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大纲
病理学课程大纲(临床医学)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熟悉: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熟悉:瘢痕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了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第三节创伤愈合掌握: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概念。
熟悉: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了解:骨折愈合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淤血掌握:淤血的原因、病变和后果。
熟悉:肺淤血和肝淤血的形态特点。
了解:充血第二节出血了解:病因和机制、病变和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条件。
血栓的结局。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
第四节栓塞掌握:栓塞、栓子的概念。
栓子运行的途径。
熟悉:肺动脉栓塞和体循环栓塞。
了解:脂肪栓塞、气体栓塞和羊水栓塞。
第五节梗死掌握:梗死的概念。
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熟悉: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了解: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结局第六节水肿熟悉:水肿的发病机制。
了解:病理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念掌握: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熟悉:炎症的局部和全身表现。
了解: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急性炎症掌握:白细胞渗出的主要阶段。
炎症不同阶段游出白细胞的种类。
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
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的病变特点。
熟悉: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局部炎症水肿的利弊。
白细胞渗出过程。
急性炎症的结局。
了解: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炎症介质。
出血性炎。
第三节慢性炎症掌握:一般慢性炎症的重要特点。
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
结核结节的形态特点。
熟悉:肉芽肿的形成条件和组成。
炎性息肉和炎性假瘤的概念。
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掌握: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熟悉:肿瘤的形态。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掌握:肿瘤的异型性。
熟悉:肿瘤的分化。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掌握:肿瘤的命名了解:肿瘤的分类。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pathology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1)变性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1.再生(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at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开课单位口腔医学院(医药工程学院)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3学分学时数总学时48,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后续课程临床医学概论、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基础、形态学检验等医学检验技术相关专业课程二、课程简述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它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
病理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原则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病变,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后期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及课堂评测等手段,提高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生命的思想意识和联系实际开展临床病理讨论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毕业要求4-掌握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实践。
指标点4-3具有扎实的与本专业有关的医学基础如病理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并应用于本专业的能力。
指标点4-6具有常见病、重大疾病的生理、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等基本理论知识,会对常见具有项目结果进行分析。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1)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的主要知识与理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基本病理变化;通过学习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传染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等基本理论知识,开展临床病例讨论与分析,从而使学生达到毕业要求4的要求。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4、了解病理学的新进展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内容1、绪论:介绍病理学的定义、任务、内容及学习方法;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阐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发生机制;3、损伤的修复:介绍损伤的修复方式及其机制;4、血液循环障碍:阐述血液凝固、血栓形成、梗死等概念及发生机制;5、炎症:介绍炎症的基本概念、类型、发生机制及炎症的结局;6、肿瘤:阐述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学特点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7、心血管系统疾病:介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8、呼吸系统疾病:介绍肺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9、消化系统疾病:介绍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0、泌尿系统疾病:介绍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1、生殖系统疾病:介绍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2、神经系统疾病:介绍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课时数为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实验观察学时,病例讨论学时。
建议在学期开设本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病理学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
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变化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则着重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全身与局部变化的关系.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验。
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等。
病理生理学则安排一些必要的动物实验。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亲自操作,结合理论,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总结。
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临床,加强临床症状与病变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习效果。
病理学教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总论25学时,各论19学时。
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史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任务和性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疾病、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3、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疾病的概念,病因学概论及发病学概论。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和在修复中的作用。
2、掌握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3、熟悉骨折愈合过程。
4、了解组织再生能力和再生过程以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内容]1、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及骨折的愈合过程。
临床医学《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at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201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学分:6学分(理论:4.5;实验:1.5学分)总学时:12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48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选用教材:步宏、李一雷主编.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必读书目:[1] 王恩华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周庚寅姜叙诚主编.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选读书目:[1] 陈杰李甘地主编.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Robbins 和Cotran Atlas of Pathology.2nd edition. Edward C.Klatt [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二、课程教学目标《病理学》是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与疾病的转归;全面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机制。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常见疾病发生机制。
2、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和结局3、掌握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与疾病的转归。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绪论(2时学)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1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损伤的原因;萎缩的原因、病理变化;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生机制;肝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理解:变性的概念;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类型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凋亡和坏死的区别;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和类型;细胞水肿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病理变化;教学要求:重点介绍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病理变化和结局;变性的概念及常见变性的形态学特征;重点介绍坏死的概念与常见坏死的形态学特征及结局,坏死的分类及其转归。
《病理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是病理学课程的进阶部分,侧重于探索更深入的疾病机制和相关的实验室技术。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一、病理学原理与方法1.细胞和组织学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组织学染色技术及其应用2.病理学与免疫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分子病理学技术和应用分子病理学在疾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4.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理生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5.实验室病理学技术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在实验室病理学中的应用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2.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过敏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征3.代谢疾病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学变化遗传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相关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其他系统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5.肿瘤病理学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病理学特征常见肿瘤类型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病理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涵盖了病理学的原理、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深入学习该课程,学生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实验室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的医学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教学大纲(含病生,成教护理专科)
《病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开课对象:护理学专业(专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开课时间:第2学期课程学时:总学时48( 面授30,自学18 )学分:3课程英文译名:Pathology一、课程的基本任务和目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绪论1.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2)熟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2. 面授的主要内容(1)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及;(2)病理学的在医学中的地位;(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 自学的主要内容(1)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
4. 面授与自学的重点(1)面授重点:病理学及活检的概念;病理学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上的重要作用。
(2)自学重点: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二)疾病概论1.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疾病、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判断标准及其意义;(2)熟悉疾病的病因、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疾病的经过与转归;(3)了解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
2. 面授的主要内容(1)疾病与健康的概念,常见病因;(2)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3)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3. 自学的主要内容(1)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
4. 面授与自学的重点(1)面授重点:健康、疾病、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等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2)自学重点:传统死亡的概念。
(三)应激1.目的要求(1)掌握应激的概念;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中的神经内分泌反应;(2)熟悉应激原的概念;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3)了解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中的细胞体液反应及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防治和护理应激性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类别:医学基础课程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学时:具体学时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它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对常见疾病进行病理诊断和分析。
具备观察病理切片和解读病理报告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增强学生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教学内容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凋亡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2、教学要求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熟悉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了解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损伤的修复1、教学内容再生: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对机体的影响。
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
2、教学要求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型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熟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
了解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教学内容充血和淤血:充血和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病理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
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病理学实验及临床相关知识密切联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绪言0.5学时目的要求【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5.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疾病概论 1.5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病因的分类【了解】了解疾病的概念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病理过程及病理状态。
2.病因学概论:病因(包括原因和条件)及其分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及先天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3.发病学概论: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4.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康复、死亡。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各种变性、坏死和凋亡的概念及变性、坏死的病变特点。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病理诊断等任务。
也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级培养目标。
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与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病理学教学应从医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学为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一)理论知识1 .掌握组织、细胞的损伤和适应修复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理。
2.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病因、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发生机理和结局。
3.掌握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理、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基本类型、经过和结局。
4 .掌握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癌前病变、生长与扩散、命名和分类以及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上皮、间叶、神经组织和其他来源肿瘤常见类型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癌前病变和肿瘤的病因、发病学。
5.掌握下列各系统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联系:风湿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矽肺、肺炎、肺癌、食管癌、胃癌、胃炎、消化性溃疡、大肠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乳腺癌、子宫颈癌、水泡状胎块、绒毛膜癌、甲状腺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病、麻风、梅毒、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流行性出血热。
6.熟悉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源性心脏病、阑尾炎、非特异性肠炎、急性胰腺炎、肾细胞癌、膀胱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佝偻病、骨肉瘤。
7.了解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心肌炎、心肌病、胆囊炎、胆石症、前列腺增生症、甲状腺癌。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专业学时:51学时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主干学科,一方面,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病理改变,理解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通过临床病理讨论,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及转归。
病理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新医学模式的高质量医学专业人才服务,使学生通过对各类疾病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的学习,逐步提高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实验一诊断病理学概要实习注意事项【目的要求】1.熟悉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其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2.熟悉常规病理诊断流程3.熟悉实验室注意事项4.熟悉病理学、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病因、发病机制及免疫组织化学的专业英语5.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2. 常规病理诊断流程3. 实验室注意事项【实验方法】1. 多媒体示教、讲解2. 参观临床病理诊断流程实验二适应、损伤与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和修复的概念2.掌握各类坏死的形态特点及坏死的结局3.掌握肉芽组织的组成、形态特点及其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4.熟悉萎缩、化生、水变性、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征5.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6.熟悉创伤愈合的类型7.熟悉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修复、肉芽组织、纤维性修复的专业英语8.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大体标本(1)心脏肥大(高血压心脏) (2)肾萎缩(肾盂积水)(3)心脏萎缩(营养不良性) (4)脑萎缩(老年性)(5)肝脂肪变性(6)脾被膜玻璃样变性(7)脾/肾凝固性坏死(贫血性梗死) (8)足或趾干性坏疽(9)肺结核病(干酪样坏死)(10)脑液化性坏死(脑脓肿)(11)肉芽组织(狗皮实验创伤) (12)骨痂(狗胫骨实验性骨痂) (13)骨畸形愈合2. 组织切片1# 肝脂肪变性2# 宫颈粘膜鳞状化生3# 肾凝固性坏死4# 淋巴结干酪样坏死5# 肉芽组织(绘图)【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简要理论复习2. 大体标本示教、观察3. 组织切片示教、观察4. 通过绘图,加深对肉芽组织形态特点的理解5. 课后小结实验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目的要求】1.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形成条件、形态特点及结局3.掌握贫血性、出血性梗死的原因、形态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4.掌握血栓、栓子、栓塞、梗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5.熟悉栓子的类型及其影响6.熟悉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形态特点、类型和意义7.熟悉充血、淤血、心衰细胞、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栓子、梗死的专业英语8.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大体标本(1)慢性肺淤血(2)慢性肝淤血(3)慢性脾淤血(4)脑出血(5)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栓形成(6)肺动脉血栓栓塞症(7)肾贫血性梗死(8)脾贫血性梗死(9)肺出血性梗死2. 组织切片6# 急性肺淤血7# 慢性肺淤血8# 混合血栓(绘图)9# 机化血栓【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简要理论复习2. 大体标本示教、观察3. 组织切片示教、观察4. 通过绘图,加深对混合血栓形态特点的理解5. 课后小结实验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讨论【目的要求】1.掌握临床病理讨论的方法2.掌握静脉延续性血栓的内在涵义3.掌握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子、栓塞、梗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4.熟悉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病变特点及影响5.了解“经济舱综合征”【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讨论2.相关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复习3.测验一:损伤、修复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分组汇报2. 提出问题、分析讨论3. 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复习4. 用简单线条图配合文字说明归纳和总结病例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5. 测验一:闭卷笔试实验五炎症【目的要求】1.掌握炎症的基本病变2.掌握炎性渗出的概念、渗出液的的特点和意义3.掌握炎性浸润的概念、炎细胞种类、形态特点及其作用4.掌握急、慢性炎症的常见组织学类型及形态特点5.熟悉炎症的经过和结局6.熟悉炎症、变质、渗出、增生、趋化、肉芽肿、败血症的专业英语7.了解炎症介质的概念、常见类型及意义【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大体标本(1)急性重型肝炎(2)气管白喉(3)纤维素性心包炎(绒毛心)(4)化脓性脑膜炎(5)化脓性胸膜炎(6)脑脓肿(7)肺脓肿(8)蜂窝织性阑尾炎(9)慢性扁桃体炎(10)肺结核病(11)机化性胸膜炎(12)机化性心包炎(13)肠粘连(14)心瓣膜变形2. 组织切片10# 蜂窝织性阑尾炎11# 纤维素性心包炎12# 皮肤慢性炎13# 机化性心包炎14# 肺脓肿3.绘图:炎症细胞【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简要理论复习2. 大体标本示教、观察3. 组织切片示教、观察4. 课后小结实验六肿瘤【目的要求】1.掌握肿瘤及异型性的概念、特点及意义2.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3.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要点4.掌握肿瘤的大致分类和一般命名原则5.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的概念6.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7.熟悉常见的癌前病变8.熟悉肿瘤、异型性、转移、癌、印戒细胞癌、肉瘤、库根勃氏瘤的专业英语9.了解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大体标本(1)皮肤乳头状瘤(2)结肠息肉状腺瘤(3)子宫平滑肌瘤(4)甲状腺腺瘤(5)脂肪瘤(6)乳腺纤维腺瘤(7)卵巢粘液性囊腺瘤(8)结肠癌(9)乳腺癌(10)足跟鳞癌(11)阴茎癌(12)淋巴瘤(13)纤维肉瘤(14)平滑肌肉瘤(15)肺转移癌(16)卵巢畸胎瘤(17)恶性黑色素瘤2. 组织切片15# 子宫平滑肌瘤16# 子宫平滑肌肉瘤17# 皮肤乳头状瘤18# 皮肤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9# 淋巴结转移癌20# 结肠腺癌3. 测验二: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简要理论复习2. 大体标本示教、观察3. 组织切片示教、观察4. 测验二:闭卷笔试5. 课后小结实验七心血管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基本病变2.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心肌梗死的原因、类型、病变及合并症3.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病的分期、内脏病理变化及后果4.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及对机体影响5.掌握心瓣膜病的病因、病变特点、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6.熟悉动脉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7.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8.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风湿病、风湿小体、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专业英语9.了解心肌病和心肌炎的概念、类型、主要病变特点【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大体标本(1)腹主动脉粥样硬化(2)脑动脉粥样硬化(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心肌梗死(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心肌梗死、穿孔(5)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大(6)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7)高血压脑出血(8)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9)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0)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1)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 组织切片21# 主动脉粥样硬化2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绘图)23# 风湿性心肌炎24# 高血压病固缩肾【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简要理论复习2. 大体标本示教、观察3. 组织切片示教、观察4. 通过绘图,加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态特点的理解5. 课后小结实验八呼吸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变特点及相互联系2.掌握细菌性肺炎:大叶性、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联系及并发症3.掌握矽肺的病变特点4.掌握鼻咽癌、肺癌的好发部位、类型、主要临床病理特点及扩散规律5.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念6.熟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矽肺的专业英语7.了解病毒性肺炎(包括人禽流感病毒感染及SARS)、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 大体标本(1)肺气肿并肺大泡形成(2)肺源性心脏病(3)矽肺(4)支气管扩张症(5)大叶性肺炎(红肝、灰肝变期)(6)融合性小叶性肺炎(7)支气管肺癌(中央型、周围型、弥漫型)2. 组织切片25#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6# 大叶性肺炎27# 小叶性肺炎28# 鼻咽癌29# 矽肺【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简要理论复习2. 大体标本示教、观察3. 组织切片示教、观察4. 课后小结实验九心血管系统整合式病例讨论【目的要求】1.掌握临床病理讨论的方法2.掌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相互关系及病理临床联系3.熟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肌梗死的病变特点及影响4.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与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实验时数】3小时【实验内容】1.心血管疾病病例讨论2.相关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复习【实验方法】1. 结合多媒体课件分组汇报2. 提出问题、分析讨论3. 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复习4. 用简单线条图配合文字说明归纳和总结病例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实验十消化道疾病, 学生讲课:消化道肿瘤【目的要求】1、掌握溃疡病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和合并症。
病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肥大hypertrophy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hyperplasia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细胞水肿:损伤细胞中最早出现的改变,发生于心、肝、肾实质细胞,病变早期,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光镜下呈红染细颗粒状。
脂肪变性:心、肝、肾实质细胞,电镜下,细胞质内脂肪融合成脂滴;光镜下,病变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细胞核被挤到一侧。
①肝脂肪变性:肝脂肪最常见。
②心肌脂肪变性,称为虎斑心。
光镜观察:脂滴在心肌细胞内呈串珠状排列。
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指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伊红染,均质半透明、无结构的蛋白质蓄积。
细胞坏死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组织坏死基本类型:凝固性坏死:好发于心肾脾,形态特点液化性坏死:好发脑、胰腺、脂肪纤维素样坏死:好发结缔组织、小血管坏疽:干性、湿性、气性坏疽组织坏死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坏死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3、机化与包裹4、钙化坏死(necrosis):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
基本病变①核固缩、碎裂、溶解;②胞膜破裂、细胞解体、消失;③间质胶原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④坏死灶周围有炎症反应。
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凋亡(apoptosis) 是指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的死亡。
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细胞皱缩,胞质致密,核染色质边集,尔后胞核裂解,胞质生出芽突并脱落,形成含核碎片和细胞器成分的膜包被凋亡小体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细胞周期由间期和分裂期构成,间期又可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和G2期(分裂前期)不稳定细胞:表皮细胞、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稳定细胞: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胰腺、汗腺、内分泌腺等)的实质细胞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的浸润,肉眼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学分:适用专业:开课部门:医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利用各种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引起疾病的原因和疾病的发生机制,了解机体患病时形态、功能和代谢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认识并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
为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程。
病理学常用的尸体剖验、活体组织检查等研究方法,对诊断疾病、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指导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病理学也是临床上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
二、课程学时分配教学章节理论实验实践绪论;第一章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2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第三章炎症 2第四章肿瘤 2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2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2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2第八章泌尿系统疾病;第九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2第十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第十一章性传播疾病 2第十二章疾病概论;第十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第十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第十五章发热 2第十六章缺氧;第十七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第十八章休克;第十九章心力衰竭 2第二十章呼吸衰竭;第二十一章肝性脑病;第二十2二章肾功能衰竭合计28三、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1.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本教材内容(2)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4)病理学发展简史2.重点与难点重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难点: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课程教学要求(1)基本知识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基本方法:学会通过大体和组织学的方法观察疾病的病理变化;能够利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病变与整体之间的联系、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和特殊规律;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点看问题。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第一篇: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病理学实践教学大纲(病理解剖学部分)适用于临床、护理、检验、中医等专业一、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和目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科学实践的基础。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的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理学实验教学是通过病变组织或器官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展现疾病现象,探索疾病规律,检验疾病理论,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为学生临床专业课建立良好基础。
通过验证理论课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及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
对培养面向21 世纪的医学人才极其重要。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内容总目标1、熟练掌握大体标本的表面、切面的观察及描述方法,辨认病变所在部位、颜色、形态等。
2、熟练掌握病理切片的观察方法,正确辨认病变的组织结构,画出具体的形态改变并作出正确的诊断。
3、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形态与功能、代谢,局部与整体,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根据所学的病理知识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
基本掌握临床病理讨论的目的、方法及步骤。
4、通过综合实验、基本掌握和认识疾病从正常组织学到病理学改变过程中的演变规律。
三、实验教材与参考书(一)李玉林.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二)病理教研室实验指导.(三)马保华.形态实验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四、实验项目实验一组织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目的】1.掌握各种变性和坏死的病变特点。
2.熟悉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特点。
3.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
【内容】1、病理切片:观察肾积水、肝脂肪变性、肉芽组织、肾贫血性梗死的组织结构改变2、大体标本:确认脑积水、肾积水压迫性萎缩、肝脂肪变性、肠出血性坏死、脑脓肿、坏疽性阑尾炎、足手干性坏疽、肺干酪样坏死等的病变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课程编号:00410019 10410019学时与学分:4.5/81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22学时)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专业七年制、中医专业五年制、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
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病理学实验及临床相关知识密切联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绪言 0.5学时目的要求【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5.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等第一章疾病概论 1.5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病因的分类【了解】了解疾病的概念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病理过程及病理状态。
2.病因学概论:病因(包括原因和条件)及其分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及先天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3.发病学概论: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4.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康复、死亡。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各种变性、坏死和凋亡的概念及变性、坏死的病变特点。
【熟悉】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了解创伤愈合和骨折愈合。
教学内容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变性(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及病理性钙化),坏死(包括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及固缩坏死)。
凋亡(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
3.损伤的修复:再生,肉芽组织,创伤愈合,骨折愈合。
4.指导性自学:损伤的发生机制,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结局。
【了解】了解动脉性充血及出血的特点。
教学内容1.局部充血:动脉性充血及静脉性充血(淤血)。
2.局部贫血(缺血)。
3.出血:破裂性出血及漏出性出血。
4.血栓形成: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结局及后果。
5.栓塞: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等)及后果。
6.梗死:贫血性梗死及出血性梗死。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第四章炎症 4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炎症的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各类炎症的特点。
【熟悉】熟悉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炎症的临床表现及结局。
【了解】了解炎症的原因。
教学内容1.炎症的概念和炎症的原因。
2.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血管现象及血液成分渗出)(附:炎症介质),增生。
3.炎症的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包括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
卡他性炎,增生性炎(非特异性增生性炎及特异性增生性炎)。
4.炎症的临床表现(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结局。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五章肿瘤 4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的组织结构及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熟悉】熟悉肿瘤的命名原则,常见恶性肿瘤的特点。
【了解】了解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1.肿瘤的概念。
2.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3肿瘤的基本特征: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组织异型性和细胞异型性),代谢特点。
4.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5.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6.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7.常见肿瘤举例:①上皮组织肿瘤:上皮组织良性肿瘤,上皮组织恶性肿瘤,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②间叶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良性肿瘤,间叶组织恶性肿瘤【附】癌与肉瘤的区别;③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恶性淋巴瘤及白血病;④其他组织肿瘤8.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七章水肿 1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水肿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了解】了解水肿的类型及其特点,水肿的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1.水肿的概念。
2.水肿的发病机理: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淋巴回流受阻)及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3.水肿类型及重要器官水肿(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肺水肿及脑水肿)。
4.水肿的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九章缺氧 2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缺氧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了解】了解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缺氧的概念。
2.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各系统及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及缺氧性损伤。
4.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章发热 1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发热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了解】了解发热时机体的变化教学内容1.发热的概念。
2.发热的原因和机理:发热激活物及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及其作用方式。
3.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及体温下降期。
4.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物质代谢改变及各系统(心血管、呼吸、消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一章应激与疾病 2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应激的概念、分期,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
【了解】了解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应激与疾病。
教学内容1.概述:应激的概念,应激原。
2.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热休克蛋白、急性期反应蛋白)。
3.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
4.应激与疾病:应激与躯体疾病、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二章休克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的分期及微循环变化的特点【熟悉】熟悉微循环变化的发病机制。
【了解】了解休克的原因及分类,休克时机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1.休克的概念。
2.休克的原因和分类:失血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3.休克的分期及发病机制: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的分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
4.休克时机体的病理变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细胞的代谢变化和结构损害,各器官心、肾、肺等)功能的改变。
多器官功能衰竭。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三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发病机制和分期,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
【了解】了解其原因及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教学内容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因子大量人血,血细胞大量破坏,其它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3.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机体的变化:出血,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脏器功能障碍。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五章心血管系统病理 6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风湿病的概念和病理变化,心力衰竭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熟悉】熟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瓣膜病,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了解】了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内容1.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高血压病:良性高血压病及恶性高血压病的病变和后果,病因和发病机制。
3.风湿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外膜炎,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
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脑的病变。
【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简介。
4.心力衰竭:概念,原因,诱因和分类,发病机制,代偿反应,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病理 6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呼吸衰竭的概念。
【熟悉】熟悉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结局及并发症。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了解】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间质性肺炎、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内容1.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肺炎:概念,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原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
间质性肺炎简介。
4.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鼻咽癌、肺癌。
3.呼吸衰竭:概念,病因和发病机理(肺通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