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文化
关于苗侗文化
岜沙苗寨,坐落在海拔550米的山坳上,有300余户。
因地处偏远,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
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
长年身佩腰刀,肓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
女性则穿着蜡染衣裙,佩戴银饰。
如有宾客来临,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
岜沙每个男孩在7-15岁之间必须举行一次成年礼,再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他剃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来的严格仪式,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就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
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
”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肇兴以鼓楼群最为著名,被誉为“鼓楼之乡”。
位于在县城南72公里,有5座鼓楼,始建于清末,肇兴辖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5个自然寨,该寨座落成“舟”字形,是县境内最大的一个侗寨,也是全国最大的侗寨。
肇兴寨98%全为陆姓侗族,鼓楼、花桥、寨门更是肇兴侗寨的一大特色。
仁团鼓楼为7层,高21.7米,义团鼓楼为11层,高25.8米,礼团鼓楼为13层,高23.1米,智团鼓楼为9层,高14.9米,信团鼓楼为11层,高25.9米。
中国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地方”中,黎平获第三名,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肇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
分布:贵州的侗族主要分布在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镇远、剑河、玉屏等地。
(2)历史:秦汉时期岭南居住的部落为“骆越”,魏晋后称“僚”,明以后称“峒”。
在侗族社会中有一种叫”款“的组织,首领叫”款首“。
清初实行”改土归流“。
(3)服饰: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女子穿无领大襟衣,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
男子装束,与汉族相似。
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苗侗文化的美学意义
文化长廊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苗侗文化的美学意义赵琪 凯里市第一中学开怀校区高一(1)班摘 要:苗侗文化的历史悠久,文化特色较为鲜明。
苗侗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苗侗先辈们在黔东南地区恶劣的山区环境适应中动态生成,积淀着苗侗先辈们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智慧。
本研究基于美学视角下,对苗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行充分挖掘,找到苗侗文化的美学意义。
从而探索出苗侗文化的传承出路,为实现苗侗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苗侗文化;民族文化;美学意义;独特魅力作者简介:赵琪(2002.8-),女,汉族,山东莒南人,凯里市第一中学开怀校区高一(1)班的在读,研究方向: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196-011、引言民族文化是本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形成,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出发,挖掘其中的美学意义。
作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苗侗歌谣、苗侗舞蹈以及苗侗服饰等内容,都是诠释民族文化美学价值的关键组成内容。
从这种实质性的内容出发,最能够看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2、苗侗民族文化的美学意义2.1苗侗歌谣的人文情怀美苗侗歌谣的人文情怀美的挖掘,对于了解其民族文化的美学意义效用显著。
以苗族古歌里的《开天辟地》为例,其形成的是人类对于宇宙的理解和认知,通过神话的方式来传递文化美感。
又如原始美丽的乡村侗寨,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以极具画面感的歌词来传情达意。
这种美妙而质朴的苗侗歌谣,是这片土地上的群众对于美好情感的传达[1]。
2.2苗侗舞蹈的民族姿态美苗侗歌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去传情达意。
而苗侗舞蹈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一项具备民族生命活力的内容,展现和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民族姿态美。
当芦笙响起,苗族姑娘们盛装出席,在广场之上围成一个大圆圈,伴随着鼓声以及清脆的芦笙音律和节奏,缓慢地迈着脚步。
这种苗族舞蹈,传递的主旨是用于纪念苗族的先民,传递一种本民族不畏艰辛的发展进程。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由于战争等原因,逐渐进入西南山区。
风俗: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
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苗族的习俗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
苗族的婚恋习俗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
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
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
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
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
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
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
苗族的民族文化美食文化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
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
苗族人最喜食糯米。
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
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重要节日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侗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本文将介绍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魅力。
一、侗族的历史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
侗族先民在长江、湘江、沅江和浙江的流域内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在各朝代的历史中,侗族曾经拥有过自己的国家和政权,如侗汉国、苗侗国等。
而在明代时期,侗族地区归属于湖南的宜章府和安化县。
清代,侗族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江西、四川等省,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侗族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关注和扶持。
二、侗族的语言侗语是侗族的母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壮语相近。
侗语一般使用拉丁字母拼写,有8音调和丰富的语法规则,是一种充满韵味的语言。
在侗语中,文字和音乐是相融合的,音乐可以传递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体现了侗族对音乐的深厚热爱。
三、侗族的习俗侗族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信仰天地之神和祖宗之灵。
侗族崇尚自然,对山水、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深刻的感悟和崇敬。
侗族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如踩鼓荡锣、边阔歌、布边戏等,它们体现了侗族的民间艺术和文化特色。
在侗族的传统婚礼中,要有布依族的媒人为其牵线搭桥,新人需要破解一个机关门,才能进入洞房。
洞房里还要进行“撞门”和“压床板”的仪式,寓意幸福美满。
四、侗族的美食侗族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侗族的日常饮食中,以米、面、豆类为主食,同时也有许多独特美食,如酸汤鱼、腐竹煲、黄米糕等。
其中,酸汤鱼是侗族非常著名的一道菜肴,其酸味适口,肉质鲜美。
黄米糕则是侗族的传统美食,口感软糯,入口即化,深受人们喜爱。
五、侗族的服饰侗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因地区和时代的差异可以分为苗寨侗、水上侗、山上侗等不同类型。
侗族日常穿着,男性一般着长衫、裤子和头巾等,女性则穿着长裙、蒲包、肚兜等。
黔东南苗侗文化旅游体验
黔东南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 统保存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 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民族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
黔东南是一条人文气息很浓的线路,丰富民族村寨活动和浓郁的节日氛围,无不 让人心动。
黔东南景点和特色一览:
岜沙苗寨
岜沙是从江最有名的景点之一。从江县城往山上七公里即到,从江的面包车和出租 车一般都会去岜沙,通常是五块钱一个人。岜沙苗寨,坐落在贵州从江县海拔550 米的山坳上,有300余户。因地处偏远,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其装束有秦汉遗 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 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则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 裙,佩戴银饰。
仁 义 礼 智 信
肇兴 ·晨
堂安 属黎平县肇兴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堂安侗寨有160余户,800多人, 据说堂安建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堂安侗寨四面青山,峰峦叠嶂,吁 陌纵横,梯田层叠。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
从堂安梯田俯拍的肇兴侗寨 侗族唯一一座生态博物馆 联合国评定的“世界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典范”
苗岭之麓,都柳清江之畔 —— 黔东南
让我们悄悄走近你 静观千山万水的美
地理位置
黔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位于云贵 高原东南边缘,东 邻湖南,南接西, 与本省黔南、铜仁 毗邻,境内山川秀 丽,气候宜人,资 源丰富,民族风情 浓郁。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苗族文化,了解他们独特的艺术、服饰、音乐等方面。
一、苗族的传统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融入了许多独特的元素。
男子的服饰通常由宽松的上衣、长裤、头巾等组成,而女子则有色彩斑斓的蓬裙、上衣、披肩等。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女子的蓬裙非常有名,被誉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些服饰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苗族的美丽与神秘,更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手工艺的精湛。
二、苗族的独特音乐苗族音乐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苗族的歌曲多以山歌、情歌为主题,歌词含义深沉而浪漫。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和独具特色的乐器而闻名。
苗族人民善于演奏簧风琴、苗族竹管、拉筝等乐器,这些乐器都带有浓郁的苗族特色,使人们在欣赏乐曲时仿佛置身于苗族的山水间。
三、苗族的传统艺术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苗族蜡染艺术被誉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和艳丽的颜色吸引了广大的游客和收藏家。
苗族蜡染通过将蜡烛熔化后滴在布料上,然后进行染色、刮蜡等过程,最终呈现出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苗族蜡染作品既充满了苗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热爱。
四、苗族的节日庆典苗族拥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激情和喜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节。
每到芦笙节的时候,苗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饰,奏响芦笙、舞动蓬裙,在欢歌笑语中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芦笙节不仅是苗族人民表达感恩和喜悦的方式,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旅游活动。
在走进苗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苗族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艺术,还能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崇尚自然的精神。
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机会。
苗侗文化_精品文档
寻访靖州当地文化探寻 ·苗族文化地笋苗寨:一、简介地笋苗寨位于靖州县三锹乡境内。
该苗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 t ēng)发源地之一,以苗族歌鼟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积淀深厚。
团寨中苗族风情吊脚楼民居建造特色鲜明,古迹文化保存完整,民俗文化传承较好,除有被誉为“原生态多声部民族音乐活化石”的苗族歌鼟外,还有极具民族风情的玩山会友,茶棚相亲,抢亲等习俗。
二、地理环境位置:地笋苗寨位于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部的三锹乡,属云贵高原支脉的九龙山麓,地理海拔为 431 米,气候清凉,植被覆盖率为98%,距县城 38 公里,西进 13 公里抵达黔东南境,有等级公路通达。
自然环境:地笋苗寨是一个天然“氧吧”。
她座落在靖州第二高峰的九龙山麓,被誉为靖州十景之一的“九龙叠翠”,说明了这里的良好生态。
地笋苗寨林木茂密,溪流综合经横,堪称野生动植物生长的“王国”,是我们探寻原始次森林的好去处。
三、人口分布地笋苗寨全寨居民 120 户、 670 人,苗族占总人口的 95% ( 2022年数据)四、民间文化歌鼟( t ēng ):地笋苗寨是靖州三锹苗族歌鼟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
被誉为“原生态多声部民族音乐活化石”的苗族歌鼟享有“中国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活化石”和“深山瑰宝”、“天籁之音”之誉。
2022 年地笋苗寨被评为湖南省首批少数民族十大特色村寨, 2022 年地笋苗寨被湖南省旅游局评定为湖南省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三锹苗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赶进深山老林。
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苗民在狩猎、伐木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
“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三锹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
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
侗族和苗族的区别
侗族和苗族的区别
侗族和苗族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尽管两个民族有一些文化和历史上的联系,但它们仍然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侗族和苗族有不同的语言。
侗族的语言属于侗台语
支,主要使用侗文(侗字)进行书写。
而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支,主要使用苗文进行书写。
2.文化和传统:侗族和苗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
侗族以梯
田农耕和多声部歌曲著称,他们还有独特的木构建筑、服饰和民间艺术。
苗族则以银饰、苗绣、芦笙等独特的文化元素而闻名。
两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如苗族的“萝卜节”和侗族的“苗族三月三”。
3.宗教和信仰:侗族和苗族在宗教和信仰上也有差异。
侗族
大多信仰自然神灵和祖先崇拜,如拜河、拜山、拜树等。
苗族则信奉苗族传统宗教,主要包括木耳教、黑衣教和白袍教等。
4.服饰和外貌:侗族和苗族在服饰和外貌上也有一些区别。
侗族男性通常穿着青布褂子和裤子,女性则穿着上衣和蓬蓬裙。
苗族男女都喜欢穿着黑色的服装,女性的服饰通常以绣花和银饰为特色。
虽然侗族和苗族之间有一些区别,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如在习俗、饮食和农耕活动等方面的共同点。
这些民族的文化都
非常丰富多彩,在保护和传承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互相借鉴和促进着彼此的发展。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传统文化是wWW.祖辈留传给后代们的丰厚遗产,它贯穿于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体现着民族的主体精神,是民族的身份象征。
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每一个民族都面临着自身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问题,究竟该如何发展思路决定策略。
各民族对于发展策略选择的不同,反映了他们对于文化发展思路的不同。
究竟他们现在的文化传承如何发展思路是否合理带着这个问题,5月笔者奔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针对苗族和侗族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及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次考察选择凯里南花、雷山西江、从江岜沙三个典型苗寨以及黎平肇兴、榕江三宝两处侗寨,了解苗族、侗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及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并通过参观、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苗侗人民的生产生活,探寻他们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为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过渡地带,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聚居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
末总人口44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1.87%。
其中苗族人近150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33%;侗族人口135万,占全国侗族人口的50%,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渗透,苗侗民族也同样经历着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问题。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不同的反应,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与措施,苗族和侗族同样如此。
一、黔东南苗侗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1、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苗族文化除了靠口头传承外,更多是通过服饰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反映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因此,通过观察当地人民的着装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他们的民族文化。
但通过在凯里市区、南花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三个地方对民众着装的考察,我并没有多么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民族文化,更没有觉察到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而直到岜沙才有了这种体会。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关乎着苗族人民的身份认同、社会稳定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苗族文化的特点苗族文化是苗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包括语言、宗教、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多个方面。
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体系,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他们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土地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独特,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苗族音乐和舞蹈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们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三、苗族文化的传承3.1 家庭教育的作用苗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家庭教育。
在苗族家庭中,父母会通过口述传统故事和家训,向子女传递苗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父母还会教导子女苗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技能,以确保苗族文化在家庭中得以传承。
3.2 学校教育的支持学校教育在苗族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在苗族地区的学校中,苗族文化成为了必修课程,学生们学习苗族的语言、历史、文学等知识,增强了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学校还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苗族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参与苗族文化的传承。
3.3 社区组织的推动苗族社区组织在苗族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区组织会定期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苗族传统节日庆祝、文化展览等,让苗族人民有机会了解和参与苗族的文化传统。
此外,社区组织还会设立文化保护基金,支持苗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四、苗族文化的发展挑战4.1 城市化进程的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苗族人民纷纷离开了传统的农村生活,迁往城市。
这种城市化进程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在城市中,苗族人民面临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他们更多地接触到了外来文化,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靖州苗侗文化发展
靖州苗侗文化的发展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交壤地域,是湘西南通往贵州、广西的咽喉。
靖州总人口25万,居住着苗族、侗族、回族、土家族、壮族、彝族、瑶族、蒙古族、满族、白族、水族、黎族、藏族、平民族、畲族、汉族等十六个民族。
其中以苗、侗占多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2.8%。
靖州过年有四大必吃的食物:1.腊肉每到年前,大体上各家都会制作腊肉过年,有腊肉,香肠,腊猪脚,腊猪头,腊鸡腊鸭等等。
平时用饭的时候蒸上一碗,油光发亮,令人食欲大增。
2.侗米过年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时,每到一户家里,那家主人都会好客的请客人喝糖豆子茶,吃侗米。
红红白白的满满的放在碗里,滚烫的水浇上去,马上就成为一碗香喷喷的侗米,喜欢的还可以加上自家做的油辣椒或香菜辣椒,还可以加自己喜欢的菜喔!3.糍粑年前,乡里很多户人家都会打糍粑。
糍粑可以烤着吃,煎着吃,蘸糖吃,也可以放盐。
在没有暖气的日子咱们靠炭火或电热取暖。
亲友老友围在炭火眼前,架上铁钳,烤着糍粑,暖意洋洋。
此刻农历十二月初一,是“靖州锹里地笋苗年节”,引来众多游客尝试打糍粑。
4.蜜饯蜜饯是在柚子还未长大时摘下来,通过靖州人民的巧手雕出来的一种工艺品。
蜜饯也是一种过年招待客人的小吃。
泡在茶水里,甜甜的、软软的,别有一番风味。
除这些过年必备的食物能表现靖州的风俗外,平时也有很多东西充分表现了靖州特色。
1杨梅靖州木洞杨梅是“中华第一梅”,每到了杨梅季节,就会有很多人上山摘杨梅吃。
那吃不完的杨梅可以用来做杨梅糖,酿杨梅酒。
为了带动经济发展,县领导将其发展成“靖州杨梅节”,每到此时,来游玩品尝的人络绎不绝。
2.芦笙在我眼里,芦笙是一种很难吹的乐器。
可是热情的苗侗人却能吹出美好的音乐。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靖州藕团乡踩芦笙的传统节日。
3.其他靖州仍有很多古朴的地方,比如说:石板路,担水,阁楼寄存木材等。
虽然时期在进步,但在靖州这个比较偏远的小县城里,苗侗文化仍在延续,靖州特色依旧留存,这是我作为靖州人最大的骄傲。
苗族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传承
苗族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传承一、苗族文化的概述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苗族文化的特点1. 独特的语言文字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中包括东南亚语系和藏缅语系。
苗字是苗族独有的文字,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苗字具有高度象形性和表意性,其形态各异,书写方式灵活多变。
2. 丰富多彩的服饰苗族服饰以绣花为主要特征,具有鲜艳明快、富有装饰性和民俗性等特点。
不同地区和不同场合下穿着不同款式的服饰,如“花裙”、“蓝色长衫”、“五彩马褂”等。
3. 独特的音乐舞蹈苗族音乐舞蹈丰富多彩,以“大歌”、“板凳舞”、“踩竹马”等为代表。
苗族音乐以“大歌”最为著名,其歌词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生活琐事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4. 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苗族节日文化主要包括“芦笙节”、“龙船节”、“鼓楼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庆祝方式包括跳舞、赛龙舟、打芦笙等。
5. 独特的宗教信仰苗族信仰主要分为“木头教”和“道教”。
其中,“木头教”是苗族独有的宗教信仰,其信奉自然神灵和祖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苗族文化传承1. 家庭传承家庭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中,父母会通过讲述民间传说、唱苗族歌曲、制作绣花服饰等方式将苗族文化传承给子女。
2. 学校教育学校也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苗族地区,学校会开设苗语、苗字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苗族文化知识。
3. 文化活动各种文化活动也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如“芦笙节”、“龙船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及音乐、舞蹈、绣花等艺术表演,都能够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 网络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了苗族文化传播的新渠道。
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有关苗族文化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苗族文化。
旅游文化之民俗文化之苗族
挑 花
织 绵
平绣纹样
辨绣纹样
蜡染
剪纸
剪纸
三、服饰饮食
苗族服饰品种众多,以刺绣精美、银饰 华丽而名扬中外,享誉古今。
苗族妇女普遍喜欢佩戴银饰,而且以多 为美,以重为贵。有的盛装银饰多达二 三十斤之重,装扮起来全身银光闪闪、 熠熠生辉。她们认为银是财富的标志, 银饰美观、耐用,又易于制作。而且银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正气,佩戴上银饰, 可以驱邪镇鬼、消灾祈福。
返回
三、服饰饮食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红薯、小麦等, 喜吃糯食及酸味菜肴;以辣椒为主要调味 品;
日常饮料多为油茶;
油茶待客
五、节庆风情
苗族节日较多,苗族民间传统节日为芦笙 节。
另还有苗年、龙船节等。
芦笙
芦笙是一种簧管乐器。一般由笙管、笙 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一般装有笙 管6根,外侧开有按音孔。芦笙小的仅十几 厘米,大的可达三四米左右。现经改革, 芦笙管可增至十几甚至二十几根,音域更 加宽阔。不仅能吹奏各地苗族的曲调,还 能吹奏现代流行歌曲。
对歌
四面鼓
毛古斯舞
六、建筑宗教
苗族住宅一般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住房一般为木制平房或吊脚楼。
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少数信仰天 主教、基督教。
苗 寨
七、民俗旅游
黔东南苗侗文化游 1、贵阳--凯里--上郎德--台江(施洞)--剑河
(温泉)--锦屏(隆里古镇)--黎平(红军旧址、 翘 街 、 天 生 桥 等 ) -- 去 湖 南
2、贵阳--凯里(青曼、南花苗寨、 寨)--雷山(上郎德、西江苗寨)--榕江(车江 侗 寨 ) -- 从 江 ( 高 增 侗 寨 、 岜 沙 苗 寨 ) -- 黎 平 (肇兴侗族鼓楼群、地坪风雨桥)--广西桂林
苗侗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以凯里学院预科教学为例
一
、
论 性 与 实践 性 、 历 史 性 与 现 实 性 相 结 合 的科 学 与 艺 术 。 课
民族 文化是一个 民族共有 的文化 , 就其 内容而言 , 根据
程的主要特 点为 理论与 实践 紧密结合 , 历 史与现 实不 可分
割, 文化与生活融 为一体 等。笔者 经过苗 侗文化 概论课 程
第3 3卷 第 2 期 2 0 1 5年 4月
凯 里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i l i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3 No . 2
Ap r . 2 01 5
苗 侗 文 化 概 论 课 程 教 学 的 思 考
二、 苗 侗 文 化 概 论 课 程 开 设 中存 在 的 问题
苗侗 文化概论课 程是 民族学专 业课程 , 该课 程主要讲 授了苗族 、 侗族的族源族称 、 语言、 文字 、 迁 移史 、 人 口分 布 、 经 济 形 态 与经 济生 活 、 社会 组 织 、 民族教育 、 民族 医 药 卫 生 、 民族 体 育 、 民族 文 学 与 艺 术 、 民族 服 饰 、 饮食、 居住 、 婚姻、 家
对 于 学 习苗 侗 文 化 概 论 课 程 的兴 趣 和 态 度 。 另 外 , 苗 侗 文 化 概论 课 程 设 置 为 专 业 任 选 课 , 很多学生受应 试教育影 响 , 只 注 重 预科 毕 业 考 试 的课 程 学 习 , 而 对 非 毕 业 考 试 的课 程 学 习 态度 不 重 视 , 很多学生认 为可学可不学 , 大 部 分 学 生 听 课对于趣味性 的讲 解感 兴趣 , 而对 于理论性 的讲 解不感 兴 趣, 对 于 民族 文 化 缺 乏 信心 , 缺 乏体 验 , 缺 乏认 同感 。 ( 二) 授 课 忽视 学生 基 础 的 差 异性
苗侗乡土历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苗侗乡土历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对苗侗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学中开始引入苗侗乡土历史文化的案例、故事和地域文化,以更加全面、生动、直观地展示苗侗民族的祖先和现代居民的智慧、创造和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探讨苗侗乡土历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深度和魅力。
一、苗侗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苗侗民族是中国南方的众多少数民族中最为神秘、独特和奇妙的民族之一。
苗侗民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湖南和四川等地,广大的群众通过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产。
苗侗民族的地理区域较为特殊,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其生活和文化的发展与壮美的山水格格不入。
苗侗民族独特而古老的历史文化以其豪迈、含蓄、深邃、神秘的特点吸引着世人。
其中,苗侗民族的文字、音乐、舞蹈、建筑、服饰等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
苗侗民族文化是南方山地少数民族之文化的代表,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苗侗乡土历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苗侗乡土历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以下是苗侗乡土历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苗侗建筑文化的应用。
苗侗乡土历史文化中的建筑文化是苗侗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介绍苗侗民族的建筑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苗侗民族的生活、工艺、科技和文化水平。
例如,苗侗民族的木结构建筑、青瓦黛瓦、窗花雕刻等建筑元素,不仅具有民族特色,也是区分时间、不同地域和背景的重要标志。
通过苗侗建筑文化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苗侗民族的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卓越之处,加深对民族、区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探究热情,并通过探究差异和相似之处,进一步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2、苗侗文字文化的应用。
苗侗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口传,而苗侗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花儿文”。
浅谈苗侗文化
浅谈苗侗文化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黔东南州振华民族中学何成峰摘要:我教学的地方是一个苗侗聚居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的苗侗优秀文化,我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教学中与课本知识实现有效的结合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直观性。
关键词:苗侗文化政治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花了许多的时间到网络上去下载,整理了许多的现成的教学课件,但是在教学后的学生反馈中,有不少学生提出:老师,你给我们展示的图片很丰富,但是我们打心里却感受不深,同时你展示的那些问题在我们家乡也有与其相似的东西对啊!我身处的地方本身就是一个苗侗聚居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的苗侗优秀文化,何不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教学中与课本知识实现有效的结合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直观性。
一、展示民族经济发展成就,感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黔东南的苗族侗族大部分都居住在山区,是地道的山地民族,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公社公有制,自然经济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三种经济形态,而民族经济主要表现为山区型农业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
除了主营农业外,还兼营林业、畜牧业、手工业、旅游业和商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因此,黔东南州苗侗地区特别是远离城镇的农村地区,经济还十分落后,因此在学习高一经济生活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时,我以往仅仅只是展示了东部地区的发展成就图片,而这样带来的效果是:绝大多数同学产生的只是对东部的羡慕,而对本地的发展却都嗤之以鼻,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充分认识到今天自身所处地区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引用本地近几年(黔东南州)的部分经济数据,或者本地区的某个具体村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村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学习感受到党的政策就在身边,党的关怀就在自己的身上,从而能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原则,从心里真正做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
二、利用本民族的社会组织知识,充分认识基层民主自治的优越性在苗族内部组织与管理方面,农村公社的社会形态长期存在,并逐步发展形成一套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社会组织、宗族、鼓社、寨老与理老、榔款与合榔是苗族传统社会实现自我管理、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形式,这些社会组织制定“榔规款约”、“村规民约”等是调节苗族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管理及资源管护的行为准则,具有“内部宪法”的功效。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
从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传承现状看民族文化的发展观
张 国栋 巴登 尼 玛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 教育 与心理研究 中心 1 重庆北碚 40 1: 075
2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
四川成 都
606] 10 8
要 : 过田野考察发现 , 通 在文化传承方面侗 族较苗族 相对要好 , 但在 民族文化发展观上二者都存在着非理性 。 文
Zh n o o g a g Gu d n Ba e y a d nN m
( .C ne frSu i fE u ai n sc o g fE h i Mioie n S uh etC ia o tw s U iesy 1 e t o td s o d c t n a d P y h l y o tnc n r i i o tw s hn ,S u h et nv ri , r e o o ts t C ogi e e 401; 2 h n qn B i i 0 7 5 g b .C l g fE u a o ,S h a r l ies y i u n C e g u 6 0 6 ) o e e o d c t n i u n Noma Un r t,Sc a h n d 1 0 8 l i c v i h
Ab t c : F o t e f l wo k o io n n e p e i o t e s f Gu z o ,t i p p r t i k t a n i sat r r m h e d r f M a a d Do g p o l n S u a t o ih u h s a e h n s h t Do g s i h b a r t a io a u t r l i h rtn e u e l a e i a in l n t e d v l p n iw f mi o i c l r . e e n M a t c l a n e i c ,b t t y al r r t al i h e e o me t v e o n ry u t e h u a h r o y t u
试论糯食在苗侗文化中的地位
杨 定
( 州师 范大 学 历 史 与 政 治 学 院 贵 州 贵 阳 贵
5 0 0 5 0 1 J
中图分类号 : GO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8 9 5 2 1 1 — 0 3 0 1 0 — 2 X(0 0)0 0 5 — 2
俗话说“ 千里 不 同风 , 里 不 同俗 ”不 同 的地 理 环 境 、 产 资 百 , 物 源 和 气 候 条 件 , 着 不 同 的 饮食 文 化 习俗 。 相 同 的 生 存 环 境 造 就 有 了相 似 的 文 化 模 式 。苗 族 、 族 居住 的 黔 东 南 苗 族 侗 族 自治 州 位 侗 于 云 贵 高 原东 南边 缘 , 内 沟壑 纵横 , 候 宜 人 , 于 亚 热 带 湿 润 境 气 属 气候 , 无 严 寒 , 无酷 暑 , 润 温 暖 , 季 明显 , 水量 充 沛 。 是 冬 夏 湿 雨 降
“ 无 三 日晴 , 无 三 里 平 ” 型 的写 照 。 天 地 典 苗 族 、 族 的饮 食 结 构 比较 单 调 , 为 主 食 和 副 食 两大 类 。主 侗 分 食 有 主 粮 和 杂 粮 之 分 , 粮 主 要 是 日常 生 活 的粳 米 和 糯 米 . 粮 主 杂
则 有 小 米 、 米 以 及 各 种 豆类 等 , 般 在 缺 粮 的年 份 或 在 年 节 喜 玉 一 庆 时才 加 工 食 用 。 副食 包 括 有 肉类 、 鱼类 、 菜 、 、 等 。 苗 族 、 蔬 酒 茶 在 侗 族 丰 富 多 样 的 饮食 文化 中 , 食 文食 文化 事 象 概 况 苗 族 、 族 喜 吃 糯 食 , 料记 载 “ 疆 腹 地 , 宜 糯 稻 ”l “ 侗 史 苗 唯 l 苗 l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访靖州当地文化探寻·苗族文化地笋苗寨:一、简介地笋苗寨位于靖州县三锹乡境内。
该苗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tēng)发源地之一,以苗族歌鼟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积淀深厚。
团寨中苗族风情吊脚楼民居建筑特色鲜明,古迹文化保存完整,民俗文化传承较好,除有被誉为“原生态多声部民族音乐活化石”的苗族歌鼟外,还有极具民族风情的玩山会友,茶棚相亲,抢亲等习俗。
二、地理环境位置:地笋苗寨位于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部的三锹乡,属云贵高原支脉的九龙山麓,地理海拔为431米,气候清凉,植被覆盖率为98%,距县城38公里,西进13公里抵达黔东南境,有等级公路通达。
自然环境:地笋苗寨是一个天然“氧吧”。
她坐落在靖州第二高峰的九龙山麓,被誉为靖州十景之一的“九龙叠翠”,说明了这里的良好生态。
地笋苗寨林木茂盛,溪流综合经横,堪称野生动植物生长的“王国”,是我们探寻原始次森林的好去处。
三、人口分布地笋苗寨全寨居民120户、670人,苗族占总人口的95%(2010年数据)四、民间文化歌鼟(tēng):地笋苗寨是靖州三锹苗族歌鼟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
被誉为“原生态多声部民族音乐活化石”的苗族歌鼟享有“中国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活化石”和“深山瑰宝”、“天籁之音”之誉。
2009年地笋苗寨被评为湖南省首批少数民族十大特色村寨,2010年地笋苗寨被湖南省旅游局评定为湖南省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三锹苗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赶进深山老林。
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苗民在狩猎、伐木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
“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三锹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
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
于是他们模拟大自然的“和声”编成高低重叠的悦耳歌声,后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提炼,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
从此,苗族歌鼟便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
靖州三锹一带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
这里的苗族同胞酷爱唱歌,他们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
在苗寨,如果你想找到一个不会唱歌的姑娘,那比登天还难,相反,如果你想在苗乡找两个能够唱三天三夜的歌手,那是再科简单不过的事了。
“饭养命,歌宽心”是苗家的口头语。
他们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方式。
他们在长期的歌唱中,养成了温厚、谦逊、互敬互爱、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在寻求艺术美的过程中传承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歌文化。
靖州三锹苗族歌鼟按其音乐载体分类,可分为:茶歌、酒歌、山歌、担水歌、饭歌、款歌、嫁歌和三音歌八种。
歌词为七言四句或多句,语言以三锹乡吴姓苗族语言为主,其它姓氏语言为辅。
大多采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丰富,旁征博引,且寓哲理。
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流传久远的故事歌,有歌颂英雄人物事迹的叙事歌,有表达青年男女互诉衷情的情歌等等。
曲调则有十一种,因地方不同而异。
演唱形式大多由低声部先起歌,中高中部后进入,多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
民居:地笋苗寨系高山“花衣苗”团寨建筑的典型布局,吊脚楼群因山就势,顺坡而建,左右比翼,前后参差,居中平坦轩敞处,则为公共活动场地及井、池塘等公共设施分布。
顺应了“有山靠山、有岗靠岗、有溪依溪、有塘绕塘”的苗家民居选址原则,表达了苗民上应苍天、下合大地的吉祥祈求,可谓“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而水称人心”。
地笋苗寨即是背靠青山,前依池塘,环绕小岗,面绕溪水的风水宝地。
寨中小岗暗合“双龙抢宝”之意,品字形分布的三口井暗合“三才”之局,依势而掘的八口池塘,意为“镇水”,又配齐了风水,寨前溪水长流,增添了寨子的灵气。
地笋苗寨最初有人居住大约在一千余年前,现今的集中聚居大约在明洪武年间,属锹里地区的中锹,居民以吴姓为主。
地笋苗寨民俗风情浓郁,苗族歌鼟文化传承完好,各种苗族风俗极具特色和魅力。
古迹文物留存较多,寨中的古井、花街、石板路、古油榨作坊、古学堂遗址都可寻觅,陆续恢复建设的山门、寨门、花桥、鼓楼、水车、凉亭增加了苗寨神韵,苗寨周边的九龙山同蒲殿、钟灵山寺、群村永赖古碑遗址拓展了领略民俗风情的空间。
苗族龙头宴:龙头宴是苗家必不可少的盛宴,在有贵客、订婚、结婚、打三朝、吃年饭等场合而设。
龙头宴先茶后饭,席间歌伴,用餐时主客就长桌相对而坐,上首两座称之为龙头,只能寨老或主人邀请客方的代表一起落座。
探寻·侗族文化岩脚侗寨一、简介岩脚侗寨是始建于宋朝的古侗寨,有着神秘悠久的母系文化、质朴厚重的驿站历史、浓郁独特的民俗风情、宛如仙境的山水田园。
侗寨内有三神——女神、树神、土地神,还有三宝——古驿道、琵琶、森林氧吧。
具有历史文化之美、民俗风情之美、自然生态之美。
既是首批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也是国家3A级景区,有“丝路女儿国”之美誉。
二、地理环境岩脚侗寨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大山深处,距县城24公里,总面积约5万亩。
三、人口分布岩脚侗寨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80人。
侗寨60%以上为杨姓侗族,据《杨氏族谱》记载,其祖先为五代时期少数民族首领---飞山太公杨再恩。
四、民间文化岩脚侗寨居民经过上千年的繁衍生息,逐渐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形成了自有特色的民俗文化。
侗寨内有三神:女神、树神、土地神,还有三宝:驿道、琵琶、森林氧吧。
历史以来,当地绝无“男尊女卑”的观念,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妇女掌握着家庭中的经济大权,历史上一直由女性担当族群首领。
因此,岩脚侗寨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南蛮故地深山中的女儿国”。
原始次森林:游步道另一边是近十万亩的原始次森林。
林中沟谷幽深,断岩横立,悬幔飞瀑,山洞奇异,生长有金丝楠木、红榉木、香樟、紫薇、银杏等名贵树种和锦鸡、穿山甲、野猪、乌龟等珍稀动物,堪称原始生态胜地。
林区负氧离子浓度高达三万个每立方厘米,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和养生天堂,也是岩脚侗寨三宝之一。
云雾山:云雾山,属靖州最高峰青靛山系,其中有一个云雾大峡谷,在大峡谷的尽头有一块木崖石刻,石刻上写有四句诗。
传说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书。
传说石达开当年从天京来到湘西南发动“宝庆会战”时,因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推入广西休整。
在走之前,他觉得自己胜利无望,所以吧自己的金银财宝全都埋在了云雾大峡谷,在木崖上写了四句诗作记号。
传说谁能破解这四句诗就能找到那批宝藏。
几百年来,进去寻宝的人无数,但都没有人能破解诗文。
岩脚驿站:岩脚驿站始建于明朝中叶,为湘桂古驿道的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存保存最为完整的部分。
现保存完整的驿道全长约为4公里,宽约为1.5米,全用青石板铺就而成。
驿道穿寨而过,沿山而上,向西而行,直至通道境内。
由于该驿道连接了湘黔和湘桂古驿道,过往商旅较多,岩脚侗寨因地理位置独特而成为整条驿道上商旅歇脚、物资交易的一个重要驿站,岩脚侗寨逐渐变得繁华兴盛。
在清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其时寨内有360多户,人口千余人,旅店、酒肆等业生意兴隆。
根据修路碑所记,由于过往人马较多,驿道经数次拓宽、修缮,影响力也逐步扩大,而后逐渐成为了湘桂古驿道的一条重要分支。
因此,岩脚侗寨也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
民俗风情:侗族民族歌舞有侗琵琶、侗芦笙、哆耶舞,吹跳结合,歌舞结合,旋律优美,节奏欢快;民俗活动有闹春牛、舞龙灯、唱山歌、婚嫁、丧葬和祭祀活动;民俗节日有农历四月初八姑娘节、六月六、立冬节;侗家食品有腌鱼、腌肉、腌笋子、腌白菜、黑米饭、甜藤粑粑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侗家油茶,又称罐罐油茶,它因制作方法独特,味美香浓,堪称待客的上品。
侗寨里还保留着大量侗民们生产生活用具如石磨、石辗、石臼、油榨等。
岩脚侗寨是周边地区唯一会制作侗琵琶的村寨。
据考证,岩脚为侗琵琶制作的发源和传承地,周边通道、绥宁等地的侗琵琶大多为该村73岁的传统艺人杨灿全及其徒弟所制。
重走长征路,探寻红色文化新厂战役简介:新厂,位于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之东南部,南靠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地阳坪乡,西临贵州省黎平县。
在新厂乡斗篷坡的山顶矗立着红军长征新厂战役纪念碑。
1934年秋,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团西征到达此地时,在这里进行了一场伏击战斗,毙伤国民党“追剿军”500余人,史称“新厂战役,是红六军团西征最大的一次战斗。
战前态势:1934年7月23日,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减轻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的压力,牵制敌人兵力,探索主力转移方向,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电令红6军团,转移至湖南中部与贺龙部取得联系并实施西征。
8月17日,经江口、瓜坪攻占通道县城(今县溪镇)。
红6军团占领通道后,蒋介石急令尾追红军的湘敌李觉第19师火速从绥宁直插靖县,由北向南堵击,又令桂军廖磊部火速由桂北向通道攻击前进,同时令湘敌何平部补充第2总队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堵截红军。
企图将红6军团歼灭于通道境内。
9月17日晚,红6军团侦察到敌人的上述行动后,乘敌尚未形成合围之时,于次日清晨,全部撤离通道县境,沿晒口、杆子溪、杨家冲、营寨、花桥、谢家铺向靖县的新厂地区急进。
红6军团这一飞速转移行动,给敌人造成极大被动。
红6军团撤离通道后不久。
“追剿军”的廖磊部和李觉部分别南北对进,企图合围红军,当进至通道城郊的龙尾巴地域时,由于晨雾弥漫,视野不清,二敌前锋各误对方为红军,发生混战,双方死伤不少,尤以桂军廖磊部伤亡更惨。
敌彼此的误战,使红6军团赢得向西转入新厂地区的时间。
这时,湘桂两军在通道扯皮后,奉令北调,拟占领会同、洪江一带,防堵红6军团北上。
而只有湘敌何平部的补充第2总队3、4团,由靖县赶至通道扑空后,径直向新厂方向追来。
红6军团进入新厂后,侦知湘敌何平部已尾追而来,军团领导认为:这股敌军已远离主力,孤军深入,易于歼灭;新厂地形复杂,交通闭塞,敌人要组织部队增援相当困难;此地东、南、西三面有高山为屏,中间为万亩稻田,地面开阔,尤其是新厂背后的岩崖山主峰及东北面的金线吊葫芦等高地,平地突起,易守难攻。
于是,红6军团决定组织新厂战斗,歼灭该敌,给尾追之敌迎头痛击。
战斗部署:9月18日晚,进抵新厂地区的红6军团立即踏勘地形,并在进出新厂的各道路口设置哨卡,封销消息。
红6团军领导在距离新厂15里左右,敌人必经之地的谢家铺部署1个连的兵力担任前哨,18师的52团占领岩崖山主峰及金线吊葫芦两个制高点,负责正面阻击,并掩护主力从两翼迂回侧击敌人,红17、18师主力分布于两个制高点附近的善里、皇莆、团头、江边、四方所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