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学设计(四课时)内含练习
《药》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材是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药》,主要讲述了夏琳、林海及其所在的城市这三个居民群体在不同层面的命运紧密相连,诠释了人性本质及其在现代都市中遭受考验的故事。
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此小说的阅读,深刻理解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与虚伪,明确良知与天理的重要性。
2. 能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感悟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描写的现实社会的喜悦和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补充的关系。
3. 能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课程环节与设计1. 热身环节:课前调研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公开的问卷或者课前调研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对于该小说的了解程度,如果了解较少,可以在热身环节里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简单解读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形象。
2. 第一环节:整体感性理解小说第一环节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整理小说的基本情节,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和一些图像化的手段, 如视频和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相关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入感受小说所表达的情感信息以及相关的生命价值观。
3. 第二环节:分析关键情节在分析关键情节环节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小说“药”这个关键情节,为学生解读该场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过程,以此来反映出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虚伪。
此环节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发掘小说中的人性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思想,加深学生们的心理认知。
4. 第三环节:独立思考与讨论在独立思考与讨论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讨的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观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思维深度,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
5. 第四环节:总结与回顾本次教学总结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和主要情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并对学生们的感性认识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2 《药》的背景:写于1924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情节概括:小说以“药”为线索,讲述了革命者夏瑜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他的鲜血被当作治病的良药,卖给愚昧的民众,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华老栓:一个普通的市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为了治病而购买人血馒头,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2 夏瑜:革命者,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最终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封建思想的毒害:通过华老栓和民众的行为,展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导致他们无法看清现实的真相。
4.2 民众的麻木:小说中的民众对夏瑜的遭遇毫不在意,甚至将他当作治病的工具,反映了民众的麻木不仁。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鲁迅其他作品简介:可以介绍《呐喊》、《彷徨》等鲁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5.2 相关影视作品推荐:可以推荐一些与《药》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民众的麻木状态。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中的细节。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药》与其他鲁迅作品进行对比。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第七章:教学内容与步骤7.1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与文学地位简介《药》的情节梗概与人物关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探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7.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药》的兴趣,如“你认为革命是什么?”自学: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情节和人物。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革命者被杀害并制成药物的故事,通过这一故事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3. 欣赏小说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难点: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旧社会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药》,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勾画出认为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解释答案。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8.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药》情节:描述革命者被杀害并制成药物的过程。
人物:对华老栓、夏瑜等人物的描写。
主题:反映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呼唤社会变革。
艺术手法:象征、讽刺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小说《药》的基本情节。
答案:略。
2. 请分析小说中的华老栓和夏瑜两个角色形象。
答案:略。
3.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答案:略。
4. 请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仍有所欠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药》教案设计
《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与“药”相关的词汇:药、中草药、西药、中药、西药店、中药店、药方、药店、药品、药物、医院、药房、开药、配药、吃药、喝药、打针等。
2. 学会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和表达。
3. 培养学生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4.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1) 教师出示与“药”有关的图片(比如药片、中药材、药箱等),鼓励学生说出图片名称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张跌打药膏包装盒,引导学生看懂药品说明书并能简单翻译其中的内容。
3)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人使用过药物的经历。
2. 学习词汇和语句(20分钟)1) 教师出示与“药”相关的图片,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相关的词汇,如中药、西药、药店、药方、药品、药物、医院、药房、配药等。
2) 教师出示一份虚拟的药方,让学生分小组读一遍并提问,如“这个药方是调理什么病的?你们认识这些中药的功效吗?”3) 学生自主完成数字练习,比如用数字列出自己身体不适时应该就医的先后顺序等。
3. 练习巩固(25分钟)1) 指导学生仿照药方写一份自己的“健康方”,描述自己平时怎样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等。
2) 学生分组,设计以“药”为主题的海报或广告,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召集一组学生,配合教师把一个患病者担架到教室,“医生”向“患者”问诊,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急救”。
4. 温故知新(10分钟)教师出示某个药品包装盒,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信息,如剂量、注意事项、禁忌症等,温故知新,提高对药品的认知和用药安全意识。
5. 课堂评价1) 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其他组的海报或广告,为其提供改进建议。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探讨健康与药品的关系。
6.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补充不足。
2) 在家里进行“药品台账”记录,记录近期的药品使用情况,包括药名、剂量、间隔时间等。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愚昧、落后思想的批判,对革命先驱的悼念。
(2)认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药》,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从不同角度分析《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药》的教案
《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 掌握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和方法,注重药物的合理使用;4. 培养学生对健康和药物知识的重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3.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作用;2. 熟悉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 药物的作用机制;2. 药物的副作用。
五、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药物知识的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 实践操作: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你们生活中常用的药物有哪些?你们知道药物有哪些分类吗?2. 授课讲解(20分钟):介绍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
同时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让学生了解药物使用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和注意事项。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药物进行研究和讨论,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等。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各组的研究成果。
4. 实践操作(30分钟):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模拟药品和相关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用药示范操作,并解答学生疑惑。
5. 观看视频(20分钟):选择相关的教育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
视频内容可以包括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不当使用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等。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合理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
《药》 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1. 了解药物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的药物分类和药物使用的方法。
3. 培养对药品正确使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 药物的概念和作用:介绍药物的概念以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药物性质和作用机理,将药物分为西药和中药两大类别,并对每个类别进行详细的介绍。
3. 药物的使用方法:介绍常见的药物使用方法,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并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举例子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药物,引导学生思考药物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二步:概念和作用1. 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药物的概念和作用,在展示过程中解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 设计小组活动,在小组内就药物的概念和作用进行讨论,并进行汇报。
第三步:药物的分类1. 分析西药和中药的区别,包括来源、制备方法和应用范围等,帮助学生了解两者的差异。
2. 通过展示西药和中药的代表性药物,介绍药物分类的具体内容。
3.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将常见的药物按照西药和中药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原因。
第四步:药物的使用方法1. 分类讲解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关键性。
2.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疾病情况和药物类型,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使用方法,并进行演示。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
2.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反思和评价,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1.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药物样品等。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价小组活动的表现,以及对课堂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掌握程度。
《药》 教案
药鲁迅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情节把握文章主旨,通过人物形象强化对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鲁迅先生的时代意义,不做新时代的“看客”。
教学重点:分析“看客”的实质,挖掘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分析“看客”的实质,教学设想:全文分4课时。
第一课时,读原文,理情节。
第二课时,品读看客形象,挖掘文章主题。
第三课时,希望与绝望(第四章)。
第四课时,拓展阅读,走近鲁迅。
教学课时:4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全文。
(两个问题:一是字词,二是对感兴趣的点作圈点勾画。
)二、理情节。
情节华家(明线)时间地点夏家(暗线)开端:老栓买药秋天后半夜刑场夏瑜就义发展:小栓吃药当天早上茶馆夏瑜血被吃高潮:茶客谈药当天上午茶馆茶客谈夏瑜结局:华母上坟次年清明坟场瑜母上坟联想:①夏瑜名字的由来;②“华”“夏”作姓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二、品读。
授课思路:悲剧——群众的悲剧、革命者的悲剧——两者之间的关系——看客的杀伤力怎么形成怎么实现的1.大家通过阅读这篇小说,觉得这是一幕悲剧,还是喜剧?是谁的悲剧?明确:是悲剧。
是愚昧、麻木者的悲剧;也是革命者的悲剧。
2.这两出悲剧之间有没有什么逻辑关系?明确:有。
因果关系: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3.革命者的悲哀来自于群众,那么,群众的杀伤力怎么形成怎么实现的呢?我们就来分析群众的形象。
(1)愚昧无知的看客——华老栓、华大妈等①愚昧无知的受害者(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②满怀希望而又只能走向绝望的劳苦大众。
(第一章第5段与第14段的走路,充满希望;“黯淡的金字”预示着无望;儿子还是死了。
)他们的希望为何只能走向绝望?(不科学)(2)麻木不仁的看客——他们品鉴他人的苦难(对华老栓、夏瑜均是此心态),甘于做顺民,甚至作帮凶。
(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看杀头的人等)精神实质一致:麻木不仁。
《药》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精选13篇)《药》篇1教学目的: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时数:三教时备注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
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析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析《药》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二、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三、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四、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2024版《药》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2 3
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 指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与《药》相关的资料 和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 力。
利用社交媒体交流学习 鼓励学生利用社交媒体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促 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药》教案人教版高 二必修教学设计
2024/1/29
1
目录
2024/1/29
• 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 • 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选择 • 课堂实施过程设计 • 评价策略与反馈机制建立 • 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总结反思与未来改进方向
2
01
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
2024/1/29
3
教材内容及特点
教材内容
2024/1/29
25
校园文化活动融入方案
组织文学讲座和研讨会
邀请文学领域的专家或学者来校 举办讲座或研讨会,与学生面对 面交流,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 和热爱。
开展文学创作比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比赛,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才华,提 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举办校园文化节
在校园文化节中设立与《药》相 关的主题活动或展览,如戏剧表 演、文化沙龙等,让学生在轻松 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02 针对个体差异,教学中需注重因材施教,满足不 同学生的需求。
2024/1/29
10
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结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场景中学习和实践,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药》优秀教案
《药》优秀教案《药》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药》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药》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探究鉴赏《药》;二、教学重点:《药》的主题思想探讨;三、教学难点:小说明暗两条线索与小说主题的交融;四、计划课时:两课时五、课型:自读课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小说,。
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最关注本文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整体感悟:带着以下一些问题自读文本:1.明暗两条线索如何有机交融的?明确:明线是围绕华小栓的病而展开的“买药——吃药——谈药——药无效”暗线是夏瑜的命运。
其中两线的交织是由华小栓的病牵引的,直接联系的地方是第三节“谈药”和第四节“上坟”。
2.试分析并讨论文中革命者夏瑜、华老栓夫妇、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夏四奶奶、夏三爷等人物形象,他们有些什么共性和个性?请为他们分类。
并分别说明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是采用了哪些手法?明确:悲哀的孤独者夏瑜;愚昧的慈心父母:华老栓夫妇、夏四奶奶;愚昧的茶馆谈客: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冷漠残忍的迫害者:夏三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
动作描写:华老栓夫妇“买药”时掏钱的动作;和刽子手交易的过程……心理描写:华老栓买药的路上和回来的路上(对比分析)……3.小说许多地方都有非常出色的环境描写,请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几处,并探讨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第一部分第一段:“乌蓝的天”“青白的光”;明确:清冷、阴森的环境为下文奠定了阴沉的环境氛围。
最后一段:“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暗淡的金字”。
明确:参见注释④,对比,老栓治好小栓的“希望”是光明的,可“希望”对于革命者来说却是前途的“暗淡”。
《药》教案(综合版)
《药》教案(综合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认识历史,珍惜当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分析。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小说《药》情节的把握。
2. 作品文学特点的分析。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四、教学难点1. 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 作品现实意义的挖掘。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分享心得体会。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3. 第三课时: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4. 第四课时:案例分析,深入解读作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药》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文学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小说《药》原文。
2. 参考书目:相关学术论文、评论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资料、图片等。
九、教学步骤1. 引入:简要介绍小说《药》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十、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看法。
3. 推荐一本与小说《药》相关的书籍,简要介绍其内容及其值得一读的原因。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重新演绎《药》中的经典场景,加深学生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药》教案
《药》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药物,学习一些常见的药物名称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能力,了解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药物的态度,强调它们的正确使用和合理用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习常见药物的名称和用途,掌握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
2. 难点: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药物的态度,强调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药物图片或带来一些药物样品,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平时遇到过哪些药物?你们对药物有什么了解?2. 讲解: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药物,药物的分类和用途。
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常见药物的名称和作用,如感冒药、止痛药、退烧药等。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药物相关的小册子或海报,要求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查找更多的药物名称和用途,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4. 总结讨论:让每个小组介绍他们找到的药物,并共同汇总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从这次活动中了解到了什么?有没有发现同一种药物可以用于不同的病症?5. 角色扮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情境,设计一些常见的疾病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对话,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药物。
6. 提醒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使用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不要滥用药物或随意更换药物。
同时,强调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也非常重要。
7. 总结反思:向学生进行简要的总结,回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以及对药物使用的思考。
四、板书设计: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药物的名称和用途3. 注意事项:遵医嘱、合理用药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了更多的药物名称和用途,培养了正确使用药物的能力,同时也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药物的态度,强调合理用药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活动形式的设计使得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了更深入的学习理解和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鲁迅《药》教案范文
鲁迅《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
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药》优秀教案精选三篇
《药》优秀教案《药》优秀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理清情节,初步理解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作品主题。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梳理情节的能力。
2.掌握通过分析多种描写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题的分析方法。
情意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感受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梳理情节,明确明、暗线结构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2.通过列出情节结构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初步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标题入手导入教师用红笔在黑板左侧写“药”我们在“药”的后面加“?”文中的药为何成分?用来医治何病?疗效如何?我们在“药”后面加“!”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震惊!凶残卑劣!愚蠢可悲!我们在“药”上加“”,就充满了讽刺。
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感叹、讽刺来走进《药》中寻求答案。
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给10—15分钟读书,可将自己梳理情节的重点记在书旁;可将质疑之点记在书旁,待读后和同学讨论。
2.整理自己梳理情节的思路,小组讨论补充,教师巡视,发现优秀者。
让一优秀者展示修改后的结果。
教师作简要板书,或出示投影片。
重点:明确明线、暗线结构。
三、从双线结构探究主题问: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下注释,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教师或请他生稍作补充。
从明线——华家的悲剧,可见怎样的百姓?(愚昧!)从暗线——夏家的悲剧,可见怎样革命现状?(令人悲哀!)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者突出了那一方面?(突出前者,可从明线安排得出。
)假若以夏家为明线,华家为暗线合适吗?请说出依据。
(不合适。
以华家为立场命题,意味尤深。
“药”不仅是医治疾病的药方,更是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病态的中国要服什么“药”?写作时为五四前夕,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已退出历史舞台,一味对他们歌颂已不再符合历史需要。
四、小结回到导入的“?”“!”,“人血馒头”之药医治不了小拴的肺痨,小栓之死死于群众的迷信,夏瑜——革命者的鲜血制成的人血馒头,夏瑜之死死于群众的愚昧。
药(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药(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药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机制。
掌握用药的基本原则和安全用药的知识。
学会正确阅读药物说明书和理解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查找和评估健康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对药物使用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药物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定义和作用。
药物的种类和来源。
2. 药物的分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药物的分类和特点。
3. 用药的基本原则:用药的目的和原则。
用药的剂量和用法。
4. 安全用药的知识:正确阅读药物说明书。
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药物的使用和经验。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促进互动和合作。
2.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药物使用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判断是否合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和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一些药物相关的任务和活动。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知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评估学生对药物使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自我评估: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进步。
学生可以通过问答和测试来评估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药物说明书示例:提供一些药物说明书的示例,供学生参考和理解。
2. 药物使用案例:提供一些药物使用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3. 药物知识资料:提供一些药物知识的资料,供学生查阅和参考。
4. 药物使用问答和测试:提供一些药物使用的问答和测试,供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复习。
教学素材:药教案
药教案-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双线结构,了解标题的含义及主题。
2、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3、理解本文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双线结构、环境。
教学难点:标题及主题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时间:四课时预习要求:1、阅读课文,弄清主要情节和人物,各局部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
2、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词义。
第—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本文的双线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语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并没有放弃医生的本职工作,他挥起犀利的大笔,给中国人开了第—副良药。
这是一副什么样的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药)。
二、交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暗交错的双线结构。
三、学习课文1、介绍时代背景:本篇小说是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成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对于辛亥革命,早已作出正确的评价,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所以这次革命最后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这篇小说。
秋瑾〔1875——1907〕子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小说中夏瑜的名字就是依据秋瑾的名字仿造的。
夏——秋——季节瑜——瑾——美玉2、分析本文的双线结构①快速扫瞄课文,找出各局部所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②归纳各局部的内容,理出文章结构线索。
〔附:双线结构图〕情节华家〔明线〕时间地点夏家〔暗线〕↓↓↓开端:老栓买药→秋天后半夜←→刑场←夏瑜就义↓↓↓开展:小栓吃药→当天早上←→茶馆←夏瑜血被吃↓↓↓高潮:茶客谈药→当天上午←→茶馆←茶客谈夏瑜↓↓↓结局:华母上坟→次年清明←→坟场←瑜母上坟联想左手康右手与人血馒头大屠刀文治叔武功思考欺骗镇压华中国夏3、商量①夏四奶奶上坟是明写还是暗写?为什么要这样写?明写。
说明两条线索在坟场这地方集合。
选在坟场集合意在说明两家都有着同样的凄惨结果,两家都是受害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病了就得吃药。
吃药有个原则叫做“对症下药”,不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得了什么病?又吃了什么药?病好了没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药》。
二、背景简介“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
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感人民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
“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三、研习新课1、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2、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
[板书设计]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
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导入语]昨天我们学习了《药》这篇课文对小说的情节有了一定的了解。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要求]:1.要求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主要人物以及描写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和语段加以分析概括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2.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并得出结论。
3.小组内得出结论班内交流。
[重要人物形象点拨]一、华老栓(《药》的主人公)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愚昧、落后。
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2),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
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开端部分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
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二、夏瑜(《药》的主人公)[注]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补充资料四“关于秋瑾烈士被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
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
(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三、康大叔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
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
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
(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适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二)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
并通过对作者选词的推敲,同时完成了“思考和练习”五)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至于对一帮茶客的分析,教师可参看教参。
华大妈的性格与华老栓有相似处,这里从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讲授课文《夜》时再联系着谈。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一、归纳《药》的主题。
二、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导入]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自主·合作·探究]1.《药》的主题是什么?在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时,教师应按单元知识向学生提出:“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
”“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以引起学生讨论。
我们的意思是赞成课文“预习提示”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
[点拨]《药》的主题可作以下概括: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根据本文主题,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完成“思考和练习”三要求回答的)3.《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揭示主题。
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应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
4.单元知识短文中指出:“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
”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是肯定的。
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
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四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
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1)第四部分(结局)为什么会出现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为什么在夏瑜的坟头上会出现花环这一细节?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
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
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上的花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
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2)为什么夏四奶奶上坟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脸上出现“羞愧”?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练习”四、4)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布置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出一名对戏剧创作较有兴趣的学生执笔,用《药》的第三部分(高潮)内容为材料,以《茶馆人物谱》为题,将该部分改为独幕剧(课外“思考和练习”六的要求可纳入其中),然后集体修改,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作汇报演出(各组演出时间不超过15分钟)[板书设计]药(人血馒头)情节明线暗线开端老栓买药刑场夏瑜喋血牺牲(秋天后半夜)发展小栓吃药茶馆夏瑜鲜血被吃(当天早上)高潮茶客谈药茶馆夏瑜狱中斗争(当天下午)结局药的疗效坟场夏瑜血的价值(第二年清明)华家夏家主题群众愚昧麻木革命者寂寞悲哀[可参考资料补充]关于《药》主题阐释——题意背景简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一、题意(三层含义)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
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