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生于 1911 年, 逝于 1980 年。 1933 年, 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 (Manitoba) 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34 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他到 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 年,他获得了剑桥的博士学位。1951 年, 出版第一部著作 《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962 年出版《古登堡群英》 ,1964 年出版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 伸》 (下文简称《理解媒介》,1969 年出版《媒介即讯息》 ) 。 作为一位文学学者,麦克卢汉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而不是接受 那些现成的教条。诗歌艺术为文化定位和感觉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麦克卢汉欣 赏诗歌 语言的艺术特征,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响。麦克卢汉认 为在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我们如果不想成为文盲的话,或 者在“媒介本 身直接影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意识的情况下”不成为被动的受害者 的话,我们就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 现实扭曲的暴露总 是最敏感和最机智。”(Mcluhan,Nov,1955:109—110) 。麦 克卢汉在传播学领域的观点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媒介即讯息,与通常的媒介 研究重在内容分析不同, 麦克卢汉特别强调媒介的形式本身提供的信息——麦克 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 它所传递的内容。 ;第二,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媒介延伸着人类的不同功能— —指传播媒介对人感官中枢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第三,热媒介和 冷媒介,前者指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的媒介,后者相反,指低清晰度和高参与度 的媒介——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 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四。地 球村——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1980 年麦克卢汉去世后,与其同事 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出现。 在《理解媒介》这本书里,他又一次强调他对艺术和艺术家的观点:“严肃的 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会受到伤害的人, 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 觉变化方面的专家。”(1964:18)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一段里,麦克卢汉这样写 道:“ 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中,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把所有的事物都分裂和切割, 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 介就是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吃惊。”(1964:7)麦克卢汉的“媒

介就是讯息” 之所以令世人震惊, 是因为社会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忽略了对媒介本身的观察和研 究。 《理解媒介》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媒介的宏大叙事,提出“媒介即讯 息”、“热媒介和冷媒介”等观点,第二部分则是微观叙事,分析照片、报纸、汽 车、 广告、电报、电话、电影等。即使如此,这种微观叙事也显得较为宏大。 《理解媒介》的编辑曾经沮丧地说:“你这本书的材料有 75%是新的。一本书要 成功,就不能冒险去容纳 10%以上的新材料。”事情出乎他的意料, 《理解媒介》 轰动一时,这恐怕得益于它在 75%新的之外还有 25%旧的。在《理解媒介》中, 借用了“cool”这个俚语,用来形容热门的媒介。该书的序言里有了一句话:“你 们孩子家为什么用‘酷/冷’(cool)这个词去表示‘热’(hot)的意思?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 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整 个观 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印刷术、广播、电影是“热”的,口语、手稿、电 话、电视是“冷”的……有人说,这些观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既使人半信 半 疑,又令人心驰神往。既使人震惊迷惑,又令人耳目一新。于是有人说麦克卢汉 是一本天书,难以理解,是斯芬克斯之谜。麦克卢汉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 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 论。在这种艺术的探索中,麦克卢汉得出了那个 后来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就 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探索,就意味着放弃逻辑推 理式的话语,就是说放弃因为、所以那类的推断。 麦克卢汉说:“我不解释,我 探索。”(Stearm,1967:xiii)当他说他探索的时候,他指的是他喜欢发现和辨 识、用双关语等类似的技巧,而不是利用逻辑分析和实证测试等学院派的传统做 法。 麦克卢汉的文学背景,他在学术上的艺术尝试,传统社会科学界对媒介本身研 究的忽略,这三者结合在一起,说明了“媒介就是讯息”这一警句的出现以及它为 何震动了传播学界。然而,这也意味着麦克卢汉的理论在他毕生工作的学术圈里 要遭到冷遇。虽然麦克卢汉具有超出专业的公共影响,但是他在学院体系里一直 只有立足之地,并无太多发展空间,在多伦多大学的 30 多年仅有七名博士生。 他中风之后,校方 宣布撤销麦克卢汉主持的文化与技术研究所,其中是否有恶 意成分,难以断言,但这至少说明麦克卢汉的学说在学院里水土不服。

贬之者骂 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上的教师爷”、“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 魔的形而上巫师”、“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在历史决定论的祭坛 前为半拉子艺 术家做黑弥撒的教士”。攻击他“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追风潮,迎合新 潮。可是他错了”。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巡回论证、同义反 复、绝对、 滥用格言、荒谬绝伦”。 然而历史给这些保守派和卫道士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 网络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 是对的。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 20 世纪 60 年代,时间 不长。 目前的麦克卢汉热, 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 受到冷落的麦克卢汉, 终于在 数字时代复活了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是公正的,在 学术殿堂里给他留下了神圣 的一席。学界是清醒的,纠正了过去对他的误读。 这一次热潮,不仅范围广、势头猛、评著多,而且已然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汰洗。 信息高速公路崛起,知识经济到来,虚拟现实的出现,才使人们恍然大悟: 原 来他是对的,他所谓的意识延伸就是赛博空间,他所谓的地球村已然到来。他的 确是电子时代的先驱和预言家。60 年代读不懂的天书,看上去胡说八道的东西, 等到如今,都明白如话了。 当我通读这本书后,在很多方面都仅仅是一知半解,觉得非常艰涩。尤其是关 于“冷媒介”和“热媒介” ,电影是“热媒介” ,电视是“冷媒介”?似乎对于他 的著作,必须考虑他的文学背景。有些内容从纯学术方法上难以理解,但从文学 艺术角度就容易理解。就我国的学术而言,新闻传播学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者中 有相当一批人是中文系出身。 相同的文学背景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麦克卢汉 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这应该是麦克卢汉在中国影响力非凡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记:初写书评,根本无从下手,我先查了相关文学工具书对于书评的定义,这 才知道书评还可以对作者的相关信息进行评价,这就有了这个劣文。希望老师多 多指教。




《理解媒介》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重要思想著作之一”。这是神使墨丘利的杰作,洞悉未来,深入分析,是思想史转折的路标。麦克卢汉将传播媒介作为主要动因,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解释历史。他认为,媒介是塑造历史和社会的隐蔽力量,常常被人忽视;媒介的“讯息”在于其如何“扭曲”现存的社会秩序;由于忽视媒介,我们常常对其熟视无睹,被其遮蔽,这是“书面文化”或西方式感知能力的失败。书面文化执

著于媒介的内容,它必须在新的电子环境里革故鼎新。麦克卢汉邀请我们抛弃旧的思维习惯,采纳感知和知识的新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