学要求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掌握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熟悉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第四章应激1.主要内容(1)应激、应激原概念,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概念及分期。
(2)应激的全身性反应:神经内分泌反应、应激时机体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
(3)应激的细胞反应:热休克蛋白的概念、组成、生物学特点与功能和表达调节,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分类、来源及生物学功能。
(4)应激与疾病关系。
(5)常见应激性疾病及发病机制,心理应激的研究与方法。
2.教学要求掌握应激、应激性疾病、全身适应综合征、热休克蛋白等概念,掌握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反应,应激性溃疡和应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掌握热休克蛋白的功能和表达调控;熟悉良性应激和劣性应激的区别,熟悉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心理、精神障碍,熟悉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来源、种类、生物学功能;了解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
第五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1.主要内容(1)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VEC的调节,分子网络调节,肝脾的调节作用)。
(2)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血栓形成,止/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a)DIC的概念、病因和诱因、发病机制、分型。
b)影响DIC发生发展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
c)DIC研究概况、研究成果。
d)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临床检测及意义。
2.教学要求掌握DIC、血栓形成、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及裂体细胞的概念;掌握内皮细胞在调节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中的作用;掌握DIC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掌握“3P”试验、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熟悉FⅫ、蛋白C(PC)、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的作用,熟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分子网络调节及器官调节,熟悉DIC 的诱因、急性DIC的分期;了解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了解DIC 的诊断原则及防治原则。
第六章休克1.主要内容(1)病因和分类、发生发展机制。
(2)有关休克研究的新进展。
(3)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4)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及病理生理改变。
(5)休克的防治原则:病因学防治和发病学防治。
(6)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衰竭:a)SIRS、MODS、MSOF、败血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b)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因、始动环节、诊断标准、分期、发病机制。
c)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分型、各器官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d)防治原则。
2.教学要求掌握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掌握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及血液动力学特点;掌握SIRS的发病机制、判断标准,掌握MODS的分型;熟悉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熟悉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熟悉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熟悉MODS的发展过程;了解休克的原因和防治原则;了解SIRS和MODS 的防治原则和实验性治疗进展。
第七章缺血-再灌注损伤1.主要内容(1)概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其意义。
(2)原因和条件: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3)发病机制:活性氧的作用,主要是氧自由基介导学说和钙超负荷学说。
氧自由基介导学说:自由基的概念、分类、形成机制和损伤机制。
钙超负荷学说:钙超载形成和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其它如白细胞作用和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及无复流现象也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
(4)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缺血研究新进展。
(5)防治原则。
2.教学要求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掌握氧自由基、活性氧、钙超载的的概念、分类和损伤机制;熟悉心肌缺血预适应及其内源性保护机制;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条件和防治原则。
第八章心力衰竭1.主要内容(1)病因和分类。
(2)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
(3)发病机制。
(4)对机体的主要影响:低排出量综合征,静脉淤血综合征。
(5)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6)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干预心肌改建,促进心肌生长或替代衰竭的心脏。
2.教学要求掌握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改建、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等概念,掌握心肌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降低的主要机制;熟悉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及诱因,熟悉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对心功能的主要代偿作用和不利影响,熟悉心肌改建对心功能的代偿作用及不利影响;了解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分类及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专题讲座是对近期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灵活的教学模式。
近期专题讲座:一、血管新生二、胃食管反流病三、颈椎病与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