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
2024年工业园区工作计划模板(2篇)
2024年工业园区工作计划模板一、总体目标1. 提升工业园区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2. 推动工业园区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3. 加强园区环境治理和安全生产管理;4. 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和企业满意度。
二、重点任务1. 深化工业园区体制改革,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2. 强化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工作,增加园区人气和投资项目;3. 推进工业园区内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4. 加强园区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5. 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配套;6.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突发事件应对;7. 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和企业满意度。
三、详细措施1. 深化工业园区体制改革,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1.1 推动园区改革文件落地实施,明确园区主体责任和权力;1.2 完善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落实市场主体自主选择;1.3 加强园区管理和监管服务,提高企业满意度;1.4 探索园区管理模式创新,打造市场化运作示范区。
2. 强化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工作,增加园区人气和投资项目2.1 制定企业培育计划,促进园区内部企业协同发展;2.2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2.3 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提供优质招商服务;2.4 设立奖励机制,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优质项目进驻。
3. 推进工业园区内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3.1 制定园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计划;3.2 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转型发展;3.3 鼓励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3.4 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4. 加强园区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4.1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园区环境质量;4.2 推广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理念;4.3 加强园区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控;4.4 加强园区生态修复和建设。
5. 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配套5.1 提高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和水平;5.2 完善园区交通网络和交通配套设施;5.3 加强园区供水、供电、供热和通信等公共设施建设;5.4 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6.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突发事件应对6.1 加强园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6.2 提升园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措施;6.3 完善园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6.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我们得明确工业园区的定位。
想象一下,这里是一个集高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吸引企业入驻,更是要打造一个生态、人文、科技融合的典范。
一、园区整体布局1.功能分区园区分为四大功能区域:研发办公区、生产制造区、仓储物流区和配套服务区。
每个区域都要有明确的界限,同时保证交通流线的顺畅。
2.绿色景观在园区内打造多个绿色景观带,提高绿化覆盖率。
不仅要有大型公园,还要在各个区域设置小型绿化带,为员工提供休闲、放松的空间。
3.交通规划园区内部道路设计要合理,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同时,规划公共交通线路,方便员工出行。
二、研发办公区1.创意办公空间提供多种形式的办公空间,包括独立办公室、联合办公区、开放式办公区等,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2.高科技研发中心设立高科技研发中心,配备先进的研发设备,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3.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行业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生产制造区1.高效生产线规划高效生产线,采用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环保生产强调环保生产理念,引入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3.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
四、仓储物流区1.仓储设施建设现代化的仓储设施,满足企业物流需求。
2.快速配送规划快速配送系统,提高物流效率。
3.物流信息化建立物流信息化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
五、配套服务区1.商业配套提供丰富的商业配套服务,包括餐饮、购物、娱乐等。
2.生活配套建设住宅、幼儿园、学校等生活配套设施,解决员工的生活问题。
3.医疗保健设立医疗保健中心,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六、生态环保1.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理念,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2.中水回用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减少水资源浪费。
3.废弃物处理采用先进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
让我们回到现实,这个工业园区规划方案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
2024年工业园区工作计划样本(三篇)
2024年工业园区工作计划样本____年是____工业园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关键一年。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必须围绕打造世界铜都宏伟目标,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和城市发展的新区。
____年的发展目标是,工业园区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工业园区将更具有吸引力,综合竞争能力得到增强,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建设发展环境更加和谐,工业园区经济实现平衡增长,确保实现主营业务收入____亿元,力争____亿元;确保实现税收____亿元,力争____亿元;确保新增就业____人,力争____人。
为此,必须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计划投入____亿元,征地____亩,平整场地____亩,其中企业用地____亩,硬化道路约____米,全面完成____平方公里开发建设。
抓好以银行、学校、医院、邮政、物流及“三废”综合利用为内容的配套设施建设,使园区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与提高集约化水平相衔接,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相衔接,通过优化布局,完善配套,联建共享,提高综合利用率,确保基础设施围绕入园项目建设。
为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工业园区将创新招商理念,利用我市铜资源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以商招商、以特招商、以大招商、以优招商,大力发展铜产业及配套产业,形成铜产业精深加工多方向发展的格局。
2024年工业园区工作计划样本(二)高位求进、成为____经济强县的着力点是工业,工业的聚焦点在园区。
作为起步最晚、先天条件最差的____工业城,过去的五年,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管委会几任领导和干部职工的艰辛努力,让一片过去的乡村农舍河滩地,现已变成为面积达____平方公里的新兴工业集中区,初步形成了以传统产业棉纺织及家纺用品、新兴产业锂电新材料为主、拥有____家规模以上企业的特色园区。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出炉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14年03月31日来源:郑州市政府郑州都市区划分九大功能片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航空大都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未来15年郑州的发展定位确定。
2011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引导郑州都市区发展建设,郑州市进行了方案征集,通过多轮技术讨论,最终确定了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方案。
战略定位国家中心城市全国经济格局的战略支点“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区世界文化名城国际陆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结合战略规划,进一步确定郑州都市区的发展定位为(一区三城),即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航空大都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
确定都市区的战略格局为“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一带、两翼、三轴”,建立“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26个新市镇、若干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
“一主”即主城区,为都市区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定位为“国家级商贸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一城”就是航空经济新城。
“三区”即东部、南部、西部三个新城区,主要承担新的城市功能,并疏解主城区人口和功能。
其中东部新城为“省级公共文化行政服务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南部新城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西部新城为“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区域性医疗健康中心、新材料生产基地”。
“四组团”即巩义、登封、新密、新郑四个外围组团,主要承担次区域服务中心的作用。
其中巩义为“铝及铝精深加工基地、文化创意旅游区”,登封定位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都市区文化、旅游服务主体功能区”,新密定位为“都市区能源、建材、原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区”,新郑定位为“炎黄历史文化展示区、食品制造基地”。
26个新市镇承担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服务职能,发展特色产业。
新型农村社区为都市区最基层的社区单元。
发展目标优化布局,组团发展。
按照产城互动、组团发展的空间开发原则,重点推进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加快宜居城市组团建设,以便捷交通为纽带,以绿色生态为基础,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成为千万人口城市。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环境影响评价简本1开发区规划概述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开发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碧溪镇,于201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发展目标为:通过有效的政府引导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依托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港城协调、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为: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型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绿色生态产业新城。
开发区产业定位为:开发区第二产业在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集中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电子机械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商贸金融业、研究与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区与开发区服务业的互动,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水平。
本次评价开发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常太边界,西至浦江路,南至碧白塘、扬子江大道、建新塘、通闸路及通港路,北至长江,总面积为59.74平方公里。
2开发区开发现状开发区自设立以来遵循“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产出”的准入门槛引进入区企业。
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实施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污水经管网收集进入滨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标准排放。
一般工业固废进行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
开发区采用集中供热,并优化能源结构,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燃料,为开发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区内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都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区在环境管理上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工作,成立了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编制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10年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验收,已经形成生态工业雏形,2011年6月经环保部同意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将进一步提高开发区整体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开发区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产业规划定位与规模 (2)第三章用地布局规划 (2)第四章道路交通规划 (4)第五章绿地系统规划 (5)第六章景观系统规划 (5)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 (5)第八章环境卫生规划 (7)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 (8)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9)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 (10)第十二章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10)第十三章附则 (10)附表: (11)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更好地统筹安排•工业园区的各项建设,有效地指导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合理开发、建设与发展,提高土地使用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满足土地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的需要,适应县的城市发展和工业园区的近期规划、建设目标、原则和要求,在《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及县政府有关工业发展计划的思想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所涉及的所有技术指标(特别注明者除外)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配套规章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三条本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在规划区内任何单位与个人所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本规划要求,服从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执行本规划。
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包括以下条款(详见文本划线部分),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1)必须严格控制开发的地域。
包括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等地区。
(2)工业园区建设用地。
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及各类绿地的布局。
(3)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包括主干路的走向、停车场布局;水源地和取水口及其保护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位置、变电站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4)防灾工程。
包括城市防洪标准;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人防规划原则与建设方针。
(5)近期建设规划。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评报告书
《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清华大学二零一五年十一月第1章总则1.1 项目背景大路工业园区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于2005年启动规划建设,2010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详细规划(2010-2020年)》中重点推动建设的大路—托克托—清水河工业集中区。
内蒙古环科园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依据《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大路区说明》(鄂府[2013]240号)和《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内发改产业字[2013]406号),于2012年12月编制完成《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环境保护厅组织的技术审查(内环字[2014]18号)。
2014年,园区管委会委托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取得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批复(鄂府发[2015]35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及《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开发区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在新建、改造、升级时均应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为此,园区管委会委托清华大学承担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清华大学在资料分析研究、现场踏勘、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内蒙古大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2.1 指导思想按照“合理布局、统一监管、总量控制、集中治理”的原则,本次研究重点关注规划分析、园区开发回顾及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等内容。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
/newsinfo.php?id=1845
2/18
12-5-19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芜湖市城乡规划局 -- 芜湖市城乡规划局主办
芜湖因水而兴,规划 “以山为骨、以水为脉”,建设拥江魅力都市。江北新城商务文化核心区、江南城区现代服务核心区及龙湖都市生 态休闲区遥相呼应,两江三城共同构建水清山秀、宜居宜业的大芜湖。
按照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建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文化繁荣发 展、社会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到2030年左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全建立,全面实现现代化。
3、城市规划策略 (1)区域联动芜马同城,打造安徽省域核心 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加快推动芜马都市圈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共同实现安徽省双核引 领目标。 (2)自主创新加速转型,确立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先发展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3)提升江南舞动江北,开启都市跨越篇章 坚持组团发展与产城融合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跨江发展,形成城市两岸共同繁荣的拥江发展格局。突出综合集聚、高端引领, 完善城市各组团服务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4)江湖溢彩山水同城,建设拥江活力之城 凸显“山水”、“文化”特色,本着显山露水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拥江魅力都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4、城市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2030年市域总人口530万左右,城镇人口450.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5%。市区(不含江北集中区,下同)城镇人口290万。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03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28平方公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 三、区域协调措施 1、构建宁合芜城市群 坚持“区域联动、组群发展”思路。按照长三角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 群。 2、打造芜马都市圈 整合城际铁路系统,协调跨江通道的建设与跨江交通系统的网络化,促进芜马都市圈内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整合芜湖、马鞍山的比较 优势,强调品牌创新,突出自主品牌汽车和精品钢产业优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 中心。 四、市域城镇体系 1、规划思路 按照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的思路,坚持“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两个延伸”(基 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 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 2、空间结构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为“两带两轴”,“两带”为北沿江城镇发展带和南沿江城镇发展带;“两轴”为合芜宣城镇发展主轴和滁黄城镇发 展次轴。构建“1、4、7”组团式市域空间架构,以市区为主城,四个县城为副城(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打造七个新市镇(白茆、 石涧、襄安、许镇、弋江、荻港和六郎)。 3、副城职能与规模 (1)无城 由现状无城和高沟组成。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西部综合型滨江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40~60万。 (2)湾沚 皖江城市群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基地,市域东南部综合型滨水园林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3)繁阳 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市域西南部综合型山水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0~30万。 (4)籍山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南部综合型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4、产业布局 规划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445”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 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旅游五大服务 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区域贸易物流中心、区域文化旅游中心”。 坚持“节约集约、腾笼换鸟、整合提升”原则,引领城市重要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予以重点培育, 到2015年,力争将汽车及装备制造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达5000亿元级的大产业。 五、中心城区规划 1、空间结构 芜湖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为:“龙湖为心、两江三城”。 “龙湖为心”:以龙湖生态环境敏感区为自然本底,构筑城市生态绿核,同时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区域; “两江三城”:以长江、青弋江-漳河为轴线,形成“江南城区、龙湖新城和江北新城”三大主城区,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2、人口与用地规模 2030年芜湖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9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350平方公里。 3、景观文化特色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此文档word版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1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目录第一章前言(1)一、规划编制背景(6)1、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6)2、区域发展条件的变化(7)3、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要求(7)4、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8)二、工业园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8)1、建设的必要性(8)2、建设的可行性(9)第二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11)一、城镇概况(11)1、城市概况(11)1/ 92、贵池区简介(11)3、牛头山镇简介(12)二、园区选址与现状(13)1、园区选址(13)2、园区现状(15)三、园区发展条件分析(18)1、优势(18)2、劣势(19)3、威胁(19)4、机遇(19)第三章上位规划要求与相关规划分析(21)一、上位规划要求(21)1、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30)(21)2、贵池区牛头山镇总体规划(2008-2030)(21)二、相关规划分析(21)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1)2、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22)3、贵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4) 2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 94、池州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发展规划(方案)(24) 第四章规划总则(25)一、规划依据(25)二、规划期限(25)三、规划指导思想(25)四、规划原则(26)1、区域协调的原则(26)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6)3、因地制宜的原则(26)4、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27)第五章园区产业发展与开发建设策略(28)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8)1、综述(28)2、前江工业园区产业基础(30)二、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及其依据(30)1、主要产业的选择基准(30)2、主导产业的确定(31)三、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引导(32)1、特种钢制造及其加工业发展引导(32)2、铜冶炼及其加工业发展引导(33)3/ 9四、园区开发建设策略(35)第六章园区建设规划(38)一、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38)1、功能定位(38)2、规划目标(38)二、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39)1、空间结构(39)2、用地布局(39)3、用地控制(42)三、综合交通规划(42)1、道路交通规划原则(48)2、对外交通(49)3、园区道路系统(49)3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4、交通设施(50)四、绿地景观系统规划(50)1、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原则(51)2、绿地景观系统结构(51)3、绿地布局(52)4/ 94、工业区景观规划(52)五、空间管制规划(54)1、空间管制原则(54)2、空间管制分区(54)3、城市绿线、蓝线和黄线管制规划(55)六、市政工程规划(58)1、给水工程规划(58)2、排水工程规划(60)3、电力工程规划(62)4、邮政、电信工程规划(64)5、燃气工程规划(66)6、环境卫生规划(67)七、综合防灾规划(68)1、消防规划(68)2、防震规划(69)3、人防规划(69)4、防洪排涝工程规划(70)八、竖向规划(70)1。
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总体规划文本20191128112529.docx
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总体规划(2011-2030)文本■图集■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二o—一年十二月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功能和规模 (5)第三章用地布局规划 (5)第四章土地利用开发舷 (8)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9)第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第H 市政公用设施艷 (13)第九章瞇系统规划 (18)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9)第十一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3)第十二章城市设计导引 (23)第十三章村民安地规划 (24)第十四章综合防灾 (24)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 (26)第十规划施 (31)第附则 (32)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总体规划(2011-2030)文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常宁市水松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科学指导水口山有色金属工业园各项建设活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宦和要求,特制订本规划文本。
第二条本规划是指导水口山有色金属工业园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自批准实施之日起,规划区内的各项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3、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09年9月);4、《常宁市水松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正式成果、2011年12月)5、《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十二五”规划》(2011年7月)6、《水口山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规划》(2009年11月)7、《衡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8、《常宁市松柏镇上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0年12月);9、《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2010年8月);10、《常宁市水松地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2011年8月);11、《常宁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细则》(2011年3月)12、常宁市、水松地区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13、规划区1:5000地形图14、国家、湖南省、常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2024年工业园区年度工作计划(2篇)
2024年工业园区年度工作计划一、总体目标2024年,工业园区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二、重点领域1. 产业集聚(1)引进优质企业:通过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加大对外招商力度,重点引进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质企业,提升园区产业链水平。
(2)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结合园区自身优势资源,推动重点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强与企业合作,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 创新驱动(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科研机构和创新实验室,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打造一批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形成更多核心技术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3. 人才支撑(1)吸引高层次人才:通过建设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加大招引力度,集聚和吸引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
(2)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投入更多资源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4. 环境整治(1)加强生态保护:实施园区绿化提升工程,增加绿化覆盖率,建设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打造宜居宜业的园区环境。
(2)加强污染治理:落实企业环保责任,加强对园区内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动绿色生产,提升园区环境质量。
三、具体措施1. 产业集聚(1)成立招商引资工作组,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建立完善的招商引资服务机制,给予引入的企业优惠政策和服务支持,提高引资效益,确保引进的企业能够快速稳定发展。
2. 创新驱动(1)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引进一批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等高水平创新机构,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
(2)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工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
3. 人才支撑(1)设立人才引进工作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的激励政策和人才住房等配套支持。
最新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一、总则(1)本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层次。
包括两区两市六县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国土面积6429平方公里。
规划区层次。
规划区范围为廊坊中心城市,具体包括广阳区、安次区,以及固安县、永清县的行政辖区(以下简称廊永固地区),面积为247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层次。
中心城区包括广阳区全部范围,以及安次区大部分范围,用地总面积约488.7平方公里。
(2)本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
其中,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远景展望2031年之后。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1)区域目标定位。
规划期末,将廊坊建设成为京津冀城镇群的重要功能节点,北京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河北省国际化先锋城市,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发展的领跑者和新的增长极,河北省城乡统筹改革“先行先试”的典范和经济发展转型示范区。
(2)总体策略。
积极实施推进“中心扩容、两翼并驱,服务带动、工业支撑,分区统筹、区域联动”的总体发展策略,把廊坊市建设为经济发达、功能高端、品质一流、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市域空间结构。
本规划确定廊坊市域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主两副、三轴两带”。
“一主”指中心城区,“两副”指京东城区、霸州-胜芳城区。
“三轴”分别为京津发展主轴、津石发展轴、京沈发展轴。
“两带”为环京现代服务与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环津先进制造产业带。
(2)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在57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为64%左右。
2030年域总人口规模在785万人左右,城镇人口规模在60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为77%左右。
(3)市域城镇中心等级结构。
规划确定区域中心城市—区域副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五级中心等级体系结构。
区域中心城市为廊坊中心城区;区域副中心城市为京东城区、霸州-胜芳城区;次级中心城市8个,分别为三河城区、香河城区、大厂城区、永清城区、固安城区、文安城区、大城城区、码头组团;另有24个中心镇和38个一般镇。
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
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开发区定位和规模2第三章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第四章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3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6第六章绿地及景观系统规划8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9第八章环境保护规划11第九章综合防灾规划11第十章城乡统筹规划12第十一章空间管制规划13第十二章分期建设规划14第十三章开发控制规划15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与建议16第十五章附则1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适应红果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区建设,加强开发区的规划管理,为开发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贵州省开发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总体目标,特编制《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建设贵州省新兴工业化聚集区为契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基本方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新跨越。
第三条规划依据1. 法规与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137-2011)(4)《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2009年9月25日)(5)《贵州省开发区条例》(2012年5月25日)(6)《六盘水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7)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号(8)《贵州省开发区建设规划管理办法》(黔府发[1996]16号)(9)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10)《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工业园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2012]48号)(11)《关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黔建规[2011]507号)(12)《贵州省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与审批指导意见》(黔建规[2011]569号(13)《贵州省提高工业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黔府发〔2013〕21号(14)《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红果经济开发区调整区位的批复》(黔府函〔2010〕361号)以及其他相关文件2. 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1)《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2)《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3)《贵州省盘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4)《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5)《盘县城区路网规划(2009)》(6)《沙坡片区和旧铺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7)《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黔府发〔2010〕16号)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第四条规划原则1. 集约用地、产业集聚的原则规划贯彻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效益。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环境影响评价简本1开发区规划概述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开发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碧溪镇,于201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发展目标为:通过有效的政府引导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依托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港城协调、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为: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型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绿色生态产业新城。
开发区产业定位为:开发区第二产业在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集中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电子机械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商贸金融业、研究与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区与开发区服务业的互动,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水平。
本次评价开发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常太边界,西至浦江路,南至碧白塘、扬子江大道、建新塘、通闸路及通港路,北至长江,总面积为59.74平方公里。
2开发区开发现状开发区自设立以来遵循“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产出”的准入门槛引进入区企业。
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实施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污水经管网收集进入滨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标准排放。
一般工业固废进行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
开发区采用集中供热,并优化能源结构,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燃料,为开发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区内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都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区在环境管理上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工作,成立了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编制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10年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验收,已经形成生态工业雏形,2011年6月经环保部同意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将进一步提高开发区整体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开发区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海南东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海南东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0-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委托单位:海南省东方市发展与改革局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2013年03月目录1.海南东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概述 (1)1.1.规划背景分析 (1)1.1.1.资源优势 (1)1.1.2.区位优势 (2)1.1.3.交通运输优势 (2)1.1.4.大企业形成的积聚效应 (2)1.2.东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概述 (3)1.2.1.东方工业园区地理位置 (3)1.2.2.规划范围和期限 (3)1.2.3.规划目标和定位 (3)1.2.4.规划布局结构 (5)1.2.5.用地布局规划 (8)1.2.6.东方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9)1.2.7.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18)1.2.8.市政策工程设施规划 (19)1.2.9.环境保护规划 (23)1.2.10.消防规划 (26)1.2.11.生态防护系统规划 (27)2.规划涉及区域环境现状 (31)2.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1)2.2.海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2.3.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32)2.4.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32)3.东方工业园区环境影响回顾分析 (34)3.1.东方工业园区现有企业 (34)3.2.现有及在建项目工程概况 (34)3.3.现有建项目“三废”排放 (34)3.3.1.废气 (34)3.3.2.废水 (36)3.3.3.工业固体废物 (37)3.4.现有环保设施及潜在的环保问题 (38)3.4.1.现有环保设施 (38)3.4.2.潜在环保问题及治理措施 (41)3.5.现有工程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42)4.规划分析及污染源排放量估算 (44)4.1.规划的实施计划 (44)4.2.相关的法规和其它规划 (44)4.2.1.主要涉及到的法规、政策、规划 (44)4.2.2.本规划与其它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关系 (45)4.2.3.主要环保措施 (45)4.2.4.东方工业园区规划项目实施后污染源汇总表 (47)5.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 (49)5.1.污染控制要求 (49)5.2.环境保护目标 (49)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6.1.海域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6.1.1.正常工况水环境影响预测 (51)6.1.2.事故排放水环境影响预测 (51)6.2.环境空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2)6.3.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 (53)7.生态影响评价与生态建设 (54)7.1.生态影响评价 (54)7.2.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54)8.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55)8.1.规划方案的协调性分析 (55)8.2.与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55)8.3.工业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57)9.环境保护对策、减缓措施及建议 (58)9.1.规划的环境保护对策 (58)9.1.1.确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58)9.1.2.建设循环型企业和工业区 (58)9.1.3.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 (58)9.1.4.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 (59)9.1.5.建立环境保护监管机制 (59)9.1.6.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测体系 (59)9.2.环境保护减缓措施 (59)9.2.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59)9.2.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61)9.2.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62)9.2.4.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63)9.2.5.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63)9.2.6.工业区风险防范措施整体要求 (66)9.2.7.海域风险防范措施 (67)10.综合结论与建议 (70)10.1.综合结论 (70)10.2.对策与建议 (70)1.海南东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概述1.1.规划背景分析1.1.1.资源优势东方工业园地处南海海域,周边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以天然气为主,并伴生大量凝析油。
工业园区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2023年,我国工业园区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园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税收同比增长7%,税收占比提高到40%,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占园区产值比重达到40%,同比增长12%;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增加值同比增长5%,园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三)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占园区生产总值的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总数达到50家;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平台8个,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四)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园区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5%,减排幅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新增绿化面积1000亩,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启动实施了10个环保项目,园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园区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权责清晰、管理科学、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新引进外资企业5家,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0%。
二、2024年工作计划(四)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园区产值比重达到45%,同比增长15%;(五)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占园区生产总值的6%;(六)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6%,减排幅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七)新增绿化面积1500亩,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八)新引进外资企业8家,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5%。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更多高水平研发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三)推进绿色发展。
强化环保意识,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大环保投入,提升园区环境质量。
(四)深化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