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备课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9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精选9篇)《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篇1知识技能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活动一知识回顾解下列方程:1.3x+1=42.x-2=33.2x+0.5x=-104.3x-7x=2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问题探究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学生尝试提问)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复习课)【复习目标】1.系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框架;2.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知道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会列方程解应用题;4.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和复习的方法.【复习重点】形成一元一次方程章节知识框架图.【活动设计】活动一、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复习1.(1)已知关于x 的方程150k x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 = .(2)已知关于x 的方程()250k x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1250k k x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 = .说明:本题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已知3x =是关于x 的方程8203x a -=的解,则a = . 说明:本题引导学生回忆方程的解的概念.3.下列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的变形,不正确...的是( ) A.如果a b =,那么55a b +=+ B.如果a b =,那么ma mb =C.如果a b =,那么a b c c = D.如果a b c c=,那么a b = 说明:本题引导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 4.若2260x y --=,则2635y x --的值为 .说明:本题引导学生回忆方程的解的概念.5.解方程:211135x x ++-=. 说明:本题引导学生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及每一步骤的注意点. 6.如果方程()()322212x x ---=-也是关于x 的方程203m x --=的解,求m 的值. 说明:本题引导学生回忆方程的解的概念.【课堂小结】(1)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每一步骤变形的依据是什么?活动二、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考:我们在这一章中重点学习了哪几种类型的应用题?(1)引导学生回忆类型:调配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数字问题、方案问题、盈亏问题; (2)引导学生回忆典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工程问题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人数、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盈亏问题中:利润=售价—进价=进价×利润率折数售价=标价×10……解决下列问题:1.某种长方体包装盒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如果该长方体包装盒的长比宽多4cm,求这种长方体包装盒的体积.2.小王逛超市看到如下两个超市的促销信息:(1)当一次性购物标价总额是300元时,甲乙超市实际付款分别是多少?(2)当标价总额是多少时,甲、乙超市实付款一样?(3)小王两次到乙超市分别购物付款198元和466元,若他只去一次该超市购买同样多的商品,可以节省多少元?【课堂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教师总结: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出答.案.“审”是关键,“验”是保证,“设、列、解、答”是过程.附:板书设计:。
(word完整版)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备课
1。在方程的学习中要注意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
2.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的训练要适度。
3。引导学生掌握列方程的思考方法,不宜将应用问题人为的进行分类。
4。在方程的求解中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
岳家庄乡中心学校单元备课纸
年级
六
学科
数学
单元
四
时间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1.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模型思想。
2.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会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感受转化的思想.
3.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的是向x=c形式的转化,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相关知识在方程变形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2.结合实例引出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等概念,使学生体会方程可以反映和描述应用问题中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相等关系,然后在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过程中,探索出移向法则。
3.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有目的有根据的对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4.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步骤,鼓励解法的多样性,习题的数量以及难度应控制在与学科相当的水平。
4.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感受数学的价值。
单
元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关键:
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的列出代数式,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的列出等式。
第八章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备课
第八章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备课目标此备课旨在帮助教师准备第八章的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方程的方法和应用技巧。
课程概述本单元的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不同方法,包括平衡法、倒代法和消元法。
3. 使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应用技巧和解题思路。
4. 探索一元一次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学生经过本单元的研究,预计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熟练应用平衡法、倒代法和消元法解决一元一次方程。
3. 能够将日常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方程解释问题。
4. 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策略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 活动导入:通过有趣且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研究动力。
2. 概念讲解:清晰地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特征和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概念。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解题步骤和技巧。
4. 案例应用: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讨论和解答问题来培养应用能力。
5. 练巩固:提供大量的练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
6. 评估反馈:定期进行课堂小测验和作业,及时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我们需要准备以下资源: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特征和解题方法的教学PPT。
2. 包含不同类型一元一次方程的练题。
3. 实际应用问题的案例和讨论材料。
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学生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我们将进行以下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与同学讨论。
2. 课堂练:定期进行课堂小测验,查看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程度。
3. 作业评估:批改作业并提供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通用11篇)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一元一次方程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说出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2、知道“元”和“次”的含义;3、熟练掌握最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理论依据;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3、通过解方程的教学,了解化归的数学思想.德育目标: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通过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的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感;3、在学习和探索知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及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最简方程的解法;难点:正确地解最简方程。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学过程一、旧知识的复习:1.什么叫等式?等式具有哪些性质?2.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二、新知识的教学:(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
想一想:(1)你认为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什么样的?(2)怎样求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的解?三、巩固练习1、通过练习,请你总结一下,解方程(是未知数)把系数化为1时,怎样运用等式的性质2,使计算比较简单。
2、检测:3、课堂小结:四、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1、一元一次方程定义;2、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3、解最简方程的主要思路和解题的关键步骤及依据。
五、课堂作业。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2一、活动内容:课本第110页111页活动1和活动3二、活动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4篇】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4篇】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一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求解,再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分析。
方法1:解:方程两边都加上2,得5x-2+2=8+2也就是5x=8+2合并同类项,得5x=10所以,x=23.理性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独立发现移项法则。
)比较方程5x=8+2与原方程5x-2=8,可以发现,这个变形相当于5x-2=85x=8+2即把原方程中的-2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教学建议:关于移项法则,不应只强调记忆,更应强调理解。
学生开始时也许仍习惯于利用逆运算而不利用移项法则来求解方程,可借助例题、练习题使相互逐步体会到移项的优越性)。
方法2;解:移项,得5x=8+2合并同类项,得5x=10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x=24.运用反思、拓展创新[例1]解下列方程:(1)2x+6=1(2)3x+3=2x+7教学建议: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方程,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例2]解方程:教学建议:①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采取多种方法,教学时,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中的解法,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②在移项时,学生常会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等。
这时,教士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
必要时,可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两种方法解例1、例2中的方程,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并自觉地改正错误。
5.小结回顾: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师强调:移项法则。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2、会从题目中找出包含题目意思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
3、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概念,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元一次方程(精致电子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精致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1. 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活动:1. 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2.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资源:1. PPT演示文稿。
2.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
2.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一元一次方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代入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2. 学会使用消元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1. 介绍代入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 介绍消元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教学活动:1. 通过PPT演示文稿,讲解代入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使用代入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 讲解消元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
教学资源:1. PPT演示文稿。
2.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
2.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一元一次方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章:方程的解法拓展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图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2. 学会使用迭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1. 介绍图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 介绍迭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教学活动:1. 通过PPT演示文稿,讲解图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使用图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 讲解迭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
教学资源:1. PPT演示文稿。
2.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
2.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一元一次方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最新7篇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最新7篇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第一节课的内容。
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并在前一章刚学过整式的概念及其运算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
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的意义,建立方程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尝试检验法来求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⒈.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⒈.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方程,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⒈.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⒈.回顾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并初步学会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用尝试检验法求方程的解难点: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二、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
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和天平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秀7篇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秀7篇元一次方程教案篇一一、背景与意义分析本课安排在第1章有理数之后,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
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被广泛应用。
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
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本课中引出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基本概念,并且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析问题过程进行了归纳。
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主线,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是本课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还学习了最简单的方程。
本小节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引出方程的定义,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最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
算术表示用算术方法进行计算的程序,列算式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算术中只能含已知数而不能含未知数。
列方程也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相等关系),它打破了列算式时只能用已知数的限制,方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含有相关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未知数进入式子是新的`突破。
正因如此,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到方程的意义,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会进行简单的辨别。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感悟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模型。
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教案标题: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转化和解决。
教学难点:1.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2. 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3. 计算器(可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提问学生对方程的理解。
2. 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方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包括方程的形式、未知数、系数和常数项的概念。
2. 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乘除同一个数等。
三、例题演练(20分钟)1. 给出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引导学生逐步解决。
2.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问和思考,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四、拓展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作业本上的相关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
2. 鼓励学生尝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解决问题。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 强调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充分准备一元一次方程的各种类型的例题,以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4.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提高解题效率。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
-特殊解的判断:一元一次方程组可能存在唯一解、无解或无穷多解,学生需要学会判断。
-举例:解方程组x + y = 4和2x + 2y = 8。指导学生分析此方程组为何有无穷多解。
-综合练习中的难点题型:选取典型例题,针对学生易错、难懂的题型进行详细讲解。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方程的概念和应用有着不错的接受程度,但在具体的解题方法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模型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感到困惑,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例如,通过实物分配演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原理。
一元一次方程(精致电子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精致电子教案)章节一: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 学会写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1. 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二元一次方程和多元一次方程。
2.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即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3. 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写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定义。
2. 示例练习:给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让学生试着写出来。
【课后作业】1. 练习写出一元一次方程。
章节二: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内容】1. 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即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步骤求解。
2. 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 示例练习:给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试着解出来。
【课后作业】1. 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章节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学会解方程求解。
【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示例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试着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课后作业】1. 练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章节四: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目标】1.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组。
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教学内容】1. 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即通过消元法或代入法求解。
2. 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和步骤。
2. 示例练习:给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组,让学生试着解出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备课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备课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章是七年级(上)数学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领域。
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从数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才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
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则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二、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 =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全章教学时间约需1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中小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引出本章课题和本节新课. 环节二:引入新知教师活动2活动一比较方法,定义方程行程问题教材第78页问题.1.你想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不必算出最后结果。
2.题中涉及哪些量?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3. 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4. 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展开第二次调查,统计学生对两种方法的选择情况。
视频赏析5.你能归纳方程的定义吗?教师强调定义中的关键词。
6.跟踪练习学生活动2学生思考后展示自己的想法。
为解决难点,师生共同分析题意,并用图表展示后,独立列方程解决,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举手选择。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自主选择解题方法,让学生感受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此行程问题比算术方法更容易理解。
让学生体会利用图表分析题意,并用字母表示数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通过对问题3的思考,让学生体会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往往不止一个,所以列方程的方法不唯一。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
了解为方程做出贡献的数学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这是本章首次正式给出方程的定义,巩固对方程的认识。
环节三:合作探究教师活动3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学生活动3学生独立完成(1)、(2)、(3),小组合作完成(4),学生代表分析并展示结果。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h,预计每月再使用150h,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引例变式】(4)两辆赛车同时出发沿同一公路行驶到终点,公路长1800km,A车的行驶速度比B车的行驶速度慢20km/h,B车比A车早1h到达终点。
A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问题1:观察前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问题2:对比方程(4)有什么不同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教学设计5篇
《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教学设计《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本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领域。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则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二)地位与作用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从数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才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
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本章知识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通过本章学习不但可以学生的方程思想和建模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本章知识结构图(四)单元整体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数学模型,(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 =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教案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3.了解尝试法、代入法寻找方程的解.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2.列方程.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例如下面的问题:问题1:某校初一年级有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乘坐了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这个问题用数学中的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方程,你还能记得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2.讲解导入中的问题:根据小学所学的列方程,按照问题问“什么”就设这个“什么”为未知数x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分析:设需租用客车x辆,则客车可以乘坐44x人,加上2辆校车上的64人,就是328人.列方程为44x+64=328.解:设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x辆,则共可乘坐44x人.根据题意列方程得:44x+64=328.设问:你们谁会解这个方程?请大家自己试一试.问题2: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方法一:我们可以按年龄的增长依次去试.1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6岁,同学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7岁,同学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8岁,同学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方法二:也可以用列方程的办法来解.解:设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岁,老师年龄是(45+x)岁.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13+x =13(45+x). 这个方程不太好解,大家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它的解,即只要将x =1,2,3,4,…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哪个数能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样得到方程的解为 x =3.结论: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3.由上面的两个问题,你能总结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 结论:设未知数x ;找出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例】 某校组织爱心捐书活动,准备将一批捐赠的书打包寄往贫困地区,其中每包书的数目相等.第一次他们领来这批书的23,结果打了16个包还多40本;第二次他们把剩下的书全部取来,连同第一次打包剩下的书一起,刚好又打了9个包,那么这批书共有多少本?(列方程不必求解)分析:设这批书共有3x 本,根据每包书的数目相等,即可得出关于x 的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解:设这批书共有3x 本,根据题意列方程得:2x -4016=x +409. 点评:本题考查了方程的应用,根据每包书的数目相等,列出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三、巩固练习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A .3+5B .x +1=0C .4+7=11D .x +3>02.下列方程中,解为x =-3的是( ) A .13x +1=0 B .2x -1=8-x C .-3x =1 D .x +13=0 3.下列四个数中,方程x +2=0的解为( )A .2B .-2C .4D .-44.已知甲数比乙数的2倍大1,如果设甲数为x ,那么乙数可表示为________;如果设乙数为y ,那么甲数可表示为________. 5.一根细铁丝用去23后还剩2 m ,若设铁丝的原长为x m ,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6.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3x =x -2的解. (1)x =2; (2)x =-1.7.小明今年12岁,他爸爸今年3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2倍?(列方程并估计问题的解)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下面两个问题:1.复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应用题;2.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作业1.教材第4页“习题6.1”中第1,3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探究到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①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②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③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6.2解一元一次方程6.2.1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第1课时等式的性质1.借助天平的操作活动,发现并理解等式的性质.2.应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的变换.3.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重点等式的性质和运用.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地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达,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量.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请同学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如下图,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它表示左右两个盘内物体的质量a,b是相等的.得到:a=b.1.若在平衡天平两边的盘内都添上(或都拿去)质量相等的物体,则天平仍然平衡.得到:a +c =b +c a -c =b -c2.若把平衡天平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则天平仍然平衡.得到:ac =bc(c≠0) a c =b c (c≠0) 观察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2)这几个等式两边分别进行了什么变化?等式有何变化?(3)通过上面的操作活动,你能说一说等式有什么性质吗?结论: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如果a =b ,那么a +c =b +c ,a -c =b -c.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如果a =b ,那么ac =bc ,a c =b c (c≠0). 【例1】 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性质,以及怎样变形的:(1)如果2x +7=10,那么2x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a 4=2,那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2a = 1.5,那么6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5x =5y ,那么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填空.解:(1)根据等式的性质1,若2x +7=10,则2x =10-7(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7,等式仍成立);故填:7(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7,等式仍成立); (2)根据等式性质2,若a 4=2,则a =8(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4,等式仍成立);故填:8(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4,等式仍成立);(3)根据等式性质2,若2a =1.5,则6a =4.5(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3,等式仍成立);故填:4.5(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3,等式仍成立);(4)根据等式性质2,若-5x =5y ,则x =-y(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5,等式仍成立);故填:-y(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5,等式仍成立).点评:等式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成立;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数或整式,等式仍成立.三、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B .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C .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D .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对于数x ,y ,c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若x =y ,则x +c =y -cB .若x =y ,则xc =ycC .若x =y ,则x c =y cD .若x 2c =y 3c ,则2x =3y3.在方程的两边都加上4,可得方程x +4=5,那么原方程是________. 4.在方程x -6=-2的两边都加上________,可得x =________.5.方程5+x =-2的两边都减5得x =______.6.如果-7x =6,那么x =________.7.只列方程,不求解.某制衣厂接受一批服装订货任务,按计划天数进行生产,如果每天平均生产20套服装,就比订货任务少100套,如果每天平均生产32套服装,就可以超过订货任务20套,问原计划几天完成?四、小结与作业小结通过及时的练习对所学新知进行巩固和深化,在练习中,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帮助学生巩固等式性质的同时,也提升了说理能力.作业1.教材第5页“练习”.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的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第2课时 方程的简单变形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2.使学生了解移项法则,即移项后变号,并且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3.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重点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难点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1.等式有哪些性质?2.在4x -2=1+2x 两边都减去________,得2x -2=1,两边再同时加上________,得2x =3,变形依据是________. 3.在14x -1=2中两边乘以________,得x -4=8,两边再同时加上4,得x =12,变形依据分别是________.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1.方程是不是等式?2.你能根据等式的性质类比出方程的变形依据吗?结论: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3.你能根据这些规则,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吗?【例1】 解下列方程:(1)x -5=7; (2)4x =3x -4.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x -5=7的两边同时加上5,即x -5+5=7+5,可求得方程的解.(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4x =3x -4的两边同时减去3x ,即4x -3x =3x -3x -4,可求得方程的解.像上面,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点评:(1)上面两小题方程变形中,均把含未知数x 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2)移项需变号.【例2】 解下列方程:(1)-5x =2; (2)32x =13; 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5x =2的两边同除以-5,即-5x÷(-5)=2÷(-5)(或-5x -5=2-5,也就是x =2-5) 可求得方程的解. (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32x =13的两边同除以32或同乘以23,即32x÷32=13÷32(或32x×23=13×23),可求得方程的解. 解: (1)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x =-25. (2)①方程两边都除以32,得x =13÷32=13×23,即x =29.②方程两边同乘以23,得x =13×23=29,即x =29. 结论:(1)上面两题的变形通常称作“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2)上面两个解方程的过程,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 =a 的形式.根据上面的例题,你能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点评: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1)移项;(2)合并同类项;(3)系数化为1.三、巩固练习1.下面是方程x +3=8的三种解法,请指出对与错,并说明为什么?(1)x +3=8=x =8-3=5;(2)x +3=8,移项得x =8+3,所以x =11;(3)x +3=8,移项得x =8-3,所以x =5.2.下列方程的变形是否正确?为什么?(1)由3+x =5,得x =5+3. (2)由7x =-4,得x =-74. (3)由12y =0,得y =2. (4)由3=x -2,得x =-2-3.3.解下列方程.(1)4x -3=2x -2;(2)1.3x +1.2-2x =1.2-2.7x ;(3)3y -2=y +1+6y.4.方程 2x +1=3和方程2x -a =0 的解相同,求a 的值.四、小结与作业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作业1.教材第9页“习题6.2.1”中第1 、2 、3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本节课是在等式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总结出方程的变形规则,再根据方程的变形规则,通过移项、系数化为1来解简单的方程.学生掌握的较好.6.2.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了解如何去括号解方程.3.了解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重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难点灵活使用变形解方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上两堂课讨论了一些方程的解法,那么那些方程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方程呢?先看下面几个方程:每一行的方程各有什么特征?(主要从方程中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方面分析) 4+x =7;3x +5=7-2x ;y -26=y 3+1; x +y =10;x +y +z =6;x 2-2x -3=0;x 3-1=0.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1.比较一下,第一行的方程(即前3个方程)与其余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答)可以看出,前一行方程的特点是:(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根据这一命名方法,上面各方程是什么方程呢?(学生答)结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2.上两堂课我们探讨的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步骤.下面我们继续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探究方程中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例1】 解方程:3(x -2)+1=x -(2x -1).分析:方程中有括号,先去括号,转化成上节课所讲方程的特点,然后再解方程.解:去括号3x -6+1=x -2x +1,合并同类项 3x -5=-x +1,移项 3x +x =1+5,合并同类项4x =6,系数化为1,x =1.5. 【例2】 解方程:x -32-2x +13=1. 分析:只要把分母去掉,就可将方程化为上节课的类型.x -32和-2x +13的分母为2和3,最小公倍数是6,方程两边都乘以6,则可去分母.解:去分母3(x -3)-2(2x +1)=6,去括号3x -9-4x -2=6,合并同类项-x -11=6,移项-x =17,系数化为1,x =-17.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通常有哪些步骤? 结论:解一元一次方程通常的一般步骤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三、巩固练习1.下列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 .y +3=0B .x +2y =3C .x 2=2xD .1y +y =2 2.若代数式x +2的值为1,则x 等于________.3.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1)2-3x =6-5x ;(2)2(x -2)-3(1-2x)=0; (3)43(14a -1)-2-a =2; (4)x -32-4x -15=1. 3.y 取何值时,2(3y +4)的值比5(2y -7)的值大3? 4.当x 为何值时,代数式18+x 3与x -1互为相反数? 四、小结与作业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作业1.教材第11页“练习”.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模棱两可,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第2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1.掌握分母中含有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灵活运用解方程的步骤解方程.2.通过练习使学生灵活的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使学生灵活的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使学生灵活的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转化成x =a 的形式.因此当一个方程中的分母含有小数时,应首先考虑化去分母中的小数,然后再求解这个方程.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例1】 解方程: 0.09x +0.020.07-3+2x 3-0.3x +1.40.2=1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中含有小数,通常将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然后再按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求解. 解:0.09x +0.020.07-3+2x 3-0.3x +1.40.2=1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方程化为: 9x +27-3+2x 3-3x +142=1 去分母,得6(9x +2)-14(3+2x)-21(3x +14)=42,去括号,得54x +12-42-28x -63x -294=42,移项,得54x -28x -63x =42-12+42+294,合并同类项,得-37x =366,系数化为1,得x =-36637. 点评:解此方程时一定要注意区别:将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根据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所以等号右边的1不变.去分母是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42,所以等号右边的1也要乘以42,才能保证所得结果仍成立.【例2】 解下列方程:(1)3(2x -1)+4=1-(2x -1); (2)4x +36+4x +32+4x +33=1. 分析:我们已经学习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具体解题时,要观察题目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步骤.第(1)小题中可以把(2x -1)看成一个整体,先求出(2x -1)的值,再求x 的值; 第(2)小题,应注意到分子都是4x +3,且16+12+13=1,所以如果把4x +3看成一个整体,则无需去分母.解:(1)3(2x -1)+4=1-(2x -1) ,3(2x -1)+(2x -1)=1-4,4(2x -1)=-3, 2x -1=-34, 2x =14, x =18 (2)4x +36+4x +32+4x +33=1, (16+12+13)(4x +3)=1, 4x +3=1,4x =-2, x =-12 点评:解方程时,要注意观察分析题目的结构,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解题的步骤,注意简化运算,这样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培养观察能力和决策能力.三、巩固练习1.解方程(1)5x +3=-7x +9;(2)5(x -1)-2(3x -1)=4x -1; (3)3x +12=7+x 6; (4)x 2-5x +116=1+2x -43; (5)3+0.2x 0.2-0.2+0.03x 0.01=0.75. 2.m 为何值时,代数式2m -5m -13的值与代数式7-m 2的值的和等于5? 3.如下是某同学解方程的过程,请你仔细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解:x +12-1=2+2-x 4 x +12-1×4=2+2-x 4×4 ① 2x +2-4=8+2-x ②2x +x =8+2+2+4 ③3x =16 ④ x =163 ⑤ (1)该同学有哪几步出现错误?(2)请你解题中的方程. 4.马虎同学在解方程1-3x 2-m =1-m 3时,不小心把等式左边m 前面的“-”当做“+”进行求解,得到的结果为x =1,求代数式m 2-2m +1的值.四、小结与作业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作业1.教材第14页“习题6.2.2”中第1,2 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这几堂课我们都在探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具体解题时要仔细审题,根据方程的结构特征,灵活选择解法,以简化解题步骤,提高解题速度.对于利用方程的意义解决的有关数学题,仔细领会题目中的信息,应把它转化为方程来求解.第3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1.使学生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初步了解用列方程解实际问题(代数方法)比用算术方法解的优越性.2.通过分析找出实际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重点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难点通过分析找出实际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某数的3倍减2等于它与4的和,求某数.(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解:(4+2)÷(3-1)=3答:某数为3.如果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其数学表达式为3x-2=x+4,此式恰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得x=3.上述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有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所提供的条件应首先找出一个相等的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的关系表示成方程.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例1】如图,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 g,45 g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盘B内,才能使两者所盛盐的质量相等?分析:设应从盘A内拿出盐x g,可列出下表.盘A 盘B原有盐(g) 51 45现有盐(g) (51-x) (45+x)等量关系:盘A中现有的盐=盘B中现有的盐.解:设应从盘A内拿出盐x g,放到盘B内,则根据题意,得51-x =45+x,解这个方程,得x=3.经检验,符合题意.答:应从盘A内拿出盐3 g放到盘B内.【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女同学每人搬6块,男同学每人搬8块,每人各搬4次,总共搬了1800块.问有多少名男同学?分析:设男同学有x人,可列出下表.(完成下表)男同学女同学总数参加人数(名) x 65每人搬砖数(块)6×4共搬砖数(块) 1800解:设男同学有x人,根据题意,得32x+24(65-x)=1800,解这个方程得x=30.经检验,符合题意.答:这些团员中有30名男同学.3.根据上面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你能总结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过程吗?结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抓住问题中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得方程的解后,经过检验,就可得到实际问题的解答.这一过程也可以简单地表述为:问题――→分析抽象方程――→求解检验解答 其中分析和抽象的过程通常包括:(1)弄清题意和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2)找出能表示问题含义的一个主要的等量关系;(3)对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列出所需的表达式,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在设未知数和解答时,应注意量的单位要统一.三、巩固练习1.某车间有27名工人,生产某种由一个螺栓套两个螺母的产品,每人每天生产螺母16个或螺栓22个,若分配x 名工人生产螺栓,其他工人生产螺母,恰好使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配套,则下面所列方程中正确的是( )A .22x =16(27-x)B .16x =22(27-x)C .2×16x =22(27-x)D .2×22x =16(27-x)2.一球鞋厂,现打折促销卖出330双球鞋,比上个月多卖10%,设上个月卖出x 双,列出方程( )A .10%x =330B .(1-10%)x =330C .(1-10%)2x =330D .(1+10%)x =3303.一台空调标价2000元,若按6折销售仍可获利20%,则这台空调的进价是________元.4.某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80元,标价为120元,后来由于该商品积压,将此商品打七折销售,则该商品每件销售利润为________元.四、小结与作业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最后教师作以补充.作业1.教材第14页“习题6.2.2”中第4,5 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本节课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楚;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与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在课堂练习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6.3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体积和面积问题1.使学生能够找出简单应用题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和相等关系,然后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简单应用题,并会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检查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2.能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面积、体积等相关问题.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面积、体积等相关问题.难点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我们学过一些图形的相关公式,你能回忆一下,有哪些公式? 回忆一些图形的有关公式,为本节课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相关问题,找等量关系起到帮助作用.二、探索问题,引入新知问题: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如果长方形的宽是长的23,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如果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解:(1)设长方形的长为x 厘米,则宽为23x 厘米.根据题意,得 2(x +23x)=60,解这个方程, 得x =18,所以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2)设长方形的长为x 厘米,则宽为(x -4)厘米,根据题意,得2(x +x -4)=60,解这个方程, 得x =17,所以S =13×17=221(平方厘米).(3)在(1)的情况下S =12×18=216(平方厘米);在(2)的情况下S =13×17=221(平方厘米).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当围出的长方形的长宽相等时,即为正方形,其面积最大,此时其边长为15厘米,面积为225平方厘米.讨论:在第(2)小题中,能不能直接设面积为x 平方厘米?如不能,怎么办?如果直接设长方形的面积为x 平方厘米,则如何才能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呢?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不能直接设面积为未知数,则需要设谁为未知数呢?那么设未知数的原则又是什么呢?结论: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在长和宽相等的情况下最大;如果可以围成任何图形,则圆的面积最大.【例】 将一个装满水的内部长、宽、高分别为300毫米,300毫米和80毫米的长方体铁盒中的水,倒入一个内径为200毫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正好倒满,求圆柱形水桶的高(精确到0.1毫米,π≈3.14).分析:根据水的体积不变可得长方体铁盒和圆柱水桶的体积相等,根据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即可列出关于水桶高的方程,求解即可.。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备课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教材分析与备课张广亿一、内容概述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2.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归纳移项法则,逐步展现求解方程的一般程序;3.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二、本章教学目标三、教学方案措施为了使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学习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教学内容的呈现大都以求解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经历抽象、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本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难点是能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如何突出本章的重点呢?一是要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景出发,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寻求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二是要注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能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优越性,三是要掌握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如何突破本章的难点呢?一是要设置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的问题情景,善于挖掘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二是要充分运用列表分析,借用线段图分析,用符号语言分析等来理解实际问题中基本的相等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三是要学生注意积累日常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基本常识.必要时设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并能根据具体实际的问题寻求相等关系,同时根据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四、知识结构五、课时分配3.1 从算式到方程 4课时(基本概念)3.2 解一元一次方程(1)(基本解法)———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4课时3.3 解一元一次方程(2)(基本解法)———去括号与去分母 4课时3.4 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5课时(基本应用)数学活动复习与小结 2课时六、课时进度七、课时目标。
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备课
街道中学活页教案单元备课第( 3 )单元年级七学科数学单元名称一元一次方程备课教师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及前后联系继第一章“有理数”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之后,本章内容仍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数与代数”领域。
人们对方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方程是重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是始终贯穿这些内容的主线,而且始终渗透着“数学建模”和“化归”的思想方法。
通过丰富实例,从算式到方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开方程是刻划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通过观察、归纳引出不等式的两条性质,为进一步讨论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归纳“移项”、“合并”、“去括号”等法则,逐步展现求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加强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有关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2、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数字系数)并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确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初步树立数学建模思想和体会化归思想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 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运用。
2. 难点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解题过程的规范性。
《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从算式到方程3.1.1一元一次方程(2课时)第1课时方程的概念1.初步学会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难点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学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列方程解决问题,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例子吗?学生回答.活动2:探究新知1.定义方程,回顾举例师:你知道什么叫方程吗?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师:你能举出一些方程的例子吗?由学生举例,教师总结.练习: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1+2=3(2)x+2>1(3)1+2x=4(4)x+y=2(5)x2-1(6)x2=x+2(7)x+3-5(8)x=82.如何根据题意列方程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出示教材本小节开头的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客车比卡车早1小时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活动,同桌两个同学讨论看能否用算术方法解,然后考虑用方程如何解决,然后小组内同学交流,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去,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用算术法时,是否遇到了麻烦,用方程可以轻松解决吗?让学生感受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势.解: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 km.根据客车比卡车早1小时经过B地,可得方程x 60-x70=1.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本问题的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会列方程过程中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让他们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也可以根据题意画一个表格讨论,看一看各小组所列的方程是否一致,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活动3:归纳整理师:提出问题,你能谈谈列方程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吗?你是怎样一步步列出方程的?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回答.算术法和方程法有什么不同?你能谈谈你的认识吗?两种方法的比较:从形式上观察:算术方法与方程方法有什么不同的情况出现?从思路上看:你刚才做题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师根据学生的口述列成表,便于比较)用方程解用算术方法解1.未知数用x表示,x参加列式 1.未知数不参加列式2.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师指出:在两个方面的区别中,未知数能不能参加列式决定了怎样分析,并且决定了列式的不同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不必苛求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能谈出一两点体会,教师都应当加以鼓励.练习:教材练习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活动4: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习题3.1第1,5题.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埋头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还必须善于与学生交流,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常说的要学会做学生,应从学生能否理解的角度来安排适当的教学程序,用有趣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应主动地去了解学生对过去相应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把握住实施教的深浅及分寸,做到进行适当的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2课时一元一次方程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重点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难点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一、情境引入师出示问题: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小思的年龄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式子25-x和2x-8来表示,这说明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可以写成:25-x =2x -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二、尝试探究师:让学生尝试解决例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作如下提示: (1)选择一个未知数,设为x. (2)对于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用含x 的式子分别表示正方形的周长;用含x 的式子表示这台计算机x 个月的使用时间; 用含x 的式子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 (3)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讨论完成后交流.师: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所列方程等号两边式子的关系,师生归纳:(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简单地说:列方程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量.学生讨论交流:以上各题,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然后分组汇报交流:如(2)题中,选“已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2450-150x =1700.选“还可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150x =2450-1700. 解题书写过程(略). 三、探究概念 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 引导学生归纳: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方框表示:实际问题――→设未知数 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①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进行估算?可以采用“尝试—发现—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后发现,要求出答案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数值代入,看方程是否成立,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可以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尝试,也可以像下面的示意图那样按程序进行尝试.②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可以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四、练习与小结练习:教材练习第3题.小结:1.谈谈你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2.谈谈你对列方程的认识.3.如何进行估算?五、布置作业习题3.1第6,7,8题.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方程有初步认识,但这个过程没有给“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准确的理性的概念.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的基础上来进行的.继续对有关方程的一些初步知识,并能通过对多个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分析,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能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概念及一些相关概念.3.1.2等式的性质(2课时)第1课时等式的性质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一元一次方程.3.培养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的形式.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哪位同学能谈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思考回答.师:通过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得方程的解,可是我们也看到,通过估算求解,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有没有相对简单的方法,使我们可以获得方程的解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解方程.活动2:探究等式的性质分组进行实验(时间约10~15分钟);每小组准备天平一架,砝码、等质量小木块等若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操作.操作(1)1.先在托盘中放入一块小木块,然后在另一个托盘中加入砝码,使天平平衡.2.然后在两个托盘中放入等质量的木块各一块,观察此时天平是否平衡,可以重复此步骤.操作(2)在两个托盘中放入等质量的木块各一块,观察此时天平是否平衡. 在两个托盘中放入等质量的木块各两块,观察此时天平是否平衡. 在两个托盘中放入等质量的木块各相等数量的块数,观察此时天平是否平衡,可以重复此步骤.思考:这其中包含的数学道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等式的性质: 如果a =b ,那么a±c =b±c.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结果仍相等.教师按类似的方法得出等式性质2: 如果a =b ,那么ac =bc ; 如果a =b ,那么a c =bc(c ≠0).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活动3:解决问题师出示教材82页例2(1)(2).师生共同分析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这两个问题,在分析过程中教师注意化归思想的渗透,应当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使方程向“x =a ”的形式进行化归,沿着这个思路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受化归思想,能自觉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解:略练习:教材第83页练习(1)(2).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间交流.根据时间情况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随机再补充几个练习. 活动4: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对等式性质的认识. 作业:习题3.1第2,3题.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是在学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关于加减的)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第2课时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解下列方程:(1)x +7=5;(2)2x =5. 要求学生能说出:①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师: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探究新知 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0.6-x =2.4 (2)-13x -5=4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①要把方程0.6-x =2.4转化为x =a 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6,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 =1.8转化为x =a 的形式,必须去掉x 前面的“-”,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解:两边减0.6,得0.6-x -0.6=2.4-0.6. 化简,得 -x =1.8,两边同乘-1得 x =-1.8.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 =a 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点评.解:两边加5,得到13x -5+5=4+5,化简,得-13x =9,两边同乘-3,得x =-27.解后反思: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3”?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 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 套服装就需要布1.5x 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 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 套服装就需要布1.5x 米,根据题意,得80×3.5+1.5x =355.化简,得280+1.5x =355, 两边减280,得280+1.5x -280=355-280, 化简,得 1.5x =75,两边同除以1.5,得x =50.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 =50代入方程80×3.5+1.5x =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 =50是方程的解.你能检验一下x =-27是不是方程13x -5=4的解吗?三、课堂练习练习:1.课本83页练习(3),(4).2.补充练习:小刚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解:设笔记本的单价为x 元.根据圆珠笔和笔记本的钱的总和为18元,得方程 5×1.2+8x =18. 化简,得6+8x =18.两边减6,得6+8x -6=18-6, 化简,得8x =12.两边同除以8,得x =1.5. 答:笔记本的单价是每本1.5元. 四、小结(1)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我有哪些收获?(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习题3.1第4,10题.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的知识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4课时)第1课时 合并同类项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 +bx =c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 +bx =c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背景资料投影展示:约公元820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师:出示教材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分析:引导学生回忆:实际问题――→设未知数 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师生共同讨论分析:①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 台. ②找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 ③x +2x +4x =140. 进一步提出问题: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方程向x =a 的形式进行转化?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将方程左边合并同类项,向x =a 的形式转化. 教师板演过程或用教材的框图表示过程.(过程略)思考:本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合并同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感受化归的思想)问题:对于本问题,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吗? 三、尝试运用,巩固加深 教师出示教材例1. 解下列方程: (1)2x -52x =6-8;(2)7x -2.5x +3x -1.5x =-15×4-6×3. 师生共同解决,教师板书过程. 四、练习与小结练习:课本第88页练习1.小结: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五、作业习题3.2第1,4,5题.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是化简解方程的重要方法.通过合并同类项可以使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上,在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和拓广.第2课时合并同类项的应用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能正确地求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练习解方程:(1)-4x+0.5x=6;(2)7x-4.5x=7.5-5;(3)-12x+34x=-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交流.活动2:探究新知教师出示教材例2.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第一个数 1第二个数-3第三个数9第四个数-27第五个数81第六个数-243面进行观察.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教师注意要规范地书写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地发现规律,能否列出方程,本问题的难点在于它有多个未知数,要引导学生找到相邻的数的关系,然后设出未知数,再用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相邻的数.解:设这三个相邻数中的第1个数为x,则第2个数为-3x,第3个数为-3×(-3x)=9x.根据这三个数的和是-1701.得 x -3x -9x =-1701, 合并,得x =-243, 所以-3x =729,9x =-2187.答:这三个数是-243,729,-2187.思考: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你能说出它的第n 个数是多少吗?(用含n 的式子表示)可作为课下思考题,本问题与本课时的关系不大,但作为对本例题的一个拓展,却有让学生重新思考的价值.活动3:综合运用教师出示例题.(或投影展示) 补例:一批商界人士在露天茶座聚会,他们先是两人一桌,服务员给每桌送上一瓶果汁,后来他们又改为三人一桌,服务员又给每桌送上一瓶葡萄酒,不久他们改坐成四人一桌,服务员再给每桌一瓶矿泉水.此外他们每人都要了一瓶可口可乐.聚会结束时服务员共收拾了50个空瓶.如果没人带走瓶子,那么聚会有几人参加?分析:要求聚会有几人参加,就要先设出未知数,再根据题意列出等量关系,设共有x 人参加,由题意得,一共要了x 2瓶果汁,x 3瓶葡萄酒,x4瓶矿泉水,x 瓶可口可乐,即:空瓶子数为各类饮料瓶子数之和,由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解:设这次聚会共有x 人参加,由题意得:x +x 2+x 3+x4=50,解得:x =24.答:这次聚会共有24人参加.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活动4:小结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活动5:作业习题3.2第5,12,13题.实施开放式教学,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探索获得同类项概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等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教师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第3课时 移项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 +b =cx +d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 +b =cx +d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教材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二、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讨论、分析: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 名学生. 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 3.列方程:3x +20=4x -25.问题1:怎样解这个方程?它与上节课遇到的方程有何不同?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 的项(3x 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问题2:怎样才能使它向x =a 的形式转化呢?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 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 ,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3x -4x =-25-20.问题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等式的性质1.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或用框图表示.问题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 =a 的形式.师:解方程时,要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与“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同类项”和“移项”.三、尝试运用,加深巩固师出示教材例3.解下列方程:(1)3x +7=32-2x ;(2)x -3=32x +1.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框图所展示的过程,共同完成本例. 练习:课本第90页练习1. 四、小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五、作业习题3.2第2,3题.这节课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 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移项的时候要注意变号.第4课时 方程的应用1.进一步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展示投影:练习解方程:(1)12x +4x =9 (2)-4x =-2x +6 (3)5x +4=4x -3 (4)0.6x =50+0.4x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师生交流答案,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活动2:探究新知 教师展示教材例4.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200 t ;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100 t .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提示学生分析:1.本题可否用小学学习的算术法来求解?2.题目中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都是与环保最大值相关的,根据小学学过的比例式,如果设环保设计的最大量为x t ,你能否列出一个关于x 的比例式?3.根据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如果设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x t 和5x t ,你能列出方程吗?解:设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x t 和5x t . 根据废水排量与环保限制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得 5x -200=2x +100. 移项,得5x -2x =100+200. 合并同类项,得 3x =300,系数化为1,得 x =100,所以2x =200, 5x =500.答:新、旧工艺产生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00 t 和500 t . 师:通过解答过程,你能说一下这种设法的好处吗?活动3:综合运用 补例:一个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其中有若干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黑、白皮块的数目之比为3:5,问黑色皮块有多少?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解法,师生共同讲评. 本问题是一个与上一问题相似的问题,关键是让学生认真分析出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类比、用上一问题的方法模式去解决本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时
划
分
4.1等式的基本性质2课时
4.2解一元一次方程4课时
4.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课时
回顾与总结2课时
共14课时
教
材
说
明
及
教
学
建
议
本章的内容包括三部分:
1.结合实际背景,探索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
2.结合实例引出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等概念,使学生体会方程可以反映和描述应用问题中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相等关系,然后在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过程中,探索出移向法则。
岳家庄乡中心学校单元备课纸
年级
六
学科
数学
单元
四
时间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1.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模型思想。
2.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会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感受转化的思想。
3.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的是向x=c形式的转化,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相关知识在方程变形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4.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感受数学的价值。
单
元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关键:
3.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有目的有根据的对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4.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步骤,鼓励解法的多样性,习题的数量以及难度应控制在与学科相当的水平。
教学建议
1.在方程的学习中要注意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
2.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的训练要适度。
3.引导学生掌握列方程的思考方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