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胆囊疾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流程及其技术细节(全文)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附表)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附表)为规范和提高我国急性胆道系统感染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依据最新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更新修订了《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于2021 年6 月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
本指南阐述了急性胆道系统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及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并明确了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治疗方法,希望能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治疗应综合外科干预、抗菌药物治疗和全身管理,在专科医师主导下,采取合理诊疗措施,准确把握手术方式和时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获益。
节选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表1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表2 急性胆囊炎的严重程度分级建议建议1:当血肌酐> 176.8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1.5 及血小板计数< 100 × 109/L时,需结合患者病史,排除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后,方能正确分级。
当急性胆囊炎患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和凝血障碍时,建议行多学科协作,谨慎治疗。
建议2:评估胆囊炎严重程度的同时亦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合并症,可采用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的患者体质分级标准联合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共同评估(表3)。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1. 基本治疗急性胆囊炎一旦诊断明确,在评估是否需手术切除或紧急引流的同时,应禁食,并充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早期应用抗菌药物和镇痛药物,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低质量证据,强烈推荐)。
2. 手术风险的判断和相应治疗方法的选择(1) 轻度急性胆囊炎:若符合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 CI)≤ 5 和(或)ASA分级≤ Ⅱ级,则其手术风险可判定为低风险,可尽早行胆囊切除术;而对于CCI≥ 6 和(或)ASA分级≥ Ⅲ级的高风险患者,可先行保守治疗,全身情况改善后再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治疗。
胆囊炎的诊断与治疗PPT
预防胆囊炎的 措施
预防胆囊炎的措施
饮食习惯:少食高脂肪、高胆 固醇食物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和快速减 重
预防胆囊炎的措施措施
合理使用药物:避免长期使用胆固 醇降低药物
结论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保守治疗:禁食、抗生素治疗 、镇痛等 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腹腔 镜或开腹手术)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并发症处理:胆囊积脓、胆囊穿孔等
慢性胆囊炎的 治疗
慢性胆囊炎的治疗
保守治疗:饮食调节、药物治疗( 胆汁酸、抗炎药等) 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或 开腹手术)
慢性胆囊炎的治疗
并发症处理:胆囊结石、胆管炎等
胆囊炎的诊断与治疗PPT
目录 诊断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慢性胆囊炎的治疗 预防胆囊炎的措施 结论
诊断胆囊炎
诊断胆囊炎
临床表现:胆囊区疼痛、恶心、呕 吐、发热等 体格检查:压痛、Murphy征阳性等
诊断胆囊炎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胆固醇 等指标
急性胆囊炎的 治疗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2. 胆囊癌的TNM分期与病理分型
2010年AJCC胆囊癌TNM分期标准(第7版)
TNM分期
原发肿瘤 区域淋巴结 远处转移
(T)
(N)
(M)
0
Tis
N0
M0
IA
T1a
N0
M0
IB
T1b
N0
M0
II
T2
N0
M0
IIIA
T3
N0
M0
IIIB
T1-3
N1
M0
IVA
T4
N0-1
M0
IVB
任何T
N2
M0
或
任何T
任何N
M1
T——原发肿瘤
T4:肿瘤侵及门静脉主干, 或肝动脉,或两个以上 的肝外脏器或组织结构
Tx:原发肿瘤情况无法评估
N——区域淋巴结
T0:没有证据证明存在原发肿瘤
Nx:区域淋巴结情况无法评 估
Tis:原位癌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T1:肿瘤侵及黏膜固有层或 黏膜肌层
N1:胆囊管、胆总管、肝动 脉、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转移
(5)T4 期:
2. 胆囊癌的TNM分期与病理分型
推荐3: 胆囊癌的TNM分期标准及病理分型有助于治疗方式
的选择和病人预后的判断。
(推荐等级A,证据等级I)
3. 诊断依据
项目
影像学表现
彩色多普勒超声
息肉型;肿块型;厚壁型;弥漫型;合并其他声像
超声内镜(EUS)
可经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直接扫描胆囊,精确显示乳头状 高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及其浸润囊壁结构。
5. 胆囊癌治疗
5.1.3 肝外胆管处理
2021国际《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胆管损伤多协会共识和实践指南》解读(全文)
2021国际《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胆管损伤多协会共识和实践指南》解读(全文)摘要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医疗费用增加、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和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
优化胆囊切除术解剖辨识技术和手术技能、风险评估和控制、胆管损伤处理策略和提升医生经验等环节,有可能降低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
2018年10月美国胃肠与内镜外科医师协会(SAGES)联合美国肝胆胰协会、国际肝胆胰协会、消化道外科协会和欧洲内镜外科协会组成的国际小组,针对18个基于证据的问题和推荐意见进行投票决议,通过了其中17个推荐意见。
该指南可为外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为相关医疗培训机构、医院管理和专业协会等提供合理有效的规范以降低胆管损伤发生率,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作为一种常规的微创手术,进入临床实践不久,便迅速成为胆囊切除术的标准手术方式。
然而LC的大量开展也带来了较高的胆管损伤发生率。
从2014年起,美国胃肠与内镜外科医师协会(SAGES)为努力提高胆囊切除安全性和降低胆管损伤发生率,联合美国肝胆胰协会、国际肝胆胰协会、消化道外科协会和欧洲内镜外科协会就18个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文献回顾,制定了基于证据的推荐意见,并于2018年10月在波士顿召开会议,审核和通过了推荐意见,制定了《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胆管损伤多协会共识和实践指南(2020)》[1](以下简称“指南”)。
本文结合国内临床诊治经验和医疗现状对该指南观点进行解读。
1 指南范围、目的和方法指南明确了胆囊切除术中避免胆管损伤的最佳方法,制定和推广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提高胆囊切除安全性的实践推荐意见,面向普外科医生、肝胆外科医生和实习医生,涵盖解剖辨识技巧、发病因素、操作技巧、医生培训和术中损伤处理等多项共识。
该指南的应用旨在提高胆囊切除过程中外科处理的可控性,降低胆管损伤风险和相关发生率,控制医疗费用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急性胆囊炎(acutecho1ecystitis)系由于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症性疾病。
主要细菌为大肠埃希菌,次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等。
急性起病,右上腹绞痛,压痛明显,肌紧张,常伴有发热及白细胞增高。
【诊断提示】
(1)急性起病,疼痛阵发性加剧,开始上腹部,渐转移至右上腹部,可放射至右肩部。
常在饱餐或脂肪餐后及夜间发作,常有畏寒发热,并发胆管炎时有寒战、高热、恶心、呕吐。
(2)体征:胆囊区有明显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莫菲征阳性,少数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可有轻度黄疸。
当肌紧张范围扩大时提示胆囊穿孔、化脓或坏死,或并发化脓性胆管炎。
(3)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约10%患者X线腹部片有结石影;B超检查见胆囊张力大,囊壁水肿或增厚,有时可检出胆囊或胆管结石。
【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轻者给予清淡流质饮食,重者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2.解痉镇痛药明确诊断者可用哌替哽50mg或阿托品O.5mg或654~210mg和维生素K3IOmg联合肌注。
3.抗生素常选氨羊西林、头抱菌素与喳诺酮类或硝嗖类联用,可根据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调整治疗。
4.手术治疗参见外科疾病篇。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与手术处理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与手术处理一、定义与概述急性胆囊炎是指由胆囊内结石或黏液阻塞胆囊导致的胆汁淤积,引起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胆囊发炎。
该疾病常见于中年女性,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重要的治疗意义。
本文将针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与手术处理进行详细论述。
二、诊断1. 临床表现:急性胆囊炎的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体检可触及右上腹压痛点,并常伴有Murphy征阳性。
2. 影像学检查:超声波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能够直观地显示胆囊壁增厚和结石存在情况。
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等也可以为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3. 实验室检查:血液生化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等可协助判断炎症程度。
胆囊穿刺抽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病原微生物。
三、手术处理1. 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指征:目前,对于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治疗存在一定争议。
通常情况下,存在以下情况时考虑手术治疗:持续剧烈腹痛难以缓解、高发病率的并发症(如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穿孔等)或再次发作。
2. 手术方式选择:传统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是当前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主要方法。
针对不同患者特点和临床需求,应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式选择。
3. 适应证与禁忌证:根据患者年龄、身体健康状态以及是否同时合并其他临床问题,酌情考虑是否适合手术。
禁忌证包括全身或局部感染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
4. 术前准备与围手术期管理:术前要做好患者的身体功能评估,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在手术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采取合适的麻醉方式。
围手术期管理考虑到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治疗、疼痛控制等问题。
5. 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急性胆囊炎手术风险较低,但仍有如胆管损伤、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对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及时诊断和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四、术后护理1. 住院观察:患者在手术后需要留院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密切关注身体恢复情况和出现并发症的可能。
2. 饮食调理:恢复期间应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胆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消炎利胆药物、抗生素等。同时,调整 饮食和生活方式,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若症状严重或反 复发作,可考虑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
诊断
通过影像学检查(B超、X线等)可发 现胆囊内结石。
治疗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暂不处理,定期 随访观察。有症状的胆囊结石需积极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溶石药物、排 石药物等)和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 、保胆取石术等)。
肝功能检查
评估肝脏功能状态,了解胆囊疾病对肝脏 的影响。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可 观察胆囊的形态、大小、 壁厚度及有无结石等病变
。
腹部CT
提供更详细的胆囊及周围 组织的解剖结构信息,有
助于发现微小病变。
MRI/MRCP
对胆囊疾病的诊断具有较 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 其适用于超声和CT难以诊
药物治疗
01
02
03
解痉止痛药
对于胆绞痛等急性症状, 可使用解痉止痛药如阿托 品、山莨菪碱等,以缓解 疼痛。
抗生素
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 炎,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治 疗,如头孢类、青霉素类 等。
利胆药
通过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 ,达到治疗目的。常用药 物如熊去氧胆酸、腺苷蛋 氨酸等。
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
保胆取石术
。
9字
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暂不
2
4
9字
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
处理,但需定期随访观察。
症,需考虑手术治疗,但需充分
评估手术风险及患者耐受能力。
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处理建议
01
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
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同时控制胆囊疾病症状。
胆囊疾病诊治策略PPT
胆道先天性畸形与胆囊疾病的 关系
当诊断胆囊结石和/或胆管结石时 ,需考虑胆道囊肿、PBM的可能 。
胆道先天性畸形的处理方式
联合切除肝内外病变胆道是预防 胆道肿瘤的有效措施,对于此类 患者,如果单行LC,遗漏胆道先 天性畸形,常会导致胆管结石反 复发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合理治疗胆道先天性畸形的重要性
胆道先天性畸形与胆囊疾病的关联
胆道先天性畸形如胆管囊肿、PBM,被认为与一系列胆道疾病如胆石病的 发生相关。
合理治疗胆道先天性畸形的重要性
如果单行LC,遗漏胆道先天性畸形会导致胆管结石反复发作,甚至部分患 者经历多次取石手术仍未能明确诊断。
联合切除肝内外病变胆道预防胆道肿瘤
联合切除肝内外病变胆道是预防胆道肿瘤的有效措施,可避免胆道恶性肿瘤 的发生。
变异、胆道先天性畸形,避免患者经 历多次手术。
感谢观看
对于术前怀疑恶变的患者,应选择开腹手术以减少播散风险。
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直接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的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优于二次根治术。
重视胆囊疾病合并胆道先天性畸形
胆道先天性畸形与胆道疾病的关联
01
02
03
胆道先天性畸形的概述
胆道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胆管 囊肿、PBM等,与一系列胆道疾 病的发生相关。
降低IBDI对医患双方的身心损害
通过MRCP评估胆道情况,识别胆 道解剖变异,降低IBDI发生的风险 。
术前MRCP检查的重要性
重视胆道解剖变异
胆道解剖变异是IBDI发生的重要危险 因素,需要引起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IBDI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反 复胆管感染、胆管狭窄等,严重者 甚至需要肝移植或直接导致死亡, 应积极预防。
2021年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欧阳光明(2021.03. 07)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
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橐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
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
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
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 (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4检查(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
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有声影者则表示该处为结石。
(3)CT、MRI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但多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作鉴别时应用,不做为诊断胆石症的常规手段。
2021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2021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一、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或合并胆囊结石(ICD-10:K80.1/K81.1),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CD-9-CM-3:51.23)。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8版)、《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7版)。
1.症状: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可放射到右肩胛区,高脂餐后加剧;反复发作的胃灼热,嗳气,反酸,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2.体征:大多无症状,部分患者有胆囊点的压痛或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少数患者转氨酶升高。
4.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合并胆囊结石且发生过黄疸、胰腺炎的患者应行MRCP检查了解肝内外胆管情况。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8版)、《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7版)。
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4~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1/K81.1慢性胆囊炎或合并胆囊结石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指工作日)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血型;(3)腹部超声;(4)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检查项目:消化肿瘤标志物(CEA、CA19-9)、MRCP或上腹部CT、血气分析、肺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胆囊疾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流程及其技术细节(全文)
摘要
根据胆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部分意外胆囊癌源于胆囊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流程不规范,未能及时作出胆囊癌诊断,正确的术前、术中分期,最终导致R1或R2切除。
笔者总结胆囊疾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流程及其技术细节,认为临床工作中应摒弃意外胆囊癌概念,整体看待各种胆囊良、恶性疾病,建立更加规范的诊断与治疗流程,以提高胆囊癌诊断准确性、手术根治性,切实改善胆囊癌病人预后。
关键词
胆囊疾病;胆囊癌;意外胆囊癌;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流程
意外胆囊癌(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ncer,IGBC)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指以初诊为胆囊良性疾病施行胆囊切除术,而最终病理学诊断为胆囊癌[1]。
根据胆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部分IGBC源于胆囊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流程不规范,未能及时作出胆囊癌的诊断,进而未能进行正确的术前、术中分期,最终导致R1或R2切除。
自1980年以来,虽然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IGBC的发生率并未显著降低,为0.19%~3.86%[2-3]。
在胆囊癌人群中,IGBC占比达13.4%~65.8%。
初诊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
囊腺肌症、胆胰管汇合异常和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分别占7.0%、1.4%、0.4%、0.3%和0.3%,合并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者分别占2.1%和2.0%[4]。
由此可见,初诊为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病人中IGBC发生率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LC导致Trocar孔种植率最高可达19.0%,促进肿瘤远处播散,严重影响病人预后[2]。
因此,笔者总结胆囊疾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流程及其技术细节,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摒弃意外胆囊癌概念,术前采用“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癌变可能”等用语取代IGBC,整体看待各种胆囊良、恶性疾病,建立更加规范的诊断与治疗流程,注重技术细节。
一、既往文献关于IGBC病理学特征的描述
(一)一般特征
与非意外胆囊癌(non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ncer,NIGBC)比较,石原慎和宮川秀一[5]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大体病理学特征,根据第5版《日本胆道癌处理规约》,胆囊黏膜无显著结节或肿块形成的平坦浸润型和平坦膨胀型IGBC比例更高(33.0%比11.6%)。
该类型在我国属于浸润型胆囊癌的一种,这也是临床容易漏诊IGBC 的主要原因之一。
显微镜下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NIGBC比较,IGBC病人中T1~T2期占比更高(80%比60%),高分化腺癌占比更高(43.5%比28.7%);无淋巴结转移占比更高(69.5%比58.8%)。
关于病理学分期和预后的关系,Ⅰ、Ⅱ、Ⅲ和Ⅳ期IGBC病人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8%、65.8%、42.5%和19.6%。
IGBC的总体预后优
于NIGBC,两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9.2%和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
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的IGBC 发生率分别为0.19%~1.05%和0.28%~3.86%[5]。
行LC的IGBC 病人术后病理学分期及其比例分别为:Tis期和T1期为47.3%、T2期为44.6%、T3期为6.5%、T4期为1.6%,行OC的IGBC病人术后病理学分期及其比例分别为:Tis期和T1期为31.3%、T2期为21.8%、T3期为15.6%、T4期为25.0%,行LC的IGBC病人中Tis、T1和T2期比例高于行OC的IGBC病人[5]。
有统计学研究结果显示:T1期和未发生淋巴管浸润T2期的IGBC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可>50%,预后良好[6]。
因此,笔者建议:对于行LC切除的可疑癌变胆囊,应尽量避免遗漏T2期以内的胆囊癌;当胆囊萎缩、粘连、炎症显著或胆囊三角高度纤维化等情况下选择行OC时,不能仅满足成功切除胆囊,应注意避免胆囊破裂、胆汁漏,并仔细观察标本,注重术中冷冻标本病理学检查,警惕IGBC的发生。
(二)IGBC单纯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癌的病理学特征
IGBC扩大切除术后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标本中残留癌阳性病人其预后显著差于无残留癌病人。
IGBC残留癌的发生率高达69%[7]。
IGBC残留癌与肿瘤T分期及其在胆囊中的具体位置密切相关。
T3~T4期的IGBC病人合并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神经浸润和肝转移的比例显著高于T1~T2期病人,单纯切除胆囊极易导致癌灶残留,而上述4个因素亦为病人预后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制订的《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以下简称“指南”)将胆囊癌分为腹腔型、肝脏型、肝门型以及混合型4型[8]。
这提示不同部位胆囊癌可能分别向胃肠道、肝脏、肝门、肝十二指肠韧带、胆囊管和肝、胆总管等毗邻结构方向进展并侵犯。
其中,初次手术时33.00%~50.00%的病人存在淋巴结转移,38.00%的病人存在肝十二指肠韧带浸润,7.70%的病人肿瘤已侵犯肝实质或胆囊床,23.07%的病人已发生微小肝转移,约10.00%的病人胆囊管断端为阳性,1.00%~10.00%的病人出现Trocar孔种植[9]。
需强调的是,上述浸润和侵犯,除视诊和触诊可及的胆囊壁增厚、质硬结节之外,还必须重视对可疑癌变区域附近、胆囊周边的组织和淋巴结进行取材和病理学检查,对高危病人选择开腹探查,尽可能避免遗漏微小扩散癌灶,导致IGBC的发生和错误的TNM分期。
(三)IGBC扩大切除术后复发的病理学特征
日本全国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IGBC扩大切除术后复发率可达31.95%,T1b期和T2期IGBC扩大切除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T3期和T4期病人。
最常见的复发形式依次为腹膜播散(10.74%)、局部复发(8.40%)、肝转移(6.06%)、淋巴结复发转移(4.27%)、肺转移(1.38%)以及Trocar孔种植(1.10%)等[10]。
其中,腹膜播散以及Trocar孔种植和初次手术时肿瘤突破浆膜、胆囊破裂和胆汁漏密切相关。
二、胆囊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流程及其技术细节
(一)胆囊疾病的术前评估
胆囊疾病术前评估步骤主要包括:(1)根据前述大体病理学特征分型,通过B超、薄层CT或MRI检查判断胆囊大小、基本形态、胆囊壁有无局部增厚、有无占位性病变、考察肝外胆道有无局限性狭窄和异常肿大的淋巴结等。
(2)根据前述解剖位置分型,分析可疑癌变区域与肝脏、肝门、网膜、胃肠道、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肝外胆道的毗邻关系,判断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
(3)可选择EUS、超声造影和PET-CT检查等进一步完善鉴别诊断,对存在癌变可能病人进行临床分期[11-14]。
具体流程参考指南中的胆囊癌临床分型,结合病人胆囊的自然形态和大小,以及可疑癌变区域的解剖位置,考虑是否可能侵犯肝床、胃肠道、肝外胆道等结构。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毗邻肝外胆道的可疑胆囊癌,可有2种类型:(1)可疑癌变区域位于胆囊颈部、壶腹部或胆囊管,肿瘤可直接浸润肝外胆道。
(2)可疑癌变区域虽位于胆囊体部,但由于胆囊肿大、结石嵌顿、胆囊萎缩或致密粘连、纤维化等,仍然毗邻并可能侵犯肝外胆道、肝门部血管和肝十二指肠韧带。
还需观察胆囊标本的大体形态,注意胆囊黏膜是否存在浅表的溃疡或隆起,避免遗漏平坦浸润型和平坦膨胀型生长的胆囊癌。
(二)手术规划
手术规划总体原则:(1)尽量不遗漏胆囊癌。
(2)T2期以内的胆囊癌尽可能保证R0切除。
(3)对于可疑为T3期的胆囊癌病人,
应尽可能获得准确的术中病理学分期。
手术规划应依次考虑以下方面:(1)对于术前判断可疑阳性的淋巴结,应先做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特别是第16组淋巴结,阳性者应视为M1期。
(2)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局限于黏膜内的窄蒂息肉样病变可考虑行LC。
目前多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区分T2期和T3期胆囊癌的准确度不高,特别是胆囊炎症、粘连显著、胆囊萎缩的病人,需谨慎选择LC。
(3)确定手术切除范围:肝脏型病人应一并切除胆囊床及其相连的肝床组织送冷冻标本病理学检查;腹腔型病人,若可疑癌变区域和周边胃肠道存在粘连,需取粘连部位的胆囊组织行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若网膜组织粘连,笔者建议一并完整切除胆囊并行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肝门型病人应在切除胆囊同时,对其毗邻肝门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以及肝外胆道周边组织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若发现肿瘤侵犯,应切除肝外胆道,并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
(三)标本处理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流程
笔者团队已经提出规范化的胆囊标本处理流程[15-17]。
主要质量控制标准:(1)无瘤原则,术中避免胆囊破裂、胆汁漏,LC后使用标本袋取出标本。
(2)保护胆囊黏膜,不随意切开、撕扯胆囊标本,去除结石后,仔细观察黏膜层形态和结构。
(3)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的异常情况,标记可疑癌变区域,必要时亲自将标本送检病理科医师。
(4)对于可疑T3期胆囊癌,应注意胆囊周边组织的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取材。
(5)注意可疑癌变区域的胆囊全层结构的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以助术中分期。
三、结语
综上,在深入理解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胆囊疾病诊断与治疗流程的质量控制理念有助于规范术前评估、手术规划、术中操作以及病理学检查等各重要环节,最终降低IGBC发生率,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并提升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