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群体犯罪心理

合集下载

群体犯罪心理

群体犯罪心理
群体犯罪心理
汇报人: 2024-02-05
目 录
• 群体犯罪心理概述 • 群体犯罪心理的类型 • 群体犯罪心理的行为表现 • 群体犯罪心理的预防与干预 • 群体犯罪心理的研究方法 • 群体犯罪心理的应对策略
01
群体犯罪心理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特定社会环 境和情境下,一群人在共同实施 违法犯罪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心 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02
群体犯罪心理的类型
冲动型群体犯罪心理
01
02
03
情绪失控
群体成员在激烈的情绪驱 使下,失去理智,实施犯 罪行为。
短暂性
冲动型群体犯罪心理往往 在短时间内形成,犯罪行 为也具有突发性和无计划 性。
从众心理
在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个 体容易跟随他人实施犯罪 行为。
预谋型群体犯罪心理
明确目标
群体成员在实施犯罪行为 前,已有明确的目标和计 划。
开展心理评估与干预
对犯罪群体进行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 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推广心理矫治方法
积极推广有效的心理矫治方法,帮助犯罪群 体改变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
THANKS
感谢观看
组织模拟法庭、法治讲座等实践 活动,提高公众运用法律维护自 身权益的能力。
提高道德素质
弘扬传统美德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诚信、友善、公 正等价值观念。
培养道德责任感
引导公众树立道德责任感,明确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 响,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营造良好道德氛围
通过媒体宣传、道德模范评选等方式,营造崇德向善 的社会氛围。
分工合作
群体成员根据各自的能力 和特长,分工合作,共同 实施犯罪行为。

罪犯心理矫正学教学大纲

罪犯心理矫正学教学大纲

罪犯心理矫正学教学大纲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编写说明一、《罪犯心理矫治学》是狱政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具体掌握运用心理矫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罪犯心理矫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充分重视实践技术训练,通过案例教学、心理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技能。

三、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本课程教学时数为104学时,理论、实践教学内容及时数的具体安排详见《教学时间分配表》。

四、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灵活掌握,适当调整。

五、完成本门课程的具体要求是:提供心理训练场所;教师应做好组织和指导教学,确保每一个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

六、本教学大纲经狱政管理教研室集体讨论,最后通过科研处审定。

编写本教学大纲尚属尝试,难免存在错误,恳请教师在使用中提出修改意见。

编者二〇〇三年六月一、适用对象三年制狱政管理专业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罪犯心理矫治学》是狱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包含罪犯心理理论及罪犯矫治技术两部分内容。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罪犯心理特点,同时能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矫治活动,为改造罪犯工作提供心理依据和科学方法。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罪犯心理特征及罪犯心理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各种心理矫治手段具体解决服刑罪犯的心理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矫治技术。

四、考核方式1.评价目的通过学习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从而检查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与质量。

2.评价原则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评价途径及考核方式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考核、学生互评、社会实践评价和学生自我考核。

评价的方式包括笔试、口试、模拟测试和实践活动等。

4.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

群体犯罪心理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

群体犯罪心理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

群体犯罪心理名词解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群体犯罪是指由两人或更多个体共同参与的犯罪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导致他们采取与单独一个人不同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群体环境中形成的特定心理过程和思维模式,促使个体参与犯罪活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以下结构进行论述:首先,在第一部分我们将对群体犯罪心理做一个明确的定义解释;接着,在第二部分我们将探讨导致群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然后,在第三部分我们将分析社会认同与群体犯罪心理之间的关系;在第四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群体压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该压力以减少群体犯罪倾向;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和解释,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同时讨论社会干预和治理方面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群体犯罪心理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通过分析群体环境下形成的个体心理变化和群体行为模式,我们将探讨社会认同与群体犯罪心理之间的关系,同时深入研究群体压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增加对群体犯罪心理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和社会干预提供借鉴和指导。

2. 群体犯罪心理:2.1 群体犯罪定义解释:群体犯罪是指由一群人共同策划和实施的违法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是在具有相似意图或目标的个体之间进行协调和组织,以达到他们共同的非法目的。

群体犯罪往往具有规模较大、恶劣性较高以及难以预测和控制的特点。

2.2 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群体犯罪心理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社会、环境、个人等方面。

其中,以下因素对群体犯罪心理产生重要影响:a)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经济形态等方面。

社会的不公正分配、社会道德观念淡漠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一些个体感到不满和失望,进而加入或发起群体犯罪行为。

b) 环境因素:不良的环境条件(如贫困地区)、缺乏监管和控制等都可能促使个体选择参与群体犯罪。

环境的不安全感会导致一些人寻求保护和归属感,从而加入犯罪团伙。

犯罪心理学讲义PPT课件

犯罪心理学讲义PPT课件

个体心理因素
人格特质
如冲动、攻击性、缺乏同理心等人格特 质,可能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关。
情绪因素
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犯罪行为。
认知过程
犯罪者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如扭曲的 道德观念、错误的价值观等,导致他 们无法正确判断是非。
心理创伤
如童年虐待、性侵犯等心理创伤可能 导致个体产生长期的心理问题,进而 增加犯罪风险。
统,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虚拟现实技术在犯罪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03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模拟场景,帮助犯罪者进行心
理矫治和康复。
当前面临挑战及应对策略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利用智能化技术时,需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个 人信息和隐私不受侵犯。
伦理与法律问题
在应用智能化技术时,需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技术的 合法性和正当性。
被告人心理状态评估的注 意事项
评估过程需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矫正阶段: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意义
根据罪犯的心理特点和犯罪原因,设计个性化的矫治方案,提高矫治效果,降低再犯率 。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原则
以罪犯为中心,综合考虑其犯罪原因、心理特点、社会背景等因素,制定针对性强、可 操作性强的矫治方案。
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的实施步骤
包括前期准备、方案制定、实施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等步骤,确保矫治方案的顺利实施 和有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
06

跨学科融合创新路径
神经科学与犯罪心理学
01
通过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犯罪行为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关系,揭示
犯罪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4、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5、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犯罪心理学:是遵循“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的原则,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产生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规律的学科。

犯罪高危人群:是指容易成为犯罪主体的人群,或者说犯罪可能性相对比较大的人群。

犯罪的钟点特征: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犯罪行为的分布特征。

需要: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和社会所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动机: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诱因: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在刺激的。

犯罪动机:指推动或促使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

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态度体验、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自我控制力减弱的情绪。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三、简答(每小题5分,共30分)1、按犯罪的不同动机来分,犯罪可分为五种类型:物欲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信仰型动机犯罪;集合型动机犯罪。

2、少年犯罪人的动机特征主要有:犯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诱因引起;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犯罪动机的未被意识的特征比较明显。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

理解犯罪心理结构对于预防犯罪、侦破案件以及对罪犯进行改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探究犯罪心理结构,首先需要了解其形成的因素。

个体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长期遭受虐待、忽视或处于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可能会导致其心理发展出现偏差,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特征,如自卑、敏感、冲动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犯罪心理结构的潜在基础。

教育也是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缺乏良好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可能使个体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法律和道德的敬畏之心不足,从而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环境同样不容忽视。

不良的社会风气、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平现象等,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激发其犯罪的欲望。

例如,在一个充满暴力和犯罪的社区中成长的人,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认为犯罪是一种可行的生存方式。

犯罪心理结构具有多个层面的特点。

从认知层面来看,犯罪人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不符合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规范。

他们可能过度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他人的权利和感受,认为通过犯罪手段获取利益是合理的。

在情感方面,犯罪人可能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和损失无动于衷,甚至从中获得某种扭曲的满足感。

意志特征上,犯罪人往往意志薄弱,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面对诱惑时,他们难以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轻易地陷入犯罪的泥潭。

犯罪心理结构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动态性。

稳定性体现在一旦形成,会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影响犯罪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然而,它也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如接受教育改造、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等,犯罪心理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对于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犯罪。

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加强教育、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可以减少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风险因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西方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主要有:生物学的犯 罪原因论、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精神分析学的犯 罪原因论、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和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4、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主张,体型、休质和遗传素质 等生物学因素,对人的犯罪起决定作用。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本章摘要
5、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认为,人走向犯罪是精神缺 陷所致。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二)不同接触论
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 (E.H.Suthefiand,1883年~1950 年)认为,犯罪行为并非遗传得来,而 是由于与他人的交往及相互影响、学 习而形成。一方面,学习犯罪的方法; 另一方面,将动机、欲望、态度和理 由引向特定的方向。当违反法律的想 法战胜遵守法律的想法时,人就会犯 罪。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二节 我国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
一、 台湾学者的犯罪原因论
台湾学者比较全面地挖掘和分析了引起或者与犯罪相关 的社会、个体以及自然方面的各种因素,
二.大陆学者的观点
(一) 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论 1、 内外因素论 2、 主客观辩证统一论
(二) 犯罪行为发生原因论 1、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机遇——犯罪行为 2、刺激——个体——反应 (S——O——R)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四)社会学习论
美国学者班杜拉 (Alben Bandura)认为, 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 来的,是后天习得的。 最重要的学习机制是 客观学习,受以下几 种因素的影响:一是 家庭影响,二是文化 影响,三是符号示范。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五)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越轨行为中的一 种特殊类型。它从社会结构中寻找越轨以及犯罪 的原因,其重要特征是强调社会越轨的相对性。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本质上就是 越轨的社会行为。社会中之所以会有越轨行为, 是由于社会中的某些权力集团对某些社会成员及 其行为贴上越轨的标签。因此,所谓越轨行为, 只是某些权力集团的主观认定,而不是它的本质 属性,社会往往通过创造新的行为准则而创造越 轨行为。

群体犯罪心理知识点总结

群体犯罪心理知识点总结

群体犯罪心理一、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组合”。

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群体同样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二)群体的特征只有符合群体基本特征的人群才可以被称为群体。

在社会心理学上,群体具有如下特征:1.群体目标。

群体有自身的目标,是群体成员的共同期望,它是群体成员形成互动的基础。

群体目标有不同的层次,可以是一元或多元的、近期或远期的。

由于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有关联性,群体目标的实现,可以满足群体成员不同的需要,但并不保证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在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相同的动机。

2.群体意识,是群体中的成员对群体的共同感与归属感。

群体成员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不仅认识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也认识到群体中他人的存在。

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存在情感交流。

用“我们”的称呼表达对群体的认同,在心理上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3.群体规范,是为保证共同利益,实现群体目标,协调成员关系而形成的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成员在实现群体目标过程中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期望,群体成员的行为与互动过程特别是角色扮演都受到群体规范的约束。

群体规范可能是以成文的形式出现,也可能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既可能代表了群体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也可能仅仅代表了群体组织者或领导者的少数人利益。

4.群体分工。

群体分工是为实现群体目标而产生的,由此导致不同的角色扮演,使群体作为有组织的人群而形成一定的内部结构。

不同类型的群体分工的产生有不同的程序,如选举、公推、任命、默许、继承等。

个别群体的分工和领导地位并不稳定。

5.群体凝聚力。

群体对其成员有特定的意义,简单地说,群体应该能够满足其成员的部分需要,需要满足的程度常常决定了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依附程度,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越高,则群体所具有的凝聚力越强。

警校犯罪心理学重点

警校犯罪心理学重点

犯罪心理学:研究与犯罪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及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罪责扩散感:是指犯罪人在群体犯罪时产生罪责推诿,自我罪责感减轻的心理感受。

社会适应不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处于不协调状态。

反社会意识:是指因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心理分析法:依据心理与其外部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动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客观后果,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和规律。

变态心理: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人的范围,又称为病理心态、心理异常(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个性、行为的异常)情绪的交感效应:是指通过情绪的传递和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使犯罪群体成员之间的犯罪心理倾向有着一种相互增强的作用,从而使犯罪人赶去他自己所不能(或不敢干)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画像:是指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进行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地域属性、心理属性以及既往犯罪属性“五大属性”的描述过程。

犯罪动机:指激起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

犯罪心理: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的因果关系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

(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狭义:仅指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守法心理:是指调节和支配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动机功能:是指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反应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无意识犯罪动机:指因某种原因,犯罪人没有清晰的觉察到的、模糊难辨的、对犯罪行为起推动作用的那些内心因素(其特点包括:1、无意识性;2、冲动性;3、不可理喻性。

)犯罪动机冲突:就是内心中反复权衡作案与否的利弊,进行犯罪取舍的过程。

犯罪人动机斗争:是指认罪人在决定是否犯罪及如何实施前要衡量利弊,获得最大限度满足(犯罪收益、犯罪成本)犯罪目的:指犯罪人主观通过实施犯罪行为钱希望达到的结果,也就是犯罪结果预先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3)群体的外在形象对成员有吸引力。
2、集体犯罪的集合效应
1)感染效应
2)相乘效应
3)扩散效应
4)服从效应
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典型意义:
1)犯意的表达
2)犯意的交流
3)犯意的沟通
4)犯意决策
(七)、传销组织实现精神控制的方法和特点
1、精神控制有一套完整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树立一种信念,告诉你你所从事的是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伟大”事业“,是不可多得的创业机会。
1)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2)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3) 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四)、犯罪亚文化论
犯罪亚文化论是境外关于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因素是促成犯罪的动因和机制。犯罪亚文化的理论根基应追溯至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犯罪模仿论,这一理论并不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心理异常或生理异常引起的,而强调模仿机制和环境影响的作用
2)鼓吹一种精神,告诉你创业是艰苦的,艰苦的生活是对精神的磨练,也丰富了人生的经历,凡成大业者必须苦其心志,饿其体肤。
3)制造一种氛围,第一是感情氛围;第二是相互激励的氛围;第三是共同努力和参与的情绪氛围
4)设立一种目标,通过对榜样的宣传,灌输成功的范例,强化学习榜样的自觉性。
5)建立一种机制,表现为惩罚与奖励的运用。
4、特殊心理预防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
1)预防突发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2)破除已形成的犯罪心理。
3)消除实施犯罪活动的机遇。
方法:
1)消除犯罪征兆的心理学依据。
2)消除犯罪征兆的方法
a与预防对象建立信任关系。
b以真情唤醒预防对象被压抑的正向情感。
c通过有效的说服促使预防对象改变消极的认识。

群体犯罪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群体犯罪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群体犯罪心理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群体犯罪心理中的“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以下哪项不是从众心理的表现?A. 模仿他人的行为B. 跟随群体的决策C. 独立思考D. 盲目服从2. 群体犯罪心理中的“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自我意识,以下哪项不是去个性化的表现?A. 匿名性B. 自我意识增强C. 责任分散D. 行为失控3. 群体犯罪心理中的“群体极化”是指群体在讨论后,其观点和行为趋向于更加极端。

以下哪项不是群体极化的表现?A. 群体成员的观点趋于一致B. 群体成员的行为更加激进C. 群体成员的观点趋于中和D. 群体成员的行为更加极端4. 下列哪项不是群体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A. 群体规模B. 群体凝聚力C. 个体的道德水平5. 群体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A. 加强法律教育B. 提高个体自我意识C. 增强群体凝聚力D. 减少群体规模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群体犯罪心理的成因包括以下哪些因素?A. 群体压力B. 个体心理特征C. 社会环境因素D. 法律制度的缺失2. 群体犯罪心理的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哪些?A. 从众心理B. 去个性化C. 群体极化D. 群体冲突3. 群体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哪些?A. 强化法律意识B. 增强道德教育C. 改善社会环境D. 提高个体自我控制能力4. 群体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哪些?A. 群体规模B. 群体凝聚力C. 个体的心理状态5. 群体犯罪心理的干预措施包括以下哪些?A. 心理辅导B. 法律教育C. 社会支持D. 行为矫正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群体犯罪心理中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对)2. 群体犯罪心理中的“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自我意识,从而行为失控。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填空、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

3、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常见模式有渐变型、_突变型、机遇型。

4、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强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定型化阶段、个性化阶段、职业化阶段。

5、情绪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结构特征为:自尊心成就感过强、不良的情感品质、挫折耐受力差。

6、被缉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主要有:自首心理、潜逃心理、对抗心理_。

7、对罪犯进行心理诊断是进行心理矫治的前提。

8、虞犯指的是_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1、广义的犯罪心理学认为,(ABCD)属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A、犯罪心理B、证人心理C、侦查心理D、矫治心理2、德国精神病学家(D)于1872年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始祖。

A、龙勃罗梭B、菲利C、格罗斯D、埃宾3犯罪心理结构经历了(ABD)三个阶段和三种形态上的变化。

A、潜在B、恶变C、突发D、衰落4、有关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表述正确的有(AB)。

A、都对犯罪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B、犯罪目的比犯罪动机蕴藏得更深C、二者的关系是单一的D、犯罪目的产生在先,犯罪动机产生在后5、以下选项中,就犯罪人而言,属于双趋冲突的情况有:(CD)。

A、趋避冲突B、双避冲突C、良知冲突D、利益冲突6、成年男性犯罪一般是指(C)的男性实施的犯罪。

A、16岁至50岁B、16岁至55岁C、18岁至60岁D、18岁至70岁7、女性独具的性别特征与犯罪的关系的主要体现在(ABCD)几方面。

A、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B、女性的依附心理同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矛盾C、女性月经期与绝经期和犯罪的关系D、女子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不可塑性与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的矛盾8、共同犯罪的基本心理特征有(AB)。

A、目的统一性B、心理趋同性C、狂热性D、自发性9一般心理预防的原则主要有(AC)。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一)研究主体:1、犯罪人: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基于刑法范畴但不完全受刑法规定的主体范围的限制。

2、一般违法者:现实生活中最大的违法群体,即大众违法者。

行为不具备刑法中所规定的关于犯罪的量的标准。

(与犯罪人本质无差别;犯罪行为是由一般违法行为演变而来)3、虞犯:根据其性格或环境,将来可能犯罪或触犯刑罚法令的个体,包括个体缺陷者和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犯罪预防)(二)实质:4、什么是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是个体对客观消极存在的能动反映,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扭曲反映,是在个体原已具备的不良心理因素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和社会规范相对立的倾向。

(本质区别)1)犯罪心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主体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心理的源泉是客观现实;心理活动具有能动性。

2)是对客观现实的扭曲反映:犯罪心理是对社会消极存在的反映和能动的吸收;具有犯罪心里的个体对积极的社会存在、社会准则等有逆反心理或者进行扭曲反映的心理倾向,而不是正确认识社会积极存在的真实内容和意义。

5、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实现全部反射神经活动的神经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个体先天遗传而得、不学而会、不学而能的反射。

条件反射:有机体生活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6、动力类型:又称动型,大脑皮层机能系统性活动最主要的体现,是对一系列刺激物所形成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是条件反射的巩固系统。

(惯犯,累犯)7、第一信号:现实中的具体物质及其属性,如食物的形状气味第二信号:语言、文字等特殊刺激物,是具体信号的信号,现实中的抽象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对于第二信号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人类所特有。

(三)流派:一、犯罪生物学派:1、犯罪人类学派:代表人:意大利,龙勃罗梭,加罗法洛,菲利观点:犯罪罪因——隔代遗传基因;犯罪人类型——天生犯罪人;遗传是导致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根源;心理特征——与一般人比痛觉麻木味觉敏锐,缺乏道德观念和自我控制能力,感情容易冲动,智力低下,自我显示意识强烈;犯罪对策论,即预防是第一位;自然犯和法定犯,是否违背道德;刑罚个别化。

群体犯罪心理简议

群体犯罪心理简议

群体犯罪心理简议作者:李玲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12期[摘要]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增多,犯罪案件也渐趋增多,但因社会防卫力量加强,单个人进行犯罪行为困难,全体犯罪在整个刑事案件中的比重也因此有所上升,并不断产生新的特点。

刑事司法界和犯罪学界对群体犯罪问题越来越重视。

[关键词]群体群体犯罪犯罪心理一、群体犯罪概述(一)群体犯罪的概念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是指“一群人在同一目标的只因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4]在群体的基础上,我们来把握群体犯罪的概念,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必须是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其次,单独的犯罪主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或影响;再次,参加者在从事可能导致犯罪结果的某一行为的态度或意识方面存在一致或暂时一致;群体犯罪中的犯罪结果,是由两人以上的合力导致的。

这其中包括事前或事中有通谋的实质意义上的合力,也包括只存在互动关系,不具有通谋的形式意义上的合力。

总之,参加者各自的行为所产生的合力最终导致了一个犯罪结果,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5]这里得出的群体犯罪的概念为多个犯罪个体,通过互动影响,在行为态度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其分别或联合实施的行为,共同导致了同一犯罪结果的过程。

(二)群体犯罪类型按照不同标准,群体犯罪可作以下分类:(1)以群体的组织形态分--共同犯罪、有组织犯罪、团伙犯罪、集群犯罪。

(2)以群体成员间心理接触分--事先有通谋、事先无通谋、无通谋,但有共同越轨行为的群体犯罪。

(3)以犯罪恶性程度分--危害国家安全、重大恶性案件、一般刑事案件。

二、群体犯罪心理概述(一)群体犯罪心理概念群体犯罪心理是指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副文化群体中个人的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于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群体犯罪心理的产生,离不开群体中具体个人的犯罪心理,但又不是几个犯罪主体犯罪心理的简单相加,而是群体成员之间、个体成员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二)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 基础 1、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 2、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创始 者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是从 传统心理学工作者所进行的实验心理学 研究开始的。 20世纪20年代,犯罪心理学真正独立。
(三)当代西方犯罪心理研究概况 1、个体犯罪心理; 2、犯罪的社会心理学; 3、犯罪预测; 4、犯罪预防; 5、犯罪矫正。
• 董仲舒、韩愈“性三品”论:上品“圣人之性”
不会犯罪;下品“斗筲之性 ”很容易犯罪,中 品“中民之性”。可善可恶,关键在引导。
(3)后天环境与犯罪心理
•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晋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 董仲舒“教化立而奸邪皆止。”
依多元统一标准所做的犯罪分类有: • 性别标准; • 年龄标准; • 犯罪动机标准; • 犯罪经历标准; • 犯罪行为方式标准; • 犯罪主体数量标准; • 心理状态标准; • 犯罪行为实施形态标准; • 精神正常与否标准。
二、犯罪人概述 (一)犯罪人的定义 (1)《刑法学》的界定:犯罪人是指实施 了犯罪行为的人以及受过刑事处罚的人。 (2)《犯罪心理学》的界定:犯罪人包括 以下对象:犯罪嫌疑人,罪犯(已判刑的 人),虞犯(即有可能犯罪的人),刑满释 放人员。
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 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 处理的人。)
3、虞犯(最有可能犯罪的6类人员:经常 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经常出入不 良场所者;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参 加不良组织者;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被 政府所禁止的器具者;人格有严重缺陷 者。) 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 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

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结构:情感特征摘要:情感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基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体验。

良好的情感推动人前进,不良的情感则促使人去实施不良行为(包括犯罪)。

人的情感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具有某种动机作用,即会在个体内部产生一种新的激动状态,开成一种内部驱力。

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其情感大致有以下特征:情感的低级性人的情感有高级和低级之分。

由于犯罪人需要结构中低级需要占优势,高级需要居次位,他们注重自己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引起强烈的肯定或否定的低级心理体验。

这些低级体验一方面是低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刺激人的低级的欲求,从而驱使主体去采取求得满足的任何方法,为了满足一时的生理冲动而不惜以身试法。

情感的非社会性情感的社会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的表现方式和对他人情感的态度,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观念。

人的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情感的社会性也表现在这种交际机能的社会性之中,只有自己情感的表现而不顾他人情感的表现,缺乏对他人情感的共鸣,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等,便是情感的非社会性的主要标志,对人的同情,是在共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犯罪人出于损人利已,缺乏同情心,尤其在作奸犯科过程中更为显著。

情感的变易性和偏执性犯罪人的情感稳定性差,表现为兴奋度大,情绪变化不定,他们很容易因一时的得逞而沾沾自喜,一旦遇到挫折,便悲观失望,与此相伴,他们的情感又具有偏执性,促使其在错误的方向上执迷不悟。

犯罪心理结构:意志结构特征摘要:意志是自觉地确定活动的目的,并为实现预定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动的一种持续的心理过程。

犯罪是意志行为,主体意志在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重大作用。

犯罪人的意志结构具有如下主要特征:意志薄弱,理智成为情感的俘虏属于意志薄弱类型的人,大多缺乏自制力,即使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而实施悖德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第16章 变态型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16章  变态型犯罪心理

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 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 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 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反社会性(社交紊乱性)人格障碍— 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特征: 一贯不顾社会义务、缺乏感情、对他人漠 不关心;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之间差异很 大,并不易为经验所纠正,即使受到惩罚 也如此;对挫折的忍耐力低、攻击(包括 暴力攻击)的释放阈值低;倾向于责备他 人或对自己与社会发生冲突的行为进行辩 解。包括:悖德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 格障碍。
第十六章 变态型犯罪心理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变态型犯罪心理概述 人格障碍与犯罪 精神疾病与犯罪 性变态与犯罪
第一节 变态型犯罪心理概述
• 一、变态心理的概念 • 变态心理指人的知、情、意、个性心 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 至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辨认能力或控制能 力丧失。
第二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
一、人格障碍概述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 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 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 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 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 苦,或贻害周围。 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人格障碍的作用有 限,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 (二)性变态类型与犯罪 • 1、同性恋 • 2、恋童癖
–诱拐强奸关押谋杀少女 比利时审恋童杀人魔
• • • •
3、露阴癖 4、窥淫癖 5、施虐癖 6、摩擦癖
二、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别
• • • • • • 1、严重的心理变态 精神病 2、轻度的心理变态 抑郁症 3、身心障碍 4、大脑疾患及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变态 5、行为偏离及各种调节反应 6、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变态(催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 群体犯罪心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群体与犯罪群体 群体犯罪心理 一般共同犯罪心理 团伙犯罪心理 有组织犯罪心理 传销群体中的精神控制 集群行为(犯罪) 集群行为(犯罪)中的心理互动
第一节 群体与犯罪群体
一,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是指"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在 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 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组合" 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组合". 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群体同样是重要的研究对 象," 象,"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 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 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 望".
二,传销组织实现精神控制的方法 将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的人聚合在一起, 是传销组织通过精神控制得以实现的.精神控制 有一套完整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以下步骤: 1.树立一种信念. 1.树立一种信念. 2.鼓吹一种精神. 2.鼓吹一种精神. 3.制造一种氛围. 3.制造一种氛围. 4.设立一种目标. 4.设立一种目标. 5.建立一种机制. 5.建立一种机制.
一,一般共同犯罪心理基础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群体犯罪,一般共同犯罪的 心理基础具有下述特点: 1.参加者本身具有犯罪意向. 1.参加者本身具有犯罪意向. 2.一般共同犯罪行为人之间存在以信任为基础 2.一般共同犯罪行为人之间存在以信任为基础 的情感关系. 3.犯罪目的明确,犯罪目的的实现能够满足参 3.犯罪目的明确,犯罪目的的实现能够满足参 加者的个人需要.
二,有组织犯罪的心理特点 1.利益最大化. 1.利益最大化. 2.集体意识. 2.集体意识. 3.压力. 3.压力. 4.首领决策代表群体意志. 4.首领决策代表群体意志. 三,有组织犯罪的行为特征
返回
第六节 传销群体中的精神控制
一,传销兴起的社会背景 1.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现实状况 1.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现实状况 分析,存在着不同社会阶层. 2.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或者说都希望自己的生活 2.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或者说都希望自己的生活 过得更好. 3.不论个体是理性人还是经济人,在社会生活中 3.不论个体是理性人还是经济人,在社会生活中 都存在基本的需要,特别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心理学上,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二,群体犯罪心理的特点 三,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一)群体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 1.群体犯罪的凝聚力. (1)群体的犯罪目标对成员有吸引力. (1)群体的犯罪目标对成员有吸引力. (2)不良群体或犯罪群体的活动方式对参加者有 (2)不良群体或犯罪群体的活动方式对参加者有 吸引力. (3)群体的外在形象对成员有吸引力. (3)群体的外在形象对成员有吸引力.
一,团伙犯罪概述 (一)团伙的概念 团伙,是一种由朋辈关系构成的结构松散的组织 形式,一般出现在年龄相近,兴趣相似的青少年 当中,如同学,邻里.团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青少年当中的许多小圈子或朋友关系都可以说是 团伙.只是由于我们经常使用团伙犯罪的概念, 才使团伙概念具有了特殊的符号意义.
(二)犯罪团伙的概念与特点 犯罪团伙,是指经常从事越轨或违法犯罪行为, 结构松散,活动范围相对固定的小团体. (三)团伙犯罪的概念 团伙犯罪,是以团伙的组织形式实施的群体犯罪. 团伙犯罪体现了团伙所具有的组织形态,活动方 式,作案手段上的特点.
返回
第二节 群体犯罪心理
一,群体犯罪心理的概念 (一)群体犯罪的概念 群体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互动 影响,在行为态度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 其分别或联合实施的行为,共同导致了同一犯罪 结果的过程. 在上述群体犯罪的概念中,必须把握下列重点:
1.必须有两人以上的犯罪主体,否则群体不成立. 2.单独的犯罪主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或影响. 3.参加者各自的具体目标可能一致或不一致,但 在从事可能导致犯罪结果的某一行为的态度或意 识方面存在一致或暂时一致. 4.群体犯罪中的客观的犯罪结果,是由两人以上 的合力导致的. 5.群体犯罪不是刑法意义上的犯罪罪名或罪种, 而是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对以多人参与形式完成的 犯罪给予的抽象概括. (二)群体犯罪心理
二,犯罪群体 (一)犯罪群体的定义 犯罪群体是由两个概念构成的,犯罪和群体.犯 罪是一种法律结果,群体是导致犯罪结果的行为 人. (二)犯罪群体的形成 1.先有群体,后有犯罪. 2.在犯罪情境影响下形成的临时性群体. 3.根据共同实施的犯罪事实,被视为群体的情形.
(三)犯罪群体的基本类型 1.以犯罪为群体目的甚至群体职能的犯罪组织; 2.以一次或多次犯罪为纽带纠合而成的共同犯 罪的联合形式; 3.以非犯罪目的形成的,但经常从事犯罪或越 轨行为的团伙; 4.组织,策划,指挥者有明确的目的,并希望 通过聚众行为实现其目的,而参加者属于受蒙蔽 的聚众犯罪群体; 5.不具有犯罪的共同目标,但该人群的共同行 为导致了犯罪结果的临时性群体.
(二)群体的特征 1.群体目标. 2.群体意识. 3.群体规范. 4.群体分工. 5.群体凝聚力.
(三)群体的类型 1.依据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与人际互动的程 度,可划分为首属群体(初级群体)和次属群体( 度,可划分为首属群体(初级群体)和次属群体(次 级群体) 级群体). 2.依据群体的社会意义,可划分为正式群体与非 正式群体. 3.依据个体所属群体的实际状态,可以划分出现 实群体与参照群体. (四)群体对人的意义
二,团伙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团伙形成的原因 1.青少年的结伴需要. 2.情感互动的需要. 3.应对压力的需要. 4.兴趣需要. (二)团伙犯罪的原因 1.体现群体力量. 2.寻求群体认同. 3.利益互助. (三)观察学习在团伙犯罪中的作用
三,团伙犯罪心理特点 (一)标签意义 (二)情感互动 (三)学习与强化 (四)权威与压力 四,团伙犯罪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的随机性. 1.犯罪行为的随机性. 2.犯罪行为的盲目性. 2.犯罪行为的盲目性. 3.犯罪行为的符号意义. 3.犯罪行为的符号意义.
返回
第七节 集群行为(犯罪)中 集群行为(犯罪) 的心理互动
一,集群行为的定义与特征 集群行为,是由某个事件所引发,参加者在人群 聚集的场合下自发地,无预先计划地形成的群体 行为.又被称为群众行为,聚众行为等. 二,集群行为的基本过程 (一)接触与摩擦 (二)情绪感染 (三)群体激动 三,集群行为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三,传销组织中精神控制的特点 1.迎合参加者切身的需要,抓住了参加者现实生 1.迎合参加者切身的需要,抓住了参加者现实生 活中最缺乏的东西. 2.利用了控制和转化人的心理学原理,通过灌输, 2.利用了控制和转化人的心理学原理,通过灌输, 暗示,从众,情感互补,相互制约等因素的作用, 发挥了群体的功能. 3.虚拟事实,通过意志磨练和自信心提升,让你 3.虚拟事实,通过意志磨练和自信心提升,让你 感受到传销组织的所谓力量,对组织产生心理上 的归属感,心甘情愿地为之服务.
返回
第五节 有组织犯罪心理
一,有组织犯罪概述 (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 有组织犯罪,是指以犯罪为目的群体所实施的有计 划,有分工的犯罪.有组织犯罪具有组织形态,这 类群体的形成往往与经济利益有关,从事犯罪活动 并从犯罪活动中获得收益是该类群体的主要目的.
(二)有组织犯罪的类型与动向 1.传统意义上的分类. 1.传统意义上的分类. 2.我国目前存在的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类型. 2.我国目前存在的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类型. 3.国际范围内的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类型. 3.国际范围内的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类型. (三)有组织犯罪产生的原因 1.经济多元化导致的手段多元化. 2.因分工导致的合作. 3.利益保护.
2.群体犯罪的集合效应. (1)感染效应. (1)感染效应. (2)相乘效应. (2)相乘效应. (3)扩散效应. (3)扩散效应. (4)服从效应. (4)服从效应. (二)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1.犯意的表达. 2.犯意的交流. 3.犯意的沟通. 4.犯罪决策.返回第三节 一般同犯罪心理返回�
二,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的形成过程 1.犯罪意向的链式交流. 1.犯罪意向的链式交流. 2.目的一致性. 2.目的一致性. 3.心理趋同性. 3.心理趋同性. 4.心理相容性. 4.心理相容性. 三,一般共同犯罪的行为特征 1.合作. 1.合作. 2.帮助. 2.帮助. 3.目的. 3.目的.
返回
第四节 团伙犯罪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