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胆囊疾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流程及其技术细节(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胆囊疾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流程及其技术细节(全文)
摘要
根据胆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部分意外胆囊癌源于胆囊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流程不规范,未能及时作出胆囊癌诊断,正确的术前、术中分期,最终导致R1或R2切除。笔者总结胆囊疾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流程及其技术细节,认为临床工作中应摒弃意外胆囊癌概念,整体看待各种胆囊良、恶性疾病,建立更加规范的诊断与治疗流程,以提高胆囊癌诊断准确性、手术根治性,切实改善胆囊癌病人预后。
关键词
胆囊疾病;胆囊癌;意外胆囊癌;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流程
意外胆囊癌(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ncer,IGBC)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指以初诊为胆囊良性疾病施行胆囊切除术,而最终病理学诊断为胆囊癌[1]。根据胆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部分IGBC源于胆囊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流程不规范,未能及时作出胆囊癌的诊断,进而未能进行正确的术前、术中分期,最终导致R1或R2切除。
自1980年以来,虽然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IGBC的发生率并未显著降低,为0.19%~3.86%[2-3]。在胆囊癌人群中,IGBC占比达13.4%~65.8%。初诊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
囊腺肌症、胆胰管汇合异常和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分别占7.0%、1.4%、0.4%、0.3%和0.3%,合并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者分别占2.1%和2.0%[4]。由此可见,初诊为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病人中IGBC发生率最高。值得注意的是,LC导致Trocar孔种植率最高可达19.0%,促进肿瘤远处播散,严重影响病人预后[2]。因此,笔者总结胆囊疾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流程及其技术细节,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摒弃意外胆囊癌概念,术前采用“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癌变可能”等用语取代IGBC,整体看待各种胆囊良、恶性疾病,建立更加规范的诊断与治疗流程,注重技术细节。
一、既往文献关于IGBC病理学特征的描述
(一)一般特征
与非意外胆囊癌(non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ncer,NIGBC)比较,石原慎和宮川秀一[5]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大体病理学特征,根据第5版《日本胆道癌处理规约》,胆囊黏膜无显著结节或肿块形成的平坦浸润型和平坦膨胀型IGBC比例更高(33.0%比11.6%)。该类型在我国属于浸润型胆囊癌的一种,这也是临床容易漏诊IGBC 的主要原因之一。显微镜下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NIGBC比较,IGBC病人中T1~T2期占比更高(80%比60%),高分化腺癌占比更高(43.5%比28.7%);无淋巴结转移占比更高(69.5%比58.8%)。关于病理学分期和预后的关系,Ⅰ、Ⅱ、Ⅲ和Ⅳ期IGBC病人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8%、65.8%、42.5%和19.6%。IGBC的总体预后优
于NIGBC,两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9.2%和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
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的IGBC 发生率分别为0.19%~1.05%和0.28%~3.86%[5]。行LC的IGBC 病人术后病理学分期及其比例分别为:Tis期和T1期为47.3%、T2期为44.6%、T3期为6.5%、T4期为1.6%,行OC的IGBC病人术后病理学分期及其比例分别为:Tis期和T1期为31.3%、T2期为21.8%、T3期为15.6%、T4期为25.0%,行LC的IGBC病人中Tis、T1和T2期比例高于行OC的IGBC病人[5]。有统计学研究结果显示:T1期和未发生淋巴管浸润T2期的IGBC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可>50%,预后良好[6]。因此,笔者建议:对于行LC切除的可疑癌变胆囊,应尽量避免遗漏T2期以内的胆囊癌;当胆囊萎缩、粘连、炎症显著或胆囊三角高度纤维化等情况下选择行OC时,不能仅满足成功切除胆囊,应注意避免胆囊破裂、胆汁漏,并仔细观察标本,注重术中冷冻标本病理学检查,警惕IGBC的发生。
(二)IGBC单纯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癌的病理学特征
IGBC扩大切除术后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标本中残留癌阳性病人其预后显著差于无残留癌病人。IGBC残留癌的发生率高达69%[7]。
IGBC残留癌与肿瘤T分期及其在胆囊中的具体位置密切相关。T3~T4期的IGBC病人合并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神经浸润和肝转移的比例显著高于T1~T2期病人,单纯切除胆囊极易导致癌灶残留,而上述4个因素亦为病人预后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制订的《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以下简称“指南”)将胆囊癌分为腹腔型、肝脏型、肝门型以及混合型4型[8]。这提示不同部位胆囊癌可能分别向胃肠道、肝脏、肝门、肝十二指肠韧带、胆囊管和肝、胆总管等毗邻结构方向进展并侵犯。其中,初次手术时33.00%~50.00%的病人存在淋巴结转移,38.00%的病人存在肝十二指肠韧带浸润,7.70%的病人肿瘤已侵犯肝实质或胆囊床,23.07%的病人已发生微小肝转移,约10.00%的病人胆囊管断端为阳性,1.00%~10.00%的病人出现Trocar孔种植[9]。需强调的是,上述浸润和侵犯,除视诊和触诊可及的胆囊壁增厚、质硬结节之外,还必须重视对可疑癌变区域附近、胆囊周边的组织和淋巴结进行取材和病理学检查,对高危病人选择开腹探查,尽可能避免遗漏微小扩散癌灶,导致IGBC的发生和错误的TNM分期。
(三)IGBC扩大切除术后复发的病理学特征
日本全国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IGBC扩大切除术后复发率可达31.95%,T1b期和T2期IGBC扩大切除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T3期和T4期病人。最常见的复发形式依次为腹膜播散(10.74%)、局部复发(8.40%)、肝转移(6.06%)、淋巴结复发转移(4.27%)、肺转移(1.38%)以及Trocar孔种植(1.10%)等[10]。其中,腹膜播散以及Trocar孔种植和初次手术时肿瘤突破浆膜、胆囊破裂和胆汁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