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5章叙事性作品.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
绪论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学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文学源于生活,但文学不是对生活机械的简单的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经过能动创造的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
举例:鲁迅笔下的阿Q是封建社会的群氓,但他又超越了群氓。
祥林嫂来源于封建时期的妇女,但是她又超越了那个时期的妇女,知道要自己找工作,主动追求幸福。
(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第二节文学的社会特性一、文学的真实性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二、文学的倾向性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
三、文学的民族性(一)文学的民族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语言等,文学家们长期生活在所属民族的社会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熏陶,自然会用本民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本民族的思维去体悟生活,用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去观照生活,并运用本民族语言去表现生活,从个人使其创作具有民族性。
(二)文学的民族性在作品中的表现1。
在内容上的表现叙事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风俗画、风景画的展示上。
抒情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情感和心理的抒写上。
2.在形式上的表现文学的民族性首先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
文学的民族性也表现在结构方面。
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三)文学民族性的意义文学的民族性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喜闻乐见。
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文学作品,容易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并产生共鸣。
文学概论第5章叙事性作品
–
叙事,就是讲故事。 叙事理论,研究如 何讲故事。
叙事学,是在结构 主义理论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叙事理论。
•
文学叙事,以虚构 的话语讲出“故事”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 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的产生
(二)情
节
•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 故事“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福斯特: 《小说面面观》,75) •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
公 主 与 王 子 的 故 事
(三)人
物
•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分。 • 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 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流血复 仇的情绪笼罩全篇。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 为主线,其它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 分明。)
(二)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 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 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 viStrauss,1908~2009)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 环境组合成为场景。没有场景的作品尽 管可以有完整的故事线索,但在读者的 理解和想象中只有抽象的过程而构不成 生动的形象画面,这就无法产生艺术感 染力和审美价值。(例:《红楼梦》中 的场景艺术:红梅映雪、月夜联诗等 等。)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 在语言中,一个句子存在着两个结构,一个是句子 的表层结构,一个是句子的深层结构。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16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18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1表现说: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雪莱《为诗辩护》.23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代表作家德国卡西尔。
38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48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62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上)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主体特征)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目的功能上看)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76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81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86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什么?共有那几个命题?33-34答:1、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艺术语言。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叙事作品之名词解释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叙事作品之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不雅察、分析叙事活动。
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识表记标帜。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彼此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
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
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挨次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摆列挨次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不雅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傍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识表记标帜: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
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鞭策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
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不雅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必然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
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挨次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摆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挨次的整体。
自考《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教学课件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渊明逸致图》
•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
• 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 2、内涵
•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 1、广义的情感与狭义的情感
• 所谓“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是指包括情感在
内的诸种感性心理因素(情感、个性、本能、欲望、
无意识、志向、怨愤等)。
• 所谓“表现”是指自然呈现作者的内在心性;所谓
“传达”是指作者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内在心性,而且
要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了解、分享自己的内在心
性。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 1、人类的情感是无处不在且非常复杂的。其复
情感。传达论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美学内涵。
三 抒发情感即转移情感
• “移情论”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最早把“移情”作
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美学家费肖尔。
• “移情论”认为,移情就是感情外射 即把主观的
情感投射于物 形成情感的“物态化”。
• 约翰·罗斯金(英)把诸如此类的“移情”、“投射”
抒
情
作
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姓名
2020/01/01
抒情界定
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 抒情(lyric)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
(lyre)一词演变而来
•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屈原
《九章·惜诵》中有“发愤以抒情”,“抒情”意
指“表达情思”。
•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 知识点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知识点第一章绪论文艺学:实际上是指研究文学的学位,因而应该叫“文学学”,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文学现象为对象,归纳总结文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阐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的规律,进而发现和论证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第二章文学观念文学文本:是指作家创作出来的、未被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
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模仿的结果。
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想和仪式活动之中。
(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
(有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席勒和斯宾塞)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普列汉若夫《没有地址的信》、鲁迅)第三章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建立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了解、感受、体验的基础上,作家经过艰辛而复杂的精神劳动,创造出特殊的精神产品——文学作品。
艺术积累:指作家在进入艺术构思之前,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体验社会人生,并收集、积累创作材料的动。
所谓“取精用宏”,是说作家在创作中对材料应该尽可能地精炼、提纯,而这种精练、提纯必须以对丰富材料的大量占有为后盾。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内心形象: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别。
它是在原始材料、原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炼、概括,在作家的头脑中逐渐成形的。
形象孕育:即作家将已经萌发的内心形象,进一步加工、充实、改进、完善。
形象形成:即内心形象在作家头脑中基本完成、定型。
强化突出,是在构思中调动多种材料和手段去集中表现形象的某一特征。
夸张变形,是在构思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改变常态、违反常规的方式去塑造形象。
《文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绪论本章概述:“文学概论”是阐述文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教材体系,也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
它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几乎涉及了文艺学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们要在根本上理解“文学概论”这个理论体系,要了解在这个体系之中的各个细节及其相互关系,就必须关注其本体,说明它自身的学科界定、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方法等。
知识点1:文学概论的性质“文学概论”是一门具有文学理论性质的课程体系。
从学科界限来说,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艺学实际上是指研究文学的学问。
一般认为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这三个分支既有明显的界限,又有密切的关系。
文学史是在时间维度上具体地考察文学的发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文学史的具体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对作家、作品进行研究。
2、文学风格、流派和思潮的研究。
3、文学现象与社会、历史和文化关系的研究。
4、文学的发生、历史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继承与革新的原则和对策的研究。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作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最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等为核心对象所展开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的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文学现象为对象,在对具体的文学现象的把握中,归纳总结文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阐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进而发现和论证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文学概论”是对整个文艺学的一种理论阐释,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讨论文艺学的各个主要问题的一个教学体系。
由此看来,我们对“文学概论”应该有两种理解:1、“文学概论”是一种教材和教学体系。
2、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理论体系。
它具有文学理论的特点,但它又不是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相并列的文艺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与文艺学所采取的角度基本相似,因而它的理论特点是全面概括而不深入。
知识点2:学习文学概论的意义文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中文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五章 抒情作品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五章抒情作品第五章抒情作品名词解释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简答题一、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特点有哪些?1. 表现情感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
2. 表现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
二、表现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1. 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2. 首倡,法国弗尔龙;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3. 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
三、什么是抒情原则?有哪些种类?1. 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文学史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文学概论1、文学史的研究范围:作家作品研究,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分析作品的艺术个性、时代特征、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对文学风格、流派和思潮的研究。
对文学现象与社会、历史和文化关系的研究。
对文学的发生、历史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继承与革新的原则和对策的研究。
2、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作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等核心对象所产开的评价和研究。
3、什么是文学概论文学能够使人自身成为一种本质型存在。
文学典型体现着文化的符号性。
文学集中体现文化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属性。
第二章文学概念第一节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一、文学的文学属性文化史人类创造的事物的总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文化包含着人类精神价值的综合性实体。
(张岱年、刘岱)文化是一种符号形式。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三、文学的文化价值:文学整体的反映各种文化,是它形象反应生活的特点决定的。
突出体现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文学的又一个文化意义。
集中描绘着人们的文化向往,来自它表现人生的广阔可能性。
第二节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文学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的独立性,并且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
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和文学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影响都是间接的,而且会受到文学艺术审美规律的选择。
二、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1、再现说卢浮宫太大了,大家说不准会迷路。
他呢,他却认得参观的好去处,因为他常常与一位艺术家一同来参观,他是一个聪慧的年轻人,有一家纸箱店买了他绘的宣传画贴在箱上招览顾客。
来到首层大厅,这是阿西里陈列厅,大家不由地打了个小小的寒战,哟!这里可一点也不暖和,简直像个地窖!他们成双结对地向前走着,仰着脑袋,眨着眼睛,审视着巨大的雕塑。
黑色的大理石神像,却是埃及的古物,还有畜类一样的神怪,半是猫相,半是女人相,脸同死人一般,瘦鼻,唇厚。
文学概论之叙事性作品
❖ 变慢:
❖ 奶奶最后一次嗅着高粱酒的味道,嗅着腥甜 的热血味道,奶奶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从 未见过的场面:在几万发子弹的钻击下,几 百个衣衫褴褛的乡亲,手舞足蹈躺在高粱地 里……
❖ 最后一丝与人世间的联系即将挣断,所有 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 里,都冰雹般打在高粱梢头,在黑土上扎根 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下一代又一代承 受。奶奶完成了自己的解放,她跟着鸽子飞 着,她的缩得只如一只拳头那么大的思维空 间里,盛着满溢的快乐、宁静、温暖、舒适、 和谐。奶奶心满意足,她虔诚地说:
文学概论之叙事性作 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 列维-斯特劳斯以管弦乐的总谱为喻来支持他的分析 方法:要发现和声,我们必须既“历时地”也“共 时地”阅读管弦乐队的总谱,因此,阅读俄狄浦斯 神话也可以如图如示地分析和阅读。如果某人想要 讲故事,他就会从左向右、从上到下地读,但如果 想要理解神话,就可以像他这样一栏一栏地在“关 系”和“差异”中阅读。另: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 Ⅲ纵列讲怪物由土地所生,人要杀死怪物才能生存, 所以其“共同特征是对人类由大地起源的否定”, 相反,Ⅳ纵列暗示人类从大地深处出现时要么不会 走,要么行走极不灵便,所以其共同特点是“坚持 人类由大地起源”。
❖ 变慢: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叙述者缓缓地描述事
文学概论考试专用
《文学概论》一、判断题1. 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对)2.作家笔下的世界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并根据这种理解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
(对)3.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情节构成的几个要素不一定都齐全,而且在叙事中还往往会颠倒它们的顺序。
(对)4.一般说来,阅读身份主要是在现实的阅读活动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因而读者在进入实际阅读活动之前所具有的原来身份,不会在文学阅读中起重要作用。
(错)5.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对)6. “灵感”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超常的心理状态,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对)7.形象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错)1. (对)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的不少文学理论著作中的分类意义重要,影响深远,首先是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文体问题。
2.(对)阅读在现实的意义上是功利的、有目的的,因此有时他人的立场也会在阅读中产生意义。
3.(对)随着文学创作的不断尝试以及文学观念的逐步变化,情节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如情节的淡化,内化等。
4.(对)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个阶段既彼此衔接,又常常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
5.(对)文学艺术在表现人类普遍情感的时候必须以独特的主观态度来表现。
6.(错)文学接受活动是“努力恢复原有的”信息的过程,这就说明在接受过程中不需要个人经验的介入。
7.( 错)我国古典小说理论主要是人物中心论。
8.( 错)作者就是创作某一文学作品的作家本人。
二、填空题1.在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写作技巧,如比喻、借代、对比、夸张等。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与(借喻)等几种。
2.历史上对文化的解释中贯穿着一个核心意义,即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意义)是文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在西方,对文学的分类是由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
《文学概论》第五章 文学的功能
《警察和赞美诗》感化作用
❖ 美国20世纪初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名篇,是短 篇小说的杰作。
❖ 作品写到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 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 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 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 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 恩格斯论德国民间故事
❖ “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 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 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们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 美丽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却还有这样的使命:同 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 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 对祖国的爱。”
缭绕冒起; ❖ 大地万物的呼吸吹拂着我的思绪,宛如吹奏长笛。
第三节 文学的消遣娱乐作用
❖ 一.文学的感性娱乐功能:通俗文学的泻导功能 ❖ 二.文学的美感娱乐功能:纯文学的审美愉悦功
能 ❖ 三.文学消极作用的防范
通俗文学要掌握尺度:要符合道德、要美来自第四节 文学社会作用的特点
❖ 一.文学是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 ❖ 在王国维的早期著述中, 哲学和艺术经常是相并列
❖ 索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 魂猛然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 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 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 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 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 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 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管风琴 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明 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 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个煊赫一时 的人物。他要……
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课后习题
概念1.抒情作品是指简要地变现、传达作者以感情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2.广义的情感是指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
3.狭义的情感仅指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喜爱、愤怒、悲伤、恐惧、爱慕4.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5.抒情原则是作者在抒发感情、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遵循的原则。
6.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7.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有很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四种。
8.意象任何由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果,任何感人的语言、暗喻、象征,任何形象,都可以被称为意象。
9.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文化行为。
10.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它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文化行为。
典故能借助历史与现实在相似性基础上相互照应表现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借助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篇美句,寥寥数语即可达到非常效果。
11.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实际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抒情作品不必处处合乎逻辑,因而常常具有悖论的性质。
12.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13.抒情母题是指某种抒情传统中机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想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14.联想群原型意象具有了比喻、象征的功能,能够引发想对固定的情感、想象,暗示相对稳定的意义,形成为人熟知的”联想群”。
15.文体的美学内涵16.抒情诗一般用来指称任何旨在表达情感的短诗。
文学概论(一)【密训资料】-10页
★★
1.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和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是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3.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认为,“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
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它一旦产生,便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
体验说
★
1.读者“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2.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中有许多“不定点”,这些“不定点”使作品成为“待机存在状态”,必须经过“具体化”的阅读体验行为,才
能使作品真正实现为作品。
用了移情理论。
文学与历史文化
★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而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知识点名称
内容
文本与文学文本
★
1.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2.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大体就等于文学作品了。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
文学作品:读者已经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经验与体验
★
1.经验与体验的关系: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体验是对
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升华,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
体验与文学
★★
1.作家的体验的特性:①情感的诗意化。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这种体验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情感的诗意化。②意义的深刻化。情感是体验的核心。③感受的个性化。2.里普斯提出“移情说”。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诗句中运
自美,因人而彰”。4.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生产、传播、消费、接受。
文学概论00529 自考重点整理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2.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3.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
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
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4.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2)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3)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4)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5)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6)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5.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6.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7.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8.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9.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10.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文学概论(一)》第五章
第五章 抒情作品第五章 抒情作品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第一节 抒情作品与情感•依据"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三类:【高频选择题-2008单选】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抒情作品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依据“三分法”对作品进行分类的结果。
抒情作品是重在抒发作者情感的作品;没有真情实感,就没有抒情作品。
真情实感,是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
(首要条件、必不可少的条件)【高频选择】第一节 抒情作品与情感分类的代表人物:1、亚里士多德史诗一叙事作品;悲剧、喜剧一戏剧作品;酒神颂、管箫乐和竖琴乐一抒情作品2、黑格尔:叙事诗—客观性的文学,抒情诗—主观性的文学,戏剧—包含了主客观因素的综合艺术;3、雨果:原始时代一抒情诗时代:用牧歌来歌颂理想古代一叙事诗时代:赞美部落和民族之间战争和英雄近代—戏剧时代:人间与天堂、肉体与灵魂、丑恶与美好、凶残与善良相互对立【1010单选】“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A:史诗类、悲剧类、喜剧类B: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C: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D:写实类、浪漫类、象征类【1604单选】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抒情作品是()A:“二分法”的产物B:“三分法”的产物C:“四分法”的产物D:“五分法”的产物【1410、1110、1010单选】构成抒情作品的首要条件是()A:丰厚的积累B:合理的想象C:卓越的技巧D:真实的情感【1010单选】“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C)A:史诗类、悲剧类、喜剧类B: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C: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D:写实类、浪漫类、象征类【1604单选】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抒情作品是(B)A:“二分法”的产物B:“三分法”的产物C:“四分法”的产物D:“五分法”的产物【1410、1110、1010单选】构成抒情作品的首要条件是(D)A:丰厚的积累B:合理的想象C:卓越的技巧D:真实的情感【0901、0701多选】西方提倡文学作品三分法的理论家有(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黑格尔D:歌德E:雨果【0710多选】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这就意味着()A:重情感而轻想象B:情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惟一因素C:优秀的抒情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情感容量D:表达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E:情感是抒情作品的根基和血肉【0901、0701多选】西方提倡文学作品三分法的理论家有(BCE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黑格尔D:歌德E:雨果【0710多选】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这就意味着(CDE)A:重情感而轻想象B:情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惟一因素C :优秀的抒情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情感容量D:表达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E:情感是抒情作品的根基和血肉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第一节 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一)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例1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
叙事学
•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 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 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 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 代表的小说研究。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 术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研究叙事艺术的 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就被称作 “叙事学”。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讲故事”,即叙事。 •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虚构 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 叙事性文学。图为印度 史诗《罗摩衍那》插 图——悉多被劫。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 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 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 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一般话语所指对 象是在话语之外的现实世界,文学话语所叙的 对象只存在于话语叙述之中。叙事文学用话语 虚构艺术世界。
• 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事件在作品中的作用
•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传统的分析 重在揭示事件塑造性格的作用,叙事学重在分析事件 推动情节的作用。P179 • 法国著名文论家罗兰.巴特在《结构主义叙事学导论》 推动情节的事件(中心、功能) 塑造形象的事件 (从属、迹象、标志) 推动情节的事件又可分为两类(核心功能、催化功 能) • 在实际鉴赏中不必硬性区分两种作用,在分析中则应 明确所用的分析方法,着重分析某一方面。叙事学分 析对“事件”作用(叙事功能)有细致地分类、归纳。
(二)情
节
•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 故事“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福斯特: 《小说面面观》,75) •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
叙事学的发展
•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 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 究叙事文学。
•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 科学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 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与叙事学的区别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丰子恺绘)
第二节
•故 事 •结 构 •行 动
叙述内容
从叙事的角度分析作品 的构成,切分构成作品的 基本单位及各部分的关系。
一、故事
• 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由一系列事件构成。 • 叙事是对一系列事件的叙述,叙事是叙述的话语, 故事与话语的区分是“叙事学不可或缺的前提”。 • 一个故事至少必须包括两个事件。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是文学话语叙述出来的, 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叙事内容与审美意识形态
•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 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 态的印记。 •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意 识形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叙事方式与审美意识形态
第五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要点
• 一个故事,不同的叙述产生不同的意义; 在不同的语境中解读不同的意义;因此, 我们要研究,作者讲什么,为什么这样讲, 读者为什么会这样理解? • 叙事研究,就是研究叙事本身。
本章提示
• • 这一章的内容是以叙事学的方法分析叙事性作品,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要更多地注意将这 些分析方法应用于作品分析。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学的 有关著作。
• •
–
叙事,就是讲故事。 叙事理论,研究如 何讲故事。
叙事学,是在结构 主义理论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叙事理论。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叙事,以虚构 的话语讲出“故事”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 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的产生
•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 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 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 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 态。 •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 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左拉肖像
四、叙事的构成
•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乙 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动作 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的 “我”,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 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份和 态度,使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 冷漠,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 成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力 正在于此。
西 厢 记
(一)事件
• 事件,就是行动。没有行动的性状属性,如 “张三没有朋友”就是描写,不是行动。没 有动作就不是一个事件。 •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 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 “莫迪阿诺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本书 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册子,黑黄两色的封面,纸很糙,清晨微红色的 阳光正照在它身上。病房里住了很多病人,不知它是谁的。我观察了很 久,觉得它像是件无主之物,把它拿到手里来看;但心中惕惕,随时准 备把它还回去。过了很久也没人来要,我就把它据为己有。过了一会儿, 我才骤然领悟到:这本书原来是我的。”
1. 叙事理论古已有之,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 代的法国。 2. 传统叙事理论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 心内容;叙事学研究叙事的本质、功能、形式, 研究对象为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 3. 传统叙事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摹仿论”“反映 论”,叙事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是结构主义 语言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